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人為何要遵守五倫關係  蔡禮旭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09/7/21  中國河北唐山濼南渤海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5-006-0001

  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老師,諸位貴賓,諸位企業家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不學禮無以立」,這禮貌很重要,剛剛主持人都還沒有介紹完,我就衝上來了。所以確實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很多時候,我們雖然在各地跟大家交流推廣傳統文化,那是說得好,更重要的要做得好,而確實我自己是拋磚引玉。這次的論壇,來自全國各地很多真正落實五倫關係、落實傳統文化,在家庭、在企業當中,甚至於在社會、在很多的公家團體當中,他們都是身先士卒的在做。他們是真正做得非常的用心,做到了他就一定能說得出來,所謂真感情好文章,所以這次的盛會確實是非常的希有難逢。人生的緣分都不是偶然的,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們有著共同的使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大家共聚ㄧ堂。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人為什麼要遵守五倫關係」,其實很多的人生道理,只要我們能靜下來用心去感受,就能體會到這些道理確實真實不虛。比方五倫關係裡面提到君仁臣忠,我們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重視我們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那是為了我們千秋萬世的中國人著想。而我們跟胡主席的關係,他是國家領導人,他是君,我們是臣,領導者為後代子孫著想,這個仁心不只為我們著想,還為後代著想。所以我們感佩主席的這分仁慈之心,我們做老百姓,不管在哪個工作崗位,我們有一分忠心去落實、去弘揚,君仁臣忠在我們這個時代就體現出來。也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國家以及民族有這分忠心,所以我們共聚ㄧ堂來到唐山,來到濼南。而且我們這次的會議聚集了,光是其他地方的義工就有兩百多,再加上我們唐山的義工,那可能我看超過五百都跑不掉。所以在這裡,雖然課程還沒開始,我相信大家從報到到現在,事實上已經從這些義工們的身上,感受到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什麼是無私的付出,所以在這裡也藉由大家的掌聲,感謝這些所有來自各地的義工。

  其實靜下心來,倫常大道就在我們的身邊可以感受得到。人為什麼要遵守五倫關係?因為五倫關係是道,傳統文化的核心道德二字。道是五倫之道,其實天地萬物都有它運行的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甚至於河川都有它流的水道,假如河川不依照水道去走,那它可能就會潰堤、會氾濫;相同的天道這些星體運行,都一定有它的軌跡,不按照這個軌跡,那鐵定星球跟星球就相撞了。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所以也效法天道,都有它運行的軌跡、規則、常道。老子也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做人的常道,不踰越的去落實這些德行,這個人是明白人,知常曰明;不知常,不知道這些做人的常道,就會產生很多人生的凶相,這個凶相不只會害了自己,甚至於會害了下一代。因為我剛剛坐著的時候,看好像很多人的脖子都挺酸的,所以現在先坐下來一下。可是我坐下來,好像後面的人脖子又變酸了,有時候做人要循這中道,所以這個時候這麼講應該比較差不多。

  其實這個常道並不會離我們很遙遠,比方五常:仁、義、禮、智、信,處處替人著想,仁愛的心。有個老奶奶,她都會煮一鍋水放在路邊,讓趕路的旅人、出外的遊子,剛好汗流浹背有一杯水可以喝,關心不認識的人,很有仁愛心。而她的孫子輩,當看到奶奶把水扛出去之後,小朋友很好奇,到底有沒有人會喝?所以統統躲在樹後面,等著看有沒有人喝水。當第一個路人走過,喝下那一杯水,本來很口渴,喝到這個甘露水,露出很欣慰、很歡喜的笑容,所有這些孫子非常興高采烈的衝進房子裡說,奶奶,有人喝了!有人喝了!其實我們想像一下,這些孩子,當他看到路人那種燦爛的笑容,他可以感覺到助人為樂的快樂。我們想想這分助人為樂的心,可能就從奶奶的身教當中,傳承到她孫子的心裡面去。她的孫子輩現在都已經四、五十歲了,結果這些孫子因為從小受到奶奶這種處處關心人的影響,各個事業都發展得非常好,因為福田靠心耕,這是有仁愛的心承傳下去,她後代都興旺。

  那天我聽到一位企業家說到,從小他母親就教他對別人要比對自己好,要先人後己,而她的母親確實把它演繹得非常徹底。那個時候他母親種的糧食第一一定給父母,再來給兄弟,最後才給自己。後來他又從事教育工作,看到學生餓得受不了,他又把自己的糧食分給學生吃,甚至於因為自己營養不良,這個腳都腫起來。後來這位企業家他出來創業,他一開始不理解母親,他說妳教我都要先為別人著想,都不要去爭,結果好的機會統統給人搶走了,我都沒機會。所以看這些做人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要看長遠。

