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一 萬事畢 (共一集) 2013/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509集) 檔名:29-398-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五十一頁第一行,念老的註解:
「右段經文中,無不圓滿以前是總讚」。這個經文在八百四十一面,我把經文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了。『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這一段是總讚。從「諸佛密藏」一直到五眼圓明,都是說的「圓滿之因」,都講圓滿之因。念老在此地做一個總結,他怎麼圓滿的?從性德上說,本來圓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皆有,人人皆是。那為什麼我們變成凡夫?總是迷了自性。自性是圓滿的、是究竟的,它不是修來的,本性本自具足的。迷了,迷了就要修。修什麼?把迷修掉,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的圓滿就統統現前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佛陀教育。
佛陀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教我們個個成佛。成佛,一定要知道,本來是佛,回歸自性而已。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我們在六道裡頭住的時間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所以佛告訴我們的我們不敢相信、不敢承當。這是真的,除佛之外從來沒有人說過,我們看這個世間,所有宗教沒說過。中國傳統教育這些大聖大賢有說,但是我們不讀佛經,對他們所說的不懂;看了佛經之後,看到祖宗說的,懂得了。譬如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本性本善」,還把這句話放在《童蒙課本》上第一句,就是《三字經》,《三字經》第一句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說的是什麼?就是佛經上講的本來是佛,皆有如來智慧自性,這叫本善。本善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修來的,這個就是佛性,大乘經講的真如自性。佛講得清楚,古聖先賢講得比較含糊,佛經一對照明白了,不對照,能理解到的似是而非。
怎麼迷的?佛經上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三字經》上也說,「性相近,習相遠」,跟佛講的一個意思。從性上講,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但是從相上講,從事上講,完全不一樣。佛的境界多麼清淨莊嚴,我們這個世界混亂,人生在這個世間多苦,它怎麼會一樣!這是什麼?習相遠了,從性上講跟佛、跟聖人一樣的,但是從相上、從事上講,距離遠了,我們被習慣染污了。古人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看你生在什麼環境,你會被環境染污,你會受環境影響。那我們六道這個環境是最不善的環境,六道雖然有善有惡,惡多過善。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迷了之後則有個妄心,妄心裡面的善心所跟惡心所比較,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什麼?我們的善念少、惡念多,道理在此地。外面環境亦復如是,不善的環境多,善的環境少,特別是現前這個時代。古時候好一些,有很多聖賢君子教學,教學的人多,接受教育的人多。但是這個人多,多要跟不接受、迷惑顛倒的人比,還是少數,那在今天,這少數之少數。連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都沒有能力辨別,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麻煩就大了。
佛在經典對我們的教學,說明一切圓滿的因,這對我們講很重要。「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這一點非常重要,密是不容易看清。其實佛法沒有祕密,祕密都是不可告人的,這不是好事,佛法是好事,有什麼祕密?佛的密是深密,它太深了,給一般人講他聽不懂,所以叫深密,不是祕密。這是「如探水得源」,我們尋找水源,源頭,長江黃河的源頭,把那個發源地找出來了。這個密藏就是本性、就是自性。「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人說「得其一,萬事畢」,這一句話很值得玩味。一切菩薩成佛怎麼成的?就是得其一,萬事畢。這一是什麼?一是真心,真心是一,妄心就是二,妄心裡頭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心沒有。
