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臘月三十講話 (共一集) 2008/2/6 華嚴講堂 檔名:21-429-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請坐。今天是丁亥臘月三十日,光陰過得很快,一年很快的又過去了。今天是除夕,在佛門裡面讓人突然感動臘月三十這個話頭,在佛門的意思臘月三十就是一個人在這世間最後的一天,叫做臘月三十,為什麼?以後沒有了。讓我們回想過去許多的歲月道學毫無所得,毛病習氣依然沒有減少,不想則已,一回想就會讓人大吃一驚。如果真的臘月三十來臨,我們有沒有警覺到那個時候怎麼辦?每天晚上我們的晚課都念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祖師大德給我們制定的功課,讓我們每天念這句警惕自己。那我們這一年已經過去了,壽命如何?所以人生在世,早年講經我也常常提到,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只有一樁事情他最精進,一分一秒不肯停留,那麼精進。精進什麼事情?精進入墳墓,人從生下來一天一天接近墳墓,這是真話。誰肯停一秒鐘?如果把這樁事情換做修道,修道也像這麼精進,那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不成就。過去的已經過去,古人說「來者可追」,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新歲的開始,我們為佛弟子,總要警惕、總要知道振作起來。
我們想到《受新歲經》裡面所說的,《受新歲經》就是過年說的,佛當年在世也講過。世尊當年在新年的時候集合大眾,四眾同修聚集在一起,我們中國人講辭歲拜年,佛也不例外。但是佛在辭歲的時候跟大家在一起公開檢討自己的過失,不說別人過失,這是佛做樣子給我們看。佛說「我今欲受新歲」,這是經文上的話,「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受新歲經》裡頭有這幾句話,佛自己說。第一句話的意思,今天遇到新年,想想我對大眾、對一切眾生我有沒有過失?我有沒有犯身口意?什麼意思?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我有沒有犯?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天天檢討、天天反省,這是佛!不是普通人。讓我們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光陰的警惕,德業的精進,尚且如是,那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是生死凡夫,前途一團黑漆,還能放逸?還能夠懈怠?聽憑臘月三十來臨,手忙腳亂,那時候遲了、來不及。必須趁我們身體還健康、頭腦還清楚的時候,還是要認真的懺悔,徹底改過自新。學佛多少要幾分像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是佛過年的時候給我們做的榜樣。
弘法、護法在現前這時代比什麼都重要,弘護都要有德行、要有學問;沒有德行、沒有真的學問,既不能弘也不能護。尤其是護法,正法能不能住世?慧命能不能延續?這個使命是在護法的身上。所以佛陀滅度之前,把護法這事情委託給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為什麼?這是教育事業,辦教育的是這些人,這是護法。出家人是教員,你們想想一個學校是教員重要,還是校長重要?校長他主要的幹部管教務的、管訓導的、管總務的,叫綱領執事,他們是大護法,佛法的興衰、存亡在他們手上。出家人認真修行,培養自己的德行學問,是教員。你修得很好、學得很好,這些護法聘請你來教學,聘請你到學校裡面來當教員,那是弘法,這要知道。所以弘法的人對護法要尊重,他是我們的校長、他是我們的領導,沒有他佛法不能存在,這一定要知道。
早年佛法剛剛傳到中國來,這些護法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甚至於包括道場裡面的義工都是佛菩薩再來。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國清寺的義工,寒山、拾得是廚房裡面燒火的,豐干和尚是碓房裡面舂米的。到後來身分暴露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來的,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文殊、普賢、阿彌陀佛在道場做義工修苦行,道場裡面這些清眾沒有把他們看在眼裡,輕視他們、瞧不起他們。傳記裡面記載這個故事,是當時一位新到任的刺史,這是地方的領導,他母親生病病得很嚴重,豐干和尚自己推薦自己說他可以給他母親治病。這位刺史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就請他治病。果然把他母親治好了,他就問他:法師,你住在什麼地方?他說:我住在國清寺。山上有沒有聖人?有。誰?文殊、普賢。這還得了,文殊、普賢在山上,我怎麼樣見他?你去找寒山、拾得,那就是的。身分是這麼暴露的,豐干走了之後再也找不到他。他們到國清寺去打聽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大家都知道,瘋瘋癲癲的在廚房打雜的,怎麼刺史來找他,都覺得奇怪。沒有一個人知道,只有刺史曉得他們兩個是文殊、普賢。見了面他兩個人也不理他就往外面跑,大聲喊道「彌陀饒舌」,大家才曉得豐干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多事,把我身分暴露了。兩個人跑到山上,看到山裂開,他們走到縫裡面去,就不見了。寺廟這些人才曉得阿彌陀佛、文殊、普賢在廚房裡打工,怎麼可以輕慢?
