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修捷要報恩談》學習分享(二)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0/2/16  高雄德賢淨宗共修會  檔名:55-115-0004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看,昨天講到第五頁,我們可以從文字去看到黃老的存心,我們說慕賢當慕其心,也可以從文字當中學到主人翁的做人做事,這個我們就善學了。

  老人家在前年有一個重要的開示叫「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所以善不善學習很重要。我們這個《淨修捷要》裡面,還包含我們要懂得善於去觀察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阿彌陀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哪裡?甚至還要會觀察西方極樂世界諸大菩薩的行誼對我們修學的啟示,還有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都要善於去觀察,還要善於去思惟,善於去體會,善於把佛法能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就像我們昨天從第五頁,這一位請法的人,他提到黃老給他的指示,說:「我是收斂的,不求人知。」那這個就是老人家他非常的謙虛。老和尚常常也是勸勉我們:要內學釋迦牟尼佛,要降伏貪瞋癡慢疑;外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其實這個有自受用,觀照自己有沒有不斷的在調伏貪瞋癡慢疑,那與人相處有沒有依照夫子的五德「溫良恭儉讓」去做。

  而我們還能夠去判斷這個人是不是有道德修養的。就像昨天跟大家提到,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邪師會不會斷貪瞋痴慢疑?邪師會不會溫良恭儉讓?那這個都可以去判斷出來。所以昨天我們有提到怎麼判斷邪正?首先謙虛,我們昨天從這一句談起的,大家有沒有印象?你們又放下了嗎?放下該放下的,提起該提起的。這些對我們判斷是很重要的。

  再來,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有師承。他不會是一個從天而降的救世主,一定都有老師,而且他的老師也一定都是過來人,就像我們跟著老法師學習,他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師,李炳南老師的老師是印光祖師,整個是我們淨土宗的承傳。第三,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是昨天跟大家提到的。第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會講條件,你來上課還要交多少錢。都是純是只是要成就我們的心。第五,他不會搞名聞利養。剛好我又想到,他絕對是不會威脅眾生,現在很多那個邪的都是什麼?把你拉進來了,你假如離開我你會怎樣怎樣,你會倒霉,你會有什麼禍患。大乘佛法慈悲為本,哪還讓人家恐懼的道理?所以這些我們要懂得去判斷,也不要擔心人家這些什麼威脅,我們念阿彌陀佛,諸佛會加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所以這個肺炎要不要擔心?不要,但口罩還是戴著好,謹慎為好,但是心裡不要有擔心,不要有恐懼。我們沒有造惡因,不會感惡果,自己要理得心安。

  尤其是念阿彌陀佛消業障最快,哪怕自己身體真的有病痛,也不要擔心,好好念佛,就像《淨修捷要》第十五拜:【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哎,我這念得精神愈來愈好了,你們好像沒有隨著這個經文,隨文入觀。「萬德洪名,能滅眾罪」,大家相信嗎?佛經不會騙我們。「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所以過去生造了什麼業,不要罣礙。甚至於是這一生有造什麼業,也不要罣礙。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所以「能滅眾罪」,意思就是沒有什麼罪業不能夠消滅的。曇鸞大師說的,任何方法都不能消的業障,還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

  好,那我們看到黃老他是謙虛,他也都是把這個「溫良恭儉讓」表演給我們看,待會兒我們還會提到,他真的是溫和、很善良、很恭敬,也很節儉。大家可以從看他的DVD看到他的生活非常簡樸,而且他恭敬的態度,您看人家以他為師,但是他很謙退恭敬。他說到:「我是不求人知,但如果確實感覺需要」,大家覺得需要他來分享這個《報恩談》,「覺得有意義的,那這個事情我們還是做,但是先從我們這最核心的,真正了解的人這兒,大家先看看」,身邊的人先參與進來,「看覺得是不是有不妥當的,拿出來好不好,你們先聽過,你們先審查審查吧。」謙虛,恭敬。還讓他的學生們幫他審查審查。這個也代表黃老師很謹慎,這個法出去要利益眾生。

  我們可以了解到,黃老當時候已經修學的功夫很高了,請問黃老講的東西會不會有問題?入境界的人,他怎麼講都跟性德相應。可是他還是那麼謹慎,因為有一些說法,可能在他弟子那個年齡,或者在不同華人的時空,可能聽到這個,怕會不接受,怕會排斥,就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所以雖然講的不會有問題,但是希望大家參與進來,透過每一個人的角度,能夠出來的東西,讓所有這個時代的人,不同地區的人,都生歡喜心。這個考慮很周到。那請問大家,比方說在台灣成長跟在大陸成長,環境、背景、遣詞用句一不一樣?好多時空都不一樣,那講出去的法,要不要考慮?要。大家應該聽懂我在說什麼吧?有些話點到為止,大家都要有這個敏感度,出言要順人心。

  那當然比方說今天假如,我們學會有法寶要流通,然後找你說:「你也幫看看吧。」那你要怎麼回應?不要找我,不要找我!。「己有能,勿自私」,是吧?要參與進來,隨喜功德。我們閩南話(「歹歹馬也有一步踢」),很可能你的一些角度也能有一些提醒,而且假如是我們會長或者是部門負責的人找我們,人家一定是考慮過,人家一定是,看得起我們呀!對不對?這一生被人家信任好不好?好啊。絕對不會平白無故找我們的。那這個時候就跟會長說:「好,願意承擔。但是,有什麼不對,你也要及時給我提出來。」信任是可貴的。

