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17/8/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197-0007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三字經》的經文,上一次我們是談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我想我們讀到這一段,我們跟人並列三才,所以人這一生都應該有志氣,可以贊天地無私之化育,可以造福人類,甚至造福眾生,我們才不枉此生為人。下一句講到「三光者,日月星」,這個光是指光明,日月星是我們非常熟悉發光的星體,月是月亮,月亮也有借太陽之光,星指星星,滿天的星辰,這日月星都是會發出光明。而在《呂氏春秋》當中講到,「日月無私燭」,就是日跟月都是平等的照亮眾生,這個燭,蠟燭的燭就是指照亮。所以三光也是表法,就是無私。而這個光在我們佛門也是代表光明智慧。

  佛門它的教化非常高明,它有很多藝術化的教學,我們看傳統的寺廟,進了山門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就是看到彌勒菩薩的法像。而彌勒菩薩在中國,他的化現宋朝布袋和尚,我們一看到他老人家的法相,就會受到啟發,這個是藝術化的教學。看到他是大肚能容,我們當下就思考,我的肚量夠不夠大,天下有沒有我不能包容的人,山門還沒踏進去就上了寶貴的一課。所以要入佛門首先要擴寬心量,不擴寬心量,那跟佛菩薩的心不相應,佛菩薩的教誨都是性德的流露,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能相應。而且佛門它的心量是同體大悲,尤其大乘佛法,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等於是把眾生當作自己一樣的愛護。《無量壽經》當中說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以我們觀照,假如還有不能包容的人、包容的事、包容的物,都要懂得去調整自己的心。所以修行也是改心,把自私改成利他,把狹隘改成廣大包容。而彌勒菩薩他又是一張笑臉,代表要笑口常開,要跟一切人結善緣,不結惡緣。佛門還有一句話說,「面上無瞋供養具」,一個人的臉上沒有任何瞋恨,沒有任何情緒,那一跟人接觸,讓人覺得很隨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這個就是應有的修養,所以面上無瞋供養具。

  看到供養兩個字,我們就想到普賢菩薩,而普賢菩薩是廣修供養。所以這個廣我們不能解錯了,所以經典我們要深解義趣,尤其有修行的過來人來指導我們,我們才不容易把經給解錯了,所以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像師長就曾經講過,有佛學的所謂這個領域,佛學知識的專家,他來解釋二足尊,結果他怎麼解釋?他說兩隻腳當中最尊貴的,說佛是二足尊叫兩隻腳中最尊貴的。這個就解得都偏掉了,而且是依文解義了,就把那個足當作腳了。事實上二足尊是福慧,福報、智慧,因為佛門說福慧雙修,他是福報福德跟智慧,足是圓滿了,統統圓滿了,那就成佛了,所以叫二足尊,智慧福報圓滿,所以他是十法界當中最尊貴的。所以廣修供養,這個廣不能解成多的意思,多它還是個數量,多跟少對應。廣是平等,廣是普遍,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這個廣是普遍,就是恭敬一切眾生,供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剛剛講到三光者,也是無私的去照亮眾生,這個廣修供養,也是平等普遍的去供養一切眾生。而且師長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提到,他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絕對沒有兩樣,這真的是平等的供養,對一切眾生跟對阿彌陀佛一樣恭敬。我們雖然達不到,我們要往這個方向來效法。

  天王殿有彌勒菩薩,還有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我們看到這個法號「持國」,就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要把身修好,要把家持好,才能把國治好。那怎麼持?他手上拿的琵琶,代表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鬆了彈不出曲,緊了會斷。就像一個家一個國,鬆了沒規矩,緊了大家不敢回家了。所以要寬猛相濟,恩威並施。所以懂得佛門的藝術化教學,到寺院走一趟,智慧會增長不少。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智慧、增長德行,手上拿著一支寶劍,慧劍斷煩惱,是表這個意思。慧劍斬情絲,這些情欲有時候一現前,假如沒有控制住,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了凡四訓》當中才說,「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才說「如毒蛇嚙指」,就像遇到被毒蛇咬了,當下要活命,這個劍拔出來把手指砍掉,就不能有一絲一毫遲疑,不然很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說南方增長天王拿寶劍。

  西方廣目天王,一個手拿著一個珠子,另外是一條龍。龍是表多變,珠是表不變,我們在多變的社會環境,一定要抓住不變的原理原則。就像我們剛剛念到的經文,「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個是亙古不變的倫常,這個可不能變,一變天下大亂。所以我們華人社會這幾十年,很多家庭的衝突,這個在五千年來是史無前例的,主要就是沒有正確認知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還覺得那個是過時的,不要了,學功利主義、學享樂主義,結果造成了人心貪婪,人心重情欲不重道義,才有這些衝突。所以看到廣目天王,我們得時時提醒自己,要掌握不變的真理,不能失了做人的分寸,丟了人格可不行。

