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滿的晚年 (共一集) 2002/11/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150-0001
諸位同學,這些年來各地的同修們,有很多人關心彌陀村,對於這個想法非常的嚮往,常常有人來問。今天我們趁這個機會,給諸位做個報告。
彌陀村這個想法的起源是在一九八三年,我第一次應舊金山同學們的邀請,在那邊做七天的講演。講演的地方是當地一家老人公寓,甘老太太就住在這個公寓裡,以後金定洲先生也住在這個公寓裡面。甘老居士是我早年的護法,早年我在台中求學,在台中住了十年,她照顧我的生活,十年如一日。我對她非常感激,她是在今年往生的,九十多歲了。那個時候她邀請我到他們老人公寓,在老人公寓裡的一個大廳,借那個地方開講。
我參觀了這個老人公寓,聽說這個公寓是猶太人辦的,一共有四百多個單位,每一個單位的面積大約是十五坪(台灣人講坪數),一坪是三十六平方英尺,這個面積大家就很清楚了,並不大。它一個單位有一個客廳,有一個小廚房,有個陽台,有一個套房。住在這個公寓裡面的老人,大多數是單身,也有夫妻一起住在裡面,兩個人住的。所以我估計這個公寓居住的人數應該是五百多人,不到六百人,五百多人。我們在這個地方講演非常歡喜,所以我當時就想到,往後佛教的道場就是這個形式。
舊金山這個老人公寓好像是七層的建築,面積也相當大。它還附設了一個幼稚園,這些猶太人聰明,使居住在公寓裡面的這些老人,每一天都能夠跟他的兒孫接觸。他的兒子、媳婦上班的時候,把小孩送到這個幼稚園來,這些小朋友下課的時候會敲他們的門,看看他們的爺爺奶奶,在一塊歡聚大概十幾分鐘,上課了,他就要到教室去。所以老人有溫馨,也不會勞累,每一天都能夠見到家人。想法周到!我看到很歡喜。
一般居住在老人公寓,美國政府都有津貼。他們不是美國公民,也都是美國永久居留,所以美國政府都照顧這些老人。加州比較上富裕,大概每個老人一個月可以領到五百美金的生活費用。在物質生活上他們無憂無慮,生活非常安定,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因為今天的社會,諸位都曉得,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居住在同一棟老人公寓裡面這麼多人,四、五百人,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知道美國是接受全世界的移民,住眾來自不同的國家,來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當時我們在老人公寓裡面講演佛法,聽眾大概有一百多人。在我想,這個公寓裡面居住的這些佛教徒,他們來了,還有當地一些佛教的信徒,這些人的親戚朋友。我這是第一次到美國,第一次在美國做佛學講演的活動,往後規模就愈來愈大。
這是頭一次我所接觸到的環境,使我感想到這些老人應當有精神生活。他們自己一生事業也完成了,兒女都大了,一切都放下,現在住在這個老人公寓安享晚年。物質生活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無憂無慮,精神生活非常貧乏。許多老人吃飽了之後沒事情做,在陽台上曬太陽,我們中國人所謂的坐吃等死。老人公寓幾乎每一個星期都有人生病走了。在這個餐廳裡面,幾乎常常看到這個座位上那個人沒有了,走了。這些事情,我們想像當中給老人是很痛苦的打擊,在佛法裡面講這是精神上的折磨,看到一個一個走了,不曉得到哪一天輪到我自己。所以他們面孔上沒有笑容,沒有歡喜,這是我們看到很難過的。
即使是有宗教信仰,像我們佛教的這些法師或者大德居士,到這個地方來跟佛教徒談談佛法,在一塊兒共修,一年當中有幾次,而且時間都很短。我在那個地方講一個星期算是長的,稀有的因緣!一般其他宗教,牧師、神父到那個地方去傳道,帶著大家一起祈禱,只有幾個小時,一個月難得有一次。所以我就感到,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還要重要。物質生活再豐厚,他活的是富而不樂,沒有快樂;如果精神生活豐富,物質生活貧乏一點,貧而樂。諸位想想,富而不樂、貧而樂,這兩種你會選擇哪一種?我相信聰明的人一定會選擇貧而樂,生活的快樂,這個重要。
所以我就想到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我多年在講席裡面常常提到,中國人傳統的理念,青少年的時候奠定福德的根基,所以管教很嚴。中國人傳統的教學理念,《三字經》上都講到,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法裡面首先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他都能夠作佛。基本的理念。
