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因緣果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1/10/2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0-0001

  成德法師:這個主題,首先我們自己經過事之後用因緣果來總結總結,你就會得到很多寶貴的experience,寶貴的經驗,然後你就會經一事長一智。你假如在協助別人,其實也是讓他把因緣果看清楚,不然他對過去的事要不迷迷糊糊的,要不很懊惱,要不很埋怨,要不他就……你沒有長一智的時候,其實都會增長很多,要不是成見,要不是煩惱。你說成見就是,你經過一件事之後,這個世間沒有好人,你看這變成成見了。他下那些結論,其實對他會是一種障礙。

  剛好車同學發了這個問題來,我覺得妳思考得很好,就先以她的來開個頭,你們都可以隨時大家一起來探討。

  我一直跟你們有講過,印光祖師他老人家說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從理上,從義理上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事情上,不出「因果」兩個字。你所有的事情一定都是在因緣果裡面,所以把因緣果能夠了解清楚,你再學東西,它就會一貫下來。就好像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會貫下來。但是忠恕它比較偏什麼?偏心性,偏我們的理體,就是我們的心。《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所以我們要用真心,其實真心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你一離了真心就會造業了,就會跟人對立了。因為忠,嚴以律己了,你會要求自己;你假如沒有忠了,就指責別人了,這個念頭就跟真心不相應,貪瞋痴做主了,他就會造業了。所以你們都讀過《勸發菩提心文》,「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看這些教誨都跟心性有關。你看印光祖師這兩句話,其實四十九年所說一切都在這兩句話裡面。

  為什麼說學習要掌握綱領?你就在這個綱領裡面,所有的教誨都會貫穿在這一個教理裡面。你時時都是用這些綱領在思惟、在觀察事情,你就會慢慢有那種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再厲害一點,聞一知十。這是這種學法,不是死記硬背的學法。死記硬背學東西的話,你身心會累;你假如是貫通的話,左右逢源,跟人家交流就很歡喜。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逢知己千杯茶少,得要強調一個茶,因為我們出家人不飲酒。阿彌陀佛。

  我們大家你有想什麼,都可以再進入我們的discuss(討論)。今天Cindy在這裡,我得多練習一點英文。你們不要拘謹,就像剛剛管同學問我說,可不可以去刷碗?Be relax,放鬆,這個叫探理宜柔,我們要深入這些義理,你要放鬆才能觸類旁通。

  這裡車同學她提到了,因緣果來分析問題,這一點感受很深,但對於緣,緣這個字還有些疑惑。第一個,緣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過去的因或由業力決定的嗎?這是第一個問題。

  緣是條件,或者是一件事。因緣,比方說這個因是主要的因素,緣可能是次要的因素。這個主要有時候主要到很關鍵,比方說,你今天要種一棵蘋果樹,那種子是因,它最主要了,你沒有種子,你所有的緣再多,你種不出來,是吧?你今天這個因有了,可是你不怎麼澆水,它就長得有點半死不活的,就是緣不夠好,但它有長出來。所以這個就是因比較是主要的條件,緣比較是次要的條件,但雖然它次要,你也不能完全沒有。

  像我們昨天舉到阿斗,他遇到諸葛亮,你看這個緣太殊勝了,可是因在他,因為他是君王。所以劉備當時候已經交代諸葛孔明了,我這個兒子賢德你就輔助,他不賢你就把他廢了,你自己做主。但是我們都了解諸葛孔明,他是極忠誠的,你看那「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你們在念這個的時候要,孔明的那種心境好像一道光,「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你就能體會到他那種對於知遇之恩的一種感恩。所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你看這個知遇之恩。你看像我讀到這一段,我也很感動,老和尚不以弟子卑鄙,我就是個煩惱的凡夫,老人家還肯讓我出來鍛鍊鍛鍊,還信任我,還讓我有這個學習的機會、服務大眾的機會,由是感激,遂許老和尚以驅馳,我可以打先鋒部隊。

