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以師志為己志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6/11/12  中國  檔名:55-117-0001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這個稱呼語,師父也教我們要入境問俗,馬上能融入一個地方的文化、他們的習慣。當我們熟悉一個方式,馬上轉換,有時候還是會提不起來。所以就是說形成一個習慣之後,要轉是有一個過程的。禮旭根性不好,這個「吉祥」是到第五天才講得比較順、比較溜一點,是吧?這個是很正常的,修行的過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剛剛我們在念「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就有講到一些修學的心態。心態錯了,會有障礙,甚至用功會適得其反。像經文上講的,「勿欲速而不久長」,要想很快達到目標,看到自己煩惱還現前了,他就氣餒了。所以修行要很有耐性,或者就畏難而退卻了。

  所以修行是有過程的,孔子也教我們,「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所以不能急於求成。「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所以不能用功利心來求道,要有長遠心,要有無求、無為的心。而我們這幾天大家一起共學,應該會深刻感覺,其實經典的教誨離我們並不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其實剛剛大家念完「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每一句在哪裡?我們用心去體會,每一句都在當下。假如我們念的時候沒感覺在當下,那這一念有沒有分別在裡面?所以師父常說,舉這個禪宗的話,禪宗勘驗學人,都用一句話叫「你會麼?」當然那個「會」是境界比較高,那個「會」可能就是性德已經起用了。這個對我們教下,宗門這個「會」應該已經是明心見性,自性起用了。禪宗是一步登天,那是要那個根性的人好修。假如不是那個根性,一步登不了天,會怎麼樣?掉下來就麻煩。所以禪假如根性不對,有時候會狂。所以師父他根性已經非常好,但他求學過程,他幾位老師都告訴他,你不能學禪。這些大善知識他能觀機,護念我們一生的成就。

  那教下,師父舉這個例子「你會麼?」那就是告訴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當中,懂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叫會修。舉一個《無量壽經》的話,「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會修。「不著色聲香味」,請問大家這幾天吃得好嗎?我們是吃出貪心還是吃出菩提心?那就是會不會修。所以你看道有沒有離開當下的境界?所以為什麼我們吃飯前要「食存五觀」?「食存五觀」是佛門的規矩。有沒有看到佛門的善巧方便?佛門藝術化的教學,它在每一天當中貫穿。為什麼要有早晚課?早上提醒,晚上反省,吃飯以前念完,一有警覺性,那吃飯就是用菩提心在吃了。

  你看山門,一進山門天王殿,每一尊佛像都是護念我們的道業,所以愈學愈佩服佛菩薩的智慧。東方持國天王,師父在講經也很幽默,待會我們再來討論師父的幽默是有智慧的。師父說,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他不是喜歡彈琵琶,那是表法的。持國、持家、修身,是一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琵琶,你太緊了會斷,太鬆了彈不出來,所以這個就是中道。

  南方增長天王,拿一隻寶劍,慧劍斷煩惱。我們更熟悉的一句叫慧劍斬情絲,但不要帶著殺氣。慧劍斬情絲就是轉煩惱為菩提就對了,要會轉。就像我們陳學長,那一天的淚一轉,就是一個盡此生的動力,讓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所以黃念老有兩句話很重要。所以我看人家哭,我會覺得好苗子;看那個哭不出來的,再等一會。你不要一看人家哭就說:「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個法要用對,不然法會變障礙。你對己對人不契機,那反而成了預設立場。所以那一次看到黃老這兩句話覺得很妙,黃老說「無情不能學道」。「無情不能學道」,他連世間的情義都沒有,這麼冷漠,他怎麼學道?佛門是慈悲為本。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在我們中國開花結果?那中國人的情義,他可以為了情義命都可以不要了。父母離去了,他不能報恩,他哀痛欲絕,你看有些孝子悲痛到都吐血,哀毀骨立都有。你說這種情義多深?那個吐血的孝子假如接觸佛法,那不得了。他明白真相了,我父母沒死,他還去輪迴,他就拼了命,就像誰一樣?對,就像婆羅門女、光目女。所以這個《孝經》,佛門《孝經》在中國那一下就相應了。

  師父說四大菩薩是修學的榜樣、次第。第一個就是地藏菩薩,開發心地寶藏,從哪裡下手?孝道、孝敬。不止孝道而已,你看《地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薩頂,大家有沒有注意?摸了幾次頭?這個我得問一下陳學長,她跟地藏菩薩是好朋友,可能調查得比較清楚。還是何學長?摸幾次知不知道?好,當接不下去幾次的時候,「摸了好幾次呢」。人有時候要會變通,不要被一個數字給框死了,學佛要事事無礙。甚至於你可以說「不記得幾次,反正很多次」,都可以,沒有一定答案。但是要懂得變通,真誠去講就好了。那個是表什麼法?也是跟我們今天跟大家交流這個主題是完全相應,是吧?「師志為己志」。「汝之威德不可思議」,我滅度後到彌勒菩薩來之前,這麼長的時間,就交給你護念眾生不要墮落到惡道去。他都是直下承擔,尊師。所以整部《地藏經》表的就是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尊師重道。

  所以我們體會,其實師父講的「會不會」,會不會修行,都是在每個當下。剛開學的時候,禮旭也跟大家共勉,我們來到大飯店,也是六塵說法。會修的人,他在一切六根接觸六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是在法喜當中。

  不知道大家剛剛念了一遍「勸發菩提心文」,身心有沒有變化?有沒有?你們現在在修禪定,是吧?還是你們在感受?剛剛念完,有沒有人「衣毛為起,或淚出者」?你們又沒有反應了。我以前讀書的時候,念中學,國文課,念到一句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悌」。我看了之後很難過,為什麼?我都沒哭。那個時候是欲令智迷,還是障礙很多。因為拜老師拜錯了,書桌前面貼了一個席維斯.史特龍,逞強鬥狠。所以孔子說「君子慎其所從」,君子很慎重他跟隨的人。跟錯了,那走彎路,甚至走反方向的路,甚至是走投無路,最後災難現前都有可能。

  所以為什麼古人愛護子女,他要千里尋師?他要易子而教?整個家族最重大的事,找私塾老師是非常重要。我回想起高中時代念的這三句話,後來現在會有點流眼淚了。讀到那個「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我本六道業習凡夫,早該沉淪、早該沒命,但是遇到師父上人,遂許師父以驅馳。「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他出來復興漢室已經二十一年了。讀到那個會很感動,那種知遇之恩。就一個知遇之恩,古人終其一生報。師父對我們是救慧命之恩,那我們應該怎麼去回報本師恩、父母恩、師長恩?所以古人這些文章,都是至情至義的文章,真的都能啟發我們的善根。

  剛剛跟大家講黃念老說「無情不可以修道」。下一句也很重要,「情不空不可以證道」。你不要聽到第一句說,那還是可以多流眼淚。大家要注意下一句,要出離六道,情要轉,情要轉成慈悲願力,不然「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是黃念老兩句勉勵。

