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禪與淨土  (共一集)  2007/9/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408-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今天這個講題是香港智度會發起的,在理工大學跟同學們做一次學習的報告,他們出的題目是「禪與淨土」。我想禪跟淨土都是佛門裡面一個宗派。學佛,研究佛學首先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所以這個話還要從頭講起。「佛」這個字是佛陀,外來語,在中國古代文字裡面沒有這個字,只有沒人字邊的「弗」,這古字裡頭有,佛陀的音跟這個弗字相同,但是他是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佛經傳到中國來之後,是有很長時間的翻譯工作,翻譯佛經就造了不少新字;這個佛是翻譯經典時造的新字,用古老的弗的音加上個人字邊。佛陀,或者稱佛陀耶,這是梵文的尾音,中國人喜歡簡單,往往把尾音都省略掉,佛陀耶只用一個佛,用這個字,那就知道,或者說得詳細一點就是佛陀,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者。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人,他是個覺悟的人。

  佛是覺悟的人,佛是聖人,所以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這總得要搞清楚。佛教就是大覺聖人的教誨,這就是佛教,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誨。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的人確實不多,在社會上現在不但在中國,在外國也不例外,提起佛大家都說這是宗教。如果依照一般宗教的定義來說,那佛教就不能稱之為宗教。為什麼?宗教裡面第一個條件,要承認有一個宇宙主宰的神,創造萬物的神,這在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面承認有神,有諸天的天神,但他還是凡夫。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去拜過神,沒有向神做過祈禱,沒有向神做過要求,這諸位在他的經典裡面去找,沒有。經典裡面我們看到有天神、有鬼神,都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做佛的學生,這個有。這些我們總得搞清楚、搞明白。佛陀的教誨確實有教無類,真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多元文化的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甚至於擴大到法界虛空界,那就是天地鬼神統統都包含,只要你來學,釋迦牟尼決不拒絕,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跟社會大眾一樣誤會了,以為佛是宗教,不但以為他是宗教,而且還把他看作泛神教、多神教。多神教的意思就是宗教裡面的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裡面什麼神都有,太多太多!所以就變成了迷信,於是自然讓我們不願意接近佛教。我們在做學生的時代,參加過基督教的聚會,參加過伊斯蘭教的聚會,從來沒有進過佛門。寺廟裡面去參觀遊覽,去過幾次,至於學習,沒有遇到過佛教有講經的,這種聚會沒有見過,只看到佛門裡面經懺佛事法會,好像都是為死人服務的,這是佛教在形象上造成讓人誤會的原因。學佛的無論在家出家,能把佛教講得清楚很少,沒遇到過。出家人見過不少,都說不清楚,不能教人心服口服。

  我是在一九四九年到台灣,在台灣那段時期對哲學很有興趣,所以就認識了方東美先生,那一年記得我是二十六歲。方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在台灣大學教書,也是台大哲學系的系主任。那個時候我們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沒有能力進學校讀書,所以找到方先生,希望能在學校旁聽他的課程。我寫了一封信給他,也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一個星期之後我收到他的回信,他約我到他家裡見面。見面時我們談起來是同鄉,方先生是桐城人,桐城派方家的後裔。我把我的願望向他陳述,他也問了我一些話,然後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想到學校來聽課,你一定會大失所望。我聽方先生這幾句話,他是完全拒絕了。當時我的表現自然是很沮喪,也感覺到很難過。這樣子我們沈默了大概有五分鐘,方先生告訴我,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是我沒有想像得到的,不敢想像的,那也是受寵若驚,非常非常的感激。所以從第二個星期天開始,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接受他的教誨。

  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要,從西方康德哲學講起講到中國哲學,最後講到印度哲學,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感到很訝異,我說佛經是宗教、是迷信,它怎麼會是哲學?他告訴我: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你學哲學,大哲學家,他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這個高等哲學不是他說的,這是我說的。他當時給我介紹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是這樣介紹給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對於佛教的認識,以後對佛教的修學,是他老人家引導我入門。非常難得!