  他那個時候剛出社會,確實對母親比較不能理解,覺得自己好像損失很多。後來他有次坐公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車來,他很自然的,因為從小就是這麼教,就讓這個老奶奶先坐下。老奶奶看到這個年輕人這麼樣的真誠就跟他聊起來,結果這個老奶奶剛好負責一個工程,這個工作就給了他做,這是他第一個事業。就從那個事業以後,他就一帆風順,現在事業做得很好。他說就是因為他母親的教育,讓他結上了這些善緣,而且他現在事業做得很好,他終於明白,是他母親積了這麼多的善德,才庇蔭他能有這麼好的事業發展,這明白了。《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父母祖先做了很好的事情,後代子孫能得到福蔭。這位企業家也說到,當時候經濟快速發展,那些都不顧別人,只有自己的人,雖然搶到了眼前很多機會,但是後來很快就敗下來了。所以我們感受到現在很多企業家,他假如不按照道德去經營事業,賺的是不義之財的時候,他的事業很快就會敗下來,這就是凶相。

  前幾年有一個數字提到,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二點九年,大型企業平均壽命七點八年,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不依照常道、急功近利是不能長久。我們看同仁堂它已經三百多年的歷史,他們憑的就是真正是為苦難病痛的大眾著想,這樣的存心,它是在常道當中,所以它可以三百多年現在事業還做得很好。這是在事業當中遵循常道,家庭當中也得要遵循常道,道在哪裡?其實道就在生活的點滴當中,比方吃飯也是道。我記得小時候吃飯,都是我們孫子輩的去叫爺爺奶奶吃飯。而且記憶當中跟爺爺也很有默契,爺爺禮拜一可能在哪裡下棋,禮拜三在哪裡跟好朋友談話,有這樣的默契、熟悉度,所以常常找到爺爺了,遠遠的就叫爺爺,吃飯了!當這個聲音傳到爺爺的耳裡,爺爺很歡喜的站起來說,我孫子叫我吃飯了。其實鄰居們坐在兩旁,聽到一個孫子在叫爺爺吃飯的時候,都會很自然的浮出微笑來,因為都同樣感覺到天倫之樂。

  我爺爺牽著我的手,祖孫倆走回來吃飯,而且吃飯誰先上桌?爺爺先上桌,我們給爺爺盛飯,這叫孝道的落實。《弟子規》當中提到,「或飲食」,吃飯,「或坐走」,坐下來、走路的時候,「長者先」,一定是爺爺奶奶、父母先走,父母先吃,「幼者後」。這個道往往都在生活的先後順序當中傳承下去;而這個先後順序假如倒過來,那這個道就沒傳下去了。這是我們差不多三十年前是這樣子在做的。可是現在二、三十年之後,不是孫子叫爺爺奶奶吃飯,現在是什麼情況?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還要三請四請跟他談條件,好不容易才把他拉回來吃飯。一拉回來誰先吃飯?孫子先吃飯。現在大一點的孩子,父母、爺爺奶奶還沒吃,他先跳上去把他自己喜歡吃的統統都吃掉了,他有沒有去想到他的父母、爺爺奶奶?這個問題很嚴重!

  當一個孩子從小連父母都想不到,那他以後會想到誰?而當他以後誰都想不到,只想自己的時候,請問他從事哪個事業會有成就?因為每個行業全部都是為人民服務,那要服務得好,首先得設身處地為人民、為客戶著想,而這樣的心態,其實在小時候就在扎根。為什麼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因為他那顆時時刻刻體恤他人、為人著想的心,從家庭、從對父母當中就已經養成了,絕對不是大學的時候再來修為人著想的學分。他都為自己想想了二十幾年了,有沒有可能說花十個小時的時間,上一堂課就開始為人著想,不大可能。所以老祖宗這些話都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印證,「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什麼時候長他的孝心、長他的愛心,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自自然然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吃飯都是只想到自己。有個計程車司機,他剛好載了一位台灣同胞經過黃河的路上,這位台灣同胞他看到黃河,這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特別激動,要求這個司機把車停下來,他要躺在黃河堤旁聽聽母親河的流水聲。結果兩個大男人就躺在堤岸旁,沒多久這個計程車司機就哭起來了,這個台灣同胞嚇了一跳,你怎麼了?他說到,我辛辛苦苦的做事業,就希望把下一代教好,就希望他健康,所以我省吃儉用每天給他一隻雞腿吃,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剛好昨天我感冒了,我的太太覺得我應該補充些營養,所以就把昨天的雞腿很自然的就拿到我的面前,說先生你感冒了,身體虛應該補一補。就在把雞腿拿到先生面前的那一剎那,他的兒子突然給了他媽媽一巴掌,然後對他媽媽說,那個雞腿是我的。吃東西順序不對了,那孩子都覺得這些是我的,應該給我。所以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這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我們冷靜看看五千年來,無數的家庭承傳,五千年來,無數的父母教育著他的下一代,請問大家這五千年來,哪個時代的父母花的時間、金錢教育孩子是最多的?哪個時代?我們這個時代。哪個時代教出來的效果最差?你們說的,我沒有說。這值不值得冷靜思考?我們企業家是最注重效益的、最注重評量的,做完要評估清楚,怎麼會付出的時間精力多,反而效果比較差?這值得思考。有句成語叫「本末倒置」,教育抓到枝末就累死了,抓到根本就省力了。這些教育的道都在生活當中去落實了。