  大家讀過「出師表」沒有?哇,你看,唉?「出師表」你們為什麼笑?我還沒有拿蓮花,你們就笑了,你們境界太高了。「出師表」,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諸位同修,你們讀了哭了沒有?有哭吧?我那時候沒哭,很慚愧。因為文言文完全不相應,都沒考好,考不好。後來才知道,古人留這些都是千古文章,都是發自肺腑之言。劉備信任他,你看這個諸葛孔明就(閩南語17:06)拼老命,七出祁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就是那一份信任。所以現在,我們在學會弘護正法,那是會長、幹部的信任,還有佛菩薩、護法神的信任,是吧?不然,我們假如不適合那護法神也給我們遷單,現在有的做,代表這個龍天護法信任我們,要好好珍惜。那當然藉由這一位請法的人,他給我們做了這些回應,我們也知道,成就一件事不容易,所以多理解人家的不容易,多體會人家已經很盡力了,少一些批評。好,那我們就從這個因緣當中,學到了做人做事。

  那接下來這個筆者也很用心,他提到,黃老在「三十拜中曾開示:『到最後這個時期,靠一百年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說,「止住百歲」。等於是最後一部滅的經了,那「整個法運就是如此。所以《無量壽經》的重要性大家就明白了」。而「這個《淨修捷要》也是跟《無量壽經》相輔助的」。因為夏蓮居老居士編,就是為了利益初機,初學的人。「所以這個《淨修捷要》要老能存在,大家老修」,這個「老」應該是常常修,這是北京的一個用法,「《無量壽經》必然也發達」。所以這一部《淨修捷要》可以輔助《無量壽經》的弘揚。而且「於第十四拜說:『我們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解行相應,行解相資,對於修行非常的重要。只要沒有行解相資,我們修學就是走錯路。

  李炳南老師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大家有沒有看到李老用「必須」,就是一定要盡的本分,必須敦倫盡分。五倫的關係我們都要盡本分,不只是在家庭,在單位當中領導被領導就是君臣關係,我們要做好。所以印光祖師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其實我們現代要敦倫盡分容不容易?要把五倫關係的道理明白了我們才知道怎麼樣去盡本分,尤其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我們要為人子,我們要為人下屬,我們要為人學生,這些角色,每天都有。那這個根基要紮牢,因為能為人子才能為人父,因為要為人臣才懂得怎麼為人君,因為要懂得為人學生才能懂得怎麼為人老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那我們要反思一個問題,請問我們去學校教書了,我們真的懂得怎麼當學生了嗎?可是我們一下子師範學院畢業就做老師了,做老師了。還沒有考慮過我當兒子當得好不好,哇,當爸爸了呢,是不是?然後讀個MBA碩士回來就要當主管了。所以基礎很重要。我們在《弟子規》當中,「入則孝,出則悌」。整部《弟子規》有很多我們怎麼為人子、為人下屬、為人學生的基本態度。我們把它會集成七個及時,到時候發給大家,因為我假如現在再來講七個及時,今天又要下課了。所以,這個我們發給大家,因為大家都學過《弟子規》,應該這個七個都懂得,但是每天讀一下,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很容易就提起這個態度。那時時能提起,這個根基這個態度才能紮下去。有同修就說,那老法師都說扎根扎根,那我要紮多久?那大家覺得要紮多久?紮一輩子。都要紮一段時間。有沒有「父母呼,應勿緩」?有沒有「父母命,行勿懶」?有沒有「事雖小,勿擅為」?好,其實想一想《弟子規》每一句要徹底做到,也要花很大的用心、決心去做。

  那剛剛提到李炳老說的:「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不忘,所以菩提心要時時保持。處世待人接物就是行菩薩道。這個菩提心不能失掉。「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處世不忘菩提,要在」,那個要是重要,「要在行解相應」。李炳南老師還把行調到前面去,就是行還比解要看得更重,行解相應。《大智度論》也是告訴我們:「佛法貴行」,貴在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你非常精勤,勤奮的去落實一句。「縱寡聞」,縱使你聽了這些經教不是很多,可是你聽一句就去做一句,也會先入道,先得道。

  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那我們聽老法師講經這些年,請問有哪一句我們放在心上,時時去落實它?這個是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好,因為修學,師父領進門,修行,大家怎麼沒反應啊?,修行在個人,要靠個人。好,得要勘驗看看。那假如一句都沒有,那我們還沒有落實行解相應。其實任何一句,比方說假如老法師那一句「念念為他人著想」。請問大家,這一句時時放在心上做三年,這個人境界會不會提升?氣質會不會變?對,比方那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時時這樣,哇,他都不責怪別人了,每一個境界他都能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他就不斷提升上去了。好,那從今天回去,好好找個兩三句,下個決心,好好做它個三年。

  好,那這裡強調行解相資,就是《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的「不力行,但學文」,就是有解無行了,「長浮華,成何人」,他沒有去行,他傲慢心就起來了。但是只有行沒有解呢?「但力行,不學文」,又「任己見,昧理真」,有可能變盲修瞎練了,不明理了。好,那這個《淨修捷要》就有這個好處幫我們行解相資,我們很快的能夠深入了解佛的一個綱領,就整個大乘佛法的綱領你掌握住了。綱舉目張,這是個福報!有夏老的大智慧,才能夠在短短的三十二段文,把整個佛法的綱領完全掌握住了。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我們以這個為核心,再進一步的隨緣去行解相資,去落實。落實了,行你就有體悟,行了,就幫助你解得更深,解得更深,就指導你行得更徹底。老法師說:「像兩個輪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由此可見,《淨修捷要》以及這個《報恩談》的教導,它的殊勝與重要。

