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對實際禪寺內部同修講話  (共一集)  2008/4/20  實際禪寺  檔名:21-445-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昨天鍾居士告訴我,希望我們能找一個時間給同學們談談話,我也早有這個意思。道場建築的效果圖我想大家都看到了,難得道場有善心的檀越提供我們建築資金,這個規劃圖應該是可以建成。我們希望將來的道場也就到此為止,不要再擴大了,這個還算是個小道場,但是也很有規模。道場我們要顧名思義,這個裡頭要有道才稱為道場,如果沒有道就不能稱之為道場。過去我的老師常常告訴我,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我們看看現在在這個世界上,佛教寺院確實不少,可是真正講經弘揚佛法的寺院不多,很難見到一所。什麼原因?講經的人太少了,這個東西尤其是需要恆心、需要專心才能辦得到。講經的人發心講經,如果不能夠放下名聞利養,不能夠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條路是決定行不通的。我們心裡也都明白,發心出家這是一樁大事,古人常講的,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就是說,發心出家這樁事情比做宰相、比做元帥還要困難。為什麼?你發心肩負起的責任是續佛慧命、是弘法利生。

  玄奘大師出家的時候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為什麼出家?他說了兩句話「遠紹如來,近光遺教」,從遠的講我要繼承如來的慧命,就這個意思,從現前講我要光大佛陀的遺教。這個弘願是正確的,這個責任、使命是艱鉅的,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是講經的法師。講經的法師,在過去沒有佛學院,過去法師怎麼培養出來的?老法師講經,寺院是學校,清眾那就是學生,沒有擔任常住執事的這是學生,擔任常住執事的那是學校的教職員,所以每天都有固定的功課。叢林那是大寺院,住眾多,住幾百人上千人,所以它不是一個講堂,它有首座和尚分座講經。每天他同時開幾門功課,專門有法師學講,喜歡聽「般若」的進般若講堂,喜歡聽「華嚴」的華嚴講堂,喜歡聽「唯識」的有法相講堂,就跟學校一樣,它分很多堂口。但是學生只能學一門,不能同時學好幾門,這是決定不許可的。你跟哪個老師學,你就上他那個講堂。共同科目是戒律,是念佛堂、是禪堂,這是共同科目。禪堂、念佛堂是行門,所以道場它有道風,道風是說你修學哪個法門;有學風,學風是你研究某一部經論,有道風、有學風才稱之為道場。我們這個寺院,希望能夠繼承過去祖師大德留下來的道風。

  我們也希望我們這個道場,念佛堂沒有問題,但是講堂決定不能只有一個,這個不行。因為我們現在要兼顧儒、釋、道三家,三家都沒有好的老師了,我們如何能把傳統文化繼承下來,所以我不反對法師學儒、學道,我都贊成。學儒,譬如說《四書》,專攻《四書》,或者是《四書》裡面專攻一樣,專攻「論語」、專攻「孟子」、專攻學庸,「大學」、「中庸」,其他的太深就不必了,我們現在為整個社會奠基重要。還是一句老話,「但開風氣不為師」,今天我們《華嚴經》上讀到。我們希望起個帶頭的作用,讓大家看到,這個是好,各個人跟進,我們的目的就達到。所以頭要帶得好。我希望我們這個道場有人講佛經、有人講《四書》、有人講《老子》、講《莊子》,至少我們要開這幾門課。《老子》或者我們去請空淨道長,他跟我的名字相同,顛倒了,我叫淨空,他叫空淨。這位道長現在住在德國,我們有聯繫,我們可以請他到這邊來給我們講一部《道德經》。我想三個月、四個月可以講圓滿,一天講兩個小時,有一百天大概差不多。有這個基礎之後,我們再認真努力深入的去研究,希望我們同學每個人有個專長,講道、講儒都行,儒、釋、道是一家,我們不要分彼此。所以建立學風。

