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克服煩惱 (共一集) 1999/11/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無量壽經02-34-070集) 檔名:29-165-0001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九面,倒數第三行:
【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前面雖然跟諸位介紹過,意猶未盡,我們今天再接著看看,古大德對於這一願裡面精彩的意思,我們多讀讀。幽溪大師在《彌陀經圓中鈔》裡面有一段話說,他說:娑婆世界的眾生,也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雖然能念佛,可是煩惱不能斷;換句話說,煩惱夾雜了正念,也就是說煩惱把我們的正念破壞了。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重視,因為我們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會不容易得到,真正是古德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所以要珍惜這個機會,千萬不要把這個機會錯過了。我們往往是太大意了,錯過這個機緣的人太多太多,不是一般人,一般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不是修念佛法門的,那個我們不談,已經遇到念佛法門,也有心想求往生,天天在讀《無量壽經》、在讀《彌陀經》,為什麼不能往生?往生的比例差得太遠了!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念佛不能往生,就是把這個大好機會當面錯過,錯過的原因是煩惱不能夠克服。所以這個機會得來不容易,失去很容易。
我們要怎樣克服煩惱?實在沒有能力。幽溪大師說,人在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心不顛倒,這不是自己的力量,完全靠阿彌陀佛慈悲拔濟;雖然自己不能得到正念,可是臨終的時候正念現前,能夠得心不顛倒,他就往生了。這樁事情我們能不能僥倖得到?決定不能。這些人他怎麼得到的?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他修福得到的。修的什麼福?斷惡修善,這一點他真正去做了,做的有成績,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生修福。所以古德常常跟我們講,尤其是佛門的祖師大德們,教我們一生修福,不要享福,把福報留在最後臨終時候來享。臨終時候享的什麼福?心不顛倒,正念現前,那是臨終的福報。
臨命終時往生的人,他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我們講他頭腦很清楚,一點都不迷惑。這個事情難!很不容易,我們自己能保證將來死的時候,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這是大福德。有大福德就能夠有大因緣,就會有增上緣,沒有大福德,這因緣就沒有了。因緣是什麼?臨終時遇善知識幫你助念。所以助念,對於我們凡夫學佛來講,是非常重要。助念在什麼時候?人在病重的時候,垂危的時候,但是他神志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幫他助念。他斷了氣之後,這個助念最好能夠延續十二個小時,至少也要幫助他念八個小時,這是一般助念。
有同修跟我講,他說到殯儀館助念,我說那不是助念,那是去超度。助念的時候一定是什麼?病人在家裡,是在他家裡助念;他在醫院裡面往生,在醫院裡助念。不可能在殯儀館助念,殯儀館是超度的,那是超薦佛事,不是助念,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助念的時候是病人還沒有斷氣,這個時候是關鍵的時候,善知識在旁邊照顧他。照顧什麼?照顧他不能失掉正念,正念就是一心跟著大家念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人在命終的時候,他一生所造的善惡業統統這個時候會現前。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病人,在彌留狀況之下,也就是他在臨終前三、五天,或者是一個星期,這個時候就有這個現象,他看到許許多多的家親眷屬,說這個人來了,在門口我看見了,那個人在哪裡,他看見了,所說的都是死去的家親眷屬。《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這叫陰境現前,這個境界很不好。是不是他家親眷屬?不是的,是他的冤親債主變現家親眷屬的樣子,來誘惑他,來帶他走,帶去之後就要算帳,要報復,這些都是《地藏經》上所說的。
凡是有這種現象,這個善友在旁邊立刻提醒他,不要理會,不要管他,不管是什麼人,就提醒他:不要管他,老實念佛。他念頭一轉,他那個境界就沒有了。所以臨終開示就這麼一句話,那個時候不能念經,經文太長了,愈念他頭腦愈亂,那就糟了。也不能講其他的話,只有一句話,他看到什麼東西,叫他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來了就跟他去,不是阿彌陀佛,不管什麼佛菩薩,都不要理會,都不要去管他,臨終就開示這麼幾句話。守住這個病人,要守幾天,就這麼一句話,日夜不能間斷,時時刻刻提醒他,保持他的正念。所以這個人就有福報,有善知識在旁邊提醒,打斷他的妄念,打斷冤親債主的誘惑,幫助他提起正念,跟著大家一起念佛。他不能念的時候,體力衰的時候,他能夠聽,或者我們看到他嘴在動,這個重要!