  廣目是用眼睛看,另外一尊是多聞,用耳朵聽,所以要多看多聽少講,言多容易「必失」。多聽,這個多聞天王手上拿了一把傘,雖然多看多聽,但是要會明辨,還要防止污染,所以那個傘就是防止污染,護念好自己的清淨心。就像我們這幾節課有提到的,老人家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看雜誌,所以他的心不受染污。社會再亂,但自己有權利不被染污,這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的。所以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這個時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這麼紛亂的時代,我們只要能掌握住我們的原則,能夠定得住,也不會被影響。所以能不被誘惑,不被影響,那就像佛寺最重要的建築物大雄寶殿,人真正克服自己的習氣的,戰勝自己的習氣的,這個才叫大英雄。世間人覺得英雄他打勝仗,他很勇猛,稱他做大英雄。我們中國不是這樣看的,我們中國是不對外發動戰爭的,有戰爭都是保衛,都是正義之師。因為只要動兵都會有傷亡,所以哪怕是打了勝仗,其實在禮儀方面都不是好的事情,那是不得已的。所以我們看好像很勇猛的人,事實上他可能脾氣很大,他可能好喝酒,好女色,他自己也控制不住,這個就不是大英雄。大英雄那是佛陀,那是天人師,他完全放下了習氣。

  而我們看佛桌上有供花,這個就提醒我們要種因,要開花才能結果。所以我們看到花就提醒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包含我們供一杯水,那個水就是代表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清淨心。還有點燭燈,這個燭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所以我們看到了這個三光者,日月星,也提起我們這一生應該要能奉獻眾生、奉獻社會。而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師,他做得非常圓滿,在台中蓮社教化了三十八年,不疲不厭,誨人不倦,影響的弟子應該有五十萬人以上。所以他有一首詩,「殘燭」,這個詩寫著,「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他已經深入經藏,修學有所成就,他看著芸芸眾生在這樣的時代,都在墮落當中。所以只要能夠幫助到眾生,他寧可不惜自焚身,來照亮有緣眾生的前程,尤其是他們的菩提道,尤其是幫助他們了脫生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門的藝術化教學在啟發我們。在儒家包含《易經》六十四卦,它都是藉由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從天地萬物的這些現象,來反觀人生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我們的老祖先是非常好學善學的。所以人假如善學,我們都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六塵說法,但是假如一個人真的好學,他能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他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善知識,都是老師,那六塵也在跟他說法。比方我們今天洗澡,這個搓身體怎麼有這麼多污垢,什麼時候染上的都不知道。他一反觀,假如我警覺性不夠,我的心什麼時候受染污了我都不知道。那這個身體不在給他說法嗎?他洗澡,才一天,怎麼會有這麼多污垢?他明白了,這個身體是業報身,七孔常出不潔之物。他有這樣的認知,不會貪愛這個身體,這身體一直在給他說法。

  佛門有四念處,這是看破,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不要貪著它,當然也不能糟蹋它。禮旭有一次在法國,結果剛好有一天去一家百貨公司,這個百貨公司一樓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好像大部分都是化妝品,都是女人用品多,所以聽說女人的錢比較好賺。我一看化妝品,結果走上二樓,又看到二、三個女士在做頭髮,然後那個做頭髮的地方,旁邊都是擺著這些髮飾,這些首飾。我就請教,她那個頭髮怎麼做那麼高?這做一次要做多久?結果一了解,已經做三個小時了。我突然起了個念頭,我說像這樣的女士,她一天花在身上的錢有多少?她一天花在身上的時間要多少?大家想一想,你看她做一個頭髮已經超過三個小時了,她每天還得整理。再來,頭髮要花不少錢,再下來,睫毛要有睫毛膏,然後眉毛也要畫,眼睛還要眼霜,都分得很細,再耳朵還要掛耳飾,脖子還要掛項鏈,請問大家,這個頭部以上就要花多少錢?再加上衣服,現在人手要塗指甲油,然後聽說女士高跟鞋要多少雙。所以這樣算一算,這個花在身上的錢不少。所以一般這個當丈夫的人很怕跟太太去逛百貨公司,這個丈夫最好不要有心臟病,這個有心臟病,看他太太在那裡看那個很貴的東西,可能要把心臟病的藥也要帶去才行。