  所以其實任何的這些教理,可以拉回來自己的人生,真的都會很有幫助。比方說我今天這個一條龍課程,你們有沒有聽到哪裡然後拉回來,就有共鳴。待會有時間你們也可以談兩句,我們昨天已經說了,不要形成執著,變成都是我講,你們都入禪定之中,我們現在不是打坐,可以互相切磋一下、互動一下。其實你聽完課之後,哪怕只有一個體會,你去回饋一下,其實也是對講的人的一種尊重。因為他台上講了半天,到底大家是有聽沒有懂,是吧?都沒有feedback(反饋)。

  這個是舉阿斗,你看他自己是因,他的緣很殊勝,可是問題是他因不好,所以叫扶不起的阿斗,這個果就不是很理想。

  請說。

  陳同學:現在有個問題,就是說……

  成德法師:對,我論到哪,有問題也可以馬上討論。

  陳同學:就是說如果諸葛亮他真的廢了阿斗,就是他自己來做主,他的心如果就只是在統一天下來講,因為當時戰亂,民不聊生,如果他想他有這個能力可以統一天下,如果說他真的做主了,那會不會改寫歷史,然後就沒有魏晉南北朝這種混亂?

  成德法師:這個情況不會發生,因為諸葛孔明不會這麼做。依他的這種人格特質,他不會這麼做的,他很忠。有時候每個歷史人物,他的那種特質就是要表那個法,而且歷史也不可能重來。因為其實在每一個歷史當中,我們都會覺得很可惜,有一些場景你會覺得很可惜,但是那裡面也都有它的定數在裡面,也有它的前因在裡面。就像漢室氣數已盡了,「孤臣無力可回天」。

  我們看《中庸》有一句話講:「栽者培之,傾者覆之。」你看一個人、你看一件事,他是真正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叫「栽者培之」。可是你看他,人家要幫他,他滿不在乎;給他機會,他還繼續隨順習氣,變成造業了。你看佛菩薩會怎麼做?佛菩薩不可能讓他造業,所以「傾者覆之」。所以栽者跟傾者同樣是慈悲,可是我們人有時候看會看這個相,沒有看到他的心。所以為什麼說有怒目金剛相,那也是觀世音菩薩,看事情不能看表面,看到根本上。

  所以中峰禪師說,人家問說打人罵人是惡,他說「未必然也」;禮敬人、讚歎人是善,「未必然也」。讀書人看事不能看得太表淺。禮敬人、讚歎人,是為了討好人,有他的目的,那這個是惡;打人、罵人,那是真的能把對方打醒,那這個是善。

  所以學東西都要活學活用,這不能背公式的。都是當下在那個境界,我們真心提起來去應對他的。你不能遇到事了,現在要《論語》的哪一句話?在那想半天,那就不行了。代表什麼?代表《論語》那些句子還沒有領納。你領納在心了,你遇到那個境的時候,啪你就出去了。

  比方說一跟人談話,「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你可以提醒他,沒講,你對不起他;「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講錯話了,時機沒到,一講跟他結怨了,那就是失言。在言談當中,假如這個義理我們有領會,我們會提起來,所以不是背公式。

  所以歷史,陳同學,歷史也是因緣聚散,我們也不執著,常常看在那裡,哎呀,哎呀,在那蒼天啊,看著歷史很感嘆。統統是夢幻泡影,最重要的,你從這種聚散的因緣當中,啟發了你的智慧,啟發了你人生的閱歷,這個才重要。

  我們體會到這些,其實我們隨時也在寫歷史,昨天已經是歷史了。而且你昨天寫得好,可能……比方說,葉同學、薛同學他們有加入《弟子規》的教學,他昨天的歷史可能他明天分享的時候就出來了,他昨天很用心,他做的事、他體會的,甚至於他學的東西,他就可以供養給聽課的小朋友。所以雖然因緣聚散,我們能在因緣當中得到智慧,在因緣當中,我們的真心愈練愈顯露出來,這個叫歷事練心,把真心能夠練出來。

  所以你們假如看歷史,然後就岳飛,我們讀了很惆悵,這麼樣的忠臣。沒關係,你不要難過,從那一天開始,每天把你修學的功德迴向給岳飛,說不定到時候他突然接到了你這種誠心,剛好你在念《無量壽經》的時候他來了,突然你念到哪一段,然後觸動他的善根。

