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內典研學要領—文言文是佛法祖祖相傳的大道  (第七集)  檔名:23-018-0007

  老和尚:這參考書籍舉的例子是簡簡單單的,我們要知道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但是這些都是為了講席上的設施,所以參考資料是愈豐富愈好,可是那個關鍵是要自己會選擇。參考資料的豐富,就好比採買,把市場上的菜統統都買來了,現在你是個廚師,你怎麼去配菜,你怎麼樣在這麼多豐富材料裡面去選擇,配出好東西來供養大眾,你懂得這個意思。又如同大夫一樣,材料豐富,就好像藥,上山去採藥,種種的統統都有,非常齊全,可是你這個大夫開藥方開哪幾種,你怎麼去選擇去?你怎樣去選擇哪幾種?怎樣去選擇分量?這個就知道了,這是病人得的什麼樣的病,他需要哪幾種藥物來治療。你能夠選擇,無論是廚師配菜,大夫開藥方,要智慧;沒有智慧,這些東西擺在面前就糟了,你全搬出來,什麼都不是,這個藥全搬出來,準把人藥死,不但治不好病,一定全都是送死,所以沒有智慧就不行。

  為什麼前面教給你們五年學戒,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遵守老師的規矩。老師在這五年當中給你什麼?說老實一句話,什麼也沒給你,就是給你講根本智。這個五年當中訓練你,訓練你無知,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丟掉,所有一切知見也都丟掉,恢復你的清淨心,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般若無知」。所以這個五年,老師教你什麼東西?訓練你的就訓練你無知。你真正到無知了,然後這些材料統統堆出來,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知是根本智,後得智一定從根本智裡面生出來的。像一棵樹一樣,你沒有根本,哪有枝葉花果?枝葉花果是後得智。如果從四弘誓願上看,那就更清楚了,根本智是斷煩惱,你看「煩惱無盡誓願斷」,斷了煩惱之後再廣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智慧開了。法門再多,你學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快速,一接觸就都通達,為什麼?智慧開了。所以初學的人,一定督促他一門深入,減少他的負擔,減少他產生的副作用,道理在此地。這個必須要曉得,如果搞錯了,本末倒置,那你得的效果就恰恰相反,你就不能成就。

  說法,這是上講台,那都是五年以後的事情。五年以後,我們智慧開了,心定下來了。心清淨,定下來了,可以將自己廣大的行願兌現了。這個廣大的行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我們的願力。斷煩惱是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學法門是為了普度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不同根性的眾生,要用不同的法門來度脫,所以要廣學法門。末後成佛道,這是自他共同的目標,自己要成佛,也要令一切眾生成佛。所以這些道理一定要明瞭。在現前我們學講經說法,這些是基本的參考資料,必須要有的。註疏,當然古人好,古人是有修有證,不會錯誤。現代人不太可靠,也不能說完全不可靠,所以李炳老在此地講,現代人你要看看他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他是「乘戒俱急」,這個就是解行相應的人,「乘」是解,乘是五乘佛法,「戒」是講他修持,他真有修持,而且對於經教又有研究,這個大概沒有問題。他能勤修,所以他的著作、他的講解,一定不會違背聖言量。聖言量就是經典,經典是佛所說的,不違背經教,這個我們可信。

  它裡面舉的這個字典,這東西是從前的,現在有比這個編得更好的,很多,特別是日本人對於這些東西編得比我們中國人編的高明。像《佛學大辭典》、《佛書解說大辭典》,那是什麼?佛經,這部佛經它裡面給你講得很詳細,是經典的內容它簡單扼要介紹,這個經典是什麼時候,佛在哪裡說的,什麼時候傳到中國來的,什麼人翻譯的,到現在有多少種版本,什麼年代,很詳細。所以這個也是講經很好的參考書,可能他們這圖書館應該有,叫《佛書解說大辭典》,好像有十幾本,你們有沒有看到?沒有看到。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我們講經題,講經題那是最好的資料,它編得很完整。日本。台灣有翻印。我的幾個道場裡面都有,所以這都屬於工具書。

