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2/3/16  台灣高雄  檔名:55-233-0010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課程跟大家一起學習師長的教誨,學到這一句:

  【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這都屬於密法的部分,所以這個法門密教顯說。就像『昇灌頂階』,師長給我們指導,把《無量壽經》念一遍就是諸佛如來給我們加持。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說萬法因緣所生,這句話就包含一切的境界,我們的身是因緣所生,我們的心是因緣所生,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都是因緣所生。所以佛經語深,你看一句佛法「萬法因緣生」,其深無底、其廣無邊。真正懂因緣所生,那我們看一切境界就愈看愈清楚、愈看愈客觀。愈能自知愈能知人,因為自己跟他人也都是因緣所生。

  比方說我們很可能因為一個人很生氣,那是氣在哪?氣在著相,執著在他罵我們的那一句,甚至於他那個表情。其實那個表情當體即空,那都不知道是三年前的事了,在哪?了不可得,可是你看那個表情在我們的腦海裡,甚至在夢裡還出現過很多次,那不是自討苦吃嗎?可是我們假如不著這個相,了解一下他的成長背景,他有這種性格家庭造成的,他成長的大環境造成的,我們就變不會執著在他那個言語表情,然後就會想怪不得。以「怪不得」三字待人,以「學吃虧」一言律己,這也是忠恕之道,以學吃虧一言律己,忠;以怪不得三字待人,恕。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們以怪不得去體恤別人,因為他一定有他的緣造成的。所以從因緣去看人恕道就容易起來了,他又不會突然變一個很不好的性格,都一定有他的因緣造成的。

  我們很客觀的來看我們這個世間,不管是我們的內在煩惱還是外在的誘惑,現在是什麼客觀情況。師長常說面對境界要清楚,其實就是對因緣能夠很客觀的看清楚,又不被這個境界所影響。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法語提到,「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根性比較鈍,業比較重。根比較鈍,我們不說別的,要替別人著想,可能一百年前大部分的人都懂,一百年後,現在要找到常替人想的人都不好找。這不是責怪,我們剛剛說因緣所生,一百年前大部分的人,在我們神州大地,他一出生他們家就七八十人,少則七八十,多的話有時候超過一二百人都有,他是大家族,他四代同堂,他的緣從出生他就不容易為自己想,他不會自私,那個環境就是這樣,他就要為父母想,為整個家族著想。

  這個大家也要會去觀察因緣,為什麼師長老人家這麼感嘆?我們對日抗戰,在整個因緣裡面損失最大的就是我們中國的家族被破壞掉,不容易再恢復了。因為人成長他是需要環境的,他需要載體的。有聽到現在在馬來西亞,甚至於是我們在歐美的同修裡面,還有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這很稀有,要珍惜,要繼續把它保持下去,因為這對下一代來講,他孝道就展現在面前;包含悌道,兄弟姐妹這樣的倫常關係;再延伸開來,堂兄弟、表兄弟都一起相處,他就在成長裡面情義、恩義、道義形成了。但是到我們現在大家族很少人薰習過,還是有,但就不是那麼多了,所以人情事理他沒有學習的環境。我們今天遇到人家自私,遇到人家無禮,不只不能生氣,憐憫,我們祖宗有這麼好的文化,他沒有機會學習到。

  師長在講《無量壽經》多次都會引到《無量壽經》裡面的經文,其中一句,「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殊無怪也」這句經文有沒有入我們的心?真的入了不會責怪他人,少生很多氣。會生氣就是不能包容,生氣就被境界轉了,很嚴肅的問題。生氣就是火燒功德林,這不是開玩笑的。師長還引導我們算一筆帳,我們現在有多少功德?想一下上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假如是剛剛上課前,那就麻煩了,要趕緊再來積功德,都被燒掉了。所以法貴在入心,有一句佛法入了心受用太大了,入了心心境就變了。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假如我們修學佛法,親戚朋友都還沒有人跟你說你變了,我們就要反思反思,我是不是一句法都沒有入心?因為入了心它會常常提起來,常常提起來心境就變了,相由心生,氣質也會改變的。

