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塔寺午餐開示  (共一集)  2009/1/8  中國雲南雞足山佛塔寺  檔名:21-502-0001

  尊敬的諸山長老,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新年好。這次淨空接受雞足山同修們的邀請,大家發心要恢復華嚴寺,我們聽到之後,這是一樁好事情。有許多人來問我,這個寺廟復興之後我有什麼願望?我說我很希望道場恢復之後,能夠在山上培養人才。現在在全世界許多的宗教我們接觸之後,都深深感到人才的缺乏,尤其是中國儒釋道三家,沒有一個適當的環境,人才是很不容易培養的,要有很好的環境、有很好的護持。這兩天我們很感謝大理州的書記、州長跟賓川縣的各級領導到這邊來跟我見面,我實在感到不敢當,應當我去看他們,沒有想到他們先來看我。大家都有這個共同的願望,中國古人常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告訴我們,「十載寒窗(大家請坐,坐下來聽),一舉成名」,所以學習基本的條件是德行,如果沒有德行就不可能有成就。

  德行是什麼?是戒律,佛祖世世代代承傳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修學求什麼?求智慧,這個我們不要忘掉,佛經裡面的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可以翻譯的,結果它沒有翻,用音譯,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終極的一個目標。如果我們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人就成佛了,就稱他為佛陀;假如我們得到的是正等正覺,還沒有到無上,這稱菩薩;如果是只得到正覺,還不可以叫正等,這叫阿羅漢。所以佛經裡面真的是平等的,像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真正平等。

  大家都是佛,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是這三大類的煩惱。如果我們能夠把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真放下了,那個境界算不錯,真放下,六道輪迴沒有了。所以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只要你有執著,你就有六道輪迴,你執著放不下,你輪迴就出不去。所以執著放下,輪迴沒有了,你證得正覺,就是成為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都是這個境界。六道沒有了,他到哪裡去?諸位曉得,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不見了,往上去叫方便有餘土,諸位在《彌陀經》裡面、淨宗裡面熟悉這個名詞。方便有餘土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最上面叫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這裡面他妄想沒放下,妄想也叫做無明煩惱,無始無明煩惱,這個他沒放下,他就不能夠超越方便土。如果說無明放下了,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那方便土就出不去。真放下,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也沒有了。所以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我們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這就成佛了,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裡面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他到哪裡去?到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的報土,實報莊嚴土。

  這裡特別給諸位說個「諸佛」,什麼叫諸佛?諸是眾多,其實眾多,它還是有數字,《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這四十一個階級他們都住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你看前面講無明斷了,無始無明斷了,無明習氣沒有斷,無明的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厚的就在下面,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習氣就很輕了。如果習氣完全沒有了,完全沒有,佛的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剩下來的是什麼?剩下來的叫常寂光土,那才叫自性圓滿現前。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是一片光明,那是我們自性本來面目,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講常寂光淨土。這才是學佛終極的目標,學佛人一生認真努力學習的方向,絕對不是人間名聞利養這些東西,要追求這個,那問題就嚴重了,不但出不了六道,恐怕還出不了三途。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努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向諸佛菩薩學習,這個道路是無限的光明。

  修學,實在說關鍵在放下,對於我們學習或者是學習不夠關係不大。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榜樣,他所示現的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知識分子,好學,人又很聰明,好學。他也不容易,捨棄王位,他是王太子,他要不出家,他是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他就是個國王,捨棄王位,捨棄了榮華富貴的生活。十九歲出去參學,我們現在講留學,出去留學,印度當時小國很多,並沒有統一,他在外面求學。以他的身分,他是王子的身分,貴族,又聰明好學,你想想這些優越的條件,無論是在宗教也好、學術也好,沒有一個大德不歡迎這樣的學生,我們能想像到。他學了十二年,從十九歲到三十歲,在十二年中,古印度的宗教跟學術界他都親近遍了,再就沒有了,高人他統統見過,再沒有了。