我們今天廚房打工說不定就有佛菩薩在裡頭,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人家應化在這世間護持正法不暴露身分。你看看身分一暴露,這人再找不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說什麼菩薩再來、什麼佛再來,說了又不走,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眾生有災難,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怎麼會不救?用什麼樣的身分住世我們不知道。所以在道場修行,一定要知道道場龍蛇混雜,有聖人、有凡夫,我們不認識。不認識怎麼辦?最好是平等恭敬,禮敬諸佛、讚歎如來,這就對了。再想想佛菩薩示現的用意,我想也應該如是。應化在道場、應化在社會、應化在這個世間多!所以修行人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學謙卑、學尊重別人。
我們心目當中把別人看作真佛、真菩薩。那他是不是真的?他就是真的。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經論上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心淨則國土淨」,淨土在哪裡?淨土是我的清淨心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是我自性顯現出來的,哪裡是假的?一個人不相信自己,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他沒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性德,確實是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個個具足,虛空法界森羅萬象是心現識變,這叫自信。我看到這個人不順眼,他像魔、像鬼,是不是真的?是真的,那個魔跟鬼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外頭沒有。大乘教裡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是你心裡自己變的,你看這個人是佛、那個人是菩薩,也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的。你想想我們變現佛菩薩好,還是妖魔鬼怪好?我們有沒有能力把妖魔鬼怪都變成佛菩薩?有,只要你一念清淨心就行,念頭一轉妖魔鬼怪都成了佛菩薩,娑婆穢土馬上就成為極樂淨土。因為一切形相不是真的,從心想生。心善、念善,沒有一樣不善,所以弘法護法都要從自己的心行做起。
佛在過年的時候認真反省檢討,我們也得想想初發心的時候,我們不說很遠,淨宗學會成立。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加拿大溫哥華成立的,聽說現在還有,但是衰了,為什麼?我們的解行變質了。第二個淨宗學會是在加州聖荷西成立的,楊一華居士的美國淨宗學會,現在還在還很不錯,還能保持著修行、聽經。在加州那個時候我在那裡,我們寫了一篇淨宗學會的緣起,緣起裡面提出了解行的綱領。特別是行門,我們提出五門功課。五門功課第一個是「淨業三福」,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做了沒有?做了多少?淨業三福一共三條,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沒有?做了多少?這麼多年來看到大家這些文字都會念,不能落實,會讓我們反省為什麼不能落實?沒有具體的行動綱領。孝養父母怎麼做?奉事師長怎麼做?不曉得怎麼做法。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弟子規》,怎麼樣孝親、怎麼樣尊師重道都在《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它的全文一千零八十個字,跟《三字經》一樣三個字一句,總共三百六十句,裡面給我們舉了例子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很具體。但是學《弟子規》的人很多,依教奉行的人很少。學了怎麼樣?學了都希望別人做、叫別人做,而不是自己做,所以不能成就。孔子說得好,「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兩句話怎麼說?君子,求是要求,用現在的話說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到,這是君子;小人恰恰相反,小人是要求別人認真做到,他自己不做。那我們今天是不是犯這個毛病?犯這個毛病的人多,真的學了之後是叫別人做的,所以自己道業都不能成就。甚至於學經教,經上世尊許多的教誨,念了之後他馬上想到,「這對某個人說的,你看他就犯這個毛病」,他不能回過頭來要求自己。所以夫子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然後我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我是嚴格要求自己,還是嚴格要求別人?我們戒定慧三學不能成就,原因就知道了!