  關於辭典,現在台灣是文化大學編的《中文大辭典》,內容非常豐富,它是這麼厚的冊,十冊,擺起來這麼一大堆,《中文大辭典》。那個很詳細、很詳細,叫《中文大辭典》,這麼厚的本子,十冊,擺起來是一大堆,這個比《康熙字典》、《辭源》、《辭海》是好太多了,它的內容很詳細。《佛光大辭典》還比不上,比不上它,《佛光大辭典》也是最近佛光山他們編的。這些都是屬於參考書。

  在講經規矩裡面,後面會說到,譬如念段、破字,破字就是根據字典。釋名,解釋名相。名相,普通名相,就是一般的辭典。佛學的名相,是《佛學大辭典》、《法相辭典》,這是解釋佛學名詞的,除這個之外,還有《三藏法數》、《教乘法數》,這一類的。後面講的「類書」,佛經裡面講的公案、因緣,這些都有出處的,像《法苑珠林》,《經律異相》它這裡沒有,《佛祖通載》、《太平御覽》是世間法的,前面兩種是佛法裡面的。這些公案、因緣、故事的穿插,舉的比喻,多半都在這些書裡頭,這是參考書,略舉。

  這一段有沒有問題?要沒有問題,我們就進行底下一段。這一段有沒有問題?這很重要,是教給我們取註的方法。我們現在學講經,就是依靠註解。這個裡面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善參考者,只師其意,不師其言也。」這句話很要緊,也就是說你讀古人的註解,你真正把裡面的義理明白了,明白了之後你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意思不講錯就可以了。所以,深講、淺講、長講、短講你就自在了,不必要照他那個文字、語言的講法,那就錯了,這是我們取法於古人東西一個原則。依照人家的講法,這是很笨拙的一個方法。但是,從前李老師,在過去教我們,是依文字的講法,就是他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什麼原因?文化水平太低了。那個班上的學生,一半以上小學程度,所以那是對小學生講的。換句話說,讓你上台去講演,先把講稿給你寫好,你就去背,背,上台就照這一字都不能錯,是這個辦法。從前像唱崑曲的、唱平劇的那些戲子,在舞台上表演都有劇本,劇本都給你寫好了,一個字也不能錯,一個動作也不能錯。而從前唱戲的這些戲子,很多不認識字的,沒念過書的。所以對於這樣初學的人,那就是另外一種方法。「其機如此,豈可不思。」機就是這樣的,那我們用什麼?如果是對於學理很充足的,已經有解有行的,那當然是正規的,正規的就是「只師其意,不師其言」,就是你有這個能力了,有這個能力修學,有這個能力講經弘法,所以這是高水平的。

  所以從前李老師教我們這個本子不拿出來,有道理。拿出來,老師你說的話不是自相矛盾?你叫我們「只師其意,不師其言」,為什麼又要叫我們師你的語言?所以這東西不拿出來,不拿出來就是你的程度不夠。他很有道理,拿出來之後麻煩大了,學生都要提出抗議,所以不拿出來。這是什麼樣的程度,用什麼樣的方法教,講經也是,聽眾什麼樣的程度,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講。所以我們觀機,這觀機非常重要,現代這個時機,一般的文化水平都低落了,為什麼?文言文不念了。我們要不要念文言文?我們要念文言文,我們念文言文比學外國文字重要。你要記住,外國文字是溝通表達的工具,文言文是我們繼承佛陀祖祖相傳的大道。過去都是用文言文記載的,你不懂文言文怎麼行?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沒有別的,非常笨拙,就是背書。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你能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你能夠背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文言文是從前小朋友上學的時候,他天天背,就是那樣學出來的。

  文言文要背什麼材料好?《古文觀止》最好,《古文觀止》是過去好的文章裡面特別挑選出來的,一共有三百多篇,那都是最精純的文字,可以用科判的方法去判它,真的是一個字少不得,一個字也加不得。你加一個字,可以剔掉,累贅;少一個字,它氣就斷掉,它就連不上,確確實實做到不增不減。文章做到這個,很不容易,這是好東西。所以李炳老當時就教給我們要背古文,不從這裡下手不行。所以你們年輕還可以,所謂亡羊補牢,還可以救,一定要下死功夫,就是要背文言文。我在外國,這是勸一些華僑子弟背《無量壽經》,因為李老師給我們的標準是五十篇,《無量壽經》是四十八品,距離五十篇就差兩篇,差不多,可以了,我勸他們背《無量壽經》。背《無量壽經》,對小朋友來講,有四種好處,一舉四得。第一個,他不會忘記中國的語言,他背這些要用普通話去念,中國的言語他學到了。第二,認識中國字,中國的文字他不會忘掉。第三,他能夠學文言文,這是第三種好處。第四種是佛法。你看世出世間法他都得到了,第四種是學佛,佛法他奠定根基了。所以我勸他們背《無量壽經》。