  那接著我們翻到二十二頁,我們稍微來交流一下這個黃老對於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序文的一個分享。這個序文是夏蓮居老居士寫的,也可以從序文當中體會,他老人家編這個的良苦用心。為什麼說從這個二十二頁看?一開始是黃老的話,黃老說:「我們先不忙開始,先談幾句閒話。」其實他老人家很謙退,他怎麼會談閒話呢。「時間是合適的,而不是大家提早來了。」他對人很恭敬,不是你們提早來哈,你們很準時。「我們要爭取上午比較涼快,如果你們不覺得趕,趕得及的話,九點開始行不行?」我念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學到黃老什麼做事的態度?我們要神交黃老。我念這一段的時候,黃老的影像有沒有在你面前出現?所以孔子在學傳統文化的時候,作夢都夢到誰?周公。然後喝湯,還會看到這些古聖先賢。大家喝湯的時候有沒有看到四大菩薩還是?這個都是孔子他至誠感通,這個我們是能學的,真誠心每個人都有。

  我們可以看到黃老那個言語非常的柔和。然後替人家想:「上午比較涼快。」那意思就是說上午多講一點。而且「如果大家不覺得趕,那九點行不行?」跟人家商量。「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這個是老法師的法語。言語德行,德行言語應當學,老人家有幾句法語。少說命令的話,一動,「你給我做什麼,給我做什麼,」人家就不舒服,話太硬了。「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表面接受啦,所以叫做敢怒不敢言。所以「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領導」。所以不管在單位,還是在家庭裡面,也都要有這個涵養,或者在學校裡面,也有這個涵養。

  老法師曾經說他有一個上司,有一次老法師年輕的時候,他坐那個椅子有彈簧的,他就往後靠,然後他的上司剛好進來了,當下他也嚇一跳。一般可能上司就要罵人了,結果他那個上司跟他說:你不要這麼坐,到時候摔下去了,會受傷。可能老人家本來覺得說會被他罵一頓,結果這個領導很柔和,還愛護他:你不要這樣坐,到時候受傷了,就不好。老人家說什麼?從此以後他不會這麼坐了,所以這些都是給我們一些處世的啟示。

  接著黃老說:「我們九點鐘能夠做到開始講,時間是可以超過一點,因為這是個機會,確實很難得。」很多參與的都是從美國飛回來的。「但也不要弄得大家太累,所以我們儘量爭取。總之這是一個很殊勝的緣,這是意外增加的一項,所以難得。這是應大家要求,好多方面都提出想聽一聽下面這個錄音,我們今天就實現了。」我們看到黃老在安排事情不會過,也不會不及。所以東方持國天王拿的什麼?琵琶。太鬆了,彈不出曲子,就像一個人治國或者治家,太鬆了,這個家就亂成一團了,沒有規矩了;太緊了,太嚴格了,會斷,孩子都不敢回家了。不要過,也不要不及。

  其實前幾天跟大家談到,修學的路上會有很多境界跟考試,我們得要關關難過關關過,其實過與不及是不是其中一關?我們要不管太多了,要不管到生氣,我不管了啦!。要不是過了,要不「嘭」一下又不及了。統統是,一個是貪、一個是瞋,管很多控制、貪求,不管了,生氣了,瞋了。所以要心地柔軟,體恤別人的接受度。法沒有定法,但是一定是設身處地去替人想,自然人家容易接受啊。

  好,接著我們看到夏老在序文講到,「《淨修捷要》一名《五念簡課》」,在倒數第二句,二十三頁倒數第二句,黃老是大修行人,他講的都是真實語。他提到,夏老是「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有成就就是過來人,「所以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分。那二十四頁講到,「《淨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我們也看到夏老他也都是依照祖師來編的,述而不作。天親菩薩他是用五念,所以他是根據這個精神編的一個捷要、簡課,所以叫《五念簡課》。那第四行說到,說「現在我來向大家匯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總之圓瑛法師講《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

  請問大家,你看報紙有沒有看了一次報紙說:哇,我好想再看第二遍。有沒有看過有一個人說:這一份報紙我看了五遍了。沒有。世間的東西這些文字,一遍好像不想看了。但是佛經那是跟性德相應,你每看一遍有一遍的領悟,愈看愈有味道。那請問大家,這個講學的人,他每講一遍愈講愈深入。那請問,我們問自己,哪一部經我學了好幾遍,有沒有?那一部經也要多學幾遍才能深入哇。而且我們要很冷靜,我們現在的根性,那一部經要學幾遍才能受益呢?這個又是勘驗。

  比方,也有同修他就說:「那個三根我都聽了一遍了。」那他的意思說,那三根我都有學過了。可是重點是,三根的教誨用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了沒有?所以學佛跟交作業不一樣,是吧?每一個字抄三行,是吧,抄抄抄,哎,終於交出去了。學佛不是這個模式,要愈學愈深入,愈學愈解行相應才對。好像按照李炳南老師,學一部經要講幾遍?十遍,等於是這部經才學透。學要學透,不然利益有限,就像那個煮飯,一定要怎麼樣?一煮就把它煮熟。假如煮到半熟就停電了,就沒電了,再煮很難煮了。

  好,我們看二十五頁提到:「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就是第二行,黃老說的「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是難信」,所以「雖然易行,也是難信」。好,過來底下講,「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麼能夠可以入,可以度。」因為你假如不是深入了整個經藏,真的很難了解,從哪裡入門。那個「津」,津是指渡口,怎麼度?度是什麼?怎麼能修成就到彼岸去。它的邊,我們說山崖,天涯海角。所以這裡講「它的邊有多廣大,無邊哪」,這種,我們就都不懂了。所以雖然淨土宗是易行,但是要真正起信,我們假如不深入經典,要信也不容易。