一個人能不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關健在緣,遇緣不同,緣裡面最重要的是教育。換句話說,你有沒有機緣受到好的教育,關係你這一生的幸福,關係到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教育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業。中國人聰明,古賢先賢都知道,這些從事於政治的,現在人講政治家,古時候講聖王、明主(那個明是光明的明,明主、聖王),他們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教育是一生一世的。
儒家講的,開始從胎教,母親懷孕就教她還沒有出生的嬰兒。怎麼教法?思想要純正,言行要端莊。為什麼?妳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影響胎兒。所以邪思、惡念不能有,起心動念純正,言語動作要守禮,希望給這個嬰兒有最好的影響,正面的影響,這是真正愛護自己下一代,保全下一代。
出生之後,他眼睛張開了,他會看,他的耳朵他會聽,父母就是他的榜樣、就是他的典型。所以父母在兒女面前,言談舉止都不能離開道德,都不能離開禮義。小孩還不會說話,讓他看,這個樣子把仁義道德灌輸在他的心靈裡面,在這個地方養他,童蒙養正,在佛法講是養他的正知正見。父母這是他的責任,要養他的兒女、教他的兒女,怎麼教?以身作則。所以在兒女面前要特別端莊,不能夠隨便,這是教他。
到漸漸長大,五、六歲可以上學了交給老師,老師跟父母兩個人密切合作,把這個小孩教成人。老師的一舉一動是學生的模範、學生的榜樣。老師教學生孝悌忠信,特別著重在孝悌,教導他知道父母的恩德;父母教導兒女,教導他要尊師重道。這要第三者教才好教。你說做父母的人說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要孝順我,兒女反問你,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這個話父母說不出口。誰說?老師說,老師是第三者。老師對學生說,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這個話也說不出口,這個話要父母教。你看看,老師跟父母密切配合,這個青少年才真正懂得孝道,才真正明瞭師道。世出世間的大道是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上,你看佛法,淨業三福是根本的根本,一開頭頭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就是「奉事師長」。你想想,這樣奠定一個人德行的根基。德行一定從小奠定,如果小的時候疏忽了,長大了沒有辦法。為什麼?他染上了很多的惡習氣,非常非常不容易改。所以教一個人一定從小教。
父母懂得,又有好老師能夠密切配合,這個緣好,這種人縱然不能成為大聖大賢,不失為正人君子。在佛法裡面講,他在這一生他不會做惡事,他是善人、他是賢人,這種人將來不失人身,這最低限度的。如果遇到更好的增上緣,老師、同學、善友、善知識,他可能破迷開悟,他可能超凡入聖。這是善導大師常講的,總在遇緣不同。能給一切眾生做最好增上緣的,這個人功德可大了!哪些人?那就是中國人常常讚歎、仰慕的古聖先王。從前帝王都稱為聖人,真的,哪一個朝代開國的帝王,確確實實是聖人。「聖」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明白人,不糊塗。所以他的教化是成功的、是圓滿的,是對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美滿,得到人民的敬愛。不是沒有道理,這個裡頭一絲毫的勉強都沒有。
所以從小奠定德行,再長大,成就學問。親近老師的時候還沒有成年,大概在十二歲之前是以道德教育為主。六、七歲開始教他讀書,所讀的經論,只教讀,不講解,就是天天叫你讀,讀遍數。老師啟蒙就是教句讀,教你念得很熟,統統都能夠背過。因為這個階段,人生這個階段記憶力最好,要發揮你生理上的特長,應當要記住的東西在這個階段裡統統叫你把它記住,一生一世都不會忘記。所以小學是背書,沒有講解的;小學學禮,道德落實在禮節裡頭,小學生學禮;學唱歌,歌詞就是詩詞。詩詞,教小學的標準,孔老夫子,你看看他所刪定的《詩經》,標準是什麼?思無邪。「詩三百,一言而蔽之,曰思無邪」。使他有娛樂,也很活潑,沒有邪思,起心動念都正,純正,父母師長給他做的好榜樣。