  而佛經的翻譯,諸位要曉得,在當時翻譯的時候,祖師大德已經考慮到了,是最簡單的文字。你看,你跟古文一比的時候,古文深,佛經的文字淺。所以佛經文字,後來稱它叫變文,變化的變,也就是當時的白話文。所以為了佛法普遍流通,佛法的文字力求簡單,淺顯明瞭。所以古時候譯經就著重「簡易淺明」,就著重這四個字,他為了能夠普及。所以佛經的文字淺,比古文淺太多了。所以我現在在國外,走哪裡講經,我都勸他們聽眾,幫助家裡的小孩、要求家裡小孩,把《無量壽經》當作國文課本來念,他能夠收到四種好處,一舉四得。所以這個意思要懂。

  下面舉這個例子,就是古人的註解都是很簡單,而且他著重在釋義,他不解釋文字,文字大家都懂,用不著再解釋,很深的義理,他把它說出來,著重在這個地方。所以對於古人註子他講得很簡單,有必要補充,不補充,人家不清楚、不明瞭。但是太繁瑣的地方一定要簡化,譬如舉這個例子,「八十種隨形好」,這個要說起來太囉嗦,而且很多與我們不相干,沒用處。沒有用處的東西講太多了,人家聽起來就繁瑣了,就沒有必要耽誤人家的時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很清楚,一條一條統統寫出來了。那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做註子,便利我們講經的,我們講經不能不知道,但是講的時候不能全部搬出來。對人講的時候要簡單,自己應該要知道。好,我們可以下課了。

  這一段很重要,佛經裡面很多字,一些人,這是要稍稍不留意,得發生錯誤。

  學生:您老人家再找一個人講。

  老和尚:再找一個人講,多聽幾個人講。

  學生:能力。

  老和尚:好,這一段有四位同學說過了,意思都很清楚了,重要的是要我們對於講經這樁事情要慎重、要敬業,決定不能掉以輕心。中國的文字,許多字都是有一個字念好多種音的,所謂破音字。平常我們從事於這種工作,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業,講經說法是我們一生的事業,應當是在這上多加努力,縱然是很熟悉的一個字,我們沒有事情也去翻翻字典,看它還有多少種念法?還有多少種講法?在什麼地方,哪一種音、哪一個說法適合?能夠講得很通暢,我們來採取。名詞術語也是如此。所以要勤於查字典,勤於查參考資料。像這方面東西,可以多寫一些筆記。這是你參考資料豐富,常識豐富,對於講經說法,答覆聽眾們的疑問,那你就很方便,能夠啟發人的信心。這裡不過是舉出幾個例子而已,從這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中國文字複雜的程度。

  第二段裡面講的「義寄古音」,還是要念古音才正確,不能念錯;念錯了,人家笑話。也有說古音就念錯了,大家都念錯,意義都通,那就隨順了。譬如平常一般講的「矛盾」,矛盾(音頓)是念錯了,正音,你們查查字典,念矛盾(音順),可是大家都念矛盾,行,就從眾,它意思沒錯,音念錯了,意思還對,就可以,可以從眾。你說四書裡面《大學》,你們都曉得,《大學》、《論語》、《中庸》、《孟子》,這四書,那個古音念大學(泰教),古音「大」念泰,泰山的泰,「學」念教,跟教導的教是一個意思。可是現在大家都念《大學》,行,我們也就念《大學》,你念泰教,人家還莫名其妙,說你念錯了。所以這古音跟現在的音,我們要懂得,大家怎麼念,我們就隨順。像這些地方,「龜(音秋)茲」,你念龜(音歸)茲,這個是決定不能原諒的,這是大錯誤,這是古時候國家的名字,絕對不能念成龜(音歸)茲。我們也曾經聽到有法師講經念「龜(音歸)茲國」,那聽眾已經都喪失掉,這法師沒有學問,這法師連這個都念錯了,那可能裡頭錯誤百出了。這是第二一類的。第三一類就是字與字的形狀非常相似,一定要看清楚,不要產生誤會。後面這一段更是望文生義,這是大的忌諱,我們應當要很謹慎、很恭敬的來做這個工作,不能把這字音念錯、意思會錯了。這一段非常重要。下面還有時間,你就再講下去。

