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十集)  2018/3/18  中國  檔名:56-214-0010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這節課接著上一節課的內容,繼續往下講。度眾生須遵守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弘誓願之一。前一節課我們曾經提到,要「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有同修可能會說,什麼叫心常諦住度世之道?現在答案出來了,就是心要安住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大願上就是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那下一個問題又來了,怎麼樣安住?怎麼樣才算我們把心安住在度世之道上?一個說法,學習講經教學,弘法利生。通過講經教學來度眾生,實現這個弘願之一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具體的方法,講經弘法利生。有的同修說,我現在不會講經怎麼辦?可以學習。那有的同修又說,具體怎麼學?用什麼方式來學?我現在給大家的答案,是用複講的方式學。

  複講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複講是從阿難尊者開始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全部經典,都是通過阿難尊者複講,以後結集而成的。所以前面我曾經說過,阿難是佛經的總編輯,就是從這來的。複講從阿難開始到現在,代代相傳,行之有效,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都是這樣成功的。所以說我們後人要繼續遵循這條原則,採取複講的形式,講解佛的經典。我這次試講《無量壽經》,也採取複講的方式,我這次複講,可能與以往的複講,有點小差別,不太完全一樣。以前複講,比如說淨空老法師跟隨李炳南老師,學習經教的時候,他們那時候也是採取複講的形式。是頭一天老師講經,有兩個同學第二天要負責複講,其他的同學聽複講,就是這樣來安排。那個時候是老師講一節課,第二天學生複講老師前一天講的這一課。我這一次的複講,和這個有所區別在哪?就我不是複講老法師的某一節課,也不是複講老法師講《無量壽經》的某一個版本,而是把這些年來,老法師講《無量壽經》的所有材料,我想把它融會貫通綜合在一起。

  為什麼我有這個想法?因為老法師說過,這個講經你第一節課講的,哪怕第二節課還重複第一節課,它都不一樣。老法師告訴我們,後後勝於前前,就是後面講的,要高於前面講的。我是這樣想的,我們聽課的同修們層次不同,程度不同。比如說多年修習《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同修們,對這部經非常熟悉,聽老法師講經這麼多年,可能他的領會程度就高一些;有些同修對這部經不是太熟悉,他突然聽這部經,你要講深了,可能他就聽不懂。所以這樣我這次複講,就採取把老法師多年講的東西,我反覆的聽、反覆的看,然後把它們融會貫通在一起。用什麼標準來講?我自己是這樣定的,比如說分三個檔次低檔、中檔、高檔,我就想在中檔稍偏上一點,按照這個程度來講。這樣中檔的和高檔的基本上都能聽懂,就是後學的同修們有一部分能聽懂。如果說想讓各個檔次的同修們都能聽懂,這個有點不現實,我也沒有那個能力,能講出這個水平來。

  所以我這次採取這個複講就是這樣的,不是單獨複講哪個版本。有的同修可能說,老師妳講的是哪本書?我們好找來參考參考。這個我在開頭的時候說了,是那麼多老法師講過的,前些日子我都在看、都在聽,就是這樣的。所以這個複講,在佛門來說叫講小座,講小座這個詞我們也聽過,老法師講經過程當中,也給我們舉過這例子。所以這次我既是第一次試講《無量壽經》,也是第一次採用複講的方式,來試講《無量壽經》,沒有什麼經驗。同修們都知道,在這以前我和大家所交流的,都是我學習《無量壽經》的心得體會,那是體會,和正規的講經不一樣。到現在今天這節課是第十節課,這十節課我就把它叫做真正的、標準的試驗課。不是試講嗎?因為我過去沒講過,我得摸索看看,怎麼講更適合聽眾一些。這十節課咱們就算作試驗課。比如說語速、聲音的大小,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表達,什麼樣的情緒,我們是一邊講一邊在研究、在改進。

