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儒釋道學說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7/12/21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249-0001

  師父常常教誨我們,所有聖賢人的教誨,都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而我們淨宗同修非常熟悉的一句經文,在《無量壽經》當中說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什麼時候修普賢大士之德?那絕對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修,當下只要我們去落實。假如我們分別,說往生之後才修,這個念頭就是執著分別。師長常常提醒我們,會用功的人是在每個起心動念當中,把執著、分別、妄想放下,這是會用功的。而當我們念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楞嚴三昧經》當中,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當尊者講完這段話的時候,佛陀非常的欣慰,說到「善哉快論」,說得太好了。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本來是佛,我們應該以平等的恭敬心,如恭敬佛一樣來恭敬一切人。我想起與一位法師交談,法師說到,他來到馬來西亞,看到我們諸位大德那一分虔誠恭敬對他們的態度,都感覺到自己應該好好修學來教化、來利益眾生。當下我們馬來西亞的同修們就是在做「請佛住世」。因為他們的恭敬,對於這些法師、對於講課老師的恭敬,讓所有的這些法師、老師們都覺得應該要好好不斷的提升。所以這一分恭敬的心能夠請佛住世。

  今天中午,我們一起聆聽師長的教誨。我們丹斯里李金友居士還有我們宋會長,他們都一心一意要落實師長的理念,師長團結宗教、促進世界和平的這些理想,他們確實是不遺餘力在做,這是真正依教奉行;而他們努力團結宗教,其實這也是在落實普賢十願。每個宗教能夠復興起來,那都是「請轉法輪」,請正法久住。我們一樣也可以在當下作普賢菩薩,我們隨喜他們的功德。那大家都作普賢菩薩好不好?大家會不會心裡想,馬來西亞有兩百個點,那師父不就被搶過來了嗎?大家要了解,要信佛、信經典,千處祈求千處應!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至誠的心,有沒有大慈大悲的心,來為我們自己的故鄉、自己的國家努力奮鬥。有這樣的願心,一定會感來很多佛菩薩、感來很多大德們的相助。能感是我們的心,所感是這些善緣的相助。

  我記得剛好在三年前,有次從秦皇島回來,那個時候師長剛好跟楊老師在通電話,結果楊老師問師長:「禮旭在這裡,您要不要給他勉勵幾句?」結果師父說好。當我把這個電話接過來的時候,真的不知道流了多少汗!大家有沒有跟師父吃過飯的經驗?有沒有吃飽?其實我緊張,最主要就是很慚愧,師父的教誨沒做到,所以坐在那裡很慚愧,都吃不下去。接起電話,師父的幾句教誨確實讓我們終身難忘。師父說到:「現在所有的宗教根都很危險。」因為師長在那幾年團結宗教,然後又參與世界和平的工作,所以對各個宗教的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師長說到:「這個時代能夠來弘傳孝道,弘傳我們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這些道理,《弟子規》,能這麼做,那是救所有宗教的根。」因為我們很清楚,要想生天、要想成佛作祖,在《觀無量壽佛經》當中告訴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有的佛菩薩能有成就都是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淨業三福第一福開始做起。

  我們也接觸其他的宗教,像伊斯蘭教的教誨當中有一句話提到,「天園在母親的腳下」,那代表著要想生天園,必然要孝敬他的父母。先知穆罕默德,人家問他:「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人是誰?」他的回答是:「母親。」再來是誰?「母親。」再來是誰?「母親。」要講三遍!那再來?「父親。」諸位當父親的有沒有覺得很難受?大家別難受,因為我們都是母親生的。再來是你的家人,再來是你的朋友。這告訴我們,這個愛要落實它是有次第的,就像孟夫子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我們對於自己最親、恩德最大的父母都生不起感恩心,那在說感恩國家,感恩佛菩薩,感恩更遠的、更看不到的,這就有點困難,一定是從最親的父母開始生起這一分孝敬的心。

  所以我們感受得到師長他的一生,不管經歷那些事情,就像師長他整個小學過程當中都是在逃難,八年抗戰。當面臨這樣的人生際遇,並沒有讓老人家覺得悲觀,甚至於是期許自己應該要為國家、為民族做出更大的奉獻,希望不要再讓人民生活在這種戰亂之中。所以本來老人家的志向是要當政治家,從事政治。後來因為遇到三位老師給予他生命指引,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唯有教育能真正讓家和人樂、宇清國安,這是根本解決的方法。所以師父上人了解到教育的重要,當下是身心奉塵剎,盡形壽弘揚儒道釋,弘揚世間聖哲人的教誨。

  當師長看到現在的這些宗教狀況,又深知要讓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唯有靠四種教育的落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而這四個教育,其中從宗教教育入手是最有力量,因為宗教對人心的幫助、對人心的鼓舞有著深遠的力量。而這些宗教領袖,他們德行能夠感召廣大的人群斷惡修善,進而影響家庭、學校,以至於社會風氣。師長了解到宗教教育的重要,所以在新加坡推動宗教團結。我們感受得到師父上人在遇到任何人民、眾生的需要,都沒有第二個的想法,只有直下承當,盡心盡力為人演說。

  我曾經在台灣桃園,剛好有次在講《弟子規》課程的時候,遇到一位校長,她是一位女校長,在中學。中學現在的情況都有中輟,輟學的孩子。結果這位校長,她在現場給我們一些勉勵。當她站上台去,講的兩句話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她說到「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其實社會亂,我們不站出來盡心盡力去挽救,那我們就談不上仁愛、談不上慈悲。我們連眼前、當下他人最需要的事情都不能伸出援手,那仁慈、博愛很可能就變成一句空話。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其實難跟容易並不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在那裡想,這個事情要做三代才做得成,那是我們自己預設立場。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努力,一定是努力留得下來的,帶不走的那不需要去忙碌追求,那都是夢幻泡影,帶得走的是智慧。而我們的智慧從哪裡來?我們的智慧從放下我執,我們的智慧就是被貪心障住了,被自私自利障住了。當我們能夠捨己,為人著想,其實在當下,我們的煩惱一點一滴在放下;煩惱輕,智慧就能長。