  特別教我留意的佛經哲學。佛法的東西在哪裡?在經典裡面,他說你到寺廟可能看不到,你要到經典裡面去看。這就提醒了我,從此以後我對寺廟就產生了感情,到寺廟裡面去幹什麼?目的是找經書,因為佛經在市面上沒有流通。當時在台灣印佛經只有三家,在台北有一個印經處,叫台灣印經處,朱鏡宙老居士他們幾個朋友在家居士們辦的,分量很少,印的數量也不多;另外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台南有個慶芳書局,就是這三家印一點佛經。所以真正想研究佛學,靠這三家出版的東西是決定不夠的。於是乎就要到寺廟裡面去找《大藏經》,好在台灣這些寺廟都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不少的寺廟它藏的有《大正藏》,有《卍字藏》和《卍字續藏》,這是我們在台北善導寺看到的,非常歡喜。那時看也看不太懂,但是知道這東西是寶,這裡面有最高的哲學在裡頭。

  進入佛門之後,很難得大概不到兩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這是個佛門的大德,證果我們不敢講,但是有修有學是肯定的。而且章嘉大師行住坐臥四威儀,幾乎都在定中,讓接觸到的人對他尊敬心、景仰心油然而生。我向他請教,他老人家很慈悲,我們也算很有緣,他也像方先生一樣,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所以我親近他老人家一個星期一次,一直到他圓寂,我親近他三年。大師教我看《釋迦譜》,從這個地方入門,介紹我第一部書看《釋迦譜》、《釋迦方誌》。所以我們必須借《藏經》把它抄出來,因為這兩本書沒有單行本,沒有流通,從《藏經》裡找。早年剛剛開始時還抄了十幾部經書。

  在《釋迦譜》裡面,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我們才真正明白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他是王子出身,應該是繼承王位的,中國人講皇太子。他在兄弟當中他是長子,聰明絕頂,十九歲離開了榮華富貴的生活,捨棄了王位的繼承權,他就求學去了,佛法講參學。為什麼去求學?這是哲學上的問題,他看到一切眾生,生老病死苦,想到這在世法裡面不能解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印度宗教之國,許多宗教裡面,他們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能夠避免生老病死,真正得到永恆不生不滅。我們這樣看起來確實他這個動機是一個宗教的動機,我們講了生死這個動機。

  我們想到他是一個貴族出身,地位不一樣,又是聰明絕頂,當時印度有許多宗教,這些宗教裡面的大德,他都參訪過,都跟他們學過,還有學術界的那些大德們他都親近過。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十九歲求學,三十歲了,這個問題依舊不能解決。印度的宗教跟學術界確實在那個時代,可能是世界上成就非凡的,沒有人能超過的,因為宗教跟學術界都非常重視禪定。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住世,這印度宗教學術界如此,早就重視了。像婆羅門教,我們接觸這些宗教的學者們,他告訴我們,他們的宗教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這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所以沒有明文記載,今天在世界宗教界肯定就是承認它的歷史至少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多了。佛教現在國際承認才只有二千五百五十年,今年二千五百五十一年。

  由此可知,印度那些宗教家們很早之前就重視修禪定,禪定能突破空間維次,所以六道輪迴這樁事情他們說的,不是佛說的。在佛教之前很久很久,印度人對六道輪迴的狀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定中能突破空間維次,所以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沒有問題,他們全突破,他能夠見到佛經上講的二十八層天,他能見到;下面能夠見到餓鬼地獄,餓鬼地獄也非常複雜。我們中國的學術達不到這個境界,就是沒有在禪定上用功。佛陀學了十二年,當然他的定功也是把六道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這裡面有問題,我們都能想到這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問題宗教學術都解釋的不圓滿。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沒地方再學了,這才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層次的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豁然大悟。