  現在,我看今天你們的「三時繫念」做得很好,我聽了很歡喜,每個星期做一次,大家認真學習。我相信一年之後,實際禪寺的三時繫念就會變成全國第一了。為什麼?你們每一個做「三時繫念」的法師,你們有經教的基礎,天天在學經教。外面一般做法會的他們沒有去研經教,所以那個精神不一樣。有經教的底子,「三時繫念」度這些亡靈就特別有效。如果儀規熟了,你看一年不間斷的在經教上薰習,這個功德就無比的殊勝,絕對不是一般專門做經懺法會的道場可以相比。所以,我們希望這個道場每天講經四個小時,我在這邊我講兩個小時。我不在這邊,像我們的香港有網站,將來慶雲也有攝影棚、也有網站可以聯繫的,我在這兩個地方講,此地可以能收看,同時可以能收看。希望你們同學們認真努力學,你們要擔負起兩個小時,你們自己商量。

  同學們專攻一部經。基礎的經典不算,基礎經典是必修課,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也都要能講。我們的基礎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像這些基礎經典,還有《沙彌律儀》,這是必修課。除這個之外,專攻一門長時薰修,十年之後你在這個世界上就變成專家學者了。基礎的這四門課要學得很熟,一定要落實,在外面講演是你的學習心得報告,那就特別感人。諸位要知道,湯池也許你們去看過,也許你們聽到這些課程,湯池能辦得成功真的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沒有什麼祕訣,就是這些老師召集來之後,我跟他們談話,我對他們的要求,既然我們在這裡要推廣弟子規的教育,儒家這個根,老師必須先做到。這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這個小冊子不是讀的、不是講的,也不是念的,是做的。是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標準,這是我們五千年老祖宗傳下來的中國人的標準,要求很嚴格。為什麼要這麼嚴格的要求?如果不是這樣要求,後果就不堪設想。

  什麼後果?家敗人亡。現在我們講「家」,很少人能體會得到,因為家現在沒有了。從前的家是大家庭,我小時候我們住在鄉下,我們鄉下那裡有一家宛家,那一個村莊全部是姓宛,一家人。我記得我小時候他們家已經敗了,大概還有六、七十人,不是那個興旺的時候。興旺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有兩百人,那時候是只有六、七十人,一個村莊,很大的宅子。我們跟他有親戚關係,我們也是投奔親戚,我們自己的家沒有了,我一絲毫印象都沒有,我三歲。我出生地在金牛,三歲搬到東鄉投奔我的姑媽,我父親的姊姊,她嫁在宛家。在他們的村莊旁邊建一棟茅草房子,土牆上面蓋茅草的。在這個地方住了七年,十歲離開家鄉,這一出去再回來,七十年了。七十年回來之後,宛家沒有了,那個地方已經成平地。小時候念私塾在他們祠堂,「宛氏宗祠」,那祠堂挺大的,那個祠堂也沒有了。我們記得很清楚,祠堂周圍都是樹林,松樹很多,現在樹一棵都沒有了,真的叫滄海桑田。

  大家庭要知道,幾乎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那你就曉得,同一個父母生的,親兄弟姊妹;同一個祖父,堂兄弟、堂姊妹;同一個曾祖父,叫再從兄弟;同一個高祖父,那就變成族兄弟。族兄弟的範圍就很大了,同一個輩分同族的,這族兄弟。住在一起不分家,每個人你工作賺的工資都要交給當家的,交公家,不可私自有財產。這樣才公平,無論賺得多賺得少,都是為家族,觀念當中這個家是我們一族。這麼多人上上下下的,同輩分的、長輩的、晚輩的都有,都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怎樣能和睦相處沒有爭執?你看現在小家庭夫妻都常吵架,大家庭如果一吵架,那家就敗了,所以家和萬事興。如何來維持這個家族長遠的和睦?就要落實《弟子規》,每個人都要落實,那就沒有話說,所以家庭和睦。你才曉得那個重要,人人都要遵守的,中國的教育從那裡你也能看出來。小孩出生下來大概兩、三天就要教他了,兩、三天這個小孩已經穩定了,他會看、會聽了,他就在學習了。所以父母把《弟子規》做出來,他要不做出來,這個家不能團結,那是家裡面的規矩,家規。除這個之外還有家訓,家訓像我們現在在家譜裡面都看到,規矩是共通的,《弟子規》。