  所以人生的真相,並不是我們在幫助別人,而是我們感恩他人讓我們有付出的機會,進一步感恩他們讓我們修福,又讓我們修智慧。就在念念為人著想當中,我們的我執,自私自利,才一點一滴淡掉。當我們把這個真相看清楚的時候,那完全生活在喜樂當中,因為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們的道業,都在成就我們的智慧,都在告訴我們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今天我們看到一個朋友,看到一個人,我們的情緒就起伏,脾氣快上來了,那我們要感恩他,因為他提醒我們,我們時時在想著要息滅貪瞋痴,他一出現,就讓我們了解,原來我的瞋恚心還很嚴重;他提醒我們,他是我們的老師。所以印光大師的教誨告訴我們,看一切人皆是菩薩、皆是老師,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他現在來提醒我們,我們馬上用功把這個瞋恚心給對治。幸好他不是我們要臨終的時候出現,是不是?他假如在我臨終出現,我們一輩子修學還覺得修得挺不錯的,剛好臨終破功,臨終前功盡棄。就是有這麼多的大眾時時提醒我們還有貪瞋痴慢,趕快一點一滴把它對治掉,感謝他們的提醒,那真的每天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我在海南海口的時候,有個朋友他來參與課程,參與了差不多半年。剛開始的時候,他都會過來跟我說到:「蔡老師,您講得真好!」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我們師長常常說要歷事鍊心,請問什麼時候是歷事鍊心?什麼時候是考試?在這個時代,升學主義對我們會產生分別執著,我們都覺得什麼時候考試?考卷發下來才叫考試。其實任何一個境界,甚至於我們每個起心動念,都是考試。上一次剛好從香港轉機回廬江,整架飛機上有很多台灣的同胞,因為台灣有放末學講《弟子規》的光碟,所以有些台灣同胞他們就好像看過我的樣子。結果坐飛機的時候,轉機就坐在那裡休息,就看到一位女士就一直盯著我,然後一直盯一直盯,突然就靠近我,然後就說:「啊,您,啊!你就是那個長庚的醫生!」所以什麼時候考試?當她在「啊」,你有沒有心跳加快,她應該認識我?當她說啊,你就是那個醫生,你有沒有很失望?

  所以師長常常說要放下十六個字,要放下名聞利養,走到哪裡都深怕人家不認識我,那就已經沾名聞利養了。這個很細微,所以為什麼說「人怕出名,豬怕肥」,人一出名,那麻煩了,名聞利養上身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剛剛講到,什麼時候是考試?就是在每個境界當中,我們能不能善觀己心?我們的心在當下有沒有偏頗掉了?剛剛講到,這個考試,因為我們習慣是發考卷的時候才叫做考試,而這樣的一個心境很可能讓我們把學習跟生活脫節開來。所以我們這個人生過程當中,什麼時候在進退自己都搞不清楚。當我們讀書只為考試,其實我們已經增長分別跟執著在其中,自己不知道!

  剛剛說到這位朋友,他在海口跟我們一起參與課程,他講那一句話「你講得真好」,是不是考試?是考試!我們曾經聽過蘇東坡先生跟佛印禪師的故事,諸位長輩同修們,誰是蘇東坡?我們聽每個公案都是用一個當機者的心去聽。我們假如聽著、聽著,說蘇東坡禁不起境界。其實這些高僧大德他都是做表演給我們看,是為我們觀察到自己習氣的示現。蘇東坡有一天打坐他覺得境界很好,其實說實在的我們剛剛說善觀己心,當一個人覺得境界很好,請問他境界好不好?那一天有位女士寫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她提到她看她先生很不順眼,她說我已經夠賢妻良母了。請問她夠不夠賢妻良母?所以蘇東坡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就是當我們自己的念頭已經不對了,我們很可能沒有察覺到。

  有一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什麼時候有進退?我們的念頭裡面可能講,修學一年有進退。其實不是一年有進退,每天有進退,甚至於每個起心動念都有進退。而且我們要了解,這個行善「從善如登」,一個人在力行善事、在斷惡修善就好像登山一樣,如登,一步一步要跨上去。為什麼要出力?因為有習氣在那裡拉,必須使勁往上提升,這叫從善如登。但是從惡,一個念頭不對就是從惡,「從惡如崩」,那個崩就是山崩下來,就好像一個腳沒踏穩,接下來這個人會到哪裡去?登山的時候一腳沒踏穩到哪去了?你們都沒這種經驗。很多朋友說到山底去了。那不對!一腳沒踩好,滑下去了,你馬上要兩隻手趕快看有沒有草還是樹枝可以拉住,不能一腳沒踩好就「啊」,那個卡通影片看太多了。應該是馬上拼了命能抓什麼就抓什麼。

  所以諸位大德同修們,那個瞬間一步沒踩穩,馬上抓住了,就是叫阿彌陀佛,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哪還等第二個、第三個妄想再相續下去!而這個能真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能夠在下一個念頭就趕快轉成正念這樣的功夫,那不是遇到境界的時候才來練的,這樣的功夫,俗話說的平時要如戰時。平時行住坐臥都要保持高度的覺照,這個時候心就不容易散亂。人心不散亂就好比一個湖面沒有波濤,非常的寧靜,這個時候的湖面能夠把周圍的山川草木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這個湖面假如起了波濤,那旁邊的東西就照不清楚。而它非常的寧靜,起了一點小波紋,馬上就看得清楚。所以這個湖面就好像我們的人心一樣,當我們平常行住坐臥當中都是非常的清淨,這個時候起一個小的不耐煩,起一個小的貪念,就好像起一個小波浪,自己馬上就察覺,馬上就可以把它轉正念。但是假如平常我們的思緒煩惱就很多,縱使在起一個瞋恨、在起一個傲慢,很可能察覺不到。這個時候就很可能落入習氣使然,自己渾然不知,這個時候就不好修學了。所以這個覺照非常的重要。

  我們印光祖師大慈大悲,在他開示當中有一段話,相信諸位大德同修應該都非常的熟悉,考試!大家背不出來今天就不能離開。「無論在家出家,必須」。師長常常說,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自己做起,假如我們今天一說到印祖的開示,馬上說我們可印多了,印三萬份、五萬份發出去,結果自己從來沒看過。這要謹慎,這個變成為做而做,為辦活動而辦活動,忽略了自行化他,這樣就很可惜。所以我們是為了自行化他而辦法會、而辦活動。這個時候我們每個在成就一個活動、法會的過程當中,每個人都想著,我有沒有禮敬諸佛?我有沒有息滅貪瞋痴?沒有這樣的一種歷事鍊心的觀照,有時候忙、盲、茫,忙到最後自己的煩惱愈來愈多,察覺不到。所以我們希望別的人學好,首先我們要為人演說,把這些教誨要學得紮實,落實得好。

