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知恩報恩  (第一集)  1998/1  美國聖荷西  檔名:21-059-0001

  楊會長、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

  今天是新年的開始,時間雖然不長,我們能在此地聚會也感覺得法喜充滿。每一次來,總會跟大家閒話家常。今天我看這個桌子上有一份講義,這一份講義是去年年底,新加坡淨宗學會召開了一次淨宗聯誼會,目的是希望全世界每個地區修學淨宗的同修彼此能夠認識,互相協助,這個用意很好。李木源居士來找我,他說我們這次開會要標出一個會議的精神,我就告訴他會議的精神之所在,正好趙樸初老居士提了四個字:「知恩報恩」。這四個字意義很深,在《大般若經》裡面,這是二地菩薩修學的一個主要科目。在《大般若經》裡面,二地菩薩總共修學八個科目,「知恩報恩」是其中之一。大家都曉得,現在的社會動亂不安,每一個人都很憂慮,如何能幫助這個社會?實在講,這四個字就是針對現前動亂的一付良藥。

  我們學佛,每一天迴向偈都要念幾遍,迴向偈裡頭有兩句:「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每一天都在念,念的時候輕易的從口頭上滑過,沒做到!為什麼做不到?不知道「恩」。那怎麼能談得上報恩!所以一定要知道恩。四種恩,第一個是父母,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很可惜現代人都把父母忘掉了,這就是一切動亂災難的根本。他連父母都忘掉了,這還得了嗎?第二個是老師的恩,現在師道也不存在了。過去古老的中國教育,一個年輕人的成就,一定要依賴父母跟師長密切的配合來教導他,他才能成人。孝順父母,父母對兒女說不出口。做父母的人教導你的兒女,「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應該要孝順我。」人家反抗,「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教孝是第三者,老師來教。老師要把這樁事情說明,有道理、有方法、有事實真相,所以老師教孝。父母教自己的子女要尊師重道,這樣兩方面互相教,這個小孩才能有成就。

  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所以孝道沒有了,師道也沒有了。你要想天下不亂,那怎麼可能?不可能的事情。災難很多,諸位稍稍留意一點現在的資訊傳播,災難到處都是,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嚴重,我們萬萬不可以掉以輕心。對自己個人來講怎麼辦?從前李炳南老居士的話,「我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真正要想得生淨土,必須萬緣放下,對世間、出世間沒有絲毫留戀。真放得下,你才能有把握走得了,這個是上上之策。

  我們還沒有去之前,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就應當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認識這個環境,來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我們為佛弟子,幫助佛教化眾生,幫助裡面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做到。自己做不到,你怎麼勸人家?效果很難收到。必須自己認真去做,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人看。時間久了,三年五載,必定有人看到之後會受感動。所以佛法要行,說在其次,我們要做到。能把這四個字「知恩報恩」做到,經上講你至少是二地菩薩,不是凡夫。

  除父母、師長之恩外,有國家之恩,我們居住在這塊土地上,這塊土地與我們有恩,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愛護這塊土地?再就是一切眾生與我們有恩,有情眾生,我們叫動物;無情的眾生,植物、礦物,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活所需、衣食住行,都要仰賴一切眾生的供給。一定要知道這個恩德,然後你才會想到去報恩。能報恩就能度眾生苦。