往生之後一般都有很好的瑞相,這個瑞相能不能斷定他往生?不見得。他的瑞相當中,只有他自己說阿彌陀佛來了,我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那是真的,那是真的往生。如果在助念期間當中,他從來沒有說過佛來,看見佛了,看見觀音菩薩了,那就很難講;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他來生享人天福報,還是有瑞相,凡是有好相就決定不墮惡道,墮惡道的相不好。所以助念一定要到他斷氣之後,延續十二個小時,這叫做助念。基本的條件,他自己本身一定要修福,沒有福報,臨終神志不清,家親眷屬不認得,這就很困難,非常非常困難!我們也給他助念,念總比不助念好,能不能往生,那是很不可靠。但是縱然他墮惡道,也會減輕他的痛苦,這是肯定的。所以助念的功德不可思議!人有福報,在這個時候一定得佛力加持,這一願是佛的慈悲大願。所以佛力加持你,你這個時候心就不顛倒,保持正念現前,即得往生。
幽溪法師這一段話,在玄奘大師譯的《彌陀經》,以及《悲華經》裡面,也有這個說法。玄奘大師所譯的《阿彌陀經》,它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跟羅什法師譯的是同一個原本。羅什大師譯的是意譯,玄奘大師是直譯,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奘師譯本裡面說,「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特別著重在後面這兩句,阿彌陀佛慈悲保佑你,你的心就不會亂,所以一心不亂是這麼回事情。
由此可知,學佛的人不管你是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最基本的心要善,念頭要善,行為要善,種善因得善果,善果就是臨終的時候神志清楚,信願不衰,佛力加持,你說這多重要?都要靠平常的修養,我們才真正有把握。心行不善之人,臨終時候臨時抱佛腳,靠不住,都要在平常用功夫。尤其是現在世間災難太多,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念,這個觀念決定不是悲觀,認清我們環境的事實,決定不貪生怕死,人哪有不死的?問題是死了以後怎麼辦?到哪裡去?死,決不是說死了一切就完了,這個話不但是佛法裡面說它是錯誤的,所有一切宗教家都說你錯了。
人有前世、有後世,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我前世幹些什麼?「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過的,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前生所修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來生我的果報怎麼樣?這一生我們的思想言行,這是造作,造因,來世受果報。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人,知道人生很短暫,一定要抓緊機緣做好事,這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做好事,將來有好報,不要說太高的果報,我們生到欲界天、生到忉利天,這不高。忉利天的一天,我們人間一百年,壽命千歲,你說那個福報我們人間怎麼能比?人間活一百歲不得了,忉利天才一天。愈往上去福報愈大,天道!所以所有的宗教目標都是升天,它有道理。我們為什麼不在短短數十年之間,爭取生天的機會?
更聰明的人,那還得要有緣分,無比殊勝希有的因緣遇到佛教淨土法門,這個太難得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壽命之長沒有法子計算,這無量壽!有人懷疑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還是有量的,有量的怎麼樣?不想去了。給諸位說,往生的時候是有量的,為什麼?你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有量的,等到你升級,生到實報莊嚴土,告訴你那就真的無量。同居土、方便土是有量的無量,實報土是無量的無量。實報土,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你證得了報身,報身有始無終;同居土裡面,方便土裡面,這個身有始有終;可是實報土裡面,有始無終。你要是嫌方便土、同居土還是有始有終,那你就求實報土好了,你就加緊用功,實報土念到理一心不亂。
所以許許多多人,連淨土裡頭狀況,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在那裡懷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他怎麼會成就?真搞清楚了,西方世界跟其他諸佛剎土不一樣;其他諸佛剎土,同居土、方便土確實壽命是有量的;西方極樂世界四土是平等的,四土是同時存在的,四土是沒有障礙的,這是西方淨土無比的超勝,超越諸佛剎土。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隨便議論,破壞別人的信心,這個過失很重。古人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你讓真正一個求生淨土的人,破壞他的信心,那還得了嗎?這是斷別人的法身慧命,罪過很重很重!