  現在老人家、父母去叫孩子吃飯,這就違反常道,甚至於還得要餵孩子吃,爺爺奶奶餵一口,還得陪他跑個三、五十公尺,所以現在可能要開一個補習班,叫爺爺奶奶馬拉松訓練班,爺爺奶奶餵孩子吃飯,體力要訓練好才行。以至於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孩子也在,父母、爺爺奶奶都在,請教大家,家庭聚會第一口菜夾起來先給誰吃?按照古代來講,一定是先夾給父母,就是夾給爺爺奶奶吃。假如在古代都有文化承傳的時候,我們一有好吃的東西,先拿給孩子而不拿給自己的父母的話,那會給人笑掉大門牙,會覺得這個父母不會教育孩子,沒有見識!我們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靈狀態,這很重要。因為教育絕對不是孩子的身體成長、長大,就是教好他了,也絕不是孩子的成績上去了是把他教好了,也絕不是孩子拿到學歷就是人生幸福了,這還得要看得深遠一點。

  在我們傳統的經典《禮記》,這本書裡面有篇文章叫「學記」,裡面就講到教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這是教育的兩大主軸。長善心這非常重要,我們做每個動作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什麼?我們把菜第一口都先夾給他,日積月累他覺得家裡吃飯都應該先想到他。父母給他夾菜,爺爺奶奶也給他夾菜,在這個餐桌上地位已經很分明,誰的地位最高?孩子的地位最高。所以這個菜一夾,小皇帝、皇太后就夾出來了。當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的時候,孩子會形成一個態度,就是家裡的人為我做的事都是應該做的,這就麻煩了。

  我們觀察一些社會現象,我記得有一年情人節的時候,有份報導說到情人節很多人去吃情人餐,其實我們一聽到情人節這個「情」字,應該是有情義的人。事實上,情義它是有個源頭的,他會愛父母,他才能去愛他人。假如連父母都不愛了,我們想想這個人有情義嗎?這很值得商榷。所以情人節首先應該要想到父母的恩情才對。情人節是西方的節日,孝道是我們民族的根本所在。這報導裡面提到,去吃情人餐的人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在校的學生。我們冷靜想想,他到大都市裡的餐廳吃一頓,幾百塊可能就沒有了,而這些孩子們大多來自農村,農村他的父母收入都是很有限的,很可能他吃那一頓之後,他父母一個月的辛勤勞作就不見了。可是問題來了,孩子心不心疼?他不心疼,他高興就好了,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去做,他的心沒有時時想到父母,因為我們沒長他的孝心。

  很多父母買很好吃的水果,剛出來的水果都很貴,可是往往都是趁著爺爺奶奶上樓去了,趕快把孩子叫到房間來,這個一兩多少錢,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孩子吃得很高興,這個媽媽還到門口去站崗,怕突然爺爺奶奶下來了不好看,然後站在門口說,孩子慢慢吃,別噎著了。這種情境我們教給孩子什麼?他會學得很徹底!請問以後他有好吃的給誰吃?他在那學到什麼?學到私情。我喜歡誰,我就給誰;我不喜歡他,縱使他對我有天大的恩德,我也不理他,這就是傳承了私心私情。往往小時候是這麼教,他長大了,他當然留給他的孩子吃,甚至留給他的男朋友、女朋友吃,這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孩子心靈的發展。

  我們聽到現在有小學生開學就自殺,因為覺得課業壓力太重。我那時候看報紙,開學,上海就有兩個小學生自殺,一個孩子連上小學就痛苦成這個樣子,哪怕他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他的人生會幸福嗎?我們現在父母、老師,很多長輩對孩子真的是用心的教育他,希望他成績好,很辛苦的督促他。可是我們的上一代沒有那麼辛苦,上一代可能生了五個孩子、八個孩子,讀書都是很主動,為什麼?因為他們看到父母太辛苦了,他們覺得我應該好好讀書,以後有了成就趕快讓父母享福,不要再辛苦了。我們的上一代,他的內心裡面都有孝心的承傳,孝心成為他一生的動力。