  第二句「下濟三途苦」,三途是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餓鬼、畜生是果報,果必有因,因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我們現代名詞講病毒,這三種是嚴重的病毒。所有世間一切的災病,都從三毒發生的,所以要想拯濟三途苦,就要把貪瞋痴拔除。從什麼地方做?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去要求別人,你要求別人,你就錯了。儒家跟佛家都是講求內省的功夫,就是向內反省,做這個功夫,這個重要。要把自己的貪瞋痴慢拔掉,然後就能夠幫助別人了。自己沒有離開三毒,幫助別人的效果非常有限。縱然你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做得很有成績,到哪一天你這個三毒忍不住一發作了,大家對你過去所作所為都不相信了,就前功盡棄,那怎麼能成就?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內心的三毒煩惱拔除,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菩薩度眾生一定先度自己。不能度自己而能度別人,沒這回事。這個話的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所以一定要拔除自己這個病毒。內有三毒,外面才有誘惑,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內外交感,哪有不病的道理?人就會生病,就會有災難。不但我們個人有病苦、有災難,整個社會都有災難,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修行要從本身做起。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一再提到,這個事情要真幹,不是幹假的,要真幹。真正肯捨,真正肯放下,才能夠自度度他。所以我說「知恩報恩」這四個字,做為我們淨宗聯誼會的精神之所在,很好!

  去年五月間,我到北京訪問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門口有八個字,「學為人師,身為世範」,身體,身為世範。我改了一個字,我把它改成「行為世範」。校長告訴我,這八個字是他們全校老師共同擬訂的。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這八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八個字就是圓圓滿滿的佛法。他們學校教「作師」、「作範」,因為它是師範學校,學生畢業出來之後,將來分發到全國各地方,都去作老師。這個師範的範圍小,佛家講的師範範圍大,佛是教我們每一個人都作師,每一個人都作世範。

  你看《華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實在講這是五十三尊佛。他們示現應化在世間,表演出這個形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表演這些幹什麼?就是上報四恩,下濟三苦,佛菩薩表演的就是這些。在自己現實的生活當中,作師作範。我們現前,生活裡面有富裕的,也有貧賤的,無論過什麼樣的日子,你在生活裡頭作榜樣、作模範。每個人的工作不相同,在你現前工作上作模範、作好樣子。

  諸佛菩薩是九法界眾生的大導師,就是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你能夠作師作範,常常存這個心,你就荷擔如來家業,佛家的事業你就承擔了。處處給眾生作好樣子。我們動一個念頭,自己要反省,這個念頭能不能給一切眾生作好樣子;不能給一切眾生作榜樣的,這個念頭不能起。我們開口說話,要想想這一句話是不是能給社會大眾作好樣子?如果不能,這個話就不能講。時時刻刻存心作師作範,就是作菩薩、作佛。一切菩薩諸佛,就是九法界眾生最好的師範,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

  李居士給我談到這個問題,我就把這十二個字告訴他,這十二個字做為我們淨宗同修精神的依歸,這樣就好。接著他就要我在開會的頭一天做一個致辭,我就寫這麼一段,這是我開會致辭的內容。依據教、理、行、果這個四段。

  「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科書—經典。我們依什麼樣的經典來修學?「總依淨宗五經一論」。淨宗在最近的十年,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之後到今天十二年了,是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們才在各個地方提倡淨宗學會,提倡專修專弘。時間並不長,可是效果非常殊勝,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有許多人來給我說,也有不少人讚歎,我說這個成就絕對不是我們幾個人的能力所做到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成績?第一個是這個時代眾生的機緣成熟。就像《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時代的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就了。眾生的緣成就,就能感得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淨宗傳播這麼快,影響這麼大。這是諸佛菩薩,大眾的善根,我們怎麼可以居功?我們不過是適逢其會而已,這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在這個時代裡面,每一個人生活、工作種種壓力很重,如果經論分量太多,一般人確確實實無法接受。淨宗所依的典籍,在所有各宗裡面分量最少,雖然是五經一論,要把它合訂印起來還只一小冊,所以它的分量不多。分量雖然不多,裡面的義理真的是圓滿,可以說究竟圓滿,非常適合於現代人。所以這個本子推出去之後,大家能生歡喜心,很有它的道理。

