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10/5/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13

  Selamat Pagi(馬來語:早上好)!話要多講才不會忘,歌要多唱才會熟,經要常讀才能領納於心中。今天大家很多看著我都面帶微笑,不知道我今天到底出了啥事情,今天穿的不是唐裝。因為穿衣服莊重很重要,也不要好像變成世間的人都覺得我們除了唐裝以外,也沒什麼衣服可以穿。所以學習不要有執著,不要太分別,尤其要時時能融入人群,融入當下的場合。比方說人家找你去爬山,你還穿個唐裝去爬山,那不是穿著都變執著了?我們中國的服飾,以至於各個民族的服飾,尤其是在慶典的時候,在正式場合的時候,都非常的莊重。我們看在奧運會的時候,五十六個民族扛著國旗走出來,看每個民族的服裝都非常的莊嚴。任何重要的場合我們要穿出一種國家的格局出來。

  記得有一次在韓國舉行了一次國際的會議,所有的國家民族都穿著他國家的服飾出來,結果反而中國代表穿的是西服,穿西裝出來了,當場所有的人都覺得很奇怪、很尷尬。所以我們常常穿唐裝也不是執著,我今天就證明給大家看,我們還是可以穿其他服裝的。但是衣冠文物都可以帶動文化的氛圍,改善社會的風氣。我們看,服裝怎麼穿,都可以反映當下的人心跟社會風氣。服裝穿得很暴露了,代表現在的人有錯誤的觀念,他覺得暴露是美、性感是美,這個就是偏頗掉了。什麼是美?是讓人家聽了我們的話、看了我們的裝扮,內心生起心靈的美跟尊重,這個才是美的東西。哪有看了以後會起邪思叫做美?那真的不知道是哪門子的邏輯出現了。近代西方東進,功利的氛圍還有情色的氛圍特別重。我們還覺得那個是高尚的,我們失去了一種判斷的能力。

  我自己曾經在法國去參觀一些博物館,都是歷史很悠久的博物館。我進去之後,差不多有一半的畫都是女人的身體。我講得比較含蓄,大家聽懂我的意思,好像有些人聽不懂,女人的裸體,這樣叫美。五千年來,我們的文化當中沒有這種東西,可是西方怎麼會這麼強調這個?大家再冷靜去看看西方的電影,絕大部分都在強調愛情。我們冷靜看看,愛的原點是什麼?假如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強調孝道,它的愛情是什麼?很明顯的是欲。為什麼一個這麼強調愛情的民族或者是地區,卻是離婚率最高的地方?我們用結果來說話,不要講得堂而皇之的,可能八成的電影都在強調愛情,可是離婚率是愈來愈高,顯然那個不是真正的愛,那個是欲。欲望似深淵,靠不住的,變化太快了。

  我們昨天跟大家講到,我們為人父母長輩的人有沒有能力去分辨什麼是愛、什麼是欲,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什麼是富、什麼是貴,什麼是福、什麼是禍?這些我們都很清楚了,我們才能真正引領我們的孩子有正確的思想去成就他的家庭、成就他的命運。所以第一個,我們要很清楚自己的思想觀念是正確的。父母對於家庭,他很有責任心,再怎麼苦、再怎麼累,都覺得是他的本分,應該做的。所以走向婚姻成為父母,其實在走入婚姻的時候就有非常正確的心境、態度了,就是「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這個責任心對家來講,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承先啟後、尊老愛幼的責任。家庭當中,很重要的是家道的承傳,承先,能夠啟發後代子孫。

  所以我們時時要把自己祖上的風範、爺爺奶奶的風範,要常常給孩子們說到,讓他們承傳這些祖上的好德風,然後啟發後代。很大的忌諱,是不只沒有講自己爺爺奶奶祖上的好處、祖上的付出恩德,反而還講自己爸爸媽媽的不是,那我們孩子的心地就壞掉了。所以常常講自己父母,也就是爺爺奶奶的好,人才能存著一個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的態度。這個家道的承傳,我們常說「忠孝為傳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我們常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個人很可能有一個好的開始,但是能守住、保持初心就不容易了。所以要守住家道,很可能比創業還要困難。創業的時候能吃苦,能禁得起逆境,可是真正富貴了,反而容易貪著、容易奢華。這個要有高度的警覺,才能夠把家道承傳得非常的好。