到十三、四歲智慧開了,他應該記住的東西全都背過了,十三、四歲是進太學。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只有兩個階段,小學跟大學,太學就是大學,沒有中學。小學裡頭是童蒙養正,太學裡面就是完全講解、研究、討論,所講解研究的東西就是你從前所背過的東西。所以上太學也很自在,非常快樂,不要用書本。哪裡像現在讀書的時候,參考書籍一大堆,累死人,那個讀書苦!古時候讀書樂,他小時候都背過,上太學,聽老師講解、研究、討論不用課本的。老師也沒有課本,老師也背過,跟你講哪一篇,譬如說講《禮記》,講「大學」這一篇,甚至於講第幾頁第幾行什麼字,大家都清楚,統統背過。中國古時候不是沒有科學,有。所有的這些書本,不管是哪個地方刊印的,每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統一的,沒有標點符號。所以說第幾行第幾個字,不管哪個地方印的書,古時候印的、現在印的都一樣,統一。不像現在,現在很麻煩,每一家出版商印的書,頁數行數都不相同,帶給學習的人很多困難。諸位你現在看《四庫全書》,我們教室裡頭有,你看《四庫全書》每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統一,這就是科學。
老師帶學生,大概一個老師只帶十幾個學生,為什麼?學生再多,老師的精神、體力照顧不到。所以小班制。給你開這個科目,開《論語》、開《孟子》,學習期間大概一般都是三個月,不會超過半年的,這一個科目。他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不能同時學很多個科目,為什麼?你分心,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所以開一個科目是我在這一段時間當中只想這個科目,只想這個科目裡面的內容,精神意志統統集中,這個教育方法好得不得了!
佛法也是如此。這個道場很大,出家在家修學的人很多。佛法一開端也是背誦,你所修學的經典都要背熟,你上講堂裡面,講堂裡頭沒有用課本的。這個我們可以從古代變相圖裡面能看到,你看袓師大德講經,主講的人坐在上面,聽的人都在下面,一個個,你看到有哪一個人拿書本的、拿經本的?沒有。這部經,譬如說我們講《彌陀經》,《彌陀經》你不能夠背誦,你沒有資格進講堂。大經就更難,《華嚴經》那麼大,《華嚴經》不能背誦,你沒有資格進華嚴講堂。不像現在,每個人都有經本,在從前哪有這麼大的福報!
古時候沒有印刷術,經本從哪裡來?經本是手寫的。學經的人到哪裡去學?藏經樓去借經本,你自己抄,你自己手抄,你自己要不肯手抄,那你就得不到這部經。你想學哪部經,你就抄哪部經,藏經樓給你提供原始的資料,你自己去抄。印刷術的發明在宋朝,木刻版本這種方法是宋朝時候發明的,宋以前全部是手寫的,叫手卷。宋朝雖然發明了木刻的印刷,木版印刷,很費功夫。我們知道這一卷一卷,大概一卷短的十幾頁,長的五、六十頁,超過一百頁的很少。印刷工人一天能夠做幾卷?你講生產的速度,現在諸位到金陵刻經處去看,它那裡還有木刻的印刷,一個人一天大概只能做四卷。你就曉得印刷的艱難,經本很不容易得到。所以即使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一般真正讀書人或者是出家人,他們學習經典還是用手抄。我這個年齡,初學佛的時候也是抄經,那個時候在台灣,台灣書店沒有佛經流通。台灣印經,在我那個時候好像只有三家印佛經,數量很少,價錢也很高。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台南有個慶芳書局,台北有一個台灣印經處,朱鏡宙老居士主持的,三家。得一個經本好不容易,數量又少,種類又少,有些我們想讀的經他們沒有,只好到寺廟藏經樓借藏經來抄。藏經又不能拿出去,只有利用星期假日到那邊去抄,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勤學、要好學,你才會有成就。
這是講儒、佛教學都一樣。學問、知識怎麼成就的?很辛苦!哪像現在,現在人福報是真大,真的是心想事成,想什麼有什麼,但是他不用功。古人要看到今天這個現象嘆息,他們想學得不到,你們垂手可得不肯學。都是遇緣不同。
學成之後,大概成年了,二十幾歲,你看道德有了根基,學問也成就了,都是古聖先賢的大道。聰明,根性利的人,十幾歲就參加考試,考秀才。秀才、舉人、進士,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學位,這個學位是國家承認的、社會承認的,你考取這個學位。在古時候叫功名,現在人叫學位,就好像學士、碩士、博士,秀才是學士,舉人是碩士,進士是博士,最高的學位。所以國家的學位分三等,現在大學裡頭也是三等。你考取之後得到社會的肯定、國家的肯定,國家就希望你出來為社會大眾服務。你要是樂意為社會大眾服務,多半都走參政,從地方官員做起。十幾歲在從前做縣市長的很多,二十幾歲不到三十歲,做省長的很多。真能辦事,真能夠辦好事,真正是青年才俊,這樣培養的。所以二十歲之後,大概到六、七十歲,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社會人民造福,到晚年退休之後享福。他享的什麼福?享的是他造的福。所以這些讀書人,他們真的有智慧、有德行,他希望自己將來晚年過什麼樣的生活,他現在就要造福,要把社會大眾教好,他晚年才有福享。他教的是什麼東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學的是這個,一生行的是這個,教化眾生、教化社會也是這個,他晚年當然享福,兒女孝順,晚輩孝順,得到社會青少年的孝敬。佛法講得很明白,「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
