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幸福人生講座企業營—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9/3/13 台灣天母農訓中心 檔名:52-356-0003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好,請坐。尊敬的諸位長輩、朋友,大家好。剛剛我們談的這個故事,其實我們從每個人的人生當中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從歷史當中,從每個人的人生當中,得到人生的智慧啟發,不重蹈覆轍。所以剛剛提到的這個父親,他也很用心要栽培他的孩子,但忽略了教育一個孩子不單是有他的好的學歷。其實在《資治通鑑》當中告訴我們,「德者,才之帥也」,德行應該是他所有知識、才能的統帥;「才者,德之資也」,他的才華是用來去服務大眾的,然後提升自己的德行。所以他的心量更大,他用才華去利眾,反而又回歸到潤澤德本,還是在提升他的德行。不然仁德不穩固,一有才華,連父母都瞧不起。很多留美回來了,父母是農民,沒什麼讀書,反而都不跟父母一起住。所以我們不能只單看到孩子的學歷,還要看到,最重要的,他的心、他的德行的狀態。
而我們剛剛也提到,其實假如能感受到兩個孩子的心境,應該更照顧那個妹妹。因為妹妹已經書讀得不好,她已經比較難受了。就要疼愛這個妹妹,進而再引導哥哥要照顧妹妹的學習,兩個人都得利,哥哥學到了如何照顧妹妹,妹妹也學到了要感恩哥哥,感情很好。可是假如我們的心偏了,溺愛、偏愛哥哥,那這個差別就大了。所以一個心態的對錯,影響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家或一個人的命運,我們心態不對,孩子的心態也會受影響。哥哥成績好,了不起;妹妹成績不好,趕快去掃地,成績不好,所以統統給妳做。結果哥哥就增長了傲慢,我成績好,了不起!傲慢起來就麻煩了,想要再伏傲慢,不容易。妹妹好一點的就自卑,因為她被忽略了;不好的話,性格又比較剛烈,就對父母非常有對立。對父母對立,以後延伸出來的是什麼?對社會有報復的心理,看誰都不順眼。家是根源,他在家得不到愛,他怎麼會去信任所有的人?
所以我的師長,他參加過很多聯合國辦的和平會議,現在社會紛爭、戰爭、衝突比較多,聯合國開會也開了三十多年。剛好有一些志於和平工作的人,在澳洲昆士蘭的和平學院,全世界有八所和平學院,昆士蘭算辦得不錯,剛好把老人家找去一起討論世界和平的工作。結果討論下來,因為老人家有接受傳統文化,就跟他們做個比喻,說解決動亂,這個跟治病一樣,你要先找到病根,你才能治病。接著跟他們談到,病根在哪?病根在家庭。夫妻不和,離婚率愈來愈高,當他看到父母都不和,他能相信人跟人會和嗎?當然很有可能有些夫妻最後是離異分手,但這裡還有一個重點,當離異以後,不管是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只要這位父母他心平氣和、包容,這個孩子有可能是健康的;可是這個時候只要帶著情緒,父母之間的恩怨很可能就傳到下一代的心裡面去。所以我們有情緒,我們有對立,孩子無形當中都受到影響。
什麼時候在教育孩子?什麼時候在影響孩子?無時不刻,因為孩子跟我們近,我們的心態他們是感覺得到的。所以當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相信父母能和,不相信家裡人能和樂,他踏出家庭的時候,他相信社會會和嗎?他所習慣用的方式,很多都是家裡面的一個方法,那就是吵、就是鬧,那就不能解決問題了。有個爸爸很急著兒子趕快叫他爸爸,抓著他兒子的脖子,「叫爸爸,叫爸爸」,很急,欲速不達。結果後來孩子學會之後,突然這個爸爸走到外面去,看到兒子把外面的雞抓起來,「叫爸爸,叫爸爸」。他什麼時候在學習我們的動作都不知道,因為他好像攝相機一樣,啪!就把那動作都記起來了。所以我曾經聽過一個父親這麼講,他說我最討厭我父親打我,很兇、很情緒化,結果後來他自己當爸爸,失了方寸,我怎麼用我爸爸的方式在對我兒子?不知不覺的就學了,都烙在腦海裡面。