  結果在我們台灣,因為講台灣話,就有一個情境很有意思,這個太太到名牌專櫃選衣服,看了之後太太說了,買了買了。結果這位先生說莫了莫了莫了,這個閩南話莫了莫了是不要了不要了。他太太決定要買,他在旁邊嚇得半死,為什麼?這個卡一刷,他可能一個月的薪水就去掉了三分之一。所以我們做人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這個非常重要。你看現在當兒女的人,父母賺錢那麼不容易,你看他那個手機幾個月就要換一支,父母那都是血汗錢,他們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這個都不懂得體恤父母、體恤家人。所以我們假如冷靜想一想,女子假如太重視這個外表,她所花費的錢跟時間有多少,請問她又有多少時間,可以相夫、可以教子,可以孝順父母老人,可以操持家務?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為什麼《群書治要》裡面很多地方都提到,假如一個社會,女人特別愛買很多虛榮的東西,特別重視她的美貌的,這些風氣一形成,這個社會就要敗了。大家冷靜想一想,假如這個當母親的人很節儉、很樸素,那她孩子就會傳承這個態度。假如母親非常愛漂亮,甚至於穿著都暴露,那大家要小心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一個家庭如是,整個社會亦如是。我們就看到台灣經濟起來了,可是下一代奢侈,下兩代更奢侈,所以這個不教育不行。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善於跟一切人事物學習的人,他隨時都在受到啟發。所以我們洗澡,觀照自己觀身不淨,這個身體不要染著,借假修真,借這個臭皮囊,修我們的無量光、無量壽。我們這一生咬緊牙關做大英雄,突破習氣,換一個跟阿彌陀佛一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體。你每次洗澡都這樣提醒自己,我要換一個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所以這個是自身懂得用經教來觀照。包含我們今天看到這個桌子,放任何的東西它都承載,沒有說誰放它願意,誰放它不願意,它也平等的供養,所以無情的眾生也是在給我們說法。我們看一棵竹子,它的竹筍可以吃,它竹子可以拿來做樂器,可以拿來蓋房子,竹葉還可以拿來包粽子,那它等於是整個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它都奉獻出來。所以人六根接觸六塵,他都有一個五十三參的態度,他每天都在感悟,都在提升他自己的悟性、靈性。所以這個是這一句,「三光者,日月星」給我們的啟發。

  接下來,「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是講到我們人與人相處當中,非常重要的三個倫常關係,三綱。這個綱就是指最重要的,我們看這個綱它是指漁網,你那個漁網這麼寬撒出去,但是只要把這個綱掌握住了,把這個綱一拉,那整個漁網就收回來了,它等於是整個漁網最重要的那個部分。我們有成語叫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所以這個綱字就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曾經這個三綱都有被批評說是糟粕,是落伍的。有一次我們在香港參與企業家傳統文化的論壇,剛好師長老人家接受採訪。結果主持人就問老人家說,請問傳統文化有沒有糟粕?師長當下回答,有糟粕。禮旭坐在第一排,聽了很驚訝,老人家怎麼說有糟粕?我們都瞪大眼睛,不知道師父接下來要怎麼講。接著師長說,有糟粕,他們看不懂,所以就說是糟粕。大家一聽都會心一笑,你看師長他能藉由一個機會,很幽默,讓大家終生不忘,提醒大家不要看不懂就亂批評,說是糟粕,這會誤導社會大眾、誤導後代子孫。接著老人家說了,我們的文明傳承幾千年,假如是糟粕,輪不到我們去挑毛病,代代都有聖賢人,能留在經典當中的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是糟粕早去掉了。而且師長強調,古人淡泊名利,古人的心清淨,清心寡欲,所以清淨心生智慧,古人看事比我們看得深、看得遠。我們看古人造的東西,可以用幾百年、幾千年,成都的都江堰誰設計的?秦朝的李冰他們父子設的,到現在還在用,兩千年了。像我們福建蔡襄建了一座橋,到現在還在用,可能超過八百年了,他們考慮事情是非常周到的、非常深遠的。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尊重古人,不能懷疑古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而三綱第一個君臣義,君臣之間是道義。其實《禮記.學記》裡面有講到,為人師然後可以為人長,這個長就是尊長。就好像一個家族三四百人,他鐵定有一個尊長族長,而這個長是能長養他人,能照顧好整個團體。所以《學記》這一句話很有道理,能把老師做好了可以能為長,能為長才可以能為君,能為長然後能為君。這個句子就告訴我們,要當一個國家的國君,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中華民族辦政治,真的是聖人政治,我們看到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倫理道德的民族,我們是倫理道德起家的,跟很多民族不大一樣。而因為重視倫理道德,我們這個民族扮演任何一個角色,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把德擺第一位,甚至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契入到聖賢的境界。我們看在醫學界,醫聖,像張仲景,包含華佗、孫思邈,那個在佛家來講,那都是醫界的佛菩薩,所以叫醫道。在商業界也是一樣,商道我們就想到范蠡,他是財神陶朱公,那境界也是很高,歷史上記載「三聚財,三散財」。他是在他商業的因緣行他的菩薩道,《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大商主,那是法身大士,他在商業界行菩薩道。所以我們看很多省分,它有貫徹他祖先的教誨,所以山西叫晉商,安徽叫徽商,浙江叫浙商,他們也是傳承他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商道。在教育界那就是孔老夫子為代表,這是師道。

  而在為人國君上有君道,在國君的位置行菩薩道,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榜樣。所以孔子他承傳在他之前二千五百年的文明,中華文明,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把這些聖王的智慧,他們治國的這些寶貴的經驗,把它傳下來了,又開了我們之後二千五百年的文明。所以孔子是上下五千年最重要的聖人,所以叫至聖先師。老祖宗是聖人政治,所以炎帝、黃帝、堯舜,他們「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所以他們所在的時候,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生活。甚至於確實是如《大學》講的親民,老百姓佩服他們,也向他們效法,所以那個時代老百姓的德行智慧都很高。