古時候有,朝朝代代都有,現在沒有了。現在為什麼沒有?沒人教了,從小父母也不教,老師也不教。我這個年齡沾到一點邊緣,小我三歲的就沒有了,這個教學就沒有了。所以我受到這點教育,我的弟弟就沒有受到,他小我六歲,邊都沒有沾上。我這點孝親尊師的理念,從小父母教的,六、七歲上私塾,老師教的。我在私塾裡頭大概只念了半年,一年都不到,這是接受中國真正傳統的教學。大概是半年以後私塾就沒有了,就改成學校,那個時候叫短期學校,政府規定新的課本,從前私塾裡面教四書五經。我還沒有念過四書五經,我記得我上私塾的時候念《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念這些東西,天天背,天天念、天天背。老師教導灑掃應對,教怎樣奉事父母,怎樣對待兄弟姐妹,怎樣與鄰里鄉黨相處,講這些東西。他的中心教學的原理原則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但是改成短期學校,這些課程就沒有了,念的課本好懂,「小狗叫,小貓跳」,教這些東西,是很好念,但是這一生當中沒有用處!年輕的時候哪裡懂得?到現在年老的時候才知道,才知道民國成立之後這些教科書所學非所用,私塾裡面那些老東西一生受用不盡,晚年享福。
我們看到現前這個時代,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年輕人不願意生兒育女,為什麼?感覺太麻煩。所以造成這個社會現象,出生率降低,人口老化不斷在增長。所以老人福利事業是今天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非常重視。雖然重視,一般主政的人、辦事的人他自己沒有老,他不知道老人的苦處,他給老人所想的不周到,只想到照顧養老,只養他的身體,物質生活照顧到了,精神生活這方面疏忽了,他沒有想到。
我在新加坡,有一天訪問一個天主教的養老院。天主教的那些修女們(院長是修女,裡面工作人員幾乎都是修女)很有愛心,很慈悲,我們見到之後很佩服、很尊敬,真的是盡心盡力照顧,有愛心。我跟院長說,我說他們的精神生活,妳們是做些什麼?她告訴我,天主教辦的有很多學校,有小學、有中學,經常有這些學生到老人院裡面來訪問,表演歌舞,跟老人來共享娛樂。她說但是老人不接受,不喜歡聽。她把這個話告訴我,我說對了,不但老人不願意聽,今天小孩唱歌跳舞,我也不喜歡聽。她就很奇怪,她說這是什麼原因?我說時代不一樣,我們這些人聽到現在這些新的,這些像DISCO這一類的東西,我們看到厭煩、討厭。她說那怎麼辦?我說如果妳要把四、五十年前那些老歌拿出來表演,我們會鼓掌、會歡喜,為什麼?讓我們回憶那個時代。她懂得了。我說妳去找老歌,表演的東西妳找老的電影,四、五十年前老的電影妳來放,保險他們感激妳,能夠引發他們那個時代的回憶。
他是什麼時代的人,你要用什麼時代的東西去供養他。中國人祭袓先,古禮祭袓為什麼用籩豆?今天講籩豆大家不懂,籩豆是餐具。古時候沒有現在這種精緻的這些餐具,那個餐具是什麼?用木頭做的、竹子編的。為什麼用這個?他那個時代用的,你用他那個時代用的,這是對他的尊敬。用我們這個時代用的,他看到難過,我們用的餐具不如你,看到會難過;你用他同時代的他歡喜,表示對他的尊敬。這個修女明白了。我說兒童表演,為老人表演,應該特別去練習,把這些老歌去練幾首,到這個地方來唱歌給這些老人聽,我相信老人一個個非常歡喜,喜歡這些小孩。這才懂得。所以盡量去蒐集老歌,蒐集老的影片。如果有機會,請地方歌劇團來表演,像中國平劇,地方戲劇所演的都是古老的這些東西,這個老人很喜歡。
要懂得養老,要養老人的心,要養老人的情緒,這個重要,讓他開心。你們現代這個東西,他看起來看不慣,你在他面前表演他厭煩,他怎麼會有笑容?演完了之後拍幾個手,面孔一點表情都沒有,拍的掌聲也不響,我說你們是不是這樣的?她點頭,沒錯。妳不懂得老人的心理,妳不懂得老人的需要。所以我到老人院去訪問,給這裡面這些負責的人員,她們的院長,給她很大的啟示。