這個說法,與會的這些專家聞所未聞,他們搞了幾十年的和平工作,都在那裡用經濟、用政治、用軍事,都在那裡思考這些,居然有人說問題在家庭,他們連想都沒想過。他說這個還不是根源。外國人聽傻了,這個還不是根源,我已經夠驚訝了?最根源的是習性跟本性的衝突,本性跟我們的壞習慣。這個他們比較聽不懂,就講一個具體的,比方說,今天利益擺在面前,你是先想到自己,還是想到別人?那哪有不衝突的道理!先生都只想自己,怎麼可能會跟太太不衝突?所以能替別人想,這個人與人的良性循環就帶動起來了。我們剛剛提到的這個故事,假如父母的心境對了,他去照顧妹妹,這個家該學到的孝悌都學到了;假如偏了,麻煩了,兩個孩子都不健康。
這個用到學校,很明顯,假如老師把成績好的都坐到前面兩排,成績不好的坐後面,你看,這個班的孩子會不會健康?健康不了。那些成績好的跩呀!你們去做掃地工作,成績不好,活該!全部的人都不健康。可是假如這個老師,「同學們,你們還有不了解的,下了課留下來,老師再教你們。」這麼有耐心教那些成績比較差的,慢慢的班上的善心就被這個老師喚醒了。「老師,您夠辛苦的了,這個同學我來教,這個我剛好會。」一個老師的愛心就把其他同學的愛心給喚醒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個毫釐就在這個心的態度上。同樣的在一個單位裡面,我們能對那些剛進來的人,我們不歧視,甚至於是多關愛他,這個公司就像一個家的氛圍一樣,每個人的心態很健康。我們假如變成偏愛某個員工,他做什麼都對,就造成民怨,人就不平。所以為什麼修身前面要先正心?心有所好樂,不得其正,都是偏愛、偏恨,偏憎、偏愛,喜歡的就愛得不得了,討厭的就歧視他,這個心態都會出問題。
後來他的女兒帶著自己的丈夫,因為他的女兒後來有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的孝道,帶著夫君一起給她父親講,父親,這一輩子我們不拿你任何一分錢,每個月還給你多少錢的生活,我們給你的供養,回報你的恩德,就跟我們一起住。女兒的孝心才把父親從精神病拉回來。所以這個女兒有後福。而他的兒子這麼樣對待父母,我們以前說,不孝父母會遭天譴,良心都會受到很大的譴責。他自己生了一個兒子,不到一歲,進開刀房好幾次,都是比較嚴重的手術,就在醫院進進出出。假如當他在照顧他的孩子,「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那很可能這個孩子是來讓他開悟的,讓他不能再用這樣的心來對待他的父母。其實我們講到上行下效,真正至孝對待父母,那孩子潛移默化都在學。有一個廣告,就是媳婦幫婆婆洗腳,洗著洗著,她也不經意,隔天她的兒子就端盆水要幫她洗腳了。學是很快的。
我有個同仁,一個女孩,她記得小時候她媽媽幫她奶奶剪腳指甲,她年齡還小,剪完之後,她覺得很好玩,然後又去拿指甲剪,說「來來,我也要剪」。結果她媽本來要制止她,她的奶奶很有智慧,你看孩子這麼快就要學習,使個眼色給她媳婦,「讓她剪,讓她剪」。真的還剪,她說記憶當中好像還剪出了一點血,奶奶真是忍辱,不是,真是忍受血肉之痛,來成就孫女的孝心。說到這裡,我小時候都幫我爺爺剪腳指甲,結果每次都剪得他老人家,「啊!」因為我爺爺,他們做工的人,指甲特別厚,那可能都是歲月的滄桑,結果我又沒智慧,剪腳指甲以前要先泡水,泡完了才好剪,我不懂。所以人要趕快長智慧、長經驗才行,不然家人要受皮肉之苦。我都直接剪,然後年齡又小,真的,要剪下去好像整個身體要跳起來,「呵!」然後,啪!爺爺就「啊!」可是你看,爺爺就是無形當中就讓我們樂在這種天倫,無形當中。大學一回來,東西一放,爬樓上去找爺爺、奶奶,坐一下,幫爺爺、奶奶按按摩,老人家都是用心良苦。