  真的,師父講看破就一定能放下,放不下就是還沒看破。所以真正明白沒有死的,眼淚就止住了,不會因生死離別而流淚;還會,這裡還沒看破。所以師父教導這個,誰教給他的?章嘉大師。這些都是修學非常重要的正知正見,我們待會在談師父求學的時候,還有下個禮拜,我們「建立修學正確觀念心態」,再跟大家來深入探討。

  禮旭是情感非常重,我記得我外公生重病,還沒有了解情況有沒有危險的時候,我媽媽還不敢讓我知道。包含我的一個大姨丈。我這一生,小時候成長過程,最崇敬兩個男人,一個是我父親,一個就是我大姨丈。結果他在我初中的時候,車禍當場就死了。我說這麼有修養的人,一生從沒看過他發脾氣,又樂善好施,怎麼是這個結果?我幾天睡不著覺,想不通。所以人沒有遇佛法,說人生能自在、沒有煩惱,我的感覺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是麻木了。結果沒辦法,也沒答案,我就自己想了個答案,可能他有更好的地方去,才轉個念頭平復下來了。不然真的情感捨不下來,很難過。

  所以當聽到師父講經說,人沒有死,尤其在臨終的時候,死生事大,他去哪裡是最重要的。聽明白這一點,再面對親人死去的時候,一滴淚也流不下來了。幹什麼?趕快念佛,勸他提起正念,這才是真正為他好。所以人明白了,就要放在心上去幹。都知道沒有死,哭什麼?哭沒人照顧了?哭什麼你也要看清楚,這個心念都要清楚,要看清楚自己才能不自欺。

  因為曾經有人問我說,我讀《心經》為什麼會哭?我說哭有很多種,可能千差萬別。有些人哭,他很敏感,他可能一念就感受到佛菩薩加持慈悲,他哭了;有一些人哭可能是感覺過去生都不聽話,現在又拿起佛經來,慚愧心哭了。所以每個人的哭,那個心念不一樣。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心念。除非你遇到的是有他心通的人,而且他心通的人告訴你,你還要不要面子,不然他有他心通,一講你,「好恐怖,以後都不見他了」。所以這個你真懂了,你就能放下。所以對生離,尤其是死別,不要再流眼淚,那是最關鍵的時候。

  《無量壽經》裡面還有一句很有意思,「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禮旭的經驗是邊哭邊念,突然念到這一句,有念明白。不是第一次念念明白,是因為太傷心了止不住,沒辦法了,就讀經吧。所以你看禮旭是很愚痴的,愚痴到不知道父母在操心,因為我媽有一次說:「你這幾個月流的淚,比你這二十多年還多」。我還愣愣的,「好像是吧」。其實你看媽媽講這句話的時候,她內心著不著急?是吧?你看我多愚痴!我假如有智慧,當下就「媽,我不再哭了,我終於活明白了,妳才是最愛我的人」。那就開悟了。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情執太重了。結果是靠佛經、靠佛力加持,看能不能比較不傷心一點。那佛菩薩加持不可思議,真的把這句話給聽懂了。我們這個人在情感當中,尤其是男女感情,最執著的就是「他能不能理解我的心?」人就執著,他只要理解我的心,要我幹什麼我都願意。。

  所以沒遇到師父,我就沒救了。「他說他愛你,聽聽點點頭,假話,別當真,當真你麻煩就大了。他說他恨你,也是假的,過兩天他就好了。」大家要知道,誰有真感情?人沒有把我執放下,他「我」在前面,他有真感情嗎?是吧?所以「我」放下了,有同體大悲,這有大愛。所以佛門有智慧,翻譯經典的法師有智慧,他不翻「愛」,他翻什麼?「慈悲」,怕這個字世間人又把它搞錯了。所以那個時候念「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你還能強求什麼?「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這叫自討苦吃。念明白了,嗯,眼淚瞬間就不掉了,真的很微妙。從那一刻開始,我從來沒有再因情感再掉過一個傷心的淚。但是更會流眼淚,雖然不為男女還有這些親情流眼淚,但是一感動就容易流眼淚。但是那種淚有一種正能量,好像流一下,心就更清澈了。那個淚不一樣,所以流淚也有不同情況。

  所以對師父講說,「看破的人一定可以放下 」,禮旭對這一點沒有懷疑。那話說回來,我們剛剛講的,我們在起心動念處,懂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會修行。我們剛剛在讀經,我們有沒有邊讀邊分別執著?當然,起心動念這個比較高,我們到西方去以後再辦這件事,師父說在不執著不分別當中下功夫。你讀著,「有可能嗎?我行嗎?」這些念頭有沒有分別執著?對,邊聽經也會邊執著。「師父,我們師父又不是普通人,那事我們又做不到」,這些念頭太多人有了。所以我們聽經,不是老老實實全接受,我們聽經是認同的收起來,不認同的放在一邊。請問大家,這樣的學法是跟誰學?他還能分別哪一些可以、哪一些不可以,他的境界比師父還高,有沒有道理?對啊,大家要知道,這個也是得力於禮旭剛學佛就只聽師父的。

  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就說了,釋迦牟尼佛講經,講了經之後,接著對學生說,「我剛剛講的經,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眾生開玩笑嗎?所以佛陀在我們這個娑婆界講的,就是對我們這個地區娑婆界眾生的機,他才講。佛無有法可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就應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病的藥,應病與藥,我們沒有生病,他就不開藥了。那他有沒有開那個藥跟我們的病不對的?那不治出病來!怎麼辦?應病與藥。

  所以您看,老法師這些教導重不重要?就讓我們形成一個修學的態度,每一句都是契我的機的,我只要聽到老法師的法語,我就想著如何做到。這個態度就建立起來。不然會愈聽愈油條,愈聽都順著自己的意思了。

  那我們剛念完這一段,應該都很熟悉。「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什麼時候聯?你們念到這裡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光光互融?每個人都放光,然後互相照。這幾天我們就在感受什麼叫光光互融。你看一個學長一上來,他怎麼遇聖教,他發什麼願?他一定要實現老法師的理念。他一講,我們在底下頭皮發麻,有沒有?那光互相成就。

  「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至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請問大家這句話有沒有從真心念出來?「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不要把這句話又變成知識學習,這又是一個慣性。我們現在學很多東西,都習慣用腦子把它記住,就好像學了。事實上是要什麼?印在心上。君子之學跟小人之學不一樣,小人之學是「入乎耳,出乎口」,可以去給人家講,但這些經句跟他沒有關係。所以師父講的,你是一個學者,你講得天花亂墜,你自己煩惱很多,這個在《荀子.勸學》,這是小人之學。可是小人之學,又領國家最高的俸祿。所以我對於領很高俸祿的人,我一點都不羨慕,冤有頭,債有主。所以在中國當公務員,是大幸,也是要小心的地方。不要說不幸,比較難聽。你沒有好好幹,一世為官九世牛。你公務員的錢領了,你沒有好好為人民辦事,你欠多少人?中國有十幾億人口,你要怎麼還?那還起來就麻煩了。所以《荀子》當中講的,小人之學只是聽了,然後講給別人聽。君子之學是「入乎耳,著乎心」。這個「著乎心」就是《中庸》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他有這樣的態度,「布乎四體」,那些教誨他就轉成什麼?你現在看經典,每一句師父都教過。你不要以為說,這部經我也沒聽師父講過。那你就是學呆了,這不是學知識。所有師父講經,你都領悟了,哪一部經拿來你都會講。但是要是領悟了,通,通了那個教理了。所以師父有沒有講?《華嚴經》你不是說教一品你會一品。師父聽了幾品?一卷。師父就到台北去講《華嚴經》,會講了,叫觸類旁通。孔子很重視悟性,「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大家聽這一句話,不要說那孔子也太小氣了吧?不是,他怕把你的悟門給堵了。全部都講了,似懂非懂,每一次就變成灌輸了,好像填鴨,把悟門給堵住了。

