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修捷要報恩談》學習分享(二)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0/2/17  高雄德賢淨宗共修會  檔名:55-115-0005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吉祥!阿彌陀佛!

  好,我們昨天一起交流到夏蓮居老居士為《淨修捷要》寫的序文。從中可以體會到夏老他編這個《淨修捷要》的良苦用心,我們體會到就會珍惜他編的這一本《淨修捷要》,認真去修學。就像文中提到的,淨土法門雖然易行,但是難信。上智下愚才能不移,那大部分都不是上智下愚,也要懂得教理,才能真正信,才能真正知道怎麼修,怎麼入。

  所以序文中提到了,雖然華嚴以十願為歸,二十五頁說到的,「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看起來好像很清楚了,事實上,這個真信還是不容易。而對於我們末法時期的修學人,「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也很難契進去。是看到這麼好的法門,看到這個時代的眾生,要了脫生死很難,這個法門又那麼殊勝,那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護持好這個時代末法眾生能當生成就,這個是老人家的苦心。這個字念遽(音巨),上一次成德念錯了,那也感謝同修的護念。所以看出來成德的中文也不是很強,而且沒把握的事還是要查一下字典。《弟子規》說「謹而信」,這個謹,謹慎來備課,還是很重要。就像我們黃念老他都已經是入境界的人,但是他所分享的東西,他還請他這些學生,你們好好審核審核,看有沒有哪些部分要修剪一下,當然講的內容沒問題,要觀這個時代的機。所以他考慮事情都還是非常的謹慎、嚴謹,這是我們要去體會,進而可以跟他學習的地方。

  那昨天我們提到了二十八頁,「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眾生愈來根器愈差,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個淺學,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讀這一句話,首先讀下來,我們的心情怎麼樣?會很鬱悶嗎?會不會:哎呀,好難啊。那當然,修行的人我們說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要清楚自己的狀況,我們才知道怎麼來努力,怎麼來對治內障,內在的煩惱;外魔,外在的誘惑。怎麼來護好自己稀有難逢成就的法緣,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法緣。

  所以修行還有一點很重要,不只不能對不起本師,對不起父母老師,還有一點也不能對不起誰?不能對不起自己哦。而我們昨天提到夏蓮居老居士的一段開示,「末法眾生,根鈍業重」,這個也幫助我們洞察自己跟這個時代的狀況,「內障外魔,無人不具」。這個無人不具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啊,所以自己也是這樣,能不能輕慢任何人?取笑、指責任何人?不行啊,自己都是這個樣子了,修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去看別人的呢。

  所以《論語》當中提到,「子貢方人」,方人的意思是在批評人。孔老夫子很有智慧,他會抓住很多機會點,去教導他的學生,大家知不知道子貢的特長是什麼?看得出來,大家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都放下了。孔門有十哲,這個十哲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十個最優秀的學生啊。那我們現在也是學生,而且我們現在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阿彌陀佛的學生,那是大乘佛法,可是「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所以儒家跟道家的基礎重不重要?就是小乘的基礎,我們現在連小乘怎麼當學生,怎麼敦倫常、盡本分,我們都搞不清楚的話,能學大乘嗎?不容易學上去哦。

  所以《論語》裡面,顏回的精神,我們要不要學呀?「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哇,我又不是顏回夫子。可是要不要有他那個不貳過的精神?可是我們想,我都提醒我自己不要生氣,還是生氣了。可是生完了也要警覺,我不能再生氣了,那個不貳過的態度要不要提起來?要啊。不然就一直悠悠放任它,愈來愈嚴重,不行。雖然又犯了,但是決定下定決心,無常迅速,我不能再犯,不然我就跟著它去輪迴。那個不貳過的精神一定要提起來。

  所以孔門這些榜樣,其實對我們修學很重要。他們的優點,還有他們的缺點。包含最會做事的人:冉求、子路,這很會做事。我們要不要學會做事?要啊,不然我們到道場來服務,變成幫倒忙、添亂,這不行的。所以德行是: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很會做事情:子路、冉求。言語,口才非常好:子貢,宰我。宰我,大家認不認識?聽課的時候打瞌睡。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

  其實我們換一個角度講,能夠被老師罵,好事還是壞事?老師敢罵代表我們承受得住,所以你看李炳南老師在教學生,不能接受的怎麼樣?對他很客氣呀,不跟他結怨。所以能被善知識指正,那是善知識疼惜我們,所以我們俗話說不知好歹,現在假如我們不讀經典啊,好跟歹有時候我們分不清楚了。人家是真正要成就我們,我們覺得怎麼這麼倒霉,真的是這樣啊。

  成德有一次,記得二00二年,到澳洲淨宗學院學習,結果我到的前幾天,有一個講師,在台上結果犯了錯,老法師當面指正他。因為是前幾天的事,所以成德去的時候,大眾還在談這個事,當時候我在聽別人講,那個講的人說:噢,那個某某人,很衰呢,被老和尚當場指正他。可是我當下覺得,他怎麼這麼有福報啊?因為那個一指出來,請問他會記多久?終生都難忘啊!所以好跟歹有時候我們分不清楚了。「聞過怒,聞譽樂」,人家一誇獎,飄飄欲仙呢,很高興,其實那個可能都是很有目的的,這是好還是歹啊?「聞譽恐,聞過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所以我們現在善知識要看得懂啊,知好歹。

