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扎根和一門深入有沒有衝突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9/5/20  中國  檔名:55-121-0001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些課程都在跟大家一直交流修學的觀念和心態。我們複習一下,第一點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第二,老實、聽話、真幹。我們談到老實,首先有提到守這三個條件。

  有學長有問到問題,這個問題有提到,如果上課中老師有提到一本書很重要,自己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想法,而不知如何抉擇。一種想法是要馬上去學習或了解;而另一種想法則是不去了解學習,因為師長講經時說過,要先得根本智,然後再求後得智,廣學多聞,學習中總是會有些問題。

  這個能提出來非常好。當然,從理上講我們很清楚,先求什麼?根本智,再求後得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這個是根本智,所以很強調的就是要放下我們的習氣。那天師長在《太上感應篇》有講格物,格除物欲,你煩惱輕,智慧才會長。所以老子說:「為道日損。」你看這個目標都是要求根本智。那師長給我們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我們這個方法之前,師長老人家是說你一部經深入,求根本智,但前提是還要扎根。那大家覺得扎根跟一門深入有沒有衝突?扎根也是一門深入。其實一門深入就是不斷淘汰習氣,三根是淘汰習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是淘汰習氣。

  當成德在課程當中提到的,比方今天師長老人家說「遏惡揚善」。「遏惡揚善」,會舉一個公案,「昔舜在雷澤」,舜在雷澤,他當官的時候在雷澤,那個地方老百姓不是捕魚嗎?然後都互相爭奪好的位置。大舜看到了,怎麼樣?「惻然哀之。」大家有沒有印象?惻然哀之。大舜有沒有見人家過?他是惻然哀之,他哀愍眾生隨順習氣了。結果他是主動去以身作則,他都沒有批評任何人,是吧?然後就自己主動去讓,見人家在那裡爭,他都不說話;見人家讓,他就讚歎那個讓的人。結果一年的時間,「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他做了一年,就轉了這個地方的風氣。「以舜之明哲」,舜智慧那麼高,道理這麼明白,「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好,那請問大家,你沒有看過這段話的人,今天回去要不要翻一下?翻一下。要不要整部《了凡四訓》都看?看你的時間。有一個重點,《了凡四訓》也是屬於扎根的部分。但是你不能今天看看這一本、明天看看那一本,你的心也會亂。比方說,這個時間你是來扎根的,那你現在專攻《太上感應篇》,假如課程裡面念到哪一段話,你沒有聽過,你最起碼要去翻一下,是吧?但是你不能一翻,一下子又轉到那本書去了吧?你還是回到《太上感應篇》。比方成德又講到某一部經,《楞嚴經》裡面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你今天要不要回去翻《楞嚴經》翻一遍?不用吧,但是這一句你要了解什麼意思。就是課程裡面有的你要把它消融掉,你就在扎根了,你就在一門深入,你就在深入扎根的經典;或者是你根基已經扎好了,你要一門深入了,那你也在深入這一部經。因為古人說,心中不能無書,但桌上不可多書。那書很多,這邊摸摸、那邊摸摸,一本也沒有深入,而且可能又變成一個知識性的學習。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都是要把它領納在心中,然後就像這個「老實」裡面說的,學一句做一句。

  比方說剛剛我們念完舜王這個表演,從此刻開始,我們的人生有沒有變化?那就要看我們有沒有突破那個慣性,是知識的學習還是解行相應的學習。為什麼佛陀那個時代很多人聽經聽到一半就開悟了?為什麼我們開不了悟?我們的聰明能力有比古人差嗎?師父強調,沒有,重點是他們在聽的時候聽懂了,當下就放下了,他可能執著就放下,就證阿羅漢;分別放下,他入菩薩果位;妄想一放下,他入法身大士。

  那當然,其實大家假如仔細去觀察,我們七十幾個人,在學習過程當中,有些人他學了之後他就發大心,他就肯去放下,他的相貌在這四十多天就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大家去注意看,有些人比較瘦的,現在那個臉就比較圓,雖然他體重不一定增加。《大學》裡面講「心廣體胖」,是吧?像我們陳學長,他晚餐不吃,早餐也吃得很少,我們那天一起吃飯,他早上吃一點點。然後他說也沒瘦,我說你是心廣體胖,因為相由心生。所以大家學聖教,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其實我們陳學長取這個名字現在還活著,就是他的功夫了。你們不知道名字有磁場?這是確實的,不然你改一下名字叫堯帝試看看,你一個月就生病了。「名亦福也」,名就是福報。講到這裡,我有點背後冒冷汗。大家知道我想到什麼嗎?因為我想到我自己的法名,人家這麼叫啊叫啊,我不成的話,那我就有災難。你看想別人、講別人很容易,一想回來,冷汗都快流出來了。所以我們陳學長這個名字就是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志向,治理宇宙,叫「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