  文昌帝君就是這樣。文昌帝君是漢高祖的兒子,他被呂后害死了,就一直報仇,放大水報仇,結果淹死很多百姓,他一下墮地獄去了。他在這種輪迴當中剛好遇到佛陀,佛陀可能是化身度他。所以真誠可以感通,你假如讀到哪個歷史人物眼淚都止不住,可能你過去生跟他很有緣,那一天開始可以每天給他迴向。

  我記得我讀書過程就兩個人物,就是看他們的東西會痛哭流涕,一個就是孔明,所以我在算孔明活到五十四歲,我今年四十九歲了,我得謹慎一點;再來是孫中山先生,我去電影院看他的拍出來的「國父傳」,哭得稀里嘩啦的。後來經過差不多三四年以後,我在高中,因為我初中去看電影的,結果高中我們有讀三民主義,你們是讀共產主義,我們是讀三民主義。你們去過廈門嗎?廈門好像一邊是寫共產主義什麼,一邊是寫三民主義,這個都是歷史。

  但是我當時候在高三的時候讀三民主義,全班第一名。我讀得可高興了,跟讀那些考試的很不一樣。第一頁打開來:思想、信仰、力量,我整個,然後建國方略、建國大綱,怎麼在哪一些地方設海口。好像是去年還是前年國慶,你們有沒有發現,誰的照片先出來?孫中山先生第一個,國慶閱兵第一個畫,好大,就是孫中山先生。那一次閱兵你們沒有看?我記得在香港,好像七十年是吧?

  同學:看到現場就是,因為那時候在還沒開始的時候他就已經把像掛上了,那時候就剛好坐出租車路過,司機還很奇怪,說頭一次掛孫中山像,因為以前是天安門廣場不掛的。

  成德法師:孫中山先生很多那種非常正確的,要建設整個國家的。所以這個都是可能前世跟他們的緣,你們假如真的有遇到的,你們也可以這麼做,可能跟他們有緣。

  我們剛剛提到的,這個緣它是過去世的因,因為都離不開因果,它因果是相續的。比方說你這一世遇到這個人是不是個緣,一定是你前世跟他有這個因,這個叫再續前緣。我們其實是一直在相續的,你這一世所遇到的人其實你前世都見過他,它一直在相續。最明顯的,第一次見這個人,看了就很喜歡、很高興,就很想過去跟他講話。第一次見,為什麼有這個感覺?怎麼解釋?這個用心理學怎麼解釋?

  同學:不懂。

  成德法師:對,你第一次,first time見這個人,為什麼你有這個感覺?你解釋不了。解釋得了,因為他那個臉蛋就是我喜歡的。但是說實在的,那有時候是一種感覺,還不見得是符合你的那個臉型。你看有些人找結婚的對象,他本來想我就是要怎樣怎樣的,最後找一個跟這個差很多的,他自己也覺得怎麼會這樣,我也講不通了。

  所以我記得我們應該十幾歲二十幾歲,常常聽我母親講一句話,誰到家裡來吃飯那是注定好的。誰到家裡來吃飯,當然這種話都是要以自己的母語念出來才有味道,翻成普通話味道就減低了。啥物人來食飯攏注好好矣,講起來就有一種韻味在;誰到家裡來吃飯都是注定的,就感覺比較沒那麼味道了。注好好矣啦,我們閩南話有入聲字,短促急收藏,注;北京話沒有這個,沒有這種短促急收藏。

  我們俗話講的因緣天注定,其實這個天不是指上帝,不是,就是你前世注定了,你跟哪一個人的緣強,那個緣深,你是逃不過的。這個我不知道你們自己有沒有觀察,好像我記得網路上有一個故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講給你們參考。比方說有一個人,一個男的談戀愛了,跟這個女的談了一段時間,後來分手了,結果就嫁給另外一個男的,這個男的就很痛苦,一直放不下,都快生病了。後來他可能遇到一個高人,就告訴他,你不用難過,他說這個女的在前世她死掉了,結果你看到了,你把你的衣服脫下來蓋在她的身上,你可能有事就走了。後來又有另外一個男人來了,他花了很多時間挖了一個洞,把她埋了。大家聽懂了沒有?