  諸位要知道,四禪八定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只是在定功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它不起作用,特別是分別執著,可是出定時這分別執著又起來了。入定的時候好像沒有,伏住了,定功伏住了,出定的時候就沒伏住,妄想分別執著又起現行,這就不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他是徹底放下了,徹底放下就是佛教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印度宗教學術界裡知道六道的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佛在這個層次裡面,六道之所以然全部現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於是乎我們明白,如果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雖然有定功,學習的非常豐富、非常的淵博,那都叫世間法,為什麼?不能超越,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一直到完全放下,自性本定現前,這才是真正的大涅槃境界,那叫出世間法。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有六道?六道外面還有沒有什麼東西?全都清楚、都明白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這世間的學術乃至於宗教可不可以學習?可以,要放下。放下分別執著,那叫什麼?那叫佛法;如果放不下分別執著,所學的叫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的分別在此地。即使我們今天學佛的《華嚴經》,學佛家的禪,學佛家的淨土,如果還有分別執著,這統統都叫世間法,不是佛法。古大德講哪一法是佛法?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一法是佛法;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兩句話很有味道,我們要細細的參究。

  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他的行誼,三十歲徹底放下了,實在講在中國也有一個人徹底放下了,那跟釋迦牟尼佛決定是相等的境界,完全相同,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惠能給我們示現的,沒有去參學,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出身貧賤的家庭,他們兩個成就是一樣的。到以後我們學佛才知道,應以佛身而得度者,釋迦牟尼佛現佛身;應以祖師身得度者,惠能大師示現祖師身,一樣的,完全相同的境界。這兩個人示現給我們一看就了解了,什麼叫佛法?佛法是大覺,大徹大悟,放下就大徹大悟,不放下你就沒有辦法悟入。雖然你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你能夠見到,見到也不悟;見到不代表你開悟,你見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道理在此地。

  因此佛法的修學不在外面,外面學,行,不學也行,佛法真的內容就是叫你放下,看破放下。我第一次拜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就是告訴我這兩句話,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佛法的境界。釋迦牟尼佛說過,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它的意義你要懂得,諸佛菩薩沒有名字,跟中國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沒有名字他就立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是他一生自己修學跟教化眾生的宗旨之所在。你知道他的名號,就曉得釋迦牟尼佛他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教的是什麼,傳的是什麼,你就統統明白。

  釋迦牟尼佛這五個字全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的意思是能仁,仁是仁慈,能以仁慈對待一切眾生;牟尼是寂滅,清淨寂滅對自己。寂是寂靜,滅是什麼?把妄想分別執著滅掉了,沒有了。佛是聖人,佛是覺悟的人,這樣才叫覺悟的人。你從他的名號來看,也就是中國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說的,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釋迦就是慈悲為本,牟尼就是方便為門,一個本,一個門,自行化他。佛說過,這個話在《藏經》裡面,佛說三世諸佛,這是真的,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放下了,叫大開眼界,宇宙的真相現前了,佛家講諸法實相,真相。在真相裡面時空沒有了,不是講突破了,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就沒有了,古今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空間講距離。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哲學的問題也是科學的問題。所以他說,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他說我在四十九年所說的全是三世諸佛講的,我沒有加一個字。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註解明白的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述而不作,跟孔子一樣,也就是他一生教學四十九年,他沒有創造。現在人的創作發明,釋迦牟尼佛沒有,沒有創作也沒有發明,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所傳的都是古佛代代相傳這樣傳下去,跟孔夫子做學問的態度完全相同,夫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不像現在,現在人有創造、有發明,這些人沒有。為什麼沒有?那你得深入,深入之後你才完全明瞭。為什麼?世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從自性變現,見性之後完全相同。

