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教文化節談話—教學為先  (共一集)  2012/9/7-10  台灣台北市世貿中心  檔名:21-67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大家請坐。今天是二0一二佛教文化節,徐老要我跟大家講幾句話。正好前兩個星期我訪問馬來西亞,跟馬來西亞的華校校長、老師們見面,我講到「教學為先」。有些老師很感動,要我把大意寫出來,我今天就照寫的大意在這裡做個報告,敬請大家指教。

  中國文化我相信不止五千年,五千年是從有文字開始,黃帝創造文字到現在,大概四千五百年,但是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早年我跟印度教往來,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他告訴我,他說他們傳說有一萬三千多年的歷史。所以我也相信,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少過它,應該也有一萬三千年。我們從孔子學習的態度來看,也能夠證明這點,夫子當年在世,他是生在春秋的時代,那個時候社會已經亂了。孟子生在戰國,那動亂就更嚴重,都是生活在亂世。所以孔子的修學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這就是真正是個老實、聽話、真幹的人。他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種人難得,這種人修學聖教,無論是世間出世間,決定有成就。

  現在人的毛病在哪裡?就是喜歡創造、發明、創新,認為舊的東西都太落伍,不適合時代,一定要創新,把社會創成這個樣子。不知道現在的社會動亂、地球災變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創新來的,人人都要創新搞成這個樣子。這什麼原因?我們要曉得,古人不但佛是明心見性,我覺得中國孔子、孟子、堯舜、文武,也都是聖人,也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要不見性怎麼會知道人性本善!能說得出這句話,跟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一個意思。性德是沒有空間跟時間限制的,萬古常新,祖宗留下來這些東西,我們在這十幾年也走遍了五大洲,每個地方都能適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跟他講全都能接受。由此可知,它根本就是超過時間、超過空間,你怎麼能說它是舊的?它沒有新舊,永恆不變,我們怎麼創新,也出不了它的範圍。只有破壞它而沒有能夠幫助它,這個因果自己要負責任。

  世出世間我們講文化,文化的根就是孝道,這個能夠看得出來很明顯。我有一年在日本開會,那邊的同學也很多,修淨土的同學他們常常圍在我身邊。有一天我在外面散步,也有十幾個人陪著我,我突然發現,我們當中有個年輕的媽媽,推著她四個月的小孩,嬰兒。我突然停下來,我讓大家站在旁邊,圍繞著這個小車子,我說大家來看,看什麼?看父子有親。這個嬰兒雖然不會說話,還不認生,他還不知道認生,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動作,那個對父母的愛。每個人去抱他,你看他那個真,那是真正的愛心沒有絲毫夾雜。中國文化的起源就從這來,老祖宗有智慧看出來了,這就人性本善,所以教育的理念就從這裡產生的。如何能把這樣的親愛,真誠親愛絲毫夾雜沒有,一生完完整整保存下來而不變質?這個好,那用什麼方法?那就得用教育,落實在教學上。所以《三字經》上說「性相近,習相遠」,這就說明一定要教。本性本善,習性不善,如何能叫習性跟本性相應,這就是聖賢教育。所以中國聖賢教育是愛的教育,是真誠的愛心。「苟不教,性乃遷」,後面的人我們也稱古人,有兩句話說得好,「子不教,人心壞了;人不學,社會亂了」。今天不就這個樣子嗎?千百年的古人就說過了,不能創新,這是出自於自性的,你怎麼能創新?明心見性,我要創新,我要建個新的明心見性,以前老了不要,這行嗎?所以這點我們一定要記住,夫子永遠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所以孝真的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國文化的本,我們用樹木來在比喻,本是從根上生的。佛法也不例外,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淨業三福,現在人都要修福,福從哪裡來的?第一福是根,人天福報。佛說了四句話,這四句話就是真正的福,你照這個去學,你的福報就現前。第一個「孝養父母」,不孝父母肯定沒福;第二個「奉事師長」,不敬老師的人沒福,不敬老師愚痴沒智慧;第三個「慈心不殺」,喜歡殺生、沒有慈悲心的人決定沒福;最後一個「修十善業」,如果他的行為、思想跟十善相違背,那就十惡,這人決定沒福。這就大家都要求福報,福從哪裡來?你看佛這四句話,這四句話是世出世間福德的根,福德之本。現在人天天知道希望享福,他不知道福從哪來的,所以雖然有錢、有地位,以為很有福報,但是他生活得很痛苦。那苦就他沒福,沒有福對一對,佛這四句話他沒有。