  我們成長背景不一樣,人替人想退了很多,人人情事理就比較不懂。現在假如遇到愛你沒商量的人,甚至於強迫你中獎,我常常遇到強迫中獎的。我以前聽師長在香港的時候,有一天遇到一個同修,一看到師長就跪下來磕頭,然後就說:「老和尚,你今天沒有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你看強迫中獎。大家想一想我們學中華文化、學佛,佛法是師道,你看這是不是威脅老和尚?但是我們聽這個公案不要笑,我們有沒有威脅過父母?你不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假如我們不是從大家族培養起來,或多或少有時候跟父母相處還是會有威脅父母,讓父母壓力很大,這都要從心源隱微處去觀照。我們都知道孝親尊師是大根大本,但是假如我們察覺不到習氣,孝親尊師的心念還不一定提得起來,在境界當中不一定提得起來。

  成德現在是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你說這個當事人跪下來說這個話,你覺得他會察覺自己對老和尚不恭敬嗎?他不一定能夠察覺到。好像跟大家還舉過例子,有一個同修他說我就要念佛求生淨土了,不吃飯了,十幾天。有同修看到這個情況,寫問題問師長,師長看了趕快指導,不可以這樣,趕快停下來。這位同修還是照他的意思,人那個執著勁來了,連師長的指導來了,他還是固執自己的看法。

  其實我們聽到這些個案,很震撼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反觀。你說我沒有這麼做。那麼強烈的沒有,細微的,細微的會變強烈,會發展成很嚴重的固執。細微處我們不說別的,我們一言一行有沒有提醒自己我要照師長的教誨?假如沒有,那我們還是習慣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我們不以這些事例為戒,我們還是隨順習氣,有可能我們也會發展成嚴重的固執己見。見人惡即內省,這個習慣很重要,我們假如看到別人錯沒有反觀,我們還是很容易向外見人家過。

  好像上上節課《論語》課,我們有舉到一位大儒唐荊川先生說到了,「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就是我們的缺點,「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其實首先這一句唐先生的教導我們還得要認同它,它才能利益我們,他老人家用色色有之就是或多或少都有,不可能沒有。大家相信嗎?色色有之。我們不說別的,你最生氣的那個人,每次想到他心情就很難平復。當然要有警覺性,哪一個人你一想就很難平復,那你還是有放不下的事,不能往生。我們遇到念佛法門的人,終極目標就是要往生作佛,哪一件事會影響我往生作佛,那都不是一件小事,不是開玩笑的,要很認真對待。喜歡什麼是留戀娑婆,討厭什麼也是留戀娑婆,所以不能你想到哪個人心情會起伏,那會往生不了的,因為那是情執在起作用,愛憎的心在起作用。

  這個色色有之是真的,就像我前面跟大家也舉到,有一個同仁他在罵另外一個同仁懦弱,他還罵了差不多十分鐘。我看他憋很久了,我就先聽他講。等到他休息了,稍微停頓一下,我很認真的看著他,我說:「你就不懦弱嗎?」因為他長得高頭大馬的,一百八十公分左右,又很壯。我這麼一問他也愣住了,可能一下子也不知道我的意思。接著我就跟他說,我說你假如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接受人家禮拜了。對,我們假如不懦弱沒有退縮,勇猛精進,我們現在就不在這裡搞輪迴了。我們很瞧不起、很生氣的人身上的問題,我們難道沒有嗎?佛法是內學,我們一個從這個境緣馬上反觀,我們就得受用了。你很生氣的,轉個念別生氣了,他犯的錯我有高度的警覺性,我一定不犯,自己就有受用了。而你覺得對方懦弱,你反觀之後勇猛精進,毫不退縮,有可能你就正己化人,那個朋友就被你感化了。我們為什麼感化不了人?人家不服氣。你批評人家,大家說你五十步笑百步,他就不服氣了。

  師長曾經面對一個弟子,那個弟子也是很用心的請教師長,「師長,我真的很不想見人家過,但忍不住就會生氣」。師長說了,「你是不是真的很想改?」他點點頭,「我真的很想改」。師長說,「你真的很想改我才說」。這些對話都有我們的學處,真的很想改善知識才說,不然我們也是折福報,浪費了善知識的時間跟精力,也是損了自己的福報。這也是一個處事的態度,人家肯給我們講我們要很珍惜,惜緣,這樣就會感應很多金剛道友。《論語》裡面就有教導,「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人家為我們好,義正辭嚴勸我們,能無從乎?人家講得對,也是為我們好,可是也不只是在聽的時候說對對對,更重要的是回去要改,這是對人家這分成就我們心的回報,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人家對我們的肯定、鼓勵,我們聽了當然心裡很歡喜,還要進一步想,我有那麼好嗎?不然有時候別人的肯定、讚歎,我們慢慢膨脹自己這不行的。「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就是孔子說,我拿這樣的人也沒辦法了。他聽了人家的勸導,他只是「是是是」,不改,他就變應付了。不然人家這麼用心要提醒我們,我們還不去改,而且當面都是謝謝謝謝、是是是,那言行就不一了,表裡就不一了。

