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教學者應有的警覺性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1/1/1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81-0001

  周老師:我今天就先分享一下這週的學習心得,然後有一個問題向法師請益。

  成德法師:請說。

  周老師:之前我們有看成德法師以前的一些講座,「細講弟子規」,包括現在能夠現場學習,也是我們非常好的機緣,我就總結了法師講課的三個優點,然後我們是可以學習的。第一個就是,我發現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很注意沒有自我,沒有我執這塊。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在世間講課的時候,有的人可能喜歡誇自己,這樣是長養自己的我執,這樣是不好的。我聽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以前在世間是叫蔡禮旭老師,聽蔡老師講課,蔡老師經常開玩笑,但這個玩笑一般都只開自己,說自己哪裡不好、哪裡不好,其實這個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點,很值得我們各位老師學習,就是我們老師不要誇自己,誇自己的話是損害自己的福報,一定要開玩笑也只能開自己的,這樣的話其實是很好的,就是沒有我執的話,可能上課的時候就會比較順利。

  第二點就是成德法師講課也非常的風趣,我覺得這個點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其實我們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一些小學生,或者是十幾歲的一些青少年,他們其實不喜歡我們非常的枯燥。然後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就很風趣、很幽默,我想這種風格也是很容易和大家有一種親近感,然後孩子也會很喜歡。這是我學習的第二個點。

  第三個點就是,這個點其實我挺好奇的,我不知道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有沒有備課,因為我覺得這個雖然講得很自然,但是這些經文很簡單的就穿進來了,穿得又很巧妙,所以我就想,我也很好奇,就是成德法師平常學習的時候,這些經文是怎麼記在腦海中的,然後是怎麼很自然的把它給講解出來,這是我的也是一個小的疑問。

  前兩次課可能我福報不夠,沒有機會參加,所以現在跟單位協調了一下,所以現在可以一直參加到這個學期結束。我之前問了一個問題,就是說如何學習講經,因為我覺得可能像淨空老法師,還有成德法師講經這塊是很厲害的一塊,所以我希望我們老師能夠學習這塊。

  我之前問了《大藏經》跟《四庫》的問題,然後我聽了成德法師的一個講解,大概的意思我揣摩了一下,講給法師聽聽,看有沒有可以修正的。法師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說,我們可能福報不夠,如果福報夠的話,心量大、福報大的話,可能不需要特別執著於這個經文。因為成德法師講了一個例子,說龍樹菩薩三個月看完《大藏經》。當然我們肯定比不了,但是簡單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福報大的話,可能就是能夠很快的學習這些經文的知識,所以主要還是以培養我們自己的心量跟修行的功力的問題。然後成德法師也提到一個點,就是說要去看淨空老法師講經,講一部完整的經。弟子也就是在課下也是找了一下,我找了一部法師講的最短的一部經,因為我覺得經太長的話可能我看不完。找了一下淨空老法師講的《十善業道經》,然後就去體會了一下,還沒有看完,看到了一半。簡單來講的話,我大概知道法師講的什麼意思,就是淨空法師在講《十善業道經》的時候,雖然只有四集,四集只有八到九個小時,但是他在前面很快的綱領似的把佛法的框架跟概要全部都過了一遍,包括從凡夫到菩薩,菩薩到成佛,這裡面有幾個次第,然後大致的一個修學的次第是什麼都提出來了,所以這個講經的方法是屬於一個圓滿的講經,這個也是我體會到的。

  關於儒家的經典,法師現在做的這個事情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四庫》是很難的,《四庫》可能就是從出生開始讀,讀到這輩子壽命結束可能都看不完,因為這個書太多了。但是淨空法師,包括成德法師這裡做了一件事情,就很有意義,就編了一個叫《群書治要》。然後我現在就能理解這個《群書治要》的好處是什麼,因為它是把唐太宗之前的這個經文最好的這些摘要的部分都會集到這個《群書治要》裡,我們肯定是沒有時間讀完《四庫》的,很難,除非我們的智慧開到一個程度,那麼我們可以先讀《群書治要》,如果《群書治要》的綱領抓住了之後,《四庫》是充當一個工具書,那我覺得可以讀讀目錄就好了,那就是如果需要用哪塊的時候,我們就回《四庫》去查閱這個資料,這樣就會比較好的一個方式。

