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共一集)  2006/6/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564集)  檔名:29-046-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七大段第十五首偈看起: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這是托缽的時候得到很適合自己口味的供養。這個意思引伸,可以說我們在順境善緣所遇到的都能夠稱心如願,都會引發這個大願,這個大願是要我們去除貪愛。順境裡頭最重要的是不生貪戀,這是真修行,逆境裡面不生瞋恚;總而言之,在任何境界都要保持心地的清淨不染著,這最重要。所以引發的大願是『滿足其願』,什麼叫滿足?心沒有羨慕,沒有欲望,這叫真正的滿足,無時無處無事而不滿足,佛法裡面經典上常講知足常樂。

  人生,乃至於一切眾生,現在我們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生命是永恆的,確實沒有生死。生死只不過是換個身體,這個身體用的時間久了,不再好使用,換一個。換個什麼樣的身體?又沒有辦法任意換,我想換什麼就換什麼,這個做不到。想換什麼就換什麼那是什麼人?那是乘願再來的人,他也沒有念頭。如果還有念頭我要想怎樣怎樣,那是凡夫,凡夫在六道捨身受身。捨身,這個身體不要了,再換個身體,什麼力量在主宰?佛給我們講業力,這我們不能沒有警覺,不能不明瞭,業力在主宰。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佛說得好,這是業報,你到這個世間來是受果報的。

  業有三種,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什麼叫善業?佛法裡有個最好的標準,是一般的標準,也是總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如果要細細給你講起來,什麼叫十善?這部《大藏經》裡面就是講這個。少說一點,我們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講這個,講不盡,這十條。十條是個綱領,每一條義理都無有窮盡。根基淺的人理解的也淺,你把你所理解的統統做到就叫做圓滿,淺的圓滿。淺的圓滿之後,自然會向上再提升一個層次,那又是一個圓滿。到底提升多少層次?層次也沒有限制。像《華嚴經》裡面講的五十二個階級就是五十二個層次,每個層次義理深廣都不相同。所以我們從哪裡做起?從我們現前自己這個程度上做起,我能了解多少,我就做多少,這就好。

  不殺生,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尊重,要懂得尊重生命、敬愛生命,不可以任意踐踏生命、殺害生命,那就錯了,我們理解到這個層次真正能做到。一切眾生我們尊重他,就像別人對我的尊重一樣。我們喜歡別人尊重我們,我們要尊重別人。這個層次比一般要高一點,一般人只知道尊重人,不知道尊重畜生,更不知道尊重花草樹木。所以我們現在的層次比那些人要高,我們知道尊重花草樹木,尊重一切動物。再小的動物,蚊蟲螞蟻,乃至於細菌,就是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我們知道尊重牠,這不能夠殺害。樹木花草,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也要尊重它。我們的飲食所需,它提出供養,這要懂得,我們對它要愛護。像蔬菜水果、稻米雜糧,我們不能不用它,要知道這是它對我們的供養。我們對它有沒有回饋?這是個問題,一般人在這方面就疏忽了。我們怎樣回饋?它供養我們的生命,我們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它。它能不能得到?它真能得到。在我們沒有用它的時候,在菜園裡面我們還沒用,要愛護、要尊重它。現在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對於這些事實真相逐漸逐漸也明白、也能體會到,所以這點我們做到。

  我們自己有菜園,我們都對它小心的照顧,細心照顧。菜園裡面日夜不斷的播放佛號,我們用念佛機,我們念佛不間斷。這個菜園裡面所有樹木花草連這些蔬菜也統統都念佛,佛號不間斷。我們彼此在一起修行,我們的身體健康、道業成就、度化一切眾生需要這個工具,這個工具有它一份功德在。它曾經供養我們一餐、供養我們一口,所謂是「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一粒米有沒有想到要報答?一片菜葉有沒有想到要報答?我們要不好好認真修行怎麼能對得起它們的供養?這個道理你能理解嗎?你能懂嗎?如果我們的思想行為違背性德,就對不起這一粒米,對不起這一片菜葉,對不起這一滴水,這真的。你就曉得我們托缽對於供養的齋主,自然就生起感恩的心。