  很多格言也提醒我們謹慎的態度,「一失足成千古恨」、「立名於一生,失之只頃刻」。比方說以男士來講,可能他一輩子都非常的潔身自愛,到了五十幾歲,剛好名節受損,他立名於一生,一不小心,失之只頃刻之間。面對哪些境界要很謹慎、很克制?我們在前面講到的,面對財、色、名、食、睡都要非常的謹慎。我們再複習一下,假如遇到女色的時候,要想到什麼?想到毒蛇,很好,這個警覺性就會比較高了。而且我們剛好上個禮拜講到孝道。孝子的心中,時時想著不能以身羞辱父母,不能讓父母感到羞恥,所以他一舉手一投足不敢傷了身體,讓父母擔心,不敢傷了名節,讓父母痛苦一生。

  人時時想到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他戰戰兢兢,一言一行都謹慎。而且這個「德有傷,貽親羞」還不只包含父母,包含我們所有的親人。比方說我們名節有損了、犯法了,連我們的妻兒很可能都抬不起頭來。所以身體也好,名節也好,不單是自己的,還是所有愛我們的人、所有親人的,這都是相關的。我們身體受損了,真正操勞的、真正擔憂的,我們的父母勝過我們,我們的親人勝過我們。很多人說,「我的身體我自己負責」,大家說這句話對不對?一個人真正病得很重了,他負什麼責?他就負責「哎喲,哎喲」,這叫負責嗎?那個時候累的都是最親的人。所以為什麼說孝道的落實要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個謹慎的態度,就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

  在《論語·孟武伯問孝》裡面,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個很有味道。大家感受一下,這句話的關鍵字在哪兒,哪個字是關鍵字?這個唯字。父母因為孩子的疾而憂,那當然,我們生病了,父母哪有不擔憂的?為什麼有個唯字?人吃五穀雜糧,不大可能說連病都沒生過,為什麼父母只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擔憂?那就代表兒子的德行讓他不操心,唯有剛好生病的時候父母才擔心,其他的事都不用掛心,這才是一個為人子的標準。我自己深刻感覺我父親那一輩真正做到了。我整個成長過程,從小爺爺奶奶都跟我們同住在一起。我的感覺記憶當中,我的爺爺奶奶從沒為我父親操過一次心。這個真的是有責任,時時不願意做出來的事還讓父母擔憂受怕的。這個是為人子的標準。

  這個疾有生病的意思,還有什麼?不是很好的習慣。但是這個習慣又不是吃喝嫖賭,不是的。吃喝嫖賭,那整個家族都抬不起頭來了,不是那個有傷名節的疾。這個疾就是夫妻之間太過縱欲,這個時候父母也會擔心這一點。因為父母是過來人,可是這個又不好說。因為現在西方東進,這個概念,欲望要節制,不可太放縱,我們受到這些西方東進的影響,很不懂這個道理。所以現在人能夠壽終正寢的愈來愈少,因為太過縱欲的時候,身體都會受到很大的損傷,叫「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氣衰」。人要學放縱,很快,一次就會了,一次的經驗,人家把他帶壞,他可能就學會了,可是要學習節制就不容易了。所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由節制到放縱很容易,由放縱到節制卻不容易。

  有一個讀書人進京趕考,那個時候都要走很久的路。結果他走到一半,太想他太太,就不考,就回來了。諸位女士,妳的先生太想妳了,連考試都不考,回來了,妳感不感動?妳們怎麼沒回答,這一題這麼難嗎?有點感動,感覺邏輯好像又不大對,人往往在情感跟理智當中,有時候會分不清楚。結果還不只他回來,因為他起了想太太的念頭,一念遍虛空法界,就干擾了旁邊沒有定性的人。他的一個朋友說,「我也很想我太太」,兩個人就一起回來了。想太太那個心都發慌,連走帶跑,兩個人趕回來了。結果回到家,因為同一個地區,住在同一個地方,他爸爸一看他回來,非常的生氣,打了他一頓,把他捆在樹上。以前父親有威嚴,父親打他,他不敢怨,把他捆起來了。就這樣,到隔天早上都沒把他放掉。隔天看他也比較冷靜下來,就把他放了。突然傳來一個消息,他那個同學暴斃死了。後來才了解到他父親的苦心,一個人連夜趕了這麼多天的路途回來,身體屬於極虛弱的狀況,這個時候夫妻還行房,會非常的危險。他那個同學就不懂得這些道理,他爸爸也沒把他綁起來。

