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七)—答問學佛  (第二集)  1997/8  電視台  檔名:24-007-0002

  各位觀眾,現在我們繼續答覆疑問。有同修提出問題,他問:弘法與往生那一個重要?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問題,我聽過很多。這兩者都重要。弘法才能夠續佛慧命,也能夠幫助社會的和諧,促進世界的和平,這個工作是一個大慈悲的工作。往生對於學佛的同修來說當然重要,這個機會非常不容易遇到,佛法修學法門雖然很多,但是任何一個法門,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斷惑證真,這是一樁非常困難的事情,在一生當中相當不容易成就。在所有法門裡面,唯有念佛往生是最方便、最容易,只要你能信、發願,可以說是決定都能夠成功的。所以古人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 」。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能往生淨土,往生是上學,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學,不是去享福,不是去逃避責任,而是到那個地方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成就之後,才所謂是倒駕慈航,再回到六道裡面來普度眾生。因為你有智慧、有能力,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得圓滿,做得成功,所以兩者都非常重要。

  第二個問題,他問:在讀經的時候,是不是什麼事情都不要做?

  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講清楚。當你正在讀經的時候,譬如你讀一部《無量壽經》,你初學的時候,因為經文很生疏、不熟悉,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念完。這兩個小時當中,當然你不能做別的事情,你一面做別的事情,一面讀經,你讀經就夾雜著妄想在裡面,所以這兩個小時不能做事情。經讀完之後,你應當做的事情,還是要照常做,不能說我現在修行讀經了,我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這是錯誤的。如果經讀熟了,大概讀三個月就相當熟悉了,好的大概一個小時就能夠讀一遍,程度稍微差一點、根性劣的,一個半小時也就夠了。如果你能夠讀上一年、兩年,通常一般同修們的經驗,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只需要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越熟你的進度就越快。讀經的時候不能夾雜妄想,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個問題問得很好,但是很不容易解決。他問的是:現在社會這麼亂,如何才能使它有秩序,安定、祥和?

  我想你這個問題,是所有一切大眾共同的願望,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能有效果的達到,說實在話,這是屬於一個教育的問題,國家要有好的教育政策。實在講,在古代這個教育方向目標,確確實實跟我們現在不相同。中國從漢武帝制訂了國家的教育政策(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制訂國家教育政策) ,政策裡面是以孔孟思想為主導,這是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孔孟」。所以孔孟思想一直主宰著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教學的主流。

  孔孟的教育重點在那裡呢?諸位要曉得,實在講,孔孟教學跟佛法教學是非常接近。它主要的目標,是教我們做人,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譬如儒家講的五倫、八德,這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從很小的小朋友就開始培養,讓他知道夫婦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君臣就是現在所講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然後再告訴你,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鬼神有沒有呢?承認有鬼神的存在。用什麼態度來對鬼神呢?「敬鬼神而遠之」,這個態度多好!我們對於鬼神尊敬,「遠」是什麼呢?遠是不必聽他的,不必去學他,他畢竟跟我們人道是有差異的。所以說「敬而遠之」,遠不是遠離他,遠是不學習他。然後再說明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這是從前教育的宗旨、教育的主流。社會當然有秩序,當然是安定祥和。可是現在我們把這些教學中心的理念都拋棄了,以為這個東西太舊了,古老的了;古老的東西過時了,都不要了。社會的秩序、安定、詳祥和,從那裡來呢?