  我們要問,現在我們不托缽了,我們每天坐在餐桌上吃飯,這個飯菜是不是齋主供養的?是。誰是齋主?齋主可一大堆。在這個道場,道場的主人是齋主,道場所有執事是齋主,廚房裡面煮飯燒菜的這些人統統是齋主,沒有他,你得不到。賣米賣菜的也都是齋主,種糧食的、種菜的也是齋主,你慢慢去思惟、去推廣,你就曉得這一餐飯是多少齋主。佛法裡面,上報四重恩裡頭有一條眾生恩,這我是講人;那講物,剛才就說了,一粒米、一滴水、一片菜葉,它們生長出來獻出供養,統統是齋主。

  我們受到大自然的恩惠,受一切齋主的恩惠,不知道好好的修行,怎麼報答?現在有幾個人能想到?連想都想不到還談什麼報恩?這是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報恩要知恩,知恩才會報恩,你不知恩,你報恩的念頭生不起來,唯有知恩才會報恩。知恩是解門,解悟,報恩是證悟,都是性德。知恩是性德裡面的一分般若智慧,報恩是德行。我們今天要問,我怎麼會知道恩?佛教的。沒有佛菩薩教誨,雖然這個事情天天在眼前,天天在身邊,你哪天不吃飯?哪天不喝水?但是確實沒有想到有這麼多恩德。然後你就曉得,曉得什麼?父母恩跟老師的恩。父母生我這個身,老師教導我,我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要做一個知恩報恩者。

  人生活能夠與性德相應,那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滿,真正的快樂,不亦悅乎!樂從哪裡來你就明瞭了。樂是從自性裡面、心性裡面流出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自性裡面常常流出快樂,你還會有煩惱嗎?你還會有憂慮嗎?沒有。你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還會有欲望嗎?你還會羨慕別人嗎?統統沒有了。世間人,有人有很高的地位,有人有很大的財富,我們是一無所有,有的時候遇到在一起,我會說你有億萬財富我也有。你有什麼?我有快樂。你雖然有億萬財富,你沒有快樂,我有快樂。他說為什麼?你有憂慮、你有煩惱、你有牽掛、你有壓力,對不對?對,他都有。我沒有憂慮、我沒有煩惱、我沒有牽掛、我沒有壓力,所以我活得比你幸福,我比你快樂。他聽了也點點頭,也很羨慕。

  那些東西是名聞利養,不是真的是假的,在這個世間你能夠獲得當然也是緣分,過去世你修的因,現前現的果報,這是當然之理。可是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不一樣,不覺悟的人在裡面生煩惱,就如我剛才講的,他有憂慮、他有煩惱、他有牽掛、他有壓力。如果覺悟了,雖有若無,他就非常快樂。功名富貴、億萬財富沒有放在心上,心怎麼樣?永遠保持著空靈,那是真正的財富。他前生所修的這些福報,他就不會為自己去受用。世間人有福報,他自己享受,他就有苦。覺悟的人有能力、有智慧、有財富,是給一切眾生去享受。自己享不享受?自己不享受,最高明的、最圓滿的。真有這樣的人嗎?佛門的例子很多,釋迦牟尼佛就是頭一個例子。他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捨棄妻子兒女,去做他認為最圓滿的工作。最圓滿的工作是什麼?覺悟眾生,他知道唯有覺悟才得到真正的幸福。不覺悟,你得到地位做到國王並不幸福,得到財富也不幸福,真正覺悟才是幸福。而覺性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你看馬鳴菩薩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所以一切六道眾生生活在不覺裡頭,就是迷惑,這本來無。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感嘆,眾生這六道輪迴冤枉受的。怎麼是冤枉受的?本來沒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什麼?是做惡夢。