  都有緣,但是一個只是蓋了,所以你跟她談了一段感情,這也是你前面的緣,但是那個緣還不夠變成幾十年的緣分,所以變成那個挖個洞的比較成熟。所以你假如都了解了,那就釋懷了,一切都是因緣,不要強求。緣還不夠,繼續造緣就好了;緣已經成熟的,我們好好圓滿這些緣。你不會在那裡搞,緣成熟的,你不用心;緣不成熟的,你在那攀緣,那這個就會生很多煩惱。

  莊同學:法師,我想問一下您剛才講這個問題,就是您剛剛講這個故事,這個男的他前一輩子也是好心給這個女的蓋一件衣服,她下一輩子就是跟他談戀愛,然後又離開他,這不是屬於一種傷害嗎?我就覺得。

  成德法師:這個是你思考故事思考得很深入。因為第一個,有時候一個故事它是要彰顯一個重點,你有時候給它探討得太深入,那可能也可以的。怎麼說?我再跟大家分析另外一個重點,因果它是交錯的,你們自己去觀察看看,這個時代非常明顯。你去看看夫妻之間,好像是壽冶老和尚他們那個道場,香港,不是對聯兩句話:「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可是你觀察夫妻,有沒有純是報恩的,純是報怨的,或者純是討債的,或者純是還債的?這個我沒有定論,大家可以去觀察。你看很多夫妻,真的有一個是來討債的,可是討啊討啊討得太過分了,這一世變成對方又給他要了。有一些是什麼?互相討債,把彼此都氣得要死,你說到底誰欠誰?好像都有,它那個因果會交錯,就會兩個人之間恩恩怨怨,有時候會交錯在一起。不知道我這樣開解莊同學能不能了解?有可能她陪你那一段歲月,那是因為蓋了那個衣服的,可是後來離開你,可能又是跟前世的哪一個因在裡面,它可能是交錯的。

  所以用兩個角度,第一個是故事有時候考慮不了那麼多點,它就是要彰顯某一個重點;或者是說,我們假如真的要深入去,因果確實是會交錯。所以有時候因果相當複雜,沒有到佛的境界,有時候還看不明白。你看《法華經》裡面有個老者要來出家,佛問他們,他有沒有善根可以出家?在場那麼多阿羅漢開始入定,可以看五百世,看很久,每個人都搖頭,他這一生沒有出家的因緣。然後他就很傷心,佛就跟他說,在無量什麼什麼什麼很久以前,他被一隻老虎追,他情急之下就跳上一棵樹,抱著,然後就喊了一聲「南無佛」。他說因為他在那麼久以前種了這個因,這一世遇到釋迦牟尼佛是個緣,所以他是可以出家的。你看那個因緣那麼遠,一般連證果的人都不一定看得到,最後那個人是證果了。所以這個《法華經》好多故事,然後其中都有偈子,「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看念一聲都是一個金剛種子,這個故事就是個典故。

  所以不管能不能看到前面是什麼原因,但是我們深信因果就好了。一深信了,逆來順受,來討債的,歡喜還他,你就不會跟他再造新的殃了。就好像你欠他錢,他來跟你要了,你還跟他一直吵,愈吵,他還給你加利息;你假如不跟他吵,歡喜還給他,他說算了算了打八折吧,這個人心,人心。

  所以這個緣還是有過去世的,就像你這一次遇到他是前世的因,結到這一世來了。

  是過去世的因嗎?是。或說由業力決定嗎?也是。因為前世的事已經結束了,是吧?可是事業事業,你看這個詞很有味道,事情結束了,它的影響還在。比方,我布施給他,這個事結束了,業在,善業。所以下一世,這個人怎麼拿那麼多好吃的給我吃?它就是那個善業在起作用。有沒有業力?都是業力,善惡業。在世間,人生酬業。所以為什麼有一句話叫「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因為那都是已經種下去的因,你今天要改變,那你就要學了凡先生,他去改造他的命運。不然都是順著整個你的業力,你哪一年領多少米,哪一年要補貢,貢後某年幹什麼,統統算準了。為什麼可以算?都是因果。

  所以這是妳第一個問題,這樣講了解嗎?