  你末後就講錯了,「聽者無,味同嚼蠟」。你把它變成,「聽者無味,同嚼蠟」。聽者沒有味同嚼蠟之感,聽得很舒服,聽得很痛快。對,你把「無」字看掉了。

  學生:斷句斷錯了。

  老和尚:對,不錯。這個一段,「聽者無,味同嚼蠟」,那個點不能點在「無味」。這中國文字很妙,是不是?

  學生:對不起。

  老和尚:看你怎麼點法。這一段叫「消深益淺」。經文裡面有深的,就是深文要淺講,人家才不會感覺到困難。淺文要深講,他才會生起趣味,原來這裡頭還有這麼多東西在這。你看這裡舉的這個例子,「如是我聞」,很淺,這個經是我聽到的,很淺。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註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他這個「如是我聞」四個字就佔了四卷,真是嚇死人。那一句話如果要照《大智度論》講法,好幾天都講不完。這種講法現在,這四個字都講好多天,這部經你要講多少年?算了,他不來聽了。所以像這些地方,你看看古大德他們這些註疏作品裡頭,你就了解。那個時代,行,那個時代是農業時代,大家有這個悠閒的時間。

  所以古代對一般大眾講經,那都還在寺院裡,所謂講「高樹法幢」,這是歡迎大家來聽講。這個事情多半都在秋天跟冬天,秋收以後,大家都沒有事情做,秋收以後,要到明年春耕,這一段期間差不多有二、三個月,這個時候講經,有許多在家的居士們,當然都是念過書的,有學問的,到寺廟來討經單,住在寺廟裡頭,每天來聽經研究經典。這也是文人一樁雅事,所以也很有趣味。他有時間,有的是時間去思考,所以喜歡細講,喜歡深講,喜歡長講,這是那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整個生活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變化,變成是所謂叫分秒必爭。這個分秒必爭四個字,你查古書決定沒有,哪有這個名詞。所以古時候看到現在人這個樣子,搖頭,決定不能作人,人太苦了,作人太苦了,哪有這麼緊張?這個日子不是人過的,不是。

  往後去,大概我看再十年、二十年,整個世界人的生活又會起很大的變化,會起很大的變化,完全走向電腦。所以我提醒你們,不能不學電腦,學電腦比什麼都重要,這的的確確的。電腦非常重要,將來所有一些知識東西都在電腦裡頭,而且將來電腦一定變成像一本書一樣,你走到任何地方隨身攜帶。全世界的那些圖書館裡頭資料都在電腦裡面。佛法,整個佛法也都在電腦裡面。哪裡像你們現在回去帶那麼多東西,累死了。十年、二十年之後沒有了,全部都儲藏在電腦裡頭,你一按鈕全部出來了。你要想印出來,印表機一張一張都給你印出來了;你不希望印那個東西,太囉嗦,就在電腦裡面去看就夠了。而且這個東西包括通信、通話,這都不必去打電話了。所以這個東西將來一發展,電話沒有了,電視也沒有了,要看電視都在電腦螢幕裡頭,娛樂的節目也在裡頭,講經說法也在裡頭。你想聽法師講經說法,那個都在網路上,你一按電腦的時候,就在你面前講經說法,不要到現場去了。所以往後這個世界進入到這個世代,我們不能沒有這個眼光;到那個時候,你應付來不及了,所以這個尖端的科技我們要知道。

  你看最近美國跟蘇聯合作的噴射飛機,昨天報紙上都登出來,現在已經試飛了三十幾次。以後其他一切飛機要淘汰了,從中國飛到美國五個小時,比現在的噴射機的速度要快一倍多。現在的飛機大概是一個小時飛一千公里,將來這個飛機是飛二千四百公里,所以比現在快,快很多。從新加坡到北京大概兩個小時,可能兩個小時都不到,所以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小,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愈來愈密切。所以這個科技,我們要特別留意,否則的話,你真的被這個時代淘汰掉了。所以這是要留意的,如果有這個機會,一定要把握住,去學電腦。