  前幾天還跟大家提醒,老法師說這個時代「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我們得把什麼是真善知識搞清楚,不能遇到那個邪師就陷進去了。可是這個時代不遇到邪師也很難,為什麼?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除非我們自己有判斷力,不然也很可能走錯路。因為老法師在《認識佛教》說有六種佛教,一不小心就走錯路了。《無量壽經》更提醒我們:「惑道者眾,悟道者少」,要分清楚。

  那剛剛,我們提你看這個十大弟子,這些故事對我們修學都很重要啊。所以當然上課不能打瞌睡,是吧?因為專注聽自己很得力呀。不過有時候真的忍不住,是吧?現代人不容易,工作又那麼累,一天下來,沒有爬枕頭山算不錯了,晚上簡單吃一下,又到學會來聽課了,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所以大家真的睏了,不要客氣,不要有壓力,也不要掙扎,好好睡一下,差不多五分鐘十分鐘就緩過來了,是吧?說不定還可以夢見周公,「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再醒過來也沒有關係。不過我們要有一個默契,你睡的時候要前後點頭,不要左右晃。因為左右晃會撞到旁邊的人,這樣會影響別人,這樣不行;而且左右晃,成德在前面講,你在底下會是「哦」,我一看,哎喲,不對不對,不對不對,我愈講愈沒有信心去了。假如前後點,「嗯」講得還有點道理,這樣我就愈講愈有信心。

  好,大家真的不容易,這個時代生活,很辛苦很辛苦,又有工作又有家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所以,老法師送了一句法語給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值不值啊?咬緊牙關,咬多久?最多一年吧,不是一年,一生呢,最多一生,幾十年換個無量壽,值吧?但是真的咬了,應該不用咬那麼久了,你的忍辱可以真正咬個三年五年,慢慢工夫就得力了。要真幹,慢慢就煩惱輕智慧長,「工夫到,滯塞通」。所以師父這些法語,對我們都是很大的勸勉,給我們信心,給我們決心,咬緊牙關。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那剛剛跟大家提到,這個子貢他口才很好,有一天他批評人,結果孔子馬上跟他說,端木賜啊,「賜也賢乎哉」,你很賢德了嗎?「夫我則不暇」,不暇就是沒有時間。哇,哪有那個閒時間閒功夫去批評別人,我自己用功的時間都不夠了。孔子有沒有把他修學的心境狀態講出來?一個真正要成就的人,是自己用功的時間都不夠,首先自己不能浪費;再來,更不能去批評別人,那時間更花掉了,精力更花掉了,而且在批評別人的過程,這個習慣會愈來愈加深。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忽掉了,常常我們的眼睛,我們說眼睛很銳利,都是在看別人的錯,批評別人錯了,這個慣性都是向外,一下子要向內容不容易?不容易了。

  所以修行是生處令熟,我們什麼陌生,常常反省自己陌生。生處要令熟,熟到時時可以回光返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全部是我的老師,是讓我要明白什麼的,是要啟發我什麼的,這個人事物的出現是要讓我看到我還有什麼習氣的。我看到他,我脾氣忍不住了,啊,我還有脾氣;啊,為什麼他的話可以讓我生氣?因為我最不能忍受什麼,那個不能忍受都是執著。

  有一些人可能過去生是忠臣,所以都有一個習氣是嫉惡如仇。嫉惡如仇要不要放下?要啊。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岳飛在民國時期對日抗戰還沒開始,他已經招兵買馬要打仗,人間還沒開始打,陰間開始打了。岳飛愛國的情操,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是只要還有這些愛憎,愛憎就是情執,愛是喜歡,憎是討厭。我很討厭金人,我很討厭哪種人,都是情執啊,「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是善知識,來提醒我的內心還有什麼習氣,進一步去放下他,全部的人都是來成就我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1~2

  剛剛是從,我們講到我們是在末法,根器愈來愈差,這一段不是讓我們洩氣的,是讓我們更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以後,那就是根本就不能僥倖了,要認真對待自己這一生當生成就的因緣。而這一些古聖先賢他就留給我們啟示了,時間不夠用,不能批評別人。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成德建議大家要看他老人家寫的《自警錄》,自己警覺、警惕的這些法語他都寫下來了,這幾天也跟大家交流了好幾句了。其中有一句他也是跟孔子的心境非常相應。夏老說:「學道之人,無剪爪之暇」。連剪指甲的時間,有時候都抽不出來。很用功啊,沒有這個閒功夫,無剪爪之暇。安有時間,「安有功夫說閒話」。這個跟孔子說「我則不暇」,一不一樣?而這些大修行人的法語,都是他在菩提道當中真實下的功夫,我們下功夫就要跟他們學習,跟隨著他們的步伐就對了,因為他們是過來人。

  所以夏老這一段,對我們末法時期的觀照,對我們是一種護念,我們是「內障外魔,無人不具」。這個「邪多正少,退易進難」,要進很難。接著夏老說「若都無苦,忍從何來?」我們人生有沒有遇到很多苦難,若都沒有苦,我們的忍辱怎麼修啊,忍從何來,借彼魔惱,這些魔的境界,「堅我願力」。講到這裡有沒有想到《無量壽經》哪一句話?借彼魔惱,堅我願力。「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好,「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就像我們現在免疫力很高,也不怕病毒,同樣的道理。好,讀完這句話,有沒有覺得能量很足?哎呀,有了。有沒有下一個橫批?放馬過來。接受考驗,歷事練心。練出真心,練出忍辱波羅蜜,練出同體大悲之心。好,夏老這一段也是讓我們提起警覺性,也提起決心毅力。