  有的同修有這樣一個希望,我身邊的同修他們說,老師,能不能講得更活潑一點、活躍一點?這次怎麼覺得和以往妳就嚴肅了?我是這樣想的,和大家分享心得交流,和這次正式講《無量壽經》,它是兩個概念、兩個形式,形式不一樣。第一種方式就是心得交流,可以講得活潑一些;講正式的大經不能太活潑,還要遵守比較嚴謹和嚴肅的態度。我不知道我這麼說,同修們能不能理解我這個意思?該活潑的活潑,該嚴肅的得嚴肅。如果我現在坐這兒講《無量壽經》,我信口開河比比劃劃,嘻嘻哈哈,很多同修可能就看不慣,這劉老師講經怎麼這麼不嚴肅,同修們提出這樣的意見是對的。所以我想這次講經,我該嚴肅的時候,我一定要嚴肅;如果該活潑的時候,我一定活潑,我就是這樣想的。所以這次講經真是第一次,實實在在是沒有經驗。我有一個信念,就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我盡我所能,一定會把這部《無量壽經》講圓滿!下面,我們往下說: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

  看這兩句經文,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說佛菩薩能在環境中得大自在,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諸佛菩薩能得到,為什麼我們凡夫得不到?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凡夫執著萬物是真有、是實有。原因我再說一遍,是因為我們凡夫執著萬物是真有、是實有,於有中又千方百計的想佔有它,不肯捨棄,這是我們凡夫的心念。諸佛菩薩知道一切萬物是幻有、是假有,所以在一切萬物中能自在的受用。佛菩薩是自在的受用,不但對一切萬物沒有佔有的念頭,就連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佔有的念頭,這樣佛菩薩才能夠得大自在。原因給大家說明白了,為什麼佛菩薩能得大自在,我們不能得大自在?理念不同。就是對一切萬物的看法,一個是真有、實有,那是凡夫的念頭;一個是幻有、假有,那是佛菩薩的認識。兩種認識截然不同,所以一個自在,一個不自在,佛菩薩弘法利生必須有這個能力。如果一接觸萬物,沒有度了萬物,被萬物度跑了,你說這樣的佛菩薩怎麼能度眾生?所以這個能力,是佛菩薩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禪家講「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個祕訣就是知道一切萬法的真相,於一切法中清淨自在,一塵不染,這是菩薩的德能、菩薩的智慧。我們凡夫缺少的,正是這種德能和智慧。下面兩句: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講菩薩的慈悲。菩薩不但要有智慧,還要有慈悲。佛法是師道,所以佛教化眾生,是要等眾生來請法的。要求法、要請法,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就是請佛講法要請法、要求法。菩薩和佛不同,有什麼不同?因為佛是我們的老師,是眾生的老師;菩薩和眾生是同學關係。這個聽明白沒有?一個是師生關係,一個是同學關係。菩薩既然跟眾生是同學關係,他可以主動的到同學的家裡去,把佛法介紹給他,不用眾生請,菩薩就來了。這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意思,『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不請自到,是眾生的朋友。這是菩薩和佛,在度眾生方面的一個小小的區別。諸佛菩薩常常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就如同布袋和尚(彌勒菩薩)當年入滅之前,說過的一句話,布袋和尚是這樣說的,「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這兩句話說起來挺繞嘴,我再說一遍,時時是時間的時,示就是指示的示,後面世人是世界的世,人民的人,第一句話,時時示世人。第二句世人常不識,就是世間的人常常不認識的意思。彌勒菩薩如是,哪一尊佛菩薩不是如此?所以諸佛菩薩的慈悲恩德,實在不是我們平常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我們不知道,佛菩薩對我們究竟有多大的恩德,你怎麼想也想不到,你怎麼說也說不出來。誰對我們最關心?只有諸佛菩薩對我們最關心。我記得前面兩節課我講過,父母關心兒女只關心一生一世,就這一生;而諸佛菩薩關心眾生,是生生世世。關心到什麼時候?一直關心到你成佛。下面兩句話: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這兩句話是表示,這是大慈悲的行持。這些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他對眾生究竟有什麼好處?菩薩『受持如來甚深法藏』,「甚深法藏」是什麼?甚深法藏指的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這句阿彌陀佛佛號。這部《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囑咐給彌勒菩薩,要他護持流通的。大家能不能想到,彌勒菩薩只不過是一切菩薩的代表而已。能不能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就把這一部經囑咐給彌勒菩薩,讓他一個人護持流通?不可能的,絕對不是只交給彌勒菩薩一個人。交給誰?與會大眾一萬二千人,這些個菩薩們沒有一個不受佛的囑咐。佛囑咐的是與會所有大眾這些菩薩們。再說說我們現在受持這部經,能不能這樣說,佛把這部經囑咐給我們,讓我們受持這部經可不可以?完全是這樣。如果你認為不是這樣的,你的認識錯了,你只有這樣認識才是對的。我再說一遍,就是佛把這一部經囑咐給彌勒菩薩,讓他受持、護持;囑咐給參加這次大法會的所有菩薩們,護持這部經;囑咐現在的我們也要護持這部經,護持這部經的流通。我們也有責任,要把這部經的修學方法接受過來,介紹給一切眾生。這就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一代一代的把這部經,和修學這部經的理論、方法傳流下去,這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上面這段經文就說完了。