  因為我之前剛好遇到一位長者,他年齡應該有六十來歲,他拿著幸福人生講座四十集的講稿,非常歡喜來跟我們交流,他說到:「你看,這一本都這麼舊了,我已經翻了好多次了。」我們一聽,這長者怎麼這麼用功,書都快翻爛了。他接著又說:「我不止翻了很多次,每一段我還加眉批。」很不簡單,每一段還寫心得報告。結果書一翻開來,那個眉批寫什麼?這一段講完了,他下面說,兒子要看,下一段太太要看,下一段媳婦要看。所以整本書,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要看,只有一個人不需要看。當我們用這樣的心境來修學的時候,那麻煩了!都看別人符不符合經教,都沒看到自己,把自己的精神完全用在看別人,那看自己怎麼會清楚?那這個修什麼道?這個修顛倒,顛道!為什麼?聖賢人告訴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結果我們現在拿著經教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這個剛好就相反。

  《太上感應篇》說到的「正己化人」,這太有味道!那個化字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隨風潛入夜」,杜甫說的,「潤物細無聲」。我們真正落實聖賢教誨,自自然然這個德風就讓人家很舒服,很自然的就效法、就學習。所以師長說到他最佩服佛教、佛法,就是完全要求自己。我相信大家對這段話應該很熟悉,完全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們看到師長在講這段話的時候,有沒有燦爛的笑容?要求別人,煩惱就來了;要求自己,一點一滴習氣放下,愈來愈覺得清涼。所以這個正己是當務之急。

  師長寫給我們的扇子,那都是高度的修學關鍵智慧。師長還舉到《呂氏春秋》裡面的一句話,在扇子上面說到,「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則天下成,治其身則天下治。為天下者」,一個治理天下的人。大家不要看到這個天下,那個當皇帝的事,那個當首相、總理的事,不干我的事。假如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領受這些經教,很可能就當面錯過,我們當面對經教生起分別執著。我們佛門強調小大圓融,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天下國家,甚至虛空,它們的道理是完全是相連的、相融的。所以平天下跟治理家庭完全無二無別,都是要用孝悌、要用勤儉的態度去治理。所以「為天下者」,我們的家庭就好像是我們治理的天下一樣,「不於天下」,不是去要求天下的人,要求誰?不於天下於自身。當這個時候,時時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不去記別人的過失,這個真誠心才能現前。真誠心現前很重要!我們常常念到「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些話我們應該深刻去感受,不然變成口頭襌。比方我們的同修講到「隨緣消舊業」,我們馬上「不再造新殃」,就怕人家不知道我們能接下一句。其實當下我們這個心態很可能已經染名聞利養,要接這一句的時候,心臟怦、怦、怦,怕人家不知道我會。

  其實我們看那個小朋友,老師問一個問題,「老師,我,我」,他那個我是什麼?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會。所以老師時時能善觀己心,他看自己很明白,看別人也明白。這個時候,孩子們那個要張揚、要炫耀的心已經起來了,他能洞察得到,這個時候不是回答問題是重點,是讓孩子們知道他當下的態度對不對,那才是重點。師生如此,其實同參道友亦如此!當我們的起心動念不對了,同修察覺到,「善相勸,德皆建」,我們有時候自己念頭不對看不出來,人家告訴我們,感激、感恩!感恩戴德。所以這個時候老師會引導的是:「諸位同學,假如你舉起手來是希望把你會的供養出來、布施出來讓更多同學都懂,那你這顆心是在種福田;假如你這個念頭就是很自大,很要炫耀,那這個時候你在折你的福氣。」這個時候孩子他就會用功,每個一言一行,他懂得看自己的存心是什麼狀況。

  當我們體會到「隨緣消舊業」,我們就感覺得到佛陀教誨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兩句話很有味道。後句話說「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請問什麼時候是來世?前一秒已經是過去了,後一秒就是來世。而我們後一秒往後的人生會如何?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假如念頭還在擔憂未來,我們當下就打妄想了。心有所憂患,擔憂以後,不得其正。其實我們念這句佛號要得力,也在於未來勿將迎。我們在那裡想我念五百聲就好了。然後在那裡一、二、三、四,快要念到五百的時候,快完了,快完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能得力嗎?我們的人生常常在那裡,「我以前做這個不好,做那個不好,好痛苦!」那能安住在當下嗎?所以我們整個身心都耗損在擔憂未來,然後痛苦過去。

  人生經營任何的事業,跟念這句佛號的精神是完全沒兩樣,都是要活在當下,真誠面對每一個人。當我們還煩惱以前,看人有時候身體在這裡,魂在時光當中轉,然後別人在跟我們講話,我們「啍,啍」。這個時候怎麼真誠?所以要看破放下,轉煩惱為菩提。我們以前所有的錯,用經典一對照都知道錯在哪裡,只要覺悟了,以前的錯能成為供養他人的資糧。所以只怕不覺悟,不然你人生走過的錯路,以後都是廣修供養。就好像我們有位長者,她得過癌症,好事還是壞事?你們好像聽到癌症有點,境緣無好醜!那個時候SARS很嚴重,我打電話給一個朋友,她也在教書,也是佛弟子,說:「妳最近要注意一點,SARS比較嚴重,妳可別感染。」她回我一句話,我記憶很深,她說:「我沒這麼好命,現在就能走!」你看,生死都放下了,死有什麼好怕的,早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境界當中,要看我們不要去分別它,不要去執著它。反而在這個所謂不好的事情,往往是難行的事,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叫普賢尊者!廣修供養!