  學佛最重要的恢復真心,真誠是真心的本體。師長用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是體,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所以真誠太重要了,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不能應付的。這一句是《維摩詰經》裡面很重要的一句,「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我們學習經教都是為了恢復真心,「學問之道無他」,這孟子的話,「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迷失的真心把它找回來。六祖大師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每一句大乘經都是在幫我們恢復真心,假如我們學著學著這個經教拿來找藉口了,給自己台階下,這個經教就很可惜了。但是我們能時時觀心為要,看到自己的心念、心態,不行,我這是合法掩護非法,不可以這樣。就好像佛門講隨緣,隨緣是智慧,不攀緣,也不會不負責任。可是假如我們沒有觀照自己的心念,自己是畏難退縮了,還搬一句隨緣、隨緣,你說這個經教不是讓我們墮落了嗎?隨時要從根本修,根本就是自己的心念,起心動念。要很真誠對待自己,不能自欺。我們合法掩護非法,我們的心念跟經教不相應了,我們不肯承認,還要找一個理由、找一個佛法的說法,這就自欺;自欺的言語出去了,就是欺人。

  《論語》這些教導,我們怎麼立身處世,這些基礎其實都很重要,我們假如人做不好,要作佛不大可能。所以學佛就是學人情事理,這是李炳南老師說的,「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佛呆子,會傷天害理」。李老講這個話很重,我們不懂人情事理,嚴重一點做出來的事造成政府的不理解,造成人群的恐慌,這不是小事情。你說學了佛,家庭不負責任,他誤會了,我什麼都放下了。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我們還有倫常本分。結果跑掉了,誰也找不到他了,你說當地政府一聽會不會擔憂?我們一些說法太過強調,會不會造成人心的不安定,這都是為官者他們很關切的,我們能體恤到嗎?人情事理裡面最重要的要替人想,可是我們一執著起來可能就觀照不到了,這樣很可能讓社會大眾理解不了學佛的人,這就是不懂人情事理。

  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例子,一見到老和尚跪下來,「你今天不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師長遇到這樣的境界,他跟對方說了,「你不走我走!」假如是我,我情執太重了,假如這個人這麼跟我講,我就卡住了。功力差太多了,你看老人家沒有障礙,你不走我走。

  剛剛第二個例子,他就一直念,也不吃飯,這繼續下去你說當地政府會怎麼看?甚至於把你的團體也給你理解成邪教,沒法理解。真的,幸好是當地政府出面他才沒有這麼繼續幹下去。說實在的他這樣繼續幹下去,到底是餓死的還是往生,誰能說?我們這一二代人沒有大家庭的環境鍛鍊,光是要去掉一個自己的固執、自私,真的都不是一件容易事,這是大工程。

  大家可能想,我現在講這個跟「昇灌頂階」有什麼關係?有關係的。我們客觀的程度就是這樣,我們還有這些固執、自私,可是我們還要弘護正法,你說每天沒有佛菩薩給我們灌頂加持,我們每天去弘護正法,是在弘護還是在破壞?習氣一現前那怎麼弘護正法?所以不能一天不持《無量壽經》。可能我這一句話講完有人生煩惱了,持一部經要四五十分鐘,我現在工作很忙。那最起碼第六品,每天早課持一下第六品,晚課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三十二、三十七教我們持五戒,持戒念佛。持戒很重要,為什麼?因為持戒的目的是得清淨心,心淨佛土淨,我們要往生淨土很重要的是要從清淨心下功夫,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無量壽經》為什麼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把口業擺第一?一般是身口意,為什麼《無量壽經》把口擺前面?因為我們每天不知道要講多少話,我們言語不以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來時時警惕自己,那個言語一定會擾動我們的清淨心,清淨心就保持不了了。一談論起來憤憤不平,談論起來人家家裡的是非人我、私事都調出來講,這言語就有傷厚道,有傷清淨心。