  我今天還有一些問題想請益一下,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經文的參考資料的問題,這段時間我們學習的也是學習孝道,包括像《孝經》這些比較好的一些參考資料去哪裡找?儒家,因為我們現在主要是教《弟子規》到四書五經的部分,四書五經的話有沒有一些比較好的參考材料,大概的話這些我有看過跟查閱過,可能《論語》的講解是最多的,其他的像《大學》、《中庸》這些可能會稍微少一點,所以向法師請益。還有一點就是四書五經裡面的話,我個人覺得《易經》是很難的,就是看不懂,基本上就看不懂,不知道法師有沒有什麼好的開示?我今天就供養這麼多,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很難得,可以感覺你很願意弘法,這個是非常可貴的。我們看到佛陀他國王都不當了,他要做多元文化教育義務工作者。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要做,他一定要做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最根本的事情。所有的問題都是出在人心,人心的問題有時候錢不見得解決得了,外在這些物質不見得解決得了,一定是要靠教育。那你有這個願,佛菩薩會加持。

  所以你分享到,不過你太謬讚。首先第一個你提到,不能標榜自己。就像《太上感應篇》說的「不衒己長」,炫耀自己長,慢心就會增長。所以講學是個緣,我們是要在每一個緣當中放下習氣、提升自我,這個叫會修行;不會修行,遇到大善知識,增長情執,那就不會修行。甚至於增長名聞利養,跟老和尚拍了照片,回去開始,「你看,這我跟老和尚拍的照片。」「哇,你怎麼這麼有福報!」聽了很舒服。本來可以了脫生死的緣,變成搞名聞利養去了,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萬法因緣生,縱使是好的緣,我們的心態要對,他才有受用;好的緣,但是我們用習氣去應,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要扎三根?這根基很重要,怎麼存心?怎麼做人做事?老法師曾經對弟子說,你不扎好三個根,出家人扎四個根,你不扎好這個根,佛菩薩要加持你加持不上。想一想很有道理,因為不扎這三個根,不懂得孝,那就容易自私,那一自私了,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了了。我們心跟性德相應,就感通了,就可以加持了。

  所以您能觀察到這些重點非常重要,因為弘法的人遇到的五欲六塵的誘惑也不小,能夠在講台上,或者是在道場當領導,能不染污,這個也是真的可貴,有功夫。成德自己想起來是險象環生,現在是戴罪立功,也是下錯很多決策。但是往者已矣,那過去了,來者可追,不能因為過去的事懊惱,反正還可以戴罪立功。

  開自己玩笑,這個是因為確實是這樣,比方說我的中文很差,這是真的,高中考全班倒數第二名,我還跟同修說,你們不相信趕快去查,因為我今年畢業三十年了,可能要銷檔了,十八歲畢業的,剛好三十年了。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觀察到,這個風趣很重要。風趣也不是故意要風趣,你故意要風趣了,有時候有點媚眾了。因為我們客觀來理解,這個時代人的成長背景,往往可能聽長輩、聽老師講大道理講得比較多了,他也知道為他好,但是他不知不覺心裡產生一種,好像聽到道理了就有點不是很放鬆、不是很自在,這個我們要能體恤得到人心。

  然後你去觀察,老和尚也很幽默。老和尚有一次人家問他,「你是哪裡人?」老和尚說:「我是地球人,我跟你同鄉。」你看他那個幽默裡面有什麼?有法。你不能為了幽默而幽默。當然有時候調劑一下氣氛是可以的,但是更好的是什麼?你那個幽默當中又有佛法,又有傳統文化的精神。所以老法師,一般人,你哪裡人?我安徽人,我哪裡人,可能人就會分來分去,你跟我不一樣,故鄉不同省。你看老法師說,「我地球人,我跟你同鄉」。而且這個也提醒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要為地球著想。因為我們的地球母親生病了,哪有自己的母親生病了我們都不替她考慮?這個不對。所以那一天看到塑膠微粒,到馬里亞納海溝,就是整個地球裡最深的海溝,裡面都有塑膠污染。有一隻鯨魚母親生了孩子,給牠哺乳之後,牠的孩子死了。因為這個鯨魚吃進太多塑膠了,所以牠的奶裡面有毒,牠孩子死了。我們看了以後,我盡量每一天生活,盡量不要製造塑膠垃圾,盡量環保,馬上就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態度。所以老法師這個幽默也是提醒我們,我們都是地球人,要為整個地球著想。

  還有一次是在香港,人家問老法師:「傳統文化有沒有糟粕?」老法師回答:「有糟粕。」當時候我在台下都傻了,師父說有糟粕。接著師父說:「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接著師父分析了,假如經典裡面有糟粕,這幾千年來早就被淘汰掉了,古人比我們清淨,清淨生智慧,很可能是我們還不了解它的深意,還覺得它不對。所以老人家就很機智、很幽默,有時候一講讓我們終身難忘,藉由每一個機會,都把法結緣給大眾。

