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答問  (第四十二集)  2000/11/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090-0042

  問:這位同學寫得很長,問,「十一年前,我和一位出名的、盛氣凌人的、歡喜辱罵的上司工作了六年。我職位最低,卻一個人負責全部門最繁重的六百名日薪工人的薪資及行政事務。電腦進修課程,我沒得問津,但在年底沒有人去時就逼我去,我因工作繁重不接受進修,卻冤枉我到處閒談。我職位提升又貶,還叫我跳樓。我以為脫離魔掌,誰想到是認賊作父,竟也是一手遮天的上司。自知業障深重,一向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也從不在工作上嘔氣,每次都把工作辦妥以免無故挨罵。前後的這些上司看到我靜靜不愛管閒事,這個也不例外,漸漸的他們把部門內四分之三的工作都推到我身上,且放縱一個不願意工作的聾啞同事在工作上胡鬧生事,而且還狐假虎威找我麻煩,弄到雞犬不寧,而他卻置之不理。因此其他的同事也把責任及做錯的事情都推到我身上,使我四面楚歌,常常無故遭受上司的大聲喝責。我因身心不能平衡而百病纏身,但我都把他們當作菩薩看待,以為他們不會昧著良心而會提升我,但他們把我的報告寫得很壞,把我打入十八層地獄。我不能抑制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些歷史不斷重演,致使我起瞋恨,我感覺得非常悲傷。請問在五濁惡世謀生,不要知道太多事以及一些吃喝玩樂的娛樂,甚至於隨波逐流,這這樣行得通嗎?」

  答:你寫了這麼多敘述你自己的經歷,這在佛法講是業障。為什麼這麼多同事折磨你,不折磨別人?自己要好好的想想。環境能夠待得下去,可以做下去,實在不能,可以換個環境,這個不算是什麼過失,可以調換個環境。

  問:「被人視為避事遁世的時代落伍者,還是業障,我懷疑真正應該是不適者滅亡。」

  答:每一個眾生到這個世間來,佛經講得很清楚,都是業力支配的。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佛的答覆簡單直接:「人生酬業」;就是過去造的業因遇到緣,到這個世間來接受果報。果報各個人不相同,是因為過去生中造的因不一樣,但果報能不能改變?肯定能改。為什麼?因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可以改。

  《了凡四訓》是改造命運最好的榜樣,你真的能把它看懂、看通,好好的念兩、三百遍,且能依教奉行,你的命運決定就好轉。所以,不可以消極,你消極決定是隨業流轉。在這個業報裡面受了很多冤枉、受了很多氣,引起你自己的瞋恨,你將來的果報愈來愈往下墮落,這個決定不能改變命運,一定要曉得斷惡修善、逆來順受。斷惡修善是從心地上下功夫,你能夠在《了凡四訓》裡面建立信心,用《太上感應篇》的方法來積功累德,我相信你的命運三、五年就能夠好轉。

  問:「末學並無參加培訓班,如果依照您老人家所講的經翻譯淺顯,用福建話在居士林大殿與同修研習,請問是否盜法?」

  答:只要居士林的林長同意,你就不算盜法。我們在此地講經教學,這四十多年來沒有版權,你就不是盜法;如果我後面印「版權所有」,你沒有得到我的同意,就算是盜法。但是你來居士林講,跟大家在一塊學習,居士林一定要答應你。居士林的林長,你找他,他若點頭同意,你就可以在此地進修學習。真正發心為佛法、為眾生,不是為名聞利養,你會得到三寶加持,這是好事。

  湖南省的居士兩個問題。

  問:「我在帶領大眾念佛,迴向後,我就遵照淨空老法師所開示的,我帶領大眾念三皈依時:『自皈依佛,皈依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自皈依法,皈依《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皈依僧,皈依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我們在家裡做早晚課,也是這樣念的,請問這樣如法嗎?」