  如果有這四句話,雖然貧賤他活得很快樂,為什麼?那就有福,他活得很自在,你一見到他,一定看到他滿心歡喜。這福從哪裡來?這個一定要知道。東方人的人生觀跟西方人不一樣,現在我們學西方麻煩就來了,說以人為本這個觀念麻煩就來了。老祖宗的人生觀,是「凡是人,皆須愛」,一切眾生我們是一家人。佛是更深一層,佛肯定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比一家人還要親。對人要真誠的愛心,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對一切萬事萬物都用這個愛心,永恆不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我們要記住!落實在孝親尊師,佛經上講奉事師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尊師重道。

  中國這個國家,有歷史有五千年,這個國家確確實實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這兩千多年來,中國是大一統,沒有分裂。每個朝代,都有一定相當長的時間是太平盛世,怎麼得來的?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對中國古人非常佩服。歐洲羅馬一千年,亡國之後再不能統一,完全分裂了。中國一直是統一的,這是非常非常可貴。唯有統一才能出現太平盛世,才能出現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什麼?全靠教育。外國有識之士雖然不多,但是他們研究很透徹,中國的學者沒聽說這麼說過。他們認為這種成就,完全是中國古人的智慧,他說他們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成果,都記載在歷史裡頭去。看到中國《四庫全書》都歎為觀止,《大英百科全書》跟它一比,那大巫見小巫了,不能比。這些典籍裡頭記的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大學》裡頭給我們列出了八個目,三綱八目,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一套的智慧,這一套的理念跟經驗圓圓滿滿。

  現在全世界有識之士都在尋求,都找這個東西。中國古籍裡頭有非常圓滿的資料,這個財產是屬於全人類的,不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全人類的財產,祖宗是全人類的祖宗。但是這些記載的全用的文言文,文言文是老祖宗最偉大的發明,今天科技怎麼發明,都比不上文言文。文言文萬古常新,用這個方法記載下來,你只要學會文言文,就等於跟千萬年前老祖宗面對面談話,不會錯會意思這還得了嗎?難不難學?不難學,外國人學文言文,我都問他學多久?都是三年,每個人告訴我都是三年。在美國我參觀紐約大學的時候,問到他們學中文的同學,他們讀古書。我遇到一個還是用《華嚴經》寫博士論文,他看清涼大師的《疏鈔》,有這樣的能力我很佩服。我到倫敦去訪問,我去過兩次,代表漢學的三個學校,牛津、劍橋跟倫敦大學,這三個學校對漢學研究,還是倫敦大學領先。我跟他們的同學交流,跟他們的教授們交流,他們用儒釋道的經典寫論文,我就問問每個人,你們學文言文學多久?這對我們是莫大的鼓勵,外國人三年,就能夠有能力去讀《四庫全書》。我們認為這非常困難,看外國人這不是難事,外國人三年,我想中國人學頂多兩年,就有能力閱讀。

  以前我們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他那個時候給我們講《古文觀止》,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如果能夠熟讀一百篇你能夠寫文言文。文言文的功底是要背誦的,而且時間都是在少年時代,古人背書,小學是完全背誦,沒有講解。現在人認為那個教學的方法是落伍,填鴨子式天天給小孩子填,小孩什麼也不知道。殊不知古人有大智慧,讓小孩背書真正的目的不是記誦,不是的。我們學了佛,搞到現在才完全搞清楚,古人這種教學方法是培養聖賢的,不是培養普通人的,聖賢的教學法。聖賢教學法那就是永遠要保持這一個人的童心,童心是什麼?「清淨平等覺」,我們《無量壽經》經題上說的。用什麼方法保護他?背書是最好的方法。

  他不背書他也會胡思亂想,他的妄念、雜念一定多。背書,天天盯著他背書,所以他心清淨,他沒有雜念、他沒有妄想,這是第一個目標,真正目標。至於記的那些東西是副作用,附帶的,那不是主要的。這就是佛家所說的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看他在童年這段時間,大概在十歲之前養他的清淨心,讓他學規矩,一舉一動都如理如法,他一生都不會改變。你愈想那種教學方法,教學的方式、內容它有道理,那個道理太深,現在人不懂,我們要不學佛我們也看不懂。希望小孩成聖成賢,出家希望他成菩薩、成佛,這都是大成就!「戒經」裡面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華嚴經》上善財童子,那是一切人都是老師;跟《論語》上講的「三人行,必有吾師」,完全是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時時刻刻都在學習,看到好,好人、好事我們要學習;看他做的惡,惡人、惡事我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每個人都是老師。你要會學怎麼會不成就!

