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結識恩師」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9/19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2-0001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接下來這二三堂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師父上人「跟隨恩師雪廬老人學習經教十年因緣」的開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片子的開頭也都做得非常好。開頭就提到,老人家是「發心學教,續佛慧命」。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幾個字有沒有觸動?老人家要續佛慧命,那我也是要責無旁貸,這得幾代人鍥而不捨,不然會斷。老人家已經給我們最好的榜樣了,老法師也說,你發心教學,就是佛菩薩的獨生子、獨生女了。這是比喻,是太少人了,你一發心,那個加持力不可思議。

  然後「約法三章,首重師承」。其實這個約法三章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修學得走戒定慧的路,因戒得定,而戒裡面最重要的是清淨心,不能去分別、不能去執著。可是我們假如不依照這個三條師承,自己東看西看都看亂了,就得不到清淨心、得不到根本智了。根本智是般若無知,善知識就是以種種方便把我們的分別執著打掉。所以老法師聽話,守了幾個月,心地清淨,知道太好了,還跟老師說,我還要再加五年。所以這個約法三章,首重師承。

  「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沒有老師不可能學得了。這個不是我說的,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就強調了,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很多很有名的人都說是什麼菩薩轉世的,這個講法就已經不妥了,因為他身分都暴露了就應該走了。再來你注意去觀察,他都是標榜自己,他不會說他有老師的,他沒有師承,那六祖大師這一段話就可以勘驗他。而我們看老法師,幾乎每一次講經,自自然然的,「老師的恩德重大,沒有老師我怎麼可以走上這條路?有這麼好的人生的享受?」哪有說連老師都不說的,甚至根本沒有老師的?所以「首重師承,至誠感通,一門深入」。

  這個學是求根本智,因為一門你就專,你學二門、三門,就落入那個知識性學習的慣性。學佛不是知識,知識是學術,佛法是解行相應,你學了這一部經,你就依照這一部經去放下習氣。「少欲知足」,我還有哪些欲望放不下的,就要下功夫。「專求白法」,一有時間要聽經、讀經,不能去胡思亂想,也不能去浪費時間。「惠利群生,志願無倦」,今天跟一個人做分享傳統文化,我耐性夠不夠?在這個分享過程當中,有沒有看人家的缺點?這個都是我們在境界當中透過這個句子,有沒有志願無倦?人家又找我了,有沒有有點不想去?「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這一句話一對照,那我現在對一切人是慈、是仁嗎?還是想自己多,就不慈了,還是情緒比較容易上來,那就沒有修忍辱了。「和顏愛語,勸諭策進」,當下都是破我們不夠柔軟、不夠善巧、不夠耐性。你說每一句都這麼下功夫,三年、五年這個心習氣就放下很多了,煩惱輕智慧長,這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了,每一部經講的義理都是相通的。

  「至誠感通,一門深入,十年法乳,海外傳燈。」所以這個十年法乳就是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因為眾生受益、眾生歡喜,老師歡喜,佛菩薩歡喜。所以恭敬三寶,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讓眾生得利,師父最高興了。所以成德有觀察,其中每一次講到馬來西亞有一百個左右的淨宗學會,師父一聽到這裡就笑得特別開心,那代表那麼多地方可以把法傳給大眾。

  大家看過「暖春」嗎?你看裡面有一句話說:「我最喜歡看爺爺笑。」這個就是她的孝心,因為她是被遺棄的孩子,爺爺把她撿回來養,又供她讀書,很不容易,所以她就很用功讀書。這個片子很好看。我覺得這個古代是舜王,是普賢行落實在家庭、處世待人。現代這個「暖春」的小花,我覺得她也是普賢行,表演得讓人很感動。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小花最喜歡看爺爺笑,那回到我們身上,我們最喜歡看師父笑。師父高興,一定是眾生得利了師父高興,絕對不是因為吃榴蓮高興的。當然吃的時候也會很高興,因為知道大家都很有孝心。

  我們今天看第一段,你看師父說:「今年是雪公往生三十週年,台灣的同學們很用心,組織這樣一個論壇,做為對老師的緬懷和紀念。主辦方希望我來談談和李老師十年學教的因緣,我也很歡喜來回顧這一段經歷。」

  可能我們一開始第一次聽,這就是個開場白。但是大家注意,《金剛經》開頭,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一句經都還沒講,可是學到東西沒有?會學的人,他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學處。我們會學,看到師父一坐下來,哪一個東西在他面前歪了,他馬上把它擺正,老人家隨時在定中,隨時禮敬一切物品,不會隨便擺。你說不都在給我們表演?同樣的,老人家每一句話都是他的心,你能學到,你就可以把這個心用在一切處。