  真的很多人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告訴大家,《壽康寶鑑》還是要看,不然女子不知道怎麼去關心愛護她的先生。以前的女子這些都要教的,都懂的。現在不只沒學,還看「西雅圖夜未眠」,還看「第六感生死戀」,都看這些東西,概念都模糊了。所以夫妻之間不只是都要互相疼惜的,這都有一些禁忌。比方說生病,生病的時候男女再行房,那個都會有非常大的傷害。所以到底是愛護他、體恤他,還是都是欲望?這個我們得真正冷靜下來,觀照自己才是。所以為什麼說要「窒欲」,節制、有分寸,這個都是值得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唯其疾之憂」都含有很深刻的義理在其中。這個是跟大家講到的「謹慎為保家之本」。

  有一個官員,好像這個事件也很震動全國,就是湛江走私案,牽連的人非常非常多。其中有一個官員沒有貪污,剛好我們的老師跟他認識,就跟他談到這個事情。他說當時看到大家一窩蜂都在貪,他也動了心。他還在那裡衡量,「反正我偷了以後,進去關個幾年,我孩子的大學費用都有了」。正準備這麼做,突然腦子裡閃出來他父親的影像。因為他的父親是小學老師,視名節比生命還要重要,所以當想起自己的父親時,他想到,「假如我真的貪污被關起來,那我父親過的日子生不如死」。這一念讓他打消了去貪污的動機。結果過不了多久,東窗事發,他的同仁都被關起來。他講到這裡就非常感嘆的說,「就是這一念孝心救了我,也救了我的家庭。我現在在中秋節、在新年,都能跟我所有的家族親人團聚在一起」。

  我們很冷靜的來看,確實是「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今天假如真的貪污,請問,他的孩子真的讀大學就沒問題了嗎?算盤不是這麼打的。第一個,他被關起來了,他的妻兒都抬不起頭。我們要了解,貪的那些錢是誰的錢?是老百姓的錢。「爾奉爾祿,民脂民膏」,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你拿得下手,傷了多少的陰德,折了多少的福分。這個叫「取非義之財」,橫禍很快就來了,算盤不是只有看到眼前的數字而已。人都被欲望衝昏了頭,都把天地之間的道理給忽視掉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犯了法,不只要關起來,福報要整個折損掉,不是你關完就沒事了,妻子兒女都要遭這些橫禍的。所以福田靠心耕,自己真肯報恩,真肯愛人、敬人,往後自然後福無窮。這個都是告訴我們「謹慎為保家之本」。我們的名節、我們的身體都屬於愛我們的人,所以我們這一生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所有的親人都受到好的榜樣影響,都覺得光榮。

  「勤儉為持家之本」,為人父母的人奢侈,這個家就很難持得好。所謂大富由天,小富由勤、由儉,我們兩代人其實就可以很冷靜看到這個真相。上一代的人,孩子生得不少,只有父親賺錢,省吃儉用,這個家庭熬過來了,甚至於還沒有貸款買了房子都有。現在夫妻一起賺,只有一個孩子、兩個孩子,結果還貸了一大堆款,有時候還為貸款著急,還不起。差異就在有沒有這個勤儉持家的態度。勤儉有什麼好處,不勤儉有什麼壞處?我們下一節課來看幾個故事。《德育古鑑》大家有在手上嗎?(聽眾答:有。)我們下一節課來看幾個故事。

  「和順為齊家之本」,家庭要充滿祥和之氣,家和萬事才會興。我們常說男子要陽剛、剛正,女子是柔和、柔順。剛柔之禮。請問剛跟柔一不一樣?我們想,一個男子的剛在哪?剛在「無欲則剛」。無欲的人不會被境界所轉,不會因境界而發怒,不會因境界而起貪心,這個才是剛。所以這個剛的精神事實上還是修養,不隨著習氣,隨著正氣,這個叫剛,這個叫道義之身,才顯出他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甚至於不只是不動氣,人家侮辱他、罵他,他如如不動,不跟人計較、不回嘴,這個才是剛。而這個柔,柔也是不動氣,絕不跟人家計較,逆來順受。大家覺得這個剛跟柔一不一樣?在心性上都是修養,只是男女特質展現出來不大一樣,可是它的本質都還在心性的修養上,不動習性,能隨順德行。真正的男人剛中有柔,真正好的女人柔中有剛。所以男人很剛強,柔起來的時候也很溫柔;女人很溫柔,等她遇到一些境界的時候,她比鐵石還堅。大家有沒有看德育故事?你看面對國家危難的時候,兒子回來了,「媽,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妳了」。「為國效忠,你流什麼淚?趕緊去殺敵!」然後自己帶著媳婦衝上城牆去,抵禦敵人到最後一刻,還不能讓敵人羞辱了自己死去的身體,放火燒了自己。你說那個剛,可能男人都不一定做得到。所以真剛有真柔,真柔有真剛。這個正,正直,處事待人,甚至起心動念都是順著道理,有正氣。這個和其實也都是懂得順著道理、順著情理。所以有柔為體,和為用,有這樣的修養做出來了,就是非常公正無私,就是非常的和順。這個是「和順為齊家之本」。