  比方說舜王,陳也是舜王的後代,哇,怎麼今天怎麼講都跟他有關。我們胡學長,這個胡姓、陳姓、田姓都是禹王的後代。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去在四書裡面,在你所熟悉的經典裡面,只要提到舜王的,這個後代都應該把它列出來,一條一條效法,這個得舜王最大的加持。你看以學習態度來講,舜王有什麼好榜樣?《孟子》裡面有,其實就是老實、聽話、真幹。那舜王可以學的東西太多了,包含我們師父在其中一集說,舜王的行誼用我們佛門講叫什麼?普賢行,他完全做到了。其實你看《了凡四訓》,包含《弟子規》,你念著念著,你會覺得每一個字都放光,都很有意境。「惻然哀之」是什麼心境?那麼多人在那爭來爭去,人家也沒有發火,也沒見他什麼過失,就是憐憫他,這個就是法身大士的什麼?見性不著相,他時時見人家的本性。

  所以今天師父「遏惡揚善」這一集,禪宗說「莫思善,莫思惡」。什麼是第一義?「人之初,性本善」是第一義。

  那假如我們今天聽了舜王這些樣板,我們馬上說,我從今天開始做人處事就效法舜王,那我們這一生障道最嚴重的習氣就調伏掉了,就這個公案裡面就調伏掉了。什麼是最嚴重的?容易見人家的過。

  你看舜王不只是在對老百姓給我們表演見性不著相,他在孝順父母。所以我們的孝道要跟誰學習?二十四孝第一的舜王。你看父母有過失,旁邊的鄰里鄉黨都看不下去了,都要替他出氣,舜王怎麼說?我的父母沒有過,都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他「負罪引慝」,就覺得不是父母的錯,是他自己的錯,慝就是過失、過錯,都是攬到自己身上。然後就是舜王他都已經成年了,他那個心境就像一個赤子、一個小嬰孩一樣,父母打他,他更往父母的懷裡鑽,他那個天性都一直保持。然後他做了天子,他也沒有快樂,他覺得父母還不能跟他恢復那個親愛;他娶了堯帝的兩個女兒,他也不快樂,就是外在這些財色名利不會讓他快樂。然後父母能接受他,能跟他恢復那個親愛,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所以孝子心中只有父母。而這種親愛恢復了,他就會以這個親愛再去對一切的人。

  所以舜王這一段話大家領納了,我們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這個是良工苦心也。而且還很精彩的是,《了凡四訓》藉由這個公案,又進一步護念所有我們處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怎麼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看到了凡先生這個表演?我們古聖先賢很會隨緣妙用,有沒有?比方說別人的一句話出來了,他就藉這一句話來利益眾生,藉這句話來護念整個國家。比方舉個例子,魯國國君問孔子,房子往東邊建吉不吉祥?那你看我們的念頭會怎麼回答?你知道吉祥就說吉祥,知道不吉祥就說不吉祥。你看孔子的接話是,天下有五個不吉祥,房子往東邊建不包括。你看他心裡面是什麼?蒼生,所以任何一個緣他都是來點化蒼生的。

  其實師父給我們表演很多這種,藉一個因緣,然後就把一個最重要的道理開出來了。比方說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大家說傳統文化有糟粕。我們沒學以前受影響,學了以後聽到這句話就挺難過的,有沒有?你看師父藉這一句話來啟發所有的眾生,這又是一個隨緣妙用,你說糟粕我隨你說。那主持人問師父:「傳統文化有糟粕,您老人家怎麼看這句話?」師父說:「對,有糟粕。」我們當時候在底下都愣住了,那是在香港一個公開的論壇,都傻了,看著師父。師父說:「因為他們都看不懂,就覺得是糟粕。」就是我們看不懂老祖宗的東西就說是糟粕,就敲我們一棒。他真正了解了,那是好東西。那當然,師父也不是把話說到這裡而已,因為說到這裡還有人不服氣,所以接著師父說:「這些文化傳了五千年,我們的老祖宗欲望都少,心地清淨,假如有糟粕,那還輪不到我們去找出來,早就被淘汰掉了。」那請問,我們的心會比幾千年前的祖先清淨嗎?

