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0/4/2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01

  大家早安,昨天睡得好嗎?當然,每個人身體狀況、生活習慣不同,所以有什麼生活上的需要,大家一定要給我們服務人員、工作人員反映,自家人還客氣,就叫見外。不只生活習慣有差異,學習的狀態也有差異。所以學習的方法,我們說因材施教,這個都需要我們很細心的去體恤當事人的狀況。我們就怕學了一個方法,就套在每個人都要這樣做,忽略了他的差別性,可能當事人的受益就會有限了。所以因材施教是很有道理的,每個人的差異性我們都要體恤得到。

  昨天我們跟大家交流到「以師志為己志」這個主題,也強調志向的重要性。志向是目標,人生有一個目標,他就有動力,走的每一步,他很踏實。王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個人可能就悠悠放任、因循苟且,時光就蹉跎掉了,就很可惜。立了志,還要堅定,遇到任何的境界絕不退縮,所以志要堅。心要細,志向發得很大,但是他很冷靜,他知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走千里的長途,也得是老老實實從當前的這一步,一步一步邁過去。所以成就自己的目標志向,絕對不能急於求成,要穩紮穩打。其實我們可以感覺到,目前整個社會風氣是非常的浮躁,都想急功近利。想急功近利,做起事來就很容易捨本逐末。所以心不細,看不到自己的心態已經不在經典當中了。心態錯了,結果會不會好?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冷靜思考的問題,因為修學第一關要打破自欺。我們現在都很會講道理,任何情況來都可以一頓道理就讓人家「哦、哦,是這樣、是這樣」。可是我們在講這些道理的時候,有沒有真實面對自己,跟真實面對我們團體現在的客觀狀況?大話誰都會講。

  《中庸》裡面提醒我們,「小人行險以僥倖」。這個小人不是貪贓枉法叫小人,這一句小人的意思就是,我們在面對人事物的時候,順著自己的想法,沒有順著真理,沒有順著經典,這個就是有僥倖的心態。所以,有一個教誨時時要我們拿來觀照,「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好像種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本身就不飽滿,甚至是空殼子,它怎麼可能會長出好的糧食出來?不可能開好花、結好果,結果一定會跟我們所想的不一樣。所以在修身、齊家、治國的過程當中,來不得半點虛的東西。就好像建房子,有一根柱子虛,應該影響不大,是不是這樣?不見得。真正大地震來,那一個角虛了,可能整棟樓也會塌掉。所以根基一定要牢,樹要能夠枝繁葉茂,根一定是扎得很牢;事業要長久,就好像建房子,地基一定是挖得很穩固。我們剛剛說的這個因,就是自己的心,心念。這個心念對了,就像一個對的種子,它以後一定會長得很好;這個心念是急於求成,後果一定不會好,它已經不是一個善、一個正念了。孔子講到,「無欲速」,人想求快,這個念頭已經很危險了,「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大家感覺一下夫子這段話,欲速的心態。不達就是絕對達不到,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都是非常堅定的說出來,不能對這些道理打折扣。

  我們感覺到,現在的父母教孩子有沒有急躁?有沒有急於「你趕緊給我長長面子」?一急的時候,人就很難厚積,人就很難從根本下手,往往就開始為了要應付給人看,就要做表相的功夫出來了。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學到錯誤的心態。我們為了好看,輸了多少東西?而人心的態度錯了,要再把它導正,談何容易?大家想一想,現在要讓人不急躁,回到從根本做起,容不容易?可能大家會回我們一句話,「人在江湖」。那叫藉口,這句話沒有在《論語》裡面出現,《論語》裡面只出現了要屹立不搖,在原則面前要如如不動,動了就偏離正道了。當然,如如不動,也不要顯得清高,這樣你會得罪人。你有你的原則,但是不要用你的原則去要求別人就好,總要和氣。但是你不要順著人情去應付很多枝末的事情,到頭來我們根本的事都做不了。本是格物,本是修身,家庭的本是教好下一代,本是我們自己的企業這個大家。我們要弘揚文化,結果自己的企業都做不好,常常在外面「傳統文化真好!」那麻煩了,人家真的到我們公司來看,不就見光死了?就曝光了。

