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10/20  馬來西亞吉隆坡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2-141-0001

  諸位法師,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人生很多的道理,是要透過自己去經歷、去感受、去印證。《論語》裡面有講到「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次來到吉隆坡,參與這場演講會,就可以深刻感覺到,聖人所有的言教確實是真實不虛。也印證了「人之初,性本善」,當我們遇到聖賢的教誨,都能喚醒我們內心那分純淨純善。昨天,剛下飛機之後,工作人員帶楊老師及我到了會場。我們了解到這場會議總共有兩千多位義工朋友的服務,才得以成就。兩千多個義工的發心付出,確實可以說是我們炎黃子孫非常殊勝的一個會議。

  我在去年三月中到深圳講課,深圳有個信德圖書館,裡面供奉著萬姓宗祠。我一開始走進去,就看到了三皇五帝的靈位,接著每一面牆都是我們炎黃子孫老祖宗的靈位。三皇五帝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共祖,諸位朋友,假如能夠查到你們最早的族譜,很有可能我們這一堆是堯帝的後代,這一群是舜帝的後代,以至於這一群朋友是文王、武王的後代。《弟子規》這一句「兄道友,弟道恭」,我們假如追本溯源上去,確實沒有一個不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有一位朋友他姓陳,他了解到他是大舜的後代,突然整個人變得很有精神,抬頭挺胸,彷彿舜帝的精神,在那個當下就融入在他的心田之中。老祖宗的期許一定是一代要比一代更強,而確實我們老祖宗都是用這個存心把他的智慧無私的全盤托出,記錄在我們歷代的經典之中,我們一定有責任要來承傳。在還沒有接觸經典以前,沒有這麼深的感受,接觸完以後,句句都含有無盡的智慧,以及無盡的提攜、祝福在其中。

  看著圖書館裡面每一面牆上面祖宗的靈位,我不由自主向每一面牆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感謝他們用生命流血流汗積累的智慧,來成就後代子孫的人生。突然有一種感受很強烈,我們救駕來遲。我是二十多歲才深入中國文化,二十多年來,因為沒有智慧,不知道說錯了多少話,做錯了多少事情。人生繞了彎路不打緊,在這個繞彎路的過程,不知傷了多少愛護我們、提攜我們的長者以及朋友的心。而這些是人生的遺憾,人生很難再去改變的事實,這個遺憾絕對不要在我們的下一代繼續發生。

  不只我們沒有回報父母的恩德,俗話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親不待絕對不是說父母去世後才親不待。當我們晚一天覺醒,晚一天懂得孝敬,我們的父母就必須等待一天,必須憂愁一天;我們假如過了十年才覺醒,那父母就多辛勞、多憂慮了十年。從父母,我們再延伸到我們炎黃子孫,所有的祖宗他們不知道已經等待多少年;我們不知道有沒有聽到祖宗們掉眼淚的聲音,那是一種惋惜、一種心痛。而今天我們在吉隆坡,有這麼多的華人共同來參與中國文化的課程,我個人感受到老祖宗依然在掉眼淚。但是這個眼淚已經不一樣,已經從傷心的眼淚轉變成感動的淚水。他們終於可以看到子孫懂得珍惜他們的教誨,他們終於感受到子孫可以一代比一代更好、更安樂。

  人生最重要的是求個問心無愧,得來的東西愈容易反而可能不知道珍惜。很多人覺得中國文化承傳四、五千年,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實我們放眼整個世界,在幾千年的洪流之中,出現了不少文化,但至今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衰的只剩中國文化。而五千年的文化能承傳下來,那是代表著每一代的人都知道擔負起承傳的使命。假如有一代的人,他忽略掉自己的本分,他不願意遵守老祖宗教誨的真理,中國文化就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斷掉了。當文化斷掉以後,我們將對不起幾千年的聖賢相繼,幾千年祖宗的恩澤,就相當對不起了。我們也無法向往後的子子孫孫做交代,我們將有可能成為幾千年當中會被後代子孫罵得最慘的一代。他們會覺得怎麼教給我這些都會讓人起衝突的思想,都會讓人痛苦的思想?怎麼留給我這麼污濁的空氣,這麼骯髒的水源?我們絕對不願意後代子孫這樣責備我們,我們提起承先啟後的使命。

