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廬江佛教居士林四眾弟子重要開示 (共一集) 2007/11/27 中國廬江佛教居士林 檔名:21-425-0001
尊敬的滿公會長,尊敬的林長,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早晨好。居士林過去來過兩次,這次再到這邊來參學,看到的是愈來愈莊嚴、愈來愈殊勝,從整個磁場來看,能夠感到同學們在此地精進念佛的功夫。這個道場是淨宗道場,早年印祖為我們開示,希望在這個時代,也就是二十一世紀最適合的是建小念佛堂,共修的人數不超過二十人。我們想他老人家的教誨,看看現代整個世界的趨勢,愈想他的話愈有道理。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佛在《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沒有差別的。可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根性有高下,緣分有深淺不同。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上上根人,我自己在講席當中常常告訴大家,我們是中下根人,中下還偏在下,還不偏在中,這都是實話。中下根人能不能成就?能,但是有條件,什麼條件?要長命,長命你才有時間學,短命時間不夠。證悟在現在幾乎不可能的,我們念佛人的證悟就是一心不亂,理一心在這個時代沒有了,事一心也難了。諸位要知道,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事一心。我們現在只能做到什麼?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現在也不容易。什麼叫功夫成片?念到你心裡頭沒有雜念,念頭一起來就是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不會有雜念夾雜,那叫功夫成片。諸位想想,很不容易!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華嚴經》裡面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的執著沒有了,那叫事一心;還有執著你就是凡夫,不是事一心。就是連功夫成片,雖然執著煩惱沒有斷,他的佛號功夫得力,他能伏住。
我們今天修行,最重要的是經教的薰習。印祖當年在世,念佛堂裡不講經,行,為什麼?那個時候根性比我們淳厚,也就是妄念少,一句佛號能攝心;現在不行,現在妄想太多。妄想太多那就得明理,你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真正能放下。現在為什麼放不下?沒搞清楚,自以為是;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自動就放下。所以我們放下多少,也是自己解行功夫的顯現,這一看就清楚,自己回光一照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這個時代我們提倡念佛堂,即使像印祖常年佛七一樣,常年佛七是每天七支長香,一支香一個半小時,長香,沒有聽經的,沒講經的。講開示的時間都很短,也不是規定什麼時候講開示,沒有,講開示多半是堂主看到大家念佛有妄念,或者昏沉的時候,講幾句提醒大家。開示的時間都很短,這個很有分量,能夠提醒自己。
現在在這個時代,我們必須對於經典要有相當的基礎,所以我們講念佛堂一天最少有一支香,就是一個半小時聽經,幫助你解,解行相應。如果是對佛法知道太少的人,一天應該有兩支香就是三個小時,三個小時聽經,五支香念佛,那就很好、很如法。聽講最好聽一部,不要聽雜了,一部經就聽《無量壽經》,聽完了從頭再聽,一遍一遍的去聽,你心是定的。心定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個對我們有很多的好處。如果說聽得很多、聽得很雜,你就分心,你不能夠攝心,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就是現在連功夫成片的人都很少了,什麼原因?他妄念太多,雜念太多。所以不曉得修行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有好處。所以希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堅守著這個原則,沒有不成功的。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道場很殊勝,同修這麼多,想到我們初祖廬山遠公大師,他的念佛堂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我想這個地方已經超過了,已經超過一百二十三個人,人數超過了。再看功夫能不能超過?他那邊功夫是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都能夠預知時至,真的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是圓滿的成就。古人做得到,我們不是做不到,也能做到,只要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也能像古人一樣的成就。進入念佛堂不論時間長短,你到這個地方來住一天念一天佛,念一個月佛,或者長年在這邊念佛,只要守著一個條件,萬緣放下,對人、對事、對物不再有留戀,一心嚮往的是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那就是二祖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
