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恩信義之旅開示 (共一集) 2009/6/23 台灣高雄 檔名:21-533-0001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請坐。今天在此地,我收到世界儒商聯合會,他們要舉辦一個「孝恩信義之旅」,時間是在七月四號到十一號。我先把他們邀請的短信給大家念一遍,「本次孝恩信義之旅,主要是走三國路線(就中國三國時代的路線)和晉商的路線,也有徒步黃河,感受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內容。上午、下午參觀學習,晚上辦班講座,老師和同道們舉辦講座,帶領大家學習傳統文化,踐行《弟子規》,都很有功德。弘道的方法有多種,肖先生(肖先華先生)集合自己九年徒步黃河,苦行各地尋根考察的經歷,策劃這次孝恩信義之旅,就是要增加一種學習中華文化,踐行《弟子規》的方式,要深入到那些展示中國文化,忠孝節義內核的歷史文化現場,向古聖先賢學習,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實現快樂、成功、幸福的人生」。
這是他給我們的短信,我看了之後非常羡慕,因為我對於這次他們所選的路線,我嚮往非常久了,可是我在這一生當中都沒有做過。首先我做個簡單的介紹,我出生在安徽廬江縣金牛鎮,三歲移居到東鄉,就是現在的順港,我在順港住了七年,都住在鄉下,十歲以前都住鄉下。鄉下人很純樸,所以我有幸度過一個童真的童年,確實是用現在講的,完全不懂事的一個童年,這才有幸福。我看現在的小朋友二、三歲他懂得很多,就煩惱很多、憂慮很多。我在十歲,應該說是在十四歲之前都不懂事,所以說真正過著幸福美滿的童年。十歲離開家鄉,我父親在福建工作,我們就跟著父親到福建。第二年抗戰就起來,盧溝橋事變,這就八年抗戰,這八年非常辛苦。我父親從軍,在第七十四軍服務,我們那個時候年紀小十四、五歲,跟著軍隊走,所以沒有時間念書,失學三年。三年之後,我們到了貴州才上學,在貴州銅仁國立第三中學念了一年多。念了三個學期抗戰勝利,勝利之後回到南京,在南京住了一年,所以一生都是過著流浪的生活。
三十八年也就是一九四九年,我到台灣,在台灣舉目無親,一定要靠自己工作來養活自己,非常想讀書,沒有機會。那個時候找工作非常困難,遇到一個同鄉給我介紹到軍事機關,做小職員,擔任抄寫公文,做這項工作,算是安定下來。非常想學習,利用公餘的時間,好在工作不太多,每天大概工作四、五個小時就夠了,還能抽出二、三個小時來讀書。所以在這個時候我認識了方東美先生,這是當代的一位哲學家,承蒙他的厚愛。他是安徽桐城人,跟我們家鄉是鄰縣,距離很近,這位老鄉長的照顧非常的難得,他把他所學的東西介紹給我,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我們每個星期就是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上午兩個小時,上課是在他家裡,小客廳一個小圓桌,學生就是我一個人,我受到這樣的優待。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這是我跟佛結了緣,講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向老師請教,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怎麼會有哲學?」他說「你不知道。」方先生大我二十多歲,是我父親一輩的人,那年我二十六歲。方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是大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又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因為跟他學這個單元,把以往對於佛法錯誤的誤會就糾正過來,知道這裡面有好東西。那個時候很慈悲,他特別介紹給我,他說「現在佛學在寺廟裡面可能沒有了,大家不再去研究學習,你真正要想學佛,佛法在經典裡面,直接向經典去找。」
佛教宗派很多,特別介紹性相兩宗,法性宗跟法相宗,法相是唯識,像三論、禪宗都是屬於法性宗,特別跟我介紹這兩宗的典籍,包含的佛法哲學是非常非常的豐富。方先生,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你的佛學是從哪裡學來的?」他告訴我,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教書,有一個時候他生病,朋友們介紹他到峨嵋山去修養,峨嵋山是中國四大名山之一,他就去,在那裡住了好幾個月。山上沒有報紙,也沒有雜誌,想看一些書都看不到,只有佛經,每天他就只有看經,愈看愈有味道。所以他是自修成功的,我就知道他跟佛有這麼一段緣分。從此之後,他就沒有離開過經典,所以他家裡佛書很多,每天讀經。在那個時候台灣印《大藏經》、印《卍續藏》,我知道這個信息告訴方先生,方先生非常喜歡,立刻就去打聽,他就買了一套。在那個時候買這一套書也需要不少錢,他的經濟雖然困難,還是把這套書買下來。所以我們知道他一生好學,一生沒有離開經論。後來他特別把《華嚴經》介紹給我,尤其是清涼大師的《疏鈔》。我跟這部經也特別有緣分,最初介紹給我,我拿來翻翻看看看不懂,可是對它很有興趣,對它非常尊重。《華嚴》確確實實是佛法的概論,古大德稱這部經叫「根本法輪」,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是《華嚴》的枝葉。這個比喻說好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其餘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這個根本所衍生出來的枝葉花果,這部經就重要!所以我也很認真的學習,那個時候有問題就向他請教。
另外還有一個老師對我幫助非常之多,章嘉大師,我自己學習的這些經論,都是方老師介紹的、章嘉大師介紹的。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你要學佛,首先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個說得很對,你認識釋迦牟尼佛,你才不會走錯路。怎麼認識他?《大藏經》裡面有兩部書,一部叫《釋迦方志》,一部叫《釋迦譜》,這兩部書唐朝人編的。根據經典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的事蹟,他把它分類編輯在一起,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你要從這裡下手。所以確實這個指導非常可貴、非常的正確,讀了之後知道釋迦牟尼佛的生平,裡面有許多神跡的部分,那個時候我不注意這些東西。我注意到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他的家世是王子出身,十九歲捨棄了宮廷的生活,出去求學。他求學是學苦行,不需要他家庭的照顧,就像印度當時許多宗教裡面的苦行僧一樣,參訪各個宗教裡面的高人,參訪印度許多學派裡面的大德,跟他們學習,學了十二年。
