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內典研學要領—至誠感通  (第八集)  檔名:23-018-0008

  下面這一段,這是講技術問題。前面這兩段都是講的觀念,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底下這是講技術,我們再講一段。

  對,這是技術上的,這屬於技術。

  這一段是補助,就是我們講演的時候,講經的時候,唯恐遇到複雜的地方,或者聽眾難懂的地方,生澀的地方,用這種方法來補助,這是講經。方式,要看場所,譬如像我們現在居士林這個講堂裡面沒有黑板,那你這個圖表的時候就沒有法子。李炳老當年在台中講堂,兩面都放黑板,就像學校裡面教課的時候差不多,雖然講的時候是坐著的,但是必要的時候也下來寫黑板的。重要的東西預先做好,預先把黑板寫好,在講的時候,拿著教鞭,他是用一根細長的竹竿,指著這黑板來講,大家一看,很容易明白。當然盡量避免臨時去書寫,臨時書寫那是不得已的。像我們現在這種講堂,這個儀式旁邊沒有,沒有,這個圖表的製作,現在可以印成單張,分送給聽眾做參考,那告訴他在哪一頁看圖表,或者夾一部分印的表,丙表,這樣子就更方便了。所以這個是在複雜的地方。

  圖表方式,實在講並沒有一定。像科判,這就是表,就是圖表的方式。李炳老講經的時候,他用的圖表非常多,現在在他的全集裡頭有一冊,好像不止一冊,從前出了好像有二、三本的樣子,就是他講經的時候所編的這些圖表。在我們佛門裡面,諸位也許看過《教乘法數》,《教乘法數》完全是用表解編出來的,所以比查《佛學字典》更醒目。《佛學字典》是密密麻麻寫在那裡,那《教乘法數》一條一條表格畫出來的時候很清楚。可見得用圖表來解釋這些複雜的問題,古人就已經做這個工作。

  圖沒有一定的,像我有一個心得報告印給你們,那是屬於圖,也是便於講解跟介紹,有這個做依賴,使你講的東西有條不紊,能夠叫聽眾聽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補助我們講演技術,非常重要。應用的時候,要懂得靈活去運用。像這個沒有多大的困難。

  有沒有問題?這個兩段比較好懂,沒有什麼很深的意思。這個丙一這段就是「開講前引」,這一段很重要,要懂得上台第一句話怎麼講法。雖然很簡單,可是不能夠輕視它,因為這個一開端對於聽眾心理有很大的影響,關係講座的人成敗。現在在各個地方登台講演,大概以講因緣為最多,講玄義現在很少講,這玄義如果不是對於老參的,會把他講得糊裡糊塗的。所以玄義一般是對於老修行人講的,老修行人不願意聽經,因為那個經他念多了,註解他看多了,他不大耐煩來聽經,來聽經都是來捧場的,他聽什麼?聽玄義,因為玄義是什麼?是你講經的人,你自己的心得報告,他要聽這部分。可是初學的人不聽這個,初學的人這個聽不懂,他要聽經文。所以現在一般是初學的多,老參的少,因此講因緣的機會比較多,講玄義的機會比較少。所以在常講經的道場,可以講玄義。這個不常講經,偶爾請你去講演的話,那你講玄義就糟了,這個是決定不能幹這個事,吃力不討好。這個講個因緣,就是開端,為什麼要講這部經,然後接著講經題,就講經文,這就很好了。

  這個兩段需不需要詳細講?大家要都明瞭了,我想就不必了,我們就進行下面的好。這下面就愈來愈重要了。好,這一段裡頭有沒有問題?要有問題,大家提出來。這些原則一定要記住,上台的時候一定要鎮靜,升座之後,目光一定要照顧大眾,先做短時間的觀察,看看聽眾的狀況,大致上能夠有個概略的了解,他們的程度,學佛的久暫,修持的功夫,預先要曉得,你才能夠契機。像這種情形,如果別人請我們去講經,在沒有去之先,就先打聽一下。像我最初到新加坡來,我是在香港講經,這一邊有三位同修,新加坡的這些道友們在香港聽我講經,聽完之後他們很歡喜,就來找我,找我談談,希望我到新加坡來。我就問他,新加坡這邊佛教的狀況,有哪些人曾經在這裡講過經,講過些什麼經,他們修的些什麼法門,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的根性,先打聽一番,這先有個底子。然後我就跟他們來了,來了是住了十天,這十天我要拜會這邊的老法師。這個跟馬戲團沒什麼兩樣,先拜碼頭,是不是?對不對?行客要拜坐客,是不是?我們先要去禮座,這是請他們關照愛護,這是禮貌上一定要做的。另外是廣泛接觸這些信徒,了解信徒的狀況。所以第一次來是了解狀況,做了幾次講演,在三個地方。在雙林寺講過兩天,青年弘法團講過幾次,居士林講過一次,所以了解這邊狀況。第二次來的時候,正式來給他開講。所以這是觀機很重要,我們沒有這個定功,也沒有他心通,這個就是事先要知道打聽,了解狀況,然後考慮到我們到這邊來,講些什麼,怎麼個講法。這是以前跟諸位講經七樁事情,這很重要的,我們要考慮這七樁事情。