  「調劑人情,發明事理」,這八個字也很重要。其實這八個字也是在提醒我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事情的先後順序不可顛倒。比方《論語》裡面講,「君子信而後諫」,就是親戚朋友之間取得足夠的信任才好勸諫他。「未信」,還沒達到信任你就勸他,「則以為謗己也」。他不舒服了,「你是不是要毀謗我?」「你是不是看我不順眼?」信任夠了,你勸他,他覺得你愛惜他。這就是人情,要體恤得到。所謂「交淺不言深」,就是信任要夠才好。我們有時候信任還沒建立,一講起話來連珠炮,一個接一個,「噠噠噠」,結果人家很不高興,不接受了,我們還在那裡「狗咬呂洞賓,這個人沒善根,算了」,「我這個人講話就是很正直」。你看,自己不通人情,還要把自己抬得很高,「我這個人就是正直」。所以人有時候自己在「倘掩飾,增一辜」,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就是人情事理,感覺得到,就知道什麼先要做,什麼後面才能夠順勢而為。所以調劑人情,彼此的關係、信任就夠,之後才能借一些機會善巧的把一些道理供養他、提醒他。假如沒有調劑人情,就是長篇大論的道理,一般都不能接受。

  不知道有沒有學長有講過「少娣感嫂」?這個故事確實是很有智慧。有沒有哪個學長是挑這個故事?沒有,我就講;有,就你們講。崔少娣要嫁到蘇家,蘇家有五個兄弟,她未來的夫君是老五,所以她還沒過去以前有四個大嫂。她們五個妯娌之間怎麼相處?當她要嫁過去以前,因為她四個嫂嫂常常吵架,有時候吵得不過癮,抄傢伙,木棍什麼都拿出來了。所以她的親戚就嘆氣了,說,「妳還要嫁過去,妳嫁過去不是很危險嗎?凶多吉少」,都不看好。但是少娣對於人性本善有堅定的信心,「我們只要誠心,都能夠改善」,她就嫁過去了。嫁過去以後,她非常懂得禮讓、懂得忍讓、懂得謙讓。比方回娘家拿回好東西,先讓她的大嫂、先讓她的姪兒來享受,先人後己,姪兒都吃了才讓她的孩子來吃。婆婆分配工作誰去做,假如看到嫂嫂面有難色,她調劑人情,馬上過去,「婆婆,我是最後來的,我年輕,這個我來就好了」,又把工作給攬過去。家裡一起吃飯的時候,嫂嫂沒上桌,她絕不上桌。等嫂嫂坐下來,她才坐下來。

  這一點一滴對她們的一種尊重、關心,哪有不感動人的?人的心都是什麼做的?肉做的,都是有感覺的、有感情的。甚至於有一些情況,比方說她抱著姪兒,姪兒都還小,還在襁褓當中,抱著,「好可愛,好可愛」,而且她衣服也穿的是非常正式的服裝、莊嚴的服裝。突然這個姪兒撒泡尿,就撒在她的衣服上面。諸位學長,剛好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昂貴的衣服,然後「咻」撒在你的身上,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我這件多少錢!怎麼辦?」可能是這個反應。可是崔少娣,因為嫂子看到這個情景,人家也不好意思,馬上「抱歉抱歉」,就要把孩子給抱過去。崔少娣當下的反應,「嫂子別緊張,別嚇著孩子。衣服洗就好了,一點關係都沒有」。你看人家,當場大嫂是什麼感覺?「在這種情況,都念念還是想到我的孩子!」你一心一意為她的孩子著想,感來的,人的心化掉之後,也是一心一意為你著想。因為這四個嫂嫂之間以前都是常常吵、罵,很多是是非非也是存在的。這個嫂子就會來講另外一個嫂嫂怎麼不好怎麼不好,就來講給她聽了。我們應該怎麼反應?對嫂嫂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不是這樣?那個嫂嫂,「妳給我記住,這麼不給我面子!」這個就不是調劑人情了,不要拿道理壓人。所以當她的嫂嫂來給她講其他人的不是時,有一個本事要學,叫傻笑,「呵呵,呵呵」,沒有任何的回應,她就講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就走了。