  大舜是普賢行者,因為他的孝道這麼困難,父母都要殺他了,他都不放在心上,都覺得自己不對,純是一顆孝敬父母的心,他的道德學問成就了。請問大舜遇到這樣的父母,好事還是壞事?你們怎麼沒反應?好事!給後世四千多年的人一想到大舜,說人家這麼難都做到了,我父母還對我挺好,我還不肯做,羞羞臉!大舜供養了多少人?無量無邊的炎黃子孫,甚至外國人聽到他的故事都佩服他。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現在派會傷害你的父母給你好不好?你們都沒反應了?感謝挑戰,感謝困難!它讓我們有廣修供養的機會,不然我們每天念這一句「咸共尊修普賢大士之德」,那不就變成空話了嗎?所以人世間明白這個道理,那就像師長說的「日日是好日」,每件事都可以成就自己,然後廣修供養。「時時是好時」,大家配合一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有時候念著這句話,看到底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沒辦法!師父這麼教,只好這麼念。那不行!當然理得心安,這些道理真的明白了,做得歡歡喜喜。

  這位長者,她四十歲得了癌症,當下她很有智慧,她有三個孩子,因為她自己是小學老師,照顧她的孩子讓他們懂得自我獨立生活,從小就培養很多生活的技能。當她知道自己的這個情況,她就不擔心她的孩子沒有她生活會混亂,這是高瞻遠矚。所以我們對於我們的家,對於我們的團體、我們的道場、我們的民族,我們佛弟子,我們四眾這個團體,都應該用一個有高瞻遠矚的心來利益家庭團體。假如今天我們到金馬皇宮來聽課,來了二、三天,突然接到兒子的電話說:「媽,妳離開二、三天,我們都快活不下去了。」然後我們在電話這一頭還在那裡偷笑,你看,我多重要!請問我們有沒有利益我們的孩子?這就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沒有我們不能生活,我們愛他是害他,讓他產生依賴、產生貪心,他的道德學問在下降。愛之沒有智慧。所以為什麼佛家叫慈悲不叫愛?因為這個慈悲是智慧的愛、理智的愛。這個理智能看得很深遠!因為人生無常,我們隨時因緣都會變化;而當因緣變化,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能不能正常,甚至更好的發展下去?我們能有這樣的思考,那真的能用智慧來啟發我們的孩子,啟發我們的團隊。

  曾經聽一位老師講,他有兩個學生母親去世了,都是中學生。因為老師給他們寫的題目是有關母親的,題目自己定,其中一個寫的是「微笑的母親」,母親已經走了,留在他的心中是樂觀進取的態度,而且他的母親縱使在最後,經歷癌症的過程當中,還是完全以微笑、以正面來面對。她的孩子學到母親時時都是自立自強的信念,絕對不怨天尤人,所以他寫的就是「微笑的母親」。母親雖然身體消失了,但是她的精神已經深深的深植在她孩子的心中。然後另外一個女孩,母親去世以後,她每天無精打采的,很憂鬱的樣子。然後她寫的是「夢中的母親」,變成都還沒有從母親離去當中回過神來。因為母親生前,孩子太依賴她,母親離開之後,她完全就像癱了一樣,不會生活。

  相同的,我們現在在學會裡面,我們在團隊裡面,假如我們的同參道友們說:「學會不能沒有你,你真是頂梁柱!」這個時候我們要不要很高興?這個時候可以高興一下沒關係。然後接著要想到老祖宗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家不能無後,對不起祖宗!我們的淨宗學會,我們的團體不能無後,對不起前面開疆闢土,篳路藍縷的先進們!我們應該承先啟後。所以當我們在學會一天的因緣,我們要替學會培養像我們這樣能力的人,更好的是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人才出來。這個時候我們會非常的欣慰,我們對學會盡忠,我們問心無愧。我們絕對不忍心我們的因緣、我們的生命產生變化的時候,學會可能延續不下去,這絕對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

  在《太上感應篇》說「忠孝友悌」,這個忠字對我們人生來講是非常核心的一個德行,對父母要盡忠,其實盡忠就是盡心盡力,對所有的同仁、同事、同學,他們有需要,我們一定盡心盡力去付出,廣修供養。而今天可能我們做的是這一樣工作,剛好因緣變化了,我們要到另一個部門去工作,這個時候也要有後;不是說我要到那個部門去了,拜拜!這不叫盡忠。一定把我們在這個工作當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趕快全部和盤托出告訴他,而且還安他的心,只要你有任何問題,馬上我來跟你交流一下。這也是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假如交換工作了,沒有我的事了,走了!然後讓他在那裡有點緊張、有點擔憂,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夠柔軟去體恤到別人的需要。

  在我們傳統文化當中說到,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天下能不能安定最重要的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有沒有處好,五倫大道。而《論語》當中不離開這五倫的教誨,讓我們知道如何為人父、如何為人母,如何為人領導、為人君,如何為人下屬、為人臣,為人兄、為人弟,這些角色懂得了就不會衝突。其中有一段就說到,有位令尹,令尹就是宰相,他叫子文,他三次當宰相,三次又被罷免。諸位大德同修們,假如今天我們當宰相當了一段時間,然後國家領導說:「好,你下台吧!」我們會不會很難過?看大家都沒當過的樣子。當宰相那是最辛苦的,所有的決策,那個壓力特別大。好,把他罷掉了,換另外一個人上來。過了一段時間,「來,你再來做!」有沒有覺得不舒服?又把我罷掉,又要叫我來,好吧!來啦!做了一段時間,「好,你不用來了。」就這樣三次用他,三次又把他罷免,他沒有一點埋怨。當他被通知好了,你不用來了,他馬上趕快把所有的經驗、所有的資料,包含所有的工作,目前是進行到哪裡,希望後面來的人能夠繼續把它做得更好。沒有任何埋怨,只有盡忠職守,只要他接手過的事情,他一定盡到最高的努力。我們從《論語》當中看到這種盡忠的態度,非常的感動。

  有個國家的領導,他下台那一天記者問他:「您在上任這段時間,有哪一些事情你覺得是最光榮、最有貢獻的?」我們一般想,問一個政治人物,他要下台的時候問他說,你做了什麼政績?他可能會說,某一條路是他鋪的,某一個橋是他建的。結果這位國家領導他講:「我很欣慰的是當我離開這個位子的時候,我們國家有超過十個人以上可以來接我這個位子。」我們感覺得到,為什麼他可以培養出這麼多棟梁之材?因為他沒有自己,他只想著為國家社會舉薦、推薦更多好的人才,他不會嫉妒人才。所以當我們要離開一個職位的時候,我們都能拍拍胸脯,我離開以後,有超過十個人可以坐我的位子。這不管是在哪個部門,比方我們是在香積組,比方我們在接待組,我們在法寶組,當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境,我們道場裡的人才輩出。