  至於準備,他這裡也說了個原則,這個原則,先前我也跟諸位說過了,但是不是初學。我們初學在學講,學講是依照講稿,像小學生上台學講演一樣,這是在學習過程當中。這個是真正的應用,我們一生都不能違背,不但現在在初學,講個幾十年,老講的,也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就是準備,你說李老師講經,講到九十多歲,每一次講經還是要很認真的準備。這個準備,最重要的就是科判,就是你一部經,段落得搞清楚,這個大段、中段、小段,把這章法體系、思想脈絡搞清楚。然後要準備,就是字,這裡頭有些生字,字怎麼個講法,我們不能夠隨自己的意思講,一定要查字典,一定要有根據。縱然是自己很熟悉的,那要有時間,最好還是查一查,查查看這個字到底有多少意思、多少種讀音,在我們這一次講座當中,應該選哪一個音,應該採哪一個意思。所以還是要準備。

  至於詞,就是名相,名相講久了,那熟的就很多,偶爾有一生疏的也要查一查。至於經典裡面重要的意思,如果自己能看得出來,不寫也沒關係,用紅筆把它畫出來,這就特別注意,講到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段。這個都是預先要做的工作。如果裡面要穿插,要引經據典,引用經典,或者是引用公案、因緣,也不妨在筆記本上寫上,臨時用不用無所謂,臨時可以用,覺得大家都能夠聽懂、都能理解,那就不必了。穿插公案、因緣、故事,無非是幫助大家理解,他已經明白了,那就不必累贅。所以是預備這些東西。因此你雖然有充分的準備,你在講台上還是非常自在,深講、淺講、長講、短講,都能得自在。當然這個不是像我們寫講稿,寫講稿就受限制了,所以這是已經懂得講經的方法,有了講經的經驗。所以寫講稿這個事情,能夠寫個二、三部,非常好,二、三部以後就不必要了。因為前面剛剛開始,能夠很如法,很合規矩,這寫講稿是最有利益。也不必選長經,短經,短經寫個二、三樣就好。通常我們寫講稿的時候,講短經,大概是最短三次,三次講圓滿。最長的也不會超過一個星期,大概一般最理想的是五天,五天這個時間講演,在西方國家是最受歡迎的,因為他們的長假大概一般都是五天,所以他能夠從頭把它聽完。你講七天,七天在美國的長假幾乎就沒有了,所以他一定會有兩次缺席,他不能夠天天來參加的。所以是五天是最適合的,三天是最受歡迎的。這也是講觀機,現代這時節因緣如此。好,如果這裡沒有問題,我們就進行底下這一段。

  清不清楚?這個很重要,現在每天表演的就是這一套。明藏師講得很清楚,你有沒有補充的?沒有。

  這一段裡頭要注意的,就是一般人請你講經,預先都約定期限的,這個要注意。你必須在這期限裡頭把這部經講完。我在香港,暢懷法師請我講《無量壽經》,在中華佛教圖書館,期限二十天,二十次。到這個地方來,他們給我的時間是三十天,一個月。所以二十天也要把它講完,這裡一個月也要講完。我們在台灣,台灣是我們自己道場,不受時間限制,所以我講了一百零七次,那個就不一樣。所以長短,要看人家給我們多少時間。我們自己道場是長期講經道場,這不受限制。上一次《金剛經》,我預定的是四個月,四個月剛剛好講完。所以一次兩個小時,總共是二百四十八個小時。像這樣的講經的機緣不多,只有在這種場合,台灣跟新加坡可以,其他地方都不可能,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給你講。所以這個時間要曉得,要定這個時間。所以我們這一次預想的標準就是十四次,一次一個半鐘點,就是二十一個小時,我們預想的是這麼一個時間。要在這個時間當中把這經講完,那你就成功了,所以大家在練講的時候要有這個概念。從短放長,容易,不難,這是有個伸縮性。

