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首重立志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7/18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72-0001
「學貴立志」。立定志向,發菩提心重要。孔子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你看這麼年輕的時候就發學,學什麼?成聖成賢。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明明德,明德就是自己的佛性,明明德就是讓自己的佛性恢復了,他是要學這樣的學問;在親民,那就是幫助人民眾生恢復明德;在止於至善,自覺覺他都圓滿,叫止於至善。孔子是學這樣的大學之道,你看孔子發這樣的志向。
顏子說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他有志氣,所以孔子非常欣賞這個學生,特別讚歎他好學。好學的,首先他有非常遠大清楚的志向,志向很明確,他走的每一步下的功夫都往那個目標走。顏子早過世了,不然應該是顏子傳孔子之道。後來是曾子傳道,曾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弘護正法的重擔我要一肩挑起。做多久?盡形壽,這一輩子做到底,絕不退縮。所以曾子的心境我們現在也要效法。這個是立志。
前面說到:「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這個是廣州香山書院,書院以前就是培養聖賢的學校。培養人才要慎於一開始,他還沒有進這個書院,首先這個楹聯對聯他最先看到,先入為主,提醒他。請問大家,我們去古叢林道場,我們先見到什麼?見到那個山門寫了五個字:「入不二法門。」大家有沒有看過「入不二法門」?那這一句對我們提醒重要不重要?重要!生佛不二、自他不二、怨親不二、善惡不二、貴賤不二、夭壽不二,把那個分別執著放下,就入進去了,放下便是。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但現在就是被分別執著障礙了,只要能放下二,把這個執著分別放下,就進去了,所以佛門重視的是放下的功夫。所以這段話也很有味道。
大家不要看到這句說:「我又沒有要去書院讀書,這句跟我沒有關係。」我們一起來參與共學,我的目的是什麼?這段話是告訴讀書人,你來這裡讀書,可不要是來學學寫文章、搞知識,學了哪一門技能,可以出去搞名利,這樣就是讀書人了嗎?那他也很實在的說,他要求也不是很多,一個讀書人最起碼要什麼?「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因為儒家的教誨,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儒家教誨我們的沒有超過五倫關係的學問,都含在五倫裡面。印光祖師也說,敦倫盡分是大道,五倫就是大道,怎麼盡好這些本分,「共成名教中人」,意思就是我們才對得起孔老夫子的教誨。
所以我們學一個東西的動機錯了,不可能最後會到達對的目的地。佛門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而且這個因地要很純,比方說我們弘護正法,為的是什麼?為佛法、為眾生,沒有其他的夾雜。可是有可能我們會有很多境界,會有五欲六塵、會有名聞利養的誘惑現前,那我們就要不忘初心,不能被這些染著了。
現在很多學傳統文化,學了之後,你學了哪些能力了,保證你一年月收入多少錢。有些學古琴的,你只要學多久,你以後就可以去教人,你還可以月入多少錢。我們想一想,用這樣的心境去學聖教,能學對嗎?假如沒有學對,又是打著聖教的旗號在謀自己的名利,這個有罪過,在佛門叫裨販如來,把佛拿去賣了,去做生意了。所以我們初心決定純是為佛法、為眾生的心,不夾雜其他的目的。
而古人常說:「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讀書人先要有什麼?器量,就是老法師說的,學佛首先擴寬心量;識是見識。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而後才是學這些技能、文章。講到這個器,器量,古人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大家熟悉嗎?那我們讀完了,接下來這句話就變成我的心境,不然這句話不白讀了嗎?假如我們讀了這句話,「范仲淹也不是普通人,那我不行」,你看這個念頭就是我們的障礙了。我們隨時都會哪怕是接觸到很好的法,都會被自己的念頭給障住了。
就像《論語》裡面,冉求遇到孔夫子這麼好的老師,冉求就跟孔老夫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仰慕老師你的學問,我實在是能力不夠。孔子說,能力不夠是走到一半走不下去,叫能力不夠,你連走都還沒走,你是畫地自限。你看障礙在哪?念頭。所以人這種器量要出來、氣概要出來。就像孟子也是承傳孔子之道,他老人家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就是器量。識是見識,就像周公他能制禮作樂,周朝大治,你看他的眼界看幾千年。所以方東美先生說,假如周朝的子孫還照周公的教誨去做,現在還是周朝。因為《周禮》是憲法,制定得太好了,是後面子孫沒照做,沒辦法。