  我們提倡在五經裡面,專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們採取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他這個本子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會集得好,把這些艱難生澀的句子都捨棄掉,所以我們看起來淺顯,很容易懂,不難讀也不難理解,這是它的長處。雖然這個本子是流通了,這個本子現在流通的量,我們做最保守的估計,恐怕要超過二百萬冊,這是最保守的估計。我們希望這一部經能夠讓初中的學生看得懂,才能做到普度眾生。實在講我們何嘗不希望小學生都能看得懂?但是我現在確實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辦法讓小學生看懂。現在我們寫了一個易解、簡註,這個目標就是讓初中學生能夠看懂。這個書是從前韓館長的願望,她給《彌陀經》寫了易解,茗山老和尚看到了,就告訴她,妳給《無量壽經》也寫個易解。她把這個事情常常放在心上,到去年三月她往生了,這個事情她沒做,但是她就咐託給我們,希望我們把這個工作做好。

  我在新加坡第三屆的培訓班,就把易解當作一門功課,讓全體同學來參與。不錯,在這段時間當中完成了。完成之後我要看,裡面有相當篇幅的更動,大概我給它改的佔全文的三分之一,改得很多。版面重新排,這個本子大概兩個月之後可以出版。這是《無量壽經》最簡單的註解,希望這個經、這個法門,能夠普及到一切眾生。如果說是時間不夠,沒有時間深入經藏的話,一部經就足夠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提出這八個字,一門深入。

  古人給我們講深入經藏,這一句話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這個經藏就是大藏經,你深入經藏,廣學多聞;另外一種解釋就是一部經,一部經深入,藏是這個經文裡頭字字句句所含藏的無盡義,你能夠深入,古德常講「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那是你真正深入。所以我們可以取第二種的講解法,一部經深入。怎麼深入法?這就是教、理、行、果。你是依教,你要解其理。理有性之理、有義之理,義理的範圍比較淺,性理的範圍就深了。

  不僅僅是禪宗講參禪、明心見性,讀經一樣也明心見性。所以一部經,要明心見性就容易太多了。為什麼?見性要靠定功,你心不定,你怎麼能見性?一樣東西,心容易定;你要涉獵太多的話,心就定不下來,那麼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不是功夫。所以一部經深入能得定,成就三昧,得定之後,這才會開悟。在佛門裡,教下叫大開圓解,禪宗裡面叫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用參禪的方法得到的,大開圓解是研究經教裡面得到的,這正是所謂法門有無量無邊,其實確實是殊途同歸。也就是參禪能開悟,讀經也能開悟,研教也能開悟,念佛也能開悟,持咒也能開悟,問題就是在你功夫要下得深。什麼叫深?深就是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功夫就深了。你還有分別執著,沒功夫,那是凡夫,那不能解決問題。不但生死大事六道問題不能解決,眼前的禍福都不能解決,這些都是事實。所以一定要修清淨心。

  諸位就明瞭,修清淨心,一門深入真的就方便太多了。這是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定要對它深解義趣,要真的懂、真的明瞭,懂了之後要去做,做不到沒有用處,一定要做到。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我們也照發了,讀經文就發願了,發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哪些事情應當要做的,我們要記住,認真努力去把它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決定不可以去做,這才叫真正修行。所以經文你要是不能記住,你不能夠了解、你不能實行,西方極樂世界再好,你這一生還是沒分,這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告訴我們,三乘人有因無果。因是什麼?修行。哪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聲聞修四諦法,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萬行。他有修,沒有結果,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說他沒有結果?不能脫離十法界。所以末後告訴我們,只有一乘教有因有果。《華嚴》是一乘教,淨土也是一乘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有果。不能往生沒有果,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瞭。六道是怎麼形成的?執著形成的。你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你就脫離六道輪迴。十法界怎麼來的?分別來的。由此可知,離開一切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你依舊不能夠離開分別執著,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所以這是有因無果。