  中國文化的核心在孝道、在師道,而師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所以只要孝道沒有承傳,中國文化就岌岌可危。我們現在冷靜來觀察一下,現在孝道承傳的情況如何?記得小時候,在吃晚餐的時間,都是由我姐姐或者是我,到家門外去找我的爺爺,找他老人家回來吃飯。祖孫二人也很有默契,都能了解到爺爺可能在哪些地方跟人家談話,跟人家下棋。當遠遠看到爺爺,招呼爺爺吃飯的聲音傳到了其他的長者耳中,雖然不是叫他們吃飯,他們也都露出很歡喜的微笑。當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有喜悅感。為什麼所有聽到孫子叫祖父吃飯的聲音,他們都會微笑?因為孝道與人的本善完全相應,他們也心生歡喜。而現在的小孩,吃晚飯的時候,不是去叫爺爺奶奶吃飯,現在是什麼樣的情況?現在是爺爺奶奶要到處找人,找小孩,請他們回來吃飯。

  《大學》裡有句話相當的重要,「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生的智慧就在懂得、清楚,什麼事情應該先做,什麼事情應該後做,什麼事是事務的根本,什麼事是枝末;本末先後、輕重緩急能夠取捨清楚,這是智慧。先叫爺爺吃飯,成就了孝道;爺爺去叫小孩吃飯,孝道不只沒有成就,還成就了孩子當小皇帝,成就孩子的傲慢。接著吃飯,誰先上桌也是大道理。假如是爺爺奶奶先上桌,小孩懂得把碗筷排好,懂得幫爺爺奶奶盛飯,那孩子從小的恭敬心也可以在生活的點滴當中成就起來。

  小地方都有大學問,而我們現在缺乏對這些行為的觀照能力,缺乏對每個動作之後對於孩子一生有什麼深遠的影響,我們推演不到。所謂「人不學,不知道」,假如沒有這些經典的提醒,我們很容易忽略,原來人生的道理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就像《弟子規》第一句講到,「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生活當中一個動作,但是假如孩子能夠遵守,他就在每個動作當中成就他的恭敬之心。恭敬心的成就,他就懂得敬人,懂得對事情負責任;恭敬心沒有成就,那往後的人生處處會跟人起磨擦,對人失禮,處處可能都是障礙。

  我們常常會問小朋友,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都是怎麼回應?而大半的答案都讓我們覺得不甚理想,最高的就是「幹嘛!」當孩子無禮,它是一個結果,我們成人應該更懂得回光返照,懂得反省。孩子無禮是個結果,它的根源在哪裡?很多家長跟我們接觸都會提到,孩子學了以後沒什麼變化。從家長的回答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覺得學習《弟子規》是小孩要好好學,卻沒有再進一步思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要給小孩當好榜樣。而小孩最強的能力就是模仿,當我們每一位為人長者的人,在一開始學習《弟子規》,是先要求自己來做到,要求自己先力行,而不是先把注意力都盯著看孩子。假如是這樣,很有可能我們從當父母就變成當警察。

  以身作則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個態度。而很多的家長他在引導孩子學《弟子規》當中,愈小的孩子愈快能夠依教去奉行,反而十多歲、二十多歲的孩子,父母都覺得困難度很大。那我們要冷靜想一下,孩子已經十多歲、二十多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跟家長提到,萬物都有個慣性,今天這杯水放在這裡,我要把它推動,都先要突破它的慣性。當我推它的時候,其實我已經在出力了,但是它並沒有動,必須把力氣推到超過它的慣性,它才能夠移動。我們教育孩子也要有耐性,突破他原有的慣性,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還有另外一個慣性,就是我們的孩子已經比較大了,他的腦海裡有個印象,就是「我爸爸是什麼樣的人,我早就一清二楚」。當他對我們是這種認知,就很難一開始就能接受我們給他教導的這些《弟子規》的教誨,這是第二個要突破的慣性。接著還有第三個慣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我們要做「父母呼,應勿緩」給孩子看才行。要把《弟子規》落實在家庭,成為家風、家規,其實第一步首先要從自己做起才對。態度決定事情的成敗,而不是成功以後才來調整態度。

  我們現在在學習中國文化,當聽每一場演講的當下,應該是想到我如何去落實?如何去當榜樣?絕對不能我們在聽課的當下都一直在想,這句話我先生該聽,又聽到另外一句,這個要把我兒子拉來聽。這樣的態度,我們在當下學習的因緣就無法全神貫注。我們要了解到「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從自己開始學起。當我們能建立理智、建立智慧,才能夠在教育孩子的人生過程當中下對決擇,該說什麼話,該做什麼事。而理智的建立就從當下,自己先學,自己先修身,自自然然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效應。

  要觀照自己人生有沒有理智,其實並不困難。我們可以觀照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所想的事,有多少跟經典是相應的。假如只有一個小時跟經典相應,其他十幾個小時都不相應,那我們就很可能常常會意氣用事。我們也多觀照一下自己,我們常常腦子裡想的,是可以在當下去提升自己,去幫助家人的一些好的知見;還是我們常常都把思緒放在過去的遺憾裡面,或是煩惱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假如是這樣的話,那也不夠理智。

  《大學》這篇經文雖然短短的,但每一句當中都有很深的義理在其中。它告訴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就是說,不管你是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你扮演的是什麼樣角色,你希望把家庭興旺,把你的事業做很好的發展,第一步都是要從修養自己開始下手。我們有這樣的態度,才是真正往理智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剛剛主持人也有提到,我們有了正確的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為、習慣、性格,以至於命運。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的思想就決定一個家的命運;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以至於整個天下,無不如是。我們要觀照一下,我們現在家庭裡面每個人的思想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也可以觀察一下,現在整個天下人的想法是如何?