  你說過去佛、現在佛可以,未來佛他沒成佛,你怎麼能跟他相同?未來佛他只要是成了佛,成了佛之後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沒有一樣不相同。佛經裡面有個比喻很好,它比喻百川之水,就是在中國許多江河,大大小小的河各有各的名字,各個不相同;這長江的水,這是珠江的水,那是黃河的水,不一樣,流到大海裡面去之後一樣了,就都相同了。在修學的時候,就是在江河裡你沒有見性,流到大海就見性了;流到大海之後,你就跟過去的水,未來的水、現在的水統統湧入海水,沒有分別。佛用這個比喻。這個比喻很好,我們能體會得到。所以說佛佛道同,你哪來的創造?哪來的發明?全是自性的顯示,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見性之後沒有先後,絕對沒有古佛、今佛、未來佛,這都是方便說。成佛之後就是河水流入大海,再沒有江河的名字,也沒有先後;海水哪個是先哪個是後?沒有;哪個是大江,哪個是小河流?也沒有了,大小沒有了,先後沒有了,同歸一味。這也是佛門裡面常說的萬法歸一,萬法好比是百川,歸一好比是大海,這才是真正大徹大悟,真正是明心見性。

  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佛下面說了,這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話說清楚了,你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凡夫;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那你叫佛。所以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妄想分別執著從哪來的?這是大問題,佛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可是我們不懂,聽不懂。佛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我們馬上就會問,幾時一念不覺?為什麼會一念不覺?我們的問題馬上來了。你們諸位同學有沒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但現在人有,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了,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問過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也詳細的解答,很長的一篇經文,《楞嚴經》有十卷在第四卷,你們去看看、去研究。《楞嚴經》的註解非常豐富,有一百多家註解,看你能不能看得懂,看了之後會不會覺悟。

  要是祖師答覆?祖師跟佛不一樣,佛的答覆對一般中下根性的人,祖師答覆對上上根人,中下根性的人他就不理會了。那對上上根人怎麼答覆?答在問處。這聽起來很玄。我問你,你說我回答就是你的問題。什麼時候一念不覺?就這個時候,你起這個疑問就是一念不覺。祖師不說出來,就說一句答在問處,你自己去悟。那真正上根人一聽這話,馬上開悟。這是實話,這不是假話,什麼時候迷的?就是現在迷的。那又說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是幾時開始的?人家已經講得很清楚,無始,沒有開始,你怎麼還找開始?找開始,你是愈迷愈深,迷上加迷!你怎麼能開得了悟?無明沒開始,就是現前的一念,無始無明跟一念不覺是一個意思,所以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一念之間。這經上說得好,一念覺悟凡夫成佛,一念迷,念念迷,這叫凡夫。

  那你就想到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證果,目的何在?就是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很難得他三十歲的時候搞明白。搞明白之後就教學,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四十九年沒中斷過。你看他的一生沒有做過法會,所有這些宗教活動他從來沒有過,他的活動就是教學,跟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為大眾解答疑惑,他的活動就是這些,四十九年沒有中止過。從他一生所作所為我們就了解,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職業教師,一生教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們講社會教育。他的身分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費,完全是義務的。他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真得大自在。

  學生也不少。常隨弟子,就是不離開老師的,老師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這經典一開端都有記載,常隨弟子有記載,不是常隨弟子就不記載。不是常隨弟子比常隨弟子的人數多。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建過道場,這一點都是給我們後世人做榜樣,除了四事供養之外,一概不接受,四種供養。這四種供養第一個飲食,出去托缽的時候人家供養一點菜飯,這個接受。沒有選擇,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第二個是衣服,衣服只有三衣,只有三件,多的不接受。第三種是臥具,臥具實在講就是一塊布,睡覺的時候鋪在地上。蓋,那三件衣服晚上就當被蓋。好在印度這個地方是熱帶,他有這三衣,底下有個墊子就夠了。第四種是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供養,除這個之外一概不接受。沒有金錢的供養,所以他們沒煩惱,錢多了有煩惱,沒有錢沒煩惱;有房子有煩惱,沒有房子沒煩惱,所以他樹下一宿,一生沒有建道場,可是他的生活很活潑。

