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雪公作風、大專講座,海外傳燈」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1/2/27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2-0010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老人家接著談到的是「雪公作風」。因為我們跟著善知識學習,要善於觀察善知識怎麼把佛法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怎麼做人、怎麼做事。而且一觀察到、一效法,自己就變了,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就像一開始老人家提到了,他在台中十年學習經教,看到李老師的生活作風,李老師九十五歲以前生活自理,住在一個很小的地方住了三十八年。我們要知道,善知識他時時都為人在演說。所以印光祖師也是,弘一大師有去親近過印光祖師幾天,他說受用太大了。我們說「惜福水」,那就是印光祖師的德行他傳給我們這些徒子徒孫,哪怕你飯粒都吃完了,用點水,上面還有點油都不能浪費,惜福水過一過,以苦為師,絕對不糟蹋糧食、不糟蹋資源。其實我們去看《祖師傳》、《高僧傳》都是一樣的,他們都依照佛陀的交待,佛陀往生了,以誰為師啊?「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那我們接著看,李炳老真的就是落實這八個字了。他的薪水很高,但生活非常節儉,日中一食,自己的錢都用在公益事業上面。就沒有自己呀,為什麼那麼節儉?省下來的都給眾生、給大眾。所以為什麼說「儉近仁」,節儉的人接近仁德?因為一般他節儉是為了可以給很苦的人。當然不是守財奴,那就不是「儉近仁」,那變成貪財了。所以這個節儉是個重要的美德,一來是可以給需要的人、急需的人;二來懂得為往後打算,你現在不亂花福報,你有後福。老法師特別強調,福報留在什麼時候享?臨終的時候,那就太值了。

  然後儉還可以養廉,儉以養廉。而且我們這個習慣好了,你以後為大眾服務就可以為大眾省很多錢;假如這個習慣沒養成,公家的事交給你就麻煩了,可能多花不少錢,大手大腳的。所以用人,知人善任,那個不節儉大手大腳的,你可不能讓他去採購、不能讓他管錢。這個我們當領導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知人善任,你把一個人用對了,這個部門你不用操心了;你用錯了,那你有操不完的心了。所以為什麼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他把五個最重要的人用對了,天下就大治了。閩南話講「翹腳捻鬍鬚」,悠哉悠哉。所以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你決策要對,你大方向要帶對,你把人要用對。你最高層的人常常去管小事,每天還累得要死,俗話說的累死活該,那你自己找的嘛,本來就不是你該弄到那麼細的部分去插手的。有時候人是忙得要死,但是沒有盡本分,因為他沒有認知到他的本分在哪、他的職權在哪,所以都要學,人不學不知道。

  「別人供養的東西轉手就送出去」。其實成德在想(不一定對),李老他看待這些佛友、這些學生,那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甚至於是自己的孫子都有,會看到每個人的付出,一有好東西了從沒想自己,趕快,誰需要的、家裡比較困難的,剛好缺條褲子的缺什麼的,轉手就給他們了,都是先想別人。所以我們的媽媽就是這樣,當母親的人都是這樣。我印象當中,一想起母親的身影,要不就是洗衣服洗得很晚,我蹲在旁邊看。所以很沒善根,應該幫忙洗才對,怎麼只有蹲在旁邊看?你去想,吃飯的時候最晚上桌的,最晚啦,因為煮的菜,「趕快趁熱吃」,大家都吃了,媽媽還沒忙完,最晚上桌;最早吃完的,「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她又去忙了。所以這個忘我,就要從媽媽開始學起。所以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一般那個造像都是女眾相,也有道理呀,母愛的這種表法。

  「自己的內衣、襪子都是補丁的」,這個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們才知道」,這很感動人。其實這一段話我們應該都看過好幾遍了,我們變了沒有?真的有感動,開始調整,我生活也要節儉,我要先想到別人,有好東西,我沒有急需的,先給別人,人的這種心境就變了。所以佛法是管用的,一學了馬上起而效法,就管用了。雖然生活很儉約,但是李老師確實是孔老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得到了。一個人幹好幾個人的工作,還精神抖擻,那沒有法喜也不大可能,而且年紀這麼大了。所以真正耗能量,不是在工作上耗得最多,我們想一想,哪裡最耗能量?念頭。念頭動得太多了,最耗能量。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分析給我們聽,為什麼吃了三餐,那還覺得能量都不夠?為什麼這個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十五天吃一餐?他沒有妄念,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所以他消耗得少。就像李老師,工作量那麼大,才吃一餐,還法喜充滿。那我們就要從妄念開始調伏起,不能起那麼多妄念。