  我們說「上智與下愚不移」,那上智是屬於什麼?六祖惠能大師那種根性;下愚是很老實,就像鍋漏匠。我們有沒有像鍋漏匠那麼老實?你們要觀察得出來他老實在哪裡呀?他老實在,他看到諦閑老法師,他們是小時候玩伴。他跟諦老說:「人生太苦了。」因為他有一餐沒一餐,都四十多歲了。「我想離苦,我要出家。」結果諦老說:「你年紀那麼大了,不要出家。」因為一出家在叢林裡面很多這個齋堂或者哪些執事,都要去為大眾服務的,年紀大了怕體力不行,而且那叢林有的幾百人甚至上千都有。也是替他想怕他受不了,可是他很堅持,一定要出家。後來諦老說:「好吧,可是你要聽我的。」那鍋漏匠說:「我跟著你出家,當然聽你的了。」然後諦老跟他講:「你就不要住在叢林了,我給你找個小廟,然後找個人,每天給你煮飯,你就念阿彌陀佛。」他就去念了呢。他有沒有問:為什麼要念?要念多久?念了之後什麼好處?他什麼都沒問,怎麼老實成這樣?我們現在要這樣也挺難,我念了有什麼好處,你總給我講一講好處哇。這種上智下愚就是老實到一般人也達不到。所以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中間這一帶。假如沒有懂得這些教理,真的我們自己要起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接著夏老又舉例了:「雖然《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也不是很容易能入得了門。雖然《華嚴經》是經中之王,這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勸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起求生淨土,導歸極樂。這個是整個佛法的最高峰,《華嚴經》最後是導歸極樂。然後你看黃老就很開心的講,淨空法師就是這樣進來的。所以老法師也是給我們表演的,老人家一生下功夫在《華嚴》。這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給我們表演,連最後導歸極樂也給我們表演了。

  請問大家,這個世界上,什麼問題最複雜?什麼常常衝突?宗教。哇,好多戰爭都跟宗教有關,是吧?打了幾百年了,上千年了。十字軍東征,這些事情。國際間很怕碰宗教。那《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這個世間最複雜的問題呢?老人家用一年的時間,把新加坡九大宗教團結起來了。他們那個部長都很驚訝,問他:「你到底用什麼辦法?」老法師有沒有說我的辦法?沒有,述而不作。老法師說:「釋迦牟尼佛的辦法。」順便把佛法推薦給他了。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最複雜的問題佛法一用。就完成了。這個,我們在台灣會有時候來一兩句日語,這是我們的成長背景,上一代爺爺輩的,還有的會講日語的。假如在馬來西亞,更多,馬來西亞他們不通五種語言不能生存。英文、馬來文、普通話、廣東話、閩南話,還有客家話、汕頭話、海南話,還有人全會的。不過他們自己也說,因為學太多了。都是普通,都是差不多差不多了。但是你看環境影響,就還是很大的。

  那老人家在給我們表演《華嚴》,我們看得懂嗎?你看老法師說:「各個第一」,這個身體,眼睛、眼睛第一,鼻子、鼻子第一,鼻子第二,嘴巴第三,這個人要生病了。各個第一,那各個宗教都有它度眾生的因緣使命,各個第一。那您看他用這種《華嚴》的教理一講,每一個宗教都歡喜。好,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有沒有信心?可是我怎麼看到你們的表情還有點愁容?有佛法就有辦法。Don't worry,be happy。不要困擾,不要煩惱。我們明後天還有兩天,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寫上來,但是早一點交給我,剛剛有一封,我來不及看了,就明後天。用《淨修捷要》來回答問題,這樣大家才覺得,哎喲,《淨修捷要報恩談》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大家相信嗎?相信,剛剛我們就這個黃老就說了,《淨修捷要》你學了就可以掌握整個佛法的什麼?綱領。綱舉目張,大乘佛法都沒有漏掉的,一下就整個抓起來了。

  其實,成德講這一段的用意是什麼?要相信!假如我們想說是真的還是假的,就打折扣了。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滅除一切諸疑意,你的疑惑就去掉了,示現開發無上道。一個人的信心都不會絲毫減損,他在境界當中,不斷增長他的善法、善根。所以《金剛經》才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看你那個信心很高,很相應,真的就必定見佛了。其實我們從初發心到成就往生西方,境界的考驗多不多?多。形式一不一樣?不一樣。可是都考一件事,考什麼?信心。只要信心都不動搖,關關難過關關過;只要信心一有動搖就卡住了,要不卡在對自己沒信心了,要不卡在對經教沒信心了,要不卡在對別人沒信心了。

  老法師有說:「疑是愚癡的核心,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情執是貪心的核心。」這一段法語精不精彩?也告訴我們從哪裡下手?最核心的地方下手。「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了凡四訓》教給我們的。而老法師還說到:貪心感水災,傲慢感地震,瞋恚感火災,愚癡感風災。懷疑呢?山崩地陷。所以當我們覺得好像退轉得特別厲害了,一定是什麼?懷疑了,懷疑自己,哇,一下子就整個道心就退得很厲害。所以我給大家泄題了,你們不要出去講。真的,看起來境界花樣很多,就考一個事:信心。不要動搖。好,所以老法師他的信心建立在:一切都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任何一個境界來,他就歡喜面對,然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覺得晴天霹靂的境界他都提升得特別快,就是善修行,善學。

  我們翻到二十六頁,黃老講到要探這個教海,第五行說:「你光是研究教,在教海算沙」。哇,那個《大藏經》,內容非常多,浩如煙海,在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個沙子,這個不容易,算不清楚,不知道歸宿。雖然《華嚴》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五念作為法門。這裡講到「五念」,第一禮拜,第二讚歎,第三發願。請問我們做《淨修捷要》,有沒有順著文發願?有沒有?假如有了,我們才是照五念的精神來做課。不然念、念、念,哇,願沒有發,做到最後變成例行公事,那不行。「誓拔勤苦生死之本」,你不能念念念說,那是阿彌陀佛的事情,與我無關啊。愈念愈分別執著,「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我要拔我自己的無始劫的輪迴,我還要拔眾生的。因為《無量壽經》告訴我,「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我現在已經認識這個法門了,「佛說此人真善友」。這一句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有,落實《無量壽經》,見到人有因緣,他可以接受了,一定把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教給他,而且現在是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那意思就是他不靠這個就要輪迴,輪迴很苦的。