  所以教育教孝太重要了,孔老夫子講,「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從孝來教。我們曾經聽到也是山東一位孩子,他的母親生病了,尿毒症,後來他的父親就拋棄了妻子跟孩子離開。他的母親一來是生了重病的打擊,再來先生又離她而去,精神上崩潰了,就自殺了。因為母子連心,她的孩子很快的發現母親的情況趕緊送醫,把母親從鬼門關救回來。這個孩子跪在母親的病床前說道,母親只要您活著,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您絕對不能再尋短見,我一定好好讀書,以後治好妳的病。母親感受到孩子至誠的孝心,點點頭答應了孩子。這個孩子那個時候好像是六年級左右,之後他必須扛起一個家的重擔,還要負責照顧他母親的健康。

  所以我們想想,這個孩子他比其他的同學有少的時間去溫習功課,可是他每天生活得很高興,因為只要母親活著,就是他最大的安慰,這是他的孝心。後來這個孩子的成績不只在班上名列前茅,還代表省市去參加比賽,都有很好的成績。後來這個孩子考上大學,然後還背著母親去讀書。整個學校了解到他的情況,他自己還半工半讀賺錢養活母親,感動了學校領導跟同學捐了一筆錢給他,把他母親的尿毒症治好了。而且剩餘的錢他還不拿,把剩餘的錢成立一個基金,他說還有其他的家庭、同學比我更需要。我們看到的一個孝子,他很自然的有仁愛的心去關心別人,所以他整個有孝心的動力,他的成績都不用人家去催,不用人家去推。

  我們現在孩子假如沒有這分孝心,那他可能得要讓父母、老師一直推著去讀書,他不是主動的。那我們看看現在推孩子讀書,什麼動力在推著他?很可能孩子要求你要讓我考一百分,要給我五十塊還是一百塊,他的動力就是利。可能他升了一個年級以後,他會貼個白布條說抗議,我的同學現在考一百分是兩百塊,我要加薪。那他的欲望會愈來愈高,很難滿足他。而且孩子他讀書假如是一直得人家推的話,請問我們能推他推到什麼時候?推到考上大學,推了十幾年,但他不是孝心,不是責任心去念書的時候,一進入大學,很可能成為這個孩子墮落的地方。我們現在看很多的孩子上了大學,不讀書,那前面推了十幾年值得嗎?我們得從根本解決問題才行。我曾經看到電視裡面,大學聯考一考完,學生從三樓、四樓把書包就扔下來。其實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看到這一幕都很心痛,孩子讀了十幾年書,居然對學習這麼厭惡,以後沒人管他的時候,他根本不讀書。而現在大學外面很多旅館、很多網吧,孩子很可能都染上色,染上這些欲望,有時候連拉都拉不回來。孝心德行先扎根,面對這些誘惑,他才能如如不動。所以教育孩子得看他的一生,不能只看他眼前的分數。真正有孝心、有善心、有責任心,他的成績,父母老師不用太擔心他,他是完全主動的去學習。

  我們再想想,這個孩子他念大學,他有責任,他會把這四年好好的提升他自己。所以孩子要去念大學的時候,我們父母長輩有沒有提醒孩子,家庭社會國家已經栽培你十多年了,你要珍惜這個讀書的好機會,以後出來可以奉獻社會,提醒他,讓他進校園的心態就非常的正確。孩子他大學畢業出來了,假如他的責任心沒有形成,那很可能還得父母給他找工作!拿著一個大學畢業證書,可是沒責任感,父母透過很多關係終於幫他找到工作,三推四推這個孩子去工作了,做了一個禮拜,他把老闆給辭掉了。請問這樣的孩子,我們得擔心他多久?再來,他以後還要成立家庭,他沒有責任心、沒有孝心的時候,那他能把家庭經營好嗎?他沒有一種跟人相處的能力,他夫妻關係能圓滿嗎?甚至於現在很多年輕人生了孩子,交給誰?又交給爺爺奶奶。假如我們沒把孩子的德行教好,他的一輩子我們操心都操心不完。所以老祖宗教育我們,「至要莫若教子」,一生最重要的事,一定要把下一代教好,不然現在很多的亂相都會呈現出來。