  家道,道是一定要遵守的,道在哪裡?道在四書五經裡面,倫理、道德那是道。業,事業,事業各行各業也都世世代代相承的,開個店,老店,幾百年的老店,信譽很好。你看北京現在有個老店我們曉得,「同仁堂」,三百多年了,世世代代有人繼承,從小就學習,這家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不是說子孫多,是子孫裡面有德行、有智慧、有能力繼承家道、繼承家業,那家規、家訓自然在其中,有這樣的人才叫有後人,有人。所以家教就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小孩父母教他,父母之外,家裡面所有比他大的,大個兩、三歲的,也有責任教他。在他的面前言談舉止要規規矩矩、端端正正,決定不能有不好的讓這個嬰兒看到,或者讓他聽到,不可以,不能讓他接觸到,這要保持到三歲。就是說三年,一千天,這個一千天的教育是他的根,比什麼都重要。中國諺語講「三歲看八十」,你就曉得這三年的教育多重要,真教好了,他到八十歲都不會變樣子。同樣的道理,我們寺院裡面,寺院裡面一開始叫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五年學戒是什麼?不是學戒律,五年學出家的規矩,學這個東西。那是什麼?學《十善業道》、學《沙彌律儀》,五年學這個。

  現在為什麼學不到?我們的家沒有了,所以家教沒有了,家教就是弟子規跟感應篇。感應篇是因果教育,三歲到六、七歲的時候,稍稍懂事了,因果教育很重要,小孩知道做善事有好果報,做不善的事有惡報。我們接受這個教育最深刻的是城隍廟,在那個時候母親一年城隍廟總要上幾次,至少是要去五、六次,帶著我們到城隍廟燒香,燒香之後就帶我們去看閻王殿,就是十王殿。那個時候閻王殿是泥塑的,塑得真好,栩栩如生,塑這些泥人,就是地獄裡面的變相。母親一方面帶我們去看,一方面就指著,不可以做壞事,你看亂說話,將來拔舌地獄。聽了自然就不敢了,那個印象很深刻,不能騙人,不能挑撥是非,將來墮拔舌地獄。

  到六、七歲再上學,上學是私塾,你看一個大家庭,大家庭小孩很多,一定要辦一個學校,家學,那是家學。這個學校的老師,私塾的老師,由我們自己族人他可以教的,他沒有其他的工作,可以請他來教;家裡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可以請外面人來教。聘請的老師最重要的是品德,為什麼?他要給小孩做榜樣。也就是說,接替父母教學的任務,父母給他樹立了好榜樣,老師再繼續給他做榜樣,這最重要的。這差不多十年,你這根要紮十年,不簡單。到十一、二歲,這個教學告一個段落。所以,私塾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德學的教育,也就是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

  另外讀書,基本的必須要學習的這些功課要教他背誦,老師不講的,只教句讀,督促他背誦。標準,個人稟賦不相同,有根利的,有根鈍的,以什麼為例子?背書,背書大概是十遍,你念十遍就能背,以這個為標準。有的人聰明智慧高的,他能夠念五百字、六百字、七百字,十遍他就能背誦,這記憶力很強的,他每天念的分量就多。還有比較笨一點的人,只能夠念個一百多字、兩百字,那他每天念的就少一點。標準就是十遍一定要能背下來,然後老師督促,背一百遍、背兩百遍,你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同樣講念《論語》,每個人進度不相同,有進度很快的,有進度很慢的,不是大家是同樣的進度,不是的,按著各人的稟賦,按著各人的能力。不講書的,只是背誦,把應該背的,大概一般都是四書,這非背不可,必修科,另外五經裡面選讀,並不完全背,五經是選讀。還有就是歷史,歷史多半選擇《史記》,這通史,或者是有選擇《綱鑑輯要》,比較上著名的是《御批綱鑑輯覽》。那差不多是十一、二歲時候讀的,讀這部書,都不講。

  什麼時候開講?等私塾念完,你去進學堂。進學堂要考試,考取叫秀才,秀才就進學了,那個學校,老師是跟你講解跟你討論。所以從前讀書很快樂,讀書樂,讀書不要書本。到太學學堂裡面去,老師也背得滾瓜爛熟,學生也背得滾瓜爛熟,告訴你在第幾頁第幾行,你就曉得那是什麼字。你要說中國不科學,那是假的,中國從前印刷是木刻版,是木刻刻版的字,不是活字版,是一塊一塊版固定的。書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沒有標點符號,全國任何地方印書都是這個方式。不管哪一家出版的,告訴你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字一定是一樣的,不會有錯的,這就很科學。老師教句讀,因為它沒有標點,一句一句把它紅筆圈出來,你每天能念幾行就給你圈幾行,讓你背,背得很熟,大聲的朗誦。第二天給你上新的一段文的時候,昨天那個背一遍,這溫習,每天都要溫習前面的功課,所以他一生他不會忘記。我們現在沒有了,所以現在讀書要查參考資料,很辛苦。我在台灣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寫文章不要參考資料的,小時候都背過,引經據典隨手拈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告訴我們,跪過磚頭來的,真吃過苦頭。所以到太學念書的時候那是完全老師講解,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那是沒有書本的。但是老師會指點你一些參考資料,啟發你的智慧。這是從前讀書樂。