釋迦牟尼佛要求自己沒有要求別人,他在過年的時候年終反省,你看他頭一個反省,我對人有沒有過失?我有沒有把十善做好?他的言語說「不犯身口意」,身口意就是十善,我對於十善業道沒有違犯。佛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給別人做個好樣子,這就對了。慈心不殺,我們把它落實在《感應篇》上,因果教育,是教自己的不是教別人的;修十善業,十善也是修自己,沒有一樣是教別人的。所以會修的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誰講的?為我一個人講的,我要直下承當,他不是教別人的,是教我的。確實我遇到很多人,聽佛講經說法,他不是自己承當,他是佛講的,「你看哪些哪些人犯了,哪些哪些人犯了哪些地方」,好像與他自己一句都不相干,所以他在講堂住了多少年什麼都沒學到。為什麼?都推給別人去了,自己的毛病習氣永遠改不過來,永遠沒進步。
從第一福這是基礎,再建立第二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們想想看,受個三皈五戒今天好像很容易,三皈五戒真不容易!什麼人有資格受三皈五戒?第一條修及格了,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都能通過,考試及格了,才可以受三皈、才可以受五戒,這個時候才學威儀。威儀在哪裡?《沙彌律儀》裡頭。《沙彌律儀》裡面有十條戒、有二十四門威儀,那個門就是種類,就是二十四種,分為二十四種,每一種裡頭有若干條。你們細心去觀察,那是出家人的弟子規,這是基礎的基礎。佛法之衰,我們把行門丟掉了,行門沒有,解也不是真的,你聽經能聽得懂嗎?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沒做到。你做到才知道裡面的味道,才真正懂,有這些條件才能夠學大乘。
小乘裡頭最重要的持戒、守規矩,指導你修行的三個原則就是三皈。三皈第一個是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第二個是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第三個是淨而不染,保持你身心清淨不被外面環境染污,這是皈依僧。這是最高指導原則,所以叫翻邪三皈。覺正淨的對面是迷邪染,我們現在是迷邪染,如何能反過來?反迷為悟、反邪為正、反染為淨,所以叫翻邪三皈,叫三皈依。規矩都能守好了才能夠學大乘,學大乘,最後的一條指導原則,第三條第一句「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們是依照經文來解釋,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如果從它的意思上來講,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我明白了、我覺悟了,我活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我是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在六道,六道是苦海,還有一部分在四聖法界,四聖不究竟。十法界的眾生我發心要幫助他們、要度他們,怎麼度他?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要幫助十法界眾生,你沒有德行、你沒有智慧,這個事情你辦不了。
我今天修養德行斷煩惱,我今天要求大學問,「法門無量誓願學」;我要希望我的德行跟學問達到究竟圓滿,「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了佛幹什麼?普度眾生,不為自己是為眾生。我早一天成佛,眾生就早一天脫離苦海;我晚一天成佛,眾生就要多受一天罪。菩薩勇猛精進,什麼力量推動他?就是這個力量,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努力幹活推動他的力量是名跟利,名利,是這個東西在推動。既沒有名又沒有利,什麼事都不幹了,幹它幹什麼?就白幹了。佛弟子真的是白幹了,既不要名又不要利,什麼力量在推動他?世間人想不到,菩提心在推動他,就是普度眾生的心,這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的根真的是四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大家想想這重不重要?有了三福的基礎之後,我們的同學生活在一起過的是團體生活,團體生活裡面最重要的是和、是敬,和睦相處、互助敬愛,所以要修六和敬。