  所以人與人相處,就是你若有回應,他就愈來愈起勁。比方說他罵你,你一回嘴,他就愈罵愈起勁。他罵你二、三句,你沒反應,他就覺得罵不下去了;他打你,你都不還手;他推你,你躺在那兒,他也不知道接著要該怎麼辦,他下不了台。所以一個巴掌拍不響,人家是非人我了,你都不回應,他也講不下去了。他慢慢的看你都不談這些,你的德行就感動他,「還是你有修養」。她的僕人也跑來給她說三道四,她斥責她的僕人,然後把她的僕人帶去給她的大嫂道歉。大家覺得這麼做好不好?好像太凶了。大家要注意,不要看眼前她舒不舒服、難不難過,要看這個僕人、這個姑娘以後是要當人家的媳婦,她假如不在其中得到教訓,她以後吃不完兜著走。所以這個嚴格是對她的疼愛。所以崔少娣這個調劑人情,自己都把榜樣給做出來了。一年左右,她四個大嫂說到,「五嬸大賢」都被她的德行感動了。我們這些人跟她比起來真的不算人,「我等非人」。有沒有批評人?沒有,正己化人。

  這個故事也啟發我們,「三爭三讓,天下無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無凶人矣」。人衝突都是爭一時的意氣,能不爭、能讓、能微笑面對了,這些衝突就化掉了。我們看,三爭三讓,為什麼?因為人都有良心,他在這些小利當中一貪,你每一次都不貪,他說,「就你君子,我小人」,他的慚愧心就起來了。漢朝那時候很重視五經的學問,所以皇帝設了五經博士。剛好五經博士聚會,皇上下旨,每個人送一隻羊。結果散會了,所有這些五經博士就圍在那裡,「哪一隻羊比較肥?這樣看不準,去拿秤來稱比較準」。就在那裡爭,要拿那個最重的。其中一個五經博士叫甄宇,看到大家在那裡爭,覺得很難受。大家要了解,他們是什麼身分?五經博士。那真是丟臉丟透了,都是講經,結果蠅頭小利都在爭,那是有口無心、記問之學了。所以甄宇覺得很慚愧、很丟臉。馬上一看那隻最瘦的,牽著就走了。結果他羊一牽走,所有的人互相看一看,都不好意思。只要有人做出不貪,貪的人也會慚愧心起來。

  後來皇帝知道這件事情了,皇帝很聰明,借這個機會教育天下人,所以就封甄宇叫「瘦羊博士」。除了五經博士以外,叫瘦羊博士,這個是天下的楷模。所以漢朝的皇帝,我感覺很不簡單,難怪我們叫漢人。大家看,漢文帝為母親親侍湯藥三年,不簡單。而且漢朝的皇帝全部都加一個號,漢孝文帝、漢孝景帝,以孝治天下。而且大家看《弟子規》裡面講的,「冬則溫,夏則凊」,這是東漢黃香的風範。皇帝一發覺這個榜樣了,馬上詔告天下,可能還親筆御筆讚歎,寫「東漢黃香,舉世無雙」,那天下人不都學孝道嗎?皇帝做了,又把天下的榜樣立起來,所以這整個朝代都是重視孝道、德行。東漢光武帝復興漢室之後,因為隨他打仗有很多將軍,後來平定天下了,這些將軍就在那裡說「我的功勞最大」,另外一個說,「你算什麼?我比較大!」就開始爭了。有一位將軍叫做馮異大將軍,他的功勞應該算是最大的,可是他看到大家在那裡爭,他就覺得很難過。他覺得,「我們為國效忠是應該的,而不是爭功」,他就自己默默的走出去了。要默默的,你不要「無恥!」然後人家說,「你有什麼了不起!」那就不能夠感動人了,還給自己埋下很多對立、衝突。他就默默的走出去,就坐在一棵大樹下沉思。後來皇帝知道這一件事了,就封他叫「大樹將軍」,天下的人都不去爭功了。所以領導者能把善立起來,對整個團體的風氣非常重要。這是三爭三讓,天下無貪人矣。