結果後來這位女同事她上大學了,她的奶奶可有意思,家裡的人要幫她剪,她說不要,留給我孫女剪。然後她還說,除了常常給奶奶剪腳指甲以外,還有額外的服務,幫忙掏掏耳朵做些什麼。她說常常給她奶奶掏耳朵,掏得她奶奶都睡著了。她體格又比較高,她就從床上躡手躡腳慢慢一步一步移下來,深怕驚動熟睡的奶奶。大家腦海裡有沒有浮現一幅很美的畫面?一個孝孫女,有沒有?諸位企業界的領導、老闆,這樣的年輕人你們用不用?她那種細心已經內化了,她能對她奶奶這麼細心、這麼體恤,她對客戶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態度。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規》才一千零八十個字,當一個孩子能做到「冬則溫,夏則凊」,冬天馬上能體恤父母冷不冷,他這個心境有了,不只冷不冷,餓不餓、難不難過、舒不舒服,他全有了。一個孝子去做服務業一定能夠做得好,因為他時時設身處地的心出來了。一個服務的心絕對不是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到服務業開始學,那是不容易的,習慣成自然。所以只要父母能做榜樣。
我們剛剛提到的社會衝突,夫婦是核心點,夫婦和則家道成。所以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父子而後有君臣,兄弟而後有朋友,我們這些學問它都是循著正常的軌跡在發展。你看夫妻同室,這三種倫常關係是同家,再延伸到同一個社會、團體。所以夫妻演出孝的榜樣,父子就親了。而忠臣又出於孝子之門。古代舉人才,兩個字,舉「孝廉」,孝則能忠,廉則不貪,這兩個字就包含了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德行,古代都抓這些根本。所以我們找人才還是要以這兩個字為標準,這亙古不變。他能感恩父母,自然能感恩栽培他、照顧他的領導團體;他跟兄弟和樂,自自然然出去到學校,他用對兄弟姐妹的態度去友愛同學、友愛同事。所以我們從這裡就感覺得到,夫妻這一倫在五倫當中相當的重要。
剛好有一個七歲的孩子,他有一天跟他母親在看電視,演個古裝戲,這個先生下朝,一進門,這個太太馬上把他脫掉官服,換上比較輕鬆的衣服,給先生倒杯茶,「老爺,您辛苦了,來來,趕快先喝杯熱茶。」結果這個孩子看到這裡,突然對他媽媽講,「媽媽,他們不是夫妻。」結果媽媽一聽很驚訝,「他們現在演的就是夫妻,他們就是夫妻的戲。」結果這個兒子看看他母親,說「不像。」請問在這個孩子的心目當中,什麼樣子像夫妻?這個相敬如賓他覺得不像夫妻,要另外一種「相敬如兵」才像夫妻。這個(賓)是正常狀況,比較不正常是這個狀況(兵),還有另外一種叫這個狀況(冰),這個(兵)叫熱戰,這個(冰)叫冷戰,這個(兵)得心臟病,這個(冰)得癌症,都不怎麼好。所以孩子他的認知,都在他每天看的當中在認知事物。
所以你看現在很多人不敢結婚,有沒有?婚姻恐懼症。兩個父母常常吵,但是也到了結婚年齡,這個母親在那裡非常嚴肅的對著女兒講,「女兒,妳趕快結婚。」結果這個女兒說,「媽,妳又不幸福,幹嘛叫我嫁!」這個媽媽突然聽到這句話,想了一下,對!我都不幸福,幹嘛叫她嫁!明白了三十秒,突然又說,「妳就是給我嫁就對了。」現在我們的人生出現一個天平,左邊是女兒一生的幸福,右邊是面子,走到哪,人家一問,妳女兒嫁了沒有?尤其婚禮都不敢參加。所以一邊是女兒的幸福,一邊是面子,哪一個重?幸福重。標準答案,又來了。所以你看人生很多抉擇,我們對道理不透,還是很難循著道理走。真的,孩子都沒準備好,很趕著結婚,欲速什麼?不達,愈急的事,後果都不大好。