  管仲曾經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民國年間,一般學校裡的校訓(共同的校訓) 就是「禮義廉恥」四個字。我從前上學念書,小學、中學禮堂上都掛著這四個字,現在學校我不知道有沒有了。這些理念都必須要從小來培養,「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是人與禽獸差別的一個關鍵。人也是動物,人跟別的動物為什麼不一樣?人能夠接受教育,人能夠改正自己的習氣、毛病,所以人就異於禽獸了,在動物裡面是最高的靈性動物。

  儒家在《學記》裡面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是給過去統治者所說的。你統治這個國家,執掌這個政權,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教學。我們前面曾經講過,作君、作親、作師,曾經有一個專題來討論過這個問題。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有沒有選舉?有,這個制度都是漢朝建立的。選舉不是人民、老百姓來選舉,是地方主管官員選舉。中央帝王派的這些官員,到這個地方來作地方官,到這個縣裡面來作縣長,政績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替國家選拔人才。古代這個制度當中,「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給誰呢?給這些替國家推薦賢人的人。所以地方官員常常微服去私訪,穿普通衣服,不會讓人認識,他到外面去打聽,去找人才。人才的標準也是有一定的,就是孝、廉這兩個條件。舉孝廉,就是選舉、推舉,向國家來推薦。這一個人能孝順父母,他就能夠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他的工作,孝重要!廉呢?廉是廉潔,他不貪財,他決定不貪汙。所以政府裡面需要的人才,這兩個條件最重要,一個是孝,一個是廉。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每一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出現,絕對不會比民主制度差。

  但是現在我們想恢復古時候那一種教學制度很難,這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我們明瞭,但是沒有能力做到。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你問從那裡做起?我可以告訴你,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自己每一天能夠反省,能夠斷惡,能夠修善,能夠積功累德。社會大眾不守秩序,我守秩序;大眾亂,我安定。從本身做起,能不能有影響呢?不必考慮這些,只問耕耘,莫問收穫,就好!這是我一點淺顯的貢獻,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然後影響你的家庭,你一家給社會大眾作榜樣,逐漸逐漸的擴大影響,也許會有一點效果。譬如學佛,學佛的人一定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學佛的人多了,明白佛理的人多了,對於社會一定有影響,一定也有貢獻,這是好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的是:如何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從型態上、內容上,他問的這麼一個問題。

  這也是一個很嚴肅、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在現代的社會上,真正是如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釋迦牟尼佛對於這個現象,對於這一樁事情,他早就預知了。所以他給我們開了一個藥方,在他老人家入滅之前,教我們「四依法」,四依法就是教我們辨別這一樁事情的根據。第一、他說:「依法不依人」。那個是正法、那個是邪法呢?這個人所講的法一定要跟經相應,經是佛說的,如果違背了經典,他自己獨創的見解,我們不能相信。一定要根據佛在經上所說的,這就是正法。第二、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條很重要。佛經典所記載的,如果你是執著在經典的文字,你一定會有誤會、有偏差。譬如印度梵文的經典沒問題,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經過中國人再把它翻譯成漢文,往往一部經典有很多人翻譯。像《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的譯本,大家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現在在《大藏經》裡面六種譯本。每一個翻譯的人用的文字不會相同,那我們到底依那個本子呢?這個佛也預料到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他這個本子翻譯的意思對了就行,語言文字多一個、少一個沒有關係;長說、短說也沒有關係;講的不同也沒有關係。說的話不同,意思相同這就行了,教我們依義不依語。

  譬如我們講到修學,修學的目標,禪宗講的、要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要求的是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亂,這是佛當時所說的,這話都是佛說的,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一心不亂,這是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意思對了就行了,話怎麼說沒關係。這樣我們對於翻譯裡面有一些疑惑,這問題也解決了。

  第三條,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條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我們感激得五體投地,佛對我們太愛護了!為什麼呢?佛一生講經說法,絕大多數不是主動講的,都是由別人來問,佛是隨問隨答,有些問題不是了義的。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呢?能夠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是了義;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這就是不了義,不了義經上講的也很多,佛為什麼講?大家提出疑問,提問佛當然要答覆。所以問世間這些問題,問我們生活上的問題,如何能夠得到我現在的幸福美滿,現在離苦得樂,這些都是不了義的,但是是我們現代人所迫切希求的,佛很慈悲,都給你答覆。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人要求財,有人要求兒女,有人要求升官,佛樣樣都教導他,樣樣都滿足他,但是佛跟他說這是不了義的,這是解決你這一生問題,不能解決你生生世世的問題,你的眼光要遠大,一定要求永遠解決的方法,那你才是真正聰明。究竟圓滿的了義就是成佛,所以《法華經》上說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你看看,佛不就顯示什麼是究竟了義?教給你成佛的方法,這是究竟了義。那麼佛講的二乘,大乘、小乘,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佛是方便說。方便說這個意思就是不了義,所以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求了義,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在了義經裡面,最殊勝的、最穩當的、最可靠的,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得到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淨宗的經典是究竟了義,這是佛的慈悲開導。