  孔子這一段話是提醒我們根本。《大學》這一段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所以治國是本,平天下是末。這個本末不是高下的意思,也不是大小的意思,本末也是一體發展的。有了好的本,當然有好的枝葉花果,這必然的,不能拆成兩個單位、兩個概念。「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個時候齊家是本,治國是末。所以再這樣推演下來,最根本的是「格物」,就是把自己的壞習性去掉。我們很冷靜下來,這個是本,人找到本,他才不會急躁,他才能老老實實下功夫。我們冷靜問自己,學習了這幾年當中,我們的習氣去掉了什麼?假如都沒有,可是現在外面很風光,甚至於我們的名氣已經達到很高點了,其實這個是非常危險的狀態。因為人家對我們愈崇敬,我們所擔負的責任就愈重,這是必然的。人不能享受這個名,卻不盡這個名背後的責任,這個就不妥當了。

  所以,我們的祠堂在幾千年來常常都是擺一個「天、地、君、親、師」。為什麼君親師跟天地一起排列?因為君親師能把天地的無私徹底在他的本分當中展現出來,他值得佩服。領導者的責任,這麼多員工信任我們,我們要帶他走向幸福的人生、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才對得起人家喊我們領導、喊我們主管。親,是父母。諸位朋友,你的孩子叫你爸爸、叫你媽媽的時候,高不高興?(聽眾默然)你們怎麼連這麼高興的事情都沒有反應,都讓垃圾車拉走了嗎?這個怪我沒有講清楚,沒有先分類好就全丟掉了。好的都要留,最深刻的感動都要留住,那個是生命的動力,很高興,這輩子孩子第一次叫我們爸爸、叫我們媽媽,欣喜若狂。《三字經》有一句話在等著我們,叫「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有責任。你不要被叫得太高興,還得要記住這個本分。被叫老師高不高興?「教不嚴,師之惰」在那裡等著。

  有一個故事講到,有個人當醫生的,草菅人命,墮到十八層地獄。他在地獄的時候很不高興,就在那抱怨:「我又不是故意的,給我判這麼重,氣死我了!」在那裡跺腳。這個醫生已經墮下去了,還不認錯,為什麼?他沒學過《弟子規》。所以還是我害了他,沒早一點給他講。所以,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道理,真的,隨時隨地,只要我們肯提起來,它都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我們假如真有心,這個緣就接得上,是我們有沒有這一分慈悲的心,去承擔起大眾的苦難。

  我們這一次的學長裡面,就有幫助很多法輪功轉化過來的學長。他遇到這個緣,為什麼?他有發那個心,就能結那個緣。可能有學長會說:「我都發了,怎麼都沒我的事呢?」你的心發出來很好,但是你要提升能力、提升德才,不能發空願。老祖宗在天上看著,「我發願了,你派任務給我」,老祖宗說,「你的德行還不夠,到時候願力又不堅,做到一半還耍賴說不幹了」。大家看過耍賴沒有?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不管了,我不幹了,我不玩了」,那怎麼辦?弘揚傳統文化,你走到一半,搞這個名堂很麻煩,你說你不幹了,你講課已經講三年了,那些人都在看著你,你不玩了,他們不就全倒一片了?所以說到這裡,我們要感覺到,沒有退路可以走了。我們走上這一條路,時時提醒自己,但求無過,絕對不能給人帶壞的影響,不求有功。為什麼?這是我們身為炎黃子孫的本分,該做的事情。所以當下我們假如能提起「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的人有錯,都跟我有關,我沒有去盡這一分道義。有了這樣的心境,面對世間所有的惡事,絕沒有一點批判跟對立。見到世間的不足,只想我怎麼努力才能利益到他,才能補這個社會的不足,就是這件事讓我明白了我這一生還應該盡什麼道義。這個時候,所有世間的錯誤事情絕不會烙在我們的心上,我們去批評、去指責,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再起這些情緒了。