  總結概括一下,這段經文是說這些大菩薩的心,常常安住在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之中。他們對一切法都不執著,又能通達無礙,隨緣度化一切眾生。並且不等待眾生的請求,主動來幫助眾生發菩提心,修普賢行,執持名號。不但這些大菩薩們自己一向專念,而且能把這部經的修學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段經文總的概括意思就是這樣。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我們看頭兩句,『興大悲,愍有情』,「興」是興起,「愍」是哀憫。就是說菩薩發起同情、憐憫眾生的心,把念佛法門介紹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了脫生死。這兩句經文,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下面兩句,『演慈辯,授法眼』,「演」是演說,「辯」是無礙辯才。也就是說,菩薩發大慈悲心不僅說法,還要身體力行做出好樣子,讓眾生學習。「授」是傳授、教導,「法眼」就是能夠認識一切諸法的真相,稱為法眼。授法眼,就是說菩薩見到一切法的真相,他們把這種能力與智慧傳授給眾生。就是菩薩們自己有了法眼,能夠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們不保守,他們把這種能力與智慧傳授給眾生,讓眾生也得到利益。下面一句經文,『杜惡趣』,杜是杜絕,惡趣指三惡道,「杜惡趣」,就是杜絕眾生墮落到三惡道的門路,就是把眾生墮落三惡道的門給關死了。下面一句,『開善門』,是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的門路,令一切眾生的智慧、德能都和佛一樣,這才是真正的開善門。下面一句,『拯濟負荷』,「拯濟」是救度、幫助的意思,「負荷」是承擔。這是說什麼意思?是說佛菩薩承擔救度、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偉大艱鉅任務。

  下面連起來說,就是「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這一共是六句,這六句合起來是利益眾生的行動綱領,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的具體行動。就是說佛菩薩不但說,而且要做,真真實實的讓眾生得到真實利益。菩薩興起大悲之心,悲憫一切有情眾生,不疲不倦的講經說法,開導群生,動力來自哪裡?動力來自於菩薩的慈悲。因為佛菩薩對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全都捨棄了,是什麼力量推動他們這樣的勤奮,這樣辛勞的在世間教化?這就是大慈悲心的力量。我們在這找到答案,佛菩薩為什麼能這麼不辭辛勞的、不疲不厭的教化眾生?來源的來因,就是大慈悲心的力量。下面授法眼的授是傳授,法眼不是肉眼,能看諸法實相的是法眼。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如來有五眼,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比肉眼的能力強;阿羅漢、辟支佛有慧眼;菩薩有法眼,菩薩的法眼是獨具的。五眼是後面具足前面的,但是前面不具足後面的,比如說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那天眼的就比肉眼的能力強,就是凡夫看不到的,天人能看到。阿羅漢、辟支佛有慧眼,前面的天人他有天眼,他沒有慧眼,但是阿羅漢他既有慧眼,又有天眼。就是後面具備前面的,前面不具備後面的。菩薩把這種能力和智慧傳授給眾生,稱為授法眼。