  剛剛跟大家交流到的是父子關係,家庭教育的情況,我們應該遵循常道來教。整個五倫關係我們能依照這個「道」去做,不踰越的去遵守,我們所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德」,所以整個五倫八德,五倫關係也是自然的結合了八德。一個人盡孝,他一定能做到悌忠信、禮義廉恥。因為他對父母盡忠,他出社會為社會盡忠;他對父母誠信,他也能對他人誠信;他知道他不能損害父母的名聲,所以他廉潔,他有羞恥心。所以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這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有兩種說法的八德,我們把它結合在一起,變成十二個德目,而孝擺在最基礎,因為它是根。我們得找到根本,本末倒置,徒勞無功,花了一輩子的心血,倒頭來不是好的結果,「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找到根本,家道就成就,事業之道也才能成就得了。本立道生。

  孝是根,悌忠信是做人的本。一個人跟兄弟都處不好,他做人就很有問題。對家盡忠,對父母誠信,這是做人的本。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枝幹,仁愛和平是一個人他在社會上所呈現出來的貢獻,花果。而我們的教育不能直接就跳仁愛和平,得先從根上落實。所以下一代,寫考卷,「為人著想」他都一定能答對,可是他實際上不一定做得到,因為他沒有這個愛的根,孝。我們看這個教育,它是順著人性去教,很多朋友看這些學生們學了傳統文化改變很快,這個傳統文化是不是有什麼魔力,怎麼可以給人洗腦?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他是順著人性去教,順著人性所以特別容易讓人接受,「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那分善心。

  所以很多人會跟我們交流到,傳統它都已經幾千年了,面對這個新的時代,還用得上嗎?其實我們看到傳統,就知道它是一直承傳下來的道理,而整個傳統文化它是道德,它是五倫,五倫當中最核心的是父子有親,父子關係是孝道,孝道它是天性。我們看到孩子跟父母那種親愛,那不是誰教他的。你看那個小孩一、二歲,看到父母、抱著父母的那種依戀,我們可以感受得到那是天性。傳統文化就是讓孩子這種對父母的愛終身保持,再讓這種愛從父母擴展到兄弟,擴展到家人、家族,以至於擴展到鄰里鄉黨,最後到社會民族,它是順著人性教的,所以其實它是愛的教育,它也是做人的教育。

  我們想想,孝,五千年前要孝,五千年後要不要孝?五千年前要愛人,五千年後要不要愛人?現在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學做人,就不可能說不合乎這個時代。我們很冷靜的來看,現在所有社會家庭的不愉快衝突,其實黑板上這些字全部都可以解決。一個家庭裡面有孝悌,它就和樂了。可是我們現在看到連父子兄弟都衝突了,甚至互相傷害,就為了錢,重利他就輕道義。所以這些教育不能不抓緊,人不學,不知做人之道!我們看一個人有忠,整個各行各業就興盛起來了,現在見利忘義,動不動就忘了領導的恩德,就跳槽了。信,整個社會假如沒有信,人人自危!今天要喝牛奶很不放心,吃什麼東西都怕是黑心食品,沒有信了。以至於連夫妻現在都沒有信,還沒結婚前要先財產公證,這個意思就是說,還沒結婚就先想著什麼?離婚。那你看離不離?這就很不保險,這基礎太不穩固了。

  信,我們看這每一個字都直接針對現在社會最嚴重的問題。我記得有次剛好到鄉下去,見到一位長輩,他收集了一些古書,我們看了就很感動,那些都是幾千年的智慧,我們給他借來看,它都是線裝書,都快一百年的書。他看我們這麼喜歡,他就說,借你們回去看吧!說完以後他又叮嚀了幾句,說這個書是我們祖傳的傳家之寶,我沒其他的,你們要多注意,別把它弄壞了。我們看長者不大放心,接著我們跟老人家說,這樣好了,我們寫個借條,不能損壞,什麼時候還給你。當我們說要寫借條的時候,這位七十幾歲的長者眼睛瞪得很大,他說,你說什麼?你說的是人話嗎?還得要寫借條。在老一輩的人心裡面,一個人講出來的話就要守信,老祖宗創字也教我們,人的言語叫信。所以當一個人講話不守信的時候,他講的是什麼話?不是人話,人話叫信。當人與人的信用要靠法律的時候,人已經愈來愈墮落了。這位長者眼睛瞪得很大的表情留在我們心中,我們還是得講人話才好。