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文藝演出不能沒有,而且要常常有,同時要多跟老人交談,他喜歡什麼,我們找什麼來表演。你自己主動安排,你不跟他們商量,沒有去問他們,很難,你跟他們永遠有隔閡。所以老人院的負責人要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長輩一樣,常常跟他們談話,常常去詢問他們想聽些什麼、想看些什麼、想知道些什麼,滿他的願望。家人父子歡聚一堂,沒有隔礙的。不要讓他自己感覺得我住在老人院很可憐,家人都不照顧我了。今天的外人,把他看作外人,外人當然聽你的安排,不好意思向你過分的要求。你要把這個障礙把它化除,一家人,他可以隨意提出他的願望、他的要求,我們盡心盡力把它辦到,滿足他的願望。
當然,精神生活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學術講座。老人喜歡聽的是什麼?聽的是道德,真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故事,像我們現在這個《德育課本》,老人喜歡聽。即使是《弟子規》,我在此地聽到澳洲當地的一些同胞們,這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他們聽了之後都點頭,做人應該是這樣。你看看這個迴響,他們聽到歡喜。雖然說老了,這一生沒有學過,阿賴耶識裡種了種子,來生他會學,不是沒有用,管用。跟他們講因果報應的故事,講三世因果輪迴的這些故事,他們喜歡聽。他們知道人還有來世,我們現在雖然是晚年,還有幾年好好的來修行,把自己不善的念頭放下、拋棄掉,培養自己的善心、善念、善行,來生有好去處。告訴他將來死的時候沒有痛苦,死的時候自己知道到哪裡去,知道什麼時候走,快快樂樂的走,這是他們最大的一個期望。能把這些道理跟他講清楚,他相信,他能接受、他能理解,再把方法教給他,決定成就。再有一、二個佛教徒表演給他看,他信心十足,真的快快樂樂,走的時候沒有一絲毫恐怖,跟大家辭行告別:我要走了。真的是老有所終。要幫助他來生不墮惡道,幫助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我們真正孝敬父母,孝養父母這是真正做到了。
這些老年人都是我們的父母,不要有分別,年輕的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愛我自己的父母,我愛別人的父母跟愛自己的父母無二無別,我照顧自己父母跟照顧別人父母沒有兩樣,我們要做到這一點。使他真正明瞭、肯定,他在這一生當中進入退休村,才真正是他一生當中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這樣的退休村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退休村很多,老人公寓很多,人家都在做,我們做它幹什麼?沒有必要。我們今天做退休村、做老人院是把它當作道場做,把它當作大家庭做,家庭化、學校化,這個就有意義;道場化,而且是個多元文化的大道場。我們樣樣都要懂,我們請法師、居士來講佛經,我們懂佛,我們也請牧師、神父來講《新舊約》,對於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我們也要學習,我們也要懂,廣學多聞。我們對於伊斯蘭教,我們也可以請阿訇來講《古蘭經》,來講他們的精神生活,講他們的禮節、威儀。常識要廣泛,這就是不斷在交流、在溝通,從這個地方落實多元文化。我們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族群,我們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顧,一點矛盾都沒有。
老人生理跟精神有密切的關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很深的體驗,當一個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時候,他把老忘掉了,他這個時候沒想到老,也沒有想到病,工作太多了,上班的時候想工作,下班的時候還是想到他的工作。一旦到了退休年齡,他退下來沒有工作,他就忽然想到我老了。過去天天想工作,現在沒事好想,沒事好想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裡頭最嚴重的是想病,老了就生病。所以老了之後天天想病痛,怕這個毛病那個毛病,天天想著這個醫院、那個醫生,這是什麼藥,天天想這些。大概退休兩年,要是不見面,再碰到的時候,突然感覺他好像老了十年一樣,老化得那麼快速。這個實際上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想老怎麼會不老?