  後來到了東周之後,君王的德行沒有像之前這些仁君聖君這麼好,可是他們也有自知之明,他們禮請德高年尊的這些長者,大智慧者來教化老百姓,所以這個他們也是有自知之明。古代叫三老五更,君王他常常去供養,去請教這些長者,依他們的教導再來治國。所以雖然德行沒有像以前的聖君一樣,可是有自知之明,他也懂得請教整個國家最有智慧的人。延續到現在,所謂那些國策顧問,國家領導人都會去徵詢他們的意見,這個都是跟夏商周那個時候,尊重這些老人,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來。像康熙皇帝就高明,他是滿族人,是愛新覺羅,但他治理幾億的中國百姓,他都禮請儒釋道的專家,最有道德學問的這些老師來宮廷講經。所以所有的大臣,包含他自己的親族,所謂這些王公貴族,都聽聖人的教誨,所以雖然是少數的滿族人統治的清朝,但盛世也持續了一百五十年以上。所以這個為人君不容易,我們不要受一些錯誤的引導,好像那個國君就是要殺人就殺人,要怎麼幹就怎麼幹,不是這個樣子的,他假如這樣,很快就被人家推翻掉了。所以秦朝太暴虐了,十五年秦國就滅了,因為他不尊重讀書人,所以焚書坑儒,就出問題了。而且秦朝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他就是用法律來教育老百姓,他不是用倫理道德,拿官員來當老師,你說官員有道德學問還好,沒有道德學問,那他怎麼當父母官?所以整個朝代很快就敗了。所以我們看「君臣義」,君臣是道義,一起為人民謀福祉。而且是君仁,國君對臣子要愛護,對老百姓要仁慈,臣就會忠心,我想這個五倫關係當中都是感應。

  「父子親」,這個親就是天然的親愛,不是說哪一個人規定的。一個孩子來到父母的生命中,我想父母很自然的,在心裡默默期許自己,來全力的把這個孩子養育教育好。那孩子也很自然親愛他的父母,這不是說誰規定出來,這是天性。所以我們看那小孩,走路還不穩,搖搖晃晃的,只要看到爸爸來了,媽媽來了,都是笑開懷,那天然的。甚至於犯錯了,父母處罰他,他愈往父母的懷裡鑽,這是父子親。

  「夫婦順」,在之前文化被誤解當中,有一個常常被提出來的,就說這個三從四德不對。結果他把這個從解成什麼?解成服從,所以說服從不對,其實解錯了。因為這個三從,是女子在家從父母,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叫三從。假如照他們說是服從,那丈夫去世了,孩子還小,像孔子跟孟子,她們丈夫去世的時候孩子還小,那她們怎麼服從小孩?她假如是這樣,那孔子跟孟子怎麼教出來?所以這些批評實在要冷靜,這個誤導大眾,這麼好的文化,他這麼一誤導,誤了多少代人?這個假如依佛門來講,以後的果報都是拔舌地獄,所以嘴巴是最容易造口業的。禮旭記得當時候在海口遇到一位縣長,是孔子的後代,非常有氣質,而且工作認真。他就提到,他們都非常清楚,當初一群年輕學子到孔陵要去刨墓,就是要去刨孔子,刨這些孔氏這些聖賢人的墓,非常大不敬。結果那個帶頭的人好像是個女的,後來好像三十多歲就死掉了。《左傳》有一句話講,「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個人最大的罪過,對父母不敬、對聖人不敬,對國家領導人不敬,這是最嚴重的罪過了。我們之所以能夠生長,智慧能夠提升,能夠知道怎麼做人做事,都有父母、國家領導人,還有老師的恩德在其中,那不敬了,那不是恩將仇報嗎?所以這個從不是服從,是跟隨的意思。所以在家裡面,當然很好的跟隨父母學習,侍奉父母;出嫁從夫,追隨跟隨丈夫,夫妻同心,其利斷金;丈夫死了,跟兒子一起生活,兒子才有機會可以奉養母親。所以這個是很自然的一個關係,所以我們應該深刻去體會它的義理。

  再來是「夫婦順」,夫婦關係其實非常的重要,因為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所以五倫當中夫婦非常關鍵,是整個五倫關係由它延伸出來的。家庭裡面三個倫,所以有了夫婦才有父子,因為養育了孩子,父子關係出來了,生了幾個孩子,兄弟姐妹關係出來了,這是一個家。家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細胞,他踏出家門,他不管在哪一個行業,他都有他的領導,所以君臣,他一定有他的同事,所以朋友。而這個君臣關係能和合,跟父子關係和不和睦有關,因為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所以假如我們細細的來看,夫婦結合養育了子女,父子關係,孩子之間有兄弟姐妹關係,這個是家庭裡面三個倫。延伸到社會,在行業也好,或者在一個國度,君臣關係。他在家是孝子,他到單位就是忠臣。可是假如他在家就不孝父母,他到團體單位去一定搞得人家雞犬不寧。「兄弟不和,交友無益」,林則徐先生講的,他連手足都不能和睦,對這些照顧他的哥哥姐姐都不恭敬,他出去怎麼跟同事朋友相處好?他在家裡面尊重長者兄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他把那個尊重自己哥哥的態度,一踏出家門,就尊重所遇到所有的年長者。所以你看一個夫婦關係延伸下來。所以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特別重視婚禮?因為結婚,這個夫婦關係是整個社會能不能安定最關鍵的因素。