  下面這是要注意這個地方,就是科判的大段跟小段。自己用,前面講了,分得愈細愈好,你自己清楚明白,可是在講台上對大家交代,那就是大段落。而大段落的交代,不在一開頭,多半是在結束。開頭,那是愈簡單愈好;在結束的時候,看時間,時間要還有多的,就詳細說這一段的意思精華、精彩的地方。如果時間差不多快要到的時候,那就略說,所以擺在後面。這個講演的程序,這是一再跟諸位同修說明,先念經文。經文是念一段,這一段也不要念得太長。如果這一段文太長了,你就念當中的中段;中段還太長,那我們就念小段。你在科判一看就曉得,科判分得很細膩,雖然是小段,小段下面還有好多科,還有好多層次。所以你只念這個經文長短適中,取一個適中的段落來念。念了以後,就看這段經文裡頭有沒有難懂的字,或者是人家看到容易誤會的字,前面都舉例了,那個提出來說明,叫破字。破字之後,解釋名相,名相解釋之後,就可以一句一句的講,這是講句。講到這一段,你剛好念好了這一段,講到這一段之後有個合講,合講裡面就是把這一段經義,在這個地方說。如果說我們這一開端,念文念完之後就把這一段的意思講出來,後頭講就沒味道了,這個一定要放在後頭。就好比什麼?你看人家表演,舞台表演,舞台表演最後一齣叫壓軸戲,把最好的放在後面,這是精華的部分,應當是這一段講完之後我們再來說。你這個壓軸戲,最好的前面表演完了,後頭都變沒有那點精彩,你說人看了有沒有興趣?壓軸戲在後面,最好的在後面,他在那裡看的時候還等後面,後面還有更好的,那個心情不相同。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前面介紹的時候,簡簡單單幾句話帶過,告訴他好戲在後頭就行了,這個意思點到就行了。所以不可以在前面就把它表演完了,到後頭不好講,沒有精彩的地方。

  合講之後,如果看到聽眾好像還是很難有理解的地方,不妨在這個時候做比喻,或者公案、因緣在這個時候穿插。這個講完之後,再講底下一段,一定要節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段雖然是交代出來,可是底下那些中段、小段,每一細段,我們在講解當中,能把它講得清楚,不必提出來,不必提出來這是一段、這是一段,不必,那個太囉嗦。可是你講的時候,這詞句,人家會聽的,還是清清楚楚,你的段落還是很清楚、很明白,這就是好講。

  末後,這個重要的就是知道連結,全經是一氣呵成,雖然是分很多天講,前一天跟今天一定連起來的。今天跟明天也一定都要連起來,這個不能把它氣斷掉。所以這個裡面就講的過門,連接詞,上面一段跟底下一段,這個連接也是愈簡單愈好,把它連接起來,這個很重要。

  好,今天我們的時間差不多了。那明天就這樣,明天每一位同學都要準備。這個不行,這個大家都洩氣了。今天下午我們批評指教也抽籤,否則的話大家都太客氣了。

  這一段就是平常常常說的,一上台先念段,開卷的時候先按科目段落,叫念段,朗誦經文就是念段。這個段落長的,你就分成小段念;如果短的,你就念一段。念完之後,這再破字、釋名、解句,按照這個順序。一句一句講完之後,這一段是什麼意思,所以有個合講,它這個地方,「復次應進一步,發揮義理」,這個就是合講。合講裡面講什麼?就是舉出宗趣,也就是常說的「揭義舉旨」,就是把這一段的義理、一段的宗旨用最短的言語,最簡單的言語,把它說出來,讓大家知道這一段它的意旨之所在,不至於模糊了。