  所以這一分存心我們一學到了,就能用出來了。我們也效法這樣的存心,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其實都是心的流露,言語是心之聲。學東西要從根本去學,不能從枝末去背他老人家講的什麼話而已。所以我曾經二十多年前,剛好接觸到也是二十多歲的人學講經,我在底下聽,我去參加課程,結果他講的時候,語調、速度、表情都跟老法師很像,然後我聽的時候就全身覺得不是很舒服,覺得有點怪怪的。大家想一想,二十幾歲的人講話跟七十幾歲的人一樣,會很自然嗎?尤其老人家那個威望可以講的話,我們不一定能講,你不要死記硬背,只是學到相上。所以金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就是指導我們不取於相、應無所住,就是不能執著,所以學習也不能著在表象上。我都可以預見,這位年輕人一練講完下去,再有一個人告訴他:「你好像老法師!」他美滋滋的,高興得不得了,愈來愈故意要學,可能就形成他的障礙了。

  所以要讚歎人也不能亂讚歎,他剛好執著了,你還讚歎他,他不是更執著了?所以連讚歎人也都要有智慧,《禮記.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你了解他的心理狀況,善的部分肯定、增長,執著的部分不說,不然會幫倒忙。所以有一句話說「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要學老人家言語背後的真誠心、慈悲心、柔軟的心、謙卑的心,你領納了,你也這樣去存心了,要學他老人家講經就不是太難。依我們弟子觀察,任何的讚歎老人家都不受,「這都是佛菩薩的加持,祖宗的安排;這都要感謝我三個老師,沒有我三個老師,我根本不懂佛法」,都是讓功給父母、給老師,讓功於眾,真的老人家名聞利養沾都不沾。所以我們會觀察了,就很有收穫。

  你有提到,講課的時候這些經句可以出來,其實都是求至誠感通,佛菩薩會加持。當然你上台了要至誠感通,你平常也要精進學習,你一有時間就學習,佛菩薩也一直加持你。假如平常我們都沒有精進用功,那代表跟佛菩薩的頻道雜訊很多,我們不是要接一個電台,那聲音吱吱吱,不是很穩。假如你平常存心都很精進,希望多積累,能夠利益眾生,這頻道接上了,他不只在台上加持你,你平常用功他就在加持你了。因為你平常都有在積累,所以他一加持,你所讀過的、你所感悟過的,很自然的就會現前。

  成德記的東西不多,為什麼?沒有福報。我一到海口,十八年前,我跟大家講,我去澳洲淨宗學院學習,我希望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我的願望是這麼去的。後來緣不成熟,我就回台灣了,結果考試考不上,都備取,就去了海口。去到海口以後,又要教學、又要辦行政,都要辦、都要做。所以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離我愈來愈遠,這個時候不能強求,要隨緣。那什麼時候讀書?一有時間就讀。有時候在做家務、洗碗,趕緊放講經、讀經。大家看我念一些句子好像很順,都是平常耳朵一直聽一直聽一直聽,就聽熟了嘛。

  所以文殊菩薩不是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娑婆界的人耳根很利。所以你眼睛,有個牆,你就看不到外面了;可是這個耳朵,耳聽八方,隔牆還有耳。所以這個耳朵很厲害,就可以抓時間多學習、多積累。這個比喻,比方說,這個積累就好像你學煮菜,今天你會煮三十道菜,然後你們家來客人了,要出十道,你會有點緊張吧。可是你繼續學繼續學,當你學到你會煮兩百道菜了,客人來,你會不會比較不緊張?自然搭配,有靈感搭配一下,很輕鬆,兩百道選其中十道出來可以了。思考一下,今天來誰?比較喜歡吃什麼?南方人北方人?其實你看,煮菜請客人跟講課很多道理也是相通的,你首先了解一下學生的程度、年齡,跟煮菜一下,你先了解一下他口味、哪裡人,這叫契機。

  所以當你每一天都一直在積累,但是這個積累裡面不能只有知識的積累,還要解行相應,你體會到的道理要去做,行又幫助你解得更深。所以老法師講經大家去觀察,不是照本宣科,他都是自己真的把佛法去落實他的感悟,一講個理,他馬上就有事相出來,他自己做的,他的心境娓娓道來。這個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但是這個都是積累起來的,一開始都還是會比較擔心的,因為畢竟你站在那麼多人面前,假如一句話講錯了,大家一笑,你難為情了,一下子腦子空白,不知道講啥了,又不能下台,又不知道講啥。就好像剛剛我給大家舉的例子,人家把一堆資料放我面前,我緊張、害怕了。都是要不斷鍛鍊的,千錘百煉。