  三怒三笑,天下無凶人矣。人家惡意對我們,給我們亂發脾氣,我們都不計較,還是對他很好,慢慢的他就覺得不應該了。這個是調劑了人情,道理人家很容易就接受。甚至於可能她的嫂嫂在那裡批評誰怎麼樣怎麼樣不好,崔少娣還講,「她上一次還為了妳什麼很付出,妳不要只看到她不好,她對妳很好的!」她還從中把每一個人的好提醒對方,讓他不要只記他的不好,這個就能化解家庭裡面很多的不愉快了。這個是和順為齊家之本。有和順之心,總想著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如何讓家庭更團結,就是她講話最中心的一個態度。

  最後,詩書為起家之本。人讀聖賢書,才能懂得分辨是非、邪正、善惡。《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總要培養孩子飲水思源的態度;「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所以為人父母者,一來正確思想,二來正確心態,當中有責任心,還要把教育孩子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我們第三點就跟大家談教育孩子的問題。一是責任心,我們傳承家道,剛剛跟大家講到幾個比較重要的家道承傳。當然整個《弟子規》落實在家庭,就是家道的承傳。我們把剛剛的「忠孝為傳家之本,勤儉為持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你把它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人與人上,其實也離不開《弟子規》那些規矩。因為《弟子規》是行經,所有的道理都要力行出來。行經,怎麼在生活工作落實,它都寫出來了,叫行經。有些是比較強調道理,屬於解的經,《弟子規》是屬於行經。

  第二,我們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態。家庭裡面不可能說沒有一些狀況出現。比方說孩子不聽話了,我們為人父母者要想到,一棵樹,果子酸、果子不甜了,吃起來酸溜溜的,問題出在哪兒?出在根壞了,根沒有吸收很好的養分。孩子是果子,父母是根。這個時候要回過頭來反省,孩子德行不好,是不是我的孝道做得不扎實,是不是我的心性、德行沒有掌握好?這是第一個要反省的。第二個,我心性也不錯,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得當?總要從自己的心態跟方法去反思。其實我們那天也跟大家分享到了,人生就好像照鏡子一樣,我們笑,鏡子也笑,重要的是我們先笑。鏡子就好像我們所面對的人事環境一樣,你笑了,回應回來的也是笑;我們哭,回應回來的也是哭;我們反省,回應回來的是反省;我們指責,回應回來的就是指責。

  有兩對夫妻住對門,住在同一棟大樓上,但是有一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大吵三六九?因為發一次大的脾氣,得要調養兩天,元氣才會恢復過來,暴怒傷肝,得要調養。但是另外一對夫妻非常的和睦、和樂,相親相敬。人都有希求幸福的願望,所以那一對常吵架的夫妻,那太太有一天就到對面去請教另外那個太太說:「你們夫妻到底是怎麼相處的,怎麼能這麼和善?」另外一個太太就跟她講:「我們家都是壞人,你們家都是好人。」這個太太聽完就想,「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吵架;你們家都是壞人,互相疼惜」。她愈想愈不對勁,是不是妳在諷刺我?人家有時候給我們講實話,我們還覺得人家在挖苦我們。

  她一看這位太太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意思。諸位學長,當別人的表情不大了解你意思的時候,怎麼辦?你講的道理人家不好了解的時候怎麼辦?譬喻、講個故事,比較容易理解,尤其舉生活上的例子,她一聽就懂。這個太太馬上說,「比方說,我給我先生倒一杯水、倒一杯茶,我先生走過去,不小心把它給撞倒了,我一看到,趕緊拿著抹布過去,『先生對不起對不起,我茶沒有放好,害你給撞倒了』,邊說邊趕緊把桌子擦乾淨。先生在旁邊一看,『太太,是我不對,我不小心撞倒了,把妳的好意都糟蹋掉了,來,我來擦才對』」。兩個夫妻在那裡搶抹布搶著要擦。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經驗,夫妻為了搶抹布擦桌子,把抹布給搶破了?破得好,保證旺旺來。所以當下,請問大家,這一杯茶撞倒了,好事還是壞事?夫妻之間有德行,沒有一件事是壞事。今天孩子出現了一些狀況,太太馬上,「先生,是我教得不好,我沒有用心」。當孩子出狀況,太太馬上講:「先生,我沒有教育好,我失職。」先生馬上講,「我有責任,妳已經那麼用心了,是我不夠付出」。當夫妻第一個反應都是「我做得不夠」,彼此都會非常感動,然後一起攜手來協助孩子跨過這一個難關。也從當中,相信孩子的心也會感覺到,父母對待事情都是先反省自己,他也會生慚愧。