所以佛教教學的理念,提出來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一門,這是教學的理念。那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著重在自見。見是什麼?開悟了,明白了,自然開悟的,不是人教的。所以我們要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的,開悟之後講經教學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的經論,誰教他的?沒人教他。他講《華嚴》、講《法華》,釋迦佛之前,印度誰講過《華嚴》、誰講過《法華》?沒人。他這些經從哪裡來的?其義自見,自然明白了。為什麼?見性了,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本有的是我們大家共同統統有的,只是我們迷了,他悟了,就是他見了性,見到了,我們沒見到,差別就在此地。佛教人的目的就是教你得到其義自見,他自見了,你也自見了,他講的《華嚴》,你一聽全明白了,不要聽完,聽個幾句就全明白了。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的,沒有高下,也沒有先後,這個法子妙絕了。
今天對佛法真正理解的人沒有了,對這些方法能懂得的人也沒有了,這怎麼辦?佛學院很多,中國、外國都有,培養出來的學生都不是經上所說的其義自見,都不是以這個為目標,而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世間教育,人世間一般教育,知識,不是智慧。其義自見是智慧,廣學多聞是知識。知識學再多都是有侷限的,因為什麼?知識無量無邊,你一生能學多少?所以有侷限的。來生來世要再接著學,一大半都忘掉了,這一投胎一轉世都忘掉了,你能記得幾多?記不得了。再學的時候比較聰明一點,總是過去學的,現在比較容易懂一點,比別人聰明一點,道理在此地。不是見性,不是開悟,也就是他沒有找到根源,沒有從根源上修,根源上就是一,他不知道這個一。
中國文化起源也是起源在一,伏羲畫八卦,那一橫,不就從那起來的嗎?三個長橫代表乾,代表天,三個當中間斷的代表地,這不乾坤二卦嗎?不就從這出來的嗎?一是根源,一是根本,這個東西要認識,要一心。一心,沒有念頭就是一心,有念就二心了,三心二意,你起念頭了。那我們就懂得了,佛菩薩,佛菩薩用的是什麼心?沒有起心動念的心,這真心。用真心的就是法身菩薩,用妄心學佛,學得很好,叫三乘菩薩。三乘菩薩不是真菩薩,沒見性。他用一?用一他就見性了。
念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佛的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用這句佛號幫助我回歸一心不亂,回歸一心,一心就不亂,二心就亂了,回歸一心。幾個人念佛是求一心不亂?念佛不求一心不亂得不到一心,一定要求一心不亂,向著一心不亂這個方向目標去精進,才能得到。說實話,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求的什麼?統統求的一心不亂,這是總目標。所以佛在《般若經》上,在《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是什麼法門,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個,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能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你的真心,回歸到真心。
我們今天念佛的心是妄心,怎麼知道是妄心?這個念頭裡頭有雜念、有妄想。一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有雜念、有妄想,心是亂的;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是定的,是靜的,有念頭心是動的。所以靜是真的,動是假的。為什麼?動有生滅的相,靜沒有生滅,動就有生滅,有生有滅就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我們因為靜不下來,想靜靜不下來,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方法念成功了,念到一心不亂,就成佛了,極樂世界去不去無所謂了,成佛了。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還成不了佛,有好處,可以到極樂世界,可以見阿彌陀佛。你看這一個方法雙利,兩種利益。你別的法門,無量法門,只有一種利益,沒有兩種利益。念佛這個兩種利益,最高的目的利益得不到,就是第二個利益得到。得到第二個利益,就肯定得到第一個利益,全得到,這淨宗之妙。現在在我們現前,得其一,萬事畢,這個一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這不是真正的一,但是它跟真正的一很接近,你得到這個一,也就等於得到真正的一。到極樂世界就得到真正的,沒有得到極樂世界的,這是相似的一,跟一很接近。這法子妙,妙絕了。
下面念老告訴我們,「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自然調伏諸根」,佛的本體是真如、是自性,就是一。具體說明這一是什麼樣子,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一的樣子。在阿羅漢的境界,清淨,沒有染污;在菩薩的階位裡面,它是平等,平等比清淨高;在佛的,這是最高的、無上的一個果位,就是覺而不迷,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經題上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是一切修學的目標方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統統是以清淨平等覺來界定。得清淨心,你就證阿羅漢、辟支佛;得平等心,你就成菩薩;如果真的覺,就成佛了,證得究竟圓滿。經題上清清楚楚。那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要念到什麼標準?念到清淨,心清淨了,念到清淨就決定往生。清淨心現前,跟阿彌陀佛通了,想什麼時候往生,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就來接你,你多自在。與這個世間有緣,想多住幾年,多帶一些人往生,也行,不礙事。這就是我們常講生死自在,想多住幾年,行;想立刻走,可以走,得大自在,這個法門真行,真可以幫助我們做到。