  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很多的家庭做出了榜樣,很多的朝代也做出了印證。在宋朝時候有個名相范仲淹,他一生抱持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處世態度。在他讀書的過程當中,他也非常的節儉,我們成語裡面有一句「饘粥餬口」,就是在講范仲淹。他那時候很貧窮,在佛寺裡面讀書,每天燒一鍋粥,燒得很濃稠,之後結成塊,把它切開來,一餐吃一塊。他的同學看了之後不忍心,就準備了些很好的飯菜要請他吃,還送到他的房間裡去。後來他的朋友再去看的時候,發現范仲淹一口都沒有吃,就好奇的問他。范仲淹就說到,假如我吃這些美味的食物,那我以後就再也吃不下這些比較簡陋的食物,我不希望增長我的貪心。由於有這分克己的態度,范仲淹也很順利的考上進士。他有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確實在他從政的過程當中盡心盡力在做到。

  他的孩子出門,只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好幾個兄弟都是穿破衣,等要出門了,就換上那件完整的衣服才出去。都是盡心盡力把更多的錢財來周濟他的鄰里鄉黨,我們在文章中也看過「義田記」,就是敘述范仲淹以他的薪資奉養了幾百戶的鄰里鄉黨。范仲淹為他的孩子取名,其中有一個孩子叫范純仁。這個「仁」字是會意字,我們看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告訴我們一個是自己,一個是他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別人。期許他的孩子能一生以一個仁厚之心去待人,而他的孩子確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有一次他交代范純仁要把五百斗的麥子運回江蘇的老家,在運送的過程裡面,范純仁遇到一位他父親的故友。這位長者家裡非常的窮困,父母去世了不能安葬,因為沒有錢,女兒已經大了也沒有嫁。范純仁馬上把五百斗麥子賣掉,後來錢還是不夠,范純仁又把運送的船隻也賣了,這樣錢才足夠。後來回到京城,跟他父親報告這件事情,講到一半的時候,范純仁說:父親,因為這位長者很困難,我把五百斗的麥子賣了,錢還是不夠。父親抬起頭來對他說,假如不夠的話,那你把船也給賣了。范純仁對父親講:父親,船我已經賣掉了。從這個對話當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范家承傳最重要的一個人生價值觀,就是一個仁慈之心。

  范純仁在歷史上,德行不亞於范仲淹,確實家道的承傳相當的紮實。范純仁在父親還沒有去世那幾十年當中,都不願意離開故鄉去當官,一定是堅持奉養父母到終老。當范仲淹去世以後,范純仁不只擔負家族的一些使命,他面對他的兄長范純佑,也如父親一般的恭敬、孝敬。等父親、兄長都去世以後,他才接受一些離開家鄉的官職去服務,確實把孝悌做得相當的紮實。當他在某個縣城當縣令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天災的關係,人民沒有飯吃。而要開倉救濟人民必須要有朝廷的命令才可以開,不然是觸犯了法令。但是假如真的等朝廷的命令下來,可能就有成千的災民要餓死。在那個當下,殺身成仁,不管自己的功名,一心一意只想救濟,想救活他的縣民,就把糧倉打開了。

  因為在朝廷之中有人嫉妒他,就跟皇上稟報這件事,皇上就特別派人要來調查,范純仁是不是有違法開倉的罪行。這些調查的官員都還沒有到以前,這些消息已經傳到他們縣裡面,整個縣的人民把家裡有的糧食統統拿出來,堆回去倉庫裡,不只沒有少,還比原來倉庫裡的東西還多出來。這顆仁慈之心救活了人民,也贏得眾人對他的愛戴,而這個仁慈之風,在這一千多年都沒有斷過。我們從范仲淹這個模範、榜樣,也應該起而來效法,效法他的思想,就可以走出家風承傳千年的家運。

  天下亦如此,中國歷代的盛世,都是懂得以仁慈之心對待他人。前德國總理史密特先生在接受記者訪問當中有提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從來沒有對外發動過戰爭。這也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裡面覺得欺負他人是很可恥的,應該效法天地日月,「天同覆,地同載」,那分無私的心來對待天下人。當歷代中國比較強盛的時候,都可以發現這些鄰國都會主動來跟我們學習,都會受到我們的照顧、庇蔭。我們冷靜觀察現在的家庭以及社會國家的情況,會發現有很多衝突產生。我們剛剛提到,要有理智才能下對人生的判斷跟抉擇,為什麼現在家庭衝突的比例愈來愈高?