  比喻裡面,這個也比喻得很好,像蓋樓房一樣,地基就是你念段,念段是個地基。建第一層,裡面就是包括了破字、釋名、解句。第二層,那就是合講,這樓房第二層就是合講,所以「加層喻揭義舉旨」,揭義舉旨在合講裡面。如果還有需要發揮的,那就在後面,在合講後面再發揮議論,或者穿插故事、公案、因緣,都在後面,你這個次序就不至於顛倒,曉得你這一地方是講的經,這個地方是議論,不至於混雜在一起,所以它清清楚楚,段落分明。還有一種例外,就是不按次序,那是對於老學的,老學的人家是字、詞、句、經文都通達,還有什麼好講的?完全是議論,那就是一段文念下來之後,就發揮議論,其他都沒有,這個是對老參、老學的,不是對初機。初機這樣子不可以,所以這是兩種方式,我們應當要曉得。

  好,再下面一位同修來講丙五。

  這個兩段是我們講經技巧裡頭最重要的文,後面講那個守時間,那個知道、抓到就行了。所以這兩段很重要,想再找個人再講一遍。

  這一段,我想大致上沒有問題了,要緊的必須要記住「發議喻證」,就是你發表議論,你舉比喻,舉公案、因緣來作證,說這麼一樁事情。前面第四段裡頭,給你講的念段、破字、釋名、解句、合講,你能夠講經,把這個講到這個地方,你就是會講經的,就是「盡其能事」,行家來聽的時候,你是學過的,你是個內行人,你會講。而發議論,古來的這些老師、這些祖師大德們教學生,五年不准發議論,你有議論也不准你發,為什麼?訓練你的耐心,訓練你的定力。議論是什麼?議論是你自己的悟處,是你自己的體會。初學的人往往體會有的時候不夠深度,有的時候有偏差,怕你發表這些議論,有的時候如果寫成書,過個幾年之後你看到後悔,會有這種事情。所以你看看愈是那些大德,這祖師大德們,他們東西到什麼時候才發表?大概從七十歲以後,人家有這麼大的耐心。

  你看我經過的幾個老師,方東美先生晚年大概到差不多八十歲的時候,七、八十歲了,他的東西,寫的書才出版。有沒有寫?他是已經有寫了,但是不敢出版。常常拿來看,常常修改。李炳老作的詩詞,晚年的時候,大概到九十歲的時候才出版,他那個詩詞修改了五十年。你看一遍一遍修改,那個底稿放在一邊,改了五十年,終於拿出來,那當然是功力爐火純青,一個字毛病都挑不出來。所以他跟我們講,初發心出來講經的人,大概懂得規矩的人不會有錯誤。錯在哪裡?議論,議論就是胡說八道,所有一切過失都在議論。如果你不發表議論,說老實話,你的毛病很少。這只是議論這一條。你說比喻,比喻可以說,公案、因緣都可以說,那是什麼?那都不是自己的意見。就怕發表議論,毛病就在此地。所以老師壓,壓我們就壓這一點,決定不准講,有,有見地也不可以講,你太年輕,你還火候不到。這是訓練定力,從定才開智慧,所以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的。所以這難的就難在議論上,我們舉比喻、舉公案、舉因緣都行,但是這裡面一定要注意到,同樣的不能舉兩條。像公案、因緣可以舉兩條的,一正一反,這不雷同,這樣子可以。你譬如我們講果報,我們講一個善有善報,講一個惡有惡報,這是兩個不同的,這樣行。以單獨就能夠把意思表達出來,令聽眾能夠聽得明白,理解了,這就可以,這就講得很好了。所以議論這一條,我們要特別留意。現在的教學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師生關係非常之密切,這是師徒如父子,學生對老師是絕對服從的,百分之百的服從。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只有勸你,聽不聽,沒有任何人敢約束你的。所以這是提供諸位做一個參考。

  好,你講第六,「相機守時」。大家有沒有聽清楚?還有沒有問題?

  這個講經,開講那一天,第一天叫開場白,很重要,開場白要講不好,人家第二天就不來了。這是最後一天,一部經講圓滿了,怎麼樣收場,收場的話。收場的話也非常重要,不但是全經的結論,而且留給聽眾一個好感,以後的時候再遇到你講經,他自然就來了,你的法緣就非常殊勝。如果這收場收不好,這個法緣恐怕就受很大障礙。以後聽說某人講經,他沒什麼,搖搖頭,這個影響就很大。所以一個開場、一個收場,都是關鍵,開場是關鍵第一次講經,收場是關鍵你爾後,所以很重要。這個裡面講得都很清楚、很明白,舉的例子是一個原則,記住這個原則,到臨時怎麼用法,那是活的,這也都交代清楚了。好,你就接著講下一段。