  所以首先你看老人家,他隨時可以看到別人的付出,這個尤其當領導人特別重要,你都能看到別人的付出,適時的稱讚如來,肯定付出的人,他會很受鼓舞,把人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人家付出很多,連個讚歎都沒有,一開口就是批評,人家聽聽聽,好像你批評得也有道理,但是人家心裡就憋得慌。雖然你講得也很對,他心裡就冒了一句話,不然你自己幹好了。所以這個人情事理,這個我們當領導也不能不懂,出言要順人心,這個是《陰騭文》裡面講:「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其實我們做事讓人家跟我們在一起很有壓力,常常生煩惱,我們就沒有循天理,因為傷了情,就不在理當中了。看起來是講的話句句都是用佛經,事實上心境跟佛的心不相應,跟真誠不相應,這個都要從我們心源隱微處去觀照。

  你看師父都說放下控制的念頭,就是要放下要求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有時候我們看起來好像在指導這件事哪裡不對哪裡不對,可是我們言語就有那種指責、對立出來。你批評的都很對,因為你經驗比他多,可是心用錯了,別人不見得容易接受。所以言語要順人心的話應該是調劑人情,發明事理,這個先後順序很重要。人家付出了,你先肯定,這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你接著把不足的地方講出來,這個假如怎樣會更好。因為你先肯定他,他就會覺得被理解,你接著再給建議,他會覺得你是為他好、為這個事好。他都還感覺不到你的善意,批評啪一下就過去了,他也是凡夫,他還是有他的感受,所以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所以師父一開始就「台灣的同學們很用心,組織這樣一個論壇,做為對老師的緬懷和紀念」,其實這個也是提醒出來,這個因緣意義在哪?老師雖然離開我們三十年了,他的教誨我們可不能忘,要緬懷、要效法。接著,「主辦方希望我來談談」,這個主辦方也是功德很大,他請轉法輪,懂得請法。我們看佛經從哪裡來的?是學生問出來的,很少有無問自說的。這個《阿彌陀經》例外,因為那是佛的境界,舍利弗一句話也接不上,但是絕大部分都是請法出來,所以請法的功德很大。

  所以我們今天,我們希望在馬來西亞辦個佛學講座、辦個漢學講座,是吧?辦個企業家傳統文化論壇,或者教育界傳統文化的這種研習,請問要排哪些課?時間有限,要排哪些課?要請哪些老師?這個都是要請法。所以我們看,大家聽,這完全都可以用上。台中蓮社大專佛學講座,那不就是李炳老跟師父上人在他小房間裡面研究嗎?這個是幾十年前,請問我們現在有沒有重要的法緣,就在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芙蓉淨宗學會研究出來,會不會?會。真正有心要轉法輪,那都會得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加持。

  接著老人家說:「我也很歡喜來回顧這一段經歷。」所以師父,你看這句話就代表他老人家和盤托出,歡喜,是不是?跟《無量壽經》,佛很歡喜,阿難很會觀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他都趕快請法了。人家師父是說,他很歡喜,那就代表他一定會把頂法,他一生最重要的受益的這些教理、這些經教,甚至於是他人生最關鍵的一些人生的領悟,都會和盤托出告訴我們。

  所以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準備好來完全領受他這一段所謂「昇灌頂階,授菩提記」,這個也是頂法,不一定是拿著楊枝淨水在我們頭上灑幾滴水,這個是直接用他最高的怎麼當學生、怎麼教學的法來利益我們。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十二集)

  2020/9/5 檔名:18-068-0012

  

  我們來看第一段,上一次是講到開頭,師父是以很歡喜的心和盤托出,來談他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十年因緣。第一段老人家說到了,他「出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災難頻繁,我們的生活確確實實像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飲苦食毒』,日子不好過」。師父常說到逃難,走了十幾個省,你看老人家是吃過這樣的苦的。其實對我們來講,懂得用心去體會因緣的人,當下這個國家恩自然就提起來了。我們現在能安定,那是有國家的護佑,那也有老人家福報的護佑。你看老人家這麼難!有時候我們在聽師父講這些話,真的要用心去聽。你看我跟你們講到這裡,我就會想起師父說的,「我們逃難的時候,有時候日本人那個機槍的聲音都聽得很清楚」。你看都遇過這樣的情境,那都有危險的。老人家經歷過這些人生的磨難,比方這一段的戰爭的苦,所以為什麼老人家他盡力的在勸人家不要打仗,在勸人家要放生、要吃素?「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戰爭的根源是什麼?世間人他沒有遇到佛法他不知道,就是因為吃眾生肉,殺業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了,這個業力一定要發動的,這個沒辦法僥倖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所以老人家他人生的每一個體悟,其實都變成了他人生的一種願力,這個叫隨事菩提心,隨著他遇到的事情,他的菩提心就發起來。今天去戒毒所講課,看到那些吸毒人員,他們每個人的家庭狀況,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們也很可憐,全部都是沒有遇到好的教化,那有可能你去一趟戒毒所,這些人的面孔就變成了你的一種動力。你說我現在時間有限,我在教小學,那你把這些小學生教好,你把他們的這種慈悲心喚醒了,說不定哪一個以後就是在監獄裡面專門在弘道的人。你的學生以後會有很多,說不定他在各行各業都做菩薩。因為你把這些孩子的願心、菩提心喚醒,每個孩子他過去生的才能不一樣,所以他可以在各行各業去發揮。