  這個醫生在那裡抱怨,因為他沒有學過《弟子規》說的「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而我們要反思的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的孩子去當醫生,會不會一分錢都不收?我們的孩子以後當官,會不會能剛正不阿?我們的學生以後是博士,能不能夫妻好合?這個要思考。不能只是好像把孩子推上了一個高的學歷,就什麼事都解決了,他能不能幸福是看他的修養跟善心,要看得遠。這個醫生跺著腳,突然底下就有人喊了,「老兄,你就別再跺腳了,灰塵都染到我的身上來了!」這個醫生嚇了一跳,十八層地獄底下還有嗎?就問他,「我是做醫生的,你是幹哪一行的?」底下的人說,「我是教書的,當老師的」。醫生是傷害人的身命,可是老師很可能把一個學生的思想觀念給指導錯了,他的思想一錯,會影響誰?影響他的後代。他假如以後還當老師,會影響多少人?他假如以後當領導,又會影響他所有的員工。所以老師誤導了人的思想,對整個社會的負面影響很難評估,而且很深遠。當老師,韓愈先生提醒我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有沒有把真正做人的道理教給我們有緣的學生,這個就很重要。剛剛也跟大家講到,我們心真切,往後就有緣分可以去利益到他人。而真切心的人,他的學習是不用任何人推的,我們的學習還得要人家叮嚀,這個慈悲心都不夠。所以學習是慈悲為本,要有這個根本的基礎,鞭策自己:我早一天覺悟,我就早一天利益我的員工,早一天利益我的孩子、學生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名的背後都有責任,君、親、師,我們也要名符其實。君、親、師得帶領家庭、帶領學生、帶領員工,所以我們面對事情都要很理智、有智慧才行,不然會把人給帶錯了。我們反思現在,父母教孩子也是都比較急於要看到效果。就像我那個時候在學校教書,上面的人一要檢查,我們那幾天全部印表機就在印一大堆的資料,然後呈現出來。官員一走,這些東西馬上就收掉了。這個就是「見小利」,做給人家看,不是真實的。我們所有的孩子學到什麼?學到應付。一個人的內心學到應付,再要把這個應付的態度去除,要花多少時間?真的,人,污染很快,要去掉這個污染就不容易了,要保護好孩子的真誠心、純潔心。一滴墨汁滴到清淨的水裡面可能不到一秒鐘,但是要把這個墨汁再從清水裡去除掉,要花多少時間?可能要十倍、百倍的時間。我們要保護好孩子的清淨心,首先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清淨心。我們在修學的路上感覺辛不辛苦,容不容易?不容易。你看大將軍在二、三十萬大軍,他可以長軀直入取敵軍元帥的頭顱,他毫不恐懼、毫不畏懼,可是你叫他不要生氣,他做不做得到?他不見得做得到。所以修身是要真正下功夫,那個叫大英雄,能伏得住自己的這些壞習慣。我們為什麼修學不大容易?因為我們是成年以後才學,很多的習慣已經養成,就好像那個墨汁已經滴進去了,你得用很大的功夫再把它清除出去。

  我們現在對帶好我們的孩子、員工,一定要思考到我們給予他們心靈的啟發對不對、方向對不對。我認識一個校長,我們也很佩服他。他的孩子轉到一個明星學校,特別重視成績。結果孩子快要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就跑來問父親:「父親,你覺得我這一次會考第幾名?」諸位學長,你的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他?他轉到一個很重視成績的學校、班級。我們會怎麼回答?請問大家有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孔子指導他的學生,冉求來問:「知道了就去做,對不對?」孔子說:「對,趕快去做。」過了沒多久,子路來了,「知道了就幹嗎?」孔子說:「你還有父母在,還有兄弟姐妹在,思考清楚了再說」。結果旁邊學生聽懵了。奇怪,問同樣一個問題,怎麼兩個答案不一樣?幸好公西華這個學生馬上請教。假如他不請教會怎麼樣?他搞不清楚,就會在他的內心開始擴散,甚至於最後會對夫子產生懷疑。所以心地隨時隨地不能有懷疑,要把它搞清楚。《弟子規》說「心有疑,隨札記」,有懷疑在,信心就沒有辦法提起來了,要馬上問。孔子就分析了,冉求的性格比較退縮,所以我推他一把,他已經想得太多了,他缺的就是決心。子路可能考慮不是這麼周到,就衝出去了,所以我拉一下他,讓他冷靜冷靜。為什麼法無定法?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你設身處地,才能給他最好的方法跟引導。所以體恤對方、了解對方,是我們要把建議給對方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我們都不了解他的狀況,就劈里啪啦給一大堆意見,有時候也是太急了。