  答:亦如法,亦不如法。如法,是你這麼做並沒有過失;不如法,你跟大家做的不一樣。你自己單獨做,沒有問題;跟大眾在一起,一定要依照大眾依據的儀規。整齊是莊嚴,是莊嚴道場,我們自己不可以標新立異。這個說法是我在介紹講解三皈、傳授三皈時跟大家說的,這個意思你明瞭就好。我們皈依三寶落實在事相上,如果單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一個實質上的形相,我們的皈依依舊感覺得很空虛、不踏實,所以我才特別這樣介紹。這個介紹,也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所以不算錯;但是在大眾做功課儀規裡面,它不是這個念法,我們要從眾,但是心裡頭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才好。

  問:第二個問題,「學淨土的同修往生後,助念十二小時佛號以後,停在家裡兩天或三天再火化安葬。請問我們念佛會的同修,還要不要繼續為他念佛?」

  答:要。他停兩天就念兩天,停三天就念三天,一直送他到安葬或者是火化,念佛不要停止,這是自利利他。

  問:「弟子讀大經,於第四品經文中,『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號曰法藏。』第五品中,『結得大願。…修習功德。滿足五劫。』第九品中,『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於今十劫。』這個時間上就有問題了,「第四品『無央數劫』與第九品『於今十劫』,其時劫不同,可有表法上的意思?懇請釋義。」

  答:「無央數劫」是講阿彌陀佛的因地,實在講,這個時間太久遠了。「十劫」是講他現在示現作佛,就如同我們這個世間,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這個世間為我們示現的意思一樣。要知道阿彌陀佛久遠劫就成佛了,這是實在的,這在經論上佛講得很多。他現在在西方示現作佛,這個時間不長,才十劫。「示現作佛」,要記住這句話,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作佛。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業障深重,福報很淺,壽命很短,諸佛如來示現,一定示現跟這個地區人福德因緣都相同,所以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他就入般涅槃。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人福報大、壽命長,所以阿彌陀佛在那邊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十劫,他還沒有入般涅槃。

  阿彌陀佛壽命多長?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是「無量壽」。無量壽,現在才十劫,正是好時候,我們今天往生到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老前輩,「十劫他就來了」!用意在此地,給我們很大的鼓舞。如果我們把這一生的機緣錯過了,將來的確還有機會到極樂世界,那就不知道要等到多少劫之後。如果再看我們現在這一班同學已經往生的,那個時候見面,總覺得難為情!「為什麼人家十劫就到極樂世界,我們要搞個幾千劫、幾萬劫之後才能去得了?」真正用意在此。諸佛如來多半都是久遠劫修成的,他在世間種種應化,都是善巧方便接引眾生。

  又問:「導師曾提出可拜古人為師,依經典依教奉行,可謂師承。如今弟子唯依導師開示之錄音卡帶學習,請問可謂師承否?」

  答:這也算是有師承。「師承」最重要的定義,就是跟隨一家之學,在一家奠定修學的根基。世法、佛法都沒有兩樣,佛法講開悟,世間法也講開悟,等到自己開悟之後才能夠廣學多聞。根本的老師決定不能夠忘記,這是什麼?尊師重道,這是教學,這是做榜樣給後人學習。我們對自己的老師不尊重,後人就不懂得尊師重道,我們自己不做出榜樣孝順父母,天下人也就不懂得孝順之道。所以自己契入境界之後,大慈悲心就生起來了。什麼叫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表現的是什麼?無非是孝親尊師、愛護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才會落實。愛護一切眾生的根本是愛護父母、愛護師長,這是根。不僅是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化眾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這一個樣子,沒有第二個樣子,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諸位仔細觀察,世間聖人也是這樣,孔夫子、孟夫子亦復如是,我們再看其他的宗教,也沒有例外。這正是諺語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不是大略,是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古今中外這些大德教人完全相同。這是真理,真理沒有兩種,只有一種,這大家都見到的。