  現在不只人才輩出,還可以外銷,到時候全世界各地的淨宗學會還可以跟我們要支援的部隊,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定位?以後弘揚儒道釋,弘揚各個宗教,都可以來馬來西亞要人,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存心?當我們都有這樣的存心,我看師父真的會無量壽,久住世間。因為我們這樣的心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則決定生。我們想起去年十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師長最後那一段話讓我們非常感動。面對這麼多宗教的領袖,師長提到,我們學佛就是要把西方極樂世界在當前做出來,我們學基督教就是要把天國做出來,學伊斯蘭教就是要把天園做出來,這樣才是依教奉行,才能讓所有社會大眾對宗教生起信心、生起恭敬效法之心。

  我們剛開始接觸師長的經教,其中師長講的一句話我們非常深刻,師父笑著說到:「我給你們找好的老師,大家的老師就是阿彌陀佛。」然後師長又說:「人生的劇本不用自己寫。」幸好不用自己寫,我文筆本來就很爛,還自己寫,我看會絞盡腦汁。說:「不用自己寫劇本,《無量壽經》就是你人生的劇本。」有沒有覺得很輕鬆,不用自己寫劇本?我看你們的表情都不怎麼輕鬆!我們的生活就是《無量壽經》每一句。「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我們一聽到這個開善門,善從哪裡開?百善孝為先!當我們講解「入則孝」,講解孝道,講到底下的人掉眼淚,演慈辯;他終於知道我不能再錯下去了,孝是一個人的根本,授法眼;是非善惡他知道了,甚至於他知道孝了,他找對象也不會找錯,這也是法眼。因為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說實在現在男的也怕娶錯老婆,聽說娶一個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太太?不是敗三代,會一敗塗地,閩南話說「塗,塗,塗」,就一蹶不振!

  所以為什麼現在聖人少?為什麼?因為沒有聽懂《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的。孔子的外公,「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他的外公要把女兒嫁出去,都要先看看這個孔氏人家前面的祖宗都很有德行,那他的後世會出聖賢人,所以就把她嫁過去,結果就出孔子了。所以出孔子難不難?不難,要把原因找出來。結果現在你看,人家找對象,一個月賺多少?這樣怎麼去生出聖賢人來,是嗎?「娶妻要看好娘酹」,娶老婆要看看她的家世清不清白,有沒有良好、善良的家道承傳下來。所以這些經句,對我們自己,對我們去廣修法布施,這都是當下做得到的。只要我們領受了這些道理,真感情,好文章,隨時可以跟人家娓娓道來。

  曾經我們到北京師範大學去交流,去跟學生們交流傳統文化。其實我到師範學院去講課都非常的感激,因為我的父母是台南師範學院畢業,踏進師範學院我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都有一種感恩。那一堂課結束的時候,在回家的車上,我們有位老師就說:「蔡老師最強的能力,就是一上台就把底下的人變成兄弟姐妹。」諸位大德同修,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你們覺得對不對?鼓掌不可以亂鼓掌,都將成為呈堂證供。我們再細細來分析這句話,上台變成兄弟姐妹,那下台?你看分別執著在哪裡?一個人平常都一張像很多人欠他很多錢的樣子,都不會笑,忽然要上台了,smile、smile。然後一站上台去,底下的人一看很不自然,雞皮疙瘩全掉一地。我們看一個人去上人際關係,還繳了幾千塊錢,上了三天,本來都不笑、不鞠躬,回來了,然後那個一鞠躬,人家都覺得全身不自在。所以誠於中形於外。

  什麼時候財布施,什麼時候法布施,什麼時候無畏布施,什麼時候?不是遇到人的時候,遇到人的時候要做,那遇到鬼不用做,遇到畜生不需要做?我曾經在佛寺裡面住了半年,剛好那個佛寺裡有一條狗,我都叫牠小胖師兄,因為牠叫小胖狗。叫牠師兄好不好?禮敬諸佛!所以我都稱牠師兄。結果牠因為要搶一隻母狗,然後跟其他的公狗打得鼻青臉腫,連嘴巴都裂開了。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善相勸,德皆建」,我就好好的告訴牠,你看你為什麼變成這樣,就是愚痴好色。然後牠就很不好意思,牠也有羞恥心!

  但是大家要了解,我們每個人人生酬業而來,都是帶著我們的業力來,都有習氣。大家不要看,他怎麼這麼吝嗇,看我都很慷慨。每個人這輩子要來考的試不一樣,可能我們是感情放不下,人家已經放下了。所以修行要從自己最難的地方下手,哪還有時間去跟人家比,你看我比他好。其他地方我們可能不如人。其實我們很自然能做出來的事情,那都不值得高興,那個前輩子早就過關了。那一叫我們,「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好難!當我們覺得好難的時候,恭喜你,終於找到這輩子要考的試,修學須從最難處克下去。

  所以牠雖然比較好色,但是牠還有做得比我好的地方。因為很多朋友來拜佛之後,牠都會很恭敬的,然後帶著這個人,他開車牠就在前面,然後帶路,下了這個山坡,緩緩的站在旁邊,目送這一台車子。這台車子開不見了,牠才緩緩的轉過身來爬上佛寺。請問這個師兄做到哪一句?我現在想起來,真的,會對牠肅然起敬,因為我都沒有做到「過猶待,百步餘」。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可以人而不如狗乎?可以人而不如畜生乎?所以「見人善,即思齊」,見狗善也要即思齊。

  我們從一切萬物當中得到人生的啟示。真的那個狗忠誠到為了主人,他忘記了一個行李,裡面非常多的財產,然後狗叫著、喊著把他的主人要拉回那個現場。結果主人那個時候沒警覺到自己丟了東西,看狗這樣他就很氣憤,失手打了這條狗,打了太重,當場這隻狗就失血很多,牠沒有任何的怨言,就這樣默默的死去。最後他的主人才發現,原來是為了讓他把這個財產、這個財物重新拿回來,不然可能以後就生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們感受到的那個忠是對一切人,對牠的主人,以至於我們修學大乘,要大慈大悲一切眾生。