  大家注意看我們這個時代,你看一年級、二年級小學,那眼睛亮得不得了,你一看就很可愛、很歡喜、很寶貝。你現在去大學一、二年級,看看那個眼睛怎麼樣?教育是開發靈性,怎麼愈教愈回去了?方法錯了,不能用填鴨,要啟發,要「道而弗牽」。《禮記.學記》裡講的,「強而弗抑」,「強」是鼓勵他,「抑」是打壓他、否定他。你看沒有學過教育的父母、老師一講那個話,深深刺傷孩子的心,造成學習障礙。禮旭就有這個經驗。我們初中的老師,「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中文程度差這麼多!」我修行太差了,我怎麼講的時候還難過?所以自己還是煩惱還太重,這個要勘驗一下,應該講這句話的時候要心平氣和。調整一下心情,因為孔子說要心平氣和才能講話。不是孔子講,孔子是同樣的教導。這個應該也是讀書人教導我們,心平氣和則能言。不然不心平氣和,這個話容易造業。

  說這麼多,總結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為什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師父都給我們非常重要的態度。其實我們這一生走這一條路,應該是非常幸福。為什麼?師父走在前面,幫我們開通了,福報攝受了,又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只要會看,又聽他老人家的話,他都給我們這些法語,我們馬上有煩惱法語就滋潤了,甘露就灑下來。

  師父說,這一次文化復興,我們已經丟了一百多年,最少要三到五代人才能把文化整個復興起來,所以這個事急不來。可是大家要注意,反正要三到五代人,又不是我這一代。那完了,又聽執著了。聽到三到五代人是什麼?現在最危險,因為要傳到三到五代,我這一代這個棒就掉了,那還得了?所以這個要當鋪路石,因為師父講,不是這一代就能完全全面復興起來。所以有師父的法,不會生煩惱。當然也不是一下子就是這樣。像禮旭初學佛的時候,一遇到煩惱,很有效的方法,只要把師父的經教打開,差不多十五分鐘左右就沒事了。天下哪有什麼大事?不就是一個念頭轉不過來而已嗎?想那麼複雜?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有時候你覺得最恐怖、最嚴重的事,一念轉了,就是大菩提。會不會轉而己。舉個例子,釋迦牟尼佛遇到歌利王,慘不慘?你這一生有遇到嗎?看這個例子,我們現在遇到的不叫小巫見大巫嗎?有什麼了不起?芝麻蒜皮。我們這一生沒有遇到人家要給你凌遲處死吧?對啊,就被人家罵了一句,就三天緩不過勁來。所以以後有煩惱,去讀讀《金剛經》,一讀到這一品,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這個念頭一起來,「恥之於人大矣」。「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我們念「勸發菩提心文」,「尊重己靈」,念頭就轉了。

  好,所以師父講「一切都要從真實心中作」,這一句話不能當知識背。你真體會這一句了,你當下的身心不一樣。「老法師教我要從真實心中作,我一個眼神也是真實心中作,我一個念頭也是真實心中作,我一句話、一個動作,皆是真實心中作,我不搞假的,我不搞表面的。」你說一句法語有多大受用?其實一句法語做徹底,這個人的自性就開始透光了。因為每一句法都從哪裡生?心。所以李越老師昨天的課程,大家聽得很歡喜,笑容,大家同歡樂,笑完更重要的是什麼?一些重要的叮嚀教誨要納在心裡面,是吧?哪一句要納在心裡?你們要趕快講,不然李老師今天睡不著覺,你們犯了殺戒,惱害眾生。哪一句?李老師今天會夢到周公、夢到師父上人。念念為他人著想,請問這句話做徹底,這個人自性會不會透光?鐵定會。他成片了,他念念都不違佛菩薩教誨,正念分明是禪定,定久了就是般若。

  那剛剛講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一句話你真正須臾不離了,三個月就變氣質了。我們以前聽說讀書貴在變化氣質,這句話有沒有道理?非常好的叮嚀。假如學了三個月,氣質沒有變,這個絕對是學錯了。你看老人家常常講說,學的時候,每一年不一樣,再來每個月不一樣,再來每個禮拜不一樣,再來每一天不一樣。所以祝福大家,在這三十天,這麼殊勝的因緣,期許我們大家每一天不一樣。

  有志者事竟成。為什麼要每天不一樣?眾生墮落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現在師父講經,誰是四大菩薩?誰是四大菩薩?當今之世,捨我其誰?要學佛就要當真弟子,真幹,四大菩薩就是榜樣。所以我就是地藏菩薩,我就是觀音菩薩,我就是文殊菩薩,我就是普賢菩薩。地藏的大願、觀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師父在漢學理念裡面就講了,我們漢學院培養的人,就是要效法四大菩薩的精神。我們聽了師父這一段開示,四大菩薩精神跟我們身心融成一體沒有?這個就是會不會學。會學的人,大舜孝道的故事聽完,大舜的精神就跟你的生命融成一體了。

  所以《弟子規》後面講:「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地藏菩薩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不要說,我現在又沒有在地獄。你看人這些念頭裡面,分別執著太多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個法界裡包含十個法界,有沒有人中地獄?有沒有人中畜生、餓鬼?告訴大家,真正明因果的人都清楚,現在的眾生絕大部分都在三惡道當中。為什麼?貪瞋痴的念頭佔大部分,他已經在人中的惡道了。而且大家要注意,我們這一代人造業的速度是空前的。以前的人,一輩子才吃幾次肉?一年可能就一天。現在呢?他一餐裡面那不知道多少生命。所以現在人造業的速度,那是真的不知道比古代的人多多少倍。所以你看到他現在在貪瞋痴,他下去之後,那個地獄的時間也是超過以前的人不知道多少倍。

  你說像陸學長,對不起,我還沒跟你商量過,我要向李越老師學習,要for example以前,要先問過當事人,他的事例能不能講?這個要跟李越老師懺悔,我昨天聽課還沒有很好的領受。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這個人與人相處,人情事理要懂。陸學長,你的例子可以講?在這種場合講,有一點逼得人家不得不答應。好,感謝,感謝。所以你說像這樣的情況,他再下去,什麼時候出來?可是告訴大家,他在我們大飯店聞法,他一覺悟那不得了。他一覺悟,他整個村的人全部都種一個善根,這樣的人都能變好,他到底是接觸了什麼?所以你說煩惱跟菩提那個妙就妙在這裡。所以人什麼都不怕,就怕不覺悟而已。一覺悟了,以前所有的錯誤,都能轉成供養眾生覺悟的資糧。所以人不要活在懊悔當中,那太愚痴了。過去的事只要覺悟了,都是法,還有什麼好懊惱的?所以講以前的事還掉眼淚,那沒有什麼話好說,自己去想吧。