  當事情發生,先生馬上講,「妳搞什麼東西?孩子教成這樣!」太太也說:「你又有負了什麼責任?」那不就杠起來了?所以好事、壞事,決定還在人的心態跟修養上。一對夫妻互相反省,就很和樂了。而且當下太太說,「今天很難得,我趕緊去泡一壺凍頂烏龍茶,我們今天好好聊一聊」。大家想一想,當下那個氣氛有沒有比五星級飯店還要好?有,五星級飯店沒那種氣氛,而且又不花什麼錢,在家裡氣氛最好。這個是一對夫妻的狀況。老祖宗告訴我們,「各自責,天清地寧」。可是在你們家可能就不一樣了,同樣妳先生走過去,把茶給撞倒了,妳在旁邊一看到,馬上很生氣說:「你走路不長眼睛嗎?要喝自己去泡!」妳先生聽妳這麼一說,火氣也上來了,「妳這個女人,放杯茶都不會放,妳還能做什麼?」大家想一想,這一杯茶撞倒了,兩個人一吵會吵多久?烽火連三月,就一直吵下去了,甚至有可能吵到不可開交,跑去離婚。有一對年輕夫妻吵到要去離婚,到了那個辦事的地方,辦事人員一看,這麼年輕,怎麼吵著要離婚?就問他們,「你們是為什麼要離婚?」兩個夫妻互相看一看,「上個月我們為什麼事吵架的?」為什麼小事吵架已經想不起來,就是在那個當下,整個意氣用事,「反正我就是跟你拼到底」,就不理智了。這個時候就想不起彼此的承諾,想不起雙方父母的擔憂,也想不起自己的下一代了。

  所以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未來,不只掌握好自己的未來,也掌握自己下一代、自己家庭的未來。掌握不了情緒可能就毀了自己,也毀了這個家。所以聖賢人教我們修養要從「懲忿」,把這個憤怒要能夠調伏得好。這一對夫妻就變成「各相責」,小事變大,就「天翻地覆」。不過好像在大陸,現在天翻地覆是好的名詞,那也得入境隨俗,我們把它改一下。不是都說,「這個城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意思是說,用都市叫好的,用人叫不好的,是這個邏輯嗎?都好,反正我改這個也沒關係,我改「天崩地裂」、「日月無光」可以嗎?因為很多詞語有時候會因時代有點不一樣,這個時候你還得隨順,但是義理不能變,所以我們這裡用天崩地裂。

  比方有一句成語叫「既來之,則安之」,還有「出爾反爾」。大家知道它原來的意思嗎?《論語》裡面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是從這兒來的,是說遠方的民族不服氣我們,我們好好修養德行,敦親睦鄰,讓他感動,而且感動到他要來歸順,他要來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們好好幫助他,安頓好他、照顧好他。「既來之,則安之」會變,現在人傳成「算了,既來之,則安之,到時候再說了」。再來,出爾反爾,是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是我們今天罵人的話出去了,遲早它又會回到我們身上。《大學》裡面講,「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就是這個意思。出爾反爾就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雖然這個道理,這兩對夫妻的道理是在夫妻相處上,說實在的,孔夫子說,舉一要反三。這個三不是「一二三」的意思,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習慣,三、六、九都是表多的意思、大的意思。就是人能從一個道理、一個事件當中去體悟,再把這個體悟用在所有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個就是善於學習。各自責的態度其實都可以用在五倫關係當中。從夫妻,我們直接舉,比方君臣關係,同事、朋友關係,都是這樣。今天一個團隊、一個公司開會,第一個人上去,「這一次的活動,哪個部門做得很好,哪個同仁付出特別多。我做得不好,我們這個部門還有很多要檢討」,各自責,還讚歎別人的付出。下一個部門、下一個同仁一上去,「你們做得不錯,你們付出了哪一些,我們也有不足」。那一場會開下來,氣氛好不好?都是「見人善,即思齊」,都是先自我反省。這種會開下來,愈開愈有智慧,都能很理智的、很冷靜的總結不足,然後效法別人的好。可是假如第一個人上去了,「這一次都是他害的,都是他那個部門不配合」,各相責。下一個人上去,「你好不到哪裡去,你看這些也是你亂搞的」。這個會會開成什麼會?愈開愈誤會,就變成批鬥大會了。所以整個團體的氛圍絕對離不開人的修養,修養好了,就是太和之氣;修養不好了,一觸即發的衝突都有。「故君子先慎乎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德行。「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大家最近念《大學》,真的很有《大學》的氣質,「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是跟大家談到反省。