  好,接著我們看夏老又提到,「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好,然後呢?今之修淨業者,因為我們要深信,必然要深入經藏,但是大家是僅持鳩摩羅什大師的《秦譯》,對於玄奘大師的並不一定有受持,而且也沒有讀《無量壽經》。好,那夏老就是洞察到,為什麼不能理明?為什麼不能信深?為什麼不能真信切願呢?因為這個「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他沒有深入大經,深入五經一論的話,「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好,那「庚辰之歲,病中發願」,這個就是代眾生苦了。就像老人家九十四歲,去年九十三歲,飛巴黎都飛了幾次,這樣奔走,都是代眾生苦啊。我們要體會這些大善知識的良苦用心,知緣惜緣,知恩報恩。而且,他是「敬集經文」,很恭敬的集結了五經一論的精華。好,還含攝了禪密,大乘、小乘,宗門教下的精髓。這裡提到,「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代表我們用很短的時間就掌握了整個大乘佛法的精髓所在,這樣能「俾授初機」,讓我們這些末法淺學得到很大的益處。那其中提到,這個祖意,這個祖師就是指禪宗祖師。

  我們看到三十二頁倒數第二句講的,現在大家都是說,「你們一念淨土,誰一搞禪,就是務外了」,哎喲,就沒有一門深入了,這「就是不專心了」。有人會有這樣的批評。好,我們佛門說:主伴圓融。所以「主」一定是什麼?淨土宗,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經》。因為這樣專啊,「教之道,貴以專」。但是這個「伴」呢,它能起到讓我們對這個「主」更深的信心。我們說:正助雙修,主伴圓融。我們都聽到《大集經》裡面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大家聽了歡不歡喜,這一句佛號不只是禪,是什麼?無上深妙禪啊。

  而且我們觀察,老法師講經的時候,會不會講到禪?這個要會觀察。禪是佛心,佛的心。教下是什麼?佛的教導,佛言。戒律呢?佛的行為。那佛心、佛言、佛行是三個東西嗎?是一,心行一如啊。所以當我們愈明白佛心,對我們念佛有沒有幫助?有啊,「洪名正彰自性」。我們看這第十一拜,就是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因為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心變的。整個宇宙是沙門一隻眼,都是自己的心現的,「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其實這一句從哪裡來的?《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開始覺悟了,始覺了。「是心是佛」,我本來的本覺就是阿彌陀佛。

  所以這裡「副以祖意」,也是讓我們念佛更有信心。就像老法師常常講到六祖大師,都會提到他那五句教誨,有沒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染著,我們要有信心。「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死,靈魂不會死,自性長存,常寂光,長存的,不會生滅的。而且這一句真的懂了,根本沒有生死,不用怕死。「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有沒有信心?本自具足啊。「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真如之本性是不動搖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好,這個都是禪啊。

  黃老又說了,「這個也有必要,因為末法眾生根器是差了」。黃老這一段其實是在強化,一門深入是正確的,是有必要的。為什麼?「你一門還學不好,再多加一門更學不好」。雜了,精神不能專注,尤其是上了年紀了,那更是要專之又專,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哇,你還去研究一大堆經論,靠不住啊。所以有人就問老法師,要學比較大的經論,老法師跟他說:「你年紀大了,時間不夠,一本《無量壽經》就可以了。」「但是絕對的不讓學淨土的人碰一碰禪宗,那就不會有『有禪有淨土』了,那沒有人是『有禪有淨土』,就沒有戴角虎了。」好,這是「副以祖意」的良苦用心。

  再來三十三頁倒數第二行,「夏老師就明白地說:我這裏頭一方面根據經典,」所以不是自己的意思,「一方面把祖師禪宗的這一些風格、一些精神融會在一起了。」

  好,接著我們再看序文:「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乘隙,乘隙而入,「而正念自得現前」。我們能夠練到妄想不易入,那我們就正念相續不斷,就不會做不了主了,所以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這個修行的方法就是讓我們正念分明。約,是約束、檢束自己。自他。我們看一下三十四頁倒數第二行,「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要感應道交。「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自和他有了感應了,就是最好的事情。」

  我們再看下一頁第三行:「你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安住於經文的奧義之中,你的身口意以這個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得到清淨海會眾菩薩的加持,甚至得到龍天護法,常住三寶。你看這個,「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我們在拜這三十一拜的時候,感應到什麼?哇,虛空法界常住三寶,龍天護法都在加持我們,這個得的利益無邊啊,太大了。這個是「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

  再來,「『括』就是包括了」;讚,稱讚。觀,觀察。觀察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進一步要怎麼樣?發願,願求生,願效法啊。效法本師,效法阿彌陀佛,效法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諸上善人,都在這個讚歎、觀察、發願,還有迴向,都在這一拜裡面含攝這些部分。好,那我們看這個「一心觀禮」,這個「觀」字還是挺重要的,我們要懂得觀察,觀察到了還懂得往內反觀、反省。我有沒有效法?我有沒有好好念佛?因為我觀察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請問當我們感受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接下來我們會怎麼做?死心塌地好好念佛。《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一個是結輪迴業,一個是萬德洪名能滅眾罪。哇,天壤之別就在我們的一念間。假如這三十二段經文真的都有入心,我們的心態會不會變?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變?會不一樣。