  學生當中有不少是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弟子當中,也有別墅花園,請他老人家去講經教學,他也答應,他也去住,在那邊教學,講了一個單元、兩個單元之後,他就離開了。所以我們曉得他老人家接受是接受使用權,不接受所有權。你說你建一個道場送給他,他不要,產權是你的,我借用,用完了就走了。所以世尊最後入般涅槃,我們講死了,他死在哪裡?他死在野外雙樹間,他不是死在房子裡。這是告訴我們一樁事情,他沒有財產,他沒有房子,放下放得乾淨,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一絲毫牽掛都沒有,他過的是這個生活。這是留給我們後人做榜樣,對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的牽掛,與自性完全相應。

  禪跟淨都是修行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在大乘教經典上常說,戒律是佛身,禪是佛心,經是佛的言語,淨土是佛的歸宿。那我們要想成就,要想契入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我們又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怎麼樣?跟你講叫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放下了。我們在中國只看到一個,惠能大師,那上上根人。他一放下,什麼都通了,世出世間法全都通了,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你也有。你只要肯放下,你跟釋迦牟尼佛、跟惠能大師沒有兩樣,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上中下根人,佛對上中下根有方便法來教你。

  一時放下了,這是圓頓大法,所謂頓修頓證,沒有階級的,放下就是。上中下根的人走漸修,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上去,你也能爬到頂層。那個頓修的、圓頓的,就像我們現在,他坐電梯上去的,這大家就好懂,漸修是爬樓梯上去的,一層一層慢慢爬,也能爬到頂。我們不是圓頓根性,那就爬樓梯,慢慢往上爬。怎麼個爬法?放下,慢慢放,你放得多你就爬得高,你放下少就爬得矮,就這麼回事情。你不肯放下就留在這個地方,你一步都不能接近。

  佛跟我們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執著放下了,你證阿羅漢果,阿羅漢的智慧能通達六道,六道裡面情形他沒有障礙,六道之外他不知道;再能把分別放下,那你就是菩薩;最後能把妄想放下了,那你就成佛。由此可知,明心見性這樁事情,悟入諸法實相,確實與世出世間學術沒有關係;你可以學,釋迦牟尼佛表演了可以學,你可以不要學,惠能大師表演不學,與這個沒有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放下有關係,你不能不放下,放下就是。這裡頭的道理是屬於哲學,真的是高深的哲學,講這些方法手段的確也是高深的科學。淨土是佛的受用,就是覺悟人的受用。這個受用我們講具體一點,幸福美滿、事事自在如意的生活。這前面介紹的,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後面我寫的這幾條「禪跟淨土」,做個簡單的報告。《頓悟入道要門論》裡有個問答,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什麼是禪、什麼是定?祖師的答覆,妄念不生這是禪,坐見本性是定。「妄念不生」,什麼是妄念?妄想是妄念,分別是妄念,執著是妄念,統統是妄念。如果這三種妄念都不生,那是上上禪,成佛了,佛所證得的;如果妄想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這是菩薩的禪;妄想分別還有,執著沒有了,這是阿羅漢的禪,這都叫做佛法,這是佛門裡面的禪。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世間禪定。世間有四禪八定,色界天修四禪證得的,無色界天修四定證得的,合起來叫四禪八定,沒有出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執著沒放下。他在禪定這個境界之中,他能把執著控制住,不起作用,叫捨受。如果捨受是一直捨下去,永遠能控制,那就叫禪定。所以捨受是有時間性的,定功失掉之後,他的分別執著又起現行、又起作用,這是說禪。

  「坐見本性是定」,本性是什麼?這論裡面說,「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定者對境無心,八方不能動」。所以禪跟定淺深高下太多太多!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各個功夫都不一樣,到究竟圓滿就一樣了;就像百川流入大海,那就一樣了。沒有到大海不一樣,有淺深不相同,有人接近大海,有人跟大海很遠。比如說長江有幾千里,上海的水就很接近大海,武漢的水那就差很遠,你再到四川那就更遠,它有差別,入海就沒有了,見性就沒有了,沒有見性的時候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這禪定很多,無量無邊。這最淺的定,說老實話是世間禪定,還沒有到真正禪定。