所以知道佛的本體,自自然然調伏諸根,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境界上不生煩惱,這叫調伏諸根。凡夫眼在色裡面,耳在音聲,鼻在香,舌在味,生起貪瞋痴慢,這生煩惱。調伏諸根,諸根在六塵境界裡只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是什麼?智慧就看得清清楚楚,色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得不到。不但外面的色相得不到,我們身體,身體色相也得不到。
一般人都以為自己身體是自己,怎麼說身體得不到?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人身體細胞組成的,多少細胞組成這個身體?六十兆,六十兆個細胞組成身體。可是這個身體,每天二十四小時,有衰老的細胞死了,有新的細胞生了,叫新陳代謝。每一天有多少個新陳代謝的細胞?科學家就告訴我們七千億。每天新陳代謝的有七千億,整個身體是六十兆,這身體怎麼是我?七年是個週期,這是佛經上說的,七年就是全身的細胞全都換了,一個老的都沒有了,每七年是一個週期。所以你以為這個身,第二一秒鐘裡頭,跟前面一秒鐘不是一個身,這個要知道。不是說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是一個我,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都不是的。這是什麼?事實真相。告訴你什麼?告訴你是假的,你得不到,你控制不了,你無法佔有它。對自己身體都如是,何況對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的?這佛知道,菩薩知道,所以佛菩薩統統放下了,不再為這些操心,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所以他心清淨、心平等。自然調伏諸根。
下面一個比喻,「如手握金剛王寶劍」,這是古時候的兵器,「來者俱斬,自亦不存,劍亦非劍」,這句話說得好。手握金剛王寶劍,所以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為什麼?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這是佛告訴我們,佛法都不能要,你要要了佛法,著了佛法的相,完了,完全迷了。佛是破一切相的,你把它執著了,你就錯了,佛法是叫你不執著,不是叫你換對象。你說世間法是假的,我把它放下;佛法是真的,我就執著它,換對象,沒真放下,得真放下。那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要放下,執著只取極樂世界。這個方法是方便法,不是真的,極樂世界也不是真的,是阿彌陀佛的方便法。為什麼?你在這個世界不能成就,你到極樂世界能成就,換一個學習的環境。到極樂世界,不再執著極樂世界,你就成就了。
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先說我們世間人想求的好處,第一個長壽,極樂世界真的無量壽,這頭一個好處,極樂世界沒有生老病死苦。第二個,飲食,極樂世界人不需要飲食,省多少事情;睡眠,極樂世界人不需要睡眠;疾病,極樂世界長生不老,不生病,什麼病也沒有。病從哪裡來的?病從口入,你只要要吃東西就會有病。極樂世界人不需要飲食,所以他不會生病。換句話說,生老病死極樂世界沒有,這離苦。這個世間有求不得苦,極樂世界有求必應,一切事心想事成,沒有求不得苦。沒有愛別離,因為無量壽;沒有怨憎會,沒有一個冤家對頭。本來是冤家對頭,到極樂世界都變成好朋友,不再是冤家對頭了。這裡有八苦,極樂世界沒有。最大的好處,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學習不中斷。我們這個世間學習有中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講經教學八個鐘點,還有十六個小時中斷,所以進步緩慢。極樂世界進步快速,它的教學沒中斷。
更不可思議的,生到極樂世界,神通、智慧、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相同。這不是我們修得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的,他真加持你,你真管用。彌陀的神通能現無量無邊身,為什麼?每一天到極樂世界往生的人無量無邊,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念佛求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阿彌陀佛一個一個都要去接引他,怎麼去?分身,分無量無邊身,所以每一個往生的人都看到阿彌陀佛來接我。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每一個人的身,我們要去了,我們的身,我們自己也能分身。分多少身?像佛一樣分無量無邊身。幹什麼?去拜佛。宇宙之間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諸佛,我們分身去拜佛、去供佛,修福;聽佛講經說法,開智慧。極樂世界學一天,在我們這個世界修無量劫都比不上,這好處到哪去找?無量法門獨此一家,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這非去不可,這地方能不去嗎?