天天想病,沒病也想出病出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這個事實、形相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許多朋友、同學、同事,一旦退休,二、三年沒有見面,再見面的時候,我的感觸,他突然老了一、二十年。嚴重的,你看到他馬上就衰老;稍微輕一點,大概也會老個十年。這他們不知道,我們清楚,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都在生活裡頭得到證明。我的年歲不小了,一般人看到,老人了。我為什麼不老?我沒有想過老,頭腦裡頭還沒有老的這個念頭,沒有病的念頭。我心想裡頭沒有老、沒有病,所以不老,所以沒有病。你們喜歡想老、喜歡想病,那有什麼法子!我這個念頭裡頭是怎麼樣修養自己的德行,怎麼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除這個念頭之外沒有雜念。
怎麼樣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今天這個社會上眾生不孝,我要怎樣做一個孝的樣子給他們看。不悌,悌是什麼?友愛兄弟。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兄弟爭財爭利,把至親骨肉忘掉了,反目成仇,太多太多了!兄弟姐妹為爭財利上法庭,這成什麼話!我們怎麼做法?我們出家了,出家有個小道場,人家要要,我們歡歡喜喜讓給他、送給他;我們也上法庭,那才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別人爭,我們讓,我們歡喜布施供養。我們懂得命裡頭有的丟不掉,這個地方捨掉了,那個地方就來了,來的比你捨的一定還要豐富一點,就好像有利息一樣,加點利息。
我學佛這五十年,你們很多同學跟我時間長的,你親眼看到的,處處忍讓,歡喜忍讓。自己生活簡單,愈簡單愈好,心安理得,不求人、不攀緣。我的生活需求很少,有這個緣分、有這個福報,一定要懂得與一切苦難眾生共享。這一切苦難眾生絕對不是只有佛教徒,我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說只度我們同一個族群的,我們同一個信仰的,沒有。眾生無邊,你想想看,這裡頭就有不同的國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平等的去度。
這個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幫助、關懷、照顧。我們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關懷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國家,平等的去照顧。這裡頭有大快樂,樂此不疲,這就是真快樂。這個快樂絕對不是什麼喜事來刺激的,不是,是內心裡面湧出來的,佛家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這個時候才體會到,為什麼諸佛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度一切眾生不疲不厭,曉得這裡頭有大樂在!世間沒有這個樂趣,人間天上都沒有這種快樂,永遠遭遇不到挫折,永遠遭遇不到磨難。磨難、挫折有沒有?有的時候也有,一來馬上就化解了。什麼化解的?智慧化解的,德行化解的。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做一樁對不起眾生的事情,沒有做一樁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你說你有多快樂。
起心動念從來沒有為自己,為別人,為別人沒有得失。這個事情做成功了,眾生有福,三寶加持,與自己不相干;事情做失敗了,不成功,眾生沒福,佛菩薩想加持加不上。成功自己沒有得,失敗自己沒有失,沒有得失。不像世間一般人迷惑顛倒,他的得失心太重了,他得到歡喜,失掉了憂愁。他能永遠得到嗎?他還有死的那天,死了那一天,什麼也得不到,苦不就來了。人為什麼那麼怕死?其實怕死是怕什麼?怕失掉他所得到的一切,怕這個。這都叫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緣聚緣散。你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緣聚沒有得,緣散沒有失,哪有得失這個妄想?人沒有得失,你說多快樂,沒有得失就沒有生死。所以了生死,你要懂得「了」是什麼意思?了是明瞭,明瞭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生死是一回什麼道理。搞清楚之後才曉得真的沒有生死、沒有得失,這個時候真實智慧現前了,佛法裡面講的得大自在!