  我們知道古印度無論是宗教,無論是學派,他們非常重視禪定。佛經上所講的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古印度所有宗教都修學。四禪八定如果你要是修成了,六道你就見到了。所以印度人對於六道輪迴是一清二楚,為什麼?他定中親自見到,學派裡面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當然我相信他比別人學得更好,但是根本問題沒解決,六道裡面搞清楚了,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獄,這裡頭所有狀況都明瞭了。在一個好學的人我們都能夠聯想到,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三個問題在當時所有宗教不能解答,所有學派也不能解答。所以世尊跑到恆河邊上大樹底下,畢缽羅樹,以後我們叫它做菩提樹,因為他在這個樹底下打坐,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入更深的禪定,他問題解決了,明心見性。如果十二年所學的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諸位曉得,佛家講兩個障礙,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他要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所以你就曉得學跟不學沒關係,重要的是要放下。

  在中國禪宗大家曉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學過,他沒有上過學。雖然是學道,諸位要曉得,他在黃梅住八個月,五祖忍和尚派他的工作是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就是做義工,八個月他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接觸到佛法。這就是沒有學,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他沒有學。他真放下了,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是平等的,是一樣的。釋迦在印度是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佛身;六祖在中國是應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現比丘身,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境界完全平等。

  所以《壇經》裡面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就是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與學不學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能放得下,為什麼?因為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德能也是本有的,才藝、相好沒有一樣不是本有的。你跟諸佛如來去比較,他不比你多一點,你也不比他少一分,完全平等,問題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三種障礙把它障住了,它不能現前,不是沒有。障住它還在,絲毫也沒有動它,為什麼?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只要你把障礙放下,它就現前了!所以這個與學不學真的沒有關係,就是要放下。戒律沒有別的,戒律的作用就是教我們放下。所以你真肯放下,時間久了就得定,得三昧。三昧名稱很多,其實境界是一樣的,我們修《華嚴》就叫華嚴三昧,我們修淨土叫念佛三昧,我們學天台就叫法華三昧,就加個名稱,其實境界沒有兩樣,都是平等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心平,如果有高低,就有傲慢、就有麻煩,你就有障礙。所以一定要用平等心、用清淨心來學習,學佛沒有學別的,重要的是這個。我們知識分子用讀經、研究經教的方法來達到清淨心,因為你專心學教,你能把別的東西放下,就沒有其他的妄念,還是修定。用這個方法修定,時間久了,你就得定、就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你只要一接觸,你根本沒有學的、沒有接觸的,你一看一聽自然就明白,自然就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沒有後遺症。這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

  我們看到現在社會的亂象,真正叫人擔憂,現在的問題不是局部性的,不是一個國家地區,是全世界、全球性。眼前諸位知道的金融危機,接著還有糧食危機、能源危機,麻煩可大了,真正解決要靠智慧。所以英國湯恩比,這是世界上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他在七十年代,也就是半個世紀之前,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那就是現在的問題,往後可能比現前還要嚴重,「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外國人講的。我在英國訪問,去訪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這是外國漢學系最高的學府,我給他們的研究生上了兩堂課,跟他們的教授交流。我說這個話是你們英國人說的,他說這些話是真的嗎?真能解決問題嗎?因為他們是研究漢學的,他們有個同學還用《無量壽經》寫博士論文。我問他,《無量壽經》有九種版本,你用哪個本子?沒想到他用夏蓮居的會集本寫博士論文,不容易。現在大家可以說是粗心大意,談到佛,一定講到大乘經典;談到儒,一定講到四書五經、十三經。我告訴他們,那些東西是花果,好看,花果插在花瓶上,它沒有根,不能解決問題。湯恩比的話說錯了嗎?他們沒有人回答我,然後我告訴他,湯恩比的話沒有說錯,我們把它解讀錯了。應該怎麼解讀?孔孟的根在哪裡(就是儒家的根)?佛法的根在哪裡?找根,根找到之後,它是活的,它能夠生長,欣欣向榮就開花結果,這個他們沒想到。