  不為傷心再掉眼淚,「過去勿留滯」,不要心又留在過去在那裡傷感。過去要記取人生的教訓、智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未來勿將迎」,未來,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你在那打妄想,當下福報都報掉了,沒有好好利用。所以現在大家聽課,有沒有關注在當下?還是在想「我能不能被錄取」?得失心又在作祟了。告訴大家,九九八十一關。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當大家接到通知說要來上課,或者是通知報名英國漢學院,這個過程你們有沒有煩惱?有沒有起伏?你們完全都沒有,那豈不是要受小弟一拜嗎?那些起伏,你要好好下功夫,這些你不對治,讓你去念英國漢學院把你給害死了。為什麼?你一去念,一出來,英國漢學院的碩士。我們現在的根性是去培訓五天,出來走路就有風了,到處講我聽過什麼課什麼課,再拿個碩士,那還得了?眼睛不長這去了?所以發願的都有佛菩薩安排,上了,佛菩薩安排,不上也是佛菩薩安排,OK?

  我給大家講得這麼肯定,是因為我考試很多次沒考過關,現在是把慘痛的經驗供養給大家,別耗那些精神。那當然其中還有一點,人在因緣當中,不要得失、不要攀求,人的念頭要止在本分上。這是有考試的,我感覺這是我們都會遇到的。禮旭當時候在教書的時候,帶了一個畢業班,六年級,結果是六月份才畢業。師父在澳大利亞淨宗學院辦佛學講座,是五月底開班。我聽了師父講,「五年做真菩薩」(有一片光碟叫「五年做真菩薩」),聽了慷慨激昂。師父說,「有二十個人真幹,我們就辦佛教大學。然後誰肯真幹,沒有關係,我們那個房間都換成上下床,誰願意來,我們都歡迎他」。結果一聽很激動,就把工作給辭了,就跑澳洲去了。

  當時候是六月初才開學,然後打電話去問的時候,「我們是五月底開班,不收插班生」。這個就抉擇了,我要去參加這個班,可是參加了我又沒有陪這班孩子走最後的路,這是我的本分,我教育的一個認知。算了,還是要把這個本分盡完。沒辦法去算了,我先在山下就好了,山上淨宗學院開佛學講座,沒關係,我去山下那個淨宗學會,布里斯本,就好了。我就安安心心的,這就是一個抉擇。假如我先請假走了,我那一關就沒過了。我安安心心的把這個班帶完,突然有一個人打電話給我,「我已去跟總幹事講了,他破例給你報名」。你看,路自己就走通了。一切法從哪裡?心。你心偏掉了,那就是隨業流轉,業力做主,人生酬業;你心用對了,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用操心。

  去了,去參加五個月兩次佛學講座,了解了,辦簽證居留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告訴大家,還是不要太衝動,這個先了解一些情況,客觀情況。不過這個衝動當中,假如沒有自私自利,還是有佛菩薩護著。但是可以比較冷靜一點,為什麼?在事情當中,事實上也是有流露出一個人的個性,我是比較容易衝動的,你們看得出來。你們都很慈悲,日行一善,都沒有反應,讓我有……不過還是要承認,滿容易衝動,到目前為止還很容易衝動。幸好旁邊李越老師、這些同仁,每一次我要衝動的時候,他們都會這樣,hold down,hold down,提醒一下。這個善友為依,「勸發菩提心文」也講得很清楚。

  當然,去了澳洲,沒有辦法居留下來,但是公務員辭了,回來得重考,有沒有煩惱?這就是勘驗。你要沒有煩惱。

  後來又代了一個學期的課。那個學期,那是全校最難管的一個班。當時候,他那個老師教書四十年,最後一學期受不了了,提早退休了。結果我師範學院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我們學校這個六年級畢業班」,然後還敘述了一下他們班的情況,說你敢不敢來代?我馬上那時候想到觀世音菩薩,要效法一下,好,就去代了。也不容易帶,那個真的很刺激。為什麼說很刺激?你不知道他每天會出什麼狀況,尤其他又有四大天王,四個最調皮的。每天都感覺好像快撐不下去了。結果撐了一段時間,跟這些孩子都熟了,有一次這個四大天王過來我桌邊還跟我聊天。他們也很可愛,他說:「老師,我現在每天來都很怕你,不知道你要給我們出什麼招」。我心裡想說,我也怕你出什麼招。但是我還笑一笑,不能露底了。這個時候《孫子兵法》是很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那一個學期代完,接著就考試了。因為台灣它現在學校名額太少,所以可能上十萬人以上,他有教師資格,沒有辦法教書。它要考進很難,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這麼難考。結果我就去考了。怎麼考,成績都不錯,備取,好幾個地方都備取,考不上。我爸爸一開始陪我去看榜單,最後他都不敢去了。然後我考完,結果沒考上,我爸很認真的看著我說:「你的實力不錯」。還是很鼓勵我。但是我事後想想,還得考得很好。為什麼?假如我考得不好,我說我要到海口,我爸說:「你怎麼逃避現實?成績這麼差,趕快到補習班去補習」。是不是?可是我都考得很好,只是沒考上,那又剛好有這個機會,他又不忍心否定我,「你先去看看,不行趕快回來」。

  所以連考不上都是佛菩薩安排,真的。我差零點五分考上,結果我前不久才讀了那一句話,就想不起來。所以我在那折騰了十分鐘,我說我明明剛讀完不久,我一定想得出來,就在那撐,撐半天。我國文都是考八十分左右,因為我連續三年考試。可是那一年是第四次考,連續這樣一直考下來。結果那一年我還讀了這一句,哪一句?我怎麼想不起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所以我剛剛想不起來,也是佛菩薩安排的,為什麼?要給大家表演。表演什麼?當你想不起來的時候,不是你不會。就好像說你有一張提款卡,然後你提款卡送進去,密碼暫時想不起來,所以還取不出來;密碼想起來了,錢就取出來了,所以你是有錢的。所以那個密碼要怎麼想起來?你念十句佛號,心靜下來,就想起來了。所以你愈想不起來,你要不能愈著急,愈著急就更忘了。所以就是要靜下來,所以叫清淨心生智慧。結果我就因為這一句,搞得我中文考了六十八分,就差零點五分,那一題兩分,就沒考上了。

  所以這個一路走過來,再回頭看看,佛菩薩加持不可思議,該讓你考不上,也是有含義在裡面。結果我回到家跟我媽媽講說:「哎呀,我那怎麼考中文,這麼難受都寫不出來。」我媽媽說:「對,我在家裡幫你念佛,好像念得也很煩,早上的時候。」母子連心是真的。慢慢每個人在修學過程,這些事情都會體會得到。