  在清朝時期,曾經發生過兒子殺父親,這件事情震動了整個國家,皇帝下令,總督、巡撫記過,縣太爺撤職查辦。諸位朋友,兒子殺父親,為什麼縣太爺要撤職查辦?因為縣太爺在人民當中是當父母看,所謂父母官。而縣太爺要負責整個縣的教育,他這個縣出現了一個大逆不道的孩子,他當然有責任要承擔。結果我們現在社會當中,常常看到兒子殺父親,卻沒有一個官員站出來說這是我的錯誤。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天下、家庭的盛衰,都是為人父母以及領導者他的存心在決定。

  前一陣子有一群韓國的讀書人,到祖宗的靈前去懺悔。懺悔韓國最近的社會風氣愈來愈墮落,他們覺得很慚愧,因為讀書人擔負起教化人民的責任。這樣的情景我們看了很感動,他們懂得知恥,懂得反省。在我們炎黃子孫的土地上,讀書人是否有這樣反思,這樣的反省態度?現在所謂知識分子,好像學歷高就是知識分子。在歷代的歷史當中,知識分子代表著要維繫一個社會國家正確的思想觀念的責任。而不是學歷高,我們只想著以後有比較好的薪水,這樣而已。假如是這樣的心態,我們就對不起知識分子這樣的一個稱謂。

  在清朝發生這樣的事,是天下少有,皇帝下令將這個縣城去掉一個角。為什麼去一個角?希望整個縣的人民要引以為恥,你們這個縣出現這樣大逆不道的人,你們要好好反省才是。而現在全世界,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來看,可能在一個月之內看到殺父害母的例子都有好幾件。這是結果,我們要用理智把原因找出來。原因就在根本思想錯誤。這個時代因為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人的存心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為中心就會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再發展就會競爭、會鬥爭,更嚴重的會有衝突、戰爭,甚至於是達到世界末日的情況。我們擔心世界末日沒有用,更重要的是要把問題的根源找出來,就是在自私。當孩子從小自私,他會跟誰競爭,會跟誰鬥爭、戰爭?在家庭裡,就會跟父母發生這些情況,等出社會以後,就會跟同事,甚至於是團體與團體,國與國之間,會愈演愈烈。

  所有複雜的事情它的根源其實是很簡單的,我們能從一念自私回到像范仲淹承傳家風一樣那分仁慈之心來待人。仁慈之心發展就能懂得互助互愛,之後邁向家庭社會的共存共榮。從末日走向大同世界需要多少時間?只要這一念能轉得過來,相信會很快的轉變過來。

  信心是成就一件事情的根源所在,假如我們能相信《弟子規》所講的每一句,紮紮實實去做,你的家庭轉變就會相當的快;假如我們在做的當下信心不足,效果就會比較不如意。當事情不如意,絕對不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甚至於推到古聖先賢的經典上去,「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先反省自己。人生這些理智確實都是因為有讀經才提得起來,我們回想以前的人生,遇到不如意的事,第一個念頭往往都是先怪別人。夫子在《中庸》裡面提到,「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失諸正鵠」,我們把箭射出去以後,這枝箭沒有射到目標,我們下一個念頭是什麼?下一個念頭是說,這枝箭是吉隆坡出產的,品質比較差,所以射不好;或者說這隻弓是古晉生產的,所以讓我沒有辦法射好。

  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人第一個念頭都會想著要把責任推出去,而不是馬上反省自己?根源就在我們在人生的過程當中染上了好面子,射不好讓人家看了自己很不舒服,還要掩飾一下。但是愈掩飾,不但不能贏得別人對我們的尊重,甚至於讓人家更瞧不起。當我們做錯事找藉口,不只朋友會瞧不起我們,連我們的孩子都有可能會瞧不起我們。所以人生的理智當中要常常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有一個母親,她的孩子四歲,這個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從小脾氣就很大。七、八個月的時候有一次發脾氣,氣到整個臉都發紫,就可以看得出來小女孩的脾氣有多大。在這三、五個月的過程,她的女兒開始學習《弟子規》,母親在每次父親要出門的時候,都會帶著她送父親出門。有一次剛好早上才五點多,她的父親就要出門去了,因為她的先生是當警察的。她就把孩子從睡夢當中叫醒,還是依然送她的父親出門。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孩子,你會不會做這個動作?是會讓女兒多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還是會把她叫起來?多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對她的人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把她叫起來以後,會成全她做到了對父親的那片孝心,那分恭敬之心,而這個孝心、恭敬心將是影響她一生。