經教很多,法門無量,不可以貪,那個貪心一起,就把你這一生得度的機緣破壞了。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勸導我們,要堅定信心,無論什麼人來給你講,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我們都非常恭敬讚歎,決定不學,不受他干擾。為什麼讚歎?都是佛說的,哪有不好!當然好。為什麼不學?我不是那個法門的根性,那一服藥治不了我的病。只有六字洪名能治我的病,我就這一服藥就行了,就能把病治好,治好就成佛了。如果你再學禪、學密、學戒律,學那些你的心就雜了、亂了,把你的精力、時間、機緣全都破壞了。你這一生當中可以學到很多佛學常識,說老實話,你不能得定。念佛人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那是定功,你得不到。定得不到,慧就不能開,所以依舊是煩惱習氣伏不住,還是要造業受報,這就太苦,太可憐,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經只可以聽《阿彌陀經》、聽《無量壽經》,這兩部足夠了。明瞭之後就不要聽經了,不要聽要讀經,道理明白之後沒有疑惑了,就讀經,每天經至少要讀,像《彌陀經》,《彌陀經》很短,至少要讀七遍;《無量壽經》長,至少要念一遍,就是一部。這是接受佛陀教誨,展開經卷面對阿彌陀佛、面對釋迦牟尼佛,聽他的教誨。還有疑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聽講,這都是要過程。到最後一個階段,經也可以不要念,就一句佛號。所以這三個層次,愈往上面去就愈簡單,到最高的階段那就是一句佛號,二六時中綿綿密密不間斷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念到這裡,我們就能理解到預知時至,生死自在,這個自在就是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礙事。不礙事我就多住幾年好不好?多住幾年多受幾年罪,多吃幾年苦,不就這個意思嗎?能去就去了,不能去是沒法子。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你只要留意一看,幾乎一半以上都是三年,念佛三年他就往生了。所以有很多人問我,他說法師,那麼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壽命三年就到了?這是講不通的,哪有那麼多人壽命剛好都是三年就到,沒這回事情。他功夫成熟了,他有壽命,不要了,是這樣走的。功夫成就了還不走,那要特別緣分,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有緣分,沒有緣分不行,有緣分你當然要幫助別人。什麼叫緣分?有人相信你,有人聽你的,這就是緣分。你勸人,跟人家講,人家不相信,搖頭,沒緣分,沒緣分自己就走,就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好!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你的功力提升,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這個功夫提升之後,能力幾乎跟佛差不多,所以這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哪個法門裡頭都沒有的。
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到極樂世界,像我們這一般人,你說他是菩薩,不是,煩惱習氣沒斷。你說他不是菩薩,他能夠應化到十方世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能現什麼身。他又不是凡夫,凡夫是決定做不到的,這是無比殊勝法門它就在此地。這個叫難信之法,不是我們一般普通人難信,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菩薩難信。他們修得很辛苦,修到這種境界不是容易事情;可是念佛往生人,生到極樂世界,他就得到。這經上講得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階級?七地以上。不是說你真的證得七地菩薩,不是這樣的,是佛力加持,你的智慧、你的神通、能力等於七地菩薩,是這麼回事情,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這就好比我們是個窮人,生活得很困難,看到那些富家子弟出門都坐名牌轎車。我們窮人如果跟他有了關係,不是我自己的車,是他的車,他的車我可以坐,我出去旅行,他的車可以供應我坐。我們到極樂世界,完全沾了阿彌陀佛的光,道理是這樣的,不是你真正證得。
真正證得每個人時間長短不一樣,那就看你非常勇猛精進的就快,稍微懈怠懶散的那就慢。但是決定沒有退轉,只有進步有快慢不相同,這是那個世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這講用自己的功夫,自己真正證得,我們一般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十二劫。我們聽起來很長,但是十二劫要跟其他法門比較,那縮短太多了,其他法門裡面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怎麼十二劫就成就!這是講一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得佛力加持。可是一生到那邊的時候,那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七地菩薩一樣,那是等於沒有時間的,到那裡就有,這就是說得佛力加持,就有這個能力。所以於十方世界,那就不是一個世界,我們的生活空間就擴大了,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與那些地方眾生有緣,他們有感你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