  所以這裡提到,第三是發願。包含念到「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那這個我們要發願來度脫眾生。第四是觀察。比方第二拜:【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那我們現在有聞法了,發了沒有?「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那這個「棄國捐王」就是我們在家人怎麼理解?棄國捐王就是世間的名利不要去追求、追逐了,放下世間的追求。只要我們盡了服務人的本分,該是我們的福報它自然就來了,可是我不去貪求這個世間。「棄國捐王」。不然我們一看這一句,我又沒出家,我也不是當國王,跟我沒關係。我們假如不能依義不依語,那每句佛經讀下來,沒有一句跟我有關係的,這樣就慘了啊!麻煩了。

  「行作沙門」,什麼是沙門?識心達本。其實就是恢復自己的真心本來是沙門。那我們有沒有決心這一生要恢復性德?「洪名正彰自性」,是吧?聲聲你們也配合一下,這些都是《淨修捷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就是識心達本。

  「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那這一句我們看一到了,我們也要效法,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創立這麼殊勝的極樂世界?因為他「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他的大願大行的福報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而老法師一生,他的修行、他的弘法的功德,也成就了我們淨宗的好的修學環境,是吧?你看現在很多團體都缺錢,我們在他老人家的庇蔭之下,才有這麼好的環境,但是在好的環境,知福、惜福,接著呢?再造福。你不能享福、享痴福,就暈掉了就變得都應該的,理所當然了。不對,我們要效法老法師積更大的功德、福報,去庇蔭後世真心修道的人。

  杜甫不是有一句詩叫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他建很多房子,讓那些很窮的讀書人都來,他來栽培他們。我們把我們的道場經營好,真心發願弘護正法的人,我們來這裡培養他,好不好?好。好像這一句話要先問過會長比較好,這個要注重組織倫理,所以什麼時候講話也要清楚自己的身分。好,這個是剛剛說的觀察。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圓滿成就讓人有信心,可以庇蔭人。那請問大家,我們學佛以後有沒有發什麼願?有沒有實現?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願必成。大家相信嗎?你看老法師,他要證明佛教不是宗教,佛陀的教育。他做到沒有?他做到了。

  他老人家在文革的時候,幾天睡不著覺。因為當時候的宗祠,宗祠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孝的根,就透過宗祠來教孝道,結果被破壞得很厲害,老人家擔心中華文化會斷根,幾天在那裡思索怎麼辦、怎麼辦。所以老法師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孝子賢孫。而「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他老人家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建百姓祖先紀念堂。當時候這篇文章還在台灣的報紙登出來,就是你是姓陳,我們這個百姓祖先這幾百個姓,每個姓就有一個祠堂。那這個陳姓祠堂,你一進去首先看到大舜,然後歷朝歷代所有留名青史的,你的祖先都在裡面。你一走進去看了之後,肅然起敬,拜完之後再出來,一不一樣了?不一樣了。你跟你的祖先接通了,然後就:我一定要效法我的祖先,不能讓他們丟臉。就像《孝經》說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就是要效法、光大他們的教誨跟德行。

  老人家想出來了。若干年之後,現在全世界上百個萬姓祖先紀念堂。都是當初老人家的那一念孝心的種子,最後有沒有滿願?有。所以老法師也在給我們表演「有願必成」。阿彌陀佛也在給我們表演,而且他那個願是什麼願?「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就是他要建的是什麼世界?超過一切諸佛。他的老師也很會引導,馬上「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

  其實,我們一生不管在家庭、在社會、團體、我們工作單位,看到的社會種種現象,我們都有一份情意,都有一份道義在。見義不為,哎?你們沒有反應,我們都讀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你們跟我差不多時代吧?不能還給老師啊。孔子在《論語》裡面就講:「見義不為,無勇也。」智、仁、勇是三達德。要有智慧、要仁慈,還有勇氣。勇氣幹什麼?承擔責任。勇氣呢,突破困難,把能力學到、把本事學到,這樣才有智慧、德行、本事、德能去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也不能是一句空話。我們不能到了道場,我發心來付出,你會做什麼?什麼都不會,那也不行。看道場缺什麼?人手,人才。我就把那個東西學會。好,那大家想一想,我們生長在台灣,台灣社會現在最需要什麼?你們比我清楚,我在海外跑了十七年了,今年又能回到故鄉了。大家應該比成德的觀察應該更清楚了。

  有一位國中校長,女校長,當時候我們在桃園有一場課程。這個女校長,她把她學校裡面所有的中輟生全部找回來。有的在電動玩具店,有的在一些不好的地方,都把他找回來。然後沒有逼他們功課,講一些他們願意聽的,甚至教他們一些技能,其實這個是以父母的心來做校長。

  其實現在各行各業要做好領導的角色,都要作之君,以身作則;作之親,要把不管是下屬還是學生當什麼?當自己的家人一樣;作之師,還要給他們引導,給他們啟發、智慧。我們扮演任何一個角色,君、親、師的精神都要落實,才能扮演好。比方說我今天扮演領導,要不要有親、師?要。我今天扮演父母親,我也要君,先以身作則的身教,也要師,抓住機會點,去啟發孩子。我今天是當老師的人,我也應該要以身作則,君,也應該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小孩,親,才能教好。所以「天下無不可化之人」,沒有不能感化的人,「但恐誠心未至」,我們真誠到了沒有。