  所以進入佛門,特別是出家,五年要把戒律的基礎奠定好,也就是要求《沙彌律儀》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後才去受戒。不是像現在,先受戒,做不做他就不問了。在從前要做到。沙彌戒都做到了才可以受比丘戒,比丘戒做到了才可以受菩薩戒。所以,從前傳戒不是同時間的,像現在開戒壇,三壇大戒一次就授掉,在從前不許可。你前面這一步沒有學好,不能夠提升,這是從前的道場。

  我們現在希望我們的道場,無論是受了戒是沒有受戒,這個形式上沒有關係,必須把沙彌律儀學好,我們真正有道的根基。沙彌律儀決定是建立在三個根的基礎上,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沒有前面三個根,沙彌律儀就學不好。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弟子規?弟子規是我們在三歲之前的教育,我們沒有學,現在補習,一定要把它補好,要知道這個重要。今天我們在家學佛,十善業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主要就是我們的根疏忽了。這不能怪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疏忽了,甚至於我們的祖父母也疏忽了,大概到曾祖父母才知道一點點,高祖父母的時候才真正明瞭,我這樣的年齡。你們跟我又差一代,至少差一代,中國人是二十年是一代。

  所以你就曉得,中國的家是大家庭,大家庭過團體生活它有規律,一點都不能亂,執法要很嚴格,不能夠循私。所以從小,小孩一出生就要訓練他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起心動念為整個家族去想,所謂榮宗耀祖,光耀門楣。所以他一生他有方向、他有目標,你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為我的家。明白一點的人,為我們家的家道、為我們家的傳統,這個傳統就是家道、家規、家學、家業,他能說得出來。家庭的歷史就是家譜,每一家有祠堂,祠堂裡面收藏家譜,家譜是家庭的歷史,世世代代都有記載。文革期間祠堂被破壞了,家譜有些人有,有些家被燒掉了。這比什麼都重要,家族的老人從記憶當中都要把它寫出來,然後慢慢的再追溯到源頭。大概漢族我們的根都是黃帝,四千五百年,家庭演變成這麼大的一個族群,這麼多的姓氏,黃帝距離我們四千五百年。那個時候黃帝發明文字了,所以有記載,黃帝之前沒有文字,靠傳說,沒有記載。從黃帝時候有記載,我們知道黃帝有四個妃子,有二十五個兒子,二十五個兒子在後世演變成好像是十四個姓。這是有文字可考的,不可考的我們想想更多,代代相傳。

  我們這個家在這個地區也是個望族,我們在海外,常常念著家譜,因為遭這個災難唯恐遺失了,所以大陸一開放,我們回來頭一樁事情找家譜。一直到三年前我才碰到我們一個族兄弟,我問他這個事情,他告訴我在。我說在哪裡?他說在他家。怎麼會在你家?他說祠堂被破壞的時候,他到祠堂裡面偷出來的,一直藏在那裡沒有人知道,從來他也沒說過,我問的時候才告訴我。我說你拿出來我們看看,線裝書三十七冊,真不容易,他裝一個箱子,三十七冊。就剩這一套了,這一套如果丟了,我們的根都找不到了。所以我就很著急,說我們趕快把它複印,印三百套,三百套就不會丟掉了。我有一百套在海外,送給外國圖書館收藏,另外有一百套是國內的圖書館,贈送給圖書館,還有一百套就是我們自己家族。現在要做什麼?續譜,上一次修譜是民國四年,距離我們現在九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們都沒出世,所以這個譜上沒有我們的名字,有父親、母親的名字,祖父的名字都有,我們這一代就沒有了。現在怎麼樣補上去,所以要重新再修。上一次我們的譜是第六次,在廬江第六次。我們第一代,就是遷到廬江來在這邊落戶那個老祖先距離我是二十代了,他算第一代,我是二十代,時間六百年。墳墓還在,我前幾天去看了,六百年老祖宗墳墓還在。