  八風吹不動,八風是什麼?「利、衰、毀、譽」。利是利益,利衰是一對,毀是毀謗你,這個譽是榮譽,都是一對一對的,「稱」是稱讚,「譏」是諷刺你,「苦樂」,四對四種境界。四個順境,利、譽、稱、樂,這是順境;衰、毀、譏、苦這是逆境。就是順逆境界裡頭你都不動心,你都沒有執著,這世間禪定。我們一般講我們修養不錯,順境逆境他都不動心,這叫八風吹不動。如果見到利就想得到,你心動了;或者是中國古人講的見利思義,看到利,我應不應該得到,應不應該要,起這個念頭,還是沒有離開分別執著,還是凡夫。利衰現前不動心,那才真正叫得定。毀譽不動心,別人毀謗你,別人讚歎你都不動心,稱揚你、諷刺你也不動心;這諷刺現在一般講羞辱,譏毀都屬於是羞辱,不動心。苦樂是你的生活,物質生活是身,身有苦樂,心有憂喜,這都不動心。能夠順應自然,保持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平等清淨永遠保持,這就是定。

  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比這個講得更好懂,能大師說「外離相叫禪,內不亂叫定。心不亂者是真定也,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凡夫成佛了。外離相就是外不受這些境界,你看八風是外面境界,不會被它干擾、不會被它所動,這是禪。內怎麼樣?內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定。後面這個結論就沒錯,你得這樣的定,雖是凡夫,已經入佛位。入佛位,我們通常講證得佛果。佛果也有很多種,不是只有一個,阿羅漢是佛果,菩薩是佛果,菩薩還有五十一個階級,阿羅漢有四果四向,統統都是果。果位有淺深高下的差別,統統叫入佛位,你已經進入佛的境界,你已經是到佛家裡去了。雖入了佛家,還沒有登堂入室。進了大門,它後頭還有二門、三門,你還沒進去,但是進大門。如果這個功夫沒有,那學佛都在門外,沒入門。

  沒入門是凡夫,入門就是聖人。什麼時候入門?小乘初果須陀洹入門了。你看入門的時候三不退裡面他證了一個位不退,他絕對不會退到凡夫位,只有往上升,他不會退。在《華嚴經》大乘圓教,初入門第一個位置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究竟圓滿。你只要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你就入佛位,你就入門。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跟小乘須陀洹是相等的,八十八品見惑他斷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八十八品見惑歸納起來五類,第一個是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第二個是邊見,邊見是相對的,譬如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我們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天地萬物都是對立,這個對立就是邊見,我這是一邊,你那是一邊,這個念頭沒有了;第三類、第四類,我們中國人講成見,就是你的主見,我以為要怎樣怎樣,成見很深。見取見,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因果,很執著;最後一個是邪見,不屬於前面這四大類,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歸到一類。這個統統沒有了,才證得初果,在大乘裡面,《華嚴》才入初信位的菩薩,你正式上了佛的學校,你是正式的學生,入佛位。

  佛常常教我們,隨緣不要攀緣,這是訓練我們對於八十八品見惑淡化。這個淡化有助於我們境界的提升,從凡夫位提升到聖人位,沒有意見了。像我早年在新加坡,廣洽法師給我講弘一法師的故事。他們兩個是好朋友,廣洽法師是新加坡人,所以弘一法師到新加坡看他,住在他的小廟裡頭。他的小廟我去過,去過三次,廣洽法師的小廟以前弘一法師住過,弘一法師到南洋訪問的時候。他說他人實在太慈悲了,一點架子都沒有,很好侍候,給什麼吃,他沒有挑剔。飯菜端來了,廣洽法師嫌淡了、嫌鹹了,他沒有,他告訴廣洽法師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沒有一樣要挑剔的,沒有。那我們知道他在沒有學佛時,那個公子少爺的時候,那挑剔可厲害了,稍稍不如意決定不行,學佛到晚年到這種境界,你就曉得他學養的功夫多深!這就叫真的隨緣,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自己心地清淨平等覺。這就是因果上的成見,有成見就有挑剔,有成見,你心就不平,你心就不清淨,道理在此地。所以小乘須陀洹心清淨了,見解清淨了。

