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聖賢教育是內學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9/5/21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0-0001

  聖教是內學。早上有同仁、有學長提到,容易見人家的過。事實上這個問題應該是所有的修行人都必須要過這一關,這一關其實挺不容易的。比方我們從經典來看,《朱子治家格言》有說,「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我們人跟人衝突,一個巴掌拍不響。所以,等於是說能衝突起來,因為兩個人都發怒了。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假如人跟人要摩擦起來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覺得我可能也有錯,他的瞋恨就會怎麼樣?就會比較降下來,不會一直盯著對方的錯。

  好,我們現在用師父的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當然,這個從文字上我們是依義不依語。別人錯的為什麼是對的?那個對是什麼意思?也是因果相續,不是偶然的。比方說,現代人很自私,現在人脾氣大,他會不會突然變成一個自私跟脾氣大的人,不會吧?他也是因果相續而來。所以為什麼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看,我們在分析東西都不離深信因果。所以為什麼《無量壽經》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每一個人從一個角度看都是受害者,尤其我們是炎黃子孫,居然沒有學到五千年的智慧,可不可憐?所以所有的人都是可憐人,我們還跟誰對立?所以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對的就是正常的。

  可能有人又會說了,那我跟他勸過好多次了,他還是不聽。可能我們家裡的人,他又不是不懂,他又不是不學,我勸他那麼多次了,他還是不聽。我們勸人家勸不動的時候,那行有不得怎麼樣?反求諸己。為什麼愈近的人愈難勸?因為他也覺得我們沒做好,所以又有一句話叫五十步笑百步,人家心裡不服。所以這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它真的是講到徹底了。他不服是結果,有沒有原因?有,因為他覺得你也沒有做得很好,這是一個角度。所以人家覺得我們沒有做得很好,人家不接受那也是對的,哪有錯?也是人之常情。再來還有,很可能他現在的行為完全是情緒化,可是問題是,他那個情緒化是不是因為長期對我們行為一點一滴積累的,今天這件事只是導火線而已。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家裡的人說,這麼芝麻蒜皮的事情,搞那麼大,發那麼大脾氣幹什麼?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可是我們也著相,著在他小題大做。事實上,可能我們家裡的人已經怎麼樣?「我忍你很久了。」但是這個時候你可不能補他一句話,「真心像鏡子,你落那麼多印象幹什麼?」你又用道理又要壓過去了。所以所有的境界都在練自己的心,你得要往內觀;只要一往外,一看他不對了,又要跟人家講道理了,那愈打愈火熱,止不住了。

  所以我們有商量過傳統文化的XY軸,是吧?「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以師父這句話其實也是在註解這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修學態度。比方,他那些印象都是我們以前做錯落下的,所以也是我們錯。當然講起來很簡單,在境界當中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比方說落印象是自己造成的,可能我們下一個念頭是,「那我也改很多了,不然你要怎麼樣?」你看,這要伏住妄念、伏住貪瞋痴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時時都是向內調伏自己的心,這個是真功夫。

  剛剛講的師父這一句法語,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你都一直在往內了;我對的也是錯的。修行是修這一顆心,心是分別執著就錯了,心是真心才是對的。當我們產生我對你錯,分別產生了,傲慢產生了,高下見產生了,我們用的都不是真心,還在那裡跟人家爭什麼對錯,一點意義都沒有,繼續爭下去只是互相造更多的業而已。所以這一句法可以解決。

  還有另一句法也可以解決,因為也是有人去問師父,我實在很難不見別人的過。師父說:「那你真想改嗎?」他說:「我真想改。」師父說:「你從今天開始,看到一切人的過失,你就告訴自己,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所以不能感動他。他不孝,你就不要在那裡氣得半死,你就把孝演給他看;你看到人家無禮,你就把禮演給他看。那變成別人的錯,這個緣變成鞭策你更好的提升自己,他是你的逆增上緣。」其實這個也很有道理,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他假如出現一個完全做到的人,他還有善根,他雖然不能馬上改,但是他會覺得淨空老法師做得對。他還有良知,他自己做不到,他還有良知覺得誰是對的,我要效法他。所以真的你完全做到了,那就像我們舜王這樣的教化力量,「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實我們很多團隊都是老法師庇蔭的,像成德我們自己做領導了,做得不好,底下的人還沒走,為什麼?因為他看在老法師做到了,他這個信心還沒有動搖。對,所以我們現在真的都是在老法師的庇蔭之下,不然我們怎麼攝受人心、怎麼帶團隊?當然,也要期許自己,一切有緣的人對聖教的信心是因為我們做到,讓他信心不動搖。我們要珍惜,現在是師父罩著我們,我們有這個機緣歷事練心,要好好提升自己。這是第二個方法。

  第三,我們想到儒家有一段開示很好,這也是個大儒,唐荊川先生他說到:「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就是我們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毛病,因為「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就是我們好像看別人,這個人怎麼這麼虛偽,這個人怎麼這麼攀緣,就是我們在看別人過的時候要能反思到,「蓋所惡於人」,我們覺得別人做得很不好的,「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就是比方說他脾氣大,我一反回來看自己,「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也」,我們身上也都有。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