僧團我們在三皈依裡面念到,「皈依僧眾中尊」,這句話怎麼講?僧是團體不是一個人,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住、共同學習,都能遵守六和敬,這叫僧團,所以僧團是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這句話就這個意思。眾中尊,眾是團體,所有團體裡面,僧團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叫眾中尊,為什麼?他們修六和敬。你看見和同解,大家在一起共住、在一起學習修行沒有意見。戒和同修,都守規矩,事相上守規矩,心裡面沒有對立。我這樣說法大家更容易懂得,心裡頭沒有對立,所以它是和睦的和合僧團,見和同解。見和同解是怎麼建立的?佛沒有說我的見解是正確的,你們都是錯誤的,必須放下你們錯誤的見解要跟著我的見解走,佛沒有這個說法。佛是怎麼教我們的?佛是教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大家就一樣了。這個高!高明極了!所以你看看佛教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見和同解就圓滿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能達到六和敬的標準是什麼人?不是凡夫,是聖人。講到最低的小乘須陀洹,大乘《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入佛門了,為什麼說他見和同解了?他不執著身是我,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剛剛證得。沒有我的執著,當然更沒有我所有的執著,我跟我所有沒有了見解就同,這是初步,所以他是聖人不是凡夫,他是真佛弟子。位置不高,在《華嚴經》上初信位是佛教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如果大家在一塊不和,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六和僧團就沒有了。怎麼能沒有想法、沒有看法?凡夫有,聖人沒有,這是真的。
我們讀孔子書,孔子沒有想法、沒有看法,沒有說我的理想、我的理念,你找《論語》上找不到這個文字,也找不到這個意思。夫子自己說得很好,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的。我們在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解釋經題裡面,清涼大師說,釋迦牟尼佛一生他自己說過,他所講的經全是古佛所說的,自己沒有在古佛所說的詞句裡頭加一個字。這是什麼人?信而好古,他才能做得到。他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本性,我們中國人講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他相信這個。相信一切眾生的本性本善是一樣的,佛法裡面講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覺的意思,也就是本性本覺,你怎麼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那是不覺裡頭才有,覺裡頭沒有、善裡頭沒有,那就不覺、不善了,你有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從哪裡出來的?從心意識裡頭出來的,本性裡頭沒有,這個道理深!要懂。
所以我常常講孔、孟、佛陀都是老實人,老實可貴,我們要學老實人,不要自作聰明。老實人都是謙卑的,孔子一生對人謙卑,雖然年歲已經到七十歲了,見到小朋友都不敢輕慢,都很有禮貌。佛陀更是如此,天天到外面去托缽,有什麼人布施他?乞丐。乞丐討了一缽飯,看到佛托缽的時候,乞丐就問佛陀,「我這個飯能不能供養你?」佛陀就接受了,也給他祝福,希望他的布施能得到好的果報。所以聖賢人沒有別的,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起心動念都會想,我這個念頭能不能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如果不能,不能這個念頭就不能起。這是一個絕對的標準,言語要做言語的好榜樣,行為要做行為的好榜樣,這是佛菩薩、這是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