  這個父親當聽到孩子問,「爸,你覺得我會考第幾名」,他是停留在第幾名,還是已經感覺到孩子這一句話背後的心情?孔子說「聽思聰」,聽人家講話,能不能感覺到對方的狀態、心情?這個父親感覺到了。孩子什麼心情?緊張,患得患失。我從小特別容易緊張,大家看得出來嗎?要去考大學聯考,緊張得睡不著覺,我姑姑還拿了兩顆鎮定劑給我。真是「凡事豫則立」,一顆不夠還兩顆,都準備得很周全。結果十一點多吃第一顆,翻來覆去翻到快一點了,還是沒睡著,再吃第二顆,還是沒睡著。一大早就準備去考試了,全家人怕我心情會起伏,全體總動員給我支持,一台車坐得滿滿的,五個人就去考試了。到考場之前,遇到我同學的媽媽,她一看到我,說:「禮旭,這麼好!兩個妹妹都來陪你考試。」我還沒考試就受到重大的打擊,兩個姐姐變妹妹,那個時候我又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什麼會變妹妹?因為我看起來很老。大家了解,憂能使人老,一看就是愁眉苦臉。我一進考場開始作答沒多久,突然感覺到其實這個鎮定劑蠻有效的。所以人不積德修善,往往在遇到關鍵時候你就落馬了。

  大家去想一想,真的讓我考到好大學,我就幸福了嗎?不是這個邏輯,人幸不幸福是看心地。能夠樂觀進取,能夠時時感恩,能夠以助人為樂,這樣的人,他幹哪一行都是幸福的人生。可是假如患得患失、不知足,那幹哪一行都不可能會嘗到人生的快樂。快樂幸福的根源,是這一個心的素質、正確的人生態度,他才會幸福。大家想一想,我已經緊張成這個樣子,假如我的父母還是很強迫式的,甚至於我考不好馬上就痛罵我一頓,我會怎麼樣?大家想一想,我可以緊張到兩顆鎮靜劑都沒效,假如我父母見我考不好,馬上說「你去死啦!」那我會怎麼樣?我真的會bye-bye(再見),就下去了。所以愈明理,對父母的恩德體會得愈深。我父母看到我這一點,都是鼓勵我,不敢打擊我。不過有一次,我爸、我剛好在家,大學成績來了,考得不好,我一下忍不住,痛哭起來了(今天講完就算了,別傳出去,別把我老底都掀掉了)。我真的就忍不住,得失心太重了,一直哭一直哭。結果我爸知道了這個情況,就上來看我,看一下,「哎喲,有什麼大不了,考不好,再一次就好了嘛,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我爸笑著就走了。我爸愈不在乎,我一想,人家都沒什麼反應,我還哭成這樣,好奇怪,害我就哭不出來了。所以父母的平常心愈強,慢慢的就鎮住自己的孩子,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大。

  這個校長,當他的孩子問他:「爸爸,你覺得我應該考第幾名?」他可以感覺到孩子那顆得失心。結果他跟他孩子講:「爸爸覺得你應該考最後一名。」孩子很驚訝,沒想到爸爸說這個答案,很驚訝問:「為什麼?」他父親說道:「你剛轉到這個學校來,對同學、對老師,種種都還不是很適應,所以你考最後一名是最正常不過的。」爸爸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是愛,是體恤,而不是要求。要求傳過去了,孩子撐撐撐,最後心靈崩潰的,有。可是是愛、是關懷、是體恤,那會變成他生命當中內在的動力。一個家庭溫暖了,孩子無形當中都勇於面對很多的挑戰。當下這個孩子感覺到父親很體諒他。後來一考,沒有最後一名,不過算是中後程度。而他父親抓到了一個根本,就是「以身作則」。孟子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道在邇而求諸遠」,其實大道離我們近在咫尺,並不是很遙遠,但是人往往會想的是往外去求、往枝末去求,然後想得很複雜,「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道理就在我們當下,不需外求的,可是我們往往想得太複雜;事情其實是容易的,可是我們也把它想得非常困難。所以孟子後面講的,每個人都孝順他的父母親,都恭敬友愛他的兄長、兄弟姐妹,家就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每個細胞都健康了,怎麼可能這個器官會不好?