  禮義廉恥,往往很多磨擦都是因為不守禮,守禮,互相尊重,很多的磨擦可能就不見了,衝突就不見了,更不可能會造成傷害。我記得有次也是在鄉間,剛好到一個地方看一所學校,學校旁邊的這些老百姓們出來了,我們跟他們寒暄幾句,突然這個大嬸她就說,你們不是中國人吧?我們這些同仁就很激動,我們當然是中國人!結果她看我們反應這麼激烈,她有點不好意思低著頭,然後她說到,那你們怎麼這麼有禮貌?這個話很值得我們省思,有禮貌的不是中國人。這有兩個問題要思考,第一個我們五千年來在世界被稱為「禮義之邦」,假如現在全世界的狀況,沒禮貌的是中國人,那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用我們的行為侮辱了我們五千年的祖宗!這個罪造大了。第二個思考,這位大嬸是中國人!當我們自己中國人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那這是信心危機。金融危機還沒信心危機嚴重,人跟人都沒有信任關係的時候,那就麻煩了。所以禮要恢復,互相尊重。

  再來義,人與人有一分道義,有人情味,而不會都見利而忘義,都不顧彼此。所以以前的人活著很有安全感,因為他知道任何情況,他的家人、他的朋友會鼎力的幫助他,他有後盾。可是現在人不講義了,心裡都沒有安全感,發生什麼事,好像人就整個都亂了方寸。還有廉恥,有了廉恥各行各業就不貪污,真解決問題。包含整個民族與民族,黨派與黨派,種種團體之間有仁愛和平,它就能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為這整個社會。所以五倫八德絕對可以解決我們當前所有的社會跟家庭問題,都是德就能解決得了的。我們看這整個人生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根本非常的穩固,而他的發展也是順著人的成長。孝是侍奉父母,事親;悌忠信是尊重長輩、尊重兄弟,敬長;枝幹,禮義廉恥,他懂得侍奉領導、侍奉單位,事君;最後愛護大眾。我們看到這整個都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孝悌忠信就變成一個人修身齊家之本。從孝悌忠信提升上來,禮義廉恥是在各行各業當中付出服務,這是治國。在春秋時代,管仲先生他是治國的良才,他說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就像一個國家蓋房子的四個柱子一樣,「四維既彰,國乃復興」,國家也好,團體也好,有禮義廉恥,這個團隊一定興旺。但是「四維不彰,國乃滅亡」,沒有禮義廉恥,這個團體、這個社會就要崩潰了。就是治國,它都是建立在孝悌忠信的基礎。

  至於仁愛和平,我們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特別強調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事實上要讓社會、家庭、世界和諧,首先人的思想一定是要跟和諧相應,所以有和諧家庭才有和諧社會,才有和諧的世界。而有這樣的思想觀念,現在只剩我們五千年老祖宗的中華文化承傳下來,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沒有傳承下來。所以七0年代湯恩比教授才說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就是傳統文化能夠延續下去。其實中國人在現在這個世界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因為我們的文化才能救這個世界。不然你看這將近一世紀,整個國與國的衝突戰爭太多了,怎麼化解?得從我們復興中華文化來做起。而且大家要想想,全世界的華人有十幾億人,十幾億的人做對了一件事,這個世界就有救了;相反的,十幾億人做錯了,很可能這個世界就沒救了。

  我們讀書的時候常常說地球村、地球村,地球已經變什麼?村落了。所以我們能真正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落實好,進而能仁愛和平面對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世界國家的人,那就能達到天下安定,天下平。所以整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不是理論,它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我們看《弟子規》這本經典,它是我們五千年家教的集大成,雖然它只是一千零八十個字,但是它把我們五千年聖賢人教誨的這些綱領,都含攝在這本經裡面。因為這次也有很多教育界的同仁,我們看他這些德行有了,他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是根,悌,《弟子規》告訴我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所以悌的根也在孝。忠的根在哪裡?「親所好,力為具」,他能盡心盡力滿父母好的願望,這是他對父母的忠心,進而能去對其他的人盡這分忠心。而且《弟子規》說「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要懂得去幫助別人,這都是對人的忠。

  再來信,「凡出言,信為先」,《弟子規》裡面信講得很多,但是也是從對父母守信,進而對他人守信。再來禮,對父母守禮,「長者先,幼者後」,甚至於勸諫父母也要守禮,現在對父母講話都非常的傲慢,這不妥當的。《弟子規》告訴我們,「親有過,諫使更」,父母有過失的時候,我們要恭敬的去勸父母,「怡吾色,柔吾聲」,這對父母有禮。對父母的義,都有養育父母的這分自我的期許,這就是義。廉,廉潔因為「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自己德行不好就羞辱父母,而且他有羞恥心,因為他不敢以身侮辱父母。我們從這裡就看,為什麼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把孝道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在。所以朱熹夫子有句詩詞講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跟大家講到的就是八德,而五倫就是落實這八德。所以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德,兄友弟恭,這裡還有個朋友關係,朋友有信,有信義,這是整個五倫關係。其實人跟人和諧,這社會就和諧了,世界就和諧了。所以源頭還在人跟人的關係,而人與人的關係不離開這五倫關係。