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掉到一個洞裡面去,一跌下去,摔得滿身灰塵,幸好祖上有德,沒跌斷手,從洞裡面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下個念頭是什麼?你們還懷疑什麼?你們還有良心嗎,還考慮?怎麼樣,會想到什麼?怎麼可以只有我跌下去,太不公平了,是不是?趕快跑到草叢裡去等,下個人跌進去,唉呀!舒服多了。我們假如有這種心態,很折福!但是無形當中都有,功利主義害死了,自己失戀很難過,突然聽到別人也失戀,好一點,平衡一點。這不是這樣,人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所以自己跌下去,起來,趕快到前面立個牌子,「前面有洞,別跌了!」感同身受,自己痛過就不希望別人再痛,這是人的天性。你看那個小朋友,兩個小娃在那裡跑,很近,突然前面那個人跌倒了,啪!咚的一聲,這個跌倒的還沒哭,後面那個,哇!你們沒有遇過這種情況!講到重點,沒電了!攝相機還可以回去,人生回不去,智慧一定要趕快能提起來,後悔後悔,人生都是後面才來悔,不好。所以古代都是什麼?深謀遠慮,高瞻遠矚,防微杜漸。所以立了那個牌子,感同身受,就是不要讓人再跌了。
你看那兩個小孩在那跑,跌下去的時候,小孩子他很單純,他感覺能力還很強,他自私心還沒有那麼強烈。大家去看,你看那個孩子很小,一、二歲,二、三歲,你看當他媽媽哭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哭,然後你就看那個孩子陪著媽媽一直哭,然後說,你哭什麼?媽媽哭了。他感受力很強。因為我們之前,在孩子的一些活動,有讓這些三、五歲的孩子給父母行跪拜禮,他們生日的時候給父母感恩。結果那個孩子跪下去,他抬起頭來就看到,因為父母太感動,就流淚,他也撲上去,然後邊哭,一直哭,在那裡,「媽,妳別哭」,他也不知道媽哭什麼。你看那個相應的程度很高。可是現在可能我們父母很痛苦了我們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把我們這個本來的善良障住了?就是自私,就是欲望。所以這個孩子他馬上感覺前面那個人會痛,他先流淚。結果這個父母在旁邊說,「猴崽子,他痛又不是你痛」,那麻煩了,就讓他愈來愈覺得我跟他是分開的,想自己多,想別人少,那個感同身受的能力就不見了。
你看古代有受聖賢教誨,他那個善良終身保持。你看曾子他對父母那種親愛,保持一輩子。家裡來客人,母親很厚道,怕人家打老遠來,讓人家等,咬手指,曾子馬上覺得心臟不舒服,趕快趕回來,媽,家裡有什麼事嗎?沒有,人家客人打老遠來,你趕快去招呼。你看咬一下,馬上母子心電感應。我們現在媽媽咬斷了都不一定知道。我們要去把原因找出來,為什麼我們跟聖賢人有這些差距?就在這,感同身受。尤其仁愛心的根本是什麼?孝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孝父母、敬兄長姊姊的人,他很自然的一個反應,他到人家的家裡面,人家一說,「這是我父親」,他那種對父親的尊重油然而生;到人家家裡頭,「這個是我大哥」,好像我們對大哥的尊重就很自然的移到他的大哥身上去。「教以孝」,《孝經》裡面講,教他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敬天下的父母;「教以悌」,你教他尊重兄長、尊重老師,「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他也尊敬所有人的哥哥;「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他對自己的長官很恭敬,他到別人的團體裡面,他看到人家的長官,他那種尊重自然就提起來。所以我們的教育重視的是內化,心靈的內化,心靈的提升。