  所以我們面對任何事情,都思考「君子務本」,根本在哪裡?這個父親(這個校長)說道,因為他是學數學的、學科學的,他說,「今天我把一顆蛋放在鹹水裡面,它會變成什麼?」它鐵定變成鹹蛋。如果我們站在這個盒子旁邊,每天在那裡擔心,「它變不變?它變不變?」那不叫自尋煩惱嗎?只要給它這樣的環境,它自自然然就變了。這個就是身教,就是他整個家庭的境教,他有沒有做出來?做出來了,他不需要擔憂那些事情。所以老祖宗講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該做的都做了,自然水到渠成。我們花太多時間在無謂的擔憂、煩惱當中了。這個父親很用心學習,而且他是校長,讀書備課都比他兒子還晚,有時候他兒子去睡覺了,半夜起來上廁所,還看到他父親在那裡很用心的準備功課教學,這一幕都會震撼他兒子的心靈,所以他孩子的讀書習慣就養成了,而且他的習慣不是被逼出來的。後來他的兒子就在那一班是第一名,保持下去了。

  而且有一次,孩子的老師要求班上的同學能夠穿中山裝來,教學需要。結果因為當地這個東西真的是太難找了,給好幾個班級講,所有的學生都沒有找到,只有這個校長陪著他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這個中山裝。後來實在沒辦法了,去請一個裁縫師現做,把它趕出來,而且趕到凌晨才出來,他隔天一大早去拿。結果把這個衣服拿到學校去,只有他這一套,老師講解。結果那個老師還給他父親講:「哎呀抱歉,給你添麻煩了。」大家看,從這個老師說「抱歉,給你們家長添麻煩了」,我們可以感覺到,現在在學校當老師輕不輕鬆?這很不容易。常常家長不明理,還得看家長臉色,不容易。就是連老師想要教育孩子,都還怕父母不能理解。當下這個校長講:「老師啊,您可別這麼說,這一件事情對我們家的意義太大了,太感謝你了。我跟孩子不管有多難,我們都盡心盡力的去解決這個事情,最後解決了,孩子很高興。當拿去學校,只有他拿去了,他也覺得很光榮,而且為父親寧為成功找方法的態度非常佩服。」所以他給這個老師講:「這一套衣服將成為我們家的傳家寶,就一代一代把它傳下去。」所以父親把做人做事的態度完全展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怎麼可能學不會?所以身教是根本,並不是很複雜的事情。

  所以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談的,心要細,我們所有做人做事的態度方法,有沒有跟經典是相應的,有沒有從根本開始做起?要細到這樣的程度。再來,氣要和。為什麼?現在成就一件事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常常很有脾氣的時候,很難達到人和,人家一看到我們都覺得很有距離感,看到我們還得猜一猜我們現在是晴天還是雨天。你看,這麼多同仁跟我們相處,我們的態度耗了人家多少能量。所以一個團體再怎麼辛苦,只要大家同心協力,都不覺得辛苦,甚至覺得痛快。怕就怕事還沒怎麼做,內部已經搞分裂,意見都不統一了,然後每天就要在那裡勸、在那裡引導、在那裡安慰、在那裡內耗,那就很累人了。所以人和,所謂「六和敬」,很重要。而這個「和」當中很重要的一點,「見和同解」,思想見解要能夠統一。尤其帶頭的人、核心人物,這個見和同解一定要掌握。當然要達到見和同解,也要常常薰習。有一個態度,都是依聖賢的教誨為標準,而不是自己的想法、看法,慢慢的就能達到見和同解的目標了。