  中國文化的骨髓,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以我們能夠肯定,倫常道德千萬年前就存在,老祖宗就在教人了。五倫只有二十個字,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個字不可能傳錯,世代相傳。孔子用文字把它寫下來流傳給後世,這集大成者,這今天講會集。孔子是個會集古聖先賢大成的專家,自己沒有創造發明,但是他有智慧選擇,能夠辨別邪正、知道真假,好東西全留給後人,不好的東西早就淘汰掉了。現在人看到古時候東西還有糟粕,糟粕在哪裡?糟粕在孔子那時候就淘汰掉,就沒有了。我們讀史書上說,孔子那個時代詩,也就是唱歌的歌詞有幾千首,孔子刪定之後,只留下三百零五篇精華,糟粕淘汰掉,還等著你現在人?所以留下來全是精華,世世代代都在淘汰,留下來最精彩、精闢的東西這個我們要知道。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這根,教育是文化的生機這是本。故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

  再看大乘佛法,諸佛報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沒有一尊佛不教學,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教學是不中斷的,為什麼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換個身體,不是這個肉身,血肉之軀沒有了,換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法性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是不生不滅,沒有改變,年歲再大,萬歲萬萬歲看起來還是十七、八歲,不改變。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世間這個五種欲財色名食睡,極樂世界都沒有。所以阿彌陀佛講經是沒有中斷的,聽眾也沒有中斷的,那裡成就多快!我們這邊不管怎麼精進,你得睡覺、你得吃飯,睡覺、吃飯耽誤多少時間?極樂世界成就快有它成就的環境。我們這個身怎麼會變出另外一種身?這就是蓮花化生。蓮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坐在蓮花裡面,坐在蓮花裡面就產生了蛻變。像我們看到的蠶,我們看過的,你看蠶牠結成一個繭,在繭裡面牠產生變化,牠就變成蛾,長了翅膀牠就會飛出來,整個變了。

  我們在蓮花裡頭如此,坐在蓮花,從這個地方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當中我們的身體完全變了。這個我們得感謝阿彌陀佛,我們自己要能夠會變的時候,那要修行很長的時間。經上講得很好,必須我們真正把煩惱斷盡、業障消掉了,才產生變化。到極樂世界不需要,蓮花幫助我們產生變化,這就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而且極樂世界的成就,我在初學佛時候,老師告訴我,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是非常符合科學精神的邏輯思惟。阿彌陀佛只發了這個願,看到六道眾生太苦了,發了個大願,怎樣幫助六道眾生離苦得樂,他就是動這個念頭。向老師請教,老師沒有跟他說,只教他去參觀訪問諸佛剎土。他用了很長的時間,遍法界虛空界每尊佛的剎土他都去參學、去考察、去學習。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好的統統記下來,不好的全不要,這樣累積成這個報告就是四十八願。

  四十八願是他的報告,五劫參學一切諸佛剎土的報告,極樂世界就是從這裡出現的,根據這個報告。所以極樂世界的成就,超過一切諸佛剎土,這集大成,這是會集,會集一切諸佛真善美慧,這麼成就的。不是憑空想的,也不是老師教他的,不是,這是符合現在人講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妄念上來的。你有妄念你就有苦受,創新就是個妄念,不肯相信老祖宗東西這個人沒福,他會受苦。新的東西是可以有,所謂是推陳出新,新一定要有舊的基礎。像一棵千年老樹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但是它沒有離開它的根本,這是對的。你不要根本自己搞一個,沒這個道理,那苦頭可夠你受的,你不可能成就。

  一本經那是根本,你看每個朝代註解不一樣,註解一樣的,何必那麼多註解?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這部經在現在這個時代,應該要怎麼用它,用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所以你會看的,你看清朝的註解,適合於那個時代;看唐朝註解,那是唐朝那個時候社會,你能從這看到。活東西,不是死的,你明白這個,從這個裡面你有心得,那是什麼?智慧自然發現。絕對不是想像,想像是落在意識裡頭去,錯了;不需要想像,自然就冒出來那是智慧。你就曉得在現前怎麼個用法,完全是活活潑潑的,這個道理要懂。《壇經》這類的書要多看幾遍,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生一天經也沒聽過,禪堂、念佛堂都沒進去過,他為什麼什麼都知道,不認識字,你把經書念給他聽,他聽了幾句,不必聽完全,聽幾句就全部都明白,就可以叫你不要念,我全知道了,那叫智慧。那不是學來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開發出來了,所以叫你開智慧,佛門重視這點。不重視記誦,記得多、念得多沒用,一定是活學活用,這個所謂是上上根人。