  我們很冷靜的來思考,其實一個人處世待人的態度是從家庭養成,有句老話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所以家庭教育是社會安定最重要的基石,根本。我們看到夫婦為什麼擺在中間?因為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而後才是君臣朋友關係。夫婦做好榜樣了,這父子關係就和善,就和諧了。進而因為孩子都有念父母的恩,都有感激父母的心,他到單位去,他就懂得感恩他的公司,感恩他的領導,所以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個關係就這麼樣推演開來。包含夫婦做好榜樣,兄弟以父母為榜樣,他也相處得融洽,他能跟兄弟相處得好,他才有可能跟同學、跟同事同仁相處得好。所以我們看到整個行為,它其實都是從三倫家庭延伸出去的。

  所以《易經》這本書,對於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易經》有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卦就叫家人卦,家人卦裡面提到家庭當中有嚴君焉,「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家庭裡面重要的有威嚴的領導是誰?就是指父母,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則天下定矣」。因為家庭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基礎,那我們就可以感受得到這個夫婦關係,父子、兄弟關係對社會長遠的影響。夫婦是重要的,夫婦的結合對家庭、對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使命。夫婦的結合,家道傳承下去,社會好的下一代棟梁也從他們教育出來。所以以前結婚那是很隆重的事情,都要祭拜天地,而且新郎要出去的時候,都得是父親代表祖宗敬新郎,而且新郎不用回禮,父親是代表祖宗敬的。

  婚姻在我們《禮記.昏義》,《禮記》這本書裡面提到「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結婚是承先啟後,把祖宗聖賢好的德行,透過自己承傳到下一代去,承先啟後。而這個承先啟後還是以我們「孝」字為核心,承先是時時想著上一代,父母、祖宗,啟後是時時能想到下一代,孩子。上一代時時有使命想要教育好下一代,下一代時時想著,我的人生最重要的要先回報父母的恩德,時時想著要報恩,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就很自然的不分離,就是這個孝字,合成一體。

  連結婚也都是孝道的落實。我們從這個禮儀當中,都可以理解到婚姻對社會、對家庭的重要性。新郎出去了,迎接新娘,是新娘的父母站在門口,親自把女兒託付給他,所以不只要對得起祖宗,還要對得起另一半父母的信任跟託付,整個婚姻過程統統都是一種責任的承擔。而女子上車、上轎了,上去有個儀式是先把扇子往花轎外扔出去,一把扇子扔出去,就是以後嫁為人婦,要負責一個家庭了,所以要把一些比較安逸的生活,大小姐的生活要先放下,所以那把扇子是代表把大小姐的脾氣一起扔出去。大家有沒有扔過扇子?沒有,要補扔。你看女子出嫁的時候,《詩經》裡面提到「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就是女子出嫁的時候,她的心情就好像看到那個桃樹開得很茂盛,她就期許自己,我嫁過去一定要讓這個家庭興旺起來。很美好的願望。有沒有哪個女子她要出嫁的時候心裡想,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我非搞得他雞犬不寧不可。沒人這麼嫁的吧?所以事實上人生面對很多境界,只要我們能時時不忘這一顆心,我們把孩子生下來,我們那顆不辭勞苦,一定要把他教育好的心,時時保持;我們時時想著,當時候另一半完全信任嫁給我們,把終身託付給我們,那顆難得的心,我們時時不能忘;我們對對方的那分責任,那分承諾,我們也不能忘。那很多情況來了,可能這個心提起來,這些小磨擦就過去了,不忘初心。

  到了夫家的時候,公公婆婆是站在客人的那個位置,新婚夫婦從主人的那個台階走上來,一進門先喝交杯酒。那個交杯酒是用葫蘆瓜劈成的,那個葫蘆瓜的肉是苦的,盛甜酒來喝,所以我們老祖宗喝東西都不是白喝的。這杯交杯酒喝下去,代表提醒夫妻從此以後要怎麼樣?同甘共苦。而且那個葫蘆瓜是同一個劈成的,它本來就是一體的,所以結婚的夫妻之間要不分彼此。來,大家喝下去,大家之前喝過沒有?回去要補喝。喝的時候,心裡要想同甘共苦不分彼此。家庭裡面太多的衝突都是計較,不分彼此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看連稱呼都要不分彼此,咱爸、咱媽,不分彼此,你說你爸、你媽,那就完了,那個心裡慢慢就很不舒服了。

