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陀教育與淨土宗  (共一集)  2006/10/13  英國劍橋大學  檔名:21-354-0001

  尊敬的莫教授,諸位老師,諸位大德,諸位同學,大家好!

  感謝佛學社給我們安排這次的聚會,讓我跟大家介紹佛法,特別還有淨土宗。佛教是個宗教,很多年來給我們社會上有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它是屬於迷信、它屬於消極,不是社會大眾所歡迎的一個宗教。這種錯誤的誤導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在五十五年之前,我追隨方東美先生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居然是佛經哲學。當時我感到非常的驚訝,我說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怎麼會是哲學?我記得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我的老師是四十五歲,他大概比我大十八、九歲,他告訴我,你不知道,他說佛是大哲學家,佛是大哲,佛是聖哲,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向老師請教:老師,你是從哪裡學來的?老師告訴我在抗戰時期,中日戰爭時期,他在中央大學教哲學。那時候政府在四川,抗戰期間政府在四川,中央大學也在四川。有一年他生病,在峨嵋山養病,峨嵋山是佛教的一個大道場,那個地方非常幽靜。他說在山上養病時間也很長,有二、三個月的時間,山上沒有報紙、沒有雜誌,沒有書看,只有佛經,所以他天天就讀佛經。一讀佛經才發現佛經裡面才是哲學裡頭最精華的地方。他那時候特別為我介紹,佛教有十個宗派,講到最高哲學的應當是《華嚴》跟法相唯識。我從接受老師教導之後才改變對佛教的看法。從認識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到今年是五十五年,在這麼多年的學習、教學當中,我們確實肯定了老師的認知是正確的。

  這次我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的這個活動,遇到中國駐聯合國的大使,他也是中國的教育部副部長,我們在一起有兩次機會長談,他問我儒算不算是宗教?因為在中國,佛是宗教,道家也是宗教,他說儒算不算是宗教?我告訴他:儒釋道這三家都不是宗教。他感到非常的驚訝,他說:我從來沒有聽到人這樣說過。

  我們這邊有很多同學是研究歷史的。以後專門教我佛學的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第一本讀的書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這個傳記的名稱在《大藏經》裡面叫《釋迦譜》、《釋迦方誌》兩種,都是唐朝時候人的著作。從傳記裡面,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因為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苦,看到這個才發心來從事於研究、從事於教學。所以佛教修學、教學的目的是如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苦從哪裡來的?從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迷了,沒有覺悟,所以你的思想、觀念、言行都是錯誤的;錯誤的思想、言行帶來的後果就是苦。所以佛通過自己的參學、修行,覺悟了,明白了,明白之後,自己的痛苦就解決了。

  我們從很粗淺的現象上來講,覺悟之後,他就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中國孔子在《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這個境界很接近,但是比孔子要深,比孔子要高得很多。這句話裡面的意思很深,我們一定要明瞭,「學而時習之」,習是什麼?就是你所學的必須要落實在你的生活上,現在人講,我們所學習的就要跟生活結合,跟生活打成一片,跟工作結合,跟處事待人接物都能融成一片,這裡面就有快樂了。佛告訴我們,在現象上來講,覺悟是清淨的,迷惑的現象是動盪的,所以這叫真正的功夫。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境界,都保持自己的心、念頭要清淨,這在佛門裡面稱之為禪。所以禪是佛教修學的中心。

  提到禪,大家就會想到禪宗,其實佛教任何宗派都離不開禪,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也就是覺悟的方法、覺悟的門徑。覺悟的方法、門徑很多很多,因此,佛教在唐朝時候有十個宗派,小乘有成實宗、有俱舍宗,但是在唐朝末葉到宋朝的時候,這兩個宗派在中國就消失了,剩下來大乘八個宗派。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給諸位說,全都是學的禪;只是方法不一樣,形式不一樣,原理原則、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到後來,大乘分成八個宗,裡面有一個宗派是禪宗。禪宗跟其他的七個宗派,那七個宗派叫教下,所以中國有宗門教下。這就是最早佛門裡面講的宗教,宗就是禪宗,禪宗以外的派別都叫做教,跟我們現在講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