我們這個世間講財富,不能跟人家比。極樂世界裡面的菩薩,就是每一個往生的人,他們居住的宮殿,無量珍寶所成。珍寶是什麼?建築材料,一磚一瓦都是無量珍寶,都是無價寶。黃金,我們這兒黃金看得很貴重,極樂世界黃金是鋪馬路的,像我們的水泥,鋪道路的這些建築材料,柏油,我們會用柏油、用水泥來鋪路,極樂世界用黃金鋪路。翡翠是最好的珍寶,極樂世界大地是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從地上能看到地底,透明的。到那裡人愛不愛這東西?不愛了,太多了,到處都是。所以把對於財物珍寶這些貪心真正消滅掉了,你起不來。這經上介紹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
佛在大乘經上這比喻比得很好,魔來斬魔,佛來斬佛。然後底下說,自亦不存,沒有自己,那劍也是假的,劍亦非劍。「故善調伏,身心和順」,這是說極樂世界的大眾,「深入正慧」。你看,「身心俱調,正慧明了」,他生智慧,不生煩惱。生智慧,對於整個宇宙、整個法界,對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以外十方諸佛世界,沒有一個不清楚,沒有不明瞭。「故煩惱餘習不斷而斷」,到極樂世界要不要斷煩惱?不要,煩惱自然沒有了,找不到了。不但煩惱沒有了,習氣也沒有了。
「志願無上」,這是什麼?菩提心生起來了。菩提心裡面最重要的,利益眾生的心。極樂世界的人,只要到極樂世界,彌陀大願說得很好,四十八願第二十願,我們這個經本,「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生到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語,我們中國人叫法身大士,這個地位高。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跟佛的志願完全相同。佛的願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見到阿彌陀佛,那個願心跟佛完全相同,跟阿彌陀佛一樣,願願要普度一切眾生。普度不是只是說說而已,他真幹。剛才講了,無量無邊的化身,去拜佛,供佛聞法,這是上求,向上求,求福求慧。有上求同時就有下化,為什麼?每一個諸佛世界裡面的十法界的眾生,跟我們有緣的很多,要不要去幫助他?要,眾生有感馬上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像《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去度。上求下化的事業,到極樂世界就展開了,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把佛陀的教誨統統圓圓滿滿都兌現了,都做到了,行佛所行。「故以七覺聖道,為所履踐」,七覺支我們前面學過。「佛之五眼,為所修習」,這前面統統學過的,五眼圓明。「照真達俗」,真是自性,能生能現整個宇宙一切萬物。像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他說了五句話,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從哪裡來?自性變現出來,只要一見性,全都明瞭了。但是十方世界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沒有見性的人還很多很多,有緣就要去幫助,沒有緣不攀緣,有緣不做,錯了,沒有緣不去找麻煩。所以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要懂得隨緣。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上介紹,跟我們說明四德,四德第一條「隨緣妙用」,有緣要做,妙在哪裡?妙在不著相,作而無作,這叫妙。那個著相不著相,凡夫不知道,佛菩薩知道。不著相才清淨無染,我做跟不做是一不是二,不做是清淨,做了不染,事上做了心上沒有,我們一般講,不放在心上,這就妙了。放在心上就不妙了,怎麼不妙?善業放在心上,來生三善道,六道輪迴;惡業放在心上,來生三惡道,咱們得講理!那就是什麼?不管你怎麼樣造作,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錯了。做再多的善事不放在心上,不受三善道的果報,做再多的壞事不放在心上,不受三惡道的果報,超越六道了,這叫妙。你要曉得,三善道、三惡道都是假的,一場夢,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心上什麼都沒有,心是清淨平等覺,你看這多偉大。清淨平等覺跟誰相應?跟常寂光相應,跟諸佛如來相應。這是什麼事業?佛菩薩的事業,我們不能不知道。
那世間人是,我們做事的時候還得要表法,可以,表法是表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的。建一個大殿,我出錢建一根柱子,這柱子上刻我的名字,這就著相了。可不可以做?如果是為鼓勵眾生修善,可以做,我來帶頭,你們跟著在做,這是功德。我們自己心裡頭真的要執著,擺在心上,那就三善道,人天果報,這就錯了。所以你說他不著相,他出了功德不著相,不要名,那個人出了名字的,出了錢他著相了,哪個對?都對。哪個錯?都錯。不著相都對,著相都錯,就這麼回事情。這才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也就是說古人所謂的看你用的是什麼心。用心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希望帶頭給眾生看,眾生能效法,大家都能斷惡修善,至少他將來,他出不了六道,他不墮三惡道,這就好事情,鼓勵人修善。如果他更進一步,行善修善,也教人修善,心地清淨,心地與清淨平等相應,這是大乘佛法,這不是凡人。