  這個孩子學《弟子規》以後,每天都幫家裡人做家事。有一次從外婆家回來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本來父母也想時間比較晚了,就要直接抱她上床睡覺。一進門,把她放下來以後,還有點睡眼惺忪,這個孩子馬上打起精神,跟她母親說道:媽媽,我今天還沒有幫妳做家事。就自己找活幹,把桌子擦一擦,到廚房幫忙一些活。做完以後,這個孩子跟媽媽說晚安,這才很安心的去睡覺。一個四歲的小孩,可以從脾氣這麼不好,透過《弟子規》的教導有這麼大的轉變。這是說明了人雖然有習性,但是他的本性沒有一絲一毫的減損。人生總在遇緣不同,只要我們把聖賢教誨的緣,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接得上,那孩子的變化以至於家庭的變化就會很快,這也是來自於信心。

  這個孩子今年生日,剛好晚上母親還要去晚自習,她母親是高中老師。母親就問小孩,你今天生日,還要跟媽媽去上班嗎?小孩說要多陪陪媽媽,就跟著去陪大哥哥、大姐姐一起上晚自習。後來這個孩子上台去,跟這些哥哥、姐姐講了一下她今天生日是怎麼過的。當孩子提到今天她幫媽媽做了多少家事,還親手幫媽媽洗腳。講完以後,整班高中生本來頭都抬得很高,聽完以後都露出慚愧的表情出來。

  確實「人不學,不知道」,四歲的孩子學了以後,也可以變得很懂事。昨天師長也提到「三歲看八十,七歲看到老」,孩子的眼睛張開來,無時無刻都是在學習,在效法大人。孩子孝心開了,很多德行很自然也會跟著打開。剛剛我們提到,人生要懂得輕重緩急的重要性,而教孝是最刻不容緩的一件事。這個女孩到她阿姨家,看到一隻母貓生了一窩小貓,所有的小貓因為長得很可愛,都被抱走了,抱到只剩下一隻。她阿姨就跟她講:妳看這隻小貓很可愛,妳要不要抱回去?小女孩搖搖頭,接著就說:我假如把小貓抱回去,牠的媽媽一定會很傷心。諸位朋友,有沒有人教過她?當她的孝心打開了,孝心就會增長人的仁愛之心,《論語》說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仁慈的根本。孝開了,仁心開了,甚至於其他的德行也會跟著展開。

  她有一次在幼兒園裡面,因為跟同學有一點點小磨擦。剛好同學的媽媽來了,因為不捨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小傷害,就責備這個小女孩。小女孩的媽媽也剛好過來,這位家長就講她母親,她的母親趕快跟對方道歉,說對不起。當她的母親鞠下躬去跟人家說對不起的時候,這個小女孩當場就哭出來,接著也跟那位家長頻頻鞠躬道歉。從這裡我們也看出,有孝心的孩子他也懂得慚愧,他也懂得「德有傷,貽親羞」,孝心開了,百善皆開。

  而整本《弟子規》事實上都在講一個孝字,我們能從孝心展開來,《弟子規》的落實就會水到渠成。像「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懂得友愛兄弟姐妹,他一定懂得要尊敬長輩。《弟子規》的「謹」,因為「德有傷,貽親羞」,他一定懂得謹言慎行。謹第一句是提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有孝心的孩子他絕對不會蹧蹋他的生命,因為蹧蹋生命就直接傷了父母的心。有謹言慎行,接著孝弟之後,有仁慈之心就能落實「汎愛眾」的教誨,所以孝開了,百善皆開。我們從這裡就應該反思,教孩子一輩子正確的做人做事態度重要,還是要讓他的考試成績從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才重要,是前者還是後者重要?這就是人生的抉擇。

  相信家長都會講一定是前者重要,教孩子做人做事是一輩子的事。而往往回到生活當中,家長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大半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為什麼會言行不一致?根源還在信心問題,根源還在對義理,對這些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孩子一生深遠的影響並沒有很深刻的體悟。當我們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孩子會患得患失,孩子只會注重自己的分數,他很難學會去體諒別人,幫助別人。我自己在念初中的時候,確實也是很認真,認真的動力是因為有好的成績表現。記得有一次我考了九十八分,哭得很傷心,還打電話給我父親訴苦。我父親在電話那頭一直跟我說:才差兩分而已,不要太傷心,不要患得患失。我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得失心比較重,幸好父親母親對人生的態度都很正確,才慢慢把我引導回來。