  這一段他講得很清楚,說明這個威儀就是形象的重要。不但是在講席上,法師是大眾的榜樣、模範,即使在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的時候,都要常常想到。出家,天人師,師是什麼?師就是模範,就是個好樣子。所以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在一切場合當中,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要有一個心,我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像修學,我們在上課,是一切同學的好樣子;我們在工作,是一切夥伴的好樣子,能存這個心,有這個意念,這就是佛弟子。諸佛菩薩對我們的要求,對我們的期望如此。所以這是一定要曉得的,這是在講台上最重要的一個時刻,一定要注重威儀。

  好,底下還可以再講一個。

  這一段也講得很清楚。這個裡面重要的,把這個講演、講課(老師在課堂裡面講課、上課)、講經,這三個都是講,可是因為性質不同,於是這個儀態方式也就不一樣。這裡面最能夠表達的,當然是採取站著的。現在在外國講經,這種場面會常常遇到,他要不是一個佛教的團體,一般請你去講經,你們從電視上可以看到,你看外國講演的時候,它那個講台就這麼一點點大,下面就是一根柱,站在那個地方,你們常常可以看到的。在一般公共的場所,像大會堂、禮堂,會議的場所,都是這樣的講台。以後像這樣的場面,諸位都會常常遇到,也是站著講。但是我們雖然站在那個地方,也跟坐著一樣,最好兩個腿少動作,上身動作可以,兩隻腿要少動作。這就是現代的生活方式跟從前不一樣,在從前這種場面比較少,現在場面很普遍。

  講經,這是講道理,跟講演目的是期望別人贊成我的主張、贊同我的主張,它目的在此地。講課,這是傳授學術,當然跟講經不一樣。講經是教人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其目的是教大家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多麼莊嚴肅穆的一樁大事情。所以他的儀態就要相當的穩重,坐的這個姿勢是最穩重的,所以採取坐式。不但坐,還要盤腿坐。盤腿坐,在坐的當中是更穩重了,這個下面底盤大,上面像一尊寶塔一樣,顯得更為穩重,所以這時才能夠盡其儀規。講的時候,著重在心平氣和,態度肅穆,這八個字非常重要,我們在台上一定能夠遵守這八個字。所以這一樁事情,一定是在心很定,定才能夠生智慧,智慧才能夠在講經時候能有悟處。這是老講經的、常講經的,這個經驗就很多。臨時準備的這些教材,固然是要很用心謹慎,這是我們敬事。講經弘法是我們的事業,這叫敬業,我們對於這個事業要恭敬,那就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去預備,不敢懈怠,不敢馬虎,要認真去做準備工作。雖然有很完備的預備,可是上台之後,往往有新的意思,這就是悟處。這種新意思,一定是從誠敬當中才會有的。如果你沒有恭敬心,沒有真誠心,那你的悟處就很少,甚至於不可能,那你就是照你預備的講稿去講經。所以一定有悟處。

  一些老和尚,我們特別在諦閑老法師,你看他的《圓覺經親聞記》,是江味農居士給他寫的。那是當時有幾位大德居士聽老和尚講經,把這筆記,每個人都寫一點筆記,交給江居士做總整理。整理出來給諦老法師看,諦老看到,他說這個好,這是我講的嗎?諦閑老法師講《圓覺經》,他寫的有講義,那是他的準備,你看現在都可以看得到,這個《圓覺經講義》是老和尚自己寫的。《親聞記》,那裡面講義上沒有寫到的,這是他在臨時講的時候所發揮的,那是他的悟處,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講得這麼好,這就是真誠恭敬,這有悟處。如果沒有誠敬之心,這個感應、悟處就少。所以一定要知道誠,真誠到極處才有感應。

  我們今天說實在的話,煩惱習氣都很重,世間學術跟佛法的修學,遠遠比不上古人,不要說很久,就是近代的,民國初年的這些大德,我們跟他相比都差很遠很遠。今天我們在講台上要把經講好,除了求感應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這是當年我跟李炳老,他老人家傳授我四個字,「至誠感通」。這是在講台上,一定要通達世出世間法。通達世出世間法談何容易,只有一個方法,求感應。用什麼方法求?真誠。真誠到極處,這叫至誠,唯有至誠能感通。這我也寫在這個後面,給李老師紀念的這一篇文章裡頭,諸位都可以能看到。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