古印度無論是宗教、無論是學術,他們都非常重視禪定,所以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的「四禪八定」,這不是佛教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也都學過。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對於四禪八定修得很好,在禪定裡面突破了空間維次,也就是說,接觸我們一般凡夫不能接觸的境界,六道裡面的情形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上去有二十八層天,往下面有餓鬼道、有地獄道,餓鬼、地獄也相當複雜,不是那麼單純的,很多種類,空間維次突破,他全見到!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經上雖然沒有明確的寫出來,我們能想像到,釋迦牟尼佛是代表一個知識分子好學。六道是見到,定中的境界是現量境界見到了,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相信世尊肯定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當時宗教裡面不能解答,學術界也不能解答。古印度宗教裡頭也有說法,大概跟我們中國人說法非常相似,「混沌初開」就是這樣說法。講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就像中國人講的混沌初開,以為那就是宇宙的原始狀況。
可是世尊不以為然,他不能滿意,於是乎他就把參學放下,這是他學了十二年,他三十歲,在恆河邊上大樹底下入更深的禪定。我們知道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六道裡面的;如果再深一層,第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還不是究竟的境界,阿羅漢的境界,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他入甚深的禪定,經上有形容說「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成佛,就成佛道,佛道在佛法裡面是最高的一個位次,最高的階段。徹悟之後世尊就開始教學,三十歲開始教學,經典裡面記載他七十九歲圓寂的,從三十歲到七十九歲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說法就是教學。從他一生事蹟上來看,我們可以說,他是職業老師,在那個時候他只有上課,給同學們做研究討論,解答疑難,沒有任何宗教儀式。修行各人修各人的,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各人修各人的,沒有在一起共修的。像我們念佛,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參禪在禪堂裡面共修,打禪七,這都以後祖師們他們興出來的。早年沒有,早年世尊跟大家在一起都是上課,都是講學。所以我們才了解實際狀況,對釋迦牟尼佛看法不一樣,我們覺得這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教育家。和中國典籍裡面記載的孔子相彷彿,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也不分信仰,你信仰什麼宗教都沒有關係,你是跟他來求智慧的。
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什麼人都可以來,用現在的話來說,來看釋迦牟尼佛他是個什麼人、什麼身分?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本人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這個老師教人不收學費,義務教學。孔老夫子還收學費,釋迦牟尼佛沒有收學費,他生活怎麼辦?他托缽。學生跟他一起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樣的生活,我們不能不佩服。所以釋迦牟尼佛把修學的典型,都做出來給我們看了,我們不能不佩服。「無上菩提」是什麼?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的明白、覺悟,絲毫沒有錯誤。世尊徹悟之後,也就是徹底明白之後把他所證得的境界說出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怎麼回事情講出來,這是世尊開悟之後第一部講的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多久時間講的?二七日是十四天。在哪裡講的?在菩提樹下定中講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樹底下打坐,誰知道他在入定裡面講《華嚴經》!我們現在明白,定中的時差很大,這是很不容易理解,凡夫很不容易理解,定中十四天超過我們十四年,講這麼一部大經。
這部大經流傳在我們世間,我們現在看到翻譯的《華嚴經》經本,這實際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不是全文。全文,龍樹菩薩為我們介紹的時候說,它分量多大?他說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龍樹菩薩說的。現在我們明白《華嚴經》是什麼?是遍法界虛空界的萬事萬法,它的體性、現相、事理、因果,總的來說就叫《大方廣佛華嚴》。真的,這個沒有辦法用數量來說,只能講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他全說出來。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唐朝時代惠能大師,他也明心見性,也大徹大悟,這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平等、完全相同。惠能大師開悟也把他的境界說出來,說得很簡單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釋迦牟尼佛是說出一部《大方廣佛華嚴》,六祖說出二十個字,我們一對比這就明白,這二十個字就是《華嚴經》的總綱領,二十個字一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濃縮就是這二十個字。所以五祖忍和尚一聽明白了,衣缽就給他!傳給他,他就變成禪宗第六代的祖師。
