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教教育功能  (共一集)  1998/2  台灣台中慈光圖書館  檔名:21-048-0001

  朱館長、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

  今天回到此地來,看到這邊的狀況,還跟我離開的時候(三十年前)完全相同。佛像我們在此地安裝的,西方三聖是李老師看到我們釘上去的,所以這個道場我在這裡住過十年,我們有很深厚的感情。看到課桌還是原來的,都沒有更動,格外顯得親切。可是我們的老同修有許多都不在了,我想他們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中,看到我們現前的聚會,一定也非常的歡喜。我們也希望將來參與蓮池海會。經上告訴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現前就應當努力的修學。

  說到「修行」,這兩個字含義很深很廣,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行」是行為,行為就太廣、太多。佛在經典裡面,將一切眾生所有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言語,口業的行為。第二類是身體的動作,身業的行為。第三類是思想、見解,意業的行為。行為再多,總超不出身、語、意這三個大範圍。我們這三種行為有了錯誤,要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

  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千萬不要誤會,修行大概只是吃齋、吃素,每天敲著木魚、念經,佛菩薩形像面前磕頭,大概這就叫修行。你要是這樣想法,完全錯了。天天吃齋,腦子裡面盡想壞主意,口裡頭還罵人,有什麼用處?沒用處!天天念經,天天拜佛,還是要造業,沒有修行。所以,我們要把修行的定義搞清楚、搞明白。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三業的造作,確確實實太多太多不正當的行為,我們自己也很想把它修正過來,但是自己總是沒有辦法做到。這個原因究竟在哪裡?從來也沒有人去找過,那麼你的修行在一生當中,都要落空了。我們自己如果發現自己的過失、煩惱、習氣,依舊不能改進,一定要去找原因在什麼地方。如果把原因找出來了,再能把原因消除掉,我們修行的功夫就會得力,就會有效果。

  而真正的原因,實實在在說,我們對於環境認識不夠清楚,所以毛病、習氣總是常犯,沒有能力把它修正過來。由此可知,世尊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世尊所說的是些什麼?現在集結成一部《大藏經》。這一部《大藏經》裡面講的是什麼?大概總在十年前,有一個同學也是過年來看我,他很不錯,他在輔仁大學講《普賢菩薩行願品》,來告訴我。我聽了很歡喜,我就順便問了他一句,我說:「你學佛這麼多年,講經也挺有經驗。你告訴我,我們佛門這一部《大藏經》裡頭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我這一問,把他問住了。如果他要用很多時間來解釋,我想這可能。一句話不要嚕嗦,一句話答覆我。他答覆不出來,然後來問我,我有沒有一句話能答覆出來。我給他說了四個字,一句話四個字,就是「諸法實相」。我問他:「你同不同意?」他點頭。

  「諸法實相」是《般若經》上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外乎「諸法實相」。這四個字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四十九年講的就是這個。宇宙人生真相,你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問題解決了,你的修行功夫當然得力。今天你為什麼修行功夫不得力?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還沒有搞清楚,還沒有搞明白,疑問還一大堆,那怎麼行?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的功夫很難得力。所以,我們看清涼判釋《華嚴經》,分四個大段落,「信、解、行、證」。你看行,講修行,修行擺在第三位,你沒有透徹的了解,你怎麼個修法。所以要想修得好,修得得力,一定先要求解,不求解怎麼行?

  我們念佛的同修,有不少人念了十幾年,愈念煩惱愈多,愈念疑惑愈多。這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對於淨宗不認識。不要說對整個佛法,淨宗的經典都不了解,所以研教就非常重要。淨宗的經論,比起其他各宗,分量最少。早年,世尊傳下來的淨土只是三經,以後再加上一論(天親菩薩的一論),這是「三經一論」。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是「五經一論」,五經就晚了。《普賢行願品》是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加進去的,咸豐距離我們現在不遠。大家知道,清朝末年有個慈禧太后,慈禧就是咸豐的妃子,所以很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到淨宗裡面,這是印光大師加的;印光大師是民國初年的,更近了。這兩樣東西,分量都不多。所以,今天我們看到淨土是「五經一論」,實際上比起任何宗派的經典都少。經典雖然少,文字少,可是義理、境界並不比其他宗派遜色,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

  《無量壽經》是我們淨土宗第一經,要以我們現在這個概念來看,《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世尊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因果理事,做了一個總體的介紹。文字雖然不多,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不可輕視。清朝乾隆年間,彭紹升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彭際清真可以稱得上是大佛學家,通宗、通教,他說這個,他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看成是一體,這三部經是一部經,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說雖然有廣略不同,裡面的意思沒有兩樣,完全是相同的。他這個見解正確,沒有錯誤,這是令我們後人非常佩服。