  舉一個例子,我們翻到第五頁,噢,那個抱歉,翻到,對,是第五頁,後面的第五頁《淨修捷要》的經文,《淨修捷要》的部分,有翻到嗎?這是第五拜,我們開始觀禮:【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我們所在的極樂世界,【永無眾苦諸難】。我們前幾天說的,現在有冠狀病毒,有沒有苦?有沒有難?有啊。而且今年的難,不是哪一個地方的人感受而已,是哪裡?哇,全世界。年初,澳洲大火燒的面積嚇死人,連巴西,那個燒的那些煙霧,都飄那裡去了。再來,英國、歐洲大颶風,超強颶風啊。土耳其地震很嚴重。好像現在印度蟲害,一大堆蝗蟲過境,那糧食破壞很嚴重啊,現在說怕牠飛到大陸去,所以說喜馬拉雅山看能不能擋得住。

  你說今年,十二生肖第一個剛開始,就讓我們感覺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大家心安不安?趕快安在極樂世界。所以你看這一拜,哎呀,那裡【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厭離娑婆啊,願生極樂。所以諸位同修口罩戴了那麼多天,厭離娑婆戴出來沒有?呼吸都很費勁,是吧?到極樂世界才好啊,這個國土太危脆了。

  接著【亦無四時寒暑】。哎喲,前幾天睡覺熱醒。昨天呢,凍醒了,變來變去很容易感冒。所以六塵都在給我們說法。今天那麼冷的天氣,有沒有在給我們說法?趕快去極樂世界吧,不然會把你熱死,會把你冷死,這個是業報土,趕緊要厭離,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法性土。【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噢,念到這裡,開心嗎?對呀,我們遇到了這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國土。【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念這一段念得很高興,我看我們都念,全部念一遍好了。當然念的用意,「一心觀禮」,觀察。

  我們看第一拜,第三頁。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

  念到這裡,「八相成道」4648辛不辛苦,為誰辛苦為誰忙?「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就是「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一抓住機會就要長我們的善根;「而我愚癡,不知信受」啊;「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真的,佛看到我們在地獄受罪呀,真的想,我來代他吧。但是畢竟地獄從哪裡出來的?從自己心變的,「而我業重」,那是自己的業變的,「不能救拔」。

  其實當父母的人都有這個心境,看孩子生病了,我代他吧。其實佛菩薩的慈悲是一樣的,佛更告訴了我們,「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們真體會佛菩薩的同體大悲,不願再辜負他的慈悲度化了、成就了。「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所以《勸發菩提心文》好好的多讀、多領納,就能知佛恩、父母恩、師長恩、護法恩、施主恩、眾生恩。所以能知恩的人,跟菩提心相應,就能生起報恩的願力了。所以整個聖教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知恩報恩。整個佛法,其實也在教我們知恩報恩。

  好,我生人道,佛還是以種種機緣、機會,來長我們的善根。釋迦牟尼佛這一次來到我們娑婆界,第幾次了?第八千次了。其實也是提醒我們,我們過去生辜負釋迦牟尼佛多少次了?哎呀,所以體會到這裡,記得那時候,了解到這個真相,去教書,有時候給學生、小朋友講了幾次,突然起個念頭,我跟你講幾次了?。有這個念頭起來就有點情緒,就想到,哎,釋迦牟尼佛勸我八千次啊,我也沒聽啊,哇!慚愧了,不好意思啊,脾氣就下來了。所以佛給我們做榜樣啊,讓我們生慚愧,讓我們反省,讓我們效法。所以佛是「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這是真相啊。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哪?無處不在呀,他是法界身。所以他:

  【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

  授我們看懂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

  【杜惡趣。開善門。】

  杜了九法界的惡趣,開了一真法界的善門。

  【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而我們知道佛的恩,知恩,接著怎麼報恩?「如來所行,亦應隨行」。如來勸大家念佛成佛,他自己也是念佛成佛的,那我們「亦應隨行」,效法他念佛成佛,然後也效法他,以這個易行難信之法,讓一切含靈而得度脫。所以報佛的恩,怎麼報?「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人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謂聖賢佛菩薩之志?「每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這個各得其所,一來當世能夠過上幸福的日子,來世呢,脫離六道輪迴。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佛菩薩而安之也。老法師常常說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老法師常說我們學佛的人,學宗教的人,應該要把佛菩薩跟神的什麼?大慈大悲、神愛世人在我們身上展現出來。不然大慈大悲是抽象的,人家怎麼相信學佛能大慈大悲。好,這個是第一拜,我們觀察到恩德,也觀察到釋迦牟尼佛的勇猛度眾的行誼。

  第二【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

  我們念的時候都是隨文入觀,「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我們有讀過《無量壽經》的人「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你看我們這個就可以感受到,阿彌陀佛那種孝親尊師,那種「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度眾生的那種悲切,勇猛精進。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這一次好像跟大家特別提到老法師那一句話: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我們一生學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自己怎麼樣?不操心,佛菩薩安排。有家庭的人也可以啊,要生孩子,佛菩薩安排。讓觀世音菩薩好好安排一下,送子觀音啊。方法有沒有教?印光祖師都教了,求子三要。不只是身口意三業要自他感應,連求孩子都要求感應啊。你誠心要成就下一代去利益眾生,這個是能感。會感得什麼應啊?佛菩薩聖賢人到你們家來投胎了。你們看我的眼神不大相信的樣子。「信為道元功德母」。還是你們的眼神說,我都已經當祖母了,我孫子也很大了。你看,分別執著。你可以勸別人嘛,別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真的有心,什麼都不是障礙。心沒有發出來,什麼都是藉口啊。