  所以結婚不是小事情,現在這些道理沒有講清楚,年輕人不懂,把婚姻當兒戲。還有更誇張的,早上結婚,下午就離婚了。而且我們現在看,尤其在大都市,離婚率比例非常高。其實夫婦一離婚,孩子沒有很好的愛護,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在人格上多少會有一些缺失,都是缺愛。假如在之後,又沒很好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那很可能對社會都充滿一種不信任,甚至還有一種反社會情緒都有可能。我們去了解到,在監獄裡面受刑的人,很高的比例都是家庭機制不是很健全。當然,假如家庭裡還是發生了夫妻已經離異的,人生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孩子的內心多少受影響,我們就要更用心去愛孩子。

  所以當時候師長老人家到了澳洲,這些和平專家講出了他們要促進世界和平的方法,有經濟、有外交、有政治,種種方法。後來老人家就跟他說,你們要促進世界和平,就跟我們中國的中醫一樣,你要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他們一聽也很有道理,病根到底在哪?師長老人家說家庭,因為夫妻不和,離婚率太高了。這個孩子三歲看八十,少成若天性,從小他看到的都是父母常常吵架,那他怎麼學跟人和睦相處?這些專家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我們再看到這句經句說,「夫婦順」,這個順就是和順,夫婦之間和睦相處,互相尊重,有時候互相遷就一下,包容一下,因為夫婦的和合,對孩子人格的健康影響非常大。所以有一對夫妻結婚六十多年了,沒有吵過架,結果有個晚輩也很主動,就請教這個九十歲的老先生,請教他他們夫妻是怎麼相處的。結果這個老先生就講了,我們夫妻結婚當天就講了,這個家要和樂,家和萬事興,所以只要有一方生氣了,另外一方就趕快離開,都先走出去,這樣一個巴掌就拍不響了,就約好,這樣就不會在孩子面前做不好的示範。禮旭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長輩都有這個默契,不好的行為不要在孩子面前做,這是負責任。我們台灣話講做得起,這也是責任感。所以這個老先生講,我們第一天就約法三章,把這個最重要經營家庭的重點,兩個人建立共識了,只要一方有情緒了,另外一方趕快出去。這個年輕人一聽,這個很有道理。接著這個老先生就笑了,我告訴你,這六十多年來都是我先走出去的。其實人看事情要看深入,這年輕人看表面一想,又不是每次都是她對,怎麼我走出去?假如你對了,你還走出去,那你另一半她真的冷靜下來,不更佩服你嗎?夫妻難道是爭理的地方嗎?家庭難道是爭理的地方嗎?所以「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在家庭裡面在那裡爭我對我對,那是愚昧的人;在家庭裡面發生什麼事,是我的錯,是我的錯,那是有德的人。因為他一承認錯誤,「各自責,天清地寧」;一指責別人錯了,那叫互相對罵,「各相責」,就「天翻地覆」。所以用這個夫婦順,這個順字很有道理。

  而且在《易經》當中,有一卦叫家人卦,就談怎麼經營家庭的。所以這六十四卦,你人生任何的問題裡面都有答案,老祖宗對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只要你肯去學習,你下點功夫懂得文言文,五千年的智慧你就可以在其中遨遊了。這個家人卦講,「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其實就是各盡他的本分,這個家就安定了。《易經》裡面還講,「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每一個人的本分角色做好了。「正家而天下定矣」,每一個家都是這麼做了,每個細胞都好了,哪有這個社會國家不好的道理?而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男女分工,女主內,男主外。因為一個家庭裡面兩個任務最重要,一個就是經濟的支柱,一個就是把父母孝敬好,把下一代教好。而事實上,孝順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超過經濟,你經濟沒有很寬裕,但是孝順好父母,教育好下一代,這個家不久以後就要興旺了。假如你今天賺了很多錢,下一代沒有教好,那就麻煩了,很多敗家子可以把他二三代父母祖先的財產全部敗光。所以「至要莫若教子」,一個家庭裡面最重要的把下一代教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女子是負責一個家裡面最重要的,相夫教子,孝順老人。

  我們這裡舉《禮記》裡面的句子,「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就知道同姓不結婚,怕是血緣關係太近,容易生出有問題的孩子,這個是遺傳基因的問題,幾千年前就知道了。而且結婚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就承先啟後,盡孝道,所以「君子重之」,非常重視婚禮。接著講了,「男女有別」,別在分工,兩個人都要出去賺錢,家裡沒人管了,老人沒人孝敬,孩子每天吃外面,甚至於變成鑰匙兒童,跑到電動玩具店裡面去,那還得了!所以別在職責,因為分工了。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這個而後很有味道。因為你男女有別了,夫妻之間才會產生道義,而後夫婦有義。大家冷靜現在去看,假如夫妻兩個都賺錢,可能彼此的心裡面講,你賺錢我也賺錢,那道義怎麼出來?以前分工了,太太時時是體恤先生在外面不容易,先生時時感恩太太,讓他的事業沒有後顧之憂,家裡照顧得很好,互相感恩。所以古人這個是有對人性觀察得很深入,通達人情事理。所以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當然,假如剛好在因緣上你太太比較能賺錢,這個時候當然先生願意的話,那也可以職責上,先生可以把家裡面照顧好,太太賺錢,這樣也能互相感恩。但是這個男女的屬性還是有差別,男人比較陽剛,他願意去承擔、去發揮、去打拼;女人是陰柔、柔和,照顧家庭。所以古人這個男主外,女主內,應該也有考慮男女的屬性。包含一個女子,真的用幾年的時間把孩子的德行扎根了,孩子也懂事了,之後比較獨立了,女子的才能之後都還能夠來服務社會。可是那個教育的黃金時段錯過了,以後就沒機會了。