  那一天有一位老師,剛好因為大陸的教師節是九月十號,結果這家長也很有心,覺得老師教學很辛苦,就讓孩子錄一、二分鐘的話祝福老師。結果傳過來,這個老師很高興。因為那個都沒有事先預習台詞的,就是他孩子想什麼就講什麼,想表達什麼就說什麼,結果孩子大部分都講到以後要奉獻社會,那個老師就很高興。所以我看他高興成那個樣子,老法師說的,父母跟老師不會嫉妒孩子、不會嫉妒學生,孩子跟學生好,他比孩子還高興。

  所以老人家這個精神我們要學到,他看到人間的苦,他就變成他的責任,甚至於他在盡這個責任的時候又遇到新的挑戰,他還是不會退縮。老法師把中國老祖宗的智慧介紹給聯合國了,發表了多次的主題演講,結果居然底下的和平專家告訴他:「你講的是理想,做不到」。師父說,冷水澆頭,當頭一棒,最大的危機不是糧食、不是環境、不是經濟、這些軍事危機,最大的是什麼?信心。連信心都沒有了,誰還肯照著古聖先賢、照著這些宗教經典去做?所以師父,您看他經一個事就長一個智。我們不會學的話,經一個事就洩一個氣,經一個事就落一個消極負面的印象。所以叫初發心成佛有餘,初發心都很猛,慢慢慢慢恆心就難。但是你看師父他是「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所以《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的生活。大家假如說《無量壽經》這一句怎麼理解、怎麼做,你只要做一個思考,老法師是怎麼做的?有可能那句話就活起來了。

  所以我覺得我們福報很大,跟著老法師我有一種感覺,比方說我看《論語》,孔子怎麼樣怎麼樣,孔子畢竟離我二千五百年,那個時候的社會跟現在也不大一樣,可是我只要想說,師父是怎麼做的?這句話好像就活起來了。還是我們在讀「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然後讀讀讀,這句怎麼理解?「遊步三界,無所罣礙」,「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我只要看這個句子,一想師父,這個句子就活起來了。這是我們的福報,師父他整個表演給你看。我們入寶山,可不要空手而回,那這個福報也花掉了,遇到是福報。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所以這個「十年因緣」,我們現在學習下來,我們要變內行人才行。

  所以師父講,他那個時候是飲苦食毒,我們要珍惜當下,我們也要珍惜他老人家的福蔭,也要珍惜現在整個國家社會的安定。所以以後看到警察要給他鞠個躬,看到軍人,他也是在守護整個社會的安定。所以孔子看到有拿著比方說老百姓的戶籍名單的這些人,他都會在車上給他行禮,因為你看他拿著這些都是老百姓,他在管理、在愛護老百姓。所以《太上感應篇》說:「輕蔑天民,擾亂國政」,天民,你看這兩個字,每個人民都是上天的孩子,你可不能欺負老天的子民,要恭敬、禮敬。禮敬各行各業的付出,禮敬這些官員,他畢竟承擔的責任比我們重。所以恭敬心,一心就入一切境。你一看到別人的父母年紀大了,這些老人家都不容易,把他的子孫拉扯大了。所以「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你真正對你的兄弟姐妹愛敬,你一聽到人家朋友說,我跟你介紹一下,這個是我姐姐,你一下子那個自然而然的感覺就提起來了。就像我們也曾經聽課的時候聽到,別人也是人家父母的小孩,你也要善待他。就像我們的父母,未嘗不是時時都希望我們走到哪人家都是愛護我們,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我們這些忠恕、這些愛敬的心時時能提起來,學經教的時候很容易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所以學習最重要的,自己的心量要擴寬,心境要提升,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大家不要想著,每一次來多背幾句話,回去可以炫耀炫耀,這可不對。都是全修在性,都是下的心地功夫。所以會學的人,念的每一段,老人家的心境就變成自己的心境。

  老人家又說到,在他十四歲的時候,抗戰時期,他十四歲那一年,因為家裡太貧窮讀不了書,不得不去做童工養活自己。他常常坐在小河邊樹底下,就問自己,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間?我活在這個世間為的是什麼?師父也是善根很厚,年齡那麼小都在思考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同樣的,看到這段話也要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這一生到底人生的目標是什麼?要問清楚自己。