所以照真達俗,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從容中道」,不偏於真也不偏於俗。「精進不已」,真幹,「則明本佛眼,覺了法性,究竟證入如來密藏」。究竟如來密藏是常寂光,方便說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如來密藏,它的境界太不可思議了、太妙了。「故知一切妙德,無不導源於佛之密藏。一一妙德,無不還歸此密藏」,這個密藏就是真如法性,換句話說,是自己的真心,如來密藏是自己的真心,不是妄心,真心。一切法從真心流出,最後也回歸真心。真心不生不滅,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
前面這一大段講自利圓滿,下面第二大段講「利他德滿」,自利之後要利他。利他這也分三段,第一段「慧辯說法」。請看經文: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這是第二個大段,「明極樂大士利他聖行,功德圓滿」。極樂大士,大士是對菩薩的尊稱,我們稱觀音大士、普賢大士。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都是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大士。雖然他不是真正證得這個地位,他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的形相、他的智慧、他的神通、他的道力跟阿惟越致完全平等。這是極樂世界獨有的,其他世界裡頭沒有這個說法,只有極樂世界。這些人自利圓滿,利他,利他也圓滿,利他的聖行,度眾生這樁事業,跟諸佛沒有兩樣。「此中復含三義:一、演說妙法。二、遊諸佛剎。三、普利眾生。上之三者,互相含攝。」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演說妙法裡頭有遊諸佛剎、供佛聞法,普利眾生裡面也有遊剎跟說法,換句話說,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
我們看第一段,「從辯才至遠離顛倒」,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標菩薩慧辯德」,菩薩的智慧、辯才,顯示這一方面的德能,大德大能。魏譯本裡面,《無量壽經》有五種翻譯的本子,這個魏就是三國曹操的時代,叫曹魏,康僧鎧居士他翻譯的。三國那個時候,他住在魏國,所以稱為《魏譯》。他譯的文字是「具諸辯才」。「故知總持」跟康僧鎧所翻譯的「具諸」的意思相同,總持就是具諸,「表彼土大士具足種種辯才」。總持也是佛法的術語陀羅尼,梵語陀羅尼翻成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是這個意思。所以跟《魏譯》具諸意思很接近,具是具足,諸是眾多,所以意思相同。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佛的加持,自然具足種種辯才。我們也可以說是無量的辯才,沒有問題能把他難倒,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他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智慧。「又總持即是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總持,總持就是梵語的陀羅尼。「故亦可解為,得辯才陀羅尼也」,這裡翻的是辯才總持,要用梵語的話也行,就是辯才陀羅尼。
「下云自在無礙,表菩薩所具乃無礙之」殊勝的辯才。「無礙辯者,有四有九」,有四無礙辯才、有九無礙辯才,這都是佛經裡面的術語。四辯,這下面有,「四無礙辯,又名四無礙智」,智是辯之體,辯是智的用,有體有用。從體上講,就是能辯來說,是智慧;從智慧的作用來說,它變成辯才。「是為菩薩說法之智辯」。「從意業而言,稱之為解,或稱之為智」,這講身口意三業,就意業來講,這是他的智慧,是他對於一切諸法的理解。從口業來說,他要把他的智慧所理解的說給別人聽,這就叫做「辯」,辯是演說,把它說清楚、說明白。「此辯有四」,有四種,「如《涅槃經》云: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第一個「法無礙」,第二個「義無礙」,第三個「辭無礙」,第四個「樂說無礙」。
我們這裡參考資料裡頭有,「四無礙智」,這是從《三藏法數》裡頭節錄出來的,「亦名四無礙辯」,出處是《法界次第》。「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就是沒有障礙,通達無礙,「故名四無礙智。以其辯說融通」,融是圓融,通是通達,都是形容沒有障礙的意思,所以也稱為「四無礙辯」。
「一、義無礙智,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名義無礙智」,這個義是從理上講的。排列的順序有一點不一樣,《三藏法數》是把義擺在第一,法擺在第二;我們這個本子上,是《涅槃經》上的,《涅槃經》的順序是法擺在第一,義擺在第二。一切法的義理、道理,為什麼會有這些法?這是理。對這個理通達無礙,他能說清楚、能說明白。如果理要不清楚、不明白,肯定有疑惑。所以淨土稱難信之法,真的是難信,為什麼?理太深了。阿彌陀佛既然有那麼大的能量、那麼大的智慧,在極樂世界能加持這些人,那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為什麼不能加持?這裡頭有理。為什麼不能在我們這個世界現前加持?是因為我們現前的狀況是身上有嚴重染污,必須把這些染污洗刷乾淨,才能給你治病。極樂世界是個治病的場所,必須身心乾淨才能去,好像那是個療養院,你才能進去,是這麼個道理。這是五濁惡世,那個濁就是染污,嚴重的染污。