  杜惡趣,必須到成佛,惡趣才算斷盡;沒有到成佛,惡就沒有斷盡,這個標準我們是要知道的。就是什麼叫杜惡趣?一直到成佛,惡趣才杜盡;沒到成佛,惡趣沒有斷盡。不要以為自己現在貪瞋痴慢少了一點,惡念沒有了就滿足,我們要不斷的提升。因為這部經、這個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所以它是絕對的標準,不是一般的標準。用什麼來衡量我們的惡斷沒斷盡?我們的惡趣斷盡了沒有?就用這部經來衡量,這是絕對的標準,不是一般的標準。開善門,這裡講的善不是善惡之善,這裡的善門是指明心見性,這才是真正的善門。自性顯露之後,自性裡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自然就現前,這是真正的善。這個善要求可以說是最高層次的善,最高層次的善是什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怎麼的?就成佛了。所以這個善是最高檔次的善。

  現在看看我們淨宗有一個最殊勝的地方,有一個超越一切標準的修行方法,這是什麼?那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把許多層次的標準都突破了,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法門。是任何一個法門所不具有的,就說一句阿彌陀佛,突破了好多層次的標準。所以說這是個一切諸佛稱讚的法門,這個法門非常微妙奇特。我們看看這個解釋、這些詞那都是高檔次的,這個法門非常微妙奇特,不是其他法門所能比的。也就是說,其他的法門都是有層次的;淨宗的這句阿彌陀佛,是沒有層次的。初發心就可以圓成佛道,所以這是難信之法。「杜惡趣、開善門」,用淨宗的標準說,善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是惡趣;參禪、研教、止觀都是惡趣。唯獨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善門,一心執持,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兩句經文,是說菩薩對待眾生的態度,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菩薩看一切眾生,就跟看自己一樣,自他不二。眾生迷,就是菩薩的苦;眾生覺悟了,菩薩自己就快樂。眾生迷而不覺怎麼辦?菩薩只好等待機緣,等待他什麼時候能接受,再把佛法傳授給他。他現在不能接受,菩薩要有耐心的等,但是這個等也不是整天就瞪著眼睛看著等。怎麼辦?如果你要是看著等那也錯了。怎麼個等?就在這個等的過程當中,我們自己要努力的修學,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這是等待,這麼等就對了。在等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努力的修學,成就自己的德能和智慧,然後等待到機緣成熟的時候,眾生能夠接受這部經,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了,到那個時候,如果你自己沒有能力,你就沒有智慧幫他。如果你在這段時間裡認真的修學,你自己提高智慧德能,都具備了,眾生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有能力幫助他了。所以是在眾生緣沒成熟的時候,要先成就自己;緣成熟之後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人,所以自己要不疲不倦的修習佛法。

  現在給大家提個問題,世間人讀書、工作很勤奮是什麼力量推動他?我們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不問別人就問問你自己。比如說你在讀書、你在工作,你非常勤奮,一週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二小時,這個積極性真是滿高的。那是什麼力量推動的?名利,名利推動的。有錢好賺,所以就拼命的工作,這是我們世間人。再看看佛菩薩,佛菩薩是什麼力量推動的?他們為什麼這麼不疲不厭的為眾生服務?是什麼力量在推動?是慈悲的力量在推動,是智慧在推動。聽明白了沒有?凡夫和佛菩薩,一個是名利的推動,一個是慈悲力量在推動,智慧力量的推動。推動佛菩薩的不是名利,佛菩薩有智慧,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的看清楚,真正的明瞭,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是他的義務,所以他不需要任何報酬,能夠「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舉個我們都知道的例子,就是我們每次開法會,尤其是規模比較大的法會,有好多好多的義工同修在辛勤的工作,他們不計報酬,全心全力為法會服務。這些人是誰?這些人都是菩薩是不是這樣?我參加了幾次法會,我看到義工同修們真的很辛苦,有時候我都很心疼他們。但是他們毫無怨言,有時候吃不上飯,睡不上覺,但是無怨無悔全力為法會服務。