所以我們今天感同身受,立一個牌子以外,事情做完沒有?有一句俗話說,好人要怎麼樣?做到底,送佛要怎麼樣?送上西天去。假如一陣強風來把那個吹走了,那後面的人不是又要受影響嗎?所以最重要的應該怎麼樣?把那個洞給它填滿。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人生走過幾個洞了?一個為人父母、長輩的有個心境,自己曾經走錯的、痛苦過的錯事,不要再讓後代來折騰,來糟蹋他的歲月。我們已經把這些智慧、經驗傳遞給我們孩子沒有?他們能不能不重蹈我們的覆轍?諸位朋友們,請教一下,你會希望你孩子的人生跟你一樣的舉手。當然不是職業一樣,就是一樣的快樂或者痛苦。你現在的生活就覺得是給你孩子最好的目標的舉手。好,請放下。對!你要活出一個好的人生給他來走、效法,假如我們現在都不快樂,他往哪裡走?
所以現在不要急著讓孩子去走婚姻,跳進去,先要讓他怎麼樣?會找對象,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現在男也怕娶錯老婆,娶錯也是很慘的,好的太太可以旺三代,不好的太太呢?不是敗三代,一敗塗地,起不來了。所以都是很慎重,他要先有判斷力。他都用感情的,不是用理智的,看不準人,都用感情的,在劫難逃,有理智的才判斷得了。他又沒有聽過我們早上張博雅資政講的,去看看他們家有沒有掛孔子像,這個有智慧。所以這個事例也告訴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龍交龍,鳳交鳳,穩龜交洞憨」,物以類聚。既然是物以類聚,只要我們把兒子、女兒的德行一往上,好的人就進來了。所以小時候我媽媽常說,誰到家裡吃飯都是注定好的,那個注定裡面就是門當戶對,那個門當戶對就是同磁場會相吸引。
所以現在重要的是讓孩子會看人,讓孩子有德行,現在不要急著先結婚,先學《弟子規》,學了她就有判斷力。而且《弟子規》還是照妖鏡,不知道這個男人好不好,丟一本《弟子規》,不是,你看人有沒有學問就露底了,不夠恭敬,雙手呈上一本《弟子規》給他。假如這個男人說,這是什麼時候了,還讀這個東西!妳就逃過一劫了,不注重孝道那還能嫁給他!假如他說,這本挺好的,可不可以?還不行,現在很會講表面的人很多,一套一套的,讓妳都聽傻了,不準。要觀察,孔夫子教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要看他這些生活上的情況,看他的心境。所以假如今天他說這個挺好的,很認同,這個時候妳再看他落實的程度,有沒有真的學了以後去改?都不改,那都變成道貌岸然的人。然後再怎麼樣?去看看他的家庭狀況,「娶妻要看丈母娘,買牛要買尾巴長」,「做田要撿好田底,娶某要看好娘酹」,你要他們家有品質保證,蓋章的才行,以前的人都懂,都去了解,現在都不懂了。所以為什麼會有孔子?因為孔子的外公有智慧,要把女兒許配過去,首先把他祖宗八代全調出來了解清楚,他的祖宗有德,其後必有聖賢人,把女兒嫁過去,出聖人!所以我們要感謝孔子的外公,不然我們就沒有孔聖人可以學習。以前的人都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些判斷力都有。