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在哪裡?就是在開悟,就是在明心見性。淨土宗也不例外,我們以前以為淨土宗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算是圓滿。我在台中離開老師的時候,做了一個心得報告,我送給老師看,老師看了之後告訴我,我報告是用表解畫的,他給我加一個箭頭,我佩服得五體投體,這個箭頭是什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指歸明心見性,這才算是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能夠明心見性,那不行。所以我們才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明心見性,《金剛經》裡頭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法門到最後都是見性。所以,修學佛法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期薰修」,你才能見得了性。如果你同時學兩門、學三門,學多、學雜,你分心,你的心意不能集中,不能集中你就不能得定,就不能開悟,忌諱在此地。不是說法門不好,門門都好,佛就告訴你,門門都好,你只能走一門。像我們這個大廳有很多個門戶,你要想進來,從一個門你就很容易進來;你同時想從兩個門進來不可能,同時想從三個門進來是更不可能。我們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十二年所修學的,那學了不少法門最後統統放下。你要不放下,不放下這叫所知障,你得不到三昧,你不會開悟,那就錯了。所以一定是一門,無論哪個法門只要是一門,他就成功。
淨土宗的一門,近代我們看了不少人,這一門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絕不摻雜第二樣東西在裡頭。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大家知道;早年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頭有記載。都是一句佛號,時間不過三年,一句佛號念三年,預知時至,無疾而終,瑞相稀有,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如果你同時學個兩樣、三樣,你決定不可能,為什麼?你有雜念。這是佛法修學要想一生成就,就是得三昧,我們念佛叫做念佛三昧,你學《華嚴》叫華嚴三昧,學《法華》叫法華三昧,學《金剛經》叫般若三昧,三昧是禪定,是定,定能開慧。所以佛法修行的總綱你記住,「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方法,一定要遵守方法;你不能夠亂來,我們現在的修學怕的就是雜修。有人問我們現在是淨宗,修念佛法門的,我們現在又學《弟子規》、又學《感應篇》,算不算是雜修?來問我。我說那不算雜修,為什麼?《弟子規》、《感應篇》這是基礎,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你要從地基上起高樓大廈,那就要專一,你都要這個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不能成就,基礎要堅固!
我最近這幾天,同修們給我送來這麼一本書,《王鳳儀言行錄》,這東北的一位王善人。我很早知道他,但是不詳細,因為台灣也有萬國道德會,王善人是萬國道德會裡面的成員。我是一九八二年,我第一次到美國,那個時候出家人出國,護照要向佛教會申請,我想想我沒有這個緣分。那個時候我住在韓館長的家裡,我沒有道場,住她家裡,她每天張羅給我找地方講經。所以我講經沒中斷,一出家就開始講經教學,都沒中斷。她參加萬國道德會,裡面都是她的同鄉。一九八二年,萬國道德會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第三次世界代表大會,在洛杉磯召開,韓館長介紹我認識這些負責人。他們聘請我做顧問,所以我是萬國道德會顧問的身分,他們給我請了護照,我這才離開國門,走向了世界。有這麼一段因緣,我知道有王鳳儀善人,有這麼一個人。
最近這份資料好,我看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善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業,我覺得他老人家,比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真的。農民出身不認識字,他是孝子,所以根在孝道!從小為別人打工,在家能孝順父母,他工作就能忠於僱主,他知道盡忠。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做到!這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是講講沒做到,他完全做到了。在那個時候是清朝末年,他出生在同治年間,四十八歲清朝亡了,就民國元年四十八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孔子七十三,他七十四歲走的。知道這個社會的動亂,也知道專制會沒落,民國興起來男女平等。在從前女子很少讀書,女子要出來工作,不能沒有知識,所以他就辦女校,辦女子學校義務的,義學,幫助女孩子讀書。一生辦了多少?將近三百個學校,不容易!一個不認識字的農民辦三百多個學校,遍及北方好幾個省分,而且辦得非常成功,得到政府的獎勵。孔子教學只有五年,所謂「三千弟子,七十二賢」;王鳳儀先生所做的事業,超過孔子太多了。
他一生的行誼沒有別的,就是真正做到,古聖先賢的話他怎麼說?我聽到一個字,我就認真努力把這個字做到;聽到這一句,我就一定要把這一句做到。一生當中專看別人的長處,不看別人的缺點。這些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佛菩薩教導我們,他全落實了。我們學佛,今天我們深深感到,在家的佛弟子,十善業沒做到;出家的佛弟子,《沙彌律儀》沒做到。沒做到就不是真的,天台大師講名字而已,有名無實,不是真正佛弟子。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古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古人基礎教育好!教育不一定是念書,王善人沒念過書,他的基礎教育好,基礎教育從哪裡來的?中國古時候從胎教開始的。王鳳儀先生的前人,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父親這一代家道就衰了,就沒念書,務農,所以他從小沒念書。但是父母懂得做人的道理,從小做出來給他看。像我們念《弟子規》,《弟子規》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講的,是要做到!