  所以夫妻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典範,這個時候要能同甘共苦不分彼此,而且時時大局為重,要能掌握情緒,因為情緒不掌握,沒事都變有事,小事都變大事。這個大局一為重,我們看到父慈子孝,那個慈表現在哪裡?父母的慈愛就表現在時時都把最好的榜樣演給孩子看,這是真慈愛,因為那個德行,孩子一生都受用。但這一點不體會到,往往我們都把慈愛變留很多錢給孩子,事實上錢留得愈多,孩子沒有感恩心,錢會變成禍患,現在告上法院的兄弟、父子大有人在。其實孩子受父母影響非常大,父母能夠孝順爺爺奶奶,這個孝就傳承下去;父母能夠勤儉持家,孩子終身奉行,因為父母是孩子人生很多里程碑。

  我們夫妻和樂了,往後孩子在經營夫妻關係,他時時都想到我的父母就是這麼做的。有個好媳婦我們去訪問她的時候,事實上她已經是人家的婆婆,她有三個孩子兩個結婚了。而我們在跟她家裡的人交流的過程當中,她的小兒子還沒結婚就說到,我小時候一個最深的記憶,是吃飯的時候家裡有十口人,結果那天只有九顆雞蛋,母親煮好了就把九顆雞蛋都分下去了,只有一個人沒有雞蛋,誰沒有?母親沒有。其實母親對我們的愛,就在這些生活點點滴滴當中,不是轟轟烈烈的,但確是時時都存在,而且都很細膩,我們只要留心,母親的愛無所不在。你看吃飯,誰最後吃?母親。誰先吃飽?母親。誰最晚睡覺?母親。誰最早起床?所以真的母愛太偉大了。

  當她的先生看到自己的太太把蛋都夾給大家,這個先生看了很不忍心,馬上就把自己的蛋夾給太太,說妳比較辛苦照顧家裡,妳吃妳吃。這個太太看了馬上夾回去說,你工作比較辛苦,你吃你吃。結果夫妻兩個人就為了一顆雞蛋夾了數十回合,最後掉地上去了。這個小兒子講到這裡的時候,眼淚流下來,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他父母那分恩愛,深深印在他的心裡,那還用教他如何夫妻相處嗎?他一想到父親是這麼做的,那我還差得遠,他馬上就是要求自己。夫妻相處、做人做事,父母都是孩子的里程碑。

  有個七歲的孩子,他有天看電視,剛好演古裝戲夫婦相處,看了一段時間,突然他就跟他旁邊的媽媽講:「媽媽,他們不是夫妻。」媽媽很驚訝,現在就是演夫妻!他們是夫妻。七歲的孩子說,不像。因為那個演的都是相敬如賓,所以孩子說不像。代表孩子覺得什麼時候像夫妻?什麼樣子像夫妻?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為什麼大吵要三六九?因為發完一次脾氣要調養兩天才能恢復,這是暴怒傷肝。所以教育事實上是時時刻刻都在影響。七歲孩子他就覺得大吵三六九才是夫妻,那他以後會幸福嗎?後來又有一天,剛好他母親講電話,講完一掛下來,孩子在旁邊馬上說,爸爸打來的。聽語氣就知道爸爸打來的,代表跟客戶、跟朋友講話的時候輕聲細語,今天跟你聊天真愉快,改天一起喝咖啡,拜拜!這是跟客戶、朋友講的。可能那通電話是跟先生講的,煩死了,你有完沒完,我不跟你講了。掛掉了。孩子光聽到語氣就知道是爸爸打來的。所以慈愛就在時時給孩子做榜樣!結果媽媽一警覺,當天她先生又打電話來,她一看行動電話,先生的電話,得要先培養一下情緒,深呼吸兩次,接起來:「喂,請問您找哪一位?」她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過了二、三十秒她先生又打來了,當接起電話,她先生確定是她的時候,在電話那一頭說了一句話,真的是妳嗎?大家聽話要聽到對方的心聲裡面去,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真的是妳嗎?他的意思是說,太太,我的太平日子真的到了嗎?所以我們剛剛講不忘初心。結婚絕對不是來互相傷害的,是來互相成就幸福美滿的人生。事實上這些心境,不忘初心,不分彼此,大局為重,能掌握情緒,能常懷感恩的心,這些心境雖然是在夫妻相處當中,但是這些心境都可以用在其他的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關係,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們在家庭,我們是家長,我們在團體,我們是領導,一個家族、一個團體能綿延多久不衰,完全看父母、領導者的德行,對於整個家族、團體產生德風的影響,有百世的德行,就能夠百世不衰。我們也期許自己對於家庭、對於團體都能做出最好的示範。也祝福所有人的家庭都能幸福美滿,家道長久不衰,祝福大家的企業都能長久的興旺下去。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