  宗門跟教下有那麼大的差別,那就是在修學的方法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宗門就是禪宗裡面的,專門講求頓悟,教下是漸悟,是慢慢的開悟,他那個是一下就開悟的。就如同我們現在學校裡面讀書一樣,其他七個宗派必須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慢慢的才拿到畢業證書。禪宗就像天才班一樣,他不要念小學、中學,他都不要念,甚至他一下就念博士班,甚至於博士班都不念,只參加博士班的考試。所以這是宗門跟教下的差別。

  所以禪宗在中國雖然是很發達,真正在禪宗上開悟的,大徹大悟的人並不多。這種頓悟是在唐朝之前,南北朝的時代,是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達摩到中國來的時候,他只傳了一個人,真正開悟的只遇到一個人;一直傳到第六代都是單傳,一個老師一生當中只遇到一個天才學生。到第六代惠能大師,那就不一樣了,在他一生當中,他教學的,真正大徹大悟的有四十三個人;惠能以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人能達到他那個水平。所以惠能以後,這些後面弟子的承傳,大概最多的沒有超過五個人。其中大多數自己悟了之後都沒有能傳下來,也就是他這一生當中一個學生都找不到。

  佛的教學,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認識,他的目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管是宗門、是教下,這個目標是相同的,方向、目標都相同,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中國大乘教是八個宗派,在日本是十三個宗派,這是分法都不一樣,法門當然就更是複雜,一個宗派裡面可以分很多支派,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跟修行的方法。我們知道法門雖然多,確實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到最後,像我們這個教室、我們這個殿堂,進來的時候有三個門,沒有進來,殿堂外面有三個門,進來之後就是一個,門就沒有了。

  這三個門,第一個就是叫覺門,就是覺悟、大悟,大徹大悟,那就是禪宗代表的。第二個門叫正門,正知正見,這是慢慢開悟的。像《華嚴》、像《法華》、像法相唯識,這些都是屬於按部就班學的,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念上來的,到最後他就開悟了。第三個就是淨,清淨心,淨土宗是屬於淨門,密宗是屬於淨門,都是修清淨心入門的。所以說到淨土宗,淨土宗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指導修學的一部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在中國翻譯經的目錄當中,我們看到《無量壽經》從漢朝時候開始,一直到宋朝時代,八百年間曾經有過十二次的翻譯,在佛經裡面翻譯,《無量壽經》翻的次數是最多。因為年代久遠,在從前書籍都是用手抄本的,所以很容易散失,一直到現在,這十二種目錄有,存在,實際上這個經書只有五種留下來,七種遺失了。

  從現存的這五種經,我們細心去觀察、去研究,它這裡面出入很大。譬如《般若》裡面的《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六種譯本,《大藏經》裡面都有。但是它六種譯本是六個人翻的,它原本是一個,六個人翻的,當然文字不會一樣,但是裡面的意思大同小異,沒什麼多大差別,就肯定是一個原本,六個人翻的。我們看《無量壽經》就不一樣了,它這五種本子裡面差別很大,最明顯的就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我們平常看的,康僧鎧翻的本子普通流傳是最多的,有三十六願的、有二十四願的,它怎麼會差別這麼大?由此可知,這原本決定不是一個本子。所以古來大德從這個本子上來看,就肯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這《無量壽經》不止一次,至少講過三次,它三種原本不一樣。所以其他經他一生當中只講過一次,《無量壽經》講過三次以上,因為那個七種本子沒有看到,現在看到,至少它是三種不同的版本。由此可知,古人對這樁事情就很重視,佛在世多次宣講,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法門,所以就引起大家的注意。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從三十歲他覺悟之後,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之後就開始教學,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所謂是「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教學四十九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所以分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禪定成就;末法一萬年,淨土成就。所以這個我們就了解,現在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至少是二千年以上,就是正法過去了、像法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有一萬年,修什麼最容易成就?修淨土最容易成就。因此,他淨土經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有道理。