  但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太注重成績的態度,讓我的心性有些不好的發展,看到別人考得比我差,我幸災樂禍;看到別人的成績比我高,我會嫉妒,不高興。這樣的存心會走出什麼樣的命運來?必然會有很多的不順利。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諸位朋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它是個結果,人生的理智要建立在能夠從結果把原因找出來。原因在哪,才會造成不如意事常八九?有沒有人的人生是「人生如意事有八九」,有沒有?那我們是要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道路,還是要學那些走出「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格局?根源還在一念存心。當我們一念是自私對他人,一定會造成不平,不平再發展會變什麼?這是很微妙的變化。不平再發展就變埋怨,埋怨再提升就變懷恨,懷恨再提升就變禍患。我們往往只看到與人的禍跟恨,卻沒有省察到根源還在我們一念自私造成的。只要把這一念自私放下,家庭和樂,人際關係會很融洽。還是不能把責任往外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在明朝時代有個讀書人叫鄭濂,他的家族人口有差不多一千口。皇帝非常的驚訝,也非常的佩服,居然能夠讓千口之家生活得這麼和樂。諸位朋友,我們現在能不能達到這樣的家風?能不能達到?諸位朋友要有信心才行。我聽說在馬來西亞有個孔夫子七十四代嫡傳的後代,他們的事業做得很成功。他有五個兄弟,這五個兄弟住在同一棟大樓裡面,他們現在還不分家,還處得很好。而現在很多是小家庭,夫妻兩個加一個孩子都很難和,常常都還會起衝突;甚至於是自己一個人在的時候都會跟自己發脾氣,鬧情緒。我們從這裡看出跟這些古聖先賢的距離,而看出距離要想起《弟子規》一句話,「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下一句?

  諸位朋友,你們不要傷了我的心,我是很脆弱的,你們從我的身材就看得出來,我比較容易緊張,比較容易受傷害。不過我看諸位的臉色,應該是都有按時服藥,早晚都有把《弟子規》讀一遍,大家不接的原因是因為很謙虛,不好意思現能。但是在演講的時候能夠把它講出來,互相呼應一下,會讓演講的效果更好。

  確實《弟子規》每一句經文對於我們的人生都有相當好的提醒、激勵作用。「聖與賢,可馴致」,我們往後看到每個聖哲的榜樣,絕對不是妄自菲薄的態度,一定要抱著「不讓古人,是謂有志」,我們不能輸給古人。而確確實實老祖宗是希望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今天要跟孔夫子學習,夫子很用心的教你。你就對他講:夫子,我這一生是絕對不可能超過你的。請問孔夫子會不會很高興?絕對不會很高興,他希望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遠,「我把我一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傳給你們,希望你們站在這個基礎上更去發揚光大」。夫子有個學生叫冉求,他就跟夫子講:夫子,我不是不崇敬你的學問,是因為我的能力不夠。夫子接著跟冉求講:能力不夠的人是做到一半,所謂半途而廢;你是連做都還沒有做就已經沒有邁出步伐,這叫畫地自限,而不是半途而廢。

  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這顆本善的心跟聖哲人是無二無別,首先對自己有信心。接著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還要對古聖先賢以及他們的教誨有信心。人生建立理智,這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個關鍵。我們能信,自己的人生才能不斷提升,才能當孩子的榜樣。我們信了以後,才能不斷去引發孩子的善良,假如你覺得這個孩子沒救了,那你根本很難做他生命的助緣。

  我們到雪梨去演講,時間是三天,每天五個小時,有些工作人員還帶了他的孩子一起來聽課。三天以後,他的女兒聽完,隔天起了很早,父親一看到她起那麼早,很自然就問:妳起這麼早幹什麼?他的女兒對他微微一笑,沒有回答,就從他旁邊繞過去,就走進廚房裡。父親突然才回過神來,原來他的女兒要去做早餐。女兒二十多歲了,沒有做早餐給他們吃過,結果聽了三天課,進去做了。她的爸爸很高興,就說《弟子規》還真有效,在送我們上飛機以前,還在歡喜的敘述這件事。講完以後,這對夫妻就說了,女兒不知道可以撐多久。諸位朋友,我們不要每天拿個放大鏡在那裡看,女兒、兒子會撐多久,假如用這樣的態度,可能撐不了一個禮拜,你女兒會跟你說我不玩了。我們應該用一分信任的態度,用一分欣賞的態度、鼓勵的態度,讓他的善一點一滴不斷引發出來才是。我們有了這些信心,有了自信,再面對經典,面對聖賢人的行持,就懂得起而效法。