  車同學:了解。謝謝師父。

  成德法師:不是,我這麼問她是因為,比方說我解釋了,她可能不是聽得很懂,或者有延伸出另外的思考,就可以馬上提出來。今天這樣挺好的,有聽到哪,今天我們莊同學挺會配合,你好像剛剛也舉手了,陳同學剛剛也舉手,很好。

  芮同學:對不起師父,剛剛是因為陳學長提的那個關於諸葛孔明的問題,如果他不做這樣的決定,以後的發展就會變,然後學生就想,就像師父說的,一方面是歷史必然的發生,它都是有定數的;然後另一方面,學生也感覺歷史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其實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哪怕是像周朝這樣,也只是延續八百年。所以其實成住壞空是必然的,但是像諸葛孔明這樣,可以以他的智慧和忠誠來表法,影響後世很多代的忠臣,其實是相對來說可能比延續這個漢室更有意義。

  成德法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說因為妳剛剛有一句話說,「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是用在一個人比較積極去看事,但是妳對大眾講話的時候,妳這麼一講,「這個芮老師腦子有點問題,連諸葛孔明這個蜀漢都被滅掉了,她都說最好的安排,妳不知道劉備是我的偶像嗎?」那就跟他頂上了。

  就是說,我們可以用一個很positive的態度去看這個歷史。所以像比方說我在表達,我只是引導人不要那麼在乎成敗,我說諸位你們一想到忠臣,你們會想到誰?他們馬上岳飛、孔明。所以你看,莫以成敗論英雄,這個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可愛的地方。你看他沒有成功,可是你看他那種精神,他已經盡力了。也是從這些讓大家去體會,雖然是敗了,可是他對後世卻是最正面,就是大家佩服的對象,莫以成敗論英雄。不過我也要去極樂世界才知道孔明是誰,現在我也判斷不了。

  第二,是否能避免惡緣或創造善緣?

  這是一個問題。我們要知道,因緣都一直在發展,今天你會遇到的緣你閃不開的,你要去面對它,因為這個緣成熟了,你怎麼閃?是我們怎麼去面對這個緣。你說這個忍辱仙人不要遇到歌利王多好,是不是?那他是注定要遇到的,緣,因緣這是前世定的。

  那當然,比方說你現在走傳統文化的路,跟你去走世間的路,你遇到的人會不會一樣?就不一樣了。對。可是走傳統文化的路裡面有一個關鍵,它有願力在。大家想一想,我去給人家算命,人家說我以後是做生意的,以後會到很多國家,我確實到了很多國家。可是我變了,這個算得準不準?準。準在哪?我小學二三年級,回到外婆家幹什麼?做生意。你可以想像嗎?真的,我小本生意從二十八塊台幣開始做起的,第一筆生意賺十二塊錢,本錢二十八,收進來四十塊,減掉,賺十二塊錢。從這裡開始,過去生的習氣。也是因緣際會,剛好知道我前世真的是做生意。這裡還有一段要告訴你們,要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你看前世這種做生意的習氣。

  我們說遇緣不同,這個緣讓我們產生一種願力,那就能轉變命運。所以了凡先生為什麼可以改命?因為他有發願,他行三千善事,又做三千,最後又做一萬,他就轉過來了,就不是業力做主,他有願力在了。所以我們這一生已經成熟要面對的緣,我們就隨緣消舊業,但是很重要不再造新殃。你不可以再用貪瞋痴面對他,那沒完沒了了;隨緣消舊業,吃虧是福,了了就了了。

  創造善緣當然可以了,所以佛門有一句話叫廣結善緣,你廣結了緣,那以後都會現前的。但是廣結善緣也不要帶有自己的利益的目的,因為你有求了,我廣結一些善緣,以後能得什麼利益,那都是輪迴心,那還是出不了輪迴,那你所做的善都是輪迴的福報而已。所以用無求的心去做,三輪體空,布施出去了,把我忘了,把對方也不要放心上,把布施的東西也不要放心上,這個就是功德。

  是要靠願力才能轉緣嗎?