我們只要看現前許許多多念佛道場,念佛往生的同修,他給我們做見證,給我們做證明,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居士林這幾年來,我們老同修往生的,我們都見到瑞相,許許多多預知時至。其中還有好幾位接受李木源居士的提議,告訴他在什麼時候往生,他就選在這個時候,這種功夫不是偶然。這些往生的老菩薩們,給木源居士說,他走了之後,後事請他料理;木源就跟他講,我什麼時候要出國去參學,那你一定在我之前往生,不耽誤他的行程;他就選擇,在他的行程前幾天往生。好幾位!真有這個本事,這不是假的,是我們在此地親眼看到的。
往生的條件經上講得很清楚,「信、願、行」,真信切願,認真去念佛。什麼叫認真?萬緣放下才認真,一面念佛,一面還有許多牽腸掛肚的,這不是認真,認真是統統放下。統統放下,礙不礙工作?不礙工作;工作可以照做,絕不放在心上,所以工作也能做得很好,做得很認真、很負責;做完之後,心裡頭是阿彌陀佛,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變成妄想,變成雜念,變成了障礙。所以夾雜就是障礙,夾雜不是說你念佛的時候夾雜,不念佛的時候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還是夾雜,你心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裡面、工作裡面、應酬裡面,不把這些拉雜事情放在心上,什麼事照辦,不礙事!《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做到無礙,不放在心上就無礙,放在心上就障礙。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只有經典上給我們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這個事情,各人幹各人的,你真正幹了,別人障礙得了你嗎?障礙不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別人障礙我們,沒有這回事情!你心攀緣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才會障礙你,你心不攀緣外境,對於外境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外面境界對你沒有障礙。所以這個事情障礙在自己,不能怪外面境界,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什麼人能得到菩薩、彌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我們要多想想,然後你就懂得怎樣去求。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意思非常深非常深!我們凡夫多數人業障習氣太重,起心動念都是煩惱作主,我見在作祟,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隨順自己的妄想執著,怎麼會成功?要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我們同學們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曾經學佛,都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無量劫搞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出在是「我」的念頭太強了。我們這一生還是犯這個毛病,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還是我作主、我當家,從來沒有把我放下,這是個大障礙。正念現前的人,只有彌陀,沒有我,天天念阿彌陀,把我換成彌陀,這個人就成功了。我見破了,我執淡了,才會感應道交。
念佛人心地慈悲,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隨分隨力,沒有力量的時候,歡喜讚歎就是結法緣,有能力的時候要隨分隨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樁好事,這個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有錢,用財物幫助他;沒有錢,我們有時間,我們去做義工,以勞力幫助他;年歲大了,做義工做不動了,歡喜讚歎,用善念幫助他、讚美他、鼓勵他。這都是行善,這都是做好事,與大眾結法緣。為什麼要這樣做?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迎接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佛、很多菩薩、很多聲聞,為什麼會這麼多?你結緣結來的。你要不肯給人結緣,臨終的時候只看到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來的人不多,幾個人,不是很多很多。所以平常不跟別人結善緣,怎麼行?結緣這一樁事情,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囑咐學生、叮嚀學生,他的法緣很殊勝。他常常教導我們,廣結善緣,時時刻刻別忘記。
《悲華經》裡面說:「臨終之時我時當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這些經文所說的,都給我們做了有力的證明。人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正念現前,確確實實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威神加持,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人在臨終的時候,決定不能怕死,這個時候貪生怕死,那就糟透了!我們學佛人在日常要養成一個習慣,古大德教我們,這方法好,我們每天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就想什麼?就想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天天想,到臨終的時候,果然想到了,阿彌陀佛真來了。想了這麼多年,終於把他想到了,你心裡頭不驚不怖。平常沒有這個意願,到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來了,嚇死了,不得了,我這要死了。這一個妄想起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就走了,你就墮落了。平常要常常想,晚上一睡覺就像等死一樣,所以不怕死。