  諸位想想看,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都知道夢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在作夢的時候有幾個人知道夢是假的?知道夢是假的就很快樂、就很幸福,就像《般若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夢裡面所有一切苦難都沒有了,都解脫了。不知道自己在作夢,以為是真的,擔心受怕,無量的恐怖,還真的都有受,一覺睡醒,滿身大汗,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是個夢,還好是個夢。佛看六道眾生現在正在夢中,所以他們這些再來人,他們是清醒的人,來幹什麼?來幫助這些人在夢中醒過來。這些人我們稱他為佛菩薩,佛菩薩是覺悟的人,六道眾生是夢中人。《證道歌》上講「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兩句話就是說明覺是多麼可貴,覺才有真樂。覺心裡面沒有欲望,覺心裡面沒有羨慕,這才叫做「滿足其願」,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知足常樂。

  人只要是覺悟,不但是知道感父母恩、感老師的恩(佛是老師)、感國主恩、感眾生恩。眾生範圍包括太大,包括天跟地。天有覆蓋之恩,地有承載之恩,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哪樣對我沒有恩?一個人生活在感恩、報恩的境界裡面,科學家說不同維次空間裡面,佛法講法界,你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圓滿。

  從這些地方我們再引伸到不僅是飲食,更重要的是法食。托缽的人都知道向齋主乞食,向佛菩薩乞法,乞食養色身,乞法養慧命,這兩個身要是比較哪個重要?法身比色身更重要。為什麼?色身有生有滅,法身不生不滅,這要懂得。法身在哪裡?法身跟色身是一體,問題是你不認識。世尊在《楞嚴經》上講得很透徹,用了很大篇幅的文字為我們說明法身是宇宙的全體。

  法性就是六根的根性,從根性裡面指出來,法性我們還能體會到,如果說一切萬物皆是法性,這個我們體會不出,我們無法理解,可是那才叫究竟說、才叫真實說。法性在哪裡?法性就是法相,法相是法性變現出來的。古人用比喻給我們說,金器,金在哪裡?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就好比法性,器就好比法相,性相是一體。性能現能變,相是性所現所變的,所以說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你真的能明白,真的能契入,你才是真正覺悟。所以說是用什麼方法覺悟?我們在這一百四十一願裡面看到,你真正能看出門道出來,你就懂得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原來如此,你就悟入。

  總的給你說,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這裡頭就是兩個字,一個是迷,一個是悟。悟了,聖人;迷了,凡夫。什麼叫凡夫?什麼叫聖人?實在講只有迷悟的差別,除了迷悟之外,無有一法可得。我們學佛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去學習,大道不遠,就在眼前。古人所謂的直下承當,那就契入,所謂修行證果。現在我們要問,我們為什麼這麼難,學了這麼多年依然不得其門?不要說入,門都沒找到。這是什麼原因?始終迷在色相上。諸佛菩薩、一切經論教我們放下,我們始終沒有放下,所以不能契入,殊不知放下就是。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相,你肯放下就現前、就起作用,這個作用現前,所謂心開意解,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所以我對於我的老師永遠的感恩。我的學佛,真是第一天老師就把學佛的祕訣教給我,「看破放下」,說盡了。佛法在哪裡?四個字就是佛法的全體。你這四個字得到,千經萬論,這個結完全打開,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我們現在六道凡夫確實真的是心有千千結,這結打不開,為什麼打不開?放不下。

  佛門裡面我也常聽說根利、善根深厚,什麼叫根利?什麼叫善根深厚?說老實話,放得下的人就是善根深厚,就是根利。我們讀《六祖壇經》,神秀就是放不下,他還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身沒放下,心沒放下,境界沒放下。菩提樹、明鏡臺是境界,沒放下,活得很苦。「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很苦,那個鏡子你天天要把它擦乾淨。換句話說,他心裡頭有牽掛、有憂慮、有煩惱。惠能大師心裡乾乾淨淨,沒有身也沒有樹,沒有心也沒有臺,他不要去拂拭。你想想這兩個人的境界。