  所以,「求子三要」這個上網去,印祖教得很仔細。而且這個求子三要提醒我們,不是懷孕才開始下功夫,因為懷孕了才開始下功夫,他已經「噔」已經進來了嘛,是吧?現在是從哪裡下手?還沒進來,就要感應發願的人再來我們家。所以是這一戶人家要先積德累功,然後感應好的子孫來,叫「以立福基」。這個家庭有福報根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第二呢,「保身節欲」。這個夫妻的身體要保養好,因為這個是孩子的先天,「以培先天」。你媽媽體質假如不好,那孩子一懷孕體質就受影響。接著,「胎幼善教」。三歲看八十,三歲以前很重要。「以免隨流」。三歲根基一紮下去他就不會隨波逐流了,這是求子三要。

  好,所以啊,學釋迦牟尼佛,不是出家才能學,你這一生一切為眾生、為正法。你說我還得賺錢,賺錢是給眾生表敦倫盡分的法,給在家人怎麼學佛的榜樣,那是不是學釋迦牟尼佛?是啊,為眾生做好榜樣、表法。尤其現在出家人多,還是在家人多?當然是在家人多。那在家人多,你又給在家人做好的表法,那利益的人很多啊。老法師講的每一句,都可以當下去落實的。假如有一句說,「不行,落實不了,這一句跟我沒關係呀」,是我們的念頭自己分別執著了。不相信大家真的有遇到,一定要告訴我,我們好好探討一下。看是我錯了,還是你錯了,這個叫善友為依,互相切磋一下。因為有時候我們一個念頭分別執著錯了,一個念頭錯掉了,就好像一個角度不對了。小小的角度,愈修會怎麼樣?愈偏愈大。儒家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很有道理哦。

  佛家又說,「捨身容易捨見難」。我們當下,老法師對我恩德很大,我可以為他減壽三十年,我可以把生命給他,希望他常住世間。肯這麼做的人應該有啊,這叫捨身。可是把自己的分別執著,把自己的見解放下,容不容易啊?容不容易?你說,哦,你這麼肯為老和尚捨身命,那你現在完全照他老和尚的教誨去想、去做,好不好?嗯,考慮一下了,不容易。因為我們堅固的執著,這個思想觀念要放下不容易,還得靠什麼?長期薰修,慢慢把它搞清楚。但是只要有疑惑了,就是已經產生對這一句教誨的不理解了。這個時候為什麼說善友為依重要,為什麼《弟子規》要說「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成德跟大家交流第五天了,講了不少句話了。有沒有哪一句你覺得,嗯,不是這樣。應該有吧?哇,你們都沒有。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哇,我講了五天,你們都沒有不一樣的意見呢。我今天會開心得睡不著了,真的有,要探討,我們互相切磋。不然有時候這個見解不對了,會障礙我們的修學。最大的病,是疑根沒有去掉。為什麼《勸發菩提心文》說:「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那個罪業裡面就是對正法還有懷疑,對念佛法門還有那麼一點沒有完全相信,都要去掉。

  【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

  因為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而且他是:

  【名具萬德。】

  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攝佛的功德為自功德。從果起修,即修即果。我們看到這個名具萬德,老實念,就對了,老實吃饅頭啊,是吧。

  【聲聞十方。接引導師。】

  看到這個聲聞十方,果然是佛中之王,每一尊佛都非常歡喜介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因為他做到讓所有的諸佛全部是佩服,所以能做到『聲聞十方』,容不容易啊?我們也期許自己,我們自身修學能得到大眾的肯定,我們的道場能做到讓人家肯定,進而能夠讓大眾對我們的道場、我們修學的法門生起堅定的信心。所以都不是自己出去宣傳,哎呀,我有多好,我有多好。是自己做到,這個口碑自然產生,口碑就是讓佛菩薩臉上貼金了,這是實質的。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不單是要去買一個金片,是吧,到佛寺去貼上去,這個是形式而已。還有實質的,依教奉行,為人演說,真正給佛菩薩臉上貼金啊。

  我們看第三拜。

  【一心觀禮。】

  一開始的時候,跟大家有提到每一拜都有標題。第一拜此土導師,第二拜是彼土導師,接下來這個第三拜是介紹極樂世界。

  【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

  而且,這個世界裡面有一尊佛,法藏是因地修行的法號,法藏已經成佛。

  【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這一段,比較是針對這個《阿彌陀經》裡面,「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去此世界十萬億佛土」。這一拜也很重要的是,世間人現在容易起疑,真的有極樂世界嗎?真的有,而且還講得很清楚,離我們多遠?十萬億佛土。而且我們眾生容易著相,好像沒有個具體的東西,自己好像覺得摸不著。佛很善巧,離我們十萬億個佛國度,而且在哪一個方向?西方。人,他指方立向,他就覺得有個目標方向,很明確。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這是第三拜。

  第四拜是「法身依正」。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其實我們讀這個「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就知道法身,就是一切法都是他的身。所以整個宇宙,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所以阿彌陀佛在哪?「遍一切處」啊。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會不會說:「啊,我好孤獨哦。」佛菩薩慈悲,不然就敲你的頭說:「傻孩子,什麼孤獨。」這個都讓我們了解真相啊。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

  你看這個經文,離娑婆苦,得究竟安樂。

  【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第五拜「報佛身土」。講到報土了。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

  這一拜我們剛剛講過了。我們再來看第六拜,「光壽無量」。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亦皆無量。】