印光大師自己的小念佛堂,當中就掛了一個「死」字,他老人家寫的,可見得他不怕死,他天天想死。實在說,他老人家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何必要這樣作法?他不是凡夫,他的示現是教導我們末法時期眾生,他是示現教我們。天天看到,我要死了,世緣自然就淡了,就放下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再去想,是非人我也不去計較,還有什麼好計較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正念,祖師教我們的方法用意很深,最好的辦法,我們也要知道學習。
《悲華經》後面有一段文比較上要深一點,這一段文在我們淨土三經裡頭沒有看到,這阿彌陀佛說的。他說「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這個翳是障礙,無翳三昧就是無礙三昧。「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其心歡喜故,得寶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這一段文可以做為我們這一願的補充,這是說明佛力跟往生這個人他們的願力,佛是願來接引,我們是求願往生,這兩種願力的大用。三昧是甚深的禪定,如來果地上他的定慧都是沒有障礙的,《華嚴經》上講四無礙法界,這四種: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所以佛現在眾生面前,為求往生的人說法,勉勵他,獎勵他,他的功夫成熟了,永脫輪迴;囑咐他,跟到佛一同來的這些菩薩、聲聞大眾,異口同聲的囑咐他,這個時候他求生的願望得到了,當然是心開意解,業障煩惱習氣一下就斷了,所以他得寶寘三昧,這是講往生的人。寶寘三昧也有淺深差別不同,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有四土三輩九品的差別;但是都能夠得三不退,都能夠得無生忍,這非常非常不可思議,這是其他修學大乘所希求而求不到的果報。念不退就是經上講的阿惟越致,《彌陀經》裡面講的阿鞞跋致,這是翻譯的不同,它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
阿鞞跋致是翻作不退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退轉有三種。《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第一種「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指的是什麼人?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位子很低。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證小乘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菩薩初信。初信位的菩薩在智慧比須陀洹高太多了,高明太多了,講斷煩惱相等。智慧不相等,斷煩惱相等,在兩種德叫智德跟斷德,斷德相等,智德不相等。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的修行,從來沒有證到這個果位;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從來都沒有辦法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所以才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就好比在學校念書,也很用功,好像天天在念,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從來沒有及格過,那就沒有法子了。我們無量劫的修學,無量劫參加考試,從來沒有及格過,所以連個小學一年級都沒進去,始終在幼稚園,我們幹的是這一套。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要求阿彌陀佛佛力加持,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真正脫離苦海。
如果真正是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就證得位不退。這個位是聖人之位,有沒有離開輪迴?沒有,還在六道;但是他們這種人在六道,只有人天兩道,絕不墮三惡道,保證不墮三惡道。而且人天兩道還有期限的,頂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出離三界,在一般講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是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他有期限的,他不會墮落凡夫,不會再墮三惡道。
第二種「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這是菩薩,不會退轉到小乘。度眾生,菩薩度眾生不容易,菩薩要有堅定的信願修學六度。六度裡面,從事上講,一個布施,一個忍辱,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菩薩會退轉去當小乘?忍不過;你是發好心,善意幫助別人,別人回你什麼?把你當作惡人。你想幫他忙,他首先給你打個問號,你有什麼企圖?你懷的什麼意思?不但不接受,還要侮辱你、欺負你、陷害你,菩薩怎麼能不退心?一退心,那就掉到二乘裡面去了,所以自了漢。行不退,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認識清楚、認識透徹,知道這一些苦難眾生,他們無量劫來迷惑顛倒,這一生當中非常不幸,很可憐!不幸的在哪裡?《無量壽經》佛講得很清楚,「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他的父母,他的長輩,他遇到這些老師,沒有好好的教導他,自己又不肯好好的學,他怎麼會懂得這個道理?什麼道理?好歹!連好歹都不懂,你還能怪他嗎?所以佛末後說,「殊無怪也」,你就不要再怪他了。菩薩才會不退心,怎麼樣的惡意對菩薩,菩薩也無所謂,菩薩還是不退心,這才叫行不退。