  儒的根是《弟子規》,我們這些年來大力提倡的《弟子規》就是戒律,戒律的戒律就從這做起,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大家把這個疏忽了,因為認為什麼?這個東西太小了,不值得學習,也不值得一看,於是一生的辛勤努力得不到結果,這就可惜了,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諸位讀《十善業道經》你就曉得,《十善業道經》不長,釋迦牟尼佛前後兩次提到這個小經的重要,它是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根本。我們學淨土依靠的是淨土三經一論,現在又稱五經一論,最高的指導原則是《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這是我們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要認真去遵守。第一條裡面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孝親尊師就是《弟子規》,學《弟子規》就是學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

  所以第一條講的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具足這三個根才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經本一打開,經上念到善男子、善女人,那裡頭有沒有我們一分?你具足這三個根,是的,沒話說,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這三條不具足,念善男子、善女人沒有我們的分,我們不在裡面。具足這個條件才能入佛門,你看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第一條就沒有第二條,第一條具足才可以入佛門接受三皈五戒,出家必須要做到《沙彌律儀》。現在我們想一想,這不是局部性的,是全球性的,走了許多國家地區,接觸到我們佛門裡的同學,在家,十善業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照這個標準,我們都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所以我們要回過頭來,希望這一生成就,要補習前面沒有學習的課程,認真去補習。

  補習從《十善業道》起行不行?不行。為什麼?《十善業道》,好比蓋大樓,它是第三層,第二層是《感應篇》,第一層是《弟子規》,必須從《弟子規》、《感應篇》,你才能做到《十善業道》,是這麼個道理。中國從唐朝中業以後,我們中國佛教就放棄小乘的學習,這個要知道。佛在經典裡面明白告訴我們,「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修學不是按部就班來的;像念書一樣,一定先小學、中學、大學念上去,這是佛很歡喜的。唐朝中葉之後,我們為什麼把小乘放棄了?這是中國古來的大德,出家、在家的,他們採取儒跟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我們自己家裡的,學起來更方便,境界不亞於小乘,所以就不用小乘。《四阿含》雖然翻得很圓滿,跟現在巴利文經典一比較,分量差不多,這不容易。這不學,用儒、用道代替,再學十善業不難。所以古時候在家、出家他都能做到,代代有高僧、高士,在家是居士,高士,代代有人出來。到我們這一代看不到了,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根,所以一定要從根上下手,這麼多年來我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

  將來我們希望底下一代佛法再能夠興旺起來,不要多,能夠有三、四個真正高僧大德,佛法就興旺了。但是他一定從根紮起,根愈深就愈穩固,根深蒂固。有這樣的基礎,專攻一門,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攻一門,能夠有十年的時間住在一個地方,十年不下山。所以我對雞足山華嚴寺的期望,希望將來能有十個人發心住在山上,十年不下山,每個人專學一門。十年專攻一門,十年之後他就成為世界上佛教頂尖的大德,可以把佛教發揚光大。中國學術除了佛之外,還有儒跟道,我們都要兼顧,所以不要有門戶之見,「我這個佛教道場只歡迎佛教的,儒跟道我們排斥」,那就不好了;他如果願意學四書五經,歡迎;他學老莊,我們也歡迎,我們就在一個小道場裡面,大家和睦相處,互助合作,把中國儒釋道三家都帶起來。那這個道場就無量功德,雞足山的光明就遍照世間,這是我們一點期望。

  我會不會住在這裡?不可能,不太可能,但是修學的方法我懂得,我可以把方法教給大家,你們自己好好做。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無論是在家出家,真正在學術上大成就的人,都是自己成就的,不是人家督促逼著他,那不會成就的,絕對是自動自發才能成就。你只要懂得方法,你有恆心、有毅力堅持到底,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要大家努力。至於學就學一樣,一樣怎麼?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容易開悟;你學很多就學雜、學亂了,你的心就不能定,你就不容易開悟。學很多變成什麼?變成佛學,變成佛學常識,你不能得定、不能開慧。所以佛學院我很不贊成,課程太多,那是擾亂心思。我也教過幾年佛學院,以後再不教了,我說教的是對不起人,把人頭腦搞亂了,不忍心幹這個事情。決定是專攻一門,一生就在一門上下功夫,有個十年、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是世出世間成敗的祕訣,你一定要掌握到。