所以六和我們做到了沒有?六和比三福還難,為什麼?它要以三福為基礎,沒有三福的基礎決定做不到六和。那怎麼辦?我們記住佛菩薩的一句教訓,「反求諸己」,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這就對了。所以三福六和都是從自己心行裡面做出來的。有這個基礎之後要提升,我們掌握住大乘教裡面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這是通宗、通教,不管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沒有例外的,六度四攝這是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修布施,六度裡面的布施,六度是度自己的不是度別人。不會用的,用修六度求人天福報,他真求到,那用途太小了,很可惜;會修的,用這個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那得大福利!無比殊勝的福報,所以要知道不要求小福報。譬如說布施,財布施得財富,這肯定得財富,有因必定有果。他就止於這個地方,我有財富更多布施,布施愈多、愈施愈多,他搞這個,在這裡面遊戲,出不了六道輪迴,墮在餓鬼道是多財鬼。那要怎樣修六度才如法?佛給我們講了「三輪體空」,就是不分別、不執著。用不分別、不執著的心去修六度,那是菩薩行、那是出世間法、那是佛法;如果這裡面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是世間,我們也可以講佛法,人間佛法。現在不是講五乘嗎?有很多人提倡人天佛法,人天佛法的目的是求人天富貴,這是不究竟的。人生實在是太短了,一百年一彈指就過去了。我今年在這邊過冬天,看到這麼大雪,我離開家鄉的時候十歲,一九三六年。在我記憶當中,小時候我們家鄉冬天年年都是這樣的大雪,所以今天看到這個大雪就好像跟去年一樣,實際我離開七十三年了,印象很深。
懂這個道理都是度自己,離分別執著,不執著我能布施。人要想想,我布施,他接受我布施,我布施多少東西、多少財物,或者是我教別人,我有多少才藝我來傳授給別人,只要一著相就會生傲慢心,這不知不覺。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遇到緣它自然就起現行,不知不覺傲慢就生起來。別人看得很清楚,自己不知道,要給你講的話你還否認。這話不是別人說的,我說我自己。我年輕二十幾歲的時候也在公家機關做過小職員,位置很低,低到不能再低了。可是我的長官朋友地位都比我高,高很多,聊天的時候他提醒我。他說「徐某人,你知道你很傲慢?」我搖頭,「我哪有什麼傲慢?我一無所有,從哪來的傲慢?」然後細心想想真的有,學佛之後才知道懺悔。李老師跟我們講解這個慢,儒家講的是世間法,所以它沒有講斷煩惱。《禮記》一開頭只說「傲不可長」,傲慢有,不要再增加了,是這個意思,要教你克服傲慢。但是佛法要斷,為什麼?佛法不斷你出不了六道,不但出不了六道,你出不了欲界。所以諸位學佛的同修都曉得,色界天跟無色界天的人沒有傲慢,他們有貪瞋痴沒有傲慢,所以傲慢到他化自在天為止,上去就沒有了。你有傲慢,你決定到不了初禪天,那你的活動範圍就是欲界的六層天,這是最高的了,再往上去不了。李老師跟我講,也是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他說你知道嗎?你看外面馬路上的叫化子,你看看他有沒有傲慢?有。富貴人家開上車子,坐上很高級的轎車,從他面前走過,他看到了,他也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那個傲慢味道就出來了,李老師給我們舉出來,這習氣重,無始劫來的。當乞丐,乞丐是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財富地位都等於零的乞丐他還傲慢。
所以一定要曉得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布施是度自己的慳貪,所以六度可以圓滿,六度圓滿你成菩薩了。如果說是布施,我財布施要布施別人,哪一天能圓滿?世界上窮人、苦難的人太多了,你什麼時候布施能叫它圓滿?做不到。所以布施的圓滿是我自己的貪心斷掉,吝嗇的心斷掉,這個布施就圓滿了。都不是在外面,都是在自己,所以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我起心動念沒有不善、沒有惡的,持戒圓滿了。忍辱是度瞋恚,受到的逆境惡緣,重大挫折沒有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你看它都針對某個毛病,這是我們六道眾生六大病根,所以佛開了六服藥方來對治。很多人修六波羅蜜,這六個病一條也沒有治好,但是得很大的福報。他用錯了心,用六波羅蜜去修人天福報,他沒有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斷掉,這要曉得。