  當我們在幫助任何人的時候,而對方完全不能理解,甚至還誤解我們,我們的內心有沒有覺得有點委屈?假如有委屈,其實委屈從哪裡來的?委屈從我們付出有求來的。當我們做任何事情是有求的心,這個心是利害的心、是計較的心,因為有計較回報。不求回饋的付出才是道義!因為是一體的,一體的哪還要回饋、哪還要條件?所以今天我們面對大眾,我們的起心動念要觀照,我們好不容易這一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佛法上面的教誨完全都是徹法底源,宇宙根本的道理。而這個根本的道理,才能讓我們從此不迷惑,不再糟蹋自己的真如本性。

  而徹底的教誨,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些道理叫不可思議,用我們的思惟不可能真正理解到這樣的宇宙真相,我們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道理,而佛陀全盤告訴我們。這個恩德沒有辦法形容,粉身碎骨都回報不了,能讓我們出六道,證菩提,恢愎自性。這麼好的法寶聽到了怎麼願意再當面錯過?怎麼願意再把它晾在一旁繼續搞我們的分別執著,繼續隨業流轉?我們不願意這樣做。既然了解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跟一切眾生都是一體的,那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都是無條件的付出。

  師長最近的墨寶有寫到「慈起無緣之化」,我們的慈悲心起來了,慈起無緣之化,這個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利鈍齊觀」,這利鈍就是面對根基不好的人,我們沒有不耐煩,反而是更加的有耐性去協助他。看清楚,這個齊觀就是因材施教,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們要怎樣引導他他比較能夠接受,而不是我要用什麼方法對他。「我要用」那是我們控制的念頭,而我們站在他的角度他怎麼能接受,我們循循善誘,這就是利鈍齊觀。「悲含同體之心,怨親普救」,我們佛門的這些教誨非常的美,怨親普救,怨在前面,平等真誠!生佛不二,佛陀給我們表演,在佛的內心當中自卑而尊人,眾生擺前面,生佛不二。

  我們今天含蘊在這些徹法底源的教誨,是一體!從今天開始,我不要再分別執著,我不要分自分他,隔得很清楚,很計較。從哪裡開始不計較?從我們的家庭開始,只想著付出。家是付出的地方,家是互相成就的地方,家絕對不是爭是非,不是爭高下、爭對錯的地方。哪裡是家?我們的心量到哪,哪都是家,不只是我們三個人是家,我們的單位、我們的學會、我們整個民族,以至於我們整個佛門,統統是一家,統統是法眷屬。既然是家,哪有還在那裡吵翻天、在那裡論高下的這種態度?完全是以和為貴、以忍為安,忍住衝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

  這個一體,其實我們不難去感受,這個一體就好像我們身體是一體,我們就像是每個器官,今天右腳受傷,化膿流血了,請問這個時候手、腳、眼睛這些器官會做什麼事情?這個時候統統不用打招呼,腳馬上自己就走過去,然後眼睛看看藥放在哪裡,然後雙手趕快把藥敷上去,然後全身心在那裡祈禱趕快好起來。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身體,右腳受傷了,結果這個右手說,來,要我服務一下,五百塊馬幣;這個眼睛說我的價格也不低,五百塊人民幣。我看這個人要送精神病院,是吧!一體,沒有條件的付出,嘴巴絕對不會說,痛死你好、痛死你好。但我們現在回想起來,當我們看到別人犯錯的時候,我們幸災樂禍,這個時候就跟這右腳受傷了,然後嘴巴說,死好,痛死你好!這是迷惑顛倒,不明白真相。任何一個器官受傷了,其他的部位都是無條件的去成就它。當我們每個同修面對我們組織裡面的人犯錯,全部的人都是用這樣的心去對待他,他怎麼可能不感動?他怎麼可能不成長?不可能。

  我們真的「百千萬劫難遭遇」,而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聞佛法又遇到師父上人的教誨,這樣的機會,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當我們聽完這句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心裡想好在我沒有錯過。這個念頭好不好?對不起,我以前當過小學老師,有個壞習慣,喜歡考試。我們聽善導大師說,人生的成就總在遇緣不同,當我們聽到這句遇緣不同,我們當下的念頭是什麼?我們的念頭是「好險,我有遇到」。統統是我、我、我。這個時候有沒有放下我執?當我們聽到這句遇緣不同,「眾生太可憐了,現在都遇不到好的緣分」,生起對聖教的信心,好不容易得人身,這些經教都這麼常可以遇到,我們一定要表演給他看,讓他有因緣可以起真正的信心,我們來為人演說。那這一句遇緣不同就是用大慈悲心來受持。

  就好像我們馬來西亞的同修,致力於和諧社會的成就,讓宗教教育、聖賢教育可以推展開來,所以我們馬來西亞的同修要做和諧示範點兩百個點。你們隨喜功德要趕快修!鼓掌!普賢菩薩隨時都可以做。我們看到人家要兩百個點,諸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修,大家心裡有沒有底?你們不要無辜的看著我,你們已經上了賊船下不去了,只有往前衝,破釜沉舟。至於我們的國家地區能有幾個點先不要想,不管有幾個點一定有我的一個點。只要每個人說都是少不了我這一個點,我相信這樣和諧的社區、和諧的單位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出來了。所以師長告訴我們請佛住世先請誰?來給這些同修們掌聲鼓勵一下。請我們自己!我們就要受持普賢十願,當下去做。當我們聽到這些經句的時候都能是以眾生的需要來理解,這每一句教誨的深度跟廣度就自然會出來。

  剛剛跟大家提到這位老師她四十歲的時候得癌症。她的心境,你看她對家庭看得很遠,所以她不擔心孩子。但割捨不下的是她的父母,父母的恩德這麼大,但是她卻已經生命不長。所以非常想念她的父母,然後就回到自己的故鄉。她的故鄉在花蓮,從西部到了東部。因為她得的是胃癌,回到家看到父母非常的歡喜感動,幫父母做飯、做家務,都做得非常踏實。結果吃飯的時候吃著吃著,她突然想到,我這幾個月因為胃癌幾乎都已經沒什麼胃口,怎麼今天胃口這麼好?她突然明白了,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情緒心理佔了很大的比例。只要心理健康,食物又是都很營養,不會傷害的,那我也能夠把這個身體重新恢愎到健康。因為一分孝心讓她找到了如何回到健康的方法。幾天之後,她懷著感恩的心回到自己的學校,她說我也不請假了,我就歡歡喜喜用我的愛心愛護學生,一天喜樂的過。過了好幾個月,醫院打電話來,先看看她還有沒有活著。一打電話,妳怎麼都沒來看醫生,妳現在情況怎麼樣?我也不知道,不過現在感覺活得也很充實,每天愛護家人、愛護學生。妳來檢查一下!她到醫院去一檢查,癌症不見了,她今年七十六歲了。這位長者現在還在監獄裡面講《弟子規》。

