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內典研學要領—失敗為成功之母  (第十集)  檔名:23-018-0010

  老和尚:你講的第二段,這第一段裡頭,「言語學之重要」。「講演之道」,就是講演這樁事,這樁事是處世待人的重要的一個環節,必須要曉得,所以古今中外沒有不重視。像在社會上,無論是大小團體,我們曉得人不能離開社會獨立生活,人是社會的動物,人與人之溝通一定要靠言語,所以言語就變得非常重要。無論是大小團體的領導人,他要不會講話,他怎麼能領導群眾?這個大家就能夠體會到。佛教裡面說法,也要靠言語,沒有好的辯才,佛法再好,也沒有辦法表達出來,也沒有辦法把佛法之殊勝微妙傳授給別人。儒家,它也懂得,所以言語列在教學裡面重要的科目,它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辦事的技巧,都包括在這部分,所以它的範圍非常廣大。第四是文學,文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藝術創造,藝術的欣賞。你有做事情的能力,你在社會上可以能夠謀生,就是你的生活能過得去了,過得很自在了,才有閒情逸趣再欣賞藝術。如果你的生活都成問題,你還有什麼心情去欣賞藝術?所以,你看儒家的教學,它第一個先叫你物質生活能夠安定,第二步才講求精神生活的昇華,它很有道理的。但是生活一定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社會才能夠安定,人與人才能和睦相處,所以它的關鍵就在言語。所以它把言語列在第二科,非常有道理。下面舉了兩個例子,這都是現在講的外交辭令。你看,這兩個人很會說話,把這兩次戰爭化解掉,這個功德很大。一次戰爭死多少人,多少財產受到損害?你看他幾句話,他就能保全多少人的生命財產,這是無量功德。不但真的是替一個國家建立大功,在佛法裡面講,這因果上,他的功德非常之殊勝,絕對不是世間這些賞賜、爵位所能夠比擬的。那些國家的賞賜、爵位是花報,果報來世更殊勝。後面這一段是舉的外國,外國人也重視,也都想學講演,怎麼樣能講得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令大眾贊同自己的主張,他們都喜歡這些。這就說明古今中外對於講演這樁事情重視。

  好,你講底下這一段。

  在這一段當中最要緊的,是要了解李炳老寫這段文章的義趣,啟發我們的信心,只要認真的去做,不懈怠,努力的去做,沒有一樣事情不成功的。不要怕失敗,幾次失敗,不敢再做,那就真的失敗了。從失敗當中吸取經驗、吸取教訓,所謂改進,把你失敗的那個因素改過來,你就進步了,你就成功了,所以不怕失敗。古德有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也就是在失敗當中吸取最寶貴的經驗教訓,這是一個成功的人。希望大家記住這個原則,成功的人不是一開頭都是一帆風順,沒有這種道理。李炳老自己給我們說過,他在初學的時候,也是屢次的失敗,也是碰到人家笑話他,往往也下不了台。這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我自己上台講演,第一次上台講演是九歲,那頭一次,那是失敗了,搞得真是很難為情,下不了台。為什麼?小學生,背講稿,上去一緊張,講了一半,後頭忘掉,怎麼想也想不起來。我有這麼一次經驗之後,我從今而後上講台,決定不用講稿,因為我知道那個講稿很麻煩,所以我從來沒有講稿。我講經也沒有講稿,只給你們大家說,要你們寫講稿,我沒有寫過講稿,因為我自己有過這個經驗教訓。但是我不用講稿,我有能力,我是記幾個段落,我第一段講什麼,第二個段講什麼,第三段講什麼,我用大綱,我不用講稿,大綱就很活潑。但是講演,我是很有興趣,所以講台的機會沒有,我也要找機會,我也在學校裡製造機會,讓我上台講演。不像你們,找你上台講演,還不敢上去。我是想盡方法走上講台,所以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全校老師、同學沒有一個不認識我的,我的知名度很高。不但我自己學校每個人認識我,甚至於在一個縣市裡面,中上學校,很多人都認識我。所以我會講,我也會寫,對這個很有興趣,很認真的學習,絕不退轉,挫折失敗絕不在乎,這樣才能成就。要有勇氣,要敢站上台去,什麼人在底下也不在乎。不要怕底下有身分、有地位這些達官顯要在那裡,自己就嚇到,那個不行,那你還能辦什麼事?所以講經說法,既然出了家,天人師,天王在下面坐著也不在乎,人王就更不必說了,所以要有勇氣。