  讀到這裡,我們感受到,去了就無量壽啊。這個無量壽是所有無量當中最重要的,你有無量的財富,沒有壽命就用不了了。

  【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變化無常,這個時代的人都很難心安。釋迦牟尼佛才說:「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就趕緊勸自己的親戚朋友,趕快求生。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噢,大家都記得這麼熟,太好了!不好意思,這個當老師會有一個習氣都要考試了,大家都能應對得上,好。

  第七拜,「光中極尊」。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佛身所到之處,就是佛光所到之處。念這一拜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且我們隨這個文,念到「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有沒有覺得自己愈來愈清淨?「歡喜光、解脫光」,愈念愈覺得可以解脫。「安隱光」,愈念愈覺得:生則決定生,萬修萬人去。「超日月光」,這個也要期許自己所在的地方讓一切眾生都得法益,這樣的光超過日月啊,讓人能結上了脫生死的機會、法門。

  好,我們看第八拜:「威光普度」。我跟大家這樣過一下這三十二拜,就是我們都在觀察。其實都是讓我們在觀察、在讚歎,進而去發願效法佛菩薩,發願去求生這麼莊嚴的國土。而且我們也要觀察,哇,這國土太殊勝了,待會兒好多拜都是,唉,看看這麼殊勝我要欣生極樂。再拉回來看看我們現在的國土,哇,「久後轉劇」,我要厭離娑婆。所以每一拜都隨文入觀啊,菩提心就出來了,「念生死苦」,《勸發菩提心文》告訴我們了。

  《勸發菩提心文》很重要啊,因為「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到「三輩」共同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代表這個法門都要發菩提心,它是普賢菩薩法界,一定是跟這個頻道接通就往生了。那當然,普賢菩薩一定是發菩提心。那菩提心我們本有,必有因緣,方得發出來啊。什麼因緣?念佛重恩,念師長恩。三十二拜裡面有沒有?有啊,第一拜就是念本師的恩。第二拜念彌陀的恩。再來第三十拜:【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念老師恩,念自己的菩提道上所有曾經幫我們的善知識、護持我們的有緣人,通通要念恩啊。這菩提心啊。這個是師長。

  還有父母恩。你看最後一拜:【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這個也都是念眾生、施主恩。這麼多的親人,我們就不說過去生,先說這一生就好了。我們能夠來聽經,我們能夠來弘護正法,在道場做義工,有沒有家裡人的支持?沒有支持,我們來不了啊。那他也是我們的,他們都是我們的護法。所以「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所以看這一拜,心量很大,擴寬心量啊,「普皆迴向」,【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念到這裡,我們就跟阿彌陀佛同心了,一切皆成佛啊。「斯願若尅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所以我們這三十二拜是從真實心拜出來,可能拜到第三十二拜,「同生淨土、同圓種智」。突然那一聲念完,有天花掉下來了,天雨妙華。哎喲,可不可以拜到這個境界?你們信心不夠。修得好,唐朝的時候,人家道宣律祖感應什麼?天人來供養。我們現在也沒說要求要感應天人供養,只是要求天雨妙花下一下。那你這麼誠心修,天女會散花,來隨喜功德。這個是感應給我們信心。好,當然我要先拜到天雨妙花,再來跟你們分享。

  好,這個是剛剛跟大家講到《勸發菩提心文》重要,菩提心重要。而這三十二拜沒有一拜不是勸我們發菩提心。前五拜有眾生恩,有施主恩。其實我們拜護法,也是念這些施主啊。我們拜眾生,六親眷屬都在其中。所以這三十二拜,每一拜我們那個心境提起來都是菩提心。尤其《勸發菩提心文》後面講的,「念生死苦」。我們看到,哎呀,這裡有眾苦、諸難、惡趣、魔惱,我們就念生死苦,這是菩提心。再來,「念求生淨土」也是菩提心哦。「念尊重己靈」,菩提心哦。哪一拜是念尊重己靈?「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是不是尊重己靈?最後「念正法得久住」,其實我們發起效法釋迦佛、彌陀佛,發起效法這些大菩薩。甚至於我們念到,「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憫,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哇,當下有沒有我要弘揚《無量壽經》,念正法得久住。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跟三十二拜是不是兩本經?也是一哦。

  好,這是講到第七拜。我們隨著這些文入觀,這個提起的心境都是跟菩提心相應的。就像第八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讀到這裡,真心讀,有沒有感覺佛光在照?但是不要去求,自自然然的。不能去求感應,感應是自然才叫感應,求的話就變成貪求了,而且貪求容易著魔。所以什麼境界,只要不執著都是好境界。只要有執著,好的瑞相最後變著魔都有可能。那不好的境界,你不執著,你還是念你的佛,那它也障礙不了你。而且你在不好的境界當中不執著,就是練不分別。好跟壞,不罣礙。「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那就平了,不會再去比較,不會再去分別、再去愛憎。這一拜也是讚歎這個阿彌陀佛的威光。

  【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

  我們念到這裡,有沒有感覺身心比較柔軟?心地也比較柔軟?這是隨文入觀。『所有疾苦莫不休止』。

  【一切憂惱莫不解脫。】

  不要擔心,有佛法就有辦法。而且往往你專注念佛,心一清淨,會突然想通事情,想到好方法。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決定可以感應佛菩薩加持,就能想通事,有好方法去對應。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第九拜,「禮佛現光」。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