  我們沒這個能力,沒這個能力就得按部就班,照釋迦牟尼佛在《佛藏經》裡面所說的,《佛藏經》是一部經,不是《大藏經》,叫《佛藏經》,這個經裡面佛說,「佛子(叫著大家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你躐等了,你沒有按部就班,你看上中下根都要用這個方法。上上根例外可以躐等,可以不用這方法,像惠能那上上根。惠能大師之前沒聽說過,惠能大師以後到今天,也沒見到一個,我們看到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是怎麼成就的?理我們明白,他有能力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同時放下,大乘經上說,這就叫成佛,所以惠能成佛了。那我們,我們曉得,我們放不下,道理完全明白就是放不下。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這是最深層的,分別是第二層,執著是最粗、是最明顯的這第一層。佛說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就證阿羅漢果,證到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這是佛門叫小聖,等於說小學畢業。再往上提升,要把分別斷掉,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分別,分別斷掉,他就升級他是菩薩。菩薩沒分別,但是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斷掉,這個人就成佛了。

  這三大類的煩惱,最粗的、最容易斷的,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我們都放不下。但是我們這些年的學習,體會到一些,你放下得愈多你就愈自在,你的智慧就愈增長。如果這些你抓得很緊,那你只是記誦,只是把佛法變成了知識,這我們在一般學校看到的,我在倫敦這幾個學校看到最明顯的,全都是知識,而不是智慧。智慧決定用在生活上,你的生活一定非常活潑、非常自在,處事待人接物決定融合在中道上。佛法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華嚴經》上說的,那是形容菩薩。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這個人有福報,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生活是究竟美滿。於名利不相干,於貧富貴賤不相干這叫道!孔子沒有很高的地位,也沒有財富,一生生活得很快樂。弟子當中特別是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過那樣的生活他快樂,從來沒有看到,顏回感覺得有什麼困難、困苦,沒有,一天到晚快樂無比,那叫真正的人生。

  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去過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一輩子不是短時間,一生沒更改,這是告訴我們,樂,真快樂。佛出現在世間,他的目標是離苦得樂,如果佛要不能離苦得樂,我們學他幹什麼?真樂。樂在什麼?樂在智慧,智慧現前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兩句話原本是一般人讚美上帝的,其實上帝還有所不能、還有所不知。佛菩薩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怎麼會不快樂!所以我們要認真去學習。佛認真來說他不是宗教,宗教裡頭最重要的,要有一個造物主真神。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面佛陀、菩薩、羅漢,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學位的名稱,怎樣才能拿得?我們《無量壽經》上經題就這五個字,你能得到清淨心,你就拿到阿羅漢;你得到平等心,你就是菩薩;你要覺悟了,覺而不迷那你就是佛陀,學位的名稱。宗教裡頭不能,上帝只有一個,不能說人人都可以成為神、成為上帝,絕對不許可的。可是佛教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而且說得很乾脆,是一切眾生一定成佛只是早晚,現在你迷,你幾時覺了你就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

  淨土宗的修學,依據的理論,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經》上講的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麼?佛是你的真心,真心叫做佛,佛是覺悟的意思、是明瞭的意思。真心是覺悟,妄心迷惑,真心不迷,你只要把真心找到,你就大徹大悟。所以佛陀教育,現在誤會的人很多,把它看作宗教,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把它當作宗教,所以不願意去碰它。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把佛教介紹給我,我們「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他告訴我,我那個時候很驚訝,講到最後怎麼會講到宗教裡去?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知道,釋迦牟尼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這樣告訴我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才把我改變過來!老師又告訴我,今天佛經哲學不在寺廟。我說為什麼?現在出家人不學了。在哪裡?在經典裡頭。指出我一條路,真正要學佛要從經典當中去學。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如果不重要,這不說清楚、不說明白,我到寺廟裡頭接觸出家人,我看他們好像不大對勁,就會懷疑老師講的話有問題。老師說明白那就沒話說了。出家人裡頭也真正有研究的,少,不像從前,兩百年前出家人各個都是大哲學家,都是有德行、有學問的,他們專攻。現在人不學這個東西,讓社會大眾產生嚴重的誤會,最高的享受沒享受到,這很可惜。