六度,以前我們後面接著講三學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學習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在學習過程當中,持戒就是守規矩,講到守規矩,一定要有孔子的精神,「信而好古」,對於古聖先賢他們的老辦法要深信一點都不懷疑,依照那個方法去做。實在講就是《三字經》前面講的八句話,出世間的學習也不例外,這八句話講得太好了,是做學問的最高指導原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首先要肯定、要深信,一點疑惑都沒有,一切眾生他的本性本善。不但是人,包括畜生、包括餓鬼、包括九法界眾生,要曉得人性本善,一切眾生的本性本善,我們對一切眾生誠敬的心就生起來。決定不可以說那個人不如我,那是畜生不如我,不可以這樣說法。蚊蟲、螞蟻不如我,很難講,說不定牠死了之後來生到人間來,在人間修行證果牠成佛了,我們依舊在六道輪迴,這很可能的。佛經上這種例子很多,你怎麼能瞧不起牠?所以要相信人性本善、人性本覺。為什麼會變成差異?「性相近,習相遠」,懂這個道理,性是一樣的,習就是習慣,我們講習性,習性把自己跟本性距離拉遠了。習性不善,本性是善的,這愈拉愈遠了。我們今天搞六道輪迴是習性不是本性,所以教育就從這裡興起。為什麼要教?「茍不教,性乃遷」,如果你要是不好好的教他,他的習性增長,本性被蓋覆住了不起作用。習性是惡的、是不善的,那他心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他造作的惡業就感受三途苦報,這麼回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教育從這裡興。怎麼教法?「教之道,貴以專」,這八句二十四個字,是中國五千年來傳統聖賢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寫在《三字經》上。小朋友一開始念就要記住,讓你牢牢記住一生不要改變,你遵循這個法則,沒有一個不成功的,你能成大聖大賢、你能成佛成菩薩。
所以一定要懂得守規矩,規矩是戒,守規矩的人心定、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開智慧。有人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還有墮落的,古今中外在所不免,這什麼原因?你沒有成名的時候很謙虛,到你成名的時候你的傲慢心就生起來,再別人給你讚歎,受讚增長傲慢,自己以為了不起。李老師講那個眼睛慢慢長,長到頭頂上去,瞧不起人、目中無人,連父母、連師長都瞧不起,認為自己超過一切,就把自己一生毀掉了。本來可以出離六道他又墮落了,這一墮落麻煩可大,這一墮落肯定墮落到三途。你說為什麼?不孝父母、不尊重師長。不能孝親尊師他還能做人?你想到這個地方就知道了,人道沒他分;他有福報,有福報到餓鬼道、畜生道裡面去享福。你看畜生道,現在有很多富貴人家養的寵物真享福,前世修的福報修得大,現在是畜生身,有好多個人侍候牠一個,這福報!這我們看到的。在餓鬼道裡面做土地、做山神,民間常常拜拜的這些鬼神,這都是有福的鬼道,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所以我們要修,知道怎麼個修法,不要錯用了心。
四攝法是待眾生、是對人的,四攝法裡面布施目的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往來的關係,不是度慳貪。六度的布施是度慳貪,四攝的布施是交際裡面建立關係的一種手段,所以我講四攝裡面布施就是請客、送禮,禮尚往來。多請客、多送禮,諺語所謂禮多人不怪,這樣建立關係。愛語、利行、同事都是建立密切合作的關係,你要是會用,用在家庭夫妻和睦、家庭興旺,家和萬事興;用在團體,團體興旺;用在社會,社會和諧;用在世界,天下太平。要會用,真正能夠化解衝突、化解糾紛,很好的方法。末後一個科目就是普賢菩薩十願,我們在行門第五個科目,要學「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要修這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真正是自利利他。