  我們對自己、對環境愈了解,我們現在真的是末法眾生,根鈍,不能替人想,業重。剛剛是跟大家談根鈍,我們就舉一個替人想就好了。成德也有遇過,就是孩子帶來,就在我面前,「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這是強迫中獎。所以我們處事的時候,真的,我們說見思煩惱是六道輪迴的因,其實更要受用的是我每一個念頭有沒有見惑、思惑在裡面。常常都是我的看法做主,這就是見惑;思惑,最嚴重的思惑自私自利。我們在每個當下有沒有替人家考慮?假如有,那就不會強迫人家中獎。都是給人家方便,不是給自己方便。看起來,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後弘法,所以就交給你了。聽起來理由好像也滿對的,我把我兒子都貢獻出來了,女兒都貢獻出來。大家要知道,我們的孩子能不能弘法利生,首先第一點他能不能替人想,他都不能替人想,他能弘法?

  我們要培養一個出來利益眾生的下一代,首先我們的身教很重要。我們的法要落實在哪?在當下。就像我們剛剛說的,這一位同修跪下來就要師父幫他圓頂,圓頂要幹嘛?圓頂要披如來袈裟要弘法。在當下我們就沒有替老師想,還強迫老師,那圓頂要幹什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怎麼弘的?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把經典做出來就在弘道了。假如這一點我們沒有體會得很深,就會著相,沒有往內就往外著了,我現在多講一些課,很多人來聽,大家就受益了。他強調只是把經教講給別人聽,不是自己做出來。我們都有遇過講課的人,人家歡歡喜喜來護法了,結果一護,每天要坐計程車,那費用一天不少。結果一講又講得很長,要人家護二三個月,最後人家家庭吃不消了,最後都不敢再找他了。我們一個弘法的人假如人情事理、替人想都提不起來,怎麼弘法?那會惱害眾生,甚至會讓人家對佛法失去信心。

  我們有一位家長,他也在護念他的孩子學傳統文化、學佛,那孩子都講到我以後要弘法利生。他母親給他一句護持,你現在不要給我唱那麼高的調,什麼弘法利生,你現在成熟一點,現在馬上當下能夠去替人著想,這比較重要。這個同學福報很大,有這樣的父母給他護法。你說多少父母一聽他要弘法利生高興得不得了,這麼一高興,不冷靜去觀察,孩子是嘴上講得多還是心地的功夫下得多。父母、老師看不出來,怎麼護?

  成就一個弘護的人才在這個時代真的是大工程,就像夏老說的,「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外在的誘惑比一百年前的人不知道多多少倍,光是一支手機就不知道比古人多多少了;內障,內在我們成長過程所養成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比一百年前也重很多。師長曾經說,我們這一輩的弘法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都不止。後來看到夏老這句法語,師長講得已經很客氣了,十倍、百倍不止。我們外在的誘惑算十倍就好了,不止,但我們算十倍就好了,內在的煩惱比一百年前的十倍就好,內外乘起來就一百倍了。

  我們現在要弘護正法警覺性要很高,不能隨順習氣,不然本來很好的緣,可以積功累德,別人要做有時候還沒這個機會,我們有機會是來積功累德的,可不能變成造業。而且這個業都跟團體有關,我們隨順習氣了,可能造成弘法的團體內耗;我們隨順習氣,可能造成弘法團體的形象受影響,可能造成大眾信心受影響。那絕對不是我們願意這樣的,可是我們假如警覺性、自我觀照不夠,很難避免破壞正法的形象。所以真的不忍心破壞正法形象的人,一定很願意接受別人提醒,因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調伏習氣真的要下大功夫,儒家第一個就講格物。我們現在要克服的,常常抱怨人事物,這就心量太小了。我們得要觀照觀照自己,會不會常常有怨氣?假如常常有怨氣,不造業就難了。擴寬心量就沒那麼多怨氣了。也很容易給自己找藉口,別人提醒什麼,解釋、找藉口都變習慣了,最後人家也不願意提醒我們。本來有很多緣想要幫助我們,結果就是因為這個習性,什麼都要解釋。所以我們得要客觀的能看清楚自己,這自知,自知之明,我們進一步才能對治我們這些習氣;都看不到了,那就習氣使然,渾然不知,就會順著,而且順了以後它會增長,不進則退,它還會繼續增長。