  《觀無量壽佛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補充,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譬如講三輩往生,他講得很簡單,《觀經》裡面就講得很詳細,這是做為補充說明。譬如《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無量壽經》上沒有講到,這是在理論上的補充。「九品」,《無量壽經》只講三輩,《觀經》說九品,這是在品位上的補充。「十六觀」,這是在修行方法上的補充,所以它在品位、理論、因果、方法,做了補充說明。《佛說阿彌陀經》,這一部經完全是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佛在這部經上四次的勸導,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慈悲到了極處,勸修!這是三經的大意。

  魏默深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加到這裡面,大有道理,這個跟彭際清的見解完全相同,因為《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略本。經典裡面自始至終佛都說修普賢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所以與《華嚴》關係是密切而不能夠分隔,這個附進去是大有道理。

  而印光法師將《大勢至圓通章》又附進去,這個使我們感到非常的驚訝。我過去在台中是學《楞嚴》。我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跟老師學一部大經,李老師正好開講《楞嚴經》。他就勸我:「《楞嚴》很好,你就專心學《楞嚴》。」所以,他老人家在這個地方將《楞嚴經》講了一部,我在台中蓮社小講堂,我也複講了一遍,我們用同樣的時間,將這一部《楞嚴經》講圓滿,但是沒有發現到《大勢至圓通章》這一部分的好處。

  《楞嚴》我講過六、七遍,而《大勢至圓通章》單獨也講過好幾遍,以後看到淨土五經,印祖把這篇東西附在後面,我們仔細再把《楞嚴》從頭細細的看一遍,這才看出《大勢至圓通章》的眉目。才知道這二百四十四個字不可思議,真正是《楞嚴》精華之所在。過去一般人都重視《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而把《念佛圓通章》疏忽掉了,而讀《楞嚴》、講《楞嚴》疏忽的人太多太多。

  《耳根圓通章》太明顯了,在二十五圓通,它的排列順序: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照順序排列,觀世音菩薩應該排在第二;六根裡頭,眼根、耳根,排在第二位。它從第二抽出來,擺在最後,這是非常明顯。從第二位把它移到最後去,這成為一個特別法門。這個排列的方式,實在講,我們中國古時候一般排列順序也是如此。舞台的表演,我們常講壓軸戲,最好的一齣戲在哪裡?在最後。它是希望聽戲的人,不要聽一半就走了,最好的在後頭,一定要把它看完。所以,《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在二十五圓通變成壓軸戲,最好的一章在後頭。

  可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是壓軸戲,沒被人發現,為什麼?因為它的排列順序在七大裡面的根大(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見就是根大。)換句話說,一般排列的順序,它應當排在第二十三,但它跟二十四兩個對調(跟彌勒菩薩兩個對調),所以不太明顯。這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所以《楞嚴經》的精華是觀音、勢至,這兩章是《楞嚴經》的精華,不是觀世音菩薩這一個而已。

  觀音菩薩與中國人法緣特別深,所以諺語裡頭常講:「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我們對於觀音菩薩有一份特別的感情,特別的尊敬,所以觀音菩薩的經當然被大家格外的尊敬,而把大勢至菩薩忽略了。而沒有想到,《大勢至圓通章》比《觀音圓通章》還要殊勝。殊勝在哪裡?觀音菩薩契機娑婆世界,正如文殊菩薩所揀選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觀世音菩薩這個方法,非常適合娑婆世界的根機。大勢至菩薩呢?大勢至菩薩這個念佛法門,不僅契合娑婆世界的根機,更是契合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根機,這個不可思議。它是平等普遍的契機,觀音菩薩很窄小,只是這一個窄縫的契機。你要是了解這一層,你才曉得勢至念佛這個法門超過觀音耳根的法門。這個要不深入《楞嚴》,你不能發現。我們一定要曉得,千萬不能夠疏忽,我們認識清楚了,才知道《念佛圓通章》不可思議。

  這一章經比《心經》還少,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是我們淨土宗的心經,也是一大藏教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大勢至圓通章》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我們發現了這個祕密,無量的歡喜,無量的讚歎,真正了解念佛法門不可思議,才知道佛在經上常講「難信之法」,這確實不是容易的,我們有幸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一定要認真努力的修學。