  所以我們談到師父,尤其在今年過年的時候的開示,特別強調這一句,其實就是引了善導大師的教誨,「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不善的身口意三業,皆從真實心中捨,要放下。做的每一件事,一舉手一投足,都用真誠慈悲心去做,平等、正覺、清淨心去做。所以我們今天念經文也用不分別不執著,真實心中念,這樣才會打破我們的學習慣性。那個慣性就是知識性的學習,才能打破。大家要注意,這一關不打破,非常的危險。因為《弟子規》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你知識性學習沒有打破,就是這個狀態,你不願意長浮華,它不知不覺就長浮華。這真的是一個慣性,無始劫的慣性。尤其孟子也提醒我們,人皆好為人師。人學一些東西了,也覺得自己記不少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把這個好為人師的「慢」調動起來。

  我們會學,讀每一句經不分別、不執著,甚至於你見每個人不分別、不執著,你都把他當佛菩薩、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看待,就把我們的分別執著給打掉,都在六根接觸六塵當中用功。就像我們每一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請問這一句「同生極樂國」,有沒有真實心念出來?「同生極樂國」就是《無量壽經》的「一切皆成佛」。這句話真的是從內心念出來,我們見一切眾生是什麼心?希望他「同生極樂國」。這就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勘驗我們的迴向偈是不是念入心了,就看我們接觸一切人,有沒有念念希望盡力護念他往生西方的心,這就勘驗出來了。

  所以李炳南老師講了一句話,禮旭印象很深,他說:「你已經聞念佛法門,你還不勸人念佛,就是沒有慈悲心」。乍看之下,有這麼嚴重嗎?事實上,我們已經學佛了,都知道不出離六道要長劫輪迴,那我們既然知道有當生成佛的法門,見到了又不盡心盡力護念他,那我們慈悲心何在?當然那個盡心盡力護念,大家也要知道,不能是又變成一種執著。對,昨天蔡老師舉了李炳南老師這句話,我一看到,看到個路人,「要念佛」。你要看跟他的緣分。你一拉他,「這個學佛人怎麼這樣神經兮兮的」?要讓人家能接受,人情事理,要能接受,多少緣講多少話。沒緣不講話,造緣。怎麼造緣?你念佛念得容光煥發,他就問你了。你念佛念得身體都好過來了,你念佛念得脾氣都沒有了,這不都是幫他造緣嗎?所以「為人演說」都是造緣。

  大家不要急著,誰沒念,誰沒念,都在著急家人沒念佛。更要著急的是什麼?自己念得得不得力。那家人有緣,他隨時看著你,你修得好,自然就影響他。再來,你往生的時候還可以開一個往生大會,是吧?現在就開始列名單。以後功夫成就了,那太自在。所以故事不能白聽。香港何東爵士的夫人,他們家都是基督教的。結果她老太太念佛,兒孫也都尊重她,最後說:「我們母子、祖孫一場,明天我要回西方極樂世界,你們送我一程」。人之常情,大家都來了。最後十幾分鐘,無疾而終就走了,全家人看了,那很震撼。

  好,所以今天一開始,因為剛好聽到大家念「勸發菩提心文」,有感而發,結果課還沒上。就是念到這一段:「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我們念這一句的時候,有沒有感覺當下就是這個境界?有沒有感覺我要去成就這樣的因緣?這是志氣。

  孟子講的,「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英雄豪傑),雖無文王猶興」。就是你等著要有文王這樣的榜樣出來,你去效法,你才肯跟隨他去幹,不然你不相信,做得到嗎?不可能吧?有做到了你才肯跟,這叫「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是沒有文王在前面,你還是勇於承擔,帶頭去做。所以這個就勉勵我們。師父就是我們的好榜樣。師父自己小時候那個印象,佛教就是迷信,這是擺著客觀的現實。老人家遇到了一個佛法的底谷。周遊列國,效法釋迦牟尼佛弘法、效法孔子。這樣的做法,有沒有哪個人做給師父看?周遊列國這樣做?但師父有志氣,為什麼?因為章嘉大師教他,你學釋迦牟尼佛。你看,師父好學生,聽話。然後答應了老師,終身不變,信義。師父的人格特質,這個「義」字真的是做得太徹底了。信義,答應章嘉大師學釋迦牟尼佛,學到今年五十八年了。其實應該是六十五年,當下受持就開始效法,最後就水到渠成,出家弘法。

  師父出家弘法給我們啟示,發了願,隨順因緣、敦倫盡分就對了,不用去攀緣。很多人發了願,我一定要去見老法師、我一定要怎麼樣、我一定要怎樣才行。那都是他的想法了。他一有想法,他就執著要這麼做,因緣又不成熟,他就生煩惱。所以真的煩惱是自己找的。你看人家師父發完願,而且章嘉大師教得可仔細了,章嘉大師說:「你出家學釋迦牟尼佛,你不用去找」。師父想說:「不找,那怎麼出家」?章嘉大師說,「讓人家來找你」。是吧?結果機緣成熟了,福州的法師、福州的居士來祈請老法師出家。兩個月,從台北到台中,這個是五十八年前,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兩個月來了九次,太真誠了。所以福州人修了不少大福報。祈請老法師出家,這個福報福州人修到了。新疆人加油,東北人也加油,大家一起加油。

  所以當下我們共同發願,「以師志為己志」,師父都已經在前面給我們做很好的榜樣,我們算是比較有福報的。發願了,當下就是「菩提眷屬」,就是「蓮社宗盟」。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曾經講過,他沒有看過六和敬的團隊。師父那時候說他走過世界那麼多地區,沒有看到和合僧團。請問當我們聽到師父這一段話的時候,我們內心起了什麼念頭?你們都聽過了。麥克風準備。你們當時候聽到這一段,內心是什麼念頭跟想法,或者感受?有沒有學長分享一下?蔡學長。

  蔡學長:聽到師父講這句話,第一心裡就是特別難過;再一個就是說,想在當下這個團隊當中,要向六和敬的方向努力,跟一些大眾和好,要表好法,謝謝。

  蔡老師:謝謝,很好。要有志氣,剛剛他講的很難過,難過要化悲憤為力量。大家要想一想,老法師的學生有多少?師父講這句話,不就是在點化我們學生嗎?當我們聽到老法師說:「我沒有學生」。我們是要難過還是要知恥近乎勇?所以聽師父的話,要很用心去領悟。沒有六和敬團體,六和敬是四個人,所以誰聽不聽話,這個我不管,我一定要聽話;其他三個人是誰不管,四個人當中一定要有我一個。我們不是用這個心態,聽什麼都是分別執著。其實有這樣的認知,還是因為師父教導,所以禮旭是真的很感謝佛菩薩加持。

  初學佛心很珍惜,到高雄淨宗學會去拿法寶,結果聽經的時候,因為晚上剛好悟道法師講經,我就吃飯等著晚上聽經。吃飯的時候播師父講「普賢十願」,師父講到「請佛住世」,就說:「你看這個世界,多少人能聞佛法?聞到佛法的人又能聞正法,聞到正法的,又是能當生成就的法門,又是持名念佛,這樣的機緣多難?那你不請你自己住世,你請誰住世?」那是當頭一棒,把我們這個分別的心一下就打掉了。所以誰作不作佛,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什麼?自己要真幹才行。

  所以後來我到淨宗學院,我一看到人,我就跟他,「我們來組織六和僧團」。我覺得我那時候還挺傻的,初生之犢不畏虎,見到人就說:「四個人見和同解,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結果我太唐突了,人家搞不清楚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回應我。現在我比較腼腆,不敢再亂邀請了。

  所以念到這一段也跟大家共勉,「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眾生共勉之。幸甚幸甚!」

  好,這一節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諸位家人,上一節課,跟大家談到「勸發菩提心文」當中的教誨。其實當下就可以是「菩提眷屬」、「蓮社宗盟」;當下可以是「蓮池海會」。就看我們善用其心。

  禮旭剛剛提到,高中的時候念的「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禮旭是感覺,讀「勸發菩提心文」不哭者,沒良心了。所以剛剛禮旭才問你們,你們這樣念下來,有沒有感覺身心有什麼感受?