  所以人要知道根,你曉得從前的狀況。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說修身多重要,你要不修身,你的家就不和,家不和家就會敗,不是你一個人,整個家族消失掉了。傳這麼多年,我們從黃帝,我們老祖宗是黃帝,我們這一支是黃帝第二個兒子延續下來的。第二個兒子叫昌意,黃帝的長子叫玄囂,第二個兒子昌意,從黃帝到我這一代是一百三十六代。一代一代清清楚楚,人他怎麼不愛家?愛家他就愛國,這肯定的。家沒有了,問題可就大了。

  所以我這次從杭州回來經過婺源,在婺源的農村裡面我看到從前的家。他們還有莊園,一個莊園一個姓,就是一族。但是現在人沒有了,人都散失了,那個家還在,我看了很受感動。所以要社會安定,家的精神、家的功能如果不能恢復,社會是不會安定。現在要用什麼方法,恢復從前的不可能,只有建新的家,但是新的家要繼承傳統的精神與功能。從前家的功能是一個人一生的保障、一生的靠山,無論你走到哪裡,從事哪個行業,什麼人支持你?家支持你,你的家族支持你,這最靠得住的,所以老家。老家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的安全感,一生之所寄託,你跟家人聯繫,在從前有的時候搬家住哪都不曉得,但是你到祠堂一定找到,那是總聯絡站。

  所以我們現在想到什麼?企業、公司、行號。我們的寺廟也是一個家,我們繼承傳統,不但繼承中國的傳統,也繼承了佛教的傳統。四眾同修大家在一起,這是一家人,一家人如果你要把戒律廢弛掉,這就不像家了。為什麼道場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對我們的期望,希望每一個弟子都能夠修六和敬,六和敬的基礎,頭一個「見和同解」,這個基礎是什麼?經教。經教通達,我們的想法、看法就一致,經教給我們見和同解。就像傳統裡面經論,四書五經、十三經,中國傳統是用這個達到見和同解。規律,像《五種遺規》,也許有同修看過,《弟子規》是基本戒律,必須遵守,「戒和同修」,然後才做到「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從前大家庭利同均,那個利同均就是現在講的共產主義,從前大家庭就是共產主義,沒有私人財產,是家族。所以家族是血緣的基礎,它的組織是血緣、血統,現在我們像道場組織、現在公司行號要變成繼承中國傳統家庭,是道義的基礎。

  道義裡面,見和同解必須是倫理、道德,至少要學習四書五經,這是達到見和同解。在佛法裡面,則是經教,經教很多,哪一宗有哪一宗的主要修學經典。我們淨土宗是「淨土五經」,從這個地方我們建立見和同解,從《沙彌律儀》、從《菩薩戒經》,比丘戒是做不到的,也得不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師裡面蕅益大師是專門研究戒律,他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而比丘戒至少是五個比丘來傳戒,你才能得戒,真正比丘沒有了,所以這個傳戒不會得戒的。沙彌戒、菩薩戒行,為什麼?沙彌戒、菩薩戒沒有人傳授,自己可以在佛菩薩面前發誓我持受,可以得戒。一般用的方法,你是不是真的得戒,在過去都用地藏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用輪相來求,地藏菩薩給你做證明。這是自己可以能得戒的,所以它不一定要五比丘以上。

  所以我的老師當年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沒有關係,最重要的你自己要學戒。你學不殺生,這一條真正的你做到,你就得到;不偷盜,你做到了你就得戒。佛菩薩承認,護法神承認,所以它不是形式。形式上受了戒,你沒有做到,人承認你,僧團承認你,你拿到戒牒,佛菩薩不承認,護法神不承認。這個道理要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學戒律,你想想看,弟子規不學怎麼行?弟子規是什麼?弟子規就是沙彌律儀的落實,就是菩薩戒的落實。你菩薩戒怎麼落實在生活上,怎麼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些東西。所以我們要把它看作是戒律的落實,你才曉得一定要學,不能不學。不學我們的戒律是假的,沒法子落實,所以得認真學習。有戒,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這是道,下面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是德,這叫有道、有德。