  「禪那」也是印度話,外來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靜慮,靜就是定,慮就是慧。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慧均等的妙體,叫禪那。這定要比慧多,在學習當中昏沈,慧要比定多就顯得浮躁,怎樣把定慧調到均等,不昏沈,不浮躁,在這個狀況之下能接受佛法、能悟入佛法,這很不容易。你說我們學教,我們聽經,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講能吸收,你能夠悟入。

  為什麼看經不開悟、聽講不開悟?古人為什麼看經會開悟、聽講會開悟,為什麼?就是他的定慧調到均等,我們不是定多就是慧多,不平等,所以一種昏沈,你沒法子體會到;一種浮躁,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就是慧多定少,總是調不到均等。這東西好像開保險櫃一樣,號碼一定要調得準確,差一點點都打不開,這個功夫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來調理,能夠意志精神都集中在佛號上,除佛號之外一切都能放下,這就比較容易調到均等。所以高明的老師,他教學的時候非常著重這樁事情,學生精神不能貫注,意志不能集中,他不教你。為什麼?講得再多都是廢話,你聽不進去。不是他不慈悲,不是他不講,他不講就是講,他那個教學法是很特殊,非常管用。這些我們都要能懂,要能體會到。

  「佛法依此發無漏智而修之」,這就是佛教導的原則。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沒有煩惱才是真智慧。我們的聰明智慧裡面都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的智慧,在佛法裡面叫世智辯聰。世間智慧、世間的辯才、世間的聰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裡面沒有煩惱。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真實智慧。佛法就用禪定來修無漏智慧,就是恢復你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是這麼個意思。這把佛法教學講出來了。

  《華嚴》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欲成就者必須放下一切執著分別妄想」。你真想成就,像如來果地上的一樣究竟證得,惠能大師說得好,他在開悟的時候把自性的樣子說出來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是什麼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的相好,「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能生萬法」,這一句就是說明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宇宙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方先生他有悟到,高等的哲學,高等的科學。

  於是我們學習經教就明白了,尤其這半個世紀以來,清清楚楚看到佛講一切經的內容講什麼?不外講五樁事情,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五樣都達到登峰造極。這麼好的教學,居然被現在一般人誤會,以為它是宗教,以為它是神學,以為它是泛神教、多神教,你看冤不冤枉?實在講佛不冤枉,佛的教學不冤枉,誰冤枉?自己冤枉,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接觸,不能夠好好的學,得不到受用,這就冤枉!所以冤枉不是佛那邊,是我們自己這邊。

  再說淨土,淨土是聖哲所居之國土。你是聖人,你是哲人,你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淨土,為什麼?它沒有五濁的垢染,這叫淨土。惠能大師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實在講經裡面也是這樣說的,心淨則佛土淨。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你能到這個境界,無論你住在什麼地方都是淨土,為什麼?心清淨,境隨心轉。我們凡夫可憐,我們是心被境轉,是妄心,我們被境界轉很苦。世尊在楞嚴會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你能轉境界,你心地清淨,無論住什麼地方都是淨土,你就是如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轉境,你就被境界所轉,那你就虧吃大,你就苦了。

  佛家是離苦得樂,這話是真的。苦從哪裡來的?苦是迷來的,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就苦,了解事實真相苦就沒有了,為什麼?你不會被境界所動,就是八風吹不動,這才有證入。《般若經》直說不二法門,《法華經》但說一乘,《維摩經》無非道場,你要是契入境界,哪個地方不是道場?你在哪裡,哪裡就是道場,不用蓋廟。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廟,走到哪裡,哪裡是道場,所在之處都是道場。他那麼多學生,學生所在之處也是道場。學生修道,學生當中最低程度的,執著沒有了,阿羅漢;分別沒有了,菩薩,這是他的學生。那所在之處怎麼不是道場?行思禪師講舉體全真,一切法裡頭不要從相說,從體說,都是真如,都是自性,平等的!你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再看看別的宗教,上帝唯愛世人,真主普慈特慈,孔孟仁義孝悌,老莊無為不爭。這些人全都是住淨土,他怎麼會不同?怎麼會有爭執?