  好,包含「勸發菩提心文」裡面以師志為己志,也都講得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像經文當中,尤其最後,「令正法得久住」的部分,令「正法久住」。提到「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念著,內心是很多的感觸。首先我們的命是佛陀、是師父上人救的,法身慧命。但看到現在佛法這麼衰微,我們絕對不能袖手旁觀,都應該盡我們的本分。所以師長老人家,他感恩佛法的恩德、感恩傳統文化的恩德,他說道:「今天佛教的狀況,釋迦牟尼佛都流眼淚。」我們是太對不起世尊。

  他老人家做榜樣,效法釋迦牟尼佛,講經五十八年,不中斷。歷經多少的磨難,不只沒有退心,信心更堅定,更大的承擔。所以聽到師父在講,釋迦牟尼佛流眼淚,那我們身為釋迦佛的弟子,我們要有知恥的心,我們要做第一弟子。《無量壽經》說的「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個就是在念《無量壽經》當中,就有直下承擔的心。而不是念著佛經是佛經,我還是我,那還是分別執著了。今天是已經有師父這樣的好榜樣,我們還不做,那我們糟蹋了自己無始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所以這個是最對不起自己的。

  面對傳統文化,師父說五千年文化傳下來。他自己在這樣的社會,沒有隨波逐流,都是從小有遇到傳統文化扎的根。他老人家談到,縱使犧牲他的生命也要把傳統文化傳下去。這是師父在給我們表演,如何當炎黃子孫,如何當佛弟子。而師父這個志向,也是我們的志向。因為傳統文化佛法要振興,是要幾代人鍥而不捨的努力。

  師父他人生的志向,首先讓我們體會最深的是,「為佛教正名,名正才能言順」。「名正」,所有人接觸佛法,他的認知才正確,方向才正確。所以師父有講說,現在佛教有六種形式。我們不是把這六種背下來,是體會現在佛法的衰微。談到這裡我們就會想起,「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看到法那麼衰,我們情何以堪?所以祖師有志氣「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他很有責任、他很有志氣,人生不能「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這個都是志氣。這一生活著,要能為萬世開太平,為往聖繼絕學。才是有責任的人生。要「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那就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眾生。

  所以師父講這個六種佛教,其實也是在勸我們發菩提心。把這份使命、責任提起來。大家要了解眾生皆佛。他是邪教的佛教,他鐵定墮阿鼻地獄,這個因果是鐵定的。那「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的,「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菩薩觀於螻蟻」。我們發大乘心要行菩薩道,讀到這一句,要轉成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遇到一切眾生,勸他們發菩提心。你今天剛好看到一窩螞蟻,給牠們皈依,勸牠們發菩提心。所以在大乘《梵網菩薩戒經》裡面講到,有受戒的人,當然沒受戒都要發這個心。勸這些眾生,「汝是畜生,當發菩提心」,給牠種一個善根。所以真的「勸發菩提心文」字字是血淚。都是把我們往菩提道上、往了脫生死上勸。所以我們也不辜負省庵大師這一份苦心。我們讀一句想著怎麼給它落實一句。

  既然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在看到他學偏了、學邪了。我們看到邪教,不是跟他對立,生憐憫心。所以這六種佛教聽下來,我們會很有感悟,甚至會因為聽了之後,知道我的責任在哪裡。所以聽經是要聽出使命感。邪教,他要邪,關我什麼事?眾生的事沒有一件跟我無關,因為眾生是我們的過去父母,因為眾生跟我是一體。我們學佛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就不想用分別、執著,不想用錯誤的人生觀再過生活。不然我們就白遇佛法了。白遇了還造業,為什麼?不依教奉行,不就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嗎?那既然知道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那怎麼可能還可以跟他對立?怎麼還可以毀謗?怎麼還可以怨恨他?那我們明了這個理,不是還是繼續顛倒。那不是糟蹋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

  所以明白了這些宇宙人生真相,就要用真理來生活,不隨順煩惱習氣。人真的這個心態有了,言語都柔軟,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是過去父母,哪有你講話還這麼沖?都是未來諸佛,那禮敬諸佛。請問大家你在老法師前面講話,會不會很沖?在老法師面前輕聲細語,一轉過頭就罵人。這個我見過,把我給嚇壞了。本來對我們講話輕聲細語,突然他們的同仁一進來,一下罵得很凶,罵完還回來對我笑著,我有點起雞皮疙瘩。他挺有功夫的,他可能學過四川的變臉。可是告訴大家,他也在提醒我們。提醒什麼?修學第一關,打破哪一關?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他很想修行,但是他問題出在哪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就像我們郭學長那一天,他很無辜的跟大家分享。提到他還覺得自己挺謙虛的,結果怎麼所有的人都說他傲慢?那他自己不知道,他不只不知道,他還錯誤反方向認知,他還是覺得自己挺謙虛的,那你說這怎麼下功夫?

  所以這個時代,蕅益大師說得好,修行要善友為依。蕅益大師講,持戒為本,一定要有基礎才能學大乘佛法。師父指出具體的下手處,三根就是戒,三根加《沙彌律儀》。持戒為本、淨土為歸。你要有歸宿,你要能出輪迴。出輪迴靠自力太難,佛經上比喻的要斷見思煩惱,就好比在瞬間要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大家想像一下,你看那個瀑布的水那麼浩大下來,你怎麼在瞬間把它截掉?所以四十里的瀑布比喻什麼?我們層出不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那個煩惱,你都不用跟它說,「好,我深呼吸一下,準備把煩惱找來」。你都不用跟它say hello,它隨時跟你形影不離,你揮揮,揮得煩死了,煩死了,還是沒辦法。所以這個時代要靠自力了脫生死,幾乎很困難。佛才開這個特別法門,他力法門,二力法門。這個也是因為阿彌陀佛看到眾生想脫離太難,發四十八之大願。這個叫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一個最特別還可以有靠他力的法門,其他法門要靠自力,不容易,依我們現在的根性太難。所以其實把斷煩惱的難度看清楚,知道自己根本沒有機會出輪迴,這個時候對阿彌陀佛的那種感恩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

  怎麼報他老人家的恩?趕快念佛,別辜負他老人家。這個感恩心一起,佛號就很容易提起來。所以剛剛跟大家提,我們懂得這個佛法道理,當下就去用這個真相去處事待人接物。那我們今天聽到邪教,那我們過去父母假如在其中怎麼辦?所以每天要迴向,希望一切眾生都聞正法、求生淨土。