  我們看念這個文,那個景象有沒有出來?觀想啊,我們那個極樂世界的情境、佛放光的情境,就現在我們面前了。

  【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所以再多的業都不怕,只要佛一念,佛光一到,譬如千年暗室,一燈才照,千年之暗就去掉了。

  【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第十拜,「現在說法」。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

  這阿彌陀佛隨時都在講經說法。

  【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真的把這個微妙之法聽懂了,心就安了,就知道有救了,只要我肯老實念,萬修可以萬人去的。夏蓮居老居士他學佛很久,後來遇到念佛法門,回家笑了好幾天。噢,三天。大家有沒有回家笑了好幾天?然後夏老說:「我終於可以出去了。」可以出哪裡?勤苦生死輪迴,可以出得去了。這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的殊勝法門。就像這個第二十三拜:【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橫著就出去了。【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所以這個不可思議微妙法門,真正懂了,心就歡喜,安住在這個法門的修行了。夏老好像高興完之後,他那個讀書的地方改成歡喜齋,終於可以出去了。

  好,第十一拜。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

  我們現在在這裡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朵蓮花就開了。『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念得愈認真,那個花就愈來愈大了。這一拜是「禪淨不二」,禪宗的意境在這一段話當中都彰顯出來,尤其最後的『心作心是』。

  第十二拜,也是「密淨不二」。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我們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這是很高的法,密教是大乘佛法的研究生,很高的法。但是我們這個淨土宗也是密教,但是用顯說。所以在日本興教大師,他就說「一個『阿』字,出現一切陀羅尼;一切陀羅尼,出現一切諸佛」。所以光是一個阿字,功德大不大?就非常大。所以整個阿彌陀,那這個佛號就含攝一切法了。就像我們下一拜的,「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所以你看它每一拜之間,它是互相呼應的。「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而且我們看到本尊,我們要了解,密宗跟我們淨土宗是不二,而且密宗成就快,當然淨土宗密教顯說成就也快。為什麼他成就快?密宗成就快是因為他非常重視發菩提心,跟《無量壽經》講的一模一樣。

  再來密宗很強調根本,黃念老在第三十一拜,第三十一拜本來是拜「遍禮三寶」。其實因為三寶護持我們的道業,天龍八部護持我們的道業。黃老他就講到這一拜,我們成就有三個根本。這幾天有沒有跟大家討論,「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麼是本?君子要務本,那請問我們現在要成就這一生的學業、道業,我們有沒有在根本下功夫?假如沒在根本下功夫,那就像種樹一樣,把水澆到哪?澆到葉子上去了,不是澆到根上了,不只沒好處,那葉子會爛掉。就像一朵花插在花盆裡,它沒有根的話,幾天就謝了,謝了還會發臭。所以我們現在學聖教,假如不從根本,看起來口才很好,但是沒有修身,沒有齊家,最後出點什麼狀況,人家說,「哇,那學傳統文化、學佛的」,都是這樣的話,還影響大眾的信心。所以不能沒有根,不然我們後面可能做的事還會影響大眾對於聖教的形象、信心。

  所以根本,君子務本。學業,什麼是根本?道業,什麼是根本?家業,什麼是根本?在家人有成家,什麼是家業的根本?我們這兩三代人迷失了,什麼根本?多賺一點錢,這個家就幸福了,走入一個誤區了。《大學》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本末倒置,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啊。所以家業德是本,教學為先是本,家教是本,父母的身教是本,修身是齊家的本。因為我們很清楚什麼是本,我們隨時都會在本上下功夫。

  假如我們對本很模糊,到底每天在忙什麼?在用什麼功?稀里糊塗一年過去了,好快啊,二O一九年又再見了,二O二O年又來了。一下子又過了一個半月了,快不快?好像才剛除夕過了,都已經過了一個半月啦。「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世間沒有樂,都是苦苦、壞苦,不能留戀啊。「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學業、家業、事業都有本,所以事業,德也是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以經營事業不知道本,也是搞到最後本末倒置。

  《中庸》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有九個原則你掌握住了,連天下都能治,更何況是管個公司呢?「曰修身也」。所以師長的法語說:「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第二,「曰尊賢也」。所以一個人的事業能夠用對人,用有德的人,你跟有德的人合作,你用的最重要的幹部是有德的賢人,這個事業才有穩固的根基。用錯人,就好像那個柱子不穩,很容易就垮下來了。聖人的話每一句都很深很廣,我們不能只把它當知識,把它記住一句而已,要去領悟它,就有很大的受用。為什麼跟大家溝通,要在黃老的每句話去體會到他的用心、體會到他的修養、體會到他是怎麼做人做事,我們就很有收穫了。

  黃老在講三十二拜,他就從這個「遍禮三寶」,他談出了三個根本。第一是成就的根本,因為我們念阿彌陀佛是要成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尊,所以第十二拜說「教主即是本尊」。所以時時不能忘了這個根本。

  第二是加持的根本,密宗講上師,我們淨土宗、顯宗講的就是你依止的和尚,和尚叫親教師,我們跟著他學的。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老法師在他跟李炳老十年因緣的開示裡面講到,學佛最重要的是師承。老人家這句話是有根據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頭就說,「從明師受戒」。所以這個承傳都是什麼?明白的老師,過來人的老師。我們要依止,要親近他,怎麼親近?受他的教誡,「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他教的我們要精進的去落實,「不失所授」,不把他的教悔忘掉。