我們再想一想,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會因為眾生難度而退心,我們自己再想一想自己,自己有沒有退心的時候?常有!順境裡面會退心,貪圖享受,不肯捨棄;逆境、逆緣也容易退心,難度!好心去幫助他,還得惡意的回報,算了,不幹了,這退心了。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要維持著不退心,多難!我們在修學四十年當中沒有能夠退轉,得力什麼?得力天天在講經;才有退轉的念頭,念念佛經這又提升起來了。所以要讀經,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跟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研究討論開智慧,研究討論當中對自己是莫大的鼓舞,才能保持著不退,才能夠天天在進步,古人所講的教學相長,我們體驗到了。
菩薩為什麼永無間斷的為一切眾生演說?我們細心想一想也有道理,還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要不為眾生天天講經說法,他就退墮到二乘去了。每天為大眾演說,得到最大的鼓舞,得到最大的勉勵。菩薩不是自己為大眾演說,必定是聽其他菩薩演說,不是講經,就是聽經,決定沒有中斷,才能夠保證維持著行不退。我們這兩天在《華嚴經》裡面讀到,「聞薰成種」,我對這四個字感慨很深很深,我體會到所有修學失敗的人,就是聞薰的時間不夠,我們都是凡夫,不是再來人,一聞千悟那個人到哪裡去找?找不到!凡夫要想成就,除了聞薰成種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你們看看我,我除非是不得已,有應酬、有事情不能脫身,否則的話,任何一個人講經,我不會空過的,我一定來聽經;不但是你們同學講經我會聽,其他宗教講經我也會去聽。不學不能成就,你自己要能夠維持住位不退、行不退,你沒有善巧方便,你怎麼能做到?善巧方便只有聽經、講經,一切時、一切處為人演說,不可以中斷;演是表演,做樣子給人看。獨居的時候,沒有人,沒有人也不能放逸,為什麼?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要做樣子給鬼神看,鬼神也是眾生,普度眾生。
我們這個道場同修對鬼神應該可以相信了,我們二樓、一樓現在放電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是鬼神要求的,他們要求聽經。所以杜美璇居士說得很好,她勸他的兄弟們聽經,「你們不聽經,連鬼都不如」,這話說得有道理,居士林連鬼都要求聽經。他們沒有辦法到這個講堂來聽經,他說講堂法師的光太強了,他來到講堂時候他覺得受不了,所以要求我們在二樓、在一樓播放錄相帶,他們在聽,我們肉眼看不見。尤其是夜晚,我們經過那些地方要輕輕的,不要吵到他們,不要認為沒有事就可以大聲叫喊,擾亂他們。他們的心也很慈悲,認為你們也不懂事,你擾亂,他原諒你。你想想看,我們做錯了事情,讓鬼原諒,很不好意思!所以要存真誠恭敬心,雖然看不見他們,我們知道他們也有不少人在那個地方。
第三叫「念不退」。經上常講,念「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個話不好懂。什麼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自性般若智慧,古人翻譯「一切種智」。如來所證得的智慧,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這叫念不退。我們把這個話說得白一點,大家好懂,念念與性德相應,這就叫做念不退。起心動念與性德相悖,那就錯了,那就退轉。也許有同修要問,什麼是性德?我們從理事兩方面來說,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們將經論的教誨總結寫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從理上說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從事上說的。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心念與這二十個字相應,那就是念不退;與這二十個字不相應,你就退轉了。這二十個字是我們的性德,是如來真實智慧,這個說起來大家就容易懂得多了。
真誠心,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可是這個事情很難,為什麼?我們都以為我心真誠,我沒有欺騙自己,我也沒有欺騙大家,這有什麼法子?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他定義下得好。他說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心裡頭起念頭就不誠,我很誠意,已經不誠了,念頭起來了。誠,不容易,誠心一發,菩提心就現前,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觀無量壽佛經》世尊告訴我們,菩提心的用是深心、發願迴向心。所以真誠心一起來,你就是菩薩;不是初信位的菩薩,你是哪個地位的菩薩?初住位的菩薩,圓教初住,超過阿羅漢、辟支佛太多太多了。阿羅漢、辟支佛才是第七信位的菩薩,菩提心沒發;發菩提心是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初住是發心住。初住菩薩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所講的初住菩薩,《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初住菩薩。由此可知,初住菩薩已經是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認真努力修六度萬行,這個人念不退了,我們行嗎?