  下兩句經文是『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菩薩把這個擔子擔起來,所以佛菩薩的事業就是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度生是事業,弘法是家務,這兩句話很重要!什麼是如來的家業?度生是事業,弘法是家務,這就是如來家業。我們經常說荷擔如來家業,實際上有很多同修不知道什麼是如來家業。那你不知道什麼是如來家業,怎麼能談到荷擔如來家業?我們每個佛弟子都要以種種的善巧方便,把佛法普遍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這就是荷擔如來家業。「皆度彼岸」,就是發願求生彌陀淨土。上面這段經文就講完了。

  我們也回過頭來,概括一下這段經文,所表達的意思。這段經文是告訴我們,諸菩薩們發起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不僅講經說法,還要身體力行,做眾生的好榜樣。並且把自己明瞭諸法的能力和智慧,傳授給眾生,勸導眾生念佛。因此杜絕了眾生墮落到三惡道的門路,開啟了大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善門。又因為菩薩看待眾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樣,所以發大誓願,負責承擔救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安樂彼岸的重大使命。依照本經來說,就是教導一切眾生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對上一段經文的概括和總結。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看看下面幾個詞的解釋,『悉獲』就是全部獲得,『聖明』正確深明事理。『不可思議』,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不可思議在這部經裡好多好多地方都出現,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含義。這個「不可思議」,就在這一段經文裡,它表達兩個意思,什麼意思?第一個,不是凡夫眾生的思惟、意識所能想像理解的。我再說一遍,不是凡夫眾生的思惟、意識所能想像理解的。第二,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言喻表達的,這是說佛菩薩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不是我們凡夫眾生所能推測、想像的,也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表達的。這個不可思議,就表達這麼兩層意思。

  看下面三句經文,「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這幾句經文是表福德莊嚴,智慧莊嚴,證得的地位與如來果地平等無二,也就是成佛。佛幫助眾生一直要照顧到成佛,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所有眾生,都是佛菩薩教化的對象。下一個詞是悉獲,就是說所有一切眾生都獲得,就是一個不落;諸佛無量功德,這一句是說的福德。「智慧聖明」是福慧兩足尊,我們有時候經常說二足尊、二足尊,究竟什麼是二足尊不一定能太明確。在這裡就是說,智慧聖明是福慧二足尊,就是我們常講的皈依佛,二足就是功德、智慧全圓滿了,這叫二足尊。唯有圓滿才不可思議,不圓滿是可思可議,圓滿了就不可思議。所以圓滿和不圓滿,一個是圓滿不可思議,不圓滿可思可議。這三句話是告訴我們,成佛了。如果說這三句話,我們原來不懂什麼意思,現在我們明白了,這三句話是告訴我們成佛,與會菩薩的福慧到這裡圓滿了。這就表明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之人,往生不退成佛,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我們總說無量功德,什麼是真正的無量功德?就是成佛。

  下面三句,『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這三句經文是說像前面所講的,智慧、福德、慈悲圓滿的大菩薩們太多太多,絕對不止是普賢、文殊、觀音、勢至、彌勒、賢護等十六正士等等。這些我們所說的大菩薩們,當然就是福德、智慧、慈悲都圓滿了。不止是我們上面點名的這些大菩薩們,達到這個水平的大菩薩們實在是太多太多,無量無邊,不可勝數!這些大菩薩們「一時來集」,可以看出什麼?可見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無量壽經》,法會莊嚴不可思議。我們以前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無量無邊這個水平的大菩薩,我們經常知道的、念到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等等。不知道還有這麼多都達到大圓滿的大菩薩們,這樣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們都來集會。