  放下就功德圓滿,放不下,塵勞無盡。我們要是真的把這個意思參透,你要不要放下?你真放下,果真放下,你透了。你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沒有透。你學佛學這麼多年學些什麼?學在見聞,沒有契入,學一些知見。古人說的話說得好,皮毛之見,一分一毫都沒有透過,那怎麼行!這就是不得受用。真正契入之後,你才真正了解宇宙萬事萬法是一回什麼事,你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這在《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你把諸法(一切法)的真實相搞清楚,看清楚、看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妄想分別執著都不會起來,這叫放下。

  惠能大師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他放下了,放下之後,他的智慧德相現出來。我們一般人跟他接觸,對他尊重禮敬,非常羨慕。他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智慧?真正所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到最後表現的一著,連生死都清楚。惠能大師的往生是一年前告訴大家的,派人到家鄉去給他建塔,做什麼用?死了之後,他的靈骨可以放在塔裡頭,一年前就處理他的後事。那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不多住幾年?為什麼要那麼早走?緣盡了。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應化是緣,緣就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來的,惠能大師也是應身來的,一個是在古印度應身,一個是在中國應身,都給我們教誨。

  首先教導我們,你看釋迦牟尼佛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難捨能捨是把這些榮華富貴捨掉,這是一般人極力追求的,他都是現成的,他能放下。難行能行,是他教化眾生,他能夠一生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缽,能夠過一輩子,難行能行。教化眾生真的是有教無類,今天講的是多元文化,不管是什麼人,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只要肯來,他都會非常熱心的幫助你,總希望你也能開悟,你也能跟他達到相同的境界。

  我們要問世尊當年在世,弟子當中有沒有跟他有相同的境界?你說有沒有?有,確實有。那這不是就有兩尊佛、多尊佛出世了?不是,老師還是一個。學生達到老師的境界,要不要尊師重道?要,永遠不能夠忘記老師,這是做出很好的榜樣。甚至於,這是我們講凡夫,你的德行、你的學問、你的能力、你的福報超過老師,這在中國有。學生中了狀元,做到宰相,老師還是個窮秀才,但是從小是他給你教出來的,你的學術基礎是他給你打的,他要不要尊重?要,遇到老師還是要請老師上座,這教化眾生不忘本。所以你要細心觀察,佛菩薩、祖師大德都給我們做出種種示現,「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做出來給我們看,在順境之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下面第六首偈頌: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我們從很多願裡面看到,許多地方都是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反面。前面一首對得到美食,就是自己很喜歡吃的東西,這首『不美食』意思就是不喜歡的,可是托缽常常會遇到。在我相信得美食的恐怕是少數,不美食的一定是多數,這統統都是修行的境界。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若不在境界裡面去磨鍊,怎麼能成就?所以真正修行人在一切境界當中,沒有一個境界不是好境界。我們常常提到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個話真正懂得的人不多。真正懂得他就會修行,他的功夫一定是天天有長進,為什麼?天天都在磨鍊,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磨得乾乾淨淨,尤其是習氣。煩惱確實沒有了,不再計較,可是心裡面有時還生一點點,雖然時間很短,還有一點歡喜、有一點討厭,非常的輕微,但是要曉得這個輕微對修行人造成的障礙依舊是非常嚴重。

  安世高的同學會墮落到神道,就是托缽的時候托的東西不好吃,心裡有一點點難過,時間都很短暫。畢竟他是明經好施,在佛的身邊天天聽經學教,這個理沒有不通達的,就是習氣。你說他得的美食有沒有貪心?沒有。得的不美食有沒有怨恨?也沒有。可是美食總有一點點歡喜的味道,得到不好吃的東西總有點難過,就這麼一點點,墮到神道,得的身是畜生身,蛇身,你說多可怕!