  從這個地方,我們再回頭來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第六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這一品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轉述就同阿彌陀佛自己親自宣講沒有兩樣。我們再看全部的《無量壽經》,沒有一個字、沒有一句離開四十八願,換句話說,全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而已。四十八願是淨宗的總綱領,我們修淨宗的要決定依教奉行。全經不能夠熟讀,這一品經一定要念熟。這一品經的意思懂得了,你對於淨宗的疑惑完全消除了。

  今天還有同修告訴我,他說有法師勸他修彌勒淨土,不要念阿彌陀佛,不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原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能花開見佛,時間太長了。十二劫花開見佛,這是經文上有的,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實在講,這個法師這個說法是斷章取義,沒有把整個淨宗合起來看;整個淨宗合起來看,疑惑就沒有了。

  四十八願裡面,有沒有說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等十二劫花開見佛,才能夠獲得如佛一樣的智慧神通,有沒有這個字樣?沒有!而四十八願裡面,明明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身體、容貌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都得紫磨真金色身。容貌跟佛一樣,你就成佛了;你不成佛,你的容貌怎麼可以跟佛一樣?這就是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成佛了,哪裡要等十二劫?

  這跟《觀經》上所說的,有沒有矛盾?沒有。《觀經》上講的是不論佛的加持,你往生到那裡,憑你自己的力量修持要修十二劫,沒有得佛的加持,是這麼說的。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沒有一個不得佛力加持的。佛來接引你,先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你的罪業就消掉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跟佛就沒有兩樣。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四十八願講得清清楚楚。並沒有說上品往生的是阿惟越致菩薩,下品的沒有,沒有說這個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論上中下品,九品裡面,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在其中,也沒有例外,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不可思議!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叫難信之法。

  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菩薩?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要嚴格的來講是等覺菩薩。我們再把那個標準往下降,降到最低也是七地菩薩,這還得了。《觀經》上講:「十二劫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是什麼果位?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阿惟越致是七地,七地跟初住差多少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有三十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加起來總共是三十七個位次。一下超越三十七個位次,這還得了。

  所以,諸位一定要把經合起來看,一定要以四十八願為根本、為標準,與四十八願相應的,決定沒有錯;與四十八願所說的不一樣的,一定有別的意思,你自己細細去看。不論佛力加持,那是假設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佛力加持,沒有一個不得佛力加持。這個機會多難得!所以,我們聽人講話太難太難了,你們到處隨便聽,到處隨便看,李老師當年在世的時候,會把你趕走,不讓你進門。

  我是民國四十七年到台中親近李老師,這個圖書館剛剛成立,還在籌備當中,還沒有開幕,我參加籌備的工作。這個地方原來是個汽水廠,把它整個裝修,當中柱子拿掉,加上這個拉景,我在此地看工人做的。

  我親近老師,老師就給我約法三章,你們沒有經歷過,他告訴我:「你到台中來,要拜我作老師,跟我學習,我有三個條件。」

  我就請示老師:「哪三條?」

  第一條: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任何法師大德講經,無論在哪裡講,一概不准聽,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看書,不管看什麼書,看佛經也好,沒有得我同意,一律不准看。《大藏經》擺在這裡,沒有得老師的同意,不准看。

  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那些佛法,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

  這三個條件,我聽了之後,這李老師很專制,好像很跋扈,只有他沒有別人。可是想了想,從台北到台中,好不容易找到這個地方,所以也就答應了,遵守他這三個條件。

  這三個條件好,三個月就見到效果,我自己就有感受了,心地清淨多了。為什麼?不准聽,耳朵塞起來了;不准看,眼睛封閉了;從前學的都不承認,也沒有什麼好想的,一切跟他老人家從頭學起。三個月之後,感覺到老師這個方法有效,自己心地清淨,煩惱少,智慧長。六個月之後,就很有效果,對老師就很佩服,這個方法好。老師告訴我,遵守他的方法五年,他有期限。我非常感激老師,我就加了五年,我遵守他的方法十年,十年不離開他的規矩,在這裡紮下了根基。

  如果我到處去聽別人,到處去看別人,這個腦子就亂掉了,疑惑就很多了。這個人這個說法,那個人那個說法,到底哪個說法對,這不叫麻煩!老師沒法子教。所以只可以聽一個人的,不可以聽兩個人的。我這一生當中,得老師這個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在新加坡開培訓班教學,我一個人教,我不會再請一個老師;再請一個老師的時候,麻煩大了,學生一聽,兩條路;請三個老師,三叉路口;請四個老師,十字街頭,學生就無所適從。一個人教,跟從前李老師教我一樣,一個人教,一條路子,沒有兩條路子好走。所以,學生就很得受用,全部給你封死,一條給你走。