  所以師父讀不上書,但是你看他以後盡心盡力護持人家讀聖賢書,所有的經書統統是供養,免費的,希望大家都能學。你看師父失學了,但是他轉變的就是一種願力,受過人生的苦難,他就特別能體恤人家的苦難。所以師父他會把錢捐到醫院,師父他會鼓勵辦老人安養、辦彌陀村。人世間的苦在哪?老、病、死。而且我們又是學佛的,哪一刻最重要?死了之後去哪裡最重要。護持好老人,很可能在他關鍵的時候拉他一把,他就出輪迴去作佛了。

  所以師父所提倡的每一個理念,那個意義都非常非常的重大跟深遠,我們得配合他老人家同台演出,他這些救世的理念,才能光照我們地球。要辦個彌陀村,《華嚴經》說個個第一,要辦彌陀村就要辦第一的彌陀村。我們裡面參與的人,個個都是孝子賢孫,來侍奉這些有緣的老人。所以成德讀這段,感覺到老人家就是悲天憫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一種胸懷。

  接著下一段,師父提到,他來到台灣,雖然無依無靠,但很幸運,在二十六歲那一年認識了方東美先生,方老師為我講解哲學概論、佛經哲學,把佛法介紹給我,又受到章嘉大師的教導,我的人生才有一個目標、才有一個方向,目標是大乘佛法,方向是學習經典。

  其實每一句都跟我們很有關,比方老人家無依無靠,有沒有抱怨、有沒有沮喪?沒有。他遇到這麼好的老師,哲學泰斗。大家讀到這一段說,我怎麼都遇不到?那師父怎麼在那個時代最好的三個老師都被他遇到了?假如我們還起這個念頭,那太沒有良心了。老和尚已經給我們講了幾十年了,怎麼會沒有遇到?但是我是覺得人他就很容易攀比,他都沒有藉一些事情去看到根本。人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事不出因果,他有那個因才有那個果。所以老法師會遇到最好的老師,不是偶然的,那是必然;我們沒有遇到,也不是偶然,也是必然。為什麼?佛菩薩是同體大悲,哪一個人真想學他不來應,那佛菩薩同體大悲就不靈,那不可能的。所以問題一定在我們這邊,不可能在佛菩薩那一邊的。所以要信佛。

  所以成德也有思惟過,老和尚特別恭敬老師,所以他能感應。你看方東美教授單獨見他,還約到家裡。那一般是不約到家裡面談話的,一般是在辦公室,為什麼直接約到家裡?因為老法師寫的信,是用毛筆一個字一個字工工整整寫下來的。方教授閱人無數,他從這個信就透到看到這個學生的心了,直接就把他約家裡來了。你說約到家裡再拒絕,不是很難拒絕嗎?所以師父一來恭敬老師,還有一個,師父是對國家民族非常有責任的人,他是有願的人,他一定會跟好的老師感應的。因為好的老師每天也在想著這個法要怎麼傳下去,他一看到肯學的學生,那當寶貝一樣。所以你看師父在提到李老師跟他的相處,你看李老師一定是把師父當寶貝一樣。

  所以方教授給他講哲學概論,其實大家看,師父能成就他的學問,也很不簡單,這三個老師缺一個都不行。所以你細細去分析老人家的因緣,我們要感激的人太多了!方教授要不要感激?沒有方教授,師父要改變對佛教是迷信的認知改變不了,因為師父也是很會思惟的人,你假如不講得很有道理,你說服不了他的。方教授學問讓他最佩服的人一講,他服了,「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哲學家」。因為師父最喜歡哲學,你不從哲學,要繞進佛門繞不進來。所以你看佛菩薩慈悲,都安排得這麼好,方教授才能把師父對於佛教的認知扭轉過來。

  接著活佛,章嘉活佛,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走了,你看把師父上人佛法的根基扎下去了。我們一想,我又遇不到章嘉大師。你看大家又捨近求遠,章嘉大師教的重點,師父會不會教我們?師父不只把章嘉大師的教給我們,章嘉大師教的怎麼去用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他老人家全教給我們了。他老人家是集三位老師的大成,甚至於是集印祖,集夏蓮老、黃念老這些教誨,他老人家都是恭恭敬敬的去學的、去融會貫通的,最後跟我們講都是和盤托出。

  所以諸位同修,「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真的肯依照他老人家教誨去做,要見佛,要恢復我們本有的自性、智慧並不難。他老人家一定是把他所有領悟的,都會在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甚至於是一段話、一句話當中都會和盤托出。所以我們收穫多少,就是看我們珍惜的程度。

  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十四集)

  2020/9/19 檔名:55-164-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