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私塾教學、至誠感通」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1/1/1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2-0006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的是「私塾教學」。這篇教導每一段都有個標題,每個標題對我們都是一種啟示。比方說一開始,「結識恩師」,就是這個緣,這個緣要珍惜。第二段說「首重師承」,這個緣很好,能不能得力,首先是我們的態度要建立起來,所以首重師承。第三個標題「發心學教」,發心講經,這裡面也有李炳老的善巧方便。接著,發心了要學了,要了解這個教學,「私塾教學」,複小座。再來,因為是私塾教學,除了複小座以外,常隨眾,跟著李炳老,李炳老到哪去應酬了,他們也跟著去,長見識。人情事理本來不懂的,老師一表演,表演完還有看不懂的,老師點點他們,懂了。這叫私塾教學,叫手把手帶。

  這個是提到私塾教學,那李老會在很多生活的細節去指導學生。包含老人家也提到他跟李老怎麼學的,這一段我們上次有講到。要去體會老師的思想、理念、方法,都要去用心觀察、領悟,是學這個。「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用什麼方法講,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這個沒有辦法教的意思是要自己領悟。「開而弗達」,開是啟發,弗達就是你不能給他統統都講完了,那就變成灌輸,不是啟發。大家注意去觀察,假如不懂得用啟發的,那父母、老師一遇到事,劈頭蓋臉一堆道理,講講講,講的時候也沒有看這個孩子的眼睛到底吸收沒有,灌輸到最後,你注意去觀察,那個學生跟孩子都是「哦、哦、哦」,有聽進去嗎?是,可是我們看那個大人還嘎嘎嘎嘎一直講,那個孩子已經神遊太虛了,他還一直講。你看人一執著,好為人師,一直講一直講,他就洞察不到對方到底吸收多少了。而且我們今天跟人講的時候,我們的心都沒有定,你覺得他能體會到什麼?所以你跟學生講話不能有情緒的,有情緒他就記得老師發脾氣了、老師很凶,啥其他的我看也記不了了。「心平氣和則能言」,古人留這句話還是很重要。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個我可是體會很深,有時候跟同仁談完話,從別人那邊聽到說,「老師跟我談話,老師生氣了」。我一聽到,「有嗎?我沒生氣吧?他怎麼覺得我生氣了?」後來想一想,有時候講到某些地方太激動了,激動了人家覺得生氣,所以你不能怪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難怪《無量壽經》要說「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有道理。現在人敏感,很脆弱,你聲調一提起來了,他可能那個自卑感就上來了,所以這個還是反省自己。所以經過一次、二次、幾次的經驗,現在跟人談話都要注意,不能激動,慢慢的講、柔和的講,避免誤會。

  所以用的都是啟發的方法,不是灌輸的。所以這個沒有辦法教不是說不教你,是啟發的方式,是領悟的,不是死記硬背的。然後必須長期去聽,「長期追隨老師,一堂課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頭去體會」,你就會體會得心得了。你體會得的時候,你在一切境界當中,會想到孔老夫子怎麼做的,老和尚他是怎麼做的,佛陀他是怎麼做的,因為你體會到了,體會到的東西你不容易忘了。

  比方說,李炳南老師交代他的學生,你們去人家家裡講經,連水都要自己帶。我們體會到什麼?不給聽眾、不給大眾添一點麻煩,你看這個心多設身處地、多柔軟。我們體會到了就提醒自己,我面對信眾、大眾,我能不能時時都設身不要給他添麻煩?現在有時候信眾很熱情,佛弟子、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結果可能因為你要去了,他大費周章。那假如我們一看他大費周章,你不能怪他,我們做事不夠細,前面就要交代他,不要怎麼樣、不要怎麼樣,怎樣怎樣就好了,不給人家添額外的麻煩。就是我們體會到了,你自然在應對他人的時候就會考慮到。所以真的老法師、祖師們這些都是心法,你觀察到了、你體會到他的心境了,你會用在哪?活的,用在哪?Anytime, anywhere。你不會學的,哦,就是帶水去。你就死記一個帶水了,其他的地方不用為人考慮嗎?這是活的,不是死的。可能你又會遇到,你真的帶水去了,結果這個接待的人非常痛苦,說:「你就喝我們一杯水吧。」是吧?他都已經求你喝了,你說:「不行、不行,絕對不行。」那你又學死了。你的態度已經表達好了,人家堅持你就要恆順。所以這個活的,不是死的。