  所以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夫婦假如吵吵鬧鬧,怎麼父子有親?甚至於現在夫婦吵架了,孩子在其中可能都要被拉來拉去的,爸爸要把他拉這裡來,媽媽也要把他拉這裡來,最後人格上都有問題。所以要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您看,這延伸出來了,發展。「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這個禮就是倫理的關係,而倫理裡面最重要的夫婦的關係。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句: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這個我們比較熟悉,春夏秋冬是四季,而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然後產生了這個四季的變化,雖有變化,但它的次序沒有亂。而因為四季的特色不一樣,整個季節不一樣,萬物表現也是不同的生活的形態,我們常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事實上春天就給人一種發展的感受,萬物都復甦,很有生命力,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一年春天做好計畫,把這一年過得很充實。

  事實上一天也有春夏秋冬,早上凌晨三點到九點,春天;九點到下午三點,夏天;下午三點到九點,秋天;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冬天。哪怕是在赤道地區的國家,就像那時候禮旭在馬來西亞,其實一天當中氣溫也是有變化的,尤其在半夜的時候假如不注意,很容易受寒。所以可能大家覺得冷的地方特別容易感冒,不見得,冷的地方人警覺性很高,都穿得很保暖。往往是熱的地方,他一天當中氣溫有變化,容易被忽略,反而熱帶地方的人容易感冒,說不定,因為輕忽的時候就容易著涼了。尤其熱帶地方還有一個情況要特別注意,就是開冷氣開得很厲害,一天當中常常在冷氣房進出,溫差變化很容易受寒。比方說你要進到一個冷氣房,那個溫度一下子下降個五、六度都有,結果你滿身汗,毛孔都張開,一進去那個冷氣就進去了。所以現在有很多病是因為受寒,結果都是很多是吹冷氣。假如這些都不懂,有些人吹冷氣吹一夜,冷氣直吹,有的電風扇直吹,結果早上一起來脖子不能動了,受寒到最後經絡出問題了,所以這個我們要很敏銳氣溫的變化。

  所以春生夏長,夏天萬物生長得很快,像很多植物都長得非常快。但這個時候也要注意環境的衛生,夏天有一些地區,蚊子蒼蠅蟑螂都會滋生。這個時候你不注重衛生,就很容易有這種傳染病的產生,對健康很不利的,只要你注重衛生就能避免這些傳染。青年十二守則裡面有講到,「整潔為強身之本」,這個很有道理的。秋收,秋天收成,秋天很多植物都要開始凋零,秋風有肅殺之氣。所以古代要行刑的時候,處罰這個受刑人都是在秋天。冬藏,冬天要養精蓄銳,迎接明年的到來。所以這是一個循環,它也是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這個「窮」就是窮盡,就是春夏秋冬的運行沒有窮盡,沒有停止。『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我們一般講東西南北,這邊講南北西東是為了押韻,是這個ㄨㄥ韻,押這個韻。東西南北這四方「應乎中」,這個應是對應,東西南北的產生是對應了中,有了這個中,才有東,才有西,才有南,才有北。而且這個東西是兩相呼應,南北也是呼應的。所以這句是讓我們認識方位,有定出了方位,我們車子、航海、航空,就能夠知道方位在哪,才能達到那個目標。所以古代有指南針、有羅盤,這個都是定方位。我們看到這個方位,那也要清楚自己人生也要有方向,人生走的每一步,都要往自己正確的方向目標去邁進。就像我們今天學習漢學,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要往「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們每一天的步伐不能跟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

  我們再延伸到我們人生最大的事,死生事大,這一生幾十年,是在我們無始劫的輪迴當中閃一下而已,這麼短暫,可是我們結束之後去哪裡?這是一生最大的事情。我們是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橫出三界,出離六道,這個是門餘大道,特別法門。其他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要斷煩惱的,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幾乎辦不到了。阿彌陀佛慈悲,為我們這些出不了輪迴的眾生,開了這一扇大門,發了四十八願。所以這一生的終極目標要很清楚,我們從此刻開始的每一步,都是往這個目標走,不能幹這個目標相反的事情。所以我們常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就是要去西方人的態度。隨緣消舊業,不再跟任何人計較了,任何人欺負我們,歡歡喜喜,帳了了,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能再搞貪瞋痴,不能再跟人家結怨,不然累劫的這些冤親債主已經夠多了,又結新的怨,臨終很可能很多障礙出現了。所以要善了因緣,而且還要不再跟人結新的怨。所以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要去西方,看他跟人相處就看出來了。還計較東、計較西,每天還跟人家吵架,然後說我好想去西方,那騙自己的。