在解門我們要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世出世法的成就都在定中得到的,《華嚴經》常講的三昧。心不清淨、心不真誠、心不平等你得到東西很有限,而且很容易什麼?得少為足,他傲慢心生起來了。所以我們要反省,我們自身的病很多應當要改。頭一個要細心去思惟我們自己的腐敗,這不是外面的,為什麼?名利心還有,沒有淡化,我們的行為違背了性德。什麼是性德?《弟子規》是性德,我們拿《弟子規》要求別人,不知道用《弟子規》要求自己。尤其我們出家一定要用《沙彌律儀》來律己,不是律他,要肯定《沙彌律儀》是佛教我的,不是教別人,我們才真正能學得到。《弟子規》是古聖先賢教我的,《感應篇》是太上老君教我的,與別人不相干,這樣的心態那你就全盤接受了,你真的學到了。
如果我們錯用了心,雖然天天學,我們起心動念、言行造作,還是煩惱習氣在作祟,知見不正,聞法太少。這個聞法太少不是叫你博學多聞,不是這個意思,少是什麼?是你聽得不夠,遍數不夠。古時候很難,現在得力於科技容易,古時候確實要很好的善根,也就是說有很好的理解力跟記憶力,你才能學到東西。現在我們每堂課都錄相,有音聲、有文字,你可以不斷重複的去溫習,這是古人所沒有的。我們一遍沒聽清楚聽第二遍,第二遍沒聽清楚聽第三遍,我能聽十遍、能聽二十遍、能聽三十遍,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是學很多東西,學很多學雜了、學亂了,那就不是一門深入,那是多門。多門不能深,決定是淺入,雜修不如專修,這些道理一定要懂。
同時也得必須知道,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我們自己選擇適合於自己的程度、適合於自己的生活(就是現前生活環境)、適合於現代社會的需要,又適合於自己的愛好,這樣的課程你學起來就很容易,會學得很歡喜不會厭倦,不會感到困難,也不必羨慕別人,為什麼?平等的。只要得清淨心,智慧開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了之後,其他沒有學過的,一接觸只要一看就通,這是學習的祕訣,佛法跟世法不一樣。沒有見性的人,我們都沒有見性,一定要記住相信因果、慎重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造因是在起心動念之處。一個善念是善緣,遇緣必定感善果;一個不善的念頭是惡因,緣成熟了惡報就現前。不要以為起心動念是小事,我也沒有什麼行為、也沒有傷害人,起心動念就有因果。斷惡修善不是容易事情,為什麼這麼難?這我們自己有經驗。古來這些大聖大賢好像對他們講並不困難,我們為什麼這麼困難?要知道這裡頭有大學問,你沒有大學問、沒有真功夫;這個真功夫就是施捨忍辱,斷惡修善你不容易做到。
許多人都關心社會的安全、法運的興衰,關心又有什麼用處?最重要的是要從我心行做起,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背惡向善,這問題解決了,法運就興,社會就安定。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舊不能捨棄自私自利,不能放下名聞利養,還是貪圖五欲六塵,佛法不但是衰,會在這個世間滅絕。所以法運的興衰,不在別人在我自己,與別人不相干,與自己的關係大。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創教一個人,一個人成正覺,在鹿野苑裡面教五個學生,五比丘,佛法是這麼起家的。一個老師五個學生,佛法在這個世間興起了。
近代佛法衰微,許多這些大德們常常都在談這問題,談得很多無濟於事。我在香港講經,洗塵法師跟我談過很多次。他有福報,在香港是很有名氣的法師,過世也很多年了。當時我跟他建議,如果我們有五個人真正發心,回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修行的原點,佛法能興旺起來。五個人過出家人的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到香港去托缽沒問題,香港佛教徒很多。我說我們的身體比起從前的人不如,差得很遠,我們樹下一宿可以搭個小帳篷。童子軍露營的那個帳篷,一個人一個小帳篷,五個人小帳篷撐起來在樹下,行,能把佛教復興起來。他聽了很高興,始終沒去做,大概找不到人,誰願意去吃這個苦頭?一切放下,每天一缽飯托來吃飽之後,五個人坐在地上就可以研究經教,念佛或者參禪,長年這樣做下去就成了風氣,就產生影響。