  末後一條,第四條,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要用現在的話說,你處事待人接物,你學佛你要依理智,識是感情,不可以感情用事,這一條是通世、出世間法,我們頭腦要冷靜,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這樣就對了。所以你就能夠辨別,凡是符合四依法的,這是正法,與四依法相違背的,那就不是正法。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學佛的人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的現象,嚴重的分別、執著!我前幾天到香港,香港同修告訴我,他說:「法師,你七年沒有來了。」時間過得真快,我沒有想到七年,我想大概是四、五年,沒有想到七年沒去了。過去這些老同修們大半都散掉了,有很多移民到國外去了。這些移民人在往年,我也曾經勸過他們,我勸他們不要移民。我的看法,香港回歸之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果然如此,所以回歸之後,香港的物價猛漲,移民出去的人再想回來,非常非常困難,他們過去把房子賣掉,現在在香港買一個停車位子都買不到。實實在在講,沒有移民的必要。

  我在同修們當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法門不相同,彼此存了很深的界限。日常法師有不少的信徒,在香港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們也有一個組織,修菩提道次第廣論,毀謗淨土。也有念佛的同修,就不服氣也毀謗他們,彼此互相對立。有些念佛的同修說:「他們批評我們,我們對他也反駁!」我就告訴念佛的同修,我說:「你們不是彌陀弟子,你們念佛也不能往生。」他面孔很沈著,問我:「為什麼?我們護持淨土,我們反駁他,為什麼我們不能往生呢?」我就告訴他,菩提道次第論是密宗的前方便,這部論典是宗喀巴大師作的,是屬於宗經論。論典裡頭有兩大類,一類是宗經論,一類是釋經論,釋經論是解釋經的,就是經的註解;宗經論是採取經典裡面意義,並不依照經文,發揮裡面一些道理。菩提道次第論是屬於宗經論,根據佛所講的原理、原則、修學方法。這是佛教的經典,你毀謗這個東西,你不叫毀謗三寶嗎?這個東西佛菩薩說的,你毀謗佛菩薩;經典是法寶,你謗法;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成就的人很多,你謗僧。你是個念佛的人,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的罪過,戒經裡面講,墮阿鼻地獄,你怎麼能往生?你佛念得再好,修一點福沒用處的。

  他問我:「那怎麼樣辦呢?」你要尊重別人,為什麼呢?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就好比一個大學,你念的是文學院,他念的是法學院,你文學院批評法學院,罵他錯了,法學院罵你錯了,你這成什麼學校!各人的根性不相同,喜歡念佛的,你老實念佛,喜歡菩提道次第論,你就依菩提道次第論修,個個都有成就,個個都可以拿到學位,這才是正理!決定不能毀謗,要學《華嚴經》五十三參,自己謙虛,恭敬別人,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真誠的,心淨則佛土淨,才能往生。所以他問我:「那以後怎麼辦?」以後他們要罵你,你合掌阿彌陀佛接受,他罵我可以,我決定不罵他。為什麼呢?我要求淨土,我不毀謗三寶,他謗三寶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決定不謗三寶,你才能往生!人家侮辱我們,毀謗我們,我們不回一句話,合掌恭恭敬敬跟他行禮,念阿彌陀佛就對了!這都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他不能接受或者他毀謗,我們合掌令歡喜。我們根性不一樣,我修這個能成就,他那個法門比我高,我沒有資格修他那個法門,所以我們對他那個法門,我們恭敬供養,怎麼可以毀謗呢?這是要很細心去觀察,你才能辨別邪正,才能夠辨別是非,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

  另外一個問題,他說:佛經上常講「三輪體空」,是不是我們每做一樁事情都要迴向呢?