  所以這個道場建立,希望從這個道場能夠幫助其他道場、帶動其他道場共同來學習,我們對於任何宗派都尊敬、都尊重,都樂意去協助他們。這個道場專修淨土,雖然道場自古以來的名稱是禪寺,淨土是禪,佛在《大集經》裡面說了,念佛法門是無上淨妙禪。禪是通稱,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的。禪是什麼?禪叫三昧,我們念佛人叫「念佛三昧」,那不是禪了嗎?所以這個要曉得,絕對不是只是參究是禪,無量法門無非都是禪。禪得定,定開慧,淨土宗開慧了那就是理一心不亂,得定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剛剛入門,得清淨心,不是得定,得清淨心。也就是我們常常勸勉同學的,這是你能做得到的,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雜念,這叫功夫成片。有這種功夫的人往生西方淨土是靠得住,你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得定,生方便有餘土;開慧了、開悟了,生實報莊嚴土,往生的等級不一樣。可是西方極樂世界很特殊,它是平等的境界,其他一切諸佛剎土,四土是不在一起的,就是不是同一個空間維次,我們現在用這個講大家好懂,不同空間維次。可是極樂世界它相同,它四土三輩九品全在一起,就是在一個大教室,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只要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天天可以跟觀世音菩薩在一起,可以跟大勢至、文殊、普賢都在一起。我們在這個世界沒法子,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跟凡聖同居土不是一個空間維次,所以我們看不到他。他能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高維次可以看到低維次,低維次看不到高維次。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

  我們希望同學們好好的努力,把這個道場看作是我們一個家族,我們一生的依靠。像過去慧遠大師,你看廬山建立了一個蓮社,三十多年不下山。他們的同參道友是固定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他心是定的。我們要想成就還要記住祖師的教訓,如果我們能不下山是最好,不出山門,心是定的。歡迎別人來參學,我們不出去。現在,就是雖然是採取這樣的方式,獨善其身的方式,同時也能兼善天下。我們有網路,我們有衛星,看當天的可以從網路上看,看一個月以前的可以從衛星上看,因為衛星有後製,要把字幕整個打上去。我們的衛星現在在國內是沒有下載,要裝接收的天線,我們國內人講裝個鍋,你只要裝個鍋你就能收看衛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我們現在有六顆衛星,覆蓋全世界,將來你們同學們講經講得可以拿出去的時候,我們全部都把它放在衛星上去。這個道場是透明化的,我們每一次「三時繫念」都現場播放,我們的念佛堂、我們的研究經教完全透明化,雖然不出門,全世界人都看到,現在利用科學技術我們能做得到。

  希望同學們扎根,這比什麼都要緊,這個根紮下來。大眾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謙卑,我不叫謙虛,叫謙卑。自己要學著謙卑,對人要尊敬,無論對什麼人,對老和尚、對同參道友,甚至於對臨時到道場來做義工的,平等的用謙卑。我們記住世尊在《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要用這種心態來看人,人人都是佛。《菩薩戒經》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對於一切人都以是父母、佛陀、菩薩來看待,我們這一生就能成就。《華嚴經》講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生圓滿成佛,他怎麼成佛的?就是這樣成佛的。善財童子心目當中,凡夫就是我一個,學生就是我一個,我以外的全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善友,就是菩薩、老師,人人都是我的老師,人人都是我的父母,他禮敬諸佛才圓圓滿滿做到。所以沒有同學,要有個同學的,「我們兩個同學差不多」,不行,沒有同學。所以,善財童子是孤家寡人一個,一生圓滿成就,證得圓滿的佛果,祕訣就在此地,具足圓滿的恭敬心。這給我們做出了示現,我們應當要學習,把自己貢高、傲慢那些煩惱習氣要統統把它斷掉,在這一生當中成就自己的道業。

  我大概這兩年還有一點事情不能不出去,這是為了世界和平,今年十一月我要到日本參加京都一個會議,明年可能是聯合國,紐約的聯合國。去幹什麼?去把我們的湯池、慶雲,還有我們的道場,都可以向聯合國報告做介紹。如何化解衝突、如何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需要我們去做的,講沒用。我們把它介紹到聯合國,我們的世事,世俗事情就圓滿了,我們在這裡劃句點,以後再不幹了,他們來找我我會接見他,我再也不出門了。現在跟我們的道場有密切聯繫互助合作的,慶雲是一個點。侯總很可能發心在雲南建道場,那邊的領導二十六號到這兒來看我。我們這一站完了之後,他主要是看湯池中心,接著他就看慶雲,看了之後他才真的知道我們要怎麼做,所以我也希望他到我們這個小道場來看看。