  好,我們看第二段。

  這個要沒有問題,我們就進行第二章,如果有問題就提出來。這個裡面的「闢闔之奇」就是我們佛門講的開合,現在一般人講演繹、歸納,闔就是歸納。我看其他的沒有什麼問題。比喻裡面,在第二「承接段」裡頭,承接段後面,比喻是「扣門入徑」,「履席升堂」。這個兩句懂不懂?古時候居住的環境大多數都有庭院,房屋都建立在庭院的當中,所以它有前院、有後院,有前門、有後門。門打開,你從庭院裡面再進入房屋,這個時候就是「入徑」,這個「徑」是庭院裡面的路。現在住公寓房子,完全沒有了,所以要懂得,要懂得這個比喻是用古時候比喻。現在最容易見到的,中國的四合院是這樣的建築。而且四合院,有幾重四合院套起來的,這一進一進的,所謂是大富人家,這個就很清楚、很明瞭。

  另外你在日本,看到日本他們的居住,那跟這個就完全相符。特別是「履席升堂」,它這個日本式的房屋,都是中國古時候的樣式,大概是在戰國時代的時候,日本人從中國學回去之後,就一直保留到現在。這個我們對日本人很尊敬的地方,非常之難得,幾千年的文化遺跡,依舊還保存,我們不能不佩服人家。穿的衣服,他們的衣服現在叫和服,那是大和民族。和服,也叫吳服,你們想想看吳越,春秋吳越,吳服,我們曉得就是現在在江蘇、浙江一帶地方,可能是從那個地方帶回到日本去之後,這個樣式到今天還沒有改變,還是那個樣式,所以你到日本能夠看到中國的古文化。尤其讀中國古書,讀先秦的這些著作,特別是讀《禮記》,那《禮記》裡面所講的,你現在在國內是完全看不到,所以有很多東西你不能夠理解。可是你到日本去,看看日本人的生活,原來《禮記》裡面所講的完全都在他們那裡,這是值得到日本去訪問,去觀光考察,對於中國古代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你能夠有所理解。榻榻米的房子,這是中國古代的房子,它有台階,你一定是「升堂」,就一定是有台階。上去之後,「席」是坐席,他沒有椅子,他給你鋪坐席,這是待客,几案都是很矮,因為是席地而坐的,所以你看日本人的生活就能看到。所以你升堂之後,一定見到裡面的陳設,設施。古時候對於最尊敬的客人,叫「重席」,就是兩個坐墊放著,這是最尊敬的,這是待客的。所以你念古書,你到日本去看他們生活方式就很有趣味,能夠體會得到。這是舉這麼一個比喻,「履席升堂」。你進他的房子,你的鞋子一定脫在外面,再升堂。所以古禮裡面講,看到外面有兩雙鞋,就知道這裡面有兩個人,你進去之後一定要先敲門,怕人家在裡頭說什麼祕密,不能告人的事情,你唐突一下進去,你就有殺身之禍,就惹麻煩。在那種生活方式,你才能見得到,在現在一般場合見不到了。

  這個學習,你就懂得講演材料怎麼樣去擬定?怎樣去準備?你這一篇一定有這四個大段落,起承轉合,四大段落。每一段裡面又可以有三、四段,起段裡面有起承轉合,承段裡面也有起承轉合,這樣就變成四四十六個中段,中段裡面再分小段,你講演的時間就可以長了。如果你是兩個小時的講演,這個段落要到第三層、第四層;如果給你十分鐘的演講,你就起承轉合四段就夠了。如果叫你上台五分鐘、十分鐘,你就四段;要叫你半個小時,那你每一段裡頭有四段;如果講兩個小時,那每一個小段裡頭又有四段。那個才有味道,你才條理層次清清楚楚,一點都不亂,教你怎麼樣去準備材料,在這裡學會這個方法。在中段、小段之後,有起,承跟轉可以合在一起,像我們經典裡面三分一樣,序、正、流通,三分一樣就行了。有序論、有正論、有結論,把這兩個合成一個,那是用在什麼?用在細段。這是一個方法、是一個原則,要靈活運用。你懂得運用,你就會寫論文,你就會寫講稿。

  末後這一段裡面,在五十頁,第四段,「雨中撼電」,這是大雨裡面再加上雷電,這是形容振奮人心,特別是用在講演,愈到後面要愈精彩,愈到後面聲勢愈大,這個講演就成功了。不能在開頭有聲勢,到後來慢慢衰了,這講演就完全失敗了。所以教你的時候,在後來音聲應用就告訴你,前面要低,後面要高,往後面是愈講聲勢愈強,氣愈壯。那要做到後面這一條,「絃外有音奇特」,這要靠自己真實修養的功夫,要把精神貫注到,這不僅是言語的技巧,就是說你有真誠的心,真誠感人。那是比技巧還要來得殊勝,以一股真誠的心感動聽眾,這才能收到,所謂餘音繞梁,就是這個味道,聽到他有餘味,這個感動就很深,很深、很遠。