  這是我們把傳統東西認識清楚,認識清楚實在講得力於佛法,佛法是智慧。回過頭來看儒、看道,佩服得五體投地,你真能看清楚。然後再回過頭來,再看看全世界其他宗教完全了解,宗教的歸宿都在天堂。佛教對於天講得很清楚,天有二十八層,我們讀它的經典知道它在哪一層天,它跟那層相應,得真修,不真修去不了。這個道理就是《易經》上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這個道理。你們的道德、興趣都相同自然在一起,你有天的德行你當然到那去,別的地方你不習慣。所以這是自自然然你感應,你要生天,佛教給你生天的方法,你好好的去修十善業道,上品十善生欲界天,色界天修禪定,無色界天修四空定,佛真教給你方法。但是沒出六道輪迴,都叫做世間法,不出六道輪迴很麻煩,為什麼?六道很苦。天壽命很長,福報很大,他也有命終的時候,命終之後怎麼辦?我們阿賴耶識裡頭還有不善的念頭,造的有不善業,這個東西會有現行,這個起現行你就入三惡道去了,所以這是不究竟的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的機會無比殊勝莊嚴,遇到大乘、遇到淨宗,決定在一生當中我們要超越。

  我在這個短文旁邊寫了一些字,但是很容易懂,一看就明白。創業齊家,這個上面是「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安身立命我們講到格物致知,物是什麼?欲望,欲望害人,欲望是毒品,這個必須要知道。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貪瞋痴慢疑這叫五毒,我們裡面有五毒,外面再結合這些欲望,那個麻煩就大了。現在你享受那個樂是很短暫的,你將來果報,苦報無邊,太苦了。講因果報應我們一般都說道教,《太上感應篇》是過去明清兩代讀書人必讀的,那個時候的讀書人都用功過格,《了凡四訓》上功過格,所以寺廟裡頭都有,雲谷禪師那裡都有。功過格就是根據《太上感應篇》,裡面講了一百九十多樁善惡報應,什麼樣的因應對什麼樣的果報,一點都不差。人要懂得因果報應,不敢做壞事;懂得倫理道德,羞於做壞事,做壞事心不安,不好意思;懂得因果報應不敢,你這後頭有懲罰、有報應,不敢做。這對於世道人心有非常大的幫助。

  所以格物,格是格鬥,要跟物欲做一番格鬥,不會再受它干擾。物欲放下,智慧就現前,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念書也有,心地清淨的人有智慧。鄉下阿公阿婆心地清淨,人非常慈悲,他有智慧,他不認識字。只有智慧現前,物欲減少智慧現前,誠意才會現前,就是真誠心。誠意是佛教講的菩提心,《觀經》上菩提心的體是什麼?至誠心。至誠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有誠意心就正,起心動念與性德會完全相應,自然相應不必要學。心正,心正身就修,心正言行當然正,不會有過失。一個人把這些功夫做到,就會影響一家人,就能齊家。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國,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再往外推廣。天下平,平是公平,整個世界一切眾生都得到公平,這就是天下太平。今天講和諧世界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不需要用武力,用武力太可怕!我們做一堂佛事,多少鬼神到這個地方來求超度,裡面最多的是什麼?戰爭的。自古以來每次戰爭那死亡的人,都還沒有離開地獄道,沒有離開餓鬼道,來求超度。所以用戰爭做為手段,這是最大的錯誤,決定不能用這個。

  唐太宗墮地獄,離開地獄的時候,把這些事情告訴我們,他那個時候年輕,打仗殺人太多,墮無間地獄。他是不知道,原來文化可以統治國家,佛法可以統治國家,不要用戰爭,不必用殺戮,他現在才知道。那幸虧編了這本東西《群書治要》,他就憑這個功德出來的,沒有這分功德他可憐,他出不來。很難得,好像是去年三月,唐太宗附體找我,在圖文巴附在悟忍師妹妹身上,一跪下來,那時候這本書樣本寄到圖文巴,我們打開來看,有七、八個人打開來看。忍師妹妹也在,突然跪下來,我是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有什麼事情?來感恩的。我們才曉得,我們印這是無意,不是為他印的,他就這分功德離開地獄,告訴我,這本書可以救全世界。因為這句話,所以我才動個念頭,要翻成外國文字,他說能救全世界,這是真的。這是中國六十五種古籍的精華,會集成一本的,確確實實從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在裡頭,真正是寶典,在現前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當年魏徵這些人編這部書,無量功德;現在諸位發這樣的大心,把它註解、把它注音,翻成白話文再翻成外國文,那個功德跟魏徵沒有兩樣,大功德、大好事。