  同學安世高已經證果,怎麼知道證果?我們看到傳記裡頭,確實他有神通。他到中國來,在廣州還了兩次命債,他知道。第三次來到中國的時候,法師的身分來翻譯經典。到他這個朋友,這個朋友在中國做龍王,神的壽命比人長,總有個幾百年,他壽命到了。你看他清楚,他要去幫助他,要去救他,他要不去救他,這個神死了之後,造的業很重,瞋恚心重。去拜他,供養他,他就歡喜,就保佑你;你不拜他,不供養他,他就討厭,不但不保佑你,有的時候還找點麻煩給你,鬼神的習氣。這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所以對鬼神要不要恭敬?要,敬而遠之。遠是什麼意思?不能跟他學,不能聽他指揮,是這個意思,要恭敬、要供養。最好的,你還要跟他講經說法,超度他、幫助他離開惡道,所以安世高到那裡去度他。由這裡就證明安世高是證果的人,真正是菩薩,是什麼等級的菩薩我們不知道。我們只曉得經典上記載的有天眼通、天耳通,《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就有這個能力。他心、宿命總是二信、三信位的菩薩,是這個地位;七信相當於阿羅漢,就有漏盡通;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就有漏盡通。安世高給我們示現的可能這六種都具足。六種具足,在《華嚴經》至少是七信位以上,不是凡人。

  這是幫助一個墮在惡道裡頭的老同學。可是幫助老同學,老同學雖然死了沒有墮三惡道,他生忉利天,也不究竟。生忉利天是安世高的功德嗎?不是。安世高給他開示、開導,他覺悟,他懺悔,知道自己做龍王的時候造不少罪業。要怎樣才能夠超度?修福。也是十方供養他的很多。這個龍王很靈驗,靈驗是什麼?他過去經教學得很多,他明經,所以他靈;他又喜歡布施,福報很大。所以安世高就給他講,你把你那些財物奉獻出來,我替你建一個佛寺,這是福報。建佛寺,弘法利生,所以中國江南第一座寺廟就是龍王拿錢出來建的,安世高代他做的。你看看還是自己修福,自己要不肯修,別人沒有法子。所以別人只能給你做個增上緣,你不知道怎麼做法,別人教你,還是你自己做自己受,這個道理我們要記住。

  那你就曉得,這一生當中什麼最重要?修福修慧最重要,但是修福修慧都要有戒的基礎。如果沒有戒的基礎,只有慧是沒有問題,但是慧一定是從戒生的,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沒有戒就肯定你沒有慧,但是什麼?福有。福只能生天,而且說個老實話,只能生欲界天。欲界六層天,完全靠福報頂多只能到忉利天,為什麼?夜摩天以上都要有點修行的功夫,這功夫就是定慧的功夫,很淺的定慧,完全沒有定慧頂多到忉利天。安世高跟我們說他的朋友龍王生忉利天。

  福慧雙修,修慧比修福重要,為什麼?慧能了生死出三界,福不行。六祖大師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講六道輪迴生死大事,福出不了六道輪迴,慧能出,這個要懂。它的根本就是戒律,戒律是根本。如果沒有戒律,有福都墮三惡道。你想他這個同學,每天托缽常常托到不好吃的,心裡就有一點難過,這是犯戒。縱然是持戒,這個戒不乾淨,這個戒裡頭有夾雜,不純,所以他得不到定,他沒有開慧。戒為什麼要守?嚴守戒律,不能有一點點不高興、不滿意,有那麼一點點就會招這樣的果報。可是這種事情,煩惱習氣非常不容易斷,怎麼辦?就要在境界裡頭磨,我在這一生當中,我學佛十年不能斷,二十年;二十年不能斷,三十年,肯定一年比一年輕。到什麼時候順境逆境真的貪愛、瞋恚念頭都沒有,才真正到平等,平等就是定。只要定才現前,給諸位說,智慧就現前,你小定小智慧現前,大定大智慧現前。這個定就是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煩惱習氣不生,這是真正定。還有煩惱習氣,沒有得定。這個經教裡頭講得很多很多,不可以不知道。