  三輪體空跟迴向要辨別清楚,它是兩樁事情。三輪體空是講理,迴向是講事。三輪體空是觀慧,也就是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什麼叫三輪呢?譬如你修布施,有能施,我布施、我能施;一定有對方接受我布施的,他是接受,當中一定有布施的物品,這叫三輪。能施、受施、以及所施之物,這叫三輪。體空是這三樁事都不可以著相。我們做好事,絕對不著相,我做了多少好事,人家接受我的布施,我對他有恩惠,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念念不忘,那你這三輪就不空了。不空怎麼樣呢?不空就是世間有漏的福報,是屬於福德邊上事情,不是功德。如果你修布施都不著相了,布施完了之後乾乾淨淨,心裡面痕跡都不落,給諸位說,那你修的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證菩提果;福德不行,福德只是享受來世的福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只不過如此而已!所以三輪體空的意思要懂得。

  迴向是擴大自己的慈悲心。我們凡夫心量很小,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很少替別人想,更難替社會大眾想。心量小是很大的過失,所以你修行不能開悟、不能證果,最大的障礙,你心量太小了,這是錯誤。佛告訴我們,我們本來的心量很大,經論上常說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是周遍,周遍恆河沙數的諸佛世界,那是我們的心量。現在我們這個心量小得可憐,兩個人都不能相容,夫妻都打架,還要鬧離婚,你說你這個心量多小!

  迴向真正的目的是拓開心量。無論你修的是功德,無論修的是福德,果報我自己不享受,我將這個果報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迴向眾生。貢獻給法界,這個範圍就更大了,真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迴向實際,迴向實際是自己希望求的就是無上菩提、明心見性,實際就是心性,我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標,求明心見性。所有一切果報都希望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迴向的用意是拓開心量,恢復自己的真心本性,是這個意思。那麼一般人迴向達不到這個目的,他那個迴向心量還是很小,做一點功德迴向父母,迴向我將來升官發財,還是搞自己,還是小心量,沒有佛菩薩這樣開闊的心胸。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功德與福德有什麼差別?

  這前面說過,簡單的講,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講是相同的,用心不一樣,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如果三輪體空那就是功德,三輪不空那就是福德。譬如你修布施,這是最簡單的例子,修布施著相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

  問:學佛是離苦得樂,他說這個樂是永遠存在的嗎?如何才能得到呢?

  沒錯,佛陀教化一切眾生的目的,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樂是永恆的。絕對不是你現在樂,將來不樂,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這一生樂,來生不樂,那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佛教給我們得樂,現在樂、來生樂、生生世世永恆的快樂,這是真的。怎麼樣才能得到呢?佛給我們講破迷開悟就得到了。為什麼呢?苦從那裡來的?迷。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迷惑,所以才有苦;如果對於真相完全明白了,你自然就快樂。

  所以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的,佛教化眾生,於是我們就明瞭了。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為大眾講經說法,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他教學的內容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換一句話說,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給你說明苦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給你說樂怎麼來的,一真法界怎麼來的,諸佛菩薩果地上依正莊嚴從那裡來的,你要是都明白了、都覺悟了,你自然會選擇。佛是指路的人,路還是要自己走,自己要不肯走,你還是得不到。循著佛陀教導我們的途徑,教導我們這個方向,認真努力的去修學,你一定能夠得到。

  在現前,現前是最小的,我們常說雞毛蒜皮的小利益,這個小利益是什麼?財富,不必多,我這一生物質生活不缺乏,過得平平靜靜;聰明智慧,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健康長壽,這是每一個人所希求的。這種果報在佛法裡,叫雞毛蒜皮的小福,能不能得到?決定可以得到!永恆之樂那是大福報,成佛、成菩薩,那就是得永恆的大福報。所以離苦得樂真的是事實,是可以做到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佛教的最高理想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是否比儒家「禮運大同篇」講得更完善?