  原來我以為這是李老師獨家所有的,他那一套方法。十年前(一九八七年),我第一次到新加坡去弘法,新加坡演培法師在那裡。演公跟我認識很久,我在沒有出家的時候,就常常親近他,他把我當作朋友看待,我尊他為老師,我們的關係很密切,也非常好。他請我到他那個道場,給他的信徒講開示。那天我一看,來參加聽講的,大概有六百多人,我就把我在台中求學的經驗告訴這些同修們。因為那邊年輕人不少,我希望他們專心一心一意依靠演培法師,聽演培法師一個人的教誨,才會有成就。

  我講完之後下了台,演公拉著我的手,到旁邊客廳去喝茶,告訴我,他說他小時候(他出家很早),十幾歲出家,作小沙彌,在觀宗寺親近諦閑老和尚,諦老和尚給他也是這三條。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李老師專利的。這樣我們才搞通了,古時候祖祖相傳,「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就是這三條戒,這三條戒是祖祖相傳的。

  接引學人,真正成就人的,老師才用這一套;不想成就你,不用這一套,對你很客氣,隨時歡迎你來,你到哪裡去聽,他也不妨礙你;真正要成就你,對你就一點都不客氣。所以,我們才明瞭,諦老法師當年教演培也是這三條。很可惜,演培法師不聽話、不老實。演培法師告訴我,他在那裡一年,然後聽到太虛法師在廈門辦佛學院,他就偷偷的溜掉,不讓老和尚知道,偷偷的下山,去親近太虛法師,所以他是太虛的門人。我那個時候就想,如果演公不離開,親近諦老的話,那他的成就了不起,比現在一定更殊勝,他能夠學到真實的東西。所以老實很重要,一定要聽從老師,老師對你負完全責任,他要把你引錯路,他背因果;你不聽他的話,那沒話說,他不負責任,所以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教誨。

  我在一生當中得到一個結論,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禪、教、密、律,任何法門、任何經論的總原則,我結論成八個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要能遵守這個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生不改變,你一定有成就。如果今天張三,明天李四,今天學這個經,明天學那個法門,你一生都不會有成就。現代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年輕人學佛,錯誤就在此地。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沒有遇到好老師教導他;或者遇到了,他不肯相信、不肯接受、不聽話,那就沒法子。果然一門深入,沒有不成就的。

  所以我新加坡這個培訓班,我教導這些學生(全部都是出家人),我的課程就一門《無量壽經》。每一個學生都學《無量壽經》,而且每一個學生都上台將《無量壽經》講一遍,二十個學生一個人講一遍,就講二十遍。每一個人都要聽二十遍,研究二十遍,三、四個月短短的時間,將一部經從頭到尾溫習二十遍,這種機會你們到哪裡去找?找不到!那個成就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很多人發現我們這個培訓非常有效果,不知道我用什麼方法教的,我說我的方法很笨,比哪一個人的方法都笨,但是笨方法教出來的有效果。現在用什麼科學方法教出來的沒效果,不如我們祖祖相傳的這個老方法。

  所以同學們得到受用之後,也問我:「法師,你這個方法是你自己發明的,還是哪個傳下來的?」

  我說:「不是我發明的,這是我們佛門老祖宗傳下來的。」

  誰發明的?阿難尊者發明的。阿難尊者當年集結經藏就是複講,我們就是用複講的方法。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培養講經的法師,都是用這個方法。古時候培養講經的法師,的確是相當不容易,老和尚講經,聽眾幾百人,幾百人當中挑選幾個有能力複講的,標準是什麼?老和尚講經一個小時,講完之後,到第二天,你上台來複講,能夠講五十分鐘算及格,可以選你出來培養。如果達不到五十分鐘,你沒有能力學講經,有這樣的標準。

  我在這個地方,從前老師辦慈光大專講座,我參加了十一屆,從第一屆到第十一屆,我都參加了。我就來試驗試驗這些學生,他們聽老師講十四講表,講完之後,在上面樓上,我就讓學生講一遍我聽聽。老師一個講表是一個小時講完的,他們給我講五分鐘。我一聽的時候,難啊!五分鐘怎麼行?五分鐘他就講完了,就沒有了。不容易!我當年在這個地方,老師看中我也有道理,我能夠將老師的東西複講可以講到九成,我有這個能力,不要做筆記,我能記得住。所以他講的東西,我只要聽了,到第二天叫我來講,他講一個小時,我至少可以講五十五分鐘,我有這個能力。所以,我看到這些大專學生只講五分鐘,我就搖頭了。