  在台中,「老師對我的關懷,在生活上的照顧無微不至」。我不知道大家讀這一句話,我們佛門說隨文入觀,你隨時這段話自我觀照了,甚至是納受這一句話了,我就要這麼做。李老師他是個好老師,我現在也要從事教學、我也正在教學,我要效法他無微不至啊,真的是展現什麼?師徒如父子啊,真的把學生當自己親生孩子一樣照顧,所以學生念這個恩,不敢懈怠呀。所以諸位同修,我們現在都在回歸呀,我們偏離正常太遠了,整個社會偏離正常太遠了。《左傳》說的「棄常則妖興」,我們偏離常道太遠了,種種家庭、社會的亂現象就出來了,尤其這幾十年人心的墮落,有時候看新聞感嘆,問題是沒有教,不能怪他們。所以師徒如父子,要從我們振興起來。

  我有時候聽,這個都不是最近的事了,十六年前,二OO五年年終我到廬江,有五天的課。結果我在路上遇到幾位退休的老師,幼兒園退休的老師,看到我,三個人就當場馬上跪下來,我嚇到了,我趕緊把他們扶起來。他們說,蔡老師,你趕緊跟幼兒園的老師上課,不然他們給孩子的家庭要東西,你說孩子看了怎麼會不受影響?這個對孩子的內心影響太大了!那老師都是,誰有送禮的一個態度,沒送禮的一個態度,你說孩子心靈的撞擊不大嗎?所以他們著急呀,這些老師也要上倫理道德的課,不然他們也不懂。你說他們是老師,他們也才二十歲上下,所以很多事情都很是十萬火急呀!為什麼老人家要示現講經不中斷來帶動我們?太有道理了,你看還有多少人連怎麼做人、連孝道都不懂。我們真心為眾生就會感應,就會有人真的有機會聽到了,所以我們的願力要大過眾生的業力。像最近有地方要辦私塾,我給他們說不要收費,師徒如父子。孔子也沒有說,你來我這裡讀書要交多少錢,那說不出口啊;但是要恭敬老師,所以拜師的時候有束脩,那個是一種恭敬的態度。那真正收了這個學生,盡心盡力,有時候學生很困難,還把東西、糧食搬到學生家裡去,那自己都很困難。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哎呀,照顧無微不至,那種李老照顧老和尚的影像就浮現出來了。我們在網上也可以查到,有一張照片,老人家那時候已經出家了,跟李炳老坐在他的床上,你們有看過那照片沒有?那看了都很感動。

  接著,「可是在台中上台講經,一次也沒有安排過我,我心裡很明白、很清楚」。這個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呀?這是師生的默契呢,他不用言語就心裡彼此都很清楚。師生要有這種默契,那父母跟子女要不要有這種默契呀?夫妻要不要這種默契呀?上下級要不要這種默契呀?朋友、同參道友之間有這種默契,那也是人生的樂事。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我們看當時候迦葉尊者,後來找到佛陀,那高興啊,他一直在找老師,那佛陀等他很久了,你看他們那種師生的感情。你看不只是佛陀那個時候,你看拉到三千多年之後,那李老跟老和尚不是也一樣嗎?你看這些大善知識都在等著一個傳法的弟子,這是他最大的事情,他師生就有這種默契。所以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那因為李老有人生的閱歷,所以老人家講,「中國古人所謂的同行相忌」。那這個也是李炳老慈悲,他防止眾生起心動念,這個在處理人事問題,都要有這種敏銳、智慧。我們也要知道團體人的程度,有些事情你要低調去處理,不然可能很多人會煩惱或者是誤會了,這個都要我們很柔軟、很敏銳就能體恤到了。所以,「我們是外地來的人」,到台中去,講得不好沒關係,講得好可能就容易招來嫉妒障礙,那你在那個地方就住不下去了,「平平安安住下去,別講經,好好學」。我們聽到這句話有沒有啟示?以後你們學會有外地來的,要怎麼樣?盡力照顧好他,那他一定感動得痛哭流涕。

  老法師說,他遇到台灣一位老法師辦佛學講座,請老和尚去做總主講。你知道他處那麼高的位置,他能信任一個年輕人。然後師父上人講經的時候很多人來聽,他自己講的時候人少了很多,他也歡喜呀,這個太難得、太難得了!所以老人家都念這個恩,很盡力的去珍惜這個因緣,好好弘法,這一位老法師也是對他老人家有知遇之恩。那我們現在是經營一個學會,我們的氛圍就要不分彼此,外地來的更照顧。因為外地來,他的心情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是吧?很期待能夠跟大家融成一體,又怕被人家排擠。就好像,比方說團體裡面都講廣東話的,結果來了一個講福建話的,廣東話又不怎麼聽得懂,我們在那裡一直講廣東話,人家聽了心裡有什麼感受?這個都要考慮到,要感受人心,才能凝聚人心。