  對的,禮運大同篇講的是一個理想,而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有理論、有方法、有事實真相,比他講得更豐富、更細密、更圓滿。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得好,我想也是每一個同修所關心的:怎麼樣才能求得善終?

  善終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好死」。中國古時候社會上所講的「五福」,我們現在還看到人家講「五福臨門」,五福最後的一條就是善終。人有生,必有死,所以對死不必忌諱,這是必經的過程,自古以來那一個人能夠逃避呢?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有什麼好忌諱的呢?可是問題,死有善終、有不善終,這個差別太大了。善終的人來生決定到好的地方去,不善終的人大概是大多數會墮在三惡道。這個事實,古印度的那一些宗教家們說得很多。古時候的印度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在三千年前,他們文化程度之高,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夠跟他相比的,我們中國也比不上。

  在佛經裡面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印度民間普遍存在的宗教,就有九十六種之多,佛經裡面稱為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罵人,外道的意思,心外求法,這叫外道。而佛法不叫我們向心外求,教我們從心性裡面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稱為「內明」。內明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哲學,不是從心外求法,一切要從心性當中求,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

  古印度這一些宗教家們,他們修行大多數都修禪定,而且定功甚深。在定中他能夠見到六道的狀況,所以對於六道裡面的情形,他們知道得很清楚,說得很多。六道輪迴之說不是佛家說的,古印度任何一個宗教裡面,都說六道輪迴。而釋迦牟尼佛講六道,跟他們講的不相同。他們是見到六道的情況,這個事實狀況,不知道六道是怎麼來的,所謂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釋迦牟尼佛就作了一個很好的補充,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換句話說,理論、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了,你自己思想、見解、種種作法,就不至於產生錯誤,能夠順應自然,隨順自然就是最健康的。

  所以確實有六道,善終的人決定不會墮三惡道。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善終,一定要修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縱然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得善終,臨終的時候也有很好的瑞相,能夠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走的人,將來如果他得人身,他來生再到人道,他必定比這一生更殊勝,他的福報比這一生更殊勝。如果修積功行深的人,生天,所以他去的地方,人間、天上。不善終的人多半在惡道。

  這個裡面還有一個普通的常識,你看一般人,人死了之後幾個小時,身體就僵硬,這是大多數人都有這個現象。這個現像是怎麼產生的?他臨走的時候,他恐怖,怕死,還是貪生怕死。走的時候緊張,一恐怖、一緊張,他這個身體就僵硬。如果你要看到這個人死了之後,甚至於一天、兩天乃至於七天,身體都是柔軟的,那麼他走我們就肯定他走得很安詳,他沒有恐怖,他也不緊張。這樣的人就是不念佛往生,也必定在善道,不會墮惡道,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像他念佛往生,肯定他是有機會往生,往生到什麼品位,那我們就不知道了。這是肯定他走得很安詳,沒有緊張、沒有恐怖、沒有痛苦,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念佛人念佛往生,決定是善終。念佛往生的人一定要記住,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才跟他走。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不管什麼樣的佛菩薩來接引,都不能跟他走。為什麼呢?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其他的佛菩薩來接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過去生中、現在世,你的冤家債主很多,他要來找你麻煩,找你去算帳,找你去報復。他要是來了,你認識,你不會跟他走,他就變其他的佛菩薩來誘惑你,這叫冒充。冒充可以冒充其他的佛菩薩,他不可以冒充本尊。我們念佛我們是求西方三聖來接引,他決定不敢冒充西方三聖,他要冒充西方三聖,他就犯法,護法神不會饒過他的。他冒充別的佛菩薩,那是假的,你自己一看就曉得他不是真的,那你要跟他走,那你自己上當,這個不是護法神的責任。所以要記住,本尊是妖魔鬼怪不敢冒充的。你臨終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放心跟他去,決定不是假的。這是諸佛護念,護法神保佑,這是決定善終。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答覆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