這個不是我的主意,大家不要誤會,不是我的想法,是那個時候我講《金剛經》採取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這是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提出來的。如果要讓佛法再興旺,他的看法是必須要恢復托缽的制度,佛法才能興旺,出家人才能真正放下。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大乘教的薰修終於明白,放下執著成阿羅漢,放下分別你是菩薩,放下妄想你本來是佛,一點都不錯。我們住在現代的寺院,宮殿式的建築,過的是皇帝的生活,怎麼能放下?所以環境對我們來講是障道,不是助道是障道,必須要知道。
這次我們在此地聚會正好遇到過年,希望大家在此地歡歡喜喜過個快樂的新年,新年之後希望我們的生活能夠回到最簡單、最樸實。從前叢林的生活一缽飯一個菜,這大鍋菜,沒有兩樣的,而且吃飯的時候碗筷都是自己洗,自己料理。我們的生活如果用自助餐好,乾淨、衛生,自己省事,常住、廚房工作人員也省事。早些年我到香港講經,香港有個湛山寺,裡面一些法師都是從山東青島湛山寺出來的,在香港建個道場也叫湛山寺。最出名的大鍋菜,我每次到香港都要到它那裡去吃個幾頓飯,它那裡吃飯是吃菜為主,大概我們小碗要吃三碗菜一碗飯。它大鍋菜燒得真好,讓你吃了還想吃,所以生活一定要簡化。
還有句話很重要的,古人常常警惕我們,修行人很難通過禍福關,也就是說最容易退轉。福報大,一享福糊塗了,貪瞋痴慢煩惱統統起來;遇到災難退心了,佛菩薩沒有保佑我,怨天尤人。我們自己這一生長齋奉佛,每天誦經拜佛,一遇到災難,佛菩薩不保佑,多,自古以來就很多,這什麼原因?不通教理、不了解諸法實相,才會有這個現象。我們再問,自古以來通達教理的人就不多,在現在通達教理就更難了,為什麼?佛法比世間法本質上來說就難很多,經典裡面所說的,我們常講是究竟圓滿的哲學、科學、倫理、道德、因果,都講到究竟圓滿,當然不容易懂。你要不是透徹了解,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確實這個關口很不容易通過。通不過,這一生白學了,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面佛法的種子加強了幾分,不起作用。起作用的還是你的煩惱習氣,那就是李老師常講的,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所以這樁事情很可怕。
你要真能通達明瞭如來真實義,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只有自己真正發心去學習。這個事情也不容易,為什麼?你得有好老師指導,到哪裡去找?還要有修學的環境,你自己有堅定的信心、毅力,不屈不撓長時薰習,你才能夠契入。太難、太難了,愈想愈困難。所以我這一生當中有這麼一點點成就,感謝老師的指導。我們這個小講堂,老師的照片我就掛在我的對面,念念不忘師恩,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雖然老師都不在世了,看到老師的遺像如同面前,老師的恩德超過了父母。這是屬於孝親尊師,這點很不容易,做不到,成就當然困難,有一點點小成就的時候,這是最危險的一個時段,為什麼?很容易生起傲慢心,很容易從這個時候墮落。所以我跟三個老師認真學習,老師好像對我很少有讚歎,這是慈悲、是智慧。怕的是老師一讚歎,我們就覺得不錯,自己應該不錯了,老師肯定我,這個念頭生起來就不好了。所以夫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矣」,這是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學生自己時時刻刻警惕。
我們這麼多年在外面講經讚歎的人很多,可是我們自己想一想,那些讚歎都是過分,我們要跟誰比?要跟祖師大德去比。你看我們這麼多年來講經都沒有脫離古註,這就是自己不行,自己沒有見性就要依靠古來祖師大德,他們是明心見性,依靠他們的註解。我們憑什麼講經?憑著古註。今天我們憑什麼講《華嚴》?憑著清涼大師的《疏鈔》、憑著李長者的《合論》,還要參考《纂要》。我們跟他不能比,所以一切讚歎我們不敢接受、不敢承當,小心翼翼,還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終極的歸屬。
今天時間到了。我在此地做這個臘月三十的談話,以自己五十七年修學經過提出來與大家分享。最後我們也隨俗,新年恭喜發財。我們的發財要發七聖財,不要發世間財,我們要發戒定慧的財,這樣子才好。大家新年如意,道業增長,法緣殊勝,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