  還有「正己化人」。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要求家人,首先從自己做起。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為什麼人家會怨我們?自己做得不好,還硬要求別人,人家表面上吞下去了,內心不服,「你又好到哪裡去了?五十步還笑我百步」。真能正己,那個化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就感化別人。正己這個心態非常重要,一定先好好做好自己,不然我們的精神都是耗在看別人不對,或者是擔憂別人、指責別人,這精神統統耗在這裡了。不如好好把自己做好,帶動家庭的德風。所以時間一定要用在對的方向、有意義的事情上面。這個是第二個心態。

  第三,我們說「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教孩子是家庭的大事。之前我們跟大家交流到,第一個,我們對孩子要有信心,不管他現在什麼情況,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而且還要用真誠的愛心跟耐心來帶領孩子。第二,恩威並施。其實在這些道理當中,我們都可以感覺得到,我們為什麼叫中華民族,這個中字就時時提醒我們,做事不可太過,不可不及,要適當。只有恩、只有疼,沒有原則、沒有威嚴,這孩子爬到你的頭上去了。只有威嚴,都沒有親情的愛護,那孩子看到你嚇得半死,都想著趕緊離開這個家。那又太過了。包含我們第三要跟大家談的,悲智雙運。你不能只有慈悲,你還要有智慧,不然慈母多敗子。你很愛他,都沒有智慧去教導他,反而孩子恃寵而驕,就錯了。要悲智雙運。這個恩威並濟當中,我們看這個恩,就是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對他的關懷。像我父親,很威嚴,不怎麼笑的。結果我發現,我爸爸等我們都成人了,他當外公的時候,笑容變很多,都在那裡含飴弄孫。我在那個時候,真的我很感動,感動什麼?原來我爸爸不笑,是為了我們不笑。一個家裡面得有人當白臉、有人當黑臉,才能鎮得住孩子不造次、有規矩。等孩子都成人了,教育也告一段落,這個時候就比較可以笑一笑了。父親這二十多年來就為了孩子,成就孩子,他不敢放鬆。這是威。

  這個威,絕對不要誤會,好像是很凶叫威,錯了。好像我們之前有寫過,「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是我們哪一位老師講課的時候有講到?肖陳穎老師有講到。這個道德之威是以身作則,有這個威。我們就感覺父親的德行在我們心目當中是非常崇高的,我到現在都覺得我爸的優點我還差得遠,都沒學好,這個崇敬自然就提起來了。這個恩也是在很多生活細節當中,父親非常的體貼入微。上次跟大家講我爸爸匯錢給我,大家記不記得?一心一意,這麼細膩的心,都是為了不讓我難受。而且我爸爸還跟我講:「在爸爸可以承受的範圍,你好好去歷鍊。」我爸的意思就是說,「只要我還撐得了,你要白白花掉我多少錢,我還是會咬著牙度過去」。可是你看,父親愈是這樣的心,我們就愈謹慎,不能再讓父親添麻煩了。

  告訴大家,我只要過那一次錢而已,你們不要覺得我以前常跟我爸要錢。而且小時候,我的記憶當中,雖然男人很有威嚴,但是我爸隔一段時間就會,「來,帶你出去走走」。我很高興,表情還不能表現出來。一上摩托車,坐在我爸爸後面就偷笑,很高興,抱著我爸爸的肚子,感覺到爸爸的體溫,很歡喜。這個就是有恩,有那種親情。有時候就到朋友家,有時候到親戚家,我爸爸就會說,「這是我兒子!」我感覺當下無限的光榮,抬頭挺胸。而且你當下會有一種責任感,你出去就是代表你爸,你可不能給你爸丟臉。這個是跟大家交流恩威並施很重要。這個威裡面除了德行的風範,還包含父母一定要講求原則,不然孩子予取予求,他就愈來愈放縱。他予取予求,寵壞了,父母就節節敗退,不知道怎麼去應對了。

  至於怎麼講原則,我們明天再跟大家交流。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