  所以蕅益大師說的四個修學非常重要的關鍵,「淨土為歸」,歸宿、目標,時刻不能忘;「善友為依」,就是我們《三字經》好幾次提到的,「昔孟母,擇鄰處」,好的環境,好的同參道友,「親師友,習禮儀」,善友為依。你真願意了脫生死,真修行,一定會感應到好的團體,人世間的因緣離不開感應二字,善友為依。「觀心為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因為身口意,意是根本,心是根本「持戒為本」,我們《三字經》裡面講的,剛剛講的三綱五常,全部都是戒律,都是做人的根本。這些沒有做好,人道,人身都得不到了,怎麼可能了脫生死輪迴?

  好,這個「曰南北,曰西東」,這個「此四方」都是跟中間相對應。而假如我們所謂的中間移動了,那整個東西南北也會跟著移動,不是永遠固定的。比方說我們今天說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西方十萬億佛土。但是對我們講的,我們假如是中,那西方極樂世界是西。可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西邊,假如有一個國土,那請問西方極樂世界在它哪裡?在它東邊。所以假如是西方極樂世界西邊的國土,那他們可能講的是東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方位它是移動的,看你的中間位置在哪裡。當然,佛經裡面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它指出了一個方向,人一有方向他就很踏實,然後覺得很真實,要往那個目標去。事實上你真的更深入了,時間跟空間都是抽象概念,不是真實的。所以真的你念佛念好了,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眼前就是。慧遠大師一生見西方極樂世界見了四次,所以師父有一個比喻,就好像看電視,你拿一個按鈕,一百個頻道都在,你一按三十,那三十的頻道就現前。今天你念佛念念念,念到有功夫了,好像那個頻道接上去了,極樂世界就現前了。所以佛門叫生則決定生,因為極樂世界是遍虛空法界的。

  好,我們接著看: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我們一般也比較熟悉,因為水火木金土,這五種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古人是特別會歸納。而且這五種基本物質相生相剋,我們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水,植物生長,木頭一燒生火,火燒盡了,這個灰燼就變土了,土裡面又能產金,金它能化成液體,生水,所以這個是相生,比相生,這在一起的,相生。但是間相剋,這個隔一個的,木剋土,我們看樹木鑚到土裡面去,木剋土,土剋水,所以水來土掩,水又剋火,火又剋金,金又剋木,所以它相生相剋的關係。而且這個金木水火土,又跟我們剛剛講的東西南北中這五個方位也是相應,東是木,西是金,你看南,南方比較熱,南是火,北是水,中是土。台灣也很有意思,西邊是金,所以西邊經濟發展得比較好;南方是火,禮旭是高雄人,屬南,我們南方人比較熱情,人情味比較濃,所以這個真的方位都有它的屬性在。所以諸位同學你們到極樂寺去,是在台南,也是台灣的南部,應該可以感覺,這些義工菩薩很照顧我們,很熱情。我想你們來了這幾個禮拜鐵定有胖的,一定都吃得不錯,我可以想像,因為每一次去極樂寺住幾天,我就可以胖了。

  好,接著我們看經文,接下來有一些經文,是本來《三字經》沒有,後來章太炎大師他加進去的,也都加得很好,我們《聖學根之根》採他老人家修訂的: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這個經句首先講到的是天干地支,所謂天干是十干,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這兩個數配起來,它們搭配起來形成了六十對,所以一個甲子就是六十,我們常常說一甲子,就是六十年的意思。我們古人是用天干地支來紀年,來計數的,我們了解一下。

  下面講到的『曰黃道,日所躔』,這個黃道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周,那一圈是黃道。可是雖然是地球繞太陽一圈,可是我們住在地球上,我們看的時候好像是太陽轉了地球一圈,所以才說這個「日所躔」,這個躔就是它的軌道,天體運行的軌道,就好像我們在地球上,好像看太陽繞了地球一圈。『曰赤道,當中權』,這個赤道是在地球最熱的地方,它們四季基本上都是夏天。而這個赤道,它就好像把地球分成南跟北,赤道以北叫北半球,赤道以南叫南半球,像澳洲就是南半球的國家。「當中權」,這個權就好像是分,好像透過這個赤道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了。

  經文還提到: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地球是有傾斜的,所以它太陽直射過來,因為地球有傾斜,所以地球傾斜,北半球離太陽近,它夏天,南半球離太陽就很遠,所以它北半球是夏天的時候,南半球是冬天。可是中間的赤道,它等於是接受太陽照射是最多的,太陽直射它,所以說赤道這個地區太陽直照,所以溫度比較高,四季都是夏天,叫『溫暖極』,天氣最熱。而『我中華,在東北』,中國是屬於北半球,而以整個世界的東西劃分,我們是在亞洲東邊,所以說在東北,這是一個地理的認識。