佛講經的時候,三千年前,說這個世界叫五濁惡世。我六十年前接觸到佛法,看到《彌陀經》上說的這個,我有疑惑,這世界是染污,濁惡,好像佛說得太過分了,沒有這麼嚴重。但是六十年後的今天,對釋迦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你怎麼知道這種嚴重染污?他怎麼知道的?他說的五濁惡世,不是六十年前,是現在。現在真正是染污到極處,極重的染污,人不能接受佛法,你給他講,他不相信,他不聽,那佛就不能教他。所以必須在這個世間把我們粗重的染污要放下,用什麼方法?用這句佛號。你就專念這句佛號,其他的都放下,把心裡面的雜念放下,把心裡的妄想放下,把心裡頭的牽掛放下,把情執放下,讓你的清淨心恢復一定的程度,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就決定得生,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能幫忙。
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蓮花的因,就是蓮花的義,這個義理,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成就的,蓮花的緣是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成就的。有因有緣,才能說得清楚。單憑我們念佛,七寶池裡怎麼會現出花出來?那個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的念跟佛的願結合在一起,蓮花就出現了。佛是拿這個花,你念佛的功夫成就了,怎麼成就的?花開了,就是你成就的。花一開,佛就知道了,拿著這個花來接引你;花沒有開,你還沒成就,功夫還不成熟。那你坐上這個蓮花,把這個身體丟掉了,佛拿著這個蓮花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當中。你在這個花胎裡面起變化,我們平常講的蛻變。就像蠶在繭裡面產生變化,變成什麼?變成蛾,長出翅膀了,變成蛾,再把這個繭咬破,牠出來了。
所以我們在蓮花產生變化,怎麼變化?身不是阿賴耶的物質,心不是阿賴耶的分別執著。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執著,我們把這個當作自己的心,全錯了。到極樂世界在蓮花裡頭產生的變化,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這是阿彌陀佛幫助我們的,很快的時間轉識成智。花一開我們的身就現出來了,花開見佛,見到阿彌陀佛。什麼身?法性身。什麼心?真心,不是妄心。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第一樁的禮物,這個禮物可不得了,把我們抬舉到法身菩薩的地位。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感恩,這恩德太大了,靠我們自己修行,修到這個身要無量劫,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就成就,怎麼能不感恩?知恩才知道報恩,知恩才知道感恩,才知道念這句佛號不能缺少,要真念,要真幹。別念這個世間,這世間全是假的,包括我們的身體,沒有一樣是真的。
見到阿彌陀佛,肯定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往生蓮花,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不會錯的,你念的功夫愈得力,蓮花就愈大,光色愈好,這是帶得去的。這個世間一切帶不去,帶不去的不要放心上,不放心上,帶得去的要放在心上,這才叫有智慧。進講堂,講堂的座位,我們相信一定也有自己的名字的座位,不會坐錯,聽佛講經教學。什麼時候離開講堂?不想聽了。怎麼不想聽了?圓滿了,畢業了,聽完了,就不要再聽了,畢業才離開。畢業是什麼?畢業是成佛。進入講堂是凡夫,離開講堂就成佛了,這要搞清楚、搞明白。
到他方世界去拜佛、去聞法,那是什麼?化身去的。自己本身在講堂沒動,能化無量無邊身,同時親近無量無邊諸佛。自己的本身跟阿彌陀佛對面,沒離開的,佛也沒走,我自己也沒走,佛接引眾生化身去的,我們去十方拜佛也是化身去的。這都是無量菩薩們心裡嚮往,心想的,想不到,得不到,沒想到到極樂世界就都得到了,真的心想事成。你真的把這個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想你能不去嗎?哪有這個道理?不可能不去,愈搞清楚,想往生的這個意念愈盛,巴不得現在就去。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所得到的是大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那在這上,我們看到的是供佛圓滿、聞法圓滿、度生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所以義跟法,法是相,形相,道理跟事相,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就是對於事相沒有不通達明瞭的。這兩種是無礙辯的能辯之體。下面是起作用,所辯之才。辭,「謂菩薩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滯,故名辭無礙智」。菩薩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有大能量,為什麼?他能隨順眾生言語文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學過的語言不懂,沒有學過的文字看不懂,言語聽不懂、文字看不懂。極樂世界人有這個能量,不學的他一看就懂,一聽就懂,這我們想不通。為什麼?自性的本能,只要見性全通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了,能現眾生同樣的身。