  台灣監獄很歡迎宗教這些大德們去推展。很多服刑的女犯睡覺都睡不著,都有那種躁鬱。結果受持《無量壽經》,聽說很多人都一覺到天亮,身心得到安頓。很可能長者去了以後,她這一生能聞佛法,從此斷惡修善,能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諸位大德同修們,我們身邊有在監獄服務的親朋好友,這個緣要接上,最需要教育、最需要幫助的就是這些犯錯、犯罪的人。趕快救他,不然他小偷進去,每天切磋琢磨出來會變大盜。其實監獄就是一個好的道場,每天早睡早起精神都很好,這個時候外面的他也都不去攀求了,一心一意的就是學習儒道釋,學習聖賢教誨。他說不定三個月以後還要通知你,我要走了,你來送我一程!說不定他的成就還比我們高都還說不定。

  而我們俗話講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而這個大難不死的福氣,就可以轉成去利益成就他人的資糧。她癌症度過了,她走到癌症病房給每個人真實的信心,看到她大家都覺得我有希望。所以她能夠到癌症病房去做義工。我去就不一樣,「沒關係,要忍住」,「又不是你痛,是我痛,你又沒得過癌症」,嘴巴只好閉起來。我們真正覺悟了,以前所有的過錯,煩惱成菩提!這個菩提都可以供養大眾。

  以前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夫妻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為什麼要三六九?因為大吵完要休戰兩天,不然體力恢愎不回來。假如她覺悟了,從此以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對她的先生、對她的家都是行普賢願。現在所有婚姻問題只要遇到她,絕對ok。而且還要掛號,說我們夫妻有一點問題可不可以請教妳?我看一下Schedule,看一下行事曆,對不起,你已經排到明年三月。真的,五倫關係夫婦是核心,夫婦處不好天下大亂。孩子從哪裡學到和諧?從父母相處!他最親的父母和諧了,他自然而然就覺得人可以和諧。他父母都吵了,你叫他去相信誰會和諧?他最親的人都沒表演,他的內心人格就已經被誤導了。所以諸位大德同修們,以前大吵三六九,好事還是壞事?要趕快覺悟過來,我們就可以廣修供養。

  像我就沒有這個機會,我有一次在素食館前面遇到一位太太,看她眉頭深鎖,那個皺的眉頭把蒼蠅夾死都沒問題。我們看到她這樣,因為又聞佛法,覺得理得心就安了,很多道理你一想開了馬上臉就放光,看到她這麼難過我們於心不忍,走過去就跟她聊起來。聊著聊著就跟她講夫婦相處,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我都面帶微笑告訢她,她聽著聽著心裡就比較釋懷,那個眉頭就放鬆了,然後點點頭「對對,你這麼講很有道理」。講了五分鐘左右,她突然眼睛瞪了一下說,你結婚沒有?我說還沒。你不知道!所以你看,我們沒有這種經驗人家不能接受。但是諸位大德同修,我們要了解,很多人上一輩子就搞煩了,不想再搞了,上一輩子他考試已經考過了,這一輩子他要考的是不一樣的,人家很可能雖然這一輩子沒有結婚,但是他前輩子結婚已經及格了。所以真的明理了以後事事是好事,我們經歷的每個人生境界、人生過程,只要我們覺醒,都可以供養所有跟我們有相同人生際遇的大眾。

  話又說回來,大家還記不記得蘇東坡的故事?我們時時提醒自己,這些公案我們就是當機者。當蘇東坡先生寫的那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請問八風動了沒有?當他寫下來的時候已經動了,而且動得很厲害,還要拿給別人看,還得要別人說「真不錯」。結果拿到佛印禪師那裡,佛印禪師一看完,這是真正的善知識,給他回一個「屁」字。當他的僕人拿回去,蘇東坡先生一看。其實說實在的,我們身邊的善知識,身邊的同參道友、親戚朋友,時時都給我們開悟的機會,只是我們沒有善觀己心。蘇東坡先生假如看到那個「屁」字馬上回光返照,我的念頭就是名聞利養,他馬上放下,可能他就證阿羅漢果了,是不是?這是第一次開悟的機會錯過了!然後火冒三丈,這個時候不只名聞利養,還貪瞋痴慢來了,火冒三丈要去找佛印禪師理論。第二次開悟的機會又來了,門口寫著什麼?「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這個時候馬上真正知道修行就是全部要求自己,馬上看自己的念頭,這個時候跪下來給佛印禪師頂禮跪拜,可能也證阿羅漢了。

  所以要提升境界不難,難在我們沒有在境界當中用功。所以禪家常說「你會麼」。師父教誨我們什麼叫「你會麼」,會在每個起心動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這叫會用功。為什麼《弟子規》說「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為什麼他人有很多善知識,而我們自己覺得沒有?真理不會只在一個人身上印證,那就不叫真理。真理一定在每個人人身印證,只要我們的心是至誠恭敬,是真正有願心、有願力,一定感來非常多的貴人相助。老子告訢我們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人生的際遇誰促成的?是自己的心把這些好的因緣感召來的。為什麼大型的弘法大會常常在馬來西亞辦?我是台灣來的,也是有一點點吃醋,不太嚴重。但是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馬來西亞同修這麼真誠,這麼依教奉行。我們要在這裡看到學處,生慚愧心,想起印祖的「常慚愧」,這個時候還嫉妒那就麻煩了。「直諒士,漸相親」,也都是從我們這一顆願心、謙卑的心、反省的心感應來的。