  佛菩薩教導我們要學著轉境界,轉得快,宗門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覺悟就轉過來。念頭才起,剎那之間,第二個剎那這個念頭就沒有,就轉過來,這就管用。此地教我們轉,底下的兩句就是教我們轉,『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就不要去想這個飯菜,去想什麼?想三昧,三昧是法味。這個飲食味雖然不好,法味好,你看馬上就轉過來。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你看看,三就是正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覺,正覺。三藐,三是正,藐是等,正等正覺。三昧,昧翻作受。諸三昧,正受之事太多太多。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就正常,凡是有分別執著就不正常,有喜歡、有討厭就不正常,那是什麼?那生煩惱。所以得美食、得不美食,這是外面境界,這個境界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是我們的心念,看到這個境界引發我們生起來的,實際上那是沒有的,那是平等的。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境界,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你托一碗飯,這是物質環境,有沒有好醜?沒有。好醜起於心。

  為什麼佛菩薩得的這一缽飯,他不起心動念?他生的是清淨心,這是我們要學佛。清淨心就是三昧。我們六根對六塵生心是不清淨心,為什麼?裡面有情執。情就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執是執著,生情執,這是凡夫。凡是情執,諸位要曉得這就是生死輪迴的根、生死輪迴的因素。你還有情執,你怎麼能超越輪迴?

  我們今天看到外國很多研究科學的、研究靈學的,這個報導現在非常之多,確實證實人有生死輪迴,有前世。既有前世,當然就有後世、就有來世,總離不開六道。什麼原因?情執沒斷。他們研究很多,他不懂這個道理,正是所謂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輪迴是證明出來了,為什麼有輪迴?輪迴到底是什麼原因?有沒有辦法解脫?不再搞輪迴有沒有法子?不知道,也沒人想過,這正如同古時候的婆羅門教,諸位要知道六道輪迴這些狀況最早是婆羅門說出來的。婆羅門怎麼知道?他修定,佛經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婆羅門真的四禪八定他能達到。到四禪八定的時候,六道裡面的狀況就清清楚楚,為什麼?他空間維次突破,親眼看見,親身接觸到,究竟是怎麼來的他不知道。六道之外的事情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六道裡面的事情。實際上六道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說沒有功夫,這種能力那是相當驚人,我們今天講特異功能還沒有發現有這麼大的能力的人。

  對於六道裡頭瞭如指掌,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到釋迦牟尼佛出現才把這個疑問說明白,六道是怎麼來的,應該怎樣超越。所以佛出世之後,依照佛教導的方法學習,超越六道的人多,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菩薩,太多太多,這就叫根熟。佛為什麼出現在印度而不是出現在中國?出現在中國沒用處,因為中國人程度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印度達到了。印度人能夠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中國人只止於人道,忉利天都沒有辦法,都沒有辦法去,所以對人道,對於餓鬼、地獄道是個模糊的概念,哪有印度那麼清楚!所以那個地方根熟,佛一說他都明白了,教他怎麼突破他真幹。所以說根熟,什麼叫熟?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超越六道輪迴的機緣成熟,這叫根熟眾生。

  確實有一類大乘根性在中國,能接受大乘教誨。大乘教比小乘就更高明。小乘是以六道輪迴為目標,大乘是以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為目標,不一樣。在大乘超越十法界最多的是淨土法門。末法這還有九千年,佛說得很清楚,這九千年當中能幫助大家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只有淨土最方便。淨土是不是有諸三昧味?有。什麼三昧?念佛三昧。不但說出念佛三昧,而且後頭還有一句,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句話要記住。你要真正明瞭,日常生活當中就很好辦,遇到稱心如意的事情,阿彌陀佛,用這句阿彌陀佛把你喜歡那個念頭打掉,為什麼?那是情,情執,那就是輪迴的根;遇到不喜歡的事情,阿彌陀佛,把你那個不喜歡的念頭打掉。一天到晚就保持這句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淨土。