  台灣吳居士問:「學生日前於紐西蘭某寺掛單,寺中一位居士年約五十,顯密均通,還通梵文,並已於寺中弘法多年。後期聽聞老法師闡述淨土後,發心行專淨土、理研群經,對老法師十分尊崇讚歎。但他認為老法師談心性略少,於老法師這個層面的境界感到陌生。學生個人認為老法師您的境界絕非一般人得以窺知,但以當今老法師恩德法音普被天下之果,即可得知其契理、契機之因,絕非虛播。為了幫助人更理解您應化之妙行,以為學習指南,請老法師慈悲,教化十方學人。」

  答:怎麼教,我也不曉得。這個事情,學習群經是一樁好事情,但我們要冷靜觀察現前的根機,一門都學不好,如果學得太多就學雜了,學雜了不可能有成就。我們舉簡單例子,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在大學裡面選一個科系專學、專攻,四年就畢業,就拿到學位,這是專!如果學校裡這些科系都好,沒有一個科系不好,你每一個科系都去學,學上四百年都畢不了業。這一點鐘在這個學系上課,下一點鐘跑那個學系上課,學了四百年,什麼都不是,學佛法道理亦復如是。所以佛講無量法門,不是教我們統統要學。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是適應不同根性而說;佛是應機說法,眾生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許許多多法門。會學的人要懂得,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一門深入,你很快就能成就。

  一門成就,跟諸位說,一切門都成就。我在講席裡常用比喻來說,就像一個圓,我們希望成就的是達到圓心。我們今天在圓周上,圓周上的點是無量無邊,每一個點就是一個法門,你要一門深入,決定會達到圓心;你要所有法門都學,你就在圓周上團團轉,永遠轉不到圓心。可是達到圓心,所有的法門都通了,為什麼?每一個法門都可以達到圓心。佛家講:「一門通,一切門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你一個法門通達了,「通」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這才叫通,沒有到見性你沒有通;見性之後就圓通了,所有法門全都通了。你沒有見性,你的知見就侷限在你一門、一部經。

  所以一個法門、一部經,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門。真實門,它是說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雖然真實門連跡象都沒有,方便門會通真實門,你要會修,從方便裡面通真實。真實是什麼?是戒、定、慧。哪一部經不是講戒、定、慧?「戒」是講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依照這個理論去修學;修學的樞紐是得定,定深了就開智慧。

  我們現在是初學,處處都著相,這是初學,這是中下根性。上上根人學,完全不著相,雖不著相要不要經本?要。如果說不著相,經本都不著了,還是著相,著了「空」。依舊有經本,空、有兩邊都不著。有經本是不著空,雖有經本,天天讀經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離心緣相,這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教導我們的「離相而不著有」;展開經卷,天天恭恭敬敬的讀,一個字也沒有念錯,不著空。這個修學法是空、有兩邊不著,能夠明心見性,能夠得定、得三昧,能夠開慧。智慧開了,明心見性,這就通了。

  我們今天學習,如果一味執著在言語文字,這是障礙,這樣的學習不能見性。這樣的學習只可以說是世間善法,來生得人天福報。你真的依教修行,你得人天福報;如果不能夠依教修行,你也得福報,這個福報可能在餓鬼道、畜生道享,這個世間很多人養寵物,牠真有福報。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記住!「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今天幫助廣大的同修,絕大部分都是中下根性的人,我們勸導,我們自己也做榜樣,一門深入,要能信、能解、能行,然後才能夠契入。有能力的同學也要一門深入,你才會有進步。佛家講「精進」,進是進步,為什麼加「精」字?精是純而不雜,就是一門深入的意思,因為這樣修學,你的進度快速。能不能參考一些其他經論?可以。與我自己主修的經論有關係的也可以看,幫助自己開悟,用意在這個地方。但決定不能離開主軸、主修,離開主修就錯了,這是一個方法。