  而這樣的公案其實很多,我們想起魏晉南北朝梁武帝,那個時候達摩祖師東來,他把祖師請到他的皇宮裡面,然後問達摩祖師,我建了這麼多佛寺,讓幾十萬人出家修行,我有沒有功德?結果祖師說「並無功德」。當下假如他馬上從這一句教誨隨文入觀,這一句教誨就像一個清涼劑、甘露水,就在他染名聞利養的心當中把這些污垢都給消掉。這些公案都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示,其實說實在話,當我們在成就一個法會,成就一個因緣,那都是無數人的付出在其中。那個付出不能在相上比高下,功德不是說他今天當領導,他功德就比較高,這樣看功德就沒有看到根本。功德在哪?在清淨心、在慈悲心、在平等心。這個清淨心是不染任何的名聞利養,不沾功、不沾光。所以近代為什麼站著走、坐著走的,我們常常聽到這個公案,都在廚房裡面幫忙。他覺得我就是不如人,我就是只能做這個事情,能讓我做,我太感恩!每天盡心盡力做。而且他在那裡剝菜的時候,都是想著,太好了,這些人都能聞法,我都祝他們都能當生成佛。這樣的心念時時都是平等、真誠心,哪有可能不成就!

  而像末學這個工作,站在台上掌聲很多,掌聲如潮水,很容易滅頂,一不小心就不知天高地厚。說實在的我們哪有什麼能力,習氣很重!但是我們聽師父教誨,要至誠感通,把自己的身心捐出來,不要為自己,用真誠的心感古聖先賢、感諸佛如來的加持,統統是諸佛如來、古聖先賢的福蔭、庇蔭,哪是我們的能力能夠做得到!而且每個法會背後有多少護法,一個弘法可能就要一百個護法。師長常常教誨我們,護法功德大過弘法!弘法有掌聲、有鼓勵,那個還挺有成就感,常常願意出來做;而護法都沒有掌聲,在這麼熱的環境,這麼熱的天氣,無怨無悔的做,那是真心!真心功德大!所以我們不能在境界當中生分別、生執著。我們每個工作,完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完成,那就是功德圓滿。

  在儒家當中,聖賢人的風範也提醒我們,顏回的德行、風範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今天我們要把儒學學好。在孔老夫子的學生當中,顏回被夫子稱讚,「有顏回者好學」,就好像佛陀讚歎迦葉尊者。其實迦葉尊者、顏回夫子,他們學習的態度,他們對老師的態度,他們對一切人民大眾的態度,都是我們的學處。而孔老夫子稱讚顏回,無伐善、無施勞。這個無伐善就是不會去炫耀自己的優點。其實說實在的優點有什麼好炫耀?比方說長得很帥,誰的功勞?你們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清楚?原來你們已經入定了,我先拿引磬一下,叮!那父母的功勞!我們能長得這麼健康,那很多是父母點滴的付出,給我們足夠的營養;那我們身體不好是自己的業障太重,父母已經盡力了,但是自己以前造的業太重。所以我們所有的優點都是父母、都是老師、都是無數長輩給我們的呵護,給我們的祝福,明白的哪有可能會炫耀、傲慢?無施勞,這個勞就是功勞、付出。所有付出,因為感受到我有本分應該孝順父母,他在念頭裡面沒有說,我給我父母很大的幫忙,他不會有這個念頭。因為它是道義,他覺得那都是我的本分,敦倫盡分,應該做的。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有位女士說:「我夠賢妻良母的!」其實她已經不在道義當中了。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孝子,然後他對著朋友說:我爸爸能生到我,真是他八輩子的福氣。他是不是孝子?他鐵定不是孝子,他還在跟人家比較,那都是有求的心,那不是真正道義的心。大家有沒有看過那個很有道義的夫婦,那個太太說:我先生能娶到我,是他祖宗三代燒好香。我們看到那個道義的夫妻一定是這個先生,人家一說:你們家孩子都很乖,你們家很和樂!他馬上誠惶誠恐,「聞譽恐」,就是這個態度。覺得所有一切都是大眾成就我們,我沒有功勞。我們的心境,感謝一切人給我們機會修福、修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其實這樣的心境是非常舒坦,心裡沒有負擔。這個先生,一定是我的太太付出太多了,任勞任怨,孩子都是學她的優點,不是我的功勞。人家問他的太太,其實只要一邊是道義,另外一邊也是道義,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對夫妻是道義人生,一定是雙邊都是道義人生,不可能說一個有道義,一個沒有道義。一個真有道義的,一定最後堅持下去,人心都是肉做的,都會被他的真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的太太人家一稱讚她,她一定是說:優點都是遺傳我先生的,他功勞最大,我沒有功勞。所以我們一場法會,一個因緣的成就,是無數投入人至誠的心成就的。那至誠的心就不能算大小。當我們自己起貪瞋痴慢,起名聞利養,而損害到這個因緣,甚至讓它不成就,那我們傷害了多少至誠的心!這個我們不忍心!

  我印象非常深刻,八月三號、四號,我們在吉隆坡師長兩天弘法大會,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當時候我們看到在義工團體裡面,有超過七十歲的長者,滿頭的白髮,站在化妝室前面給每位來參與的人鞠躬,接待他們。他每一個鞠躬深深感動每個參與的人。我們把這個影像深深放在心裡,鞭策我們絕對不能懈怠,這麼多長者在成就我們,成就著整個民族。他們這一生從純樸的華人社會,因為失去了我們儒道釋古聖先賢的教誨,在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歲月,整個民族快速墮落,到現在殺父害母都不是新聞。這些老人家著急,他為我們的下一代,為我們的民族而著急。他們這一分心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見賢思齊。而他不是一個,他是無數個。所以真的是行萬里路,當我們走到馬來西亞來,感受到所有我們的同修們、大德們,所有的義工們,他們真正都是那顆無私奉獻的心,一心一意成就法會,成就我們每個人的法身慧命。當我們都了解到因緣的難逢,怎麼可能會去邀功?只是深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戰戰兢兢,這個時候傲慢就降伏下來了。

  確實我們在佛門的教誨當中,常常聽到「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都是在每個境界當中去修學。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到新加坡去的時候,師長第一句話讓我們非常感動。我曾經跟師長談過幾次話都不長,這一次要全部吐出來,不然我下一輩子會得愚痴果報,因為吝法的話,那這個不行。大家不用著急,明天再跟大家分享,因為時間到了,謝謝大家。有講得不如法的地方,請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