  我們小道場將來的道風、學風我們一定會建立,但是不能像古人那樣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還是一門深入,但是我們有好多門,個人來講是一門深入,一個人學一門,我們可以學不同的經教,學儒、學道都可以。所以我們只是在最重要的基本的課程上下功夫,不浪費我們的精力,不浪費我們的時間。比如說本宗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學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都要專攻。專攻《疏鈔》的可以參考《要解》,專攻《要解》的可以參考《疏鈔》,你有賓主之分,你才不至於亂。《無量壽經》我講過十一遍,最後這遍沒講完,好像都留著有錄音帶還是錄影帶,可以做參考。黃念祖老居士有《大經解》,註解註得很好,可以做參考,他註解裡頭引經據典非常豐富。我們十年專攻依靠他這個提要,他《大經解》做為我們的提要,深入去學習,一定要從修持裡面真正領會到經意。

  我們講解,一遍一遍的講,遍遍不相同,有樂趣,不是一個講義每次都是一樣的,那有什麼味道?那連自己都懈怠了。遍遍不相同,你才看到你自己在步步高升。我們所講的,現在科學機器方便,每個人都錄相,把自己的東西錄下來,是自己學習的資料檔案。可以從遍遍錄相裡面看出自己的進步,這就是成績。到可以對大眾講的時候,這些資料就都可以播出去,做為一個帶頭作用,希望將來每個道場至少都有一天四小時講經。當然講經之前你要準備功課,準備功課至少是四個小時,你在經教上每天是八小時的功夫,一門深入。我們一般估計三、四年你會得定,清淨心現前;六、七年你就有悟處,不能夠徹悟,我相信可以做到大悟。小悟那是常常有,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則到徹悟,只要你真肯放下。

  你不能開悟,原因是你有障礙,《華嚴經》上講得很好,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對《華嚴經》的看法,《華嚴》是淨土,是《無量壽經》的細說,這個話是彭際清居士講的。彭際清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這也是個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他沒有出家,他一生讀書,他也去考試,參加考試中了進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弱冠,應該是不滿二十歲他就中進士了。用現在的話說,他是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可以不做事情,他家的生活沒問題。所以,考中之後沒有做官,一生沒做官,專門學佛,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大善知識。他說的,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他把淨土跟《華嚴》連在一起。講這個話有道理,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說是不是?所以《華嚴經》可以聽,如果要學也行,要學的時候一品一品的學。實在講,一部經通了之後,比如說《無量壽經》、《彌陀經》、《彌陀要解》、或者《彌陀疏鈔》,一部通了之後,這《華嚴經》自然就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你不專攻你怎麼能通?

  往年我在李老師會下學經教,十年學五部經,這個五部經要是在現在的佛學院,大概一年就學完了,我們在那裡用十年。老師給我們說一門一門的學,決定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我學的經,說起來你們看都很短,第一部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們現在的經本四張;第二部經是《佛說阿彌陀經》你們天天念的;第三部經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最後那一卷,十大願王,最後的這一卷,叫別行;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我在台中十年就學這五部。《華嚴》、《法華》沒有學過,可是我都講過。《華嚴經》太大了,從哪裡下手?所以我聽李老師講《華嚴》,我聽一卷,第一卷聽完我明白了,後面不需要聽我能講得下去,也講了這麼多年。

  希望我們同學、同參道友跟常住,乃至於信徒、義工,我們共同努力在這個地方把佛的道場興旺起來。我們在這裡樹立道風、學風,在這個地方落實六和敬,落實四攝、六度,做道場的好榜樣。各人做出家人的好榜樣,在家居士做居士的好榜樣,佛教自然就興旺。那我們這一生過得有價值、有意義,我們對得起佛陀,我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老師,對得起一切眾生,我們不辜負檀越的護持。這個道場有些工程我們相信兩年之內全部可以完成。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一個半小時,謝謝諸位法師,謝謝諸位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