  而一定要曉得,始終這一生當中,把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一定要看作真的是旅館。這個世間東西我們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不是我的,一樣都不是我的,一樣帶不走,一樣你都得不到。就像你住旅館,旅館裡面那些家具一樣,你住在那裡可以受用,沙發你也可以坐,茶水你可以飲用,還有人照顧你,床鋪你可以睡覺,沒有一樣是自己的。你能用這種心態對現前這個世間萬事萬物,你就解脫,你就真正嘗到三昧味。

  一切人事物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擺平,這句阿彌陀佛就叫念佛三昧。所以念佛要得三昧才有受用,不得三昧沒有受用。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遇到順境還歡喜、還貪戀,遇到逆境還不高興、還有瞋恚,這樣念佛,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就錯了。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所以念佛成佛那是會念的。會念,這句阿彌陀佛是我的正受,正常的享受,這裡頭沒有七情五欲,沒有情執才叫正受。得這個,這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就叫做功夫成片。不是這個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你沒有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的人生凡聖同居土,有把握往生。

  所以同學們,你們真的要想往生,真的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個成就是不可思議的成就,你就不能不放下。尤其現在這個社會,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這樣的混亂。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頭,確確實實你要意識到生命在呼吸之間,不要以為還能活多少年,你這個想法錯了。真正高度的警覺,我今天活一天,得一天壽命;明天又活一天,又得一天壽命,你要常作如是觀。得這個壽命幹什麼?積功累德,這個事情是真的,為什麼?能帶得走的,斷惡修善就對了。斷惡,一切惡念惡行放下,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尤其是幫助眾生覺悟的事情多幹,這是好事,這是功德,這是帶得走的。我們雖然不要人天福報,但是這種功德,往生會幫助你提升品位。凡聖同居土裡頭也有三輩九品,幫助你提升品位。幹這個事情就對了,幹其他的事情那你就錯了。所以明白人全心全力沒有別的事情幹,專門幹這個。

  對自己修清淨心,就是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清淨心。念佛三昧有淺深不同,所以在淨土裡面講功夫成片是淺的,事一心不亂是中等的,理一心不亂是最深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不一樣,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不相同。高的實在講我們做不到,是真做不到不是假的做不到,可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為什麼?極樂世界很特別,它四土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凡聖同居土,生到凡聖同居土,你跟方便土的菩薩、跟實報土的菩薩、跟寂光土的諸佛,天天在一起,等於說一生一切都生,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像我們娑婆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有沒有四土?有,四土不在一起,就是它不是一個空間維次。好像我們電視,它不是一個頻道,頻道不一樣。所以我們凡聖同居土裡面看到都是凡人,我們見不到聖人。而西方極樂世界雖有三輩四土,它頻道是相同的,這不可思議。佛告訴我們,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諸佛都告訴我們,《無量壽經》上、《彌陀經》上統統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殊勝就殊勝在此地。這麼一來,我們就不要計較品位高下,也不要去計較生哪個土,不需要,一生一切生,這樣子我們很容易放下分別執著,不再分別、不再執著。

  只要能生就當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古德就說,從前李老師時時提醒我們,「當生成就的法門」,這個成就就是作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是無量壽。一般大乘經上常講的,菩薩修成佛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你的壽命是無量壽,三大阿僧祇劫對你,那時間太短。就好像我們人壽有七、八十歲,修行成佛要多少時間?三個月,那三個月太容易。你到西方世界是無量壽,三大阿僧祇劫就好比三個月,你說你有多自在!