  可能有的同修說,那王舍城有多大,能裝得下嗎?佛說這部經是在靈鷲山,當年能夠用肉眼看得見的到會聽眾,有兩萬人,咱們開頭說一萬二千人,現在給我們解釋說,能看得見的有二萬人,那就不止一萬二千人。諸佛菩薩有很多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都來集會,這個境界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剛才我說了一句,這麼多人來參加這個大法會,這個地方不叫王舍城嗎?這個城有多大?能裝得下嗎?舉一個例子,為什麼說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像《維摩經》上講的維摩丈室,他住的房間不大,只有一方丈,但是就這一方丈的地方,可以容納一萬個獅子座。這一萬個獅子座沒有縮小,這一個方丈大的房間也沒有擴大,你說怎麼能裝得下?這種奇特的境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你說是不是不可思議?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

  以前我們經常聽說「芥子納須彌」,一座須彌山可以裝在一個芥子裡,能想像得出來嗎?是不是不可思議?這就是華嚴境界。我們今天是處處都有障礙,這種障礙是哪來的?是妄想分別執著而造成的;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障礙就沒有了。我們天天說這幾句話,但是到實際事情上,就是做不到,一遇到事,妄想就起來,分別執著就來了。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苦的原因。過去我記得跟大家說,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人你為什麼這麼苦?我就因為這句話,才把這部經認真的聽下去的,我在裡面要找到答案,為什麼這麼苦。老法師說就是因為你把假的當成真的,然後你又苦苦的去追求它,追求到了也苦,追求不到也苦。假的,你說你怎麼能追求得到?所以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帶給我們來的,苦就是這個因緣。這一段經文比較簡單,它告訴我們什麼?就是凡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菩薩們,他們都能獲得諸佛不可思議無量功德,及聖明的智慧。在這裡可以見到,與普賢、文殊、彌勒的身分、地位相等的大菩薩無量無邊,同時都來參加這一次的大會。這一品的最後一段經文: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比丘尼』,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尼眾,是指出家後受大戒的女子。『清信士』,是在家學佛的男居士,叫「清信士」;『清信女』,是在家學佛的女居士;『諸天』,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大眾。佛講經的道場殊勝莊嚴,「又有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欲界天』是六層天,『色界天』是十八層天,無色界天是四層天,諸天天人大眾,都共同參加佛說《無量壽經》的大法會。佛講這部經廣大、圓滿、圓頓的大法,確實跟其他講經的場面不一樣。這就是我們講的第二品經就講完了,明天我們接著講第三品。

  還有一點時間,我想跟大家說一說,就是因為是第一次試講這部《無量壽經》,沒有經驗,我們要逐漸摸索,逐漸改進。我這部經想這麼樣來講,前十節課講完了以後,我不知道大家摸沒摸著一點規律?我基本上講每一段經文,是分四個層次,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第一個層次,先讀經的原文,就是先讓大家看經的原文,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是這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解釋這段經文裡一些比較生僻的詞語,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就是把這段經文,逐句逐句的說明是什麼意思,就是每一句經文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第四個層次就是概括總結,這一段經文總的告訴我們什麼、表達什麼意思。一般來講,就是這十節課,我都是按這個程序給大家說的。如果你摸到了這個規律,可能你就聽起來方便一些。如果同修們說,老師,我們帶什麼參考書?我告訴大家,你不要帶什麼參考書,你就帶一部《無量壽經》就可以,看《無量壽經》的原文。當這個將來掛網的時候,可能是連文字檔一起供給大家來參考。你看我講的這個,對照原經,然後再看這個文字檔,我估計這幾者合起來,對你聽這部經,對這部經的理解會有幫助的。不知道我這個想法、我這個說法、我這個做法是不是能幫得到大家。我一個很突出的想法,就是我這次講這部經,盡可能的讓各個層次的同修們都有所收穫,這是我的一個願望,供大家參考。

  今天這節課就講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