  鄭濂家裡有一千口人,明太祖朱元璋也很有智慧,他想要了解為什麼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他就問鄭濂如何治家?鄭濂提到要「不聽婦言」。諸位朋友,「不聽婦言」這句話怎麼解釋?假如這句話解釋成不聽女人的話,可能我等一下下樓的時候就會有人拿東西砸我了。我們理解聖賢的教誨,不要執著在文字上,要依義不依語,要了解這個真實的意義,以及它當時候的時代背景。因為在古代,女人接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不長道義就比較容易長他的私心,長了私心就容易在言語當中自私自利,甚至於在言語當中會挑撥家族之間的對立。所以,婦言根源的意義就是自私自利人的言語不可以聽。

  在家庭裡面,以至於在團體當中,足以讓家道敗,讓團體分裂,最厲害就是讒言,言語。古代有一首詩提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我們看到「君聽臣當誅」,為君者假如聽了讒言,很多忠臣的命就保不住了;「父聽子當決」,父親假如聽了讒言,可能跟孩子就會有決裂的危險;「夫妻聽之離」,夫婦之間假如聽進讒言,就很可能會分離;「朋友聽之疏」,朋友之間聽了讒言,慢慢就會疏離掉。人生的緣分得來相當不易,輕易聽進讒言而造成分裂的話,那將是人生挽回不了的遺憾。

  老祖宗的提醒確實是相當的重要,有提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們再把這句話深入去思考,一個人為什麼會講是非?一個人為什麼不講是非?不講是非的人他明白到,是非只會讓人愈來愈不和睦;真正讀聖賢書的人,時時都是希望如何讓團體能夠和睦相處,他只懂得要趕快隱惡揚善,能夠「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他去揚這個善,讓整個家庭、家族能起而效法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再去讓團體不和睦?從這個明白當中,我們以後也要學會聽話,好的勸誡我們要趕快改過,不好的讒言,我們要懂得謠言止於智者,才能化解很多家庭的以至於團體的危機。所以,「不聽婦言」我們應該解釋成不聽自私自利人的讒言。

  接著明太祖就把兩顆大水梨送給鄭濂,讓他拿回去給他一千個家族的人吃,因為皇帝賜的食物是非常希有的,明太祖也要等看著到底鄭濂會怎麼分這兩顆梨。鄭濂回去之後,不慌不忙拿了兩個大水缸,一邊放一顆梨。放進去以前把這顆梨完全打碎,讓這些梨的果汁完全滲到水缸裡面,跟水完全融在一起。之後再吩咐下去,每個子孫、家人大家喝一碗。諸位朋友,假如你是鄭濂的遠房親戚,你在喝那杯梨汁的時候有什麼想法?非常痛快!你看我們離這位長者這麼遠,他卻對我們如此的愛戴,如此的平等。你看,家族的凝聚力完全聚過來。而鄭濂這個動作對他自己親生的小孩更是受益無窮,他教導了他的孩子,時時都要大公無私,他才能真正教出能夠為大局著想的後代。

  確實治家很重要的是要用平等無私的心,假如一個家庭裡面有三個孩子,我們對其中一個孩子比較好,這是不理智。當我們對這個孩子比較好,他的人生有沒有幫助?很可能不只沒幫助,還有害處。因為人難免有些傲慢的習氣,你對他比較好,他會恃寵而驕,那你是害了這個孩子。所以愛之足以害之。愛要真正對他有幫助,還要用理智、智慧去愛才行。而那兩位被比較冷落的孩子,他的人格一定會有不良的影響。他會感受到分別,他會覺得父母比較不關心他,他會沒自信,會比較消極。一念無私所產生的效應,跟一念自私,可謂天壤之別,不得不慎。治家如是,治天下亦如是。

  我是家裡的獨子,我父親也是長子,我爺爺也是長子,我有很足夠的條件可以當敗家子。因為自己教書以後才開始對教育有更深入的思考,突然體會到父母從小對我兩個姐姐跟我,很多做法都很公平,這樣才讓我不會恃寵而驕,不會從敗家子的路去走。還有重視整個家族的凝聚力,我記得還沒上小學以前去掃墓,跪在曾祖父的墳前。當我雙膝跪下,抬起頭來,突然看到一個很熟悉的名字,上面寫著「禮旭」,我突然抬頭挺胸,肅然起敬。我的名字排在第一位,代表我要做這墓碑上所有人的榜樣才對,因為我是長曾孫。我們能引導下一代,身為長輩,身為哥哥、姐姐,都應該當榜樣。有這樣的心態,孩子就懂得去承擔責任,懂得不斷去做好自己的模範,以至於能夠讓家庭、家族更興旺。