剛剛提到的,孩子他覺得父母的相處不和諧,所以他看到這個和諧的,他覺得不像夫妻。所以這個媽媽就有點警覺了,原來影響孩子是無處不在,裝都裝不來,得真做、真下功夫。有個父親聽了課回去以後,他說教育得要以身作則,我要我兒子孝,我就要孝我父母。所以隔天要帶著孩子出門去之前,就先跟他爸爸商量,「爸,要把孫子教好,就要教他孝道,我要先做給他看,所以待會出門,爸,我會給你鞠躬,說爸我要出去,給你問候,先跟你打個招呼」。這個爸爸一聽,等了幾十年,這個兒子終於有點開竅了。父母是很容易欣慰的,我們才講一句貼心的話,就讓他們高興半天。結果果不其然,帶著兒子,行完禮出去,走了幾步路,這個兒子停下來,他說「爸爸,你剛剛給爺爺行禮,是為了要做給我看的。」你可不能做假的,從真實心做。
有個太太聽完課以後回去了,好,從我自己開始,從我做起,本來家裡都是比較亂,她就開始在那拖地,做家務。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過去了,她邊做邊用餘光看著她先生,「看到沒有?看到沒有?看到我的改變沒有?」做了七天,有一點火山快要撐不了,火氣已經到這裡,突然看到她先生又無動於衷,翹著二郎腿在那看報紙,終於受不了,我,唰!手上的抹布過去了,啪!打在報紙上面。這個先生緩緩的把報紙放下來,對著太太說,「妳看,還說學《弟子規》,怎麼樣?受不了了吧!」諸位朋友們,一個人要成就一件事情,要穩得住、要沉得住氣,要以靜治動,不要一開始就在那裡強調我一定要怎麼樣,我是學《弟子規》的,你全部招出來了,人家拿著對你的行為,你哪裡不符合,人家馬上給你挑出來。你一回去之後,你看,我學《弟子規》,人家就用高標準衡量你,愈衡量你,你壓力愈大。所以要記住老祖宗,閩南話說的,「惦惦吃三碗公飯」,聽不懂嗎?你就好好的幹就對了,不要一下子就說我能怎麼樣,慢慢改變了,人家自然就感動。
有個太太她學完以後回去自己好好的做,然後教她的兒子,她也不去要求成人,為什麼?成人不會聽我們說什麼,只會看我們做什麼。結果有一天她的兒子進到爺爺房間裡面去,這個兒子說,「爺爺,你這個瓶子裡的東西可不可以借我看一下?」這個爺爺嚇一跳,這個小霸王以前到我的房間來,如入無人之境,今天居然還請問我。「孫子,懂事了,誰教你的?」說媽媽教我《弟子規》,《弟子規》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我不要當小偷。這個爺爺一聽,龍顏大悅,很高興,然後馬上跑去找兒子,「兒子,你看,媳婦教孩子做人,這非常正確,你好好配合媳婦。」這種情況跟太太直接說「我要教孩子做人,你要聽我的」,效果一不一樣?不一樣。所以我們現在要利益自己、利益別人,首先最重要的,先要把急躁伏住,不要急於求成,要水到渠成,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做起,自然而然瓜熟蒂落。那個沒有熟的東西一拉下來,強摘的瓜不甜,反而有可能還反效果,欲速不達。你看這個先生,抹布丟過去,放下來,大家感覺到誰修養比較好?先生修養比較好還是太太?不是我們學了《弟子規》就比別人德行好,這要冷靜,人家幾十年下來,修養都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我們只是早接觸,不見得學得比人家好。
所以這個母親看到孩子說不像夫妻,她也警覺,但雖是警覺,有時還是會忘記。所以人的警覺性還得要透過每天早晚念一遍,愈來愈熟,一遇到事情,這些道理就提醒自己了,「將加人,先問己」、「言語忍,忿自泯」、「恩欲報,怨欲忘」,可能這個不好的念頭就轉過來了。結果這位母親剛好有一天打電話,打著打著,突然把電話一放下,兒子就說,「媽媽,剛剛是爸爸打來的。」這個媽媽一想,奇怪了,為什麼聽我講話就知道是爸爸打來的?她這麼一想,很可能,假如是客戶打來的,「今天跟你聊天真愉快,改天一起喝咖啡,好,拜拜!」啪!掛下去了。先生打來的呢?「你有完沒完,我不想跟你講了。」啪!掛掉了。所以這個兒子光聽語氣就知道是爸爸打來的,都在影響。