  老法師為了成就我們講了六十年的經,他老人家這些教誨我們要放在心上。黃念祖老居士說上師,我們親教師就是我們加持的根本,真是如此,一分誠敬,他就加持你一分,得力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和尚很慈悲啊,他在講經當中都怕我們漏掉最重要的,他就再善巧的點出來。剛剛念這兩句話是印祖教誨的重要教導。印光祖師有說:「誠與恭敬乃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絕妙祕訣」。絕妙祕訣,大家要不要抓住?哪個祕訣?真誠、恭敬啊。所以印祖才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這是成佛作祖絕妙祕訣,和盤給我們托出了。

  老和尚怕我們漏掉這一句,所以他老人家後面再加三句,「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老人家念這三句話念出來,我們看到他的心沒有?感受到他的心沒有?感受到了,太良苦的用心了。讓我們這兩句很重要,不能滑過哦。我們假如體會不到,還說兩句就好了,老人家還加那麼多句幹嘛,太囉嗦了。沒能體會呀。所以為什麼說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不嫌父母囉嗦的人才會不嫌老師囉嗦。為什麼老法師說現在找一個好學生更難,因為現在要找到一個孝子不容易啊。所以現在最重要的,自己要紮孝親尊師的根,幫下一代更要紮這個大根大本。

  老人家講了這五句話,接著又怕我們體會不夠深,他還舉例說明,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他為什麼成就這麼快?因為他是「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老人家這麼一講下來,我們印象深刻,有理又有具體表演出來的祖師。真正體會到老人家的大慈大悲,一心就是要成就我們,我們那個感他老人家的恩德的心就出來了。這個心一出來,他隨時在加持我們。

  「若無世間師長,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何異俗人?」其實我們世間法跟出世法都是誰教我們的?都是老和尚教給我們的。我們以前讀書,讀的這些縱使是《論語》這些經典,可能都是考試用,不知道它對我們人生這麼重要啊。後來透過師父的教導,才知道祖先留的都是寶,「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啊。這個念師長恩一出來,真的,人想到老和尚的恩德會哭啊,那個是善根流露。哭一哭好像再聽他老人家講,感覺不一樣了,很容易就入心了,要打開心啊。所以第二個加持的根本,就是我們依止的善知識。

  第三個根本呢?事業的根本就是護法,沒有護法我們修學就沒有這麼安定的環境。就像我們弘法的人,沒有護法我們也很難去發揮了。好,所以也是很感謝我們會長,還有我們學會這些幹部,還有諸位同修的參與。假如沒有大家來參與,這個因緣就不能成就了。所以感謝大家時時都以信任的眼神來護持、來加持成德。你們有沒有感覺到今天第五天,我第一天還講得還七零八落,有沒有感覺今天講的,跟第一天比較好。所以沒有人護持啊,我們沒得學習,進步不了啊。所以黃老講這個事業的根本是護法,為什麼《勸發菩提心文》說念施主恩、念眾生恩。

  我們當時侯在廬江,有時候會遇到一個老人家穿得很樸素,一看也不是很有錢,他來支持我們,他放下就走了,很含蓄的人。結果一看,有拿五毛錢的、一塊錢的,哇,看到那個鈔票,要看到背後他的心呀,他是什麼?省吃儉用,全心全意支持我們。所以再念那個《勸發菩提心文》:這個「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寧知愛惜?」這個心境就出來了。黃老這些教誨,也都是從根本來教導我們。

  其實整個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是勸我們發菩提心,每一拜都是教我們從根本修。好,所以這第十二拜,「教主即是本尊」,也是根本啊。那這一句佛號也是我們的根本啊,從我們的念頭修,起心動念處修,起心動念處是根本啊。「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也是從根本修啊。

  所以第十三拜是「名攝萬法」,等於這一拜是會通禪、淨、密三者圓融無礙,都是不二的。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

  蕅益大師曾經說到,這個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經教都在裡面。大家相信嗎?蕅益大師又說,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啊。「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你一句接一句,哪還有是非人我?「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你不會有其他妄念進來,大精進啊。「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你的妄念不會再一直跑了,相續了,大禪定啊。你不會有妄想進來,你一聲接一聲,都定在這個萬德洪名了,大禪定啊!「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他歧,歧就是其他的路,你不會被其他法門再拉走了,你不會被其他的宗派、甚至宗教、甚至邪教,你都不會受影響,這個人有大智慧。他懂得選這個法門,老老實實修。

  那請問,剛剛蕅益大師法語,是六度萬行都在哪裡?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面,那一切大乘經典不都是在教我們行菩薩道嗎?所以一切經典有沒有在這一句佛號裡面?再給大家舉兩部經吧。大家有沒有念過《十善業道經》?有啊。《十善業道經》最精髓的哪一句?「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不是這一部經的精髓?是啊,念佛法門呢?晝夜常念阿彌陀佛,觀察阿彌陀佛,思惟阿彌陀佛,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所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十善業道經》圓滿落實了。還有我們華人很熟悉的《金剛經》,是吧?「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就教我們了。我們念阿彌陀佛呢,應云何住?南無阿彌佗佛。云何降伏妄心?南無阿彌佗佛。好,《金剛經》講完了。所以『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

  【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

  所以蕅益大師說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經都在裡面,禪宗一千七百公案都在裡面,一切的戒都在裡面,這是道共戒。你念這一句佛,就是住在自己的真如本性,那什麼戒都守了。

  【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這句話也有禪的味道,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聲聲喚醒自己的真如本性,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好,那時間到了,今天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