  所以教學這是因,國豐民安這是果,太平盛世正教要尚德,崇尚倫理道德天下就太平,盛世就出現。如果要捨棄了倫理道德,這個世界決定是大亂,所以長治久安,要教學為先。道德仁義禮在中國全出現過,三皇行道,五帝行的是德,五帝那個時候比三皇就比不上,我們看這一直走下坡這五千年,這講五千年。到三王夏商周講仁,德都沒有辦法做到;春秋五霸,仁沒有了講義,還講義氣。秦統一中國,十五年亡國,漢取而代之,漢朝建立了正式的制度,以禮治天下。這個五德禮是基礎,禮沒有了世間就亂;而禮是以信為基礎,信德,講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人常說的。信是基礎,今天信沒有了,沒有人講信用,禮沒有、信沒有怎麼辦?確實有不少志士仁人,想幫助社會、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安定和平,不知道從哪做起。

  要從自己做起,不從自己做起全都落空,自己從哪裡做起?自己從仁義禮智信從這做起,所以我們要把它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真正把這東西做到,做出好榜樣,周邊就影響別人,他就來學。能夠有一個村莊,我住在這裡三年,我這個村莊上都學會,影響就擴大。一個村莊再就擴大叫一個鄉鎮,一個鄉鎮做好,就可以對全世界宣揚,讓全世界來觀摩、來看,他們信心就建立。所以我們鼓勵宗教,決定不能小看了宗教,離開宗教教育,我們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能夠讓社會恢復安定和平,想不出。只有宗教團結、宗教互相學習、宗教回歸教育,今天社會問題才能解決。所以宗教這種聯誼的活動,回歸教學的活動,互相學習的活動,這個要多辦。當然最理想的是聯合國,我們還跟它有一點關係,而且這是聯合國願意做的事情。過去對宗教無知,不敢接觸宗教,以為宗教都是恐怖分子,都是惹麻煩的。我們在二00六年辦了一場,他們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宗教是和睦的。我們十個宗教手牽手,在聯合國大堂裡面為世界和平做祈禱,這大家看到的,慢慢態度改變了。

  可是宗教自身要反省,要努力改過自新,依照自己的經典認真努力去落實。經教要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讀《無量壽經》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我們看到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阿彌陀佛是怎麼樣在那裡教學,為什麼教學得那麼成功,統統都是我們的榜樣,而且是最好的榜樣。仁義禮智信這是五常,常就是永恆不變,跟佛家講的五戒完全相同,仁是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就是五戒,這聖人教的完全相同。《左傳》上有一句話左丘明講的,「人棄常則妖興」,常就是五常。五戒五常沒有了,這個社會是什麼社會?妖魔鬼怪麻煩就來了,妖魔鬼怪社會亂了,災難現前了,這把今天的社會狀況全說出來了。所以古人說「失道而後德」,這幾句話在中國都實現了。「失德而後仁」,這三王,「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是道德最後的底限,失則天下大亂。