  大家對這個還有沒有問題?明天我們就準備到第五十三面,五十三面,「病忌」的第八條,明天這一段。

  講演是講經的基礎,也非常重要。希望我們最後這一個月,每位同學都上軌道,都能符合這個標準,這就是行家好手。

  學生:還有點辨明不會用怎麼搞?我說這些方式都明白,可是還是不會用。

  老和尚:用是要熟悉,就行了。前面講熟悉,要觀摩、要練習,這點很重要。我當初跟李炳老學講演這套東西,兩個星期全學會了。可是上講台去表演,我比不上他,我在底下聽他講,再想想如果我要去表演這個,我不如他,他運用得純熟。所以我學會之後,我再回到台中去,專門觀摩他的方法。我那個時候沒有出家,我跟他學這套東西沒有出家,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這一年三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每一部都能講,我就會講十三部經,沒有出家之前,一年三個月。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白聖法師請我到三藏學院去做老師,我一個學期教一部經,把他們教三年才用六部經,我還有一半還沒用,派不上用場。所以我就很感慨,佛學院學不到東西。你看我在那裡一年三個月學十三部,三年還得了!三年學幾十部經。真就是一門深入,一部一部的學,而不是籠統在一起。所以以後我就想到,佛學院這個教學方法失敗了。同樣,譬如排十門課、十五門課,你教三年,如果你要是按照一門一門來教的話,效果不一樣,為什麼?學的人整個精神集中。譬如我們三個月學這一部經,三個月精神集中在一部經上,這個所得的效果不一樣。譬如說我們一年,一年是十二個月,我們開四門功課,四門功課,今天這個鐘點上這個課,那個鐘點上那個課,你這一年四門功課,決定比不上那個四門功課分開了,三個月學一門,同樣一年,效果會完全不同。為什麼?他三個月時間當中,他腦子裡就一樣東西,他不分神。你現在一天有四樣,想到這一樣還沒有學會,下一堂改到另外一堂,再第二堂完了,又換第三堂,又換第三種了,你一個腦子裡面始終是模糊的,始終是不清楚的,所以這個很糟糕。這個教學法,我不贊成,我認為浪費時間,學不到東西。所以說同樣你設幾門課程,可以用一門一個月。那要辦佛學院還經濟實惠,我請老師只要請一個,我不要負擔那麼多的鐘點費,我請一個老師來,你跟我上三個月,你走了,我再請第二個老師來教另一門功課。我只要招待一個老師,招待周周到到他也很歡喜,我們對他恭恭敬敬的,樣樣給他接待好,而且給他的待遇也很高,不要同時接待一大堆的人,你看你的心多清淨,這樣辦佛學教育,才能夠把佛教育辦好。所以現前台灣到處佛教育,我一看,我都笑笑,很好很好,點點頭,接著就算了。這是我知道那個教育是問題很多,不是一個成功的教育。所以這都是我們從經驗之談。

  我出家之後,我又回到台中,繼續在那裡聽李炳老講經。我聽什麼?完全聽他的方法,運用,我又聽了八年,就是觀摩他怎麼運用的。同樣講一部經,我也準備,他準備,我也準備,他在台上講,我在台下,我上台是怎麼個講法?我跟他做個對比,哪些地方他確確實實運用得比我巧妙,我這樣學習。所以學這個東西很簡單,幾天就學完了,我用心去觀摩他老人家,觀了八年。你要不去細心去觀摩,你怎麼能夠在台上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所以聽講重要,非常重要,無論什麼人講經,你去觀摩,你一定學到東西,他好的東西,我們去模仿;他不好的那一面,我們怎樣改進?想想他那個不好我有沒有?你才能成功,這成功不是偶然的。

  當然這裡面的骨幹,最要緊的,就是真誠、慈悲。你沒有真誠心,你跟佛不能感動;你沒有慈悲心,你不能夠教化眾生。而最大的障礙,那就是這幾天經上所講的,名聞利養。最大的障礙,沾上一點你就完了,縱然講得再好,天花亂墜,果報一定在三途。那都是,所謂講「裨販如來」,拿著佛法來取名聞利養,這個不得了,這是我們一定要警惕的。你有真誠心、慈悲心,你的心量就大,你不會再想到自己,不會再想到自己的小團體,起心動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止海闊天空,你生活多自在。

  我們現在身的能力,不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遍遊十方剎土,但是我們的心跟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兩樣,我們在心理上決定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學習的場所,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度眾生的道場,你要有這種心量才行,然後完全能相應,才真正嚐到法喜。你得法喜,你的身體自然健康,哪裡會生病?法喜是最好的營養,因為你的身體組織,細胞組織完全是符合自然的,自然的就是健康的。為什麼把自然的變成了不自然?妄想,欲望,一動這個念頭,你這個身體組織它就起變化,這一起變化就不自然了。不自然才生毛病,自然沒有毛病,希望大家懂得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這些傳授給你們,可能在別的地方你學不到,你也聽不到的,這個要自己去經歷,你才會體會得到。

  好,要沒有問題,我們就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