  昨天我們談到「師志為己志」,孔老夫子一生的行誼都是我們效法的目標,所謂「慕賢當慕其心」。孔子以什麼心境來面對他當時的整個社會狀況?他們那時候是「禮崩樂壞」。禮崩樂壞,還有禮、還有樂。我們現在是什麼情境?我們現在是可能禮、樂都不知道在哪了(「李越」老師坐在這兒)。孔子面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他說道,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某之罪也。我們不只以孔子的志向為自己的志向,而且我們還要效法他立身處世的這些態度,慕賢當慕他的存心、效法他的心境。孔子也講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曾經擔任過大司寇,判了很多案子。當然判案要秉公處理,也是都依據法律來判案。但是,雖然在判案當中,孔子的內心是希望天下沒有爭訟、沒有人犯罪。其實我們想一想,當原告跟被告站上法庭的時候,事實上原告可能他自己,甚至於他的家庭都已經受到很大的傷害了。而被告我們可能覺得他罪有應得,可問題是,他可能也是人家的父親,他可能是人家的孩子,他可能背後就是一場悲劇的延續,才會呈現這個結果。所以真正當人都站上法院去的時候,都是很多人生的遺憾在其中了。真正這個被告被人家判罪了,關五年、關十年,問題解決了沒有?那個被害人受的傷害還能回來嗎?都不容易。所以孔子希望能夠讓倫理道德教化整個人心,不要再有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跟爭訟了。而且孔子是用「必」,必就是,我這一生的目標,希望能夠好好教化人心,不要再產生這些狀況。

  曾子曾經說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們有沒有時時把忠恕二字放在我們自己的心上?面對我們的家人,面對我們身邊的人,我們都盡忠、盡心盡力,無愧於親人、朋友的因緣,這是忠。恕,時時能夠感同身受。我們看這個恕字,如其心,感同身受。孔子為什麼希望沒有爭訟?因為這一些在法院上的人,他都能感覺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們要學到孔子的忠恕,學到孔子覺得天下的不好、這些聖賢的教育沒有彰顯,都是因為我的責任沒有盡到,這樣的胸懷。聖人都是時時這樣鞭策自己、要求自己的,我們更要效法學習了。

  我的師長釋淨空老教授,他一生也是致力於整個聖賢、儒道釋教育的復興,做了已經五十多年的歲月了,真的是無怨無悔的在做。而且他也告訴我們這些學生,這個世界這麼亂,我們不好好的研究,走出一條活路出來,那我們就不慈悲,就對不起世間的人了。所以才在二OO五年的年底,剛好有緣分,在安徽廬江成立了廬江文化教育中心。這個因緣怎麼來的?因為師長老人家參加了十次左右的世界和平會議,把我們古聖先賢這些好的教誨,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告訴了與會的來自各國的有志之士。結果後來下台來,他們都非常讚歎,「講得真好!」可是後面都補一句話,「是理想,做不到」。這個也提醒我們,世間人現在最缺的是信心,信心是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基礎。而誰來給世間人信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來給世間人信心。我們每個人把我們自己每個角色都做好了,就給世間人信心了。這個不需要說我要三年、我要五年,我要怎麼樣了才能怎麼樣。當下做好了,當下就能夠給世間人信心。

  胡小林董事長,他把他的企業經營好了,給了多少人信心?可能我們在座很多企業家來,都跟聽了胡小林董事長的心得匯報有關。他在齊家,他的企業是一個大家庭。他有沒有治國?他有沒有在平天下?台灣、香港很多企業請他去講課。所以我們感覺,「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那個「而後」是自自然然發展的,但是它的基礎在齊家,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吉林松花江王琦老師跟呂杰校長,他們把他的班級跟學校做好了,我們馬來西亞校長職工會邀請他們來演講,而且參與課程的人是整個馬來西亞的校長跟老師,兩千五百多人,他造成好的影響跟帶動了。所以教育界有一個榜樣出來了,大家見賢思齊,都有希求美好的目標。企業界有企業界的榜樣,好太太有好太太的榜樣,好媳婦、好公公婆婆都要有榜樣。就像我們「芳子美容」的總裁,劉芳總裁,她常常分享「生為女人」的話題,大家一聽,變得溫柔多了。像這種主題,我就沒辦法講,我一講,底下的女眾要抗議了,「你以為這麼輕鬆,你來做做看!」那我就沒輒了。所以這一生大家所扮演的每個角色都是天命,扮演好了,都會放光芒照這個世間。所以利益他人絕對離不開敦倫盡分,當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給人信心。