我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參觀一個緬甸的寺廟,大殿上供養釋迦牟尼佛,有三十多尊,是站著的像,石頭雕的,石刻的。緬甸出大理石,玉石,雕的佛像,一共有三十多尊,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像。為什麼有那麼多?仔細一看,有中國人的面孔,有日本人的面孔,有西藏人的面孔,各個不同族群的面孔統統都看到了,說明是什麼?佛化身,化跟你同樣的面孔,你歡喜。這個表法意思很好,我很欣賞,他們做了三十多個面孔。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跟你的族群相同,同一族的人特別親切,能說同樣的語言,能使用同樣的文字。真行,不是不行,現在科學給我們做證明。
我這一次到台灣看牙齒,複診,劉醫生他們在做水實驗,成績非常可觀,絕不亞於日本江本博士。水,礦物,它會看、它會聽,你說哪一國的語言,它都聽得懂,哪一國的文字它也懂,它沒學過,得到這個證明。你看水,它為什麼什麼都能看?因為它沒有分別心,它沒有執著心。我們如果能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我們今天有分別,這一看這中文,這種我學過的;看到別的文字,我沒有學過的,沒有學過我就不懂,就真的不懂了。所以從這些物理現象我們能夠相信,佛經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還有更妙的,阿彌陀佛的大講堂,這個講堂沒有邊際的,講堂裡頭眾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十方去的。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我們在那裡聽,我們聽的是我們的普通話,佛講跟我們同樣的語言,聽得很清楚,佛讓我們看到的經是中國字。那我隔壁要坐的是個外國人,他聽的是他們國家的語言,他看的是他們國家的文字。佛沒有心,沒有起心動念,自自然然跟眾生交流,現的境界一點障礙都沒有。這叫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不能想像,一想就錯了,不想你就見到了,想就見不到了。想什麼?你的心被染污了,你的心波動了。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波動,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你一想,被染污、被波動,它就不能起作用。
所以我們用什麼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平等心,用一杯水做代表。你看我們供佛,佛像前面一定供一杯水,那水代表什麼?清淨平等,心,真心。佛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極樂世界,真心變現出來的,十方世界都是真心變現的。真心裡面加上個妄心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如果沒有妄心,那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供那一杯水什麼意思?不是給佛看的,不是佛要喝水,不是,提醒我自己,我自己面對著諸佛菩薩,要用清淨平等心,這個意思。我們用清淨平等心,跟佛就直接溝通,感應,我們跟佛不能感應是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就這麼個道理。誰用清淨心、誰用平等心,感應它就現前。理跟事都要明瞭,才知道佛法裡頭沒有迷信。佛法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有事有理,理跟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
你看,言語隨順一切眾生殊方,不同的,殊方就是十方,異語,我們說的話不一樣。在這個世界,不同的語言總有千萬種。我住在澳洲圖文巴,圖文巴是個小城,我二000年移民到那邊,那個時候這個城市八萬人。現在十二年了,現在人口增加了,十二萬,增加了四萬人。這個小城是從各個地方移民去的,說話都不一樣,多少種語言?一百多種,一百多種不同的語言。族群八十多種,八十多個族群。這很容易理解,像我們中國人這是一個族群,那我們去的,有南方去的,有北方去的,語言就不同,一個族群就有不同的語言。所以它有一百多種語言,有十幾種不同的宗教,確確實實是多元文化。
這些人居住在這個小城,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太好了。是當地十幾個宗教的領導帶頭,把這個小城變成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今年的五月,我第二次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的活動,我邀請他們都去了,在那邊做了報告。希望明年那邊辦個活動,邀請聯合國的代表去參觀、去考察,說明,跟世界說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可以在一起和睦相處,不會有競爭、不會有鬥爭,給全世界和平帶來一線希望。