  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退容易,「進難」,要進步很難。「若都無苦,忍從何生?」會有很多境緣,我們內在貪瞋痴伏不住,其實這些境緣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內在還有這些習氣。就像我們覺得哪個人讓我最生氣,那可能是極樂世界來的善知識,我們有眼不識泰山,他提醒了我們最嚴重的問題。

  剛剛好像跟大家還提到了,這位同修問師長,他很想改,師長說你要改我才跟你說,後來師長就跟他說了:「你以後看到誰的過失,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不能影響他。」那每一個你看了會生氣的人都變成增上緣,是我做得不夠好,我還不能影響他。不只不生氣了,轉成一種願力,轉成一種責任,我要做得再好影響他。看到人家不孝,我做孝給他看,不要生氣了;看到不悌,我做悌給他看;看到他不忠不信,我們把忠信演給他看;無禮無義,我們把禮義做給他看,把五倫八德演給他看。所以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這位我們最不順眼的人很可能就是來成就我們,把瞋恚心能夠調伏的,我們假如看不懂,那就須再從頭練,從頭練可能又要去輪迴了,輪迴不能再搞了。

  「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將要猛很重要很重要的就是師長常常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我自己是學生,一切人事境緣都是老師。這個心念就能保持在正念,就不容易被境界影響,見人惡都能即內省了,那逆境惡緣都有受用處。

  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講萬法因緣生,我們也要了解自己所成長的因緣,了解他人所成長的因緣。現在我們自身要伏住煩惱習氣都不容易,我們得每天接受佛菩薩的加持才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持這部《無量壽經》,這就昇灌頂階。真的不求加持,要伏住習氣,成德自己的程度是不可能,所以大家再忙不能不持經。夏蓮居老居士很慈悲,編了《淨修捷要》,怕我們時間太少,他們都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李炳南老師還說,忙到縱使沒時間睡覺了,還得定課不能斷。這都是過來人的教導,這真的都是很慈悲,這些教誨我們都不能滑過去。只要定課不做,經不持了,狀態就會愈來愈差。而且會惡性循環,今天沒有做,接著明天就……後天也沒做了。

  這裡師長跟我們說,我們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灌頂、阿彌陀佛為我們灌頂而已,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灌頂一次。我們學習過了,但是我們還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用在這裡,如如不動是用在面對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能被境界轉,要如如不動;面對師長的教誨不能如如不動,面對師長的教誨我們要依教奉行。我們一起研討師長一九九四年的講記,就是為了將他老人家的教誨我們了解清楚,然後去落實它,這是我們研討的目的。研討的目的可不是求知欲,我們看看這個字,求知「欲」,還是一種欲望,一種學習的習慣。修學一定要解行相應我們才能提升境界,求知欲的一種學習態度很難提升境界,這種心境一學,學一輩子學到佛教的名詞術語而已,學到皮毛而已,不能深入。

  『授菩提記』,師長這裡提到了,《無量壽經》就教導我們同名妙音如來,所以這部經也給我們授記,妙音就是這句萬德洪名。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我們這個妙音能淨念相繼,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直下承擔,我們同名妙音如來,這一生是決定要往生、要成就。師長的皈依證,我們的法名就是妙音。

  我們看接下來,『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師長在這裡講到了,「阿闍黎」是軌範師。軌範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模範。我們現在是受持《無量壽經》,這一句經文我們一讀,「為教菩薩,作阿闍黎」,我們得做孩子的阿闍黎、軌範師,我們得做學生的阿闍黎,我們得做跟我們一切有緣眾生的阿闍黎。有這種心境,這就請佛住世,請自己做眾生的好榜樣,因為我們是要行菩薩道。

  菩薩四德,「威儀住持有則德」,這個威儀住持有則德跟為教菩薩作阿闍黎相不相應?很相應。而且勸化眾生,「柔和質直攝生德」,言語柔和。而且要「隨緣妙用」,隨每一個緣,我們剛剛提到不能被境界轉,不能遇到境界我們生煩惱,那就妙不起來了。隨每一個緣,我們不情緒化,我們都很安定、很理智,去處理事情、去面對事情。不能激於意氣,不能牽於感情,不能計較人我,不能瞻顧得失,不然就陷到事情裡面去,妙不起來了。所以這個妙不被境界影響,師長教誨的。而且這個妙都能以大局為重,就不會感情用事,不會意氣用事。「普代眾生受苦德」,要很有耐性代眾生苦,護念親戚朋友不辭勞苦。當然也不能攀緣,真的有這個緣分,自己再怎麼辛苦,能甘之如飴,只要他能有一點受用、收穫,自己都很願意。