  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天下,它的命運要改變,所運用的人生道理事實上是沒有差別的,修身即是齊家,齊家就能治國,再來平天下。剛剛我有提到我在念初中、高中,嫉妒心起來,福田靠心耕,假如人生的存心沒有仁慈、善良,自己的命運就會被自己摧毀掉,就愈走愈不順利。記得大學聯考,我很容易緊張,所以家人對我其實也很照顧、愛護。尤其我的姑姑怕我會睡不著覺,她還拿了兩顆鎮定劑叫我做好準備。我在十一點多睡不著,趕快吃了一顆,吃完翻來覆去還是睡不著。在十二點多快一點的時候,又吃了第二顆,兩顆吃下去還是一夜未眠,眼睛瞪得很大到了天亮。全家陪我去考試,還有我兩個姐姐也都去了。剛好遇到我同學的媽媽,他媽媽就走向前來對我兩個姐姐說,你們兩個妹妹真不簡單,還陪哥哥來考試。諸位朋友,這是結果,我們要看到原因,為什麼我長得比我兩個姐姐老那麼多?因為憂能使人老,這顆患得患失的心,對孩子的身心是長期的一種傷害,一種折磨。

  諸位朋友,一個人患得患失的時候,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沒有!這樣理不理智?不理智!自己患得患失的時候,對家人有沒有幫助?對家人不只沒有幫助,還搞得全家都非常的緊張。我都感覺考一次試,好像全家都在備戰狀態。確實這個蒼老大家可能現在感覺不出來,我在念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跟其他學校的女同學舉辦聯誼活動,人最好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取其辱。怎麼說?當一個人長得看起來很老的時候,就不要去問別人「請問你猜我是哪一年生的」?當這位女同學被我這麼一問,她也非常的慎重,想了一下就說:你一定是六十八年次的。我是七十三年次的,她猜我是六十八年。接著我皺著眉頭跟她講:妳再仔細猜一次。接著她就說:難道還更大嗎?從這個事例當中就可以了解,患得患失對一個人的心性有多大的折磨。

  我們都在追求幸福人生,什麼樣的存心、什麼樣的思想價值才能讓你的孩子邁向幸福?要從根源上下手。透過我個人的經歷也給大家做個參考,諸位朋友,我現在看起來像幾年次的?你們不可以傷害我。

  那次大學聯考,我走進考場,寫考卷差不多寫了五到十分鐘,突然體會到那兩顆鎮定劑很有效,大學聯考就考得很不好。我們就了解到,命裡有時終須有,功名也好,財富也好,都要靠一顆善良的心來耕耘。當我在八年前開始接觸聖賢的教誨,整個人生的際遇就有了很大的轉變。確確實實我的人生最幸運的兩件事,第一件是遇到我的父母,讓我很多錯誤的價值觀,在他們的身教當中慢慢的種下好的種子,有好的轉變。又因為遇到師長,以及很多位老師的指導,讓我的存心導到正確的方向,才得以把人生從患得患失、從處處自私自利當中跳出來,變得懂得服務他人,奉獻自己。從師長的教誨了解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起了一念心希望能夠利益他人,很微妙的是好的緣分就在你這一念存心當中會出現。所以諸位朋友,人生好的際遇不用向外求,向自己的內心求就求得到。

  剛好那時候我人在台東,台灣的東部,那裡是山明水秀,我在那裡住了七個月。住下來以後,看著青山綠水,心比較靜下來,反省到自己二十多年來所作所為,彷彿像一場電影,一幕接著一幕在自己的腦海出現。我體會到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要先判斷對方向才好,判斷對,我們人生應該用什麼思想態度來處世做人。當心靜得下來,善心起來了。當地一個學校有位老師剛好生孩子,要有兩個月的產假,他們學校的老師就找上我,請我去給他們代課兩個月。我又沒有當過老師,又叫我去教一年級的,這些一年級的小孩站起來還不到我的腰,我跟他們講話都很辛苦。因為已經來找了第二次,我們心想不能拒人於千里之外,勉強答應接下了這個工作。

  教了幾天書以後,內心非常歡喜,終於找到一分工作、一條路是可以真正利益這個社會、人群。舉個例子,我剛好看到一些螞蟻已經死掉了,我把牠們埋好,被這些孩子看到了就問我。我解釋完以後,他們也很高興。過沒幾天,我就看到那幾個孩子圍在那裡不知道在做什麼,我趨向前去問他們:你們在幹嘛?這些孩子說:老師,我們在埋螞蟻。他們看到死去的螞蟻,那顆仁慈的心就生起來。看到這一幕深刻體會,孩子的心很善良,確實是可以教,確實教育這分工作是可以幫助他一輩子。有了這分體會以後,我就踏上教師的路,人生開始走向幸福美滿。我們早上的課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