  這個機緣要是疏忽了、失掉了,下次再遇到不曉得是到哪一劫去了,所以說佛法難聞,尤其是淨土法門,難中之難。這是大乘教裡面佛講得很多,多少菩薩想聞這個法門沒有這個機會。我們今天這個機會得來好像是很容易,你要是真正契入甚深經教之後,你才曉得太難太難。所以彭際清居士講,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開經偈講的是《華嚴經》,淨宗這個法門就是《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開經偈就是講的淨土法門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這個法門,虧吃在不肯放下,那就是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當面錯過,大錯特錯。為什麼不放下?為什麼不捨得乾乾淨淨?捨得乾乾淨淨,你得到的是圓圓滿滿。

  所以佛家這些術語是高度的智慧,極高的智慧,這個術語叫捨得。你看看,捨是因,得是果。一切都捨了,得的是什麼?得的是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捨是把妄捨掉,得是真恢復了。所以《楞嚴經》上講得好,當你捨盡之後是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統統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自性外面什麼也沒有。所以證入無所得的時候,是沒有心外之法你有得,心外之法全是虛妄的,自性具足的智慧德能完全現前。

  所以得好好算算這個帳,想想,我們還是要早一天明心見性,還是要再糊裡糊塗過一輩子?要想早一天明心見性就早一天放下,早一天把它捨掉,捨得乾乾淨淨。這個時候智慧還不開,有一個妙法能把智慧門突破,什麼方法?虔誠恭敬去拜佛。你看看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那是倓老的自傳,他口述,就是他講,大光法師把它記下來的。我早年在香港講經,這些法師都是老朋友,我每次經過香港,大光都請我吃飯。他年歲比我大,大概大六、七歲的樣子,現在都不在了,好像他大我十幾歲,走的時候也應該有八十。許多這些老法師都是老朋友。

  《影塵回憶錄》裡面記了一個故事,這個事都是真的,是諦閑老和尚告訴我們。讀過這個書,我一提起大家都曉得,晒蠟燭的法師,名字我一下想不起來,晒蠟燭的。怎麼叫晒蠟燭的?夏天,天很熱,太陽很大,這個法師很老實,別的法師就跟他開玩笑,就跟他講,他是做香燈的香燈師,蠟燭長霉了,搬到外面去晒晒。他就真的聽話,把蠟燭統統搬到外面去。好,中午搬出去晒,到下午全融化,他一看這個樣子,怎麼辦?晚殿的時候要點蠟燭,他就把這個拿到晚殿。老和尚一看,這怎麼回事情?所以才曉得別人跟他開玩笑。

  老和尚想這個人這麼老實,連這麼個常識都沒有,所以就告訴他,好了,你不要當香燈,教他什麼?你到育王寺去,阿育王寺,那裡面供著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就叫他,你去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所以這個人行,他老實聽話,老和尚叫他去拜,他就老老實實去拜。三年之後他開悟了,他不認識字。三年之後,他會做偈子,他會做詩,會講經。所以恭恭敬敬拜佛會把智慧拜出來。你看他真的是放下;換句話說,他的障礙已經沒有,還有那麼一點點不能突破,一天拜三千拜,三年就突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後成了講經的法師。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一切經教都沒有障礙,經教展開,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他沒學過經教,他也沒有學過文學。在佛法叫公案,我們一般人講故事,這些真實的故事,我們看到、聽到都能幫助我們覺悟。

  我們想想,跟他做個比較,我們哪些地方比他優越?哪些地方不如他?多想想,見賢思齊。這些人沒有別的,得三昧味。三昧味要用我們現在一般言語來說就是定慧味,他得到定慧,定慧決定從戒律當中說。老和尚教他一天拜三千拜是戒律,真聽話,天天幹,那就是他的功課,他也沒有什麼早課、晚課,每天就是拜三千拜。我初學佛的時候是在家居士,把工作辭掉跟懺雲法師住茅蓬。懺雲法師教給我,我們每天早晚課是三皈,就打三皈,自己的功課就是拜佛。那個時候懺雲法師規定我一天拜八百拜,因為有工作,常住裡面雜務事情都是我做,我拜了半年,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晒蠟燭這位法師他是一天拜三千拜,沒有問題,是可以拜得到的。我那個時候在山上,達宗法師一天拜一千二百拜,他心就定了,定生慧,那個慧就是三昧,他真的得到。好,這首偈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