  對,要靠願力,不然就是業力做主而已。不只是惡緣是業力做主,善緣也是業力做主。是啊!可是善緣消福報,這個大家要去觀察。當然這個善緣假如是走入修行,那這個就不一樣了。假如是順境、善緣,我們在裡面享福,就很難不造業。有一位老師他很感嘆說,「有一次我家族聚會,我就跟大家說,我說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最順的時候,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是不是那個時候造的業最多?」他講完以後,他的這些親戚點點頭。很順,賺很多錢,開始花,你看眾生吃了多少?都是殺業。

  所以為什麼說結法緣?善惡,惡要放下,連善都要把它轉成淨業,把它轉成法緣比較好。不然你看夫妻很恩愛,善緣,但是會執著。我見過不止一對,夫妻感情非常好,然後先生走了,太太活不下了,自殺,轟動台灣。你說這個先生想害這個太太嗎?想造成她自殺嗎?可是她先生是她自殺的增上緣。大家聽懂嗎?因為她先生跟她太愛了,她那種情的執著很深,突然失去了,她調不過來了,這是真的。我也遇過很恩愛的夫妻,一個走了,不敢回家,睹物思情,一回來看到一個杯子,又想先生了,看到一個什麼東西,她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緒。不簡單、不簡單!這個就要向我們蔡大廚學習,你看他夫妻也是很可貴,離鄉背井,萬里之外,夫妻也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還養了三個這麼不錯的孩子。

  蔡大廚:託你的福。

  成德法師:這個我有點接不下去。

  蔡大廚:我說的是事實。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三寶加持,佛菩薩加持,是他的善根,這跟我沒關係。

  第三個問題,如何區別隨緣和隨業?

  隨業就流轉,隨業,你就隨著那個業力控制你,你做不了主了,你得要隨緣消舊業。隨緣,隨這個緣做什麼?隨這個緣自利利他,這個就是願力。同樣是這個緣,我是隨這個緣起了貪瞋痴,那就是被業力一直牽著走了;我隨這個緣,我恢復明明德,然後親民,就是行菩薩道,隨緣修道,行菩薩道,當然就不一樣了。可是這兩個字可不簡單,「隨緣」,緣,這種緣分它有淺深,遇到淺的緣,你就要用淺的緣的分寸去應對;遇到深的緣,你要用深的緣去面對,不然就變攀緣。

  這個我都很有經驗,因為我的性格比較太熱心了,所以我也嚇走不少人,覺得這個人第一次見面怎麼跟我講那麼多話?這就有點太著急了。所以不能過了,過了叫攀緣;但不能不及,不及叫什麼?不負責任,明明有緣,你沒有盡到心,沒責任感。所以剛剛說的,可與言不與之言,你對不起他,俗話說不夠意思,不夠道義了。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有沒有解決妳的問題?

  車同學:解決了,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不過我也感謝車同學,我感覺她的思辨能力很好,問的這些問題問得很細。好,今天已經超過寫書法的時間。感謝大家今天的參與,阿彌陀佛。

  同學們: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這個主題是怎麼討論都討論不完的,比方說我們有時候哪一天剛好又論到什麼事,大家最近對因緣果有什麼體會?就可以又來探討一下。因為我們一開始就說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從事上不離因果,不出因果兩個字。所以這一個還要體會得更深更廣,那你就達到什麼?深信因果。那不得了,深信因果的人,不怨天不尤人,逆來順受,不會懊惱過去,都有因果,懊惱啥?不會擔憂未來,為什麼?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相信因果。

  所以老和尚說,你現在好好照顧老人,你老了自然有人照顧,這個心都安在因果的真理上。當然更好的是,連人家照顧也都不執著,老了,早點走吧,做得了主,挺自在的。

  你現在也不會有煩惱,因為你很清楚我的思惟是個因,會招感果,所以我不能意氣用事,我不能感情用事,我要正思惟,我要用經教來思惟。我開始在那猶豫了,不對,猶豫是煩惱。「度德量力」,客觀分析一下,度德量力,我內在的條件。外在也要緣具足,「審勢」,現在形勢行不行?縱使形勢可以了,有沒有人?「擇人。」這八個字就是在《格言別錄》裡面。剛剛有拿一本給管同學,你們回去查這一句話就印象深刻了。

  審時度勢,真的這件事很值得做,可是沒有適合的人,也不可妄動,為什麼?請神容易送神難。你會把好事搞到最後你一鼻子灰,然後最後還在說,佛菩薩你怎麼不慈悲慈悲我?佛菩薩說我教過你了,讓你要理智。不能激於意氣,不能牽於感情,不能瞻顧得失,不能計較人我,這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教的,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你看教得很仔細。

  所以深信因果,我們就是一個世間無煩惱的人。阿彌陀佛。

  同學們: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