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慧眼,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  (第九三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80集)  檔名:29-513-0937

  【慧眼,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

  我們叫它做慧眼。由此可知,慧眼的標準是要證得根本智,我們佛門裡面常講大徹大悟,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教下裡面大開圓解,念佛人裡面得一心不亂,都達到這個境界。根本智是《般若經》上所說的無知,諸位一定要記住,般若無知。般若是稱性的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裡頭說無知。無知,給諸位說,絕對不是白痴,白痴怎麼能夠稱為根本智?從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由此可知,無知就是講的清淨心,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禪定,這是甚深的禪定,世間法裡面沒有。世間法的禪定,佛在經上講四禪八定,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得這種禪定,將來可以生四禪天,色界天,超出欲界。如果再修得四空定,他超越色界進入到無色界,無色界的四空天,所以這個我們稱之為四禪八定。雖然生到四空天,諸位要曉得,並沒有出三界;換句話說,他的定功能伏煩惱,沒斷煩惱,見思煩惱他有能力統統伏住,不起作用。在他定力起作用的時候,把煩惱伏住了,這個階段可以說他所得的是正受,他所得的是三昧。為什麼不叫它做「正受三昧」?因為它是暫時的,而不是永恆的。四空定裡面最高的一層是非想非非想定,四空定裡面最高的,它的定力能夠支持八萬大劫,這時間實在是很長,真正不可思議!它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可是八萬大劫到了以後,他的定會失掉,依舊會退轉、會墮落。由此可知,三界六道裡面的定功,佛所說的五種受裡面,苦樂憂喜捨,它叫捨受,暫時的捨受,不能叫三昧。如果這個定得到,永遠不會失掉,那就叫三昧,那就叫正受。必須再用功夫、再努力,把那個定功向上再提升一層,佛門稱之為九次第定。

  《楞嚴經》上佛也說得很詳細,第九定超越六道,超越輪迴,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時候慧眼開了,慧眼開了就是見到「真空之理」。真空之理是什麼?見到一切諸法的體性,「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阿羅漢見到了,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他的心清淨了,於一切法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第九定的境界。在《般若經》裡面,稱這種境界為根本智。阿羅漢雖然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一切現象怎麼來的?他不明瞭。空會現相,相會變化,這個事情非常非常複雜,阿羅漢不能明瞭。阿羅漢為什麼不能明瞭?他不學了,他證得空理之後,他自己在那裡享受,不肯再求學。所以他的智慧不圓滿,只明瞭一部分,另一部分不明瞭;也就是他明瞭本體,他不明瞭現象。

  菩薩雖然證得根本智之後,依舊不斷去學習、去參學。參學為了什麼?為了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發生的?怎樣演變的?這裡面因因果果無量的繁雜,菩薩學習,都把它搞得清清楚楚,這種智慧叫後得智。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學佛的根本老師,就是他的指導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文殊菩薩的學生,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諸位如果細細去看《四十華嚴》,你要不細心,你不可能發覺文殊教善財教了些什麼,好像沒教他東西。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來大德教他的弟子一樣,你發大心了,要想出家求道,求道就是求智慧,師父給你安一個工作,天天叫你去做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好的例子,見了五祖之後,說了幾句話,五祖就派他到碓房裡面去做工,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做苦工。八個月跟五祖沒有見過面,你想想看,五祖傳了他什麼?我們看好像沒傳給他。惠能大師是真正得受用,那是教他什麼?教他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教他把一切知見統統放下,恢復到心地清淨,一念不生,這叫根本智。心清淨,心不動,也就是《金剛經》末後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修這個。你要真的去做,每天叫你去工作,工作是修身,諸位要曉得,身體是一個機器,機器要是不動,就要生鏽,就要出毛病。所以身要動,他每天破柴、每天舂米,在勞動,身要勞動,要動;心要清淨,心裡頭不能有一個妄念。他在黃梅是用這種功夫,完全在那裡修清淨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用這個功夫。這個功夫成就,根本智成就了,根本智得到之後,智慧開了。老師不會再留你,老師如果再留你在身邊,他對不起你,一定要送你出去參學。所以五十三參,參學了。

  參學是什麼?成就你的後得智;但是你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決定不能離開老師,你離開老師那就危險大了,你就會出麻煩。為什麼?你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乃至於利害你都不能辨別,你不跟老師怎麼辦!由此可知,根本智得到之後就有這個能力,一切諸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邪?哪是正?哪是是?哪是非?一接觸就明瞭,有這種能力這才叫根本智。這個時候才出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般若的修學是這兩個階段。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從事哪一種學術的研究,世間學術、出世間的學術,乃至於這世間無量無邊種種的行業,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你看看古時候,古時候學手藝,譬如學木匠,跟一個木匠師傅作學徒,你也就跟一個老師,不能跟兩個老師,完全聽這個老師的指導,學規矩,那才能成方圓。在這個地方奠定基礎,也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而後才能達到巧妙,巧妙是自己功夫往上提升。老師只能教你規矩,不能教你巧;但是那種善巧一定是從規矩上建立,從規矩延伸的發展,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依規矩,你怎麼能成就?

  末後這兩句說得好,「得根本智後,方能得之。」才曉得根本智沒有得到,不可能有後得智;後得智,決定是從根本智裡面發生的。這個根本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是根,主幹;後得智是什麼?枝葉花果。枝葉花果都是從根本生的。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這個說法裡面含義就很深很廣。諸位要細心去聽、細心去體會,然後你才能得受用。現代人修學,特別是修學佛法,大多數違背這個成規,不求根本智,他就求後得智,不講求根本,講求枝葉花果,他講求這個東西。有沒有效?看起來好像也有一點效果,花也開了,果也結了。花與果是什麼?我們桌子前面擺的這些花果,沒有根、沒有本,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就像花瓶裡面的插花一樣,雖然很美、很好看,不耐久,幾天就凋謝了。這是比喻現代人學佛談不上成就,沒有從根本上下手,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檢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