  那個時候師長老人家聽到了,這些從事於和平工作的人都對這些聖賢的教誨沒有信心,都覺得是理想,做不到。我們佩服老人家就是,任何的困難,只想著如何去解決它,從不退縮。老人家在台灣弘揚正法,弘揚到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還繼續堅持下去。請問大家,你們有沒有做到沒房子住的情況?沒有,所以我們一想到這些長者、聖賢人都比我們困難,我們現在這些境界算小case(意思)而已了。大家有沒有七天沒吃過飯?孔子陳蔡絕糧,七天都沒吃飯,而且沒吃飯的時候,還在那裡彈古琴,還很優美。這就是定力,不被這些境界所轉。我們七天沒飯吃會怎麼樣?還弘不弘傳統文化?(聽眾答:弘。)先餓七天再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樣會比較客觀一點。所以人有善願,天必佑之、天必從之,過不了多久,就遇到了一個因緣,老人家在自己的故鄉,當地的政府也支持,就成立了這個中心。而這個中心二、三年的辦學,讓接觸到的人認識了傳統文化,不然他不是很了解什麼是傳統文化。所以有一個榜樣,人家來了就能產生信心。而榜樣應該在所有有華人的地方、祖國大地都能夠呈現出來,那是護念一方。大家想一想,就以大陸來講,應該有幾個教育中心才夠十三億人民的教化?所以師長老人家三年下來,因緣告一段落,因為師長在一開始做廬江的時候,就已經告訴我們,三年之後交給政府來做。而我們看到,現在各地的傳統文化辦課程,都是很多地方的宣傳部、各地的政府來主辦,確實是到這樣的局面。因為本來幾千年來,整個倫理道德的教育都是以政府為主導,而確實政府這幾年的國策都是往這個方向在發展。

  我當初二OO三年九月份到海口,沒有國家的護法,我也做不下去。當時整個政策是「改善青少年道德教育」,沒有這樣的一個政策,可能我到學校去說我要講《弟子規》,人家也不讓我講。所以為什麼要感激國家的恩德,就在這裡了。後來又有「和諧社會」、「八榮八恥」,我那時候到大學去講八榮八恥,都是有這些因緣在的。最後還有十七大整個方向的確立,「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所以現在由政府來帶頭,我們相信能夠在各地都樹立起弘揚傳統文化的中心、旗幟,給大眾信心。

  有慈悲、有愛心,還要有智慧,才能夠化解現在很多的危難。我們跟隨著師父學習,佩服的地方也在師父洞察很多問題的根本。而這些道理,老人家也是從經教當中體悟到的。《禮記.學記》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整個中心都是以辦班教學為主要的工作。而教學的內容,很重要的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人懂了倫理道德的做人標準,壞事他覺得很羞恥,把人的羞恥心喚醒,恥於作惡。懂得因果報應的真相,就像《書經》裡面告訴我們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像《大學》裡面講的,「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個都是因果教育。我們看很多的貪官最後被發現了,財產都充公掉,甚至於他的後代子孫都會被他殃及。在歷史當中,很多的貪官最後孩子被腰斬的都有,這個叫「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以前的人都懂這個道理,現在不講了,人沒有因果、沒有恐懼心了,什麼都敢幹,就很麻煩。在財物方面、金錢方面,一個人拿取的是橫財,在經典裡面講的,就好像吃腐敗的肉來解決肚子餓的問題,肉已經有毒,吃下去命就完了。「鴆酒止渴」,有毒的酒還拿來解渴,喝下去自己的命也沒有了。因為我們這一段時間歷史讀得太少,所以對這些真相體會都不是很深。