  告訴大家,你不要小看一念輕微。一個念頭周遍法界,一個念頭就跟十方諸佛融在一起,同一慈力,只要你這個念頭用對了。十方諸佛的願力跟你這一念的願力相應,他們全加持上去了,他跟我們是同體的。所以師父說年輕人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大家借了沒有?要不要借?借,在那考慮半天。你們要有信心,禮旭是初中、高中中文這麼差,我們一個老師,高中中文老師,我中文考四十四分,全班倒數第二名。他拿著考卷很生氣,「你瞧不起我的國文。」我那時候眼淚只能往裡面吞。因為有障礙,因為初中老師說:「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語文差那麼多!」已經中了一次傷了。接著高中老師又把我的考卷丟過去「瞧不起我的中文!」我把它撿起來,現在講的時候還沒有那麼難過。這個要勘驗,剛剛才說:「不能難過,要心平氣和。不能夠都講給別人聽,自己要勸自己要受用」。所以一直有障礙,這個障礙真的是師父化掉了。所以善知識的恩德太大了。不然我們這一生就不知道障礙在,可能埋下去了,這個障礙都還沒有去除掉。那就平白浪費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東土難生」。當中國人的機會就這樣埋掉了。所以講經的人才太太重要了。

  你說一個師父這樣的大善知識,救了多少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一看到榜樣,要有志氣。我們也要像師父這樣,你不要打折扣。「取法乎上,不中則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無所得」。你可不要說,我這一生能下品下生就不錯了。你立那個,到時候臨終沒有抓到,那不是下去了?你就定個上品上生,再怎麼不小心也有個中品上生。這個都是勘驗我們的心態。

  所以當時候就是師父講到了,「漢字、文言文是老祖宗給我們後代子孫最大的慈悲,高度智慧」。師父說文言文的發明,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發明,超過一切的發明,真的不是假的,沒有這個文明,人們的靈魂就不見了。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先不要說其他的民族,就以我們中華民族就好了,才幾代人沒有學,現在的青少年變成什麼樣子?不得了。

  在河北有一位范老師,他是范仲淹的後代,我看他的相貌,高興得不得了。因為我們以前讀歷史課本,常常都會看舜王的照片、堯帝的照片、漢武帝的照片、唐太宗都有。其中司馬光、范仲淹都看過。范仲淹先生他雖然吃不飽,可是你看他的臉是圓的。所以人那個臉相是修出來的。有些人瘦瘦的,但臉特別大。李老師年輕的時候,她才四十幾公斤,但她的臉都很大。對,所以福報要靠自己修。放心,有法,有祕密武器。我告訴大家祕密武器在哪裡,「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有祕密武器。你們想起來哪一句是祕密武器嗎?

  「言多善,則莫若發菩提心;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所以你這一生沒福報,沒有關係,要用祕密武器。「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重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我念到這裡,你有沒有身心輕安的感覺?你假如有,你是帶著毫無懷疑的心,在聽這一句話。「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馬上就入那個境界了。但是要保持,「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所以只要肯念佛,你過去生再沒有福報,你很快命運就轉過來了。所以大家看很多人念佛人,他都已經是癌症那麼嚴重,沒有福報,念一念,三個月、六個月病就好。你看劉素雲老師,她那個病那麼嚴重,比癌症還要嚴重的紅斑性狼瘡。有沒有看她現在相貌愈來愈好?見賢思齊,講到這裡我就有點沒有底氣,我的臉都沒圓起來。有沒有圓一點?謝謝大家的鼓勵,我會再接再厲。吃只是個緣,因還是要修福報。沒有福報吃再多,依我四十多年的經驗,叫浪費國家糧食,還是胖不了。所以一切都要從根本修,從根本轉動才行。「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師父在講這個六種佛教,第一個邪教的佛教,我們更有使命感。我們堅信一點,「顯正破邪」,因為「人之初,性本善」,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禮旭雖然中文不好,但是因為聽師父講,「文言文是老祖宗最慈悲的恩澤」。當時候,當下真的是流眼淚。怎麼這麼糟蹋老祖宗的慈悲心?很奇妙,眼淚流一流,執著放下了,洗滌污垢的心靈。對祖宗產生感恩心了,再把文言文打開,好像沒那麼難。從這裡也體會一點,一切法從心想,所以煩惱跟障礙也是我心的問題,外面沒有事的,事事是無礙的。是我們分別執著產生障礙。自性沒有障礙,境界也沒有障礙。肯放下就能入《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開始讀文言文能歡喜。

  接著師父又把李炳南老師的一句最重要的法,又傳給我們。師父提到,李炳老教他四個字,師父都在他攝影棚,把這些老師還有護法、母親掛起來,父親的照片找不到了。最近找到,抗戰時期他的校長周邦道老校長的像,師父趕緊加洗把它掛起來。我們周春塘教授,周教授長得跟他父親最像,那個照片洗出來,真的太像了。師父都給我們表演,知恩報恩,每堂課都是給自己的老師、父母、還有護法,韓鍈館長,感她三十多年的護持,給他們做報告。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師父的義,剛剛講師父信義,答應老師終身不變。師父的恩義,恩德都記住了,老師的孩子跟自己兄弟沒有兩樣,都報這個恩。後面再跟大家講一些例子。

  所以在李炳南老師下面最重要的教誨四個字,哪四個字?「至誠感通」。誠心我們有,只要我們肯提起來。只要提起真誠心,就可以跟佛菩薩感通。體會多少就分享多少,所以上台有什麼好恐懼的?跟人家講傳統文化有什麼好障礙的?會多少就講多少,那供養又不是說,你要講得很深才是供養。你全心全意,毫不保留,都是圓滿的供養,佛法論心不論事。哪有說在講台上功德大,在廚房功德就小?那講這個話的人根本就已經嚴重的分別執著。

  所以《金剛經》是破執著。「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這個執著,做任何弘護的工作都是圓滿的功德,沒有分別的。所以祖師大德、佛菩薩很慈悲,都破我們的執著。所以很多佛菩薩來,示現在哪裡?在廚房。寒山、拾得,一個文殊一個普賢,在廚房裡面幹活,眾生還看不清楚。後來豐干和尚遇到一個當官的要上佛寺去,就問說,「這個山上佛寺裡有沒有高僧」?豐干和尚,「有啊,文殊、普賢,寒山、拾得就是」。那個官員很高興,就上去找寒山、拾得。結果他們兩個身分暴露了,就跑跑跑,跑到一個地方,好像就把山合起來了,合起來以前說:「彌陀饒舌」。那些人一聽,講這個話的人是彌陀,那豐干和尚瘋瘋癲癲的,他彌陀,就趕快又回來。豐干和尚坐化了。文殊、普賢,不也是在破我們的執著?