  比方說,一個完全沒有脾氣的人,看人家發脾氣是什麼心境?他已經沒有脾氣了,他已經嘗到不發脾氣的好處了,那他再看到別人發脾氣是什麼感覺?覺得太可憐了。就好像佛菩薩分別執著都放下了,他過上佛菩薩的日子了,看我們眾生還隨順貪瞋痴,他那個憐憫心就起來了,他怎麼可能去看眾生的過,然後還跟他可以對立起來,然後去批評他的惡,不可能。所以我們之所以能見人家的過,還能夠產生這種對錯跟對立的狀態,事實上我們的內心還有這些習氣,那是藉這個緣我們這個習氣起現行了。

  所以蘇東坡先生那個公案說,「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心中有糞,見人是糞」。大家要了解,佛法講徹底的話,一切境界是我們的心變的,我們這個心還看到某一個人脾氣很大,那個相是他還是我?是我的心變的。所以真正反己,就有受用處。比方說這個人可能脾氣百分之九十,我們還會因他而生氣,可能我們還有百分之十;我們沒有的話,不會因為他的行為生氣。這樣一反省,他不也是我們的增上緣嗎?若真知反己,那我們都有學處,就趕緊在我們心地當中下功夫。

  所以事實上,我們可以去思惟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可能有最討厭的人。那你討厭他一定是他哪一個行為,是吧?那我們可以靜下來思考看看,你最討厭這個人的那個行為我還有沒有,這個值得大家去反觀看看。假如還有,那還有什麼好對他生氣的?感恩他都來不及了,因為他提醒我們,我們還有這個,那我們不是很生氣嗎?

  所以接下來我們再講到一個,儒家很重要處事的恕道。要做個轉變,怎麼轉變?這個是范仲淹先生的兒子范純仁,范忠宣公純仁,他有一段話說到,他是勸誡他的孩子說,「人雖至愚」,他的先天比較愚鈍一點,「人雖至愚,責人則明」,要看別人過,他會變得好像很清楚。成德以前教小學的時候,一些比較調皮的孩子,比方這次不是他犯錯,別人犯錯了,你一問,他都可以講出來別人錯在哪裡,他平常最常犯錯的,可是他一講別人可厲害了。那事實上,當我看到這樣的學生的時候,我心裡起什麼念頭?你看你,你看你,都在看別人。事實上,他都在看別人,我呢?我也在看他,我也在看他的過。所以修行容不容易?不容易。

  你看「達摩祖師」那個鏡頭,他在那打瞌睡,明明他就打瞌睡,打到點得太大醒過來了,是吧?醒過來了他也沒有覺得自己在那打瞌睡,他馬上向外看,「你看,都在打瞌睡」。他明明自己在打瞌睡,他看別人錯。結果風一吹,「油燈滅了」;第二個,「你怎麼說話了?」第三個,「我們不能說話」;第四個,「嘿嘿,只有我沒說話」。所以聖教是內學,很不容易,那個要有高度的內觀、內省,才有辦法走上修行的路。

  所以唐荊川先生講的,刻刻檢點,然後能真知反己,其實我們身上也都有。子貢很聰明,口才也一流,你看孔子對他的教導。道理也明白很多,這個都會出現我們修學的誤區了。「子貢方人」,方人就是批評人。孔子說,子曰:「賜也賢乎哉?」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接著孔子說:「夫我則不暇」,不暇就是沒有那個時間跟工夫去批評人。其實夫子講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而且也是他老人家自己修行的心得,就是說真下功夫的人,時間、精力都不夠用,哪還有時間去看別人跟論別人。同樣的這種心境,在夏蓮老修學當中也完全點出這一點,夏老說:「真學道之人,無剪爪之暇」,就是他用功到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安有功夫說閒話」,哪還有什麼時間、精力去講別人的是是非非。

  因為克己復禮,我們都知道克己不容易。有一位也是儒家的大儒,他說「二十年治一怒字」,這個都是很有涵養,甚至都有胎教的人,都是大儒,「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的盡」,就是他的瞋恨心還沒有完全降伏,「以是知克己最難」,就是要調伏一個習氣,調伏這個瞋恨他花了二十年工夫還沒有完全消磨掉。那等於我們這一生要伏住這些煩惱時間都不夠用,假如我們還看別人過、還要去批評,那我們根本就不可能能功夫得力。所以今天學長們提出來說習氣很難調伏,尤其這個見人過,只要這個過沒有調伏,我們這一生也不可能是修道人。這不是成德講的,六祖大師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真正的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我們見了,我們就不是真正修道的狀態,只能跟佛法、聖教結一個緣,但是這一生要成就不大可能。

  所以范純仁先生講的,「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就給自己找藉口寬恕自己,就會昏暗,就會用妄心。我們想起昨天,我們談到真幹,這個幹字是什麼?一毫懈怠,一毫自恕,這裡講的就是自恕,「恕己則昏」。接著范純仁先生說,「人但常以」,他這一段話就做個轉變,「人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我們很容易看別人、指責別人、批評別人,以責人之心怎麼樣?責己,「以恕己之心」,我們每天不對的念頭挺多的,我們都很容易包容自己,別人才說錯一句話,就三年都跟他過不去,這個不行,要做個轉變,「以恕己之心恕人」。能這樣去處事,「不患不到聖賢地位」。所以我們見人過這個習慣,也可以用這一段法語來對治,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來寬恕他人。這是跟大家講到這個是內學、內功。

  

  ——恭錄自: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第十集)

  2019/5/21 檔名:55-120-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