  可是現在學講東西比從前方便多了,從前一定要有天賦,沒有天賦不能培養。現在有錄音機,有這些科學儀器,你一遍聽不懂,聽兩遍,兩遍聽不懂,聽三遍,甚至於你可以聽一百遍、聽二百遍,你自然就會講了。在從前,老師講一遍,不講第二遍的。

  我們在這裡參加經學班,老師的規矩,是老師講經,經學班的同學都坐第一排,我坐第一個位置。

  同學聽的時候,漏掉一句了,要來問老師:「哪一個地方,我沒有聽清楚。」

  老師說:「好,過來。」

  老師扇子打,打下去之後還不講,然後就說:「我打了你,再給你講,你有個僥倖的心理,『聽漏了,不要緊,頂多挨一下打,還可以講』。」

  打了不講,這個麻煩大了,打了又不講。所以,我當時在經學班裡面,等於做輔導,這些同學漏掉的都來問我,我幫助他們很多。

  所以,現在中下根性的人,只要自己勤奮努力,沒有學不出來的,科學儀器幫了我們很大的忙。如果沒有這些機器設備,要找這種能力強的人,確確實實不容易,真的是很難找、很難找。所以,現在只要自己肯用功、肯努力,已經不是難事。學講經沒有別的,《內典講座之研究》、《講演術》(李老師編的這兩種書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研究得很透徹,這是講台藝術的表演。要學這個東西,這使你能夠講得很如法、很合規矩。

  如果要能講得好,當然是要靠你自己修持的功夫,你沒有真正修持的功夫,你可以講得很如法、合乎規矩,不能夠巧。我們佛門講「善巧」,善是合規矩。老師的教導只能教你善,不能教你巧。巧是要自己下功夫,自己有真正修行的功夫,說出來之後,又非常如法,就叫「善巧」。這是我們自己認真努力,不難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學得到。

  這兩份教材,《講演術》是個小冊子,老師早年公佈、流通。講演方法是《內典講座之研究》這個小冊子,最初老師只印了三百冊,鎖在箱子裡頭。這個我們炎墩兄很了解,大概是瑞成替他印的。一般人拿不到。我們經學班的同學都拿不到,老師對我總算很不錯,送給我一本。

  我在經學班輔導同學,我跟老師講:「可不可以給他們一本?」

  「不行!」老師不答應。

  「那麼我把這個東西介紹給大家。」

  「不行,不准介紹!」

  到最後我沒有法子,我就依老師這份材料畫成表解,編了大綱。我把這個大綱送給老師看,我說:「我用這份東西來介紹給同學,行不行?」

  老師同意:「這個可以!」所以這份大綱現在都印出來了。

  當時我曾經請教過老師,我說:「老師!你這個東西不肯流通,你是不是吝法?」

  我提出我的問題,老師聽到我這個話,覺得很嚴重,給我解釋:「絕對不是吝法」。

  那什麼原因?當時還有一些老法師在台灣各地方講經說法,聽眾聽到之後,都很歡喜。如果大家讀了這個書之後,麻煩就來了,為什麼?他會批評,講經的人哪個地方犯錯誤,哪個地方講的不對。你這一批評之後,老師就得罪人了。所以你不懂得,你是外行,外行聽經聽熱鬧;你懂得這一套是內行,會把人家毛病挑出來。老師就害怕了,這很有道理。我懂得老師的心意,他不肯隨便流通,他有他一番的苦心。

  最近幾年,我把老師這個冊子大量的印刷,大量的印了大概十萬本都不止,到處流通。

  有人就問我:「你是不是違背老師的意思?」

  我說:「我不違背老師的意思。」

  為什麼?此一時,彼一時。那個時候是一些老法師講經,怕你們隨便指責造業,現在這些老法師統統往生了,都不在世了。現在這個社會,年輕法師大家都出來講,到處都在講,你們聽了,也不能夠辨別是非,這個麻煩大了。所以,這個東西推出去,讓你們聽眾個個都有慧眼,個個都會批評,讓這些講經的法師收斂一下。他要想講,他要好好的準備準備,不能隨便亂說,為什麼?聽眾是行家。所以,我有我一番用心,這是此一時跟彼一時不一樣,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我把這個散出去,而且我還在中國讓這些中國法師們講這門課程,普遍去講,讓聽眾都會聽,都是行家。《楞嚴經》上講,在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就不怕了。邪師一上台,底下聽眾:「你哪裡說錯了,哪裡說的不對」,馬上就把你指責出來,逼迫邪師要當正師,你看這個功德多大。所以要人人都會聽,人人都會講。《內典講座》跟《講演術》可以把它當作一門課程,我們公開的來研究,各各都是內行,佛法能夠轉邪為正,是個好事情,絕不違背老師的意思。好!我們簡單介紹到此地,下面是傳授三皈。好!大家先安定下來,拿的人儘管拿,我們在這裡談一談。