  我們接著看,『常習相應無邊諸行』,「相應」是自己跟境界彼此相契相合。我們對於所觀的境界跟自己內心的智慧相應,這叫境智相應,外在的境界跟我內在的智慧相應。比方說我們都念「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以這句法來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確實師長也是總結,《大般若經》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就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我們跟這句照見五蘊皆空相應了。我們是不是真的相應?這自己要勘驗。比方說我們常常聽經覺得很有法喜,但是一遇到境界就被境界給轉了,自己的心跟境就沒有跟經教是相融相應的。比方我們說照見五蘊皆空,可是我們的獎金鈔票少一點我們就很不高興,或者付出很多人家沒有讚歎我們就很難受,這一點事就能影響我們,那我們的心境就沒有跟照見五蘊皆空相應。

  所以「相應」兩字很重要。其實師長在這部經的講解多次都提到,我們要把《無量壽經》的這些教誨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自己就跟整部《無量壽經》相應,《無量壽經》就變成自己人生的劇本,那是不是就是落實了這句「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因為這一句是密法,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白話解》裡面提到,相應從密法來看叫三密相應:身結手印;口誦真言;心、意所緣的是般若智慧,般若是真心本有的智慧,這就是三密相應。其實師長都有指導過,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要隨順經典的教誨,這樣才叫相應,身口意跟佛菩薩的身口意相應了。三密相應是密法,密宗又稱相應宗,它能夠即身成佛。因為它的修學方法是三密頓同如來的三密,所以它是快速成就的方法。

  我們念佛就是從語密下手,身語意,我們從語下功夫。而真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從口,誦真言。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真言,阿字就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句阿彌陀佛是禪中之禪、密中之密。佛在經典裡面說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我們都不懷疑這些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入了法身的境界就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成佛了。

  所以從一密成了,其他兩密自然相應了,這是黃老指導到的。當然我們講這個,我們自身不輕視念佛法門,我們跟大眾宣講這個內容,讓大眾也不要輕視念佛法門。當然首先是自己的信心,雖然這個法門義理確實是奧祕,唯佛與佛乃能知,可是我們信心很堅定,信心很足,我們念這句佛號功德力就不可思議。我們看道場裡面老阿公、老阿婆,他那句佛號綿綿密密都不斷,這樣的修行人可能就是這個道場的寶,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佛經語深,這每一句,甚至是這個詞我們都不能滑過去,相應很重要。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善根」,我們看用這個「根」字,它有要深固,扎根,根要往深處延伸就立得穩,有深固的意思;根是能生,也有生善的意思,因為善生了福就會到。有善根了慢慢就會結果,所以就是為了要圓滿佛果、要成就道業,要不斷增長善根。《阿彌陀經》裡面就有講,要修學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所以有根非常重要。

  什麼時候在增長他人的善根,「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我們什麼時候在成熟自己孩子的善根、自己學生的善根、自己親人朋友的善根?我們假如有這種心境,我們就在轉經,就在轉這句教誨,我們就是把這句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師長說整部《華嚴經》總結成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華嚴經》的精神,其實是不是就是這句「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師長這裡有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在講就是這四句的展開。假如我們首先展現我們自己就是善財童子,在一切境緣我們的態度就是只有我是學生,其他都是老師,我相信接觸我們的人都會感動,他一感動他就想效法,這就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我們的一言一行就把他的善根調動出來了。

  我們看下一句是『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些與會的大菩薩們,他們的目的是帶動眾生修普賢行,所以這一品叫「德遵普賢」。「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不只他們修普賢行,他們透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帶動一切人修普賢行。帶動大眾修普賢行,這些有緣的眾生修普賢行都得無量諸佛咸共護念。所以普賢行非常的殊勝,能得無量諸佛咸共護念。普賢行是普賢王菩薩,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我們的心行一定要跟普賢行相應,就能得到無量諸佛不可思議的加持。