  什麼時候你會開悟?每一個人的因緣不相同。有人很快,我們在過去傳記裡面看到,有人三、五年開悟,有人二、三十年開悟,有人三、四十年開悟,都不一樣。開悟一是看根性,一是看緣分,但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就是「勇猛精進,鍥而不捨」,這才有開悟的可能;如果懶散,根再利的人也不會開悟。所以「精進」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問題我們就講到此地,同學若有疑問,現在我們在新加坡每天講《華嚴經》,這問題就解決了。《華嚴經》是佛家的根本法輪,是一大藏教的總綱領,研究這部經就等於研究全部的佛法。

  這位同修有三個問題。

  第一問:「所說念佛,心聽心念,有時用意識心回光觀心一處念佛,有時念多了心太累。請開示。」

  答:這個現象不只你一個人有,有這個現象的人很多,你問得很好。念佛要怎樣不累?不但是念佛,從事任何工作,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不看別的,你看《華嚴經》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尊佛示現在人間,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你仔細去查一查經,哪一個人說是累了?我們沒有聽說過,沒有見到過。我們想:為什麼菩薩示現他不累,我們會累,這原因在哪裡?要把原因找到,你再把原因消除,你就會跟諸佛菩薩一樣,永遠都不累了。其實,這種事情經論裡面佛說得很多。

  為什麼會累?有「我」,「我」累了。我今天做了好多工作,我累了。佛菩薩為什麼不累?他沒有「我」,他做再多的工作,他沒有我,誰累了?道理在此地。《金剛經》一開端佛就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只要有四相,他一定會累;念佛也會累,讀經也會累,幹什麼都會累。如果四相沒有了,他絕對不會累。他要是累了,問他:「誰累了?」由此可知,這是一個心理的問題,不是生理的問題。

  佛講:「境隨心轉。」我們的心不健康,心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身就會累。心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身工作不會累,日夜工作都不會累。但是,你需不需要休息?需要。為什麼需要?別人都睡覺,你一個人在幹,幹是沒錯,但是別人發現:「哎呀!你是神,你不是人。你這個法門我不能跟你學。」諸佛菩薩示現要跟人完全一樣,他不累,不累他也做休息的樣子,是這個意思。所以示現要跟眾生完全相同,這才能教化眾生。「我跟你一樣,我能修得成功,你也能」,他才會相信。你表現很特異,別人看到,「你行我不行,我沒有辦法跟你學」,別人信心就沒有了。幫助一切眾生建立信心,必須要跟眾生一樣,這才顯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我們是凡夫,當然這個境界一下轉不過來。我們念佛或者拜佛用功覺得累的時候,要求三寶加持,這是屬於業障,這個業障突破就不會累了。你們在念佛堂裡面有這個經驗,你初到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到了晚上兩、三點的時候很難過,可是你把它熬過去之後,精神愈來愈有了,這是很多同修都有的經驗。第一天能熬過去,到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精神就愈來愈好,你會很正常,不會感覺得疲厭。所以七天七夜念佛,念下來之後,還想念個七天七夜。我們現在人講「瓶頸」,那個瓶頸要突破,不突破就被它障礙,我們的精神就提不起來;突破之後,往後才一帆風順,才能夠排除一切障礙。但是突破瓶頸是很艱難的,這個艱難必須克服,我們才會有成就,這個要祈求三寶加持。

  第二問:「心念心也聽,身念身也聽,有時觀心帶動全身在念也在聽。請問這樣念對不對?」

  答:這個我第一次聽說。心念心聽,我知道,心念身也在聽,這個我沒聽說過,是不是講心念耳聽?「心念耳聽」是祖師說的,佛號從心裡面起來,口裡念出去,耳朵再聽進去,這種念佛容易攝心,把我們的妄想雜念打掉,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攝心的方法有很多種,這是其中的一種,我們都可以嘗試。哪一種有效,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妄想,我們的功夫就能得力,所以都可以試試看。哪個方法對自己有效果,這個方法就正確,就適合自己修學。