  我們修學其他法門,要想超越十法界真的太難了,可以說是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誰肯捨?誰肯把一切法捨得乾乾淨淨?誰能做到一絲毫都不沾惹?這才知道修行證果真的難。幸好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也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不二法門。不僅僅如此,它最殊勝的,經上常講「難信之法」,難信在哪裡?五乘齊入報土,這個難,五乘是講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平等成佛。這個的確是所有一切經論裡頭沒說過的,沒這種說法。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所以只要依靠一部經典,老實念就成功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五經裡面最重要的是三種,《無量壽經》是一種,《彌陀經要解》是一種,《普賢行願品疏鈔》,這三種最重要。我過去學佛,也特別留意這三樣東西。以後接觸黃念祖居士,黃居士把夏老的一些資料送給我,夏老也是這樣提倡的,也是特別標榜這三種。三種可以同時學,三種也可以任選一種,一門深入都好。另外就是淨宗祖師的語錄,特別是印光大師的《文鈔》。最要緊的就是要掌握住。

  佛法,經典裡面常常比喻是良藥,把佛比作大醫王,眾生都是病人。所以講經說法,經怎麼講?經要應病與藥,藥到病除,那你講的就有用處。如果你所講的脫離現實,與現實的生活工作毫不相關,那個經講了有什麼用處?沒用。發心學講經的人,一定要注意到這個問題。要仔細觀察現在眾生的毛病是什麼?心理上的毛病、思想上的毛病、見解上的毛病、言語造作上的毛病是些什麼?你能夠了解,然後拿著經教才可以給他治病、給他對治。經沒有一定的講法,活活潑潑。任何一部經典,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但是我們拿出來對治眾生的毛病,往往在無量義裡頭只取一個意思,就能把人病治好。不是叫你無量義都搬出來,搬出來沒用處。

  過去我在講席給大家報告過,經是佛說的,永遠不變,超時間、超空間,講法因人、因事而異。我們讀古人的註解,看古人對這部經的講法,你就曉得他那個時代眾生害的些什麼病,你看他怎麼講的,準得利益。漢朝人的註解跟唐朝人的註解不一樣,那就說明漢朝人害的毛病跟唐朝不一樣;唐朝人害的毛病跟宋朝人也不一樣,現在人害的毛病跟古時候不相同。這是說我們參考古人的註解是有必要了解他們的講法,他們為什麼講得那麼活潑?為什麼講得那麼圓融?我們從這些方法裡頭推陳出新。參考這些舊的處方,我們在這裡得經驗,新的東西出來了,新的東西才能解決現代人的問題。世間法裡頭求新求變,佛法的講解也要求新求變。求新求變是方式上、技巧上,原理原則決定不變。原理原則是什麼?斷貪瞋痴,這個不變。斷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原理不變。古今這些大德,他們講解的技巧不一樣,都能夠引人入勝,都能叫聽者得真實的利益,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這個「教」所依的,的確是很簡單,這一點點、幾本書能解決問題嗎?真能解決問題。實際上講,一部經就是一切經,任何一部經都是一切經的濃縮,任何一部經展開來就是一切經。《華嚴》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沒有一多。你往這上面去體會,你的心就定了,心就轉了,這對於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我們講到「理」,理是理論、道理。道理都在經上,我們這裡列出五條。第一條「信依《要解》六信」。淨宗法門最重要的條件是三個—信、願、行。信是根本,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了六條,非常重要。第一個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佛性。我們說得淺顯一點,說得白一點,要相信自己有良心,這個話你總能懂吧!王陽明「致良知」,首先要相信,相信我自己有良心,就是相信我自己可以做個好人,相信我自己能作師、能作範,這個很重要。第二才相信佛。所以頭一個要相信自己,你自己要失去信心的話,佛也幫不上忙。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決定要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這一生決定可以作佛。用什麼方法?念佛往生淨土,決定可以作佛。有了這個信心之後,要把不能作佛的障礙捨掉,不能作佛的那些障礙是業障,一定要把它捨掉。要真正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真心的發露懺悔,永遠不再造,這就是把障礙去掉了。

  我們要相信佛,相信經典裡面所說的理、事、因、果。這是蕅益大師跟我們講信,信要具足這六條。他講得很好,簡單明瞭,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無量壽經》上說,「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我們要有這個信心,我們有能力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就是《無量壽經》,我們有能力把《無量壽經》做到,要有這個信心,這就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我們的良心就是佛性,我們有良知良能,要護持。