  那接著師父說了,「所以我講經利用什麼?到台中以外的道場,不在台中,有人家請我,我出家之後講過幾次」。事事有沒有礙呀?沒有礙了,自己的念頭才是障礙,分別執著才有障礙。沒有障礙,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接著很重要,「我會給老師做報告,老師同意我才去;老師老師不同意,外面請我也不去」,要得到老師同意。所以老人家這個弟子的態度,真的是讓我們佩服。也因為他老人家有當弟子的態度,老師才好培養他,老師的整個人生的閱歷就可以完全加持他了。

  所以「十年沒有離開老師,任何活動事先都跟他老人家報告」。我有時候在跟一些團體交流,結果他說,啊,我以前團體辦辦辦,出現什麼情況,就是犯了這個問題。我說老和尚講經都有教,所以我們在處理事,假如沒有辦法當面請教老人家,一定要用他的教誨來思惟。人生有時候很多事,要經驗過才能體會到,經驗很寶貴的。「他了解,他才能指導你」。我們可不能說,善知識很厲害,他什麼都知道,就不用跟他講了。他什麼都知道,你也要跟他講。因為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他現他心通、現宿命通,那大家都覺得,他都知道了,那我們就不會照正常做人做事去跟善知識互動了。所以善知識不會現神通,就是這個道理,你該怎麼當弟子、你該怎麼當下屬,統統要「出必告,反必面」。

  這一點我是體會特別深,我自己沒有智慧。因為我以前帶團體,團體的同修說「蔡老師什麼都知道」,後來出事了,我告訴他,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他們說,老師,你講課啊,我們昨天發生的事,你今天講課就講了。我說我不知道哇,可是我講課一定跟你們共勉,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那哪一件事不是跟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相關?那我一講,你們就自己對照了,哎喲,老師有神通。那是你們自己想的,我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也不能怪他們,還怪我,我自己,你從事教學的你要會判斷了,他們都沒跟你講,就是個怪事情了,你要自己去追蹤、去了解一下。

  一個領導者可不簡單,我們看李老在講《論語講要》,是把他老人家講《論語》記下來的。你當一個縣長,雖然你不可能去管很多細節的事情,可是你當縣長你是可以掌控一個縣的,你是能夠感知整個縣的狀態的,你是很敏感有一些什麼症狀了,你會出手去了解、去調查,你有這樣的能力,你可以管一個縣。所以李老這些開示其實挺重要的,人要度德量力,我能夠掌控、護得到多少人,我做多少事情。就像老法師曾經,我在香港的時候,老人家說,人是要教、要帶呀,「我只能帶五個人」。帶人要花很多時間的,要花精力的。想想老人家帶五個人,那我自己還得先把我自己帶好,再還要帶學生。

  所以現在漢學院還這麼多年輕的學子,那說實在的,老人家又有另外一句法來指導我們,「這些,都是佛菩薩祖先在加持、在承擔的了,我們要把心用對」。很奇妙,非常奇妙,你動個念頭,應該跟誰聊一聊了,你剛好散步的時候他就出現在你面前了。這個都是佛菩薩加持感應的,只是我們沒有細心去觀察。不是一次,太多次了。比方說,這個家人,我一定要跟他好好聊,可是又怕他敏感,「成德法師為什麼今天要找我啊?」我就在想一定要很自然,是不是哪一天剛好走過去,「你在辦公室啊?」就很自然走進去。我還在那裡想,要怎麼樣才不會讓他誤會,突然聽到人家敲我的門,一打開就是他來了,嚇我一大跳。你看佛菩薩加持,「哎,你來了,什麼事情,來,坐坐坐,喝杯茶」,這麼自然就聊起來了,聊得他也很高興,問題也都談到了。這真不是我們在幹的。但是你要相信,相信佛菩薩無時無刻不在加持我們,只要我們沒有私心了,就是為了對方、為了團體好,弘護的加持力都不可思議。

  所以老人家說,他不了解,他怎麼能知道你?所以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向他老人家請教,甚至於在海外,後來老人家到各地,美國、加拿大,世界很多地方,每一次出去以前都去跟李老報告,每一次海外弘法回來就跟老師報告。真的是尊師重道啊,真的是非常珍惜老師的因緣、老師給他的指導。