  德育故事裡面就有很多都呈現了這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相。有一個縣令,定遠縣的縣令,姓狄,剛好在他的縣裡面有一個人去世了,留下了不少財產。結果這個人的弟弟就想要謀取財產,然後就來找他,說:「你把我的大嫂抓起來,把她的財產充公,到時候我分你一半。」這個縣令一想,這麼多錢,他就鋌而走險,貪贓枉法,結果那個女子就冤死了。後來他回到自己的故鄉,過了不久他就長了瘡,瘡上面還有蛆,沒多久他就死了。而且他有五個兒子、七個孫子,到最後五個兒子跟六個孫子跟他生同樣的病,全都死光了,最後那個孫子連立錐之地都沒有。這樣的故事在歷史當中,每個朝代都記在史冊裡面都有。所以這個因果教育才能讓人不敢作惡,有畏懼的心。大家想一想,一個人羞恥心要建立起來要花多少時間?少說也要幾年。可是這種因果報應的教育,他可能聽一個故事,他就會警惕自己。所以因果教育事實上是讓社會安定、人心祥和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但是大家現在好像是,你們假如去跟人家講「因果報應」這四個字,底下人會不會說「你看,這個都是封建迷信」,會不會這樣?會,有可能。那講不講?講,用人家能接受的方式講。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自己轉。所以我們可以告訴他善有善報,孔子的德行庇蔭了他後代,范仲淹的德行庇蔭後代,所有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真實例子。所以大家這幾句一定要背起來,講出來,《易經》講的話,《書經》講的話,人家就不會說你封建。「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看秦檜的後代、剛剛講的這些故事,都可以彰顯這些道理。這四十五天,跟課程有關的這些故事也會再跟大家分享,大家別著急,一定會裝夠汽油了,我們再回去。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裡面很重要的元素,我們學習東西要掌握綱領,綱舉,目就張了。

  我們再從這三個來看。倫理,它有一個精神的象征,就是我們的宗祠。道德,孔孟學說教道德。宗祠延續家庭倫理,尤其是孝道,所以宗祠都是我們列祖列宗的牌位。因果教育,靠城隍廟。所以我們古聖先賢很會教化,他透過這些硬體設施,把這些軟體很善巧的給每一個後代社會大眾教育了。我們看到,這個倫理孝道延續了五千年,而當時在文革時代,整個宗祠被大量的破壞,師長在台灣非常的擔憂。因為師長他們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對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體會得非常深刻,知道這可能是把我們文化的根都有可能砍斷了。所以老人家就在台灣發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建「萬姓宗祠」的理念,師長在幾十年前,文革時候就提出來。

  被破壞了,我們怎麼再把它重建起來?師長那時候的構想,就是一個姓氏就一個宗祠,這個構想很好。比方您姓陳,進了這個宗祠之後,最上面到大舜,然後歷代所有姓陳的聖賢都列在那裡。我們一走進去,慚愧心起來了,「我的這些列祖列宗都有這麼高的成就」,人的使命感、向上的心就出來了,很好。現在大陸很多地方,萬姓祖先紀念堂都建起來了,我們馬來西亞也建了不少。所以老人家都是看得很深遠,盡力來推動這些文化復興的工作。而且老人家也洞察到,家庭的力量對我們整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前是大家庭,一個人在家庭當中成長,家道好,他從小做人處事的根基就非常好,而且對家庭都很有責任、使命感。現在大家庭還在不在?大家庭愈來愈少,都變小家庭了,小家庭還生一個,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人都照顧他。以前的大家庭是生下來就為整個家庭著想,他不自私自利;現在小家庭是所有的人都要照顧他。你看,一個小孩住在醫院裡面,外公拿著吊瓶,外婆喂他吃東西,爸爸在那裡還要唱歌給他聽,可能六個大人全體總動員就要照顧他,那他從小怎麼形成一種責任心、念念為人著想?就很困難了。師長看到這個情況,都變小家庭了,怎麼延續家族的力量、家道的力量?我們好像都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憂國憂民,都會去想這些根本的問題。師長講的,可以讓企業、團體變成一個大家庭。以前是血緣承傳了家道,現在我們用仁義、道義、責任心來承傳家道。整個企業、整個團體,甚至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就可以延續整個倫理的關係。

  道德,靠孔廟。因果教育,靠城隍廟。而且這個都有很多藝術的教學,以前在廟的前面,常常都會演很多忠孝節義的歷史劇,都能達到很好教化人心的目的。包含城隍廟畫出來的十殿閻羅,讓人看了印象都很深。大家去城隍廟看過嗎?(聽眾答:沒看過。)這次有機會來馬來西亞,我再帶大家去看一下。然後我們看一看,假如不繼續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我們一起討論討論我們可能會到哪兒去,這個要有自知之明。

  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