  這個山諸位都知道,大迦葉尊者在此地入定,在此地修行,等待彌勒菩薩來接班,他將世尊的衣缽傳給他,所以大迦葉沒有圓寂,他還活在人間。所以壽命也不是真的,看你的願力。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壽命到了,人就死亡,那是什麼?業力,你能把業力轉變成願力就自在了。大迦葉的願力要等彌勒佛出世他才會圓寂,要等多久?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要等這麼久,願力不可思議,這個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能發願幫助佛法,希望正法能夠久住,我們盡心盡力來做,那就是轉業力為願力,跟我們一般講乘願再來沒有兩樣。所以必須要依教奉行,淨業三福的綱領一定要記住,一定是從戒到定,到清淨心,清淨心開智慧,你才能真正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佛法。最重要的,首先三重障一定要放下,有這三重障,諸佛菩薩來教你,你都聽不進去,你都沒有法子理解,所以這三重障,我們受害太大了。傲慢、嫉妒、貪欲,這必須要放下,這三樣放不下,無論怎麼修,很難脫離三惡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三重障放下了,你就有能力吸收佛法,佛菩薩很慈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佛菩薩會照顧你,佛菩薩會護念你,我們對佛要相信。現在靠得住的人不多,佛菩薩是個個都靠得住,沒有一個是欺騙人的,我們對他要有堅定的信心,那是我們真正依靠的地方。三皈依,皈就是依靠,皈是回頭也是依靠,而且是真正靠得住的。所以從住持三寶,我們回歸到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覺正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傳授三皈,他就用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個意義都很深。在我們真能夠放下門戶之見,只要是佛弟子,我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使世尊的正法能夠綿延後世,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因為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向後還有九千年,雖然是衰,只要有人發心,一定能興旺起來。所以希望我們這邊的四眾同修都能夠同心協力,一心一德為正法久住,為世界的和諧;這不是局部性的,不但我們自己佛教要相親相愛,對於不同的宗教也要互相尊重。

  早年我在日本訪問,我跟日本佛教的諸山長老,我跟他們談到,因為門戶之見是在所難免,日本淨土宗真正是一家人,十幾位長老都是各個道場的方丈住持,平常都不相往來,我們佛門講自讚毀他,拉信徒,這個很不好,不相往來。我去,很難得他們聚集一起來歡迎我,我就勸導他們,如果我們自己不相往來,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天天在流眼淚,就好像父母生了十幾個兒子,十幾個兒子不合作,你看天天吵架、天天鬧事,你說父母多痛心!我們能夠出了家,讓釋迦牟尼佛天天流眼淚嗎?不可以,所一定要相親相愛,互助合作,那佛就歡喜了。我說不同的宗派都是佛傳的,也是我們的親兄弟;其他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日本還有神道教,我說那些都是我們的堂兄弟、表兄弟,全是一家人,都應當要互助合作,這個社會才有救,才不至於因為宗教不同而發生衝突、而發生戰爭,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反省的一樁事情。

  所以世界要想恢復安定和平、化解衝突,我多少年的看法,只有靠宗教團結才能解決。我這些年在國際上做的事情就是團結宗教、團結族群,目的在化解衝突,促進全世界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以雞足山如果大家能夠合作,這裡做一個示範點,你們這個地方的居民,出家、在家是一家人,都能做到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相合作,成為一個示範點,全世界的人都會到這參觀,到這來學習,那雞足山就聞名全世界,雞足山的光芒就照遍全世界。靠諸位努力,一定可以做得到,我在國外可以給大家做宣傳。我的話就說到此地,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