  這個校長,她真的很用心,把這些孩子都從迷途裡面找回來,結果她講了一句話,成德聽了頭皮都發麻。她一上台,給我們勉勵,她說:「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很有道理呀。其實,實實在在講,該做的事沒做,下一輩子會去哪裡?會不會去極樂世界?不會。你們自己說的,不是我說的。大家要知道,該做的事是義,「仁、義、禮、智、信」,五常。假如人連五常我們都不好好的去落實,那我們的生活工作就沒有功德了,甚至還有什麼?有罪業。應該做的事沒有做變成沒有負到責任,沒有盡到道義了。

  但是大家要了解,你真的發願了,那一念心誰知道了?老法師說,一念遍虛空法界。那誰知道了?蓮池海會眾菩薩都知道。佛菩薩他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這一念真心,所有的佛菩薩都知道,那我們這一念心為了什麼?利益眾生。他們加不加持我們?鐵定加持。所以為什麼佛門說「有願必成」。所以我們提到學佛、學《淨修捷要》,要懂得去觀察佛菩薩的表演、表法。

  四大菩薩,第一,地藏王菩薩。這個法號很重要。「地藏」什麼意思?開發心地寶藏,怎麼開的?《地藏經》告訴我們孝親、尊師就能開發心地的智慧、德能、福報,無量的。可是假如不從這裡下手呢?再怎麼努力開不了心地寶藏。大乘佛法修學第一個表法、第一個基礎就是地藏王菩薩。今天一個人四書五經、《大藏經》背了很多,不從孝親尊師下功夫,他走的路對不對?不對。他是知識的佛教、學術的佛教,開不開得了性德?開不了。他可能有一個教授的名字,可是跟心地的法門不一定相應。好,所以老法師也說,我們中華文化的教育第一個目的,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再來,再從這一個父子有親的原點延伸到對兄弟、對家族、對鄰里鄉黨、對一切人,「凡是人,皆須愛」。接著再延伸,凡是物,皆須愛。恭敬愛護一切眾生。這地藏王菩薩。

  觀世音菩薩。其實就是把這個父子有親延伸到對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你看他那個大慈大悲一發出來,他跟十方諸佛的願力怎麼樣?融在一起。請問誰是觀世音菩薩?大家怎麼無辜的看著我。菩薩表修德,佛表性德。每一個學佛修行的人都要是地藏菩薩,都要是觀音菩薩。很慈悲,但是要注意「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得要有什麼?悲智雙運。所以第三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要理智,不能感情而已呀。最後,普賢菩薩。「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王菩薩最大的特點「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跟佛一樣了。所以我們都是要效法四大菩薩,那面對我們這個民族也好,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的苦難需要,我們都應該當仁不讓去承擔。這個願一發出來,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真的,有感有應。

  成德剛好出生在這個……我父母都教書,那後來我父親可能是擔心家裡的經濟比較大,他就又去讀大學了,然後還高考,考上銀行。那是公家的工作,那後來就在銀行界。結果後來退休了,退休金比我媽媽少,所以不用這樣忙一場。「命裡有時終須有」,不過那個時候我們家還沒有遇到佛法,不然我爸爸就不用那麼辛苦了,還要繞一圈。那因為父母都是師範畢業的,然後我二叔、二嬸也是教書的,然後三嬸也是師範畢業,姑姑、姑丈也教書,我二姐也教書,家裡面教書的人超過一半。所以打電話到我們家,「蔡老師在嗎?」你是要找哪一個啊?所以,就覺得這個好像跟教育界挺有緣,是不是應該幫教育界做點什麼?念頭起來了。

  剛好有一年,南京辦課程,辦什麼呢?校長營。校長跟幼兒園園長來了一百多個人,剛好主辦單位就有邀請去分享課程,那成德,終於被我等到了。也就覺得想跟教育界的人做一個供養嘛,後來就定了一個題目「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做」,什麼時候做?孩子,誰是孩子?所有的學生都是你的孩子。哇,請問這個校長有多少個孩子?幾萬。做孩子,不是一時,是一生。你的智慧得看到他的一生的幸福,現在要紮什麼根基,甚至於要看到他生生世世,你要有這種慈悲的胸懷,那真的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後來主辦單位給我安排了六個小時,就開始。其實總結了自己學傳統文化,然後跟大眾分享很多錯誤慘痛的經驗。所以成德能跟大家多做一些交流,是因為以前做錯太多事,死得很慘,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

  我讀到《易經》有一段話真的是冒冷汗,大家聽過「三足鼎立」沒有?「鼎」是六十四卦的其中一卦。結果孔子在《易經》裡面講:「德薄而位尊」,德行淺薄,可是位置很高貴;「智小而謀大」,智慧還很小,幹的都是重大的事;「力小而任重」,能力還小,都是扛大任務。我看到這三句話,怎麼每一句都在說我。然後,接著說,「鮮不及矣」。「鮮不及矣」,是很難不及於禍患,就是會有災禍。好,接著說,「鼎折足」,那個「鼎」是三個足,鼎是拿來做什麼呢?拿來招待高貴的客人,朝廷裡面招待客人裝菜的器皿。結果這個器皿有一條足斷了,這個菜就翻了,翻了就很難收拾,很難看。所以很多都被我弄得,慚愧、慚愧。所以這個常常要去給佛菩薩,給韋馱菩薩說抱歉。所以,藉由這個機緣,就分享一些走過來的經驗、錯誤。後來講了六個小時,講完了,好像才剛開頭就結束了。後來我又回到馬來西亞,就在馬來西亞繼續講這個主題,本來是講四集,後來講到二十三集。就跟教育界結上緣了。