  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佛性,故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什麼?簡單的說,佛是福慧圓滿具足的人,這個人在印度就稱作佛。我們要不要福慧?我們不要佛就是不要福,不要福就貧賤、不要慧就愚痴,願意做個愚痴,沒智慧的人嗎?又不願意,所以對佛這意思不懂,不曉得什麼意思。老祖宗不迷信,看到印度這麼的好東西,馬上就接受了,而且真學。歷代這些帝王在佛經上下功夫的人很多,他們懂得。內蒙金峰教授介紹蒙古文《大藏經》,有一篇文字我看了,它裡頭有一段話,我覺得非常重要,它說中國古代這些帝王,把儒釋道都運用得非常妥善,以儒治國;以佛教民,教化人民用佛來教;用道祭祖,祭祖宗、祭天地用道教。它統統用上,所以社會和諧,國家強盛。釋迦說,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後面我補充一點,是從《孔子家語》裡面節錄的,《群書治要》裡頭有這一段。這段是什麼?是說明中國婦女在古代的地位,這很多人不知道,地位非常崇高,你看「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三代是夏商周,夏是夏禹四百年,成湯六百年,周八百年,一千八百年那些歷代的帝王沒有不敬妻子,為什麼?「蓋有道焉」,有道理,他才能把國家治好。這個對於現在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要都學會了,我相信這個社會很快就恢復正常。「妻也者,親之主也」,我們講家庭主婦,主就好像宰相一樣,相夫教子,家裡實際事情是她操作、她管的,家的主人。「子也者,親之後也」,妳的兒子是他父親後代,祖宗的後代,那要是沒有後代就沒有了。「敢不敬與」?不能不敬。所以你看她是什麼身分,一定要尊敬。「敬也者,敬身為大」,這就說的道理就很深了,一定是先敬自己,愛人者先愛自己。沒有自愛的人,他不會愛人;不會尊敬自己的人,他不會尊敬別人。都得從自己做起!「身也者」,為什麼要敬我的身?就身一舉一動要合乎規矩。為什麼?「親之支也」,父親生我們兄弟姐妹,等於像樹一樣,它生了幾個枝,我們跟父親是一體,我這身壞了,我傷了父親的心大不孝,「敢不敬與」。

  「不敬其身」,就是今天講不尊重自己,「是傷其親」,《弟子規》裡頭都有。孝,最大的孝是要養父母之志,可是今天父母之志變了,我聽說今天做父母的人,兒子缺德沒關係,不能缺錢。這個跟古人就不一樣,古人德比錢重要,沒有錢不重要,有德重要。我們看孔子就是個好例子,夫子的外公把他的女兒嫁給孔家,生了孔子那也是慧眼,觀察孔家五代都是積功累德,就斷定這個人家後來一定有聖人出,出聖賢。把女兒嫁給他家這生了孔子,外公有眼光,德重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定要認真去做,決定有好處,這一生有好處,來生好處更大。不懂這個道理,用種種非法手段奪取名利,現在是得到了,得到還是你命裡有的,但是打折扣,你心裡也不安,來世麻煩可大了。你看連唐太宗都墮無間地獄,你說可怕不可怕?這不是他自己說出來,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好皇帝!就是殺人太多。「不敬其身」,不自愛,不重視自己的,這是不孝。「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之而亡」。這就說得很嚴重,父母是親,再往上去祖宗是本,現在人不要父母,也不要祖宗,這個麻煩比什麼都大。父母親、祖宗不要了自己能好嗎?細心去觀察有沒有好下場的?我們就能夠看出來。

  「三者,百姓之象也」,這講國家領導人,三者是什麼?自身、妻、兒女這個三者。自身要自愛,要自己尊重自己;要尊重妻子,要敬愛妻子。這是什麼?百姓之象,象就是效法,百姓看到都學你。每個家庭都能這樣和睦相處,這社會不就安定了!世界不就太平了!家齊國治誰帶頭?領導人帶頭,領導人不帶頭就亂了。「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則大化愾乎天下矣」。大化是教化,倫理道德的教化,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定要重視自己、妻子、兒女是一體,以真誠的尊重、敬愛,然後我們再能把這個理念擴大,對我們鄰居、對我們鄉里,都能夠有這樣真誠的愛心,見面沒有不打招呼的。四攝法告訴我們,布施,鄰居我們常常送些禮物給他,我這裡很多,大家送來供養我的,我又吃不了,我就分配給大家。所以我們的鄰居非常好,見面都是笑咪咪的,我住在那個地方還不到半年。這個鄰居告訴我,從前沒有這樣的,從前見面都不打招呼的,都像沒有看見一樣。現在見面統統和睦起來了,居住在這個地方和睦起來了。我們都用四攝法,住在這裡三年,這個村、小鎮就變成一家人。

  我們在圖文巴住了十年,才有今天圖文巴這些宗教的領導人,想把圖文巴打造成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這十年的影響這個好!這個城市建成,我鼓勵大家希望一年成就,十年的基礎一年讓宗教團結起來,宗教回歸教學來領導,讓這個城市真正成為和諧示範的城市。確實它是有代表性,因為這個小城十萬人八十個族群,不同的民族,八十個不同民族,一百多種不同的語言,生活在一塊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像一家人一樣非常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我覺得這不但是祖宗加持,是每個宗教神明都在加持,才會有這種瑞相出現。好,我的報告可能超出一點時間,就到此地,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