我們今天在佛經上念的就是三不退,我們一樣都沒得到,不但是念不退,我們連位不退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天修行要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子?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好不容易有一點進步,遇到外緣馬上就退轉,所以很難成就。我勸大家聽經,對大家有好處,不是對我有好處,對你自己有好處。你要曉得你不聽經,在家裡用功,沒錯!在家裡面用功,比你聽經這個功德相比差太遠了。因為你在這裡聽經,你得三寶護持,而且真正會聽經的人,這一堂經兩個小時,你在這兩個小時戒定慧三學圓修,你心地清淨,智慧增長。你自己關著門一個人用功,沒有智慧,你在那裡學什麼東西?記問之學。你在那裡讀書,找很多參考資料,寫筆記,寫你的講稿,全是別人東西,東湊一點,西湊一點,湊一大堆,再端出去供養別人,不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怎樣從自性?常常聽經,聽經開智慧。所以閉門造車總是缺點很多,可是你們不相信,我每次到這兒來聽經的時候,看看前面兩排沒有幾個人坐在那裡。所以難信之法,還是相信自己,不相信佛菩薩,不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
我在求學學習的時候,跟你們的態度不一樣,我是最喜歡聽經。因為我聽經我自己想到,我跟道場結法緣,跟法師結法緣,跟聽眾結法緣,我的法緣殊勝。關起門,自己在家裡搞,這個緣結不到。而且聽經,這個經我也會講,我講得不比那個講經的人差,我在道場作影響眾,這就得三寶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明白,我懂得,所以我對這個機緣抓住是決定不肯放棄。你們為什麼不肯這樣做?你們不懂,你們不了解,不知道聽經是禮讚諸佛如來,聽經是廣度一切眾生,聽經是真實供養三寶。初學的法師在講台上,看到下面的人很多,對他是個鼓舞,增長他的信心,也對他是個壓力,他要講好,他不講好,下次人不來了,所以對他是個鼓勵,那個功德就很大了。所以聽經的人也要幫助法師,法師,不錯!是有進步,就天天來;看到法師沒有進步了,下次不來,讓他冷場,讓他回去覺悟,這個對於法師獎懲馬上就看出來了。你真用功,我天天來聽經,天天來捧場;看你有退步了,我就不來了,大家也就不來了。所以我們這是培養法師,成就佛法。
三不退,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來講,位不退的,小乘是初果須陀洹,大乘通教是屬於見地,別教是初住,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這都是屬於位不退的;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行不退的,藏教裡頭沒有,小乘裡面沒有,大乘通教的菩薩,別教十迴向的菩薩,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這是行不退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薩,他們的智慧,二乘人比不上,這些人廣學多聞,親近善友。念不退,這個高了,因為他們的心行,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與性德相應,這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初住,通教裡頭沒有。這是三不退的大意,我們明瞭,我們要學習。
位不退,果位難,證果難,斷煩惱難。但是大乘有方便,大乘斷煩惱的方法比小乘人方便太多了,大乘圓教尤其方便而且快速。大乘圓教從哪個地方下手?拓開心量,所以從根本修,它不是枝枝葉葉的。從根本修,快!效果殊勝,尤其是《華嚴》。所以成佛哪個法門最快?學《華嚴》最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到最後,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得究竟圓滿。如果不求生淨土,他們所證的果位是菩薩果位,那個菩薩是華藏世界的菩薩,圓教的菩薩,也就是圓教五十一個階級。特別是十信位的菩薩,很容易證得,見思煩惱很容易斷掉。那就是他念頭一轉,他不為自己了,為一切眾生。活在這個世間為誰?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活著,真正能夠做到自卑而尊人。因為《華嚴經》的修行,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代表的。文殊教我們十波羅蜜,六度般若度展開為權智:方便、願、力、智,權智,而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前面五度一樣是事上修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發心,拓開心量;以如來的心量,來修菩薩的十波羅蜜,所以他很快就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五十一位菩薩。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起心動念有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見思煩惱永遠斷不掉。華嚴會上的菩薩,他的念頭轉了,沒有我,眾生的利益,佛法的利益,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利益,他沒有為自己,所以他我執很快就斷掉,沒有我了。不但見惑斷掉,思惑也沒有了,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統統都沒有了,他怎麼不入華嚴境界?