我們現在看,現在的父母、老師,或者為官者,他的眼界是看多遠?他是只看到他能不能賺到錢,還是他是看能不能做出貢獻?還是能不能當生成聖成賢?這個都是眼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假如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的,眼界都是只把利擺在前面,那這就麻煩了。你看我們這一二百年都把利排前面,連大自然都破壞完了,後代子孫要生存,這個環境都是個挑戰。所以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這個利欲很麻煩,可是現在卻成為我們考慮事情的第一個重點。所以不能怪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當老師、當父母、當領導,領導是什麼?父母官,有責任,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古人這個話,知所先後,要先什麼?先有器量、慈悲,慈悲的心;識是智慧,你要看得遠,你要看千秋萬代。我們冷靜去觀察,老人家做的這些事情都很辛苦,可是影響深遠,都是為了正法弘傳、為了文化。
所以這句話也提醒我們,不是學一點小技能而已。而且要看得遠,我們今天成就一個道場,我們這個道場要能夠教化百年、千年。我們看古代叢林,興盛一千多年的道場都有。「不讓古人,是謂有志」,我們以古人為榜樣,甚至期許自己以他們的經驗超過古人,這個是有志氣。所以阿彌陀佛說:「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我們念《無量壽經》,這一句要不要念到我們心裡面去?「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我們是彌陀的弟子,那也要像彌陀;我們是淨空老和尚的弟子,那也要慢慢像他,這樣才叫學。我們口上都說我是淨空老和尚的弟子,他的做人做事我們都沒有效法,那很難不是打著他老人家的旗號搞名聞利養了。都把老人家一抬出來,人家就對我們特別恭敬,那還是名聞利養。我們有沒有真正效法他?真正以師志為己志?這個重要了。
我們一定要勘驗自己的志願,不夾雜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容不容易?很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成長背景也是比較功利的環境。當然,大家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還發願來弘護正法,這個真的是善根福德不簡單。而我們畢竟也是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以成德的經驗,從小街坊裡面在談的,誰誰誰的兒子做什麼的?做醫生的,一個月賺多少錢。討論醫生應該是什麼?救死扶傷,不能討論一個月賺多少錢。當律師的,一個月賺多少錢。你說我們在這樣的氛圍,難免受影響。所以我們首先得要觀照,我們這一生走過來,這些染污要看清楚,要把它調伏才行。
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本《點滴開示》,這個書不知道我們現在大馬有沒有?黃老也是一代大善知識,這本書一百O二頁有一篇開示叫「立於不敗之地」。諸位仁者,希不希望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個開示就重要了。這個緣起,有一個年輕的學生問黃老:「為什麼一句佛號功德那麼大,自己念佛反而比別人倒霉?」他提出這個問題。黃老說:「不能只求個人名利,太渺小。」成德看到黃老的回答,覺得黃老聽這個年輕人講話直接看到他的內心深處,這個高!他一聽話他就知道這個人的心的狀態了,當老師的人都要有這個功夫。《禮記.學記》說:「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其實也不是說當老師的都要有這個功力,當父母的也是,你都不了解孩子的心偏在哪,你怎麼護念他?當領導的要栽培底下的人,我們都搞不清楚他心的狀態,講的話都不契他的機,雞同鴨講,這沒什麼幫助。
所以這個很有味道,因為這個人本來是說,佛號功德這麼大,為什麼我還是倒霉?其實他這個心就是急於要得到好處,用這個急於得到好處的利益心來念佛,不夠相應。你看黃老接著回答很有味道,他給這個年輕人心理建設,我們說「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這個很重要,你給他建立這個觀念,他遇到狀況,他心裡就不會難過了。就好像大家應該聽過,師父上人常說,李炳南老師在他學講經的時候,就對他說了,「你講得不好還好,講得好,以後住的地方都沒有」。李炳老已經跟當時候師父上人做心理建設了,後來真的沒地方住,他心裡也挺平衡的,老師已經講了。