  再看第二段,「十界一真,世出世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所有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他們的看法正確沒有錯誤。十界就是十法界,一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不好懂,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都是我們真心所變現的。這個意思難懂。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當你夢醒的時候,你想一想夢中的境界,都好像是真的,夢醒之後知道這夢是假的。其實正在作夢的時候,又何嘗是真的?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所變現的這個境界,為什麼有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底下講的「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現象產生了變化。

  所以大乘經上才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萬法?是的。既是萬法,萬法皆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因果就是講轉變、相續,因果是講這兩種現象,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佛說一切經教,離不開因果的定律。《華嚴》講五周因果,《法華》講一乘因果。佛說的一切法,那個法也是因緣生法。所以佛才教給我們,法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這個道理很深。

  這四句不但要記住,要常作如是觀。境界一現前,你馬上就想到,「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會生煩惱。什麼煩惱?喜怒哀樂,這個念頭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淡了,假的不是真的。你就能恢復你的平常心,平常心是真心,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這是真心。能做得到嗎?能,諸佛菩薩做到了。他為什麼做得到?他知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對這兩句深深的理解。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兩句也常念,出大門就忘掉,不管用,還把這個境界當真,在這裡面起貪瞋痴慢。我們不如佛菩薩的地方就在此地。

  《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這四句話好!第一句教我們「觀法如化」,法是一切法,這一句就是《金剛經》上的四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變成四個字:觀法如化。你能入這個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定的,「三昧常寂」,這是大受用,《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現前了。三昧常寂就是清淨平等覺,這還得了!圓滿的智慧現前。它起作用,「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法性是理,萬事萬法的大道理,明瞭了、貫通了。所有一切現象,他沒有一樣不清楚的,十法界、一真法界。眾生相意思很廣,眾生不是講人,也不是講生物,所有一切現象就用這兩個字包括了,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眾生兩個字的本意是這個講法,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他都明瞭、都通達。

  「住真實慧」,前面第二條所講就是真實智慧,他的心安住在真實的智慧,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開是開示,這裡面的意思,不但是包括講演,還包括表演。表演是做給別人看,像五十三參做給別人看。顯是明顯,明顯的指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前面第二段裡所說的,這是真實之際,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說的、他所行的,與事實真相都相應,這叫做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給眾生帶來的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個事實真相,在《般若經》裡面講「諸法實相」,跟諸法實相相應。

  下面這兩句,大慈悲心自然生起,不必要勸。「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同體大悲心生出來了。為什麼?他明瞭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都是自心的幻相,離開自心無有一法可得。那麼自己在哪裡?一切法就是自己。禪宗開悟之後,我們在語錄裡看到,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講一體,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你能愛護他,就是愛護自己,你糟蹋他,就是糟蹋自己。覺悟的人,愛護自己,迷惑顛倒的人,糟蹋自己。

  諸佛菩薩覺悟了,所以對一切眾生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條件,沒有條件。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任何條件,他愛護關懷,全心全力的幫助。為什麼?他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這是覺悟了。迷了的人,自他是二不是一。有執著,頭一種是我執,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另外的身體不是自己。然後所做出來的,損人利己,利益這個身體,損害眾多的身體。不知道眾多身體是自己,等於說把眾多的自己毀掉了,留下這個小小的一個自己,也保不住,絕大的錯誤!這是講觀念轉變過來,能夠看一切眾生跟看自己一樣。

  念念普利群生,普就是平等,普遍幫助眾生,念念當中幫助眾生。心心流入覺海,就是不迷,真正做到覺而不迷,所謂是朗然大覺。在一切時、一切處,總是關心一切眾生的疾苦,總是盡心盡力幫助眾生解除這些痛苦。佛菩薩雖然是有這個心,有這個願,也有這個能力,很可惜的,眾生不肯接受,那就沒法子。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是我們眾生迷惑顛倒,產生一個很大的抗拒力量不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業障。