只要有我這個念頭,你就入不了。所以佛法愈是高級的愈容易修,高級是從根本下手,它直截了當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在《華嚴經》上你所看到的,我們今天所念到的,菩薩眾不談了,我們現在念的是初分,總共有四十多種,我們今天講的族類,四十多種不同的族類,皆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應化的。他這個教學的方法高明,他不是權巧方便,他是事實,他是真實方便,不是權巧方便。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我們對一個人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我們對一樁事情不負責任,就是對佛不負責任,我們對一個物不恭敬,也是對佛不恭敬。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華嚴學人眼睛當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毘盧遮那如來,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毘盧遮那是法身,這個名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一切人是毘盧遮那,一切畜生也是毘盧遮那,一切鬼神還是毘盧遮那,這才叫禮敬諸佛。我們對諸佛如來就不叫布施,叫供養,以最真誠恭敬的心供養一切諸佛如來,那是華嚴學人,怎麼能有輕慢心?有高下心?
我們今天學《華嚴經》,入不了華嚴境界,什麼原因?我們用輪迴心,入不了華嚴境界。必須捨輪迴心,發菩提心,你就入境界了;換句話說,放棄自私自利,我們才能夠得度。不能夠捨棄自私自利,念念還要為自私自利,永遠摒棄在大乘門外;不但大乘,小乘也入不進去。所以小乘初果你都沒分,你還有什麼傲慢的?自以為是,諸佛菩薩瞧不起你,天龍鬼神瞧不起你,狂妄自大。所以我們讀經,這些地方要細心去體會,為什麼人家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哪個人?善財給我們做榜樣,善財不是一個人,凡是依照《華嚴》理論方法修學的人,那個人就叫善財。善是多善根,財是多福德,多善根的人具足信解,多福德的人他肯真幹,依教奉行,那是多福德,正信、正解多善根,這種人就叫善財。他是《華嚴》的當機者,他學《華嚴》必入境界,那是《華嚴》末後的一品,「入法界品」,他必入法界。
所以說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我們的善根福德,說老實話,不輸給這些人。輸在什麼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好,「遇緣不同」,他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遇到的緣比他差。所以「總在遇緣不同」,善導這一句話講得我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緣有四種緣:第一個親因緣,這個不必說,我們大家平等;遇緣不同,不說這個緣。下面三種緣:所緣緣不同,無間緣不同,增上緣不同,所以我們成就就不一樣。如果四種緣,統統都具足,統統都殊勝,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圓證三不退;起心動念,念念與性德相應,行行與性德相應。可是人在一生當中,能遇到這樣殊勝的緣,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淨土,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所以真有善根、有福德。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善根非常非常深厚,深信淨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願生淨土,娑婆世界的一切都能從心地上放下,這是真正的願生淨土;世緣還放不下,你這個願不是真願,所以切願,你的願不懇切,願裡頭還夾雜,所以不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一定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那才叫真信切願。雖然沒有讀《華嚴》、沒有學《華嚴》,他的功力跟學《華嚴》的人沒有兩樣。學《華嚴》,無非是理明白,境界轉過來了。他是善根福德厚,也能轉過來,一心嚮往淨土,老實念佛,這個人成功了,所以他能得生。
生淨土兩種人最容易去的:一個是對於道理清楚明白了,真妄邪正、是非利害統統清楚明瞭了,他自然就有取捨,所以他能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佛決定得生,這是我們講上上根人;再一種是下下根人也行,他雖然你講理論他不懂,方法他也不知道,說什麼他也不曉得,教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叫他放下他真肯放下,這是老實人。所以這個法門,上智跟下愚決定成就。我們現在是當中,這是半吊子,麻煩!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是《華嚴》最後一招,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成就跟《華嚴》無二無別,古德把《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不是沒有道理。而且最殊勝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太希有太希有了!