有一次劉素雲老師,當時候成德不在場,但是剛好有人轉述,就說到劉老師很關心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我們這一輩是老法師的孫子輩的。現在六七十這個是兒子輩的,我們這個四五十是孫子輩的,差兩代,不是一代,兩代。然後就問老人家:「那這一代的人跟您老人家比,弘法的難度如何?」老人家想都沒有想:「比我難十倍、百倍都不止。」十倍、百倍都不止,我們聽到這裡,會不會心裡想:「算了吧,別幹了吧,太難了!」告訴大家,不幹了要幹啥?不幹了,那不繼續享福?享完福不又回三惡道報到去了。三善道消福報,三惡道消罪業,福報享的時候沒有不造業的,除非他修行,不然享福的,「哇,好好吃!」你看大吃大喝,那一桌上多少生命就吃掉了,很難不造業。所以要破釜沉舟,哪有後路可以走,後路都是六道輪迴,也不能走,要勇往直前,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要衝出去。
成德對這段話印象非常深,後來看到夏蓮居老居士一段話,覺得分析得太透了。夏蓮居老居士說:「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根性鈍,業都很重。第一句話說末法眾生,講的是誰?「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外魔就是外在的誘惑,內障就是我們內在從小成長產生的習氣煩惱障,內障,「外魔內障無人不具」,沒有一個人倖免。
我們現在來做一個數學題,老人家他那個年代走過來,他外在的誘惑跟我們比起來,我們是他的幾倍?老人家三四十歲的時候民風純樸,我們現在三五歲就有ipad、iphone了,你看外魔幾倍?我們不多算,十倍就好了。內障,內在的煩惱,老人家悲天憫人,從小就不為自己想,我們從小很重視自己的享樂,這個也不算多,十倍就好了。外十倍、內十倍乘起來,一百倍。所以老法師說,我們這一代弘法比他難十倍、百倍不止,不誇張吧,很客氣了。
夏老接著說,「邪多正少」,邪的多,正的少,「退易進難」,退很容易,進步很難。接著勉勵我們,「若都無苦,忍從何生」,沒有這些境界考驗,忍辱怎麼修?「若都無苦,忍從何生?借彼魔惱,堅我願力」,藉著這些考驗,堅定我的願力,「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只要將猛,不怕賊強」。成德加了一個橫批,叫「放馬過來」,就接受考驗。李炳南老師說的,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
我們來看黃老特別會引導人,黃老接著說:「你不能只求個人名利,這樣太渺小。古人有的一天不遇到倒霉的事就痛哭」,他有一天沒遇到倒霉事他就痛哭。為什麼?他覺得佛菩薩不加持他了,佛菩薩沒來考他。我說古人的心境不簡單,他覺得沒有考驗他,那是佛菩薩不管他了,不行不行,得考考他。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想想今人和古人的心境差多少?」
接著這個年輕人接話了,年輕人又說:「考得好受人尊敬。」考得好,就是考試分數好,受人尊敬。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年輕人也不怎麼受教,點到他的心地,讓他心量大一點,他還有點不服氣,接著又說,考得好受人尊敬。可能他這個覺得倒霉,就是考試也沒比較好。考得好受人尊敬。黃老說:「是尊敬你的分」,尊敬你的分數,「這樣的尊敬給我我都不要」。所以直接告訴他,這種東西,這種好名,沒啥意義,對你有障礙而已,這種東西我要都不要。
接著黃老進一步引導他:「德才學識量,你的量太小。」所以一個人要栽培自己以後能夠去利益眾生,德,德行;才,才能;學,學問、學識;識,見識,你能看多遠,你的閱歷有多少;量是心量,這個都要全面提升起來。當然德排在第一位,因為才能是為德所用,德者,才之帥也,你這個德沒有了,這個才能就不聽指揮,就亂搞名聞利養。
黃老提醒這個年輕人,你的量太小。接著直指他的心地狀態,他說:「你的動力就是要比人家強,這個動力不行」,這個動力錯了。所以我們的動力應該是什麼?慈悲心,利益眾生的心,而不是好勝,要比過別人。其實這個好勝心也是我們無始劫的習氣。有時候還因為自卑就好勝,好像那個一好勝把別人比下去,那個自卑感舒服一點,其實那個都是心理不是很正確了。聽到別人一天念八部經,我今天得念十部,超過他。從自己心源隱微處看,我的動機到底是覺正淨還是迷邪染,不能用錯心。所以黃老提醒他,你的動力不行,「它能使你全垮下來」。這句話用得好,會讓你全垮下來,因為你好勝,最後比不過別人,就自暴自棄了。所以假如我們是因為名利,最後得不到,就洩氣了,就消極了。「要換一個新的動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什麼是新的動力?發菩提心,這個才是正確的動力。
接著黃老說:「你已有一個飛躍,由低能到高能。」黃老也是適時給他肯定一下,你也有想要提升、想要進步,你已經有這個態度,有一個飛躍,由低能到高能。「下面就要由低德、低才、低學、低識、低量到高德、高才、高學、高識、高量,完全能夠做到,何況還要加上念佛。」念佛是正修,去服務人是助修,正助雙修。服務人,德才學識量要提升,不然我們去會愈幫愈忙。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五集)
2020/7/18 檔名:55-16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