我們在這個小城住了十二年,起了作用。你要問我們用什麼方法影響這個小城的同胞?我們用釋迦牟尼佛傳給我們的四攝法,就用這個。四攝法第一個「布施」,布施怎麼說法?常常送禮請客。我們定居在這個小城,買的房子是基督教的教堂,我們去的時候正好他賣,價錢很便宜,我就把它買下來了。他為什麼要賣?教堂很興旺,信徒太多了,容納不下,必須他要找地方去蓋大的教堂,所以這小的我們看到很合適,我就買下來了。買下來重新整修,保持它原來的樣子,一絲毫沒有改變。雖然它是舊的,我們翻修,它用什麼材料我用什麼材料,它用什麼顏色我也用什麼顏色,整修之後煥然一新,當地人民非常歡喜,對我們感恩,沒有破壞它的文化,所以這個很重要。那個小城是澳洲基督教的大本營,沒有其他宗教。我們進去,我們是個外教,我們膽子也不小,能跑到基督教的中心點,去建一個淨宗學院。
我們開幕第一天,只換了一樣東西,教堂裡面的十字架換成阿彌陀佛,就是一樣,其他的統統沒動,所以當地人民很滿意,這第一個就給他好印象。我們向他報告,我們從哪裡來的,到這來想幹些什麼。我們以素食招待他,中午一個午餐。散會之後,不少的鄰居,我請客的時候,靠近我們道場的兩條街道,居民每一家送帖子邀請他們,他們也很想了解,這些外地來的到底幹什麼。第一天這個緣就非常殊勝,他們吃完飯之後,有一些鄰居告訴我,法師,你這種活動能不能多辦幾次?我說大家既然歡喜,我們就定下來,每一個星期六晚餐,溫馨晚宴,免費招待。只要是這個城市的人,統統都歡迎你們來吃飯。這個溫馨晚宴就辦了十二年,一直到現在,每一個星期六晚上溫馨晚宴,他們自動都來了。這個城市裡頭的人,大概都到我們家來吃過飯,來做過客。
布施,當地慈善事業、社會大眾的事業,我們盡心盡力幫助,我們自己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工程建築延後,把錢拿出來先給他們用。長時期的照顧,這個小城只有一個政府建的醫院,我們每個月送一萬塊錢澳幣做醫藥費,病人有家境比較清寒一點的,我們這個錢幫助他買醫藥。另外還有一個臨終關懷中心,基督教辦的,經費也很困難,辦得很不錯,沒有宗教歧視,人在臨終關懷,他們真正付出了愛心,我去看過,我們也是每個月給他一萬塊錢。這兩個都是叫做無畏布施,布施醫藥的,一年二十四萬。臨時的也有,我們統統幫助,非常大方,宗教有困難,我們也幫助。市長有一天來找我,當地小孩有吸毒,年輕人吸毒,建立一個戒毒中心,戒毒中心蓋這個工程,缺少三十萬,來找我。我馬上送他三十萬,讓他戒毒中心蓋好,這是屬於我們地方慈善事業。每個宗教有困難統統幫忙,我們這個單位在那邊是大富長者。錢從哪裡來?愈施愈多。
最近這個三、四年,我就想起後備編制,銀行存的這些錢,到最後都變成沒用處了,所以我就改變方針,買土地。我們買了大概有一千五百畝,英畝,合中國一萬多畝。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那一千畝就是六千畝,五百畝就是三千畝,我們現在有土地將近合中國一萬畝的土地。這個土地農耕,耕種我們自己不會,我們雇農人,請農人給我們耕種,我們給他算工資,一天多少錢,每天發工資。他們做得很認真,外國人確實,他沒有偷工減料,很認真。我們收成,除了自己吃之外,我們還幫助別的宗教,都送給他們。在市場再拿去賣,賣的錢除付工資之外還有賺的。這個方法好,讓道場經濟能自給自足,不靠信徒供養,心就安了,心安道隆。所以我們做生產事業,這在什麼?鄉下可以做得到,有大面積可以買。
城市裡面,我們就想到要建什麼?像招待所、像旅館,這個也是營利的,有收入,這收入可以做道場的道糧。不要存錢。你辦法會,叫信徒不要住旅館,住自己的招待所,一樣收錢,收的比別人少,還是供養自己的常住。必須讓道場有方法自給自足。所以我們辦學校,辦大學,也要搞一個活動中心,旅館,用旅館的方式建活動中心,這個裡頭收入將來就是學校的一部分的費用,補貼它,讓它有經濟來源,這個很重要。不要依靠信徒奉獻,這是很麻煩,心都不安,天天想著信徒,不能得罪他,要好好巴結好,這個很操心。一定要做到自給自足。所以辯才無礙。
第四個「樂說」,樂是喜歡,要喜歡為人說法才行。你要能說,你有智慧、有辯才,不肯為人講,那就沒法子了。所以一定要歡喜為人演說,不辭勞苦。「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他喜歡聽什麼,給他說什麼,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圓融無礙,這叫樂說。
我們看念老引用《涅槃經》上這個後面的幾句話。他這個後面還有「九辯」,接著有九種辯才,《勝天王般若經》上說的。「無差辯」,差是說錯了,決定沒有差錯,這辯才。「無盡辯」,中國人有所謂打破沙鍋問到底,菩薩有能力解答你,不會被你難倒。「相續辯、不斷辯、不怯弱辯、不驚怖辯、不共餘辯、無邊際辯、一切天人所愛重辯」,《勝天王般若經》講九種辯才,這九種都叫做無礙辯。
「極樂大士具足如是種種無礙妙辯,無有障礙」。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的辯才,四無礙、九無礙,統統具足。不但具足了,我們相信,得彌陀威神加持,一定超過其上,比一般菩薩還要殊勝,還要圓滿,還要究竟。所以這個經文最後說,「辯才總持,自在無礙」。這一門我相信是一切諸佛剎土裡的眾生個個都想得到。得到不容易,要靠真正的修行。什麼時候得到?明心見性就見到了。十方世界眾生修到明心見性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念佛往生淨土一生成就,這樣殊勝的利益決定不能錯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