  我們跟大眾介紹這本《無量壽經》,都會感覺有非常明顯的加持,這我們要自己去體會,愈體會信心就愈提升。包含我們跟每一個親戚朋友談話,我們都很珍惜這個緣分,我們都是廣修供養,去跟他談話,禮敬諸佛,了解他現在的苦在哪裡。我們現在的人生活不容易,心有千千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真的很珍惜緣分,有談話的機會,能關心、能了解,進而以相應的佛法、傳統文化來幫助他。因為傳統文化是法藥,佛法是法藥,「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我們前一句,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接著才是「昇灌頂階,授菩提記」。

  諸位同修,我們剛過完春節,一年一度春節親戚朋友都聚會,不知道大家的法會開得怎麼樣。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有沒有哪一個親戚朋友是因為春節聚會,跟你一談話解了他心中的疑惑,或者是心中的一塊石頭放下來了,那我們跟人談話就是普賢行,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那你在講的時候就得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那個聽的人也得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都要我們自己去力行就會有那個感悟,今天跟他講話怎麼講得這麼順?我怎麼會有這些靈感?那都是不可思議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用我們的真心去感應,諸佛菩薩都是同體大悲,這一點我們不能懷疑。所以我們肯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諸佛菩薩同體大悲的加持就到了,都是希望每一個眾生趕快能夠離苦得樂。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最後看有沒有哪一位同修願意分享一下,在過年期間跟親戚朋友交談,我們用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跟這個親戚朋友有做法供養,我們要把法供養變成習慣。當然法供養變成習慣也要懂得人情事理,不能一開口都是道理,人家一聽很有壓力。人情事理我們也都要很用心去體會,就像要用四攝法,要布施,要愛語,要關心的話、鼓勵的話,然後讚美的話。因為我們先肯定他,先美其長,先美其長他心很歡喜,他被肯定,待其心喜,則善言易入。你很真誠的去肯定他的長處、優點、付出,他有被理解、有被鼓勵,他覺得你是為他好,你接下來的一些護念提醒他就會覺得你都是為他好的,容易接受了。假如一看到對方,真的,有些話我真的要好好跟你講講,他一下子神經就比較緊張了。這都要調劑人情,再發明事理。

  剛剛一開始說我們沒有在大家族鍛鍊過,言語我們也要多留心,要先調劑人情,之後再來護念對方,出言要順人心。能夠一開口就先肯定別人,而別人聽了也不會起雞皮疙瘩,不然假如我們的心沒有到位,「好了好了,你別誇了別誇了,你到底要給我講什麼說吧」。不是變成套路,那是真的要發自內心肯定讚歎對方。這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平常都是把別人的付出放在心上,一點一滴我們都沒有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真這麼用心了,那怎麼可能親戚朋友跟我們關係這麼近,互動那麼多,我們心上沒有人家的好、沒有人家的付出,不可能。怕的是我們都盯著人家的不好,心裡面都沒有放人家的好跟付出,那個稱讚起來就很不自然。假如我們今天要稱讚別人都不知道要怎麼稱讚,找不到了,那也不是對方的問題,要回過頭來,我太容易放他的不好,他的好我沒有放。所以普賢行是只有讚歎,沒有批評,我們也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的心只放別人可貴之處,只放別人對我們的好,只放別人對團體的付出,這在末法時期太重要了。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讚歎他,甚至隨喜他,去成就他。這很微妙的,人一點點善你都肯定、你都隨喜、你都成就他,他的不好你都不放心上,也不去講,人的良心就因為我們這個態度喚醒了,我才這麼一點點好他就這麼肯定我,我這些不好他都不說,讓人的慚愧心自然流露。慚愧心不是我們講道理講到讓它出來,是我們的行為自然讓它生起來。善根不是強迫出來的,是自然流露。我們想一想夫妻關係,他的不好我們不放心上,他的好我們常常都能提起來,不經意就講出來,真的對方就不好意思了。這個實驗不好意思我現在做不了,這個表法很重要,夫婦和樂,社會安定的大根大本,就留給諸位。成德已經出家了,就要努力做出家的榜樣;大家是在家的,做在家的榜樣。我這個話也是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請大家來表法。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看有沒有哪一位同修分享一下您這個法會開得怎麼樣,過年期間。可能是大家考慮有些地方時間太晚,讓大家早點休息。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