  而我自己大學,剛好大學還沒開學,我們一進去學長也很熱情,就來見我們,關心這、關心那,其中有一個學長就告訴我:你讀大學了,大學是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了。哇,我還真聽話,真老實,沒有判斷力、沒有智慧不行,我就真的給它玩啊。後來就覺得,浪費了我最寶貴的幾年時光,回想起來心都會痛。假如那四年我就開始聽老法師講經,那不知道有多好哇。可是自己痛,不能繼續痛,是煩惱,化悲憤為力量。成德就想,有沒有機會跟大學生講課,有一點善願。「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我有一年就在北京的各大學交流,那後來還有學校辦,一入學,大一的學生七天都上傳統文化,可貴,跟我當時候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差多了。這些孩子還很單純,有的從農村來,假如這七天,其實實實在在的,七天上下來一定以什麼為核心?孝道。他真的體會父母不容易了,真的有這種責任心了,他不會去亂花錢。而且先入為主,要慎於始。教兒嬰孩,從小;教婦初來,也是慎於始。每一個學校,不管你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只要孩子新生收進來,先給他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鐵定對他的一生幫助很大。包含你在公司做領導,新來的員工,先做什麼?不是讓他先幹活,先培養他正確做人做事的觀念。你等到他進來一段時間,要再灌輸這個好不好灌輸?時機點不一樣了,他剛進來,他還是不熟悉,他會比較恭恭敬敬,這個時候我們又是為了給他一些好的觀念,能把工作做好,好的觀念能把他的家庭經營好,他就感受到領導對他家庭人生的關愛,就結了很好的法緣。

  那後來還有大學邀請我們去就拍攝下來,其他大學就把這個光碟拿去也做新生培訓。所以成德也是稍微可以感覺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以這一句:「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我們觀察到有願可以必成,我們就可以用在我們當前的人生。這幾天我們有共同發願,你們不能忘記。OK?對,你們有答應我,我在英國,我是主,你們是伴,是吧?主伴圓融,你們要把孫子送給我。那你們是主,我也是伴,我也是捨命陪君子。好的資料,好的東西,我一定傳給大家。

  好,所以這個五念,禮拜,讚歎,發願,還有也要會觀察,進一步會觀察的人就是發願效法。再來還有迴向,擴寬心量。這個迴向其實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凡是能修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天親菩薩以這個五念作為門」,所以這一句話已經告訴我門了:「一個指了歸宿」,普賢菩薩;「一個指了門,有門就可入,把門告訴了大家了。」

  「可是我們是末法淺學,現在已經到了末法了。」我們翻到二十八頁,第四行:「末法一萬年,因此有很多人說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剛過一千多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可是現在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眾生越來根器越差」。這個不是講別人,講我們自己。老子說:「自知者明。」我們愈了解自己的狀況就愈知道得要勇猛精進,得要「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這個是夏老的法語。因為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從現在開始很精進,都不一定保證這一生能成就,更何況我假如又浪費了精力跟時間,那就更沒把握了。

  「這個時代是末法,而本人又是個淺學,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原來有很多自稱為淨土宗,甚至於法師,實際上也都沒有深入。」為什麼說沒有深入?接下來就說明了,「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其實我們以前讀《阿彌陀經》,就是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吧?可是我們也不了解,哦,阿彌陀佛因地是法藏比丘,然後他因地發願,很勇猛,最後這個他的老師自在王如來還現了所有的佛剎,他把最好的優點統統匯集起來,最後努力修行,發了四十八願,最後成就極樂世界。了解這些重不重要?有沒有感覺跟阿彌陀佛更親了?是不一樣的。可是一直都沒有善本,所以夏老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尤其剛剛講到我們處在末法又是淺學。

  夏老有一段法語,對我們的修學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有發給會長,到時候要的人再去申請,就是夏老他自己在修行過程中親筆寫下來的法語。其中有一句老人家提到,「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根很鈍,孝親尊師的基礎,我們比較不夠。根鈍,業力又重,愛不重不生娑婆。「內障外魔,無人不具」,內在的煩惱障,貪瞋癡慢這些煩惱。外面魔是什麼?誘惑,等於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內障外魔,無人不具。

  有一次,這個劉素雲老師就問老法師,說,「我們這一輩的現在四十來歲的人,弘法修行,跟老人家」,剛好是問老法師,「跟您老人家比起來,難度怎麼樣?」老人家想都沒有想,「比我難十倍百倍都不止。」後來我讀到夏老這一句話,我說老法師講的已經很客氣了,十倍百倍很客氣啦。內障外魔,請問我們現在內在的煩惱跟老法師比,幾倍?不說多了,十倍就好了。外面的誘惑呢?比五十年前怎麼樣?我們客氣一點,十倍就好了。十倍乘以十倍多少?一百。

  所以老法師這幾年,我們這些弟子也不孝,讓他很操心。老人家說,「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內障外魔,那老人家很仁慈,很寬厚,「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基礎」。因為都是成年才跟他老人家學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可不容易呀。所以培養了那麼多人,那真正能抵得住財色名利也不簡單,所以為什麼老人家晚年盡全力要做什麼?一條龍。深刻感覺人才不從胎教紮、從小紮,要培養出一個棟樑人才,不容易呀。所以我們自己深刻體會了,要更自知之明,要更聽老法師,聽夏老、黃老這些真正大慈大悲的善知識的話,對他們的話不打折扣。

  所以夏老接著說,「內障外魔,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很容易,進很難,都是進一退九,就是九個人退步一個人進步,這是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進了一步,退了九步。所以我們退了不要難過,正常。可是退的時候不要難過,因為難過又是煩惱;沮喪,沮喪又是煩惱了。退了趕緊提起正念,不要再有情緒,正常。記住《了凡四訓》說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趕快正念一起來,你就不會繼續退了,「聖狂之分,在乎一念」。第三個意思,進一步,退九步的危險就出現了。我們只要進一步,有點覺得自己不錯,退九步的危險就出來了。因為八風一來自己又不知道,就一直往後退了。現在這個外在的誘惑很厲害,進一步就有退九步的危險。所以為什麼說「少年得志大不幸」,都有他的道理在。接著夏老告訴我們,「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才能明白整個淨土宗的綱要所在,綱舉才能目張。