  你要問哪個方法好、哪個方法正確?這個很難講,各人根性不一樣。就像我們得病,大家平常講的傷風感冒,這是我們常遇到的。傷風感冒有很多種,傷風感冒因每一個人體質不一樣,有人用這個感冒藥一吃就好,有的人吃了很久都不會好,換一種藥他馬上就好了。你就曉得,同樣是一種病,其實不是完全相同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的修學亦復如是。八萬四千法門,佛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契機就是第一。契我的機,這個法門對我來說第一;契你的機,對你講是第一。每一個人根機不一樣,我們只能講大同當中還有小異。

  「念佛法門」是最契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機,所以它叫特別法門,它不是個普通法門。特別在哪裡?什麼樣根機它都適合。古大德教導我們,念佛的總綱領、總原則,大勢至菩薩提出來的。夏蓮居老居士說,大勢至菩薩是我們淨宗初祖,這個話古來的祖師大德沒有說過,我也沒有聽說過。他提出來之後,我仔細想想有道理,他講的話沒錯。為什麼?在虛空法界首先提倡專修專弘淨宗法門,確實是大勢至菩薩是第一個人,他是法界初祖。

  於是我們就想到另一個初祖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我們知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他在華嚴會上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是我們娑婆世界專修專弘淨宗的初祖。於是初祖就多了。慧遠大師是中國的初祖。我過去在美國,長住在美國的時候,有一年我到北京去看黃念祖老居士,黃老居士就勸我:「你到美國去當初祖。」所以講初祖,要看哪一個初祖。

  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他留下的教誨不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它是二百四十四個字,真的講得極好,講得圓圓滿滿,我們不能不敬佩!他說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講的效果是「不假方便」,這句話講得好,不必借其他法門來幫助,這一門就行了,就「自得心開」了。「自得心開」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可是那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重要。

  有人問我,「怎樣都攝六根,六根又怎樣都攝?」我告訴他:「淨念相繼。」又問,「怎麼樣才能淨念相繼?」我說:「都攝六根。」問的、答的都在一起。如果這個話你還參不透,我們就說白一點。我們講「淨念相繼」,淨念相繼著重在「淨」。覺明妙行菩薩,他老人家講得好,《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裡面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相繼。你有疑惑,你的念不清淨,有夾雜,你的念不清淨,所以「淨念」的意思,至少要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這個講得好,你能夠真正把功夫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六根就都攝了。這是念佛最高的指導原則,往後歷代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方法都出不了這個範圍。

  不但是修淨土,修任何法門,你能夠掌握到這個綱領,沒有一個不成就,真的是法門平等。因此,無論是世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首先是信心,你要沒有信心就難了,所以第一要緊的是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了六條信心,第一條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有作佛的因,這非常重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自己煩惱習氣,這個人必定成功。第二條是相信老師,老師是佛,對於老師的教誨決定相信沒有懷疑。「我就學一部經,就遵守一部經的理論方法,我一生都不改變」,這個人決定成功。

  不要說學經,我們看過去倓虛老法師跟我們講,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他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什麼都不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相信,他不懷疑,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四年就站著往生。他不需要經,他有信、有願、有行,《彌陀經》講的信願行三個條件他具足了。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待諦閑老和尚替他辦後事,這不容易!往生之後站三天,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其他什麼都沒有。六個字都有這麼大的成就,你搞了許許多多經論,走的時候還躺在床上走,這怎能比得上人家,你才知道「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重要。你要跟他講這八個字,那個鍋漏匠聽不懂,但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但他不懂。他不懷疑,他有信心,真的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就符合大勢至所說的這個原則,六個字成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問:第三個問題,「有時用心聽,聽到虛空每個地方有聲念佛,並同時也會帶動身心都念,有時身體內外有明亮的感覺。」

  答:這個都是好境界,念佛功夫得力都有這個境界,也不是你一個人有。但是你要記住,境界現前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有麻煩了,會變成魔障。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要去理會它,那就是好境界。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裡面教導我們的,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都不需要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