  這個講經,推薦你去看老法師有一段開示,就是敘述他跟李炳南老師十年因緣,他怎麼當學生的,他怎麼學講經的,甚至於後面是他怎麼弘法的,都講得非常仔細,雖然只有一個小時,成德覺得字字珠璣,很精彩。其實這一篇教導是我們第二個大單元要推薦給大家學習的,第一個大單元是孝道,第二個大單元是師道,老人家敘述他怎麼跟老師的,我們就可以從中去體悟了。因為您已經提出來了學講經,所以推薦您可以先看這個。您先看,後面的問題你看過幾次之後我們再討論。因為有一些問題,你自己想明白跟我給你講有點不同,自己想明白了更好,你聽著聽著自己領悟到的。所以請留我先賣一個關子,因為我怕把你的悟門堵住了。所以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要點到為止,因為不是灌輸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給我們灌一大堆知識,腦子都發脹。

  大家想一想,我們小時候背那麼多東西,一到考試,硬背硬背,考完一個禮拜忘差不多了。可是你看傳統讀書法,在那誦經,搖頭晃腦,隨著那個音韻,念著念著,念一百遍,不會忘了。你們有機會聽李老講經,還有一些錄音,九十幾歲了,講課都不用翻書的,引經據典,所以終身不忘。我們雖然現在已經成人了,但是用心學都會有感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講的,你能這麼去用功,「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然比較愚笨一點,慢慢慢慢突破了,會明智了、有智慧了;「雖柔必強」,本來軟弱,也會變得非常有承擔。

  你提到這個龍樹菩薩,感覺周老師很可貴的一個態度,你聽完之後,你會把你的理解再講給成德聽,這樣能確認有沒有理解錯了。所以我們講學的人也是希望聽的人能夠feedback(反饋),我們才知道到底我們講的大家了解嗎?有聽明白嗎?有沒有疑惑?我也要改進,所以這個雙向其實是挺重要的。而這個舉龍樹菩薩,最關鍵的就是傳統的學習它首先求的,用佛教的名詞叫「般若無知」,就是《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就是得清淨心。

  但一般的學習都會記很多東西。所以這個學習的目的我們可要了解,小朋友讀經目的是什麼?得清淨心,你不要讓他胡思亂想,會背是自然的副作用。可是現在搞不清楚那個目的了,然後硬讓孩子背,背到他一提到傳統文化厭煩了,適得其反。我們看記很多東西的人,他假如沒有貫通,你問他一個問題,他說「等一下等一下,我想一下我想一下」,他還得思惟一下,要找哪一部經出來,他那個是記的。可是你注意去觀察,像老法師,隨問隨答,他那個狀態是什麼?你看他懂那麼多,心裡清淨,他不是死記硬背一堆東西,沒有,心裡清淨。就像《禮記.學記》說的,你敲它小聲它就小鳴,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不叩則不鳴。所以講課的人平常要養清淨心,不要胡思亂想。平常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你常常提得起佛號,你心比較清淨的時候,你一聽什麼就領悟,你一看什麼就有領悟。所以都要觀察自己的學習狀態。

  為什麼成德第一次發資料給大家,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佛法求的是什麼?佛法求的是真心、是清淨心。清淨心應對一切境緣,隨問隨答。但是這個得要過來人給我們點出來,我們才知道這麼學,所以人這一生能遇到過來人,有福報。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的,「從明師受戒」,明是明白的明,代表他已經是過來人了,才叫明師,他能以自己的覺悟讓別人覺悟。假如我們自己還沒覺悟,然後我們對著人家說:「你跟著我學就能覺悟了」,那不是打妄語?自己都沒還沒了脫,還敢拍胸脯,那麻煩了,那不是被魔加持了嗎?但是我們看,真正入境界的人還謙虛,你看李炳南老師,當時候老法師去拜師的時候,李老的境界也不一般,可是他開三個條件,開完之後說,五年,五年以後我介紹我的老師給你。都是謙卑的。

  我曾經就問過老法師,因為有一個修行人很精進,跟老人家也認識,那個精進的程度一般人根本沒法比,後來沒有了脫生死。成德就問:「這一位修行人這麼精進,為什麼他還是沒有成就?」老人家說:「可惜,他這一生沒有遇到明白人。」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其他人都聽不到的。因為這個人可能其他人也認識,但是這個問題我又覺得很重要,所以剛好有一次坐在車上,跟老法師剛好並排坐,我問這個問題其他人聽不到。所以為什麼《法華經》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很重大的因緣條件。很精進的人,但是假如沒有過來人給他指路,有時候畢竟人這一生的壽命是有限的,幾十年而已。所以在魔當中有一個死魔是很厲害的,他一到,我們又去投胎了,雖然很精進,還沒有斷見思煩惱,又得去投胎了,結果又有隔陰之迷,又得從頭來。所以修行人不能再投胎了,這一生最後生了,挺重要的。

  好,您先聽了這個「十年因緣」,應該後面幾個問題可能會找到答案,到時候沒找到,我們再來探討。好,謝謝。

  ——恭錄自:師資扎根培訓班(第三集)

  2021/1/16 檔名:55-192-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