  在中國有淨土宗,淨土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以大勢至為法界初祖,普賢菩薩為娑婆世界初祖,慧遠大師是中國初祖。遠師住在江西廬山,最早結蓮社,得同志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同願往生極樂。此宗依五經一論,以觀想持名專修為主,往生淨土親近彌陀,修得明心見性。要知道淨土宗終極的目標還是明心見性,不過明心見性不在此地,在極樂世界,此地修太難了,換個環境。這環境是不是真有?真有,一點都不假,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見到了。遠不遠?不遠。為什麼不遠?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只要你把妄想放下,空間時間都沒有了,你放下執著,空間、時間有,放下分別,空間時間也有,放下妄想就沒有了。所以空間時間從哪來的?妄想產生的。妄想沒有了,空間時間沒有了。所以我們同修常常修三時繫念的佛事,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這就是空間沒有了。「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時空都不可得,這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屬於高深的科學跟哲學。

  所以《大集經》有這麼一句話,「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是說明禪跟淨的關係,講出來了,禪淨不二。他修行的方法不外乎觀想持名,觀想也很複雜,持名也不是一種,最初方便以淨業三福,這一定要知道。如果沒有淨業三福這個根基,觀想也沒用,念佛也沒用,你去不了極樂世界,這個根基很重要。淨業三福的根基第一句,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頭一條孝親尊師,中國人放棄小乘,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佛教跟儒跟道的關係非常密切,沒有儒道的基礎,你就不能夠學佛。孝親尊師這儒的基礎,《弟子規》;慈心不殺,這是因果的基礎,《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佛教的基礎。你看前面第一條就是儒釋道三個根,沒有這三個根怎麼修都不能入,這是我們學習真正想成就德行、成就智慧,這三個根比什麼都重要!

  那修觀主要是依《十六觀經》,《十六觀經》裡面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觀,所以持名還是在《十六觀經》裡面,最後一個法門,那就是最精彩的法門,唱戲一樣壓軸戲。持名比觀想、觀像方便,成就超過他們,這是不思議法門。持名,《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那就生淨土。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不同,最淺的叫功夫成片,這是下品的一心不亂,中品的叫事一心不亂,上品是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你心裡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全放下了,這叫功夫成片。你還想這個、想那個,不行,什麼都不能想;除了一句佛號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多久成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大概都不出三年,不難,這個法門叫易行道,為什麼你三年不能成就?三十年都不能成就!你的妄念放不下,這個東西害了你。你瑣碎的事情,就是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這個東西是輪迴心,常常念這個是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六道輪迴?跟佛法不相應,跟淨土不相應,淨土要心淨則佛土淨。

  那麼從事世間工作要像菩薩一樣,要到什麼程度?染淨不二,雖然很多事情你在做,做事的時候你把事情做得很好,事情一放下心裡就是阿彌陀佛,一個妄念都不生,這個行,有這個功夫可以,沒有這個功夫不行。在古時候沒有功夫的人進念佛堂,有這種功夫可以為常住服務。所以要曉得常住裡面服務的人是菩薩,他功夫成就了,沒有功夫的人進念佛堂。進念佛堂功夫成就,他有緣,那個時候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服務,幫助眾生修行證果,這就對了。如果自己功夫不到,還做這些,做這是修世間福報,來生是人天大福報。可是人天大福報現前的時候,如果再不繼續修行的話,肯定是造業,為什麼?你那個福報可能是做國王、大臣,可能是大富長者,像今天講企業家鉅子擁有億萬財富,你會變成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富貴學道難,你把會佛法丟得一乾二淨,福享完了,墮落了,就墮三途了,很可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