  我們體會得心得了,然後我們自己在講台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一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所以都不能著相,不能死背他的言說,我們要去領悟老人家在這個時節因緣,他的對象是誰,他的地點是哪裡,時間、地點、人,他的客觀狀況是什麼,他為什麼要講這個,都活的,因為緣分一變,原理原則沒有變,他怎麼用的。

  我記得當時候剛接觸一些學講經的人,我是在台下學習的,可是看到他學講經的語速跟老和尚一樣,連表情都一樣。我在底下聽怪怪的,可是我也不知道怪在哪,那時候我才二十多歲而已,我就覺得有點怪,不知道怪在哪。老和尚可是七十多歲了,你才二十幾歲,你怎麼講話的速度跟七十幾歲一樣?再來,你那表情,你也不能裝得跟師父的表情一樣,師父可是一代高僧;再來,師父能講的話,你也不能照搬來講,老人家那個威望他能這麼講話,你這麼講話還得了!比方說老人家他是慈悲,他在提醒佛門的問題,那我們的身分地位能講這些話?你看都是活的,你不能學死了。所以我們俗話說少根筋,愣頭青,這個就是在提醒你不能太呆板了,著相的學了。見性不著相,老人家的心,他的慈悲在哪,他的善巧在哪,他的靈活在哪,你要學這個,你不是死背他的表情跟他的言語。然後我們接著要看到更嚴重的發展在哪?這個學練講的人下來了,聽的人告訴他:「哇,你好像老和尚。」他一聽更高興了,就執著了。所以連讚歎人也不能愣頭青,亂讚歎你反而害了他。所以《禮記.學記》說,教也者,長善救其失。他的優點你要肯定;他不對的地方你還讚歎,那他不更看不到問題了?

  老人家說:「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都要面面顧到」,這個是屬於「大講座」。大講座不是場地大,也不是人數多,是聽的人他學習程度參差比較大,你要講得老修聽得歡喜,剛第一次聽的也很有收穫。這個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法藏比丘說,讚歎佛陀:「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那我們還沒達到這個境界,但是我們可以體會最重要的就是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你用這種真心去跟大眾分享,他都能感覺到。所以世尊能演一音聲,這個最重要的是佛的大慈大悲流露出來的言語。所以這個叫成功,大講座,這個講座非常不容易。

  老和尚說的,都要千錘百鍊,都要課不可以一天不講,拳不可以一天不打,歌不可以一天不唱,那唱歌的人每天要吊嗓子,演國劇的人每天都要練,一天不練就生疏了。我覺得諸位同修應該有感覺吧,只要有參與講學的人,你只要一天不講,或者一段時間不講,鐵定可以明顯感覺生疏了。那請問大家要不要落實課不可以一天不講?可能你們會覺得,我一個禮拜才一節課。那你又著相了,著在哪?講課就是站在講堂上那叫講課。其實《無量壽經》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你一開口就是樂在正論,那不是都在宣講佛法嗎?那是不是在練講?都是。你平常不要去講那些世間語,柴米油鹽,李家長、張家短,那不行的,就把你的狀態,那講經的時候,求至誠感通,那磁場很好的,你世間語一出來,頻道就接不上了。

  所以下一段我們看「至誠感通」,這是李炳老送給老和尚的四個字,其實也是老和尚送給我們講經教學最重要的四個字了。大家要會觀察,老人家遇到境界,他都是去寧為成功找方法。我們有一個慣性,一遇到障礙就會退了,「緣不具足了」。緣不具足聽起來挺好聽的,可不能成為我們的藉口,這個叫以合法掩護非法,明明這個心是要退卻的,勿畏難而退卻,但是我們要退卻了,然後又搬一個隨緣隨緣。所以不學經教還好,學了經教還特別會找藉口,就麻煩了。