結果當天她先生又打來,她一看到電話顯示,首先調整一下心情,深呼吸三次,調整一下,把電話接起來,「喂!請問您找哪一位?」她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結果過了幾秒鐘,她先生又打來,突然確定是她的時候講了一句話,「真的是妳嗎?」孔夫子有告訴我們,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個反思,叫「視思明」,看什麼要看得明白;「聽思聰」,聽什麼也要聽得明白。我們聽不聽得懂另外一半說的那句「真的是妳嗎」?聽出他的心境沒有?他的心境就是說,難道我的太平日子要到了嗎?所以你看現在的人在面對好的情況,都已經覺得是真的嗎?他還得打兩下,我還是在作夢嗎?所以人面對人生的過程,常常要記得不忘初心,不忘彼此一起走入婚姻的那分初心。不只對太太是這樣,我們也不忘我們對孩子的那分愛,他降臨世間那個時候我們發自自然的那分承擔、那分責任感。
整個我們傳統的結婚禮儀,它一開始,當天清晨就祭拜天地,拜天公。所以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結婚攸關整個社會的安定跟家族的發展。人對結婚不慎重,對婚姻兒戲,天下大亂。因為婚姻兒戲,下一代沒有好的家庭,他比例上就很有可能誤入歧途,他沒有家的愛,到社會上又被一些不好的力量給拉過去。所以離婚率都會跟犯罪率成一個相互的關係,離婚率高,犯罪率相對就提上去。所以古人很重視婚姻是有道理的,家庭安定,社會才能和樂;家這個細胞都出狀況了,這個社會鐵定不安定。而且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婚姻是兩個家族的結合,現在發帖子,以前都是長輩發帖子,現在叫我倆,發帖子了,我倆高興就結婚了,我倆,就是說高興就結婚,不高興呢?就離婚,婚姻變得很輕率。以前的婚姻是很慎重的,都是家裡的父母代表發帖子給親朋好友。而且合兩姓,這也有優生學,同姓不結婚,這在古代就懂這個道理。上以事宗廟,宗廟就是祖宗,所以婚姻也是承先啟後,把家道承傳下來,再啟發我們的下一代。其實上以事宗廟,就像這個孝字,上以事宗廟,時時能想到上一代;下以繼後世,時時想到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一體不可分,就是一個孝字,婚姻也是承先啟後的責任。
新郎要出門的時候,父親敬他一杯酒,而且是代表祖宗敬兒子,敬兒子以後,兒子不用回禮。其實父親在一個孩子的心目當中是很崇敬的,父親給我們敬酒,那個心裡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還不用回禮。所以父親敬自己的影像留在腦海裡,整個去迎娶的過程都是這個影像,人就會在婚姻當中深刻感覺到一分責任、慎重、肅穆,而不是現在結婚的時候鬧成一團,還把酒倒在高跟鞋裡面去,真是吃飽太撐了。人現在沒有內心的快樂,就喜歡這種去搞笑,或者去玩弄別人,然後好像才紓解一點,真麻煩!人現在不知道什麼是真樂,現在都是苦中作樂。所以這整個過程當中都是這分責任感。到了新娘的家,又是她的父母親自把女兒交到手上。所以這個新郎要想著,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也要對得起另一半,還有對得起她的父母對我們的信任。男子漢大丈夫對得起太太的信任,她信任把一生託付給我們,也對得起雙邊的父母,尤其養育女兒這麼不容易。所以有一分道義的人,在面對婚姻,他一定能夠用這分情義突破種種的這些問題。更重要的,都先想先從自己改起,很多問題就能大化小,小化無。好,這節課先到這裡,娶老婆還沒娶完,我們待會再繼續娶,謝謝。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