  接著經句講: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在《爾雅.釋水》篇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這個字念ㄉㄨˊ,意思是江河大川就很大的河流。所以這裡提到的,『江』是長江,『河』是黃河,『淮』是淮河,這些都算是很大的河流。所以『水之紀』,這個紀是記載,在我們《爾雅》當中都有記載到。接著是講到大山,中國有五嶽這個說法,在《史記.封禪書》當中有說到,東嶽是泰山,西嶽是華山,南嶽是衡山,平衡的衡,北嶽是恆山,恆心的恆,中嶽是嵩山。這個嵩山大家應該也知道,河南嵩山少林寺,這是中嶽嵩山,《史記》當中的記載。經文當中的『曰岱華』,這個岱就是指泰山,叫岱嶽。所以這個『五嶽』,嶽就是指高山。這個嶽字跟岳飛的岳相通,其實這個嶽字,這個丘就代表兩個山,山就代表三個山,所以這個字裡面就是五座山,就是很大的山,叫嶽,所以這兩個字可以通用。但是假如是當姓的時候不行,姓那應該就是這個岳飛的岳。

  接著談到的是我們社會當中,組成部分四個很重要的行業,『士農工商』。其實這個在《春秋穀梁傳》就有記載了,後來的《漢書.食貨志》也有記載,但它順序有變,在《春秋穀梁傳》本來是排士商農工,後來《漢書.食貨志》調整成士農工商。這個排列還是很有意思,「士」是讀書人,排第一,因為讀書人明理,讀書人要贊天地化育,要效法天地來愛護人民。然後因為他明理,幫助人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他要在他所在的地方做道德的表率,他有這種心境,所以值得人家尊重。而且讀書人他沒有錢財,沒有恆產,但他心是定的,因為他心在道中,他追求精神的提升。一般的人民他沒有那麼明理,他假如沒有錢財,沒有一些足夠的錢財,他會很不安心。所以讀書人是沒有恆產,但是有恆心,他的志向不會改變。一般的百姓假如沒有一點財產,他的心是很不安的。所以讀書人他重道不重利,值得人民的尊重,他在四民之首。接著是「農」,因為中國是以農立國,而且假如沒有農業,農業上出了什麼狀況,人沒得吃,命都沒了,所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所以要尊重農民。「工」其實是代表百工,各種工匠。第四是「商」,商業。其實沒有農業,這個社會不穩定;沒有商業,這些貨品不能很好的流通運轉起來。所以士農工商對整個社會缺一不可。所以『此四民,國之良』,這士農工商四種人民,都是國家的良民重要的組成部分。

  接著我們看下面的經句: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我們提到仁義禮智信,是傳統文化強調的五常。師長老人家說,整個中華文化的綱領,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以五常這個常字就是常道,就是做人不能變的原則。而《左傳》有提到,「人棄常則妖興」,所以假如我們棄了五常做人的道理,人的行為會偏頗,他的家庭會出現種種很奇怪的現象。所以現在父子兄弟上法院的情況,已經不是新聞了,家庭會出狀況,所以妖興,怪現象很多。甚至於你沒有好好的教育下一代,那下一代的行為很偏頗,那不正常就是妖。包含現在整個大自然環境破壞厲害,整個氣候異常,溫室效應嚴重,都是因為人的存心跟行為偏離了仁義禮智信,才造成這個現象。所以經文說『不容紊』,就是不能紊亂。所以儒家講五常,佛家講五戒,完全相應,英雄所見相同,所以代表我們老祖宗契入的境界,跟佛契入的境界,領悟的道理都是相應的。所以真理是不分時間跟空間的,超越時空的。像『仁』是五戒的不殺生;『義』,五戒的不偷盜;『禮』,五戒的不邪淫;『智』,五戒的不飲酒;『信』,五戒的不妄語。

  我們看「仁」,仁者愛人,仁是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設身處地為人想,還有惻隱之心。所以假如一個領導人有仁慈之心,他就叫仁君。「義」,義者宜也,就是應該,宜就是應該做的。所以我們看跟義一樣,連在一起的詞,我們就很好來領會這個義字了,道義、恩義、情義、仁義、信義、禮義、節義。你看我們中華民族這個詞,真是可以把理開顯得很透徹,從這些去領悟,我們人生有很多應該做的事情。「禮」,禮者理也,就道理的理,就什麼事要合乎道理,做什麼事都要有分寸,要有章法。這個仁義的義,宜也,是應該的,所以做起事來也是合情合理合法,這個是義。禮,是合乎分寸中道。「智」,智者知也,一個人智慧表現在他知道是非善惡邪正,利弊得失他能分辨得出來。「信」,我們看這個字會意字,人言為信。所以假如一個人講話不守信用,那他講的話就不叫人講的話了。所以這個字也是提醒我們,可不要連人都不想當了。所以另外一個字叫狺,它左邊是個犬,右邊是個言語的言,這個就不是人講的話,這個狺就是狗在叫,動物在叫。所以人不守信,那就已經講出來的不是人話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就談到五常。我們明天再繼續,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