  像如果你們是懂得電腦,而且你們會用電腦的話,我講的這些資料,你們統統都不要帶了,都垃圾把它丟掉了,在網路上統統有,而且比你們現在帶的那個東西還要多。我現在在網路上大概有四十多種,相當齊全。所以你想想看,你有電腦多方便,哪裡要這麼多囉嗦東西?這麼笨重。這個網路,現在不斷在進步,再過個大概一般估計,兩年到三年,音聲、畫面都進去了。現在在網路上完全是文字,再有兩年的時候,我們現場講經就可以從網路上傳播,網路可以儲存,可以轉播,所以非常方便。而且現在的畫面都是彩色的,跟那彩色電視沒有兩樣。這個要懂得時代在變,我們不能落在時代的後面。落在時代後面,那一定要吃虧的。

  這是這一段,講到哪裡?「消深益淺」。所以在這個時代,以及底下這個世紀,我們能把握到簡,簡單容易,淺顯明白,抓住這四個字,你做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會成功。可是這是對別人講解,自己一定要深入。自己可不能淺顯一點,能應付別人就夠了,這個不可以的。自己必定要深入,不要怕難,不要怕辛苦,要認真努力去做。所以對外面弘法是簡易淺明。我們將來傳道,不是這個傳法的,你將來還有傳人,也就是教學,教學一定是要深入,要廣學多聞。對外面,我們是深入淺出,這個是不一樣的。所以對大眾,有對大眾的一套弘法利生的方法;對於教學,有教學一套的方法。所以自己一定要深入,一定要認真去修行,要契入諸佛如來甚深的境界。

  過去弘一大師曾經說過,諸位在他的著作裡面能夠看到,他以為佛法的修學,特別是知識分子,當然在他那個時代,跟我們現在時代又不一樣,他生在民國初年,那比我這代還要早,還要早一代,情形不相同。他認為最理想的是從《華嚴經》進入,這個看法是正確的。《華嚴經》的《疏鈔》,清涼大師作的。《探玄記》是賢首國師作的,那是《六十華嚴》的註解;《疏鈔》是《八十華嚴》的註解,還有李通玄長者的《合論》。而前清乾隆年間,福州鼓山湧泉寺的道霈禪師,那個時候道霈是湧泉寺的住持,他將《疏鈔》跟《合論》會合在一起,《疏論纂要》,編得好。這個《論》跟《疏》,一般人,怎麼可能合在一起?他有辦法把它合在一起,這個東西很難得,很不容易。所以這些東西等於說整個佛法的大辭典,你要從這上奠定基礎,那佛法無論是哪一宗、無論是哪一派,大小乘,三藏經典,你一接觸都是容易貫通。所以從這個地方下手,的確是非常好的方法。

  但是《華嚴》,經大,疏論內容就更豐富,所以這一部經要是講一遍,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討論的話,這一部經就需要四年到五年的時間。如果我們每天做六個小時的話,像我們現在這個研究討論班,每天六個小時的話,兩個小時講解,四個小時做研究討論的工作,大概要四年到五年才能完成。所以現在我們如果有這個緣分就好了,緣的問題。現在就是這些典籍設備都沒有問題,我們這些《疏鈔》、《纂要》,我們都印了很多,印過很多次,數量也相當的豐富,希望大家能發願,佛門常說「有願必成」。這個班當然不是普通的班,也不需要有很多人,真正發心肩負起下一代弘法利生的使命,我們一生把名聞利養果報,這是《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頭所說的,真正捨棄,捨得乾乾淨淨,一心一意來做這個工作。我相信佛菩薩會加持的、會護念的,使我們這因緣會有一天來成熟,我們來從事這個工作,這是在佛法上真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大家發願,那個力量就很大,才有感應。

  所以「消深益淺」,是對於弘揚佛法,利益大眾,必須要做的工作,一定要曉得。所以這個經典,我們的學習,我們現在學習是表達的,一定要淺講,要短講,還要權講,這才能達到弘法利生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