  老人家到了聯合國宣講了差不多十次,中華文明的智慧,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怎麼修齊治平。專家學者聽完說:「你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老人家說,當頭一棒,接著,老人家沒有退縮,老人家說:「得要做實驗,現在最大的危機,信心危機。」我跟大家說,現在這個信心危機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任何一個行業沒有人把仁愛之道,沒有把菩薩道在那個行業表現出來,你說誰相信傳統文化能用?你說吳孟超醫師,那醫生也有一些地方風氣不好,可是他堅持行醫的仁術、仁心,他一心還是為病人,他不為一些名聞利養的風氣絲毫影響,他立住了,他的學生看到榜樣了,有信心。就好像我們看著老和尚,我們覺得學釋迦牟尼佛走得通。那大家想一想,假如老人家沒有堅持下來,多少人的信心建立不起來?諸位同修,你們身後也有很多人看著你們,跟你有緣的人都看著我們。我們真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了,他們一看有信心,你不能學得苦哈哈的。

  所以老人家的表法我們都要拉到我們自己身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態度;不拉到自己身上,那就受用不了了。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今天師父上人給你表演,你還覺得沒法做,那你學的是二法,不是佛法,那就被自己的念頭分別執著障住了。

  面對專家學者的質疑,老人家寧為成功找方法。老人家成就自己的講學,沒有講經的機會怎麼辦?對著錄音機講,這個精神我們可要學到。現在更方便的手機,你每天手機你來一段,複講一段,一錄下來自己再聽聽看,語調、狀態,自己反省反省。甚至於跟親戚朋友打電話,就是一次複講。當然,你們可不要像坐在講桌前講話的語調。你還告訴對方,成德法師說打電話也可以複講,那就把我拖下水了。都要了解當下講話的因緣是什麼狀態,然後面對親戚朋友不能太嚴肅,要順勢而為,還傾聽他講的,特別了解他現在遇到的困難、他的心境,都充分了解了,順勢而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現在最苦悶的是什麼,從那裡開始談起,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有時候我們在跟人家分享佛法的時候,那個控制的念頭自己察覺不到。其實人為什麼會想控制?因為見他的過了,他怎麼連這個都不懂?他怎麼可以這樣?然後一有機會來就開炮了,就開始講他的問題。那我們這種心態,就見他的過,對方一定不是很舒服的。就好像,比方說人家在擔心,「我兒子年齡那麼大了,還沒找到對象」。你就一句話過去了,「你們家要積德,你有德才能感好的對象」。對方一聽很堵,你看下次都不想接你電話了。出言要順人心,「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你看祖先留這些話多重要。你假如跟他說,「真是天下父母心,做父母可難了」,他一聽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是吧?那你自己也是父母,也當過人家的長輩,這叫調劑人情。你這麼一講,他覺得你太理解我了。接著說我有一個朋友,你就給他講故事,他之前好擔心他兒子交的那個女朋友不適合,可是他心裡想乾操心也沒有用,後來他就很精進的做善事、修功德,因為誰會到你們家來也是感召來的。結果這個朋友他很用心積功累德,他這個女朋友的緣就沒成,後來又介紹一個挺乖的,他們家的命運就轉過來了,他這個媳婦就很柔和、很善良,又很顧家。所以這就是一個例子,轉了,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你說你這麼跟他講他會堵嗎?鐵定不堵的。那個爸爸是怎麼做的?他是怎麼積功累德的?他還問你。

  所以諸位同修,你們肚子裡面要多放一些故事。但是那個也不是死記硬背的,你很用心,一來你自己的受用,這個故事假如你聽了之後,你馬上跟生活結合,馬上對你的心境有所啟發跟提升,你不會忘的。再來,你常常想著要去利益眾生,這個故事對哪一些情況的人特別有啟示,這個故事對哪一個年齡層特別重要,因為你把眾生放在心上。我告訴大家,真的我們有這個心,每個故事都不會忘記,然後會覺得聽誰講話都是教材。你說他講的是錯的,講的錯的也是教材,反面教材。而且他講錯了,你也順便了解一下,現在人他可能一些思想觀念偏在哪。有時候這個親戚朋友緣到了,你不聽也得聽,可是我們又聽得很不耐煩。隨緣,五十三參。你很隨緣,又聽得很認真,你也很感動他,你還這麼肯傾聽他講話。一次、二次、三次,關係愈來愈好,你就可以他講一段,你笑笑,點個一二句,這個緣就開始結了,緣就開始發展了。面對現在的人,傾聽很重要;你不傾聽,他都覺得你不理解他,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古人留這些話挺有味道的。不然有時候我們不用心去體悟,你會覺得這個人講話我不喜歡聽,不耐煩的心就上來了。諸位同修,不耐煩的心叫瞋恚,瞋恚一起,火燒功德林。所以不能對任何人不耐煩,會自己一把火燒掉自己的功德。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孩子在那裡牙牙學語的時候,你會不會很不耐煩聽他講話?他有一點點進步,你都高興得不得了。