  好,成德講到這裡,你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比方說跟同事之間在談話,有沒有有時候覺得說,他們又在那裡聊了,現在那件衣服在哪個百貨公司幾百塊錢,就開始在那裡聊,可是你又走不開,然後坐在那裡又很痛苦,又聊這些沒用的東西,你們有沒有遇到這個情境?然後你在當下幹什麼?念佛。那也挺厲害的,當下念佛也挺好,但是你可以再加個意念,念佛的時候佛光都照著他們。不然你只是在想,在那裡念佛,又在那裡想:「講那些東西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是無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還是跟人家對立,你那個利眾的心沒有時時保持。你說「阿彌陀佛,佛光照他,阿彌陀佛,佛光照他」,挺好的。甚至於你可以順他一句話,就像舜王,就像孔子。你可以順著一句話,然後把他恆順眾生,順到一個很好的教理當中,而且又是他們挺關心的,比方說教育孩子,比方說事業怎麼做得好。當然,你要對那些同事也了解,出言要順人心。那你對他了解,前提也是你有沒有常常在關心你的同事。人要惜緣,這個都不能是口上講的。

  所以了凡先生用心良苦,這個都是真佛弟子,時時不忘護念眾生。成德也跟你們分享過,我們可能修行的過程當中,所有的問題可能根源都在哪?跟父母的相處。其實《了凡四訓》也講得很清楚,在「敬重尊長」這一段,「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我們扎根得從大根大本。「皆當加意奉事」,這個就是敬重尊長。在家則孝順父母,你看從這裡下功夫,「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接著,「習以成性」,他內化了。你對父母都不會挑他們毛病,都是輕聲細語,都是「怡吾色,柔吾聲」,那你內化之後,「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你到哪跟人家相處,不會在言語當中跟人家衝突、摩擦。《了凡四訓》了凡先生這段話精不精彩?所以《了凡四訓》要念三百遍,是師父的教導,它幫我們明理。

  那了凡先生,從大舜這一段話拉過來,大舜這個表演,他接著說,「吾輩處末世」,就是末法時期,「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你看這個話也跟今天師父講的「不彰人短,不炫己長」,因為不做到的話,人與人不可能和睦。家和萬事興,一不和了,這個家、這個團體興不了,統統捲在人我是非裡面。所以這一段話對於我們修學已經有年限的人,或者本身才能比較出眾的人,這些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所以人長處多了,會不會增長傲慢?善事做多了,會不會去要求別人?所以我們的這個習染,它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增長的。所以我們沒有高度的一個觀照警覺性,什麼時候被自己賣掉,說實在很難說。

  那怎麼觀照?這三根是很好的觀照,包含「勸發菩提心文」,也是很好的觀照。你看「功勛不忘」,我們做過的事常常放在心上,見到人就喜歡講,我以前做什麼,我挺厲害的,這個就是無形當中我們做過的這些事都留在我們心上,其實我們就會增長慢心。真正會用功的人,他經歷過的事情,他奉獻過的他不放在心上,但是那個經驗他要放在心上,經一事,長一智。甚至於不是自己提出來,是別人在讚歎他的功勞的時候,他馬上什麼?這是老祖宗的,這是師長老人家的威德,他絕對不居功。其實師父老人家就給我們做表演,他老人家一生對眾生、對世界貢獻那麼大,任何的讚歎,我們在旁邊觀察,老人家從不去說自己好在哪,都不講,做過哪些有貢獻的事情,他讓功於眾,讓功給祖先、佛菩薩,他馬上那個功勞就讓掉了。所以我們在身邊觀察,都是很難得的一個學處。

  所以這一段話提醒我們,了凡先生講「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你知道了不說他,他心裡有數,他覺得你都能包容他。我們要了解,我們修學要有自知之明,還有要自知,接著進一步能知人。

  上次有跟大家提到,我們說學心理學要跟佛菩薩學,佛門有法相唯識的課程,那個就是很透徹的心理學理論。我們現在去學其他的心理學,他的心理學的始祖不見得是開悟的人。所以為什麼說佛法難聞?因為佛是覺悟的人。世間的人看了那麼多書,假如他不是覺悟的人,他所看的書,那個人的妄想,尤其是分別執著,他看著看著就受他影響。所以為什麼要開這三個條件?你不守這三個條件,你一去接觸其他的東西,他又有分別執著,你隨時隨地都在受他影響,在增長分別執著。