  傳授三皈: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都在三福。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他們修行證果,決定不是一個法門,正是所謂無量法門。法門雖然不一樣,修行證果是相同的,都成佛了。但是所依據的法門不相同,基礎是一樣的,這個我們特別要明瞭。

  受持三皈是正式學佛的開始。三皈的基礎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到了沒有?如果這四句沒有做到,我們受持三皈就很難。為什麼?三皈是建立在人天福德的基礎上,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善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講的,真正做到這四句,才是善男子、善女人。唯有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資格「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才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我們要想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從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下手。

  由此可知,印光大師(這是我們淨宗近代的一位祖師)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從形式上看,都不是佛教的。《了凡四訓》是儒家的東西,而《陰騭文》跟《感應篇》是道教的東西。為什麼祖師要提倡這個?這三樣東西的內容,確確實實就是孝親、尊師、慈心、十善的詳細解說。是教我們從這個地方奠定好的基礎,然後才皈依佛門。我們三皈依、持戒才真正起了作用,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瞭。

  至於三皈、五戒的內容,我們有錄音帶,也有一個小冊子,希望諸位同修一定要多聽多看,知道皈依的意義,我們從哪裡皈、依什麼。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什麼地方歸,我們到底依靠什麼,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不是僅僅在佛菩薩面前做一個形式,形式是假的。只有形式,沒有實質的內容,這是假的。假的就不好聽,是冒牌的佛弟子,這個說出去都很難為情,一定要作名副其實的佛弟子。三皈、五戒的意義,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瞭,一定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這個就有意義,這才有真實的功德。

  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皈依某一個法師,叫破和合僧。那你皈到哪裡去了?皈到阿鼻地獄去了,那個不皈好,一皈就糟了。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決定不可以破和合僧,所以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

  三寶,佛法僧是三寶。佛是自性覺。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當年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給大家傳授皈戒,三皈五戒,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用這三個字。我讀了之後,很深的感觸。能大師為什麼這樣說法?他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大概在那個時候,講佛法僧,一般人就誤會了。提到佛,就想到佛像;提到法,就想到經典;提到僧,就想到出家人,這就搞錯了。所以,他把名詞換一換,他不用「佛法僧」三個字,他用「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這樣解釋,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我們現在又過了一千三百年,還搞佛法僧,無怪乎一般皈依的都是迷惑顛倒,都受這個形式,不知道佛法僧是什麼。提到佛,就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你?而不曉得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以前是迷惑顛倒,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依皈佛。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裡頭沒有錯誤,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我們要搞清楚,絕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

  這在僧團裡面請一個法師,來為我們受授,為我們傳授,把三皈詳詳細細講解清楚,傳授給你,是這個意思。法師代表僧團傳授三皈,你在佛菩薩面前發誓、發願,法師給你做見證,給你做證明,是這個意義,而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決定不能錯誤。

  我們現在的凡夫聽這麼一說,感覺得很玄,到底我皈依佛是哪個佛?心裡感覺得不踏實,所以沒有法子,我們把三皈落實,讓大家心裡有個真正的依靠。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皈依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正是聽從釋迦牟尼佛的話,不違背。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世尊的讚歎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這個意思我們要懂,他叫我們皈依阿彌陀佛。

  法寶呢?《無量壽經》。我們就依靠《無量壽經》來修行就行了。僧寶呢?觀音、勢至,菩薩身。怎麼個皈依法?觀世音菩薩慈悲,我們從今天起,處事待人接物要用慈悲心,你就皈依觀世音菩薩。我們修學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皈依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代表大智慧,文殊菩薩也代表大智慧。文殊菩薩的智慧是廣學多聞,大勢至菩薩的大智慧是一門深入,不一樣在此地,兩個都是代表第一等的智慧。這樣我們三寶就落實了,這就很好。三皈依我曾經詳細講過二次,一次在新加坡講的,一次在澳洲講的,都有錄音帶,諸位可以做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