  我們今天研究佛法,但是從前我的老師傳給我,他說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佛學就是把佛教的經典當作一門學術來研究,像在學校裡面,我們研究的論文,可以拿到碩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這是佛學。雖然拿到博士的學位,你們的生活,你們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還是很辛苦。如果是學佛就不一樣了,學佛,我要以釋迦牟尼佛做榜樣,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裡面就有樂了。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生活很辛苦,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我們一般人看他生活很苦,而不知道苦中有樂,那個樂是真樂。一般世間人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榮華富貴,好像看起來生活很富裕,有權、有勢、有財富,好像很快樂,那個樂中有真苦。苦中有樂,樂中有苦,希望大家要好好記住。

  苦中有樂,其樂無窮,樂中有苦,其苦無盡,這裡面道理很深,這就是高等的哲學。我跟諸位說出來,諸位能夠體會的是很淺顯的,必須你自己契入之後,你才會發現是愈感到愈深愈妙。譬如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明白佛法之後,懂得養生之道,我們採取素食,我學佛大概半年就開始吃長素了,五十五年就是素食,生活非常簡單。一般當時我的同學、朋友、長官看到我:你怎麼這麼消極,怎麼肉都不吃了?這麼消極,說我過修道苦行僧的生活,覺得我很苦。現在幾十年之後,他們退休了,都老了,跟我一比,身體差太遠了,覺得我快樂。我樂,他真苦了。

  我向我的老師請教,我從方老師那裡知道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好處。第二個是專門教我佛學的老師,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我現在懂得佛法的好處,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就契入?他告訴我六個字,「看破,放下,捨得」。這個方法我們學到之後,通過半個世紀的學習,知道這是佛法的真傳,無論哪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華嚴》上又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現在為什麼我們變成凡夫?佛說了,「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白、就懂得了,這明瞭、懂得就是看破,看破之後,我們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對一切人的執著、對一切事的執著、對一切物的執著,甚至於對佛法的執著都不可以有,我們要把執著放下。執著放下了,在佛門裡面就證到第一個果位,叫阿羅漢;然後你得第一個果位,就是像我們現在學校的學位,第一個學位你拿到了。你再進一步把分別也放下,那你就證到第二個果位,碩士果位,第二個果位叫菩薩;再往上提升,就是把妄想也放下,那你就證到最高的果位,叫佛陀。

  所以我們本來是佛,就是現在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就變成一個糊塗佛。所以糊塗佛就叫凡夫,凡夫就是糊塗佛。所以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裡面沒有神,佛在哪裡?每個人自己都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如果妄想放不下,放下分別執著,那你就是菩薩。分別再放不下,只放下一個,把執著放下,那你就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菩薩、佛都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佛教確實它是教育,它是哲學。

  我們要用現代的言語跟佛做一個定位,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古代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因為他的教育,他不分國家、不分國籍,也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只要願意跟他學,他都誠誠懇懇的來教他。佛一生的教學沒有要人繳學費,不收學費,統統是義務的,所以他的身分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這對他是名符其實。所以你要是了解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蹟,我們真的對他佩服到、尊敬到五體投地。

  我的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學佛之後,我們的快樂在哪裡?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身心沒有壓力。一生當中讀我們歡喜讀的書,做我們歡喜做的工作,你說多快樂!這個社會的動亂,治世也好,亂世也好,都不受它的干擾。對於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會,方方面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世間人之所以他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他是迷在其中,中國諺語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不要跟世間人混在一起,站在旁邊看他就看得很清楚。所以今天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不要受染污。我告訴諸位,我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看過報紙、沒有看過雜誌、沒有看過電視,那是染污,我們不受染污。

  所以我一生感謝我的老師。我的老師要不告訴我,我不知道世間有這麼好的人生,所以永遠感謝老師,帶給我人生一條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目標,幸福快樂的人生。清淨心決定從戒定慧學起,如果捨棄了戒定慧,那就變成佛學,就不是學佛。現在時間正好,一個小時,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