  那當然,不是今天成德一講到法相唯識,你們馬上到圖書館去找法相唯識的書好好來看。我們現在是學哪一部經、學哪一門課,我們就安在當前的因緣,把它學透。學透一本再學第二本,這個也是師長老人家在李炳南師公那裡學習的精神,學一部學透了再學第二部。

  師長老人家在講經當中有講到,我們的善心所只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所以我們學好終年不足。比方說,孝道重不重要?很重要。我們可能學了一二年,都還不見得得力,有時候跟父母講幾句又不耐煩了,還不見得能得力。可是學壞一日有餘,你比方說嫉妒、傲慢,或者甚至發脾氣,很可能一接觸、一看就會了。或者節儉,比方說今天你很尊敬一個人,這個人不是很節儉,你看了他的這個動作,看了他的這種生活狀況,印到腦子裡,反正某某人也沒有這樣,你那個學壞是很快的,但是學好不容易。所以護念自己的道業是大工程,很不容易。

  尤其我們還要慎重,尤其我們現在有家庭、有孩子了,我們一言一行假如是不對的,小孩學得非常快。甚至於小孩的學習能力不是看到你的一言一行而已,連我們的心念,年齡愈小的孩子都能感覺得到。我不知道有孩子的學長們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比方說你那幾天,你的心裡就很煩躁,可能你就覺得孩子好像那幾天也不是很穩定,他會感應到這些磁場。

  我們曾經有一個領導者,有一天帶著他的女兒到人家家裡面去,結果他的女兒好像那時候才三歲吧,她就自己跑到前面,然後跳到人家的沙發上,兩個腳就抬起來,在那脫襪子,脫得很悠遊自在,把襪子脫下來放在人家沙發上,然後再脫第二個放在人家沙發上。把他看傻了,因為他每天都做這個動作,他不知道他的孩子在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所以很可能走上家庭的修行人,你的孩子可能就是來護你的法的,因為為人父母的那種愛的力量是非常強的,只要念念想著說一定要給孩子好的榜樣,那我們就會謹慎我們的起心動念跟一言一行。甚至於有責任感的長者,以前我們大家族的話,師長老人家說一個大家庭裡面都有一個共識,在孩子面前不能做出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這是一個大家族裡面所有身為長者的人有的共識。這一段大家聽過師長老人家講沒有?在小孩面前絕不給他們不好的影響。這一點,成德感覺我們的父輩還有,好像忍不住脾氣了,「進房間說,進房間說,小孩還在這裡」,都還有這種責任。包含我們在單位裡面,身為領導的人,也要有這樣的一種責任、態度。

  所以「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因為這種行為一出來,下屬就學會了。「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因為現在人有這個善心善行不容易了,你去讚歎他,這個就是《弟子規》說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一點老人家也表演得很徹底,因為老人家洞察到在這個時代,能發心、能願意走這條路已經很可貴了,所以老人家都更多的是鼓勵我們、肯定我們,很少批評。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走這條路、發這個心了,根基也不是很牢,一批評信心就沒了。所以老人家處事,對人心、對時代的情況,觀機都是很柔軟、很用心的。

  那剛剛跟大家講的,這個問題回答到這裡。那我們在一門深入的時候,尤其在扎三根的時候,也是一步一步來扎。而且在聽經的時候,事實上講經的人,他已經把他所能領會的這些教理,包含他自己落實的心得,他都會在講這一部經的時候講出來,所以聽經是很大的福報。所以「講論得之最速」,他講的時候,可能他講一個小時,可能他準備很久,甚至於是他幾十年修學的心得。大家聽師長講經,應該這個感受就比較強烈。事實上老人家這一部《太上感應篇》,真的我們把它深入、聽明白了,每個道理了解之後,也鞭策自己一句一句去落實,請問大家,《華嚴經》有沒有在裡面?四書五經有沒有在裡面?都在裡面了。所以這一部《太上感應篇》真的用心去學了,你再把四書五經拿出來,會觸類旁通。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師父這一部經,他是圓人說法,大乘經、四書五經都在裡面了。

  ——恭錄自: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第九集) 2019/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