  下面這一條,「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之行,破除一切妄想執著」,這句話很重要。往年,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提出的修行綱領十六個字,我們仔細去觀察,這十六個字他真做到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做到,也以此教化眾生。可是這十六個字,前面兩句太深,現在一般人看不懂。什麼叫敦倫盡分?什麼叫閑邪存誠?懂的人不多,所以我變了一變,編了這二十個字,比他老人家多了四個字。他十六個字,我們用二十個字,這個好懂。

  「真誠」,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就是《四帖疏》,跟我們重複講了好多遍,「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句話重要。現在這個世間,有些人說不可以老實,老實人活不下去,老實人沒飯吃,所以大家都不老實了,這問題嚴重。老實人一樣賺錢,老實人一樣過得很自在。我在新加坡看到一個傅居士,傅來成,我叫他做菩薩商人,他每年大概可以賺新加坡的錢一千多萬,你看他每天是悠哉悠哉的,好像他沒工作。這個人就憑老實,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句句都是實話,沒有一句假話。做生意納稅,百分之百的納稅,絕不是找一個會計師能不能逃一點稅,他沒有。規規矩矩,他一年還賺那麼多錢。我們跟《了凡四訓》對照一下,沒錯。命裡頭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想盡方法也得不到。

  傅居士,我們這裡不少同修認識見過面的,他大概是小學畢業,所以程度很差,也沒有學過英文,在新加坡做生意,跟歐洲人往來,語言就是障礙,他找翻譯。歐洲這些大企業家、商主,為什麼會找到他?就是看到他老實可靠,所以把總代理權都交給他,靠得住。他說:我什麼能力都沒有,就是老實。生意來的時候,他又不會做,他不會做生意。所以他要請人,他說我不是請伙計,我是請老闆,請人來幫他做,請老闆,真的是請老闆。他請的這個人,就教他誠實、教他老實。他人到哪裡找?他告訴我,到寺廟裡去找。常常逛寺廟,看到年輕人,這個相貌還不錯,在那裡磕頭拜拜的時候,求籤問卦,他在旁邊聽。如果聽這個年輕人是為父母,這不錯,孝子,他就找這個人。觀察幾次之後,他就找他談話,現在有生意的機會,你要不要做?這樣找人,所以他也很聰明。他說我不能先告訴,先告訴人就作弊了,假的,他不讓人知道,就偷偷的到寺廟裡去打聽,去找好人,然後就把生意介紹給他做。做的時候特別關照他:你做成功了,我就得利益,你做失敗,我一切都完了,都靠你。所以他找的人都不錯,都很好。做上三年,三年很守規矩,他就把你直接介紹給他東家。這個人很了不起,介紹給這些大企業家,介紹給他們,讓你自己獨立去發展,他只賺小利益。所以老老實實他一樣賺錢,納稅百分之百還賺錢。所以真誠非常重要。

  你心地真誠,真誠心待人,別人用虛假心對待我們,不要去計較,只問我們自己真誠待人就行了。他搞虛假,他走六道輪迴,我們要走一真法界,我們兩個走的路不一樣。他要用真誠,他也擺脫六道輪迴了。所以不要去計較別人,不要去看別人,時時刻刻回過頭來看自己。禪宗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有沒有過失?沒有。怎麼沒有?他做出好榜樣,是做出來讓我們學習的;他做壞榜樣,也是叫我們反省,不要做那些事情。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沒有一個是壞人,都是佛菩薩。你的心多清淨、多歡喜,法喜充滿,你的日子過得多自在。所以世間沒有一個是惡人,沒有一個是壞人。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然後才是真正覺悟,以大慈大悲心處事待人接物。你在生活上所表演的,自自然然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妄想、執著縱然不能除盡,也會逐漸的淡下去,這對我們自己利益就大了。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