我在這裡面看到有一段,有一個人也是個居士,也是他們的老師,他們義學裡頭的老師,是個學佛的,天天念《金剛經》。有一天問他,註解《金剛經》、講《金剛經》,能不能成就?能不能成佛?王善人告訴他,你註《金剛經》、講《金剛經》,未必成得了佛,佛是做出來的。這個話講得好!你要把《金剛經》裡面的道理、方法、原理、原則,真正做到你就成佛;不是講就會成佛,也不是你給它做註解就成佛。這話講得好!這個王先生真的是開悟了,不認識字,像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不認識字,這麼一個奇人,所以悟比什麼都重要。他開悟是在他父親過世的時候守墳、守孝,在墳墓旁邊搭個小茅蓬,住了三年,這三年當中他悟了很多道理。成功的祕訣沒有別的,就是篤行。
到以後他兒子上學念書,那是念私塾,他跟他兒子一起學認字、學讀書,叫他兒子上學之後,回家來把學的經念給他聽。念完之後他叫他兒子聽著,他講,把這個意思講給他兒子聽,而且講得非常好,比老師講得還好。為什麼?他的原則現在我們知道了,他把他聽的總想到自己,我要怎樣落實,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他全用上!所以他的學問是真學問,這不是假的;如果我們學到東西,學了不起作用,這個學的是白學了。現在講什麼?佛學、儒學、道學這不管用,未必有成就;翻過來就有成就,學佛、學儒、學道。我學儒就要學跟孔子一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所學的全落實,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說這多快樂,真學到。學佛也是如此,佛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真做到!道要從《感應篇》學起,因果教育,懂得因果,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的貪瞋痴慢全都沒有了,不起貪心,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們辦學,那麼多的學校要錢!這裡頭有一段記載,當時有一個將軍官做得很大,送了他黃金,不少錢,還送了一片土地,土地的地契寫得清清楚楚,多大呢?中國畝七萬畝,這麼大的地送來,他沒有接受。他的朋友「我們現在辦學正好缺錢,這一下我們問題不解決了?」他說這不能接收受,人問他為什麼?他說「他這個錢來路不好,他是貪污來的,這個錢不乾淨。如果我們接受,將來他一旦出事,身敗名裂,社會上人會產生誤會。說什麼?我們做慈善事業的,你看,他出那麼多錢做慈善事業,他還遭遇這麼不好的報應,把我們這點道德的信心都失掉,決定不能要。」果然不錯,十幾年之後這一家家破人亡,給他說中。所以錢要看是不是淨財,不是淨財不能收,縱然做慈善事業都有過失,這不是一般人能見到的,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我們今天確實,像肖先生寫給我的短信,佛法沒有別的,佛法實在講,也不必學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放下貪、瞋、痴、慢,這重要。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對於念不念書、學不學法門,實在講沒有關係,就跟六祖惠能大師接受衣缽之後,師父跟他講你有災難,你必須去躲避,在逃難的路途當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也修得不錯,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的分量很長,四十卷,她天天念。惠能大師在旁邊聽,聽完之後他就給比丘尼講,講得比丘尼非常歡喜,拿著經本來跟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她很驚訝,「你不認識字,你怎麼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文字沒有關係。」這話是真的,佛法修學什麼是關係?放下。放下、放不下這個關係可大了!
所以我們今天學了這麼多年,沒有顯著的功夫,什麼原因?沒有放下!放下就是。為什麼不肯放下?真正清楚明白,現前就是放下的時候,不能再等待,多等待一天你就多受一天輪迴的苦報,什麼時候放下,那你真的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至少也要學王鳳儀先生,那種篤行的精神。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做學問五個程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王鳳儀先生有真的篤行,真心要做,真正把它做到,所以前面四個他自然就通。智慧開了,心地清淨,沒有貪瞋痴慢,沒有事非人我,他成就了,原因在此地。這是我們真正學佛、學道的人,必須要向他學習的,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這次你們「孝恩信義之旅」,我希望將來以後我要是有機會,我也很樂意參加你們的旅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