  所以大家我們要趕快放下分別執著,不能高下見。不然有可能那個端菜過來的是普賢菩薩,然後你還瞧不起他,這個念頭就麻煩了,造業很重。所以要戰戰兢兢,對每個人不可以輕慢。不然有可能就得罪佛菩薩。你得罪佛菩薩,佛菩薩不會跟你計較,但是你這個念頭,這個就造很重的業。尤其是法愈弱的時候,眾生墮落愈快的時候,佛菩薩感應來護持的是愈多,為什麼?佛菩薩慈悲。

  所以當時候聽師父講李炳南老師教「至誠感通」。我們就很相信了,然後就稀裡糊塗的就上台去了。我中文都考不及格,你們的中文都比我好,所以你們會超過我很多。今天把這個罣礙放下。這樣我就可以去參加培訓班,你們上來講。我跟李越老師都很想說,靜下來上上課,我們兩個都沒有好好參加培訓。那你們程度都好,應該你們來護持護持我們。不然我們都沒有機會好好靜下來當學生,都被人家叫老師,很危險。Very dangerous。

  所以當時候相信師父的教導,沒有一句懷疑,我就到了海口。而且禮旭真的是覺得,那個加持力太強了,中文不好都沒關係。結果我在台灣看一篇文章,剛好報紙上報法輪功的事情。結果那個報社的人也沒學佛,就報,就寫了一句「法輪功是比佛法更高的法」。我看這一句,你看有善知識教導,一看就知道它是邪的。我說他連佛法是什麼都不知道。佛法是平等法,佛滅度「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法是平等,他還說,它比佛法高,他根本什麼都不懂,不說一下,一句話就知道它是邪的。所以先學師父的「認識佛教」很重要,我們就清楚什麼是佛教。我就起一個念頭,為什麼?因為那個報導裡面說,這些練的人,命都可以不要就是要練,他還可以自焚。我看了很震撼,我說我都不敢自焚。他的向道之心比我強,只是他遇緣不同。那時候想起師父說,「總在遇緣不同」。很感慨。師父又說:「顯正就能破邪」。我說這些人假如遇到師父的法,那不得了。

  結果後來我就到海口,那半年之後我到深圳,差不多一年,不到一年。十個月以後,我跟李越老師幾個同仁就開始到全國各地走。所以在海口的時間不到一年。後來我才知道,我們教室裡面很多之前練法輪功的,我在的時候不知道。結果他們怎麼轉換的?他們在勞教的時候是看師父講經。你看國家非常愛護人民,把他們轉化好了,讓他們回到原工作,這是德政。結果我就想,我當時候看報紙,我就起個念頭說,「這些人假如聞正法,那道心不得了」。所以你起個念頭,後面都會有感應。之後你跟大家分享,底下坐了不少以前練法輪功的。所以禮旭真的很相信,一念遍虛空法界,不是假的。到目前為止,禮旭發的幾個願都實現了。

  我曾經發一個願,我家族裡面一半的長輩都在教書,跟教育這個行業特別有緣。所以就想說自己能不能做一點事,供養給教育界?

  後來三年前南京居美馨就辦了一個校長跟幼兒園園長的培訓。剛好主辦單位給禮旭這個學習機會,就去。結果安排六個小時,結果講講講,好像還有很多沒有辦法分享。結果回到馬來西亞就繼續講,最後講了差不多三十個小時左右,滿了我的願。為什麼?因為這一套光碟講了之後,假如有緣分成熟的,那這個學校,或者這個地方就可以跟他們交流了。那我就盡了這一個心願,就跟教育界的人結緣。

  我曾經念大學,結果大一的時候,我的學長說「大學叫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我最黃金的四年就這麼沒了,所以要化悲憤為力量。我就不希望說大學生還這樣。那就剛好有大學邀請,他們要把這個光碟錄下來,還提供給很多大學,做什麼?新生培訓,也滿我的願。所以禮旭感覺「有願必成」。只要我們的願不退,《無量壽經》絕不虛言。「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師父也每一個願都在實現,哪怕曾經都是真的是太艱難太艱難了,都是這樣跨過來了。而且艱難也是佛菩薩在考我們,是幹真的還是幹假的?沒有這些境界怎麼考得出來?

  所以師父要為佛教正名,他老人家做到了。他老人家講邪教的佛教、企業的佛教。我一聽到這幾個字,很痛心在哪?企業的佛教,要把佛教拿來什麼?做生意。那不是裨販如來嗎?這個果報很嚴重。釋迦牟尼佛怎麼做的?毫無條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有跟眾生談過錢嗎?那我們跟著他老人家學,要依照他老人家的教導,怎麼可以把佛教拿去賺錢?所以師父讓我們佩服,都是依教奉行。所有的法寶全部都是免費結緣的。

  觀光的佛教,還有學術的佛教。你把佛法用成學術,當知識、當古董,就像漢學變成文物一樣,眾生不得利益。甚至有產生一個誤解,經典沒有辦法,那是理想,只能掛在那,只能當研究。大利益就被我們錯誤的認知、錯誤的方向帶動給砍掉了。所以研究人員方向錯了,也有因果責任,凡事都有因果。所以師父講這六種,還有一種是教育的佛教,是佛陀的原始佛教。

  怎麼恢復佛法教育的本來面目?學佛陀,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所以你看師父一個人,才一個人真幹,力量大不大?大。更何況我們同發菩提心。十年以後我們再相聚,應該有聊不完的心得。所以師父第一個願,恢復佛陀教育的本色。而俗話又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百聞不如一見」。

  我們今天發菩提心,我們明白道理了,我們發菩提心,這是我本有的,眾生跟我是一體,我把菩提心發出來。還有一個是隨事菩提心,隨著你看到一件事的感悟,又再發菩提心。比方說,剛剛跟大家講的,沒有文化就失去靈魂。那個范公的後代,那個面相跟他,跟范公太像太像了,就跟我那個高中課本裡面范仲淹的像,范公還拿了一個上朝的笏,那個照片就是這樣。結果他就講,他在河北辦道德講堂,每一次才二三十個人,他場地小。他說每一次都有青少年來上課,每一期青少年最後分享,都說我還沒有來上課以前,每天就想著怎麼殺害父母、老師。每一期都有。對他太震撼了,他講的時候都流眼淚。他說我們的下一代變成這個樣,所以等於是看到這個情況,再念「法是何義?佛是何人?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你說我們下一代變這樣,祖宗多擔心?所以這個是因為他遇到的事,那感悟太深了。

  師父因為在新加坡團結宗教,因為師父學《華嚴經》,來表演《華嚴》境界。把全世界覺得衝突最大的宗教團結起來了,你看《華嚴經》厲不厲害?有佛法就有辦法。接著因為這個成就,就澳洲人家禮請他,所以澳洲人有福報,他知道尊賢。頒給師父永久的居留,榮譽的公民。結果去了澳洲,就推向聯合國了。到了聯合國才知道,幾十年的聯合國,這些專家居然不相信倫理道德,那個震動多大?師父說居然連專家都不相信,全人類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你看師父有沒有發菩提心?有,好人做到底。得救這個世間的信心危機。所以創辦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所以人隨著際遇再發菩提心,師父辦漢學就是菩提心的落實。因為師父看到了居然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學搞成文物、搞成知識,不得受用。誤了多少的眾生!所以沒辦法了,只能做一個實驗做榜樣,讓全世界人有信心,把方向導正。這些都是師父的願。

  那下一節課再就師父整個他人生的過程,他的志向、誓願,我們一起來感受、一起來同發願「以師志為己志」。這節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