我們要相信這一句,今天我們在一起學《華嚴》,入不了華嚴境界沒有關係,只要對淨宗深信切願。當然《華嚴》對我們有好處,幫助我們拓開心量,幫助我們糾正錯誤的觀念。原來我們要說,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化身的,你不會相信,要給你講,講不清楚;但是學《華嚴》,有這麼長的時間,天天在這兒薰習,慢慢的能接受,知道確確實實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我們常常聽說,但是意思太深,通過《華嚴》的學習,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既然是心識所現的,相宗常說,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我們從這個地方相信,肯定一切眾生確是自性的相分。自性的相分就是毘盧遮那的相分,性相既然不二,所以一切眾生就是毘盧遮那的化現。
普賢菩薩修學的理論與方法,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才知道自己應該要怎樣作法,把過去無量劫來,錯誤的想法、看法現在轉變過來,跟諸佛菩薩一個想法、一個看法,那就是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大乘戒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要是能夠以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一切眾生,尊敬諸佛如來的心尊敬一切眾生,這個人是華嚴學人,這個人是真正覺悟的人。我們平常對人、對父母敢不敢用命令?來!我叫你來!可不可以?跟諸佛如來可不可以用這個口吻?你說不能,我給你說能,現在家裡小孩叫他的爸爸、媽媽,來!我叫你來!有什麼法子?現在家裡頭誰最大?小孩最大,顛倒了,所以世間有災難。佛在經上常講顛倒錯亂,我們不懂這句話什麼意思,現在真的看到了,原來這個顛倒錯亂就在眼前,這個問題嚴重了。小孩從小就養成這個觀念,他大了還得了?
所以這個世界不好玩,要知道趕緊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顛倒了,善惡顛倒,邪正顛倒,是非顛倒,好歹顛倒了,我們非常幸運得人身、聞佛法,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緣,一心專求淨土。對於世緣,我們有生之年隨緣度日就好了,不要再執著,不要再分別,不要再攀緣,什麼都好,反正我趕快走,你們幹什麼都好,這個真正覺悟。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勸勉一切大眾,有善根、有福德的聽勸,沒有善根、沒有福德的,我們的勸導給他阿賴耶識裡頭做種子,都好!不管他信不信,都好!
淨宗法門一切諸佛如來讚歎,它最殊勝的就是五逆十惡,臨終懺悔,都能往生,叫帶業往生。生下下品,凡聖同居土,都能夠圓證三不退,經上講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都沒講過的,說明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他方世界沒有。所以稱淨宗法門叫門餘大道,那個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沒有,只有這個法門有帶業往生,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帶業的,都要自己斷惑證真,這個難了!唯獨這個法門,不需要斷惑,只要具足真信切願。這四個字自己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萬不能誤會。什麼叫真信?什麼叫切願?我剛才說得很明白了,如果還有自私自利,你的信不真,你的願不切。為什麼?信裡頭有懷疑,願裡面夾雜了,那就不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決定是不懷疑、不夾雜,不懷疑我們都很難懂,不夾雜容易懂;夾雜決定就懷疑,如果真的不懷疑的話,你決定不會夾雜。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是非人我,夾雜著貢高我慢,所以你的信願行都沒有,你怎麼能往生?
所以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無比殊勝超絕,不可思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蕅益大師讚歎到了極處!黃念祖老居士講這兩願,說成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而十八願則是核心當中的核心。可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世尊為我們介紹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三輩往生無論是上中下輩,往生第一個條件「發菩提心」,這是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世尊為我們介紹,這個順序用意就很深,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是同時的,發菩提心的人決定一向專念,一向專念的人決定是發菩提心的人。菩提心是一個圓滿覺悟的心,真正覺悟了,真正通達明白了,娑婆世界苦,這個地方成就困難,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想幫助自己家親眷屬朋友們,到極樂世界去了之後再來,乘願再來,這是正確的。如果說是我來生還得人身,還出家來幫助這些眾生,你的觀念錯了。為什麼?來生得不到人身,這是真的;來生也不見得你能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