  所以《華嚴經》有說,「我當於一切眾生猶如慈母」。那這句話,你可以把一切眾生當母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也可以理解,你要像慈母一樣去對待一切眾生,要有那個柔軟,要有那個耐性。那你不就從對待自己的孩子,然後再延伸到對一切人,你不就不分別、不執著了嗎?這叫會修行。所以中國的教育它首先入手處就是孝道,讓自己父子有親的天性終生保持,然後再從這個天性延伸到愛兄弟姐妹、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最後凡是人皆須愛,最後再延伸凡是物皆須愛。一切眾生你都會愛了,你就不會傷害了,這就是菩薩道。所以都要在境界當中看到我們自己分別執著,然後把它放下。真放下了很舒服的,不放下就是撐在那裡了。放下了為什麼舒服?跟性德相應。我們抱著分別執著,只有生煩惱的分。所以我們別好日子不過,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討苦吃。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這一段老人家說,「學習經教確實不容易,老師當年告訴我,講經教學利益眾生,基本的條件要通世出世間法。通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我們這一生能不能通達?要是不通就不契理。通世間法,單單這一部《四庫全書》,你能通得了嗎?通不了你就沒有資格講。那又非講不可,這時候怎麼辦?」大家注意,現在是在學講經,會有這樣的兩難,我們每一天發生的事會不會有兩難?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很多時候。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成德有時候兩難,實在用經教思惟也思惟不出來,先睡一覺吧,念佛睡覺,念到睡著。因為都是躺上去,阿彌陀佛你來接我吧。每天要當最後一天,不然一躺上去還在那裡擔心考慮一大堆,腦子轉啊轉啊轉啊,還做一堆夢。那假如剛好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我還在那考慮,我一斷氣了不就去投胎了?不行,要有無常的警覺性,今天最後一天,躺上去,趕快來接我吧。告訴大家,你這麼一想特別舒服。早上一起來突然就想到方法了,好多次,常常發生,佛菩薩會加持,但是你那個利益人的心不能退。

  所以「老師教我這四個字,至誠感通」,真誠心求感應,但基本的條件就是慈悲心、利益眾生的心。所以儒家也有一句話很有味道: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就是任何情況我們都不退我們要利益學生的心、利益大眾的心,你就會常常有不可思議佛菩薩加持的靈感,萬變不窮之妙用。其實還是自己的真心跟佛菩薩交感,所以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其實還是你自心現的觀音,來解決這個危難。「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要對自己有信心。所以真誠愛一切眾生這是基礎,哪怕你現在沒有講學的機會,你每一天都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他們能得聞正法,你這個心切,就起感應了,可能很快你就有緣去給眾生做法供養。

  所以「中國古諺語說『量大福大』,你要有大智慧、大福德,完全看你的心量」。尤其我們是要求生淨土的,心量太重要了,因為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要感應,普賢菩薩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老法師教導我們,學佛首先擴寬心量,心胸要能包容。

  「要用真誠心求感應、求佛菩薩,真誠到極處就感通」,至誠感通。不是每天在那裡一直拜,「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這也是《了凡四訓》教的。你這個心真的發出來了,不用刻意再去想,但是你每天要精進,自然會有感應安排。你比方說今天擔心孩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你不能一直在那裡求求求,那鐵定會夾雜你的操心、擔憂,我們只要有煩惱起來了,佛菩薩要加持也加持不上。至誠感通,誠是真心一法不立,「一念不生是謂誠」,所以不要起其他的妄念才能至誠感通。有一個方法最好,念佛,因為佛號是性德的名號,這個不是妄念,一念不生是一個妄念都不能生,你念這句佛號妄念不進來,特別好。所以有時候問題想不通,去繞佛,念啊念啊念啊,想通了,你可不能是念,一邊念一邊想,不是這樣。所以這些方法特別可貴。

  好,今天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三十集)

  2021/1/16 檔名:55-164-0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