  接著「大專講座,海外傳燈」。老人家提到,「我這個緣,在內有障礙,所以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你看老人家的忍辱功夫!那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老人家發願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是遊化,把法傳到世界各地去了。但是我們當學生的要會觀察,他老人家遊化,我們不要也跟著遊化。第一個,我沒他老人家功夫。第二個,我們看佛陀遊化以後,誰在各地長期講經?是佛陀的弟子哦。所以當時候佛涅槃的時候,大迦葉尊者不在身邊,他在教化,才趕回來。你看那很感人,那個佛要荼毘,那火都點不上,最後大迦葉尊者回來了,那火要他點才點起來,因為那個法是傳給他的,他是接佛的法脈,這禪宗是他傳下去的。

  所以其實老人家的際遇,也是讓我們相信什麼?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要操心。因為我們有好惡、我們有情感的作用,然後一看,哎呀,老人家怎麼可以離開台灣呢?很傷心。其實老人家假如不離開台灣,那法寶怎麼流到大陸去呀?台灣的法寶要到大陸不容易呀,老人家一到新加坡了,哇,不得了了,那去的同修一箱一箱往國內搬啦。那老人家假如不離開新加坡,能夠到澳洲嗎?老人家不到澳洲,現在有淨空之友社嗎?能夠有這麼多大使接觸到老人家、親近到老人家嗎?所以不能用感情去看,要用整個大局、整個法的弘傳去看。所以老人家相信都是佛菩薩安排。

  我們要相信了,佛菩薩才可以透過我們這個身體去利益正法、利益眾生;我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就加持不上了。明明現在最需要的是這個因緣,我們偏要到另外一個因緣,那沒辦法了,那佛菩薩恆順我們。所以老法師的指導非常重要,老法師說,哪裡有緣就先做哪裡。你可不能說,我是哪裡人,我希望先做哪裡,那這佛菩薩沒有辦法安排我們,沒有辦法整合我們的力量了。所以信佛不容易呀,聽話不容易呀。聽自己的很容易呀,遇到境界提起佛菩薩教誨不容易呀。但不容易也很正常,因為我們幾十年來就是聽自己的意思習慣了嘛,有一個過程的。

  所以師父講,「最後逼著我沒辦法,到處流浪,走出台灣,走遍全世界。這個緣也很特殊,實在講有因有果。因是什麼?」這周宣德教授在台灣成立了一個大學生學佛社團,叫做晨曦社。他把這個消息傳到台中,告訴李老師了,李老師非常歡喜。大學,台大辦佛學社了,那佛法可以在大學弘傳了,叫晨曦社,非常讚歎。結果把周教授送走了,老和尚對老師說了,這未必是好事。那老師一聽,怎麼不是好事啊?如果這些大學生遇不到好老師,先入為主,學的就是邪知邪見,那怎麼辦呢,誰有辦法把他們扭轉過來?老人家可以深謀遠慮,洞察機先,這個事假如繼續這樣發展會成什麼樣子?那這一段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呀?要拉回來喲,在華人多的大學,可不可以辦佛學社團?怎麼護持現在下一代這些年輕輩華人學佛?這真的是我們淨宗學會要好好考慮的,總不能淨宗學會都是年紀大的人來而已呀,這樣會斷層的,後面誰來接棒啊?

  「老師聽到我這個話,想了一下就問我,怎麼辦?」我們要好好提升,以後領導、老師有什麼重要的事,怎麼辦?你才是得力助手。領導有什麼重要的事從來不來找我們商量,你不能怪領導,我們這個德行、學問還不足以讓人家信任,所以人家不找我們商量。所以李老就找老和尚商量,老人家當時候靈機一動,就給老師建議,「我們就在慈光圖書館裡辦大專佛學講座」。說實在的,我們現在很多淨宗學會的條件都比現在慈光還好,好好的來打算、來籌劃,就用寒暑假來辦。老師同意了,這個不只學生受益了,李老這些講經的學生得到好多的鍛鍊,所以利人一定利己的。

  然後「老師同意了,就在他的小房間裡面,老師跟我在一起研究課程」,要講哪些科目,請哪些人來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真正了解誰來講,這個領導職位誰來做,能看得懂的,這個人有智慧,看懂人可不簡單。可是我們看《了凡四訓》裡面這些讀書人很厲害,「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他講一句話,他做一個動作,就可以斷他的吉凶禍福。其實人真的多讀經書,心地清靜,這個功夫要學也不難,「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的不難。老法師有講,那善知識,你走幾步路,他就知道你最近修得怎麼樣了。我當時候聽,還有點不相信,後來有機會親近老和尚,每一次我們什麼問題,他在攝影棚馬上就講了,我們就知道,師父都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請什麼人來講,其實這一段話跟我們每個淨宗學會都很有關係的。「我都參與了。這樣把慈光大專講座搞起來了,講座辦了幾十屆,非常有成就,我參加了十一屆」,主要負責答疑。

  好,這個時間到了。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三十四集)

  2021/2/27 檔名:55-164-0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