  接著我們看夏老,時時都以眾生能了脫生死為念。他在觀察大家的狀態,修學的環境。他說到:「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就是只是持鳩摩羅什大師的《阿彌陀經》,「能持唐譯」,唐譯是玄奘大師翻的,「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那等於是他只有持秦譯。可是,玄奘大師那是我們佛門翻譯經典第一人。而前面的祖師翻譯過的,基本上他都不翻,只有兩本以前的人翻了,他還翻,那就是有異議。所以大修行人的時間是寶貴的,他會做那一些事情,一定會有重大的考慮。

  這個我們要留心,就是《阿彌陀經》,他又翻,《金剛經》,他又翻,就是因為鳩摩羅什大師是意譯。比方說「一心不亂」,有人就看到這個一心不亂,就擔心了,我會不會念不到?他一有這個罣礙,他疑心就斷不了了、擔憂斷不了,那是意譯。但玄奘大師就用原文翻,「令心不亂」。令心,那誰讓我們的心不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菩薩給我們放光,令心不亂了。只要大家真信切願一交感,一定可以往生,不要擔心,不是說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所以,蕅益大師又特別強調:「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所以只要有信願,就能往生了。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段他的墨寶,他寫到:「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個「攝」字重要。「全攝佛德」,這句話大家了解嗎?全攝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變成什麼?自己的功德。「老實持名,全攝佛德」。《無量壽經》也有說到:「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接著是什麼?「攝取」。請問攝取什麼?這個廣大法門是攝取什麼?攝佛、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不可思議呀,菩薩都不相信這個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所以《無量壽經》要釋迦牟尼佛親說。能得如是廣大法門,可以「攝取受持」,就攝佛功德為自功德。

  黃老很慈悲,他具體告訴我們,他比喻,他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因得果,這個法門呢?因果同時,用蓮花來表,開了蓮花果子已經在裡面了,因果是同時,就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他就比喻八萬四千法門,比方說你要吃饅頭,你要去選種、種麥子、開荒、耕耘、施肥、澆水。幾個月之後,割麥、磨麥,最後揉饅頭,然後蒸。大家聞到香味沒有?請問經過多久了?幾個月了。就是你要修修修修修,最後才有果,饅頭出來了。可是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不是這樣修的,它是直接吃饅頭,前面的都不用了。它從果起修,不是修因得果,它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

  所以蕅益大師說,「以稱名故」,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善根福德,頓同諸佛」。這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講的,看到這一句話頭皮發麻,中了佛門第一特獎,「頓同諸佛」。所以黃老這個比喻很具體。所以諸位同修,記得隨時吃饅頭,所以下一次見面不用問,你吃飽沒?而要問吃饅頭沒有?念佛沒有?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所以為什麼這個是頓超的法門?這個法門太殊勝了。

  好,所以「老實持名,全攝佛德」。下一句?「深具信願,決定往生」。「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結果我們有一個年輕的同學,她就問我說:「老師,我前幾年覺得阿彌陀佛要接我,我一定跟他走了,可是好像現在我沒有以前強烈了。」我說妳以前也是假的了。她自己覺得了。所以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識,還沒有證阿羅漢,要用經教來看。我說:「妳假如前幾年是真的,妳真信切願,什麼叫『切願』?很懇切,我趕快回家,歸心似箭。就好像妳已經三年沒回家了,三年沒有吃到媽媽煮的菜,,然後妳一上了那個遊覽車,腦子裡在想什麼?我媽媽一定會煮什麼給我吃,都想著家裡的情境,妳會想其他的事嗎?不會,歸心似箭。」所以說我很想去,就是歸心似箭。假如哪個人、哪件事、哪個物品,隨時會牽動我們的心緒,那個人讓我氣得半死,哪件事情好煩,哎呀,哪個東西我不吃,我會很受不了,那你說我很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是騙自己了啦,所以這個也是勘驗。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就給我們牽過去了。所以為什麼說要熟讀大經,就是要看破世間,「五燒五痛,久後轉劇」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大經讀一讀,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殊勝,就好像黃金一樣;我們這個世間這麼濁惡,就好像大便一樣。請問大家,我們要拿黃金,還是拿大便?可是現在每一天是拿黃金還是大便,念頭是輪迴還是念佛?那念佛就拿黃金,煩惱很多就拿大便了,問題是有沒有把黃金跟大便搞清楚了。所以李炳南老師有一本書,有一段開示叫做「兩個世界的味道」,那是真聞出來了,那就不幹傻事了。所以那個也是很精闢的開示。

  所以這個夏老真的是同體大悲,都考慮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缺乏,都在護念我們,這一生一定要往生,一定要真正的發起真信切願,那必須補哪一些不足,所以接著夏老說:「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因為沒有讀過玄奘大師的譯本,沒有讀《無量壽經》,更沒有看過黃念老的《大經解》。再來,也不見得有聽老法師把《大經解》講一千兩百個小時。總在遇緣不同,可是這大善知識都在幫我們造殊勝的因緣。所以「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接著,「庚辰之歲,病中發願」,夏老已經生病了,他還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就是為了我們這個時代,還有末法九千年的人,能夠在這個當生成就的法門,修學能得利,他才來編《淨修捷要》。所以這個是悲心深切,「興大悲,憫有情」,代眾生苦哇,在病中來做這個事情。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