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有這麼好的一個去處,這麼好的一個地方,誰不想去?想去的很多,為什麼去不了?這個地方放不下,他就去不了;真正想去,這個地方統統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想帶一點點東西帶過去,那一點點東西比須彌山還重,就把你拖住,你就去不成。所以要放棄得乾乾淨淨,沒有絲毫留戀,這個一定要明瞭。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見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我第一個問題向他請教,就是問他,學佛有沒有很簡單、很快速的方法,讓我很快能契入境界?我提出這麼個問題。他給我回答,我等了半個小時他才開口,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們就看了半個鐘點一句話不說。三十年之後我才明瞭,這是我們佛門高級的教學法,半個小時什麼意思?讓你整個心定下來才給你說。心浮氣躁,給你講東西叫耳邊風,你記不住;你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不告訴你;情緒不穩定,不告訴你。半個小時終於等來了,他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
到以後我們學《華嚴》,這真的明白了,《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說得好!跟我們老祖宗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一個意思。本來是佛,那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變成六道凡夫,是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如果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恭喜你,你本來是佛。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你統統具足!你的家不是這個地球,你的家是極樂世界,你的家是華藏世界,無比的莊嚴,那是自然的,不是人工去營造的。那是清淨的,一塵不染,那是性德自然顯露的,這平等的。用不著羨慕,也沒有驕傲,是自然的,只要你把障礙除掉就是。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這大乘經上常說。
不能夠一下放下,慢慢放,一點一點放,先從執著,不要再執著,執著害慘了我們,害得你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受苦受難,何必執著?學隨緣,隨緣什麼都好,無論人家怎麼的都好、都歡喜,一絲毫執著沒有,這就阿羅漢,這超越六道了。再能把分別放下,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了,那是菩薩。到最後起心動念是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佛。這是諸佛菩薩教給我們怎麼修行,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是門道,修什麼?就是修放下,只要你放下你本來就是。佛是現成的,佛不是你修來的,智慧也不是你修來的,能力也不是你修來的,福報也不是你修來的,統統是本來具足,只要你把你障礙除掉。這三種障礙害慘了眾生,但是三種障礙是自己造的,與佛、菩薩不相干,與天地鬼神也不相干,這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肯放下,放下就是。
那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淨宗方法就用一句阿彌陀佛,這會念!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會念佛;分別執著了阿彌陀佛,把分別執著換過來,這叫會念佛。這種念法叫功夫得力了,我不執著了,我不分別了。你的執著分別愈少,你的頭腦愈清楚,智慧會現前,少一分煩惱習氣(就是分別執著),增長一分智慧;少兩分分別執著,你就增長兩分智慧。智慧才管用,才能解決問題,智慧是看破,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的明白,你真的懂得了,這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我們在這些年來講《華嚴》,《華嚴》七處九會,九會我們第二會才講圓滿,差不多將近四千個小時。後面還有七會,所以這部經要講圓滿,我估計還要十年。
《華嚴經》跟淨宗是有密切關係,乾隆那個時候有個大居士,他曾經說過,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彭際清居士。那我們細細看看《華嚴經》,真的,《華嚴經》就是極樂世界的細說,你要了解極樂世界的狀況,讀《華嚴經》你就明白了。《無量壽經》上說得簡單扼要,詳細在《華嚴》裡面。所以有《華嚴》的基礎,那講《無量壽經》就會講活了,真的,是你從極樂世界回來告訴大家。這也是有個特殊的緣分,《華嚴》有緣可以聽,沒有緣就不需要,專聽《無量壽經》就好。《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是《華嚴經》的精華,修淨土就夠了。弘揚淨土,發心弘揚淨土要學《華嚴》,特別在這個時代,無論在國內、國外,你才能真正有說服力,能夠幫助別人起信、開解、修行、悟入,才收這個功效。
我這次到這邊看到大家非常歡喜,希望我們都能守住佛菩薩、祖師大德,教給我們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認真努力學習,不辜負林長慈悲心,十方善心人士的供養,在這個地方使諸位衣食住行樣樣具足,沒有後顧之憂,一心在這邊念佛。這就是我們報恩,報佛恩、報常住恩、報施主之恩。如果不是真修行就是造業,那就不是報恩,那在此地享福、造業,破壞佛門的形象,那個罪過很重。希望我們同修好好的努力。今天我跟大家見面,這算是我對大家一點點供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