一般現在人,年輕人聽不進去,中年人聽不進去,他覺得他的事業還不錯,天天打這些妄想,根本就沒有想到宇宙人生大道理。到他退休之後,天天沒事情幹,天天在那裡吃飽飯看太陽,胡思亂想,這個時候跟他講這些道理他會聽,他愈聽愈覺得有道理。所以現在眾生的根性,什麼時候是得度的機緣?退休,退休之後是得度的機緣成熟。我們要幫助這些人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你要抓住機會,這個叫時節因緣,不能錯過。所以在他沒有退休之前,少壯的時候,只能夠跟他阿賴耶識種一點種子,他沒有辦法信解,這是真的,那行證當然就更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只要他對於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就夠了,知道佛法是一門大學問,知道佛法對人生、對社會是有利益的,只要他知道這些就可以。我們認識佛教就足夠了,真正想去研究、想去學習,退休以後的事情。
這個在佛法叫觀機,應機說法。同樣是一個人,他幼年的時候、童年的時候、少年的時候、青年的時候、壯年時候、老年時候,不一樣!什麼不一樣?理念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我們明瞭在什麼樣的時節因緣裡面,我們用什麼方式跟他交往。所以佛菩薩活活潑潑,叫八面玲瓏,跟每一個不同時節因緣的眾生都能夠歡歡喜喜相處,這是智慧,這是德能。跟年輕人的相處,跟老年人的相處,跟年輕人說年輕人的話,跟老年人說老年人的話,跟小孩說小孩的話,都是朋友,一律平等。跟不同族群往來,沒有一樣不隨順。你們在新加坡有人看到我,我進錫克教堂,我也拜他們的神,他們的信徒看到我都很驚訝。這是什麼?我們尊重他,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祀奉的神明。就好像我們跟朋友往來一樣,我非常尊重我的朋友,我朋友的父母親、我朋友的袓父母親我尊不尊重?當然尊重。你對他們要不尊重,那你對這個朋友根本就不尊重。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這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知交、真正的朋友。今天這個社會,大家都非常憂慮的衝突,這樣能化解衝突。
所以教育,我們今天所從事的,跟中國古老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活到老學到老。所以這個退休村是學校,我們把學校、把退休村、把修學的道場融合成一體,這個有意義,這個退休村活了,絕對不是暮氣沈沈。你們如果細心一點,你去參觀老人公寓,參觀退休村,你一進去,你要是細心的話,裡頭磁場不一樣。強烈的比較,你去看一個小學校,看個初中,你看這兩種學校的磁場跟退休村老人公寓的磁場完全不相同,一個有生氣,一個暮氣沈沈。所以我們看到了,我們明白、了解了,怎樣把暮氣沈沈的老人公寓、退休村把它活潑起來、生動起來。這些老人在這個時候他需要什麼?不死,我們要把不死這個學問、這個事實傳授給他,不病、不死。老人天天想著病,錯了。如果念頭轉過來,你本來一身病,念頭一轉過來之後,病就沒有了,自然就消除了,哪裡需要醫藥?用不著。
我們在修學這麼多年當中,經驗裡面,我們是實驗得來的,不是在那裡空想的,不是聽人說的,不是經本上講的,我們通過實驗證明這是事實。我們教導他,這個形相就是證據。所以我常常跟同學們講,你們學佛,有沒有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看看你的形相,你的相貌有沒有改變?你體質有沒有改變?相貌、體質沒有改變,其他都不必說了。為什麼會改變?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佛法裡面不但講體質,境界隨心轉,境界是什麼?整個大的生活環境。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真正學到了佛法,你就能轉境界,你不會被境界所轉。境界裡頭第一個就是相貌、就是體質,你這個身體還有病,還常常去看醫生,還常常需要吃什麼補品,佛法真正殊勝的利益你沒有得到。為什麼沒有得到?你沒學。所以我常常講這個學問是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一點都不假,絕不是談玄說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個時候多麼重要。
所以我們通過這麼多年的實驗,我們有把握、有信心幫助一切有緣的老人。佛法講緣,有緣是什麼?你能信,你能接受,你能夠學習,有緣!肯定度過美滿的一生。而實際上許許多多的老人,他在這一生當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有許多寶貴的心得,沒人跟他學。我們這個退休村裡面也是學校,老人可以開課,教什麼?只要把他一生當中工作、處事待人的經驗教導後人,這個課程內容就相當豐富。無需要教科書,口授,我們錄音、錄像,然後整理出來就是書本,就可以出版。他高興,他肯教。他要把念頭轉到這上面,他就不胡思亂想了,他身體也健康了,他也會長壽。身心快樂,退而不休,社會的這些行業裡頭不要我了,我還有事情幹,還有許許多多年輕人需要我。這些知識學問,一般學校學不到的,我們這個地方可以開這個課,經常開這個課。我們把開課這個消息傳出去,有興趣學習的人,希望他到時間到這個地方來學習,使老人他的學術經驗,可以在這個地方傳給後人。
在最近,昆士蘭大學有一位老教授退休了,今年七十四歲。這個老教授一生祈求和平,他反對暴力、反對仇恨、反對報復,他主張用德行、用愛心去感化這些執著的人。他想在學校裡面講這些課,學校不接受,學校說他這是理想主義,不能解決問題,不願意開他的課。他跟我談起,我說這個理念正確的。古今中外聖賢的教誨,他的目標無非是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敵為友,把敵人轉變過來成為朋友,把冤家對頭轉過來成為自己最親密的同志,這是教育的成功,這是教育的目的。中國古聖先賢常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世間沒有不能轉變的惡人。惡人他為什麼作惡?他那個情結裡頭化不開,你要用真誠把他化解,變成好朋友。所以我們要肯定人性本善,這個理念比什麼都重要。你能夠肯定人性本善,你就知道世界上沒有惡人,正如同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從事於教育工作要沒有這個理念,你的教育成就有限,你不能解決難題。
所以退休村是老人學校,這裡頭不僅是老人,也有年輕人,也有小朋友。人生的學校,不論哪個階段,我們這裡頭都有很豐富的東西能學到。這樣的退休村、老人院真正有價值,真正有意義。我們參觀許許多多老人福利事業,我們都感覺裡面有很多的遺憾,有很多的缺點。我們參觀,他們的長處我們全部要學習、要保存,所有一切的缺陷我們統統改正,我們來做補充,這個設施那就是大圓滿。
我們的工作人員,先要有德育的培訓。在這個機構裡面服務,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孝子賢孫。為什麼要這樣做?理要搞清楚、搞明白了,甘心情願這樣做,這是什麼?報父母之恩,報師長之恩,報佛恩,報眾生恩。所以你要不教、不講,講得不夠透徹、不夠圓滿,這個報恩的心生不起來。真正透徹明瞭了,才知道知恩報恩,孝敬之心油然而生,這個裡面工作的人員跟其他地方的人員不一樣!所以,倫理道德的教學天天不中斷,所有工作人員每天至少上課一個小時。因為他們有工作,所以這一個小時分做兩截,上午上班之前上半個小時,下午下班之後上半個小時。天天上課,天天講、天天勸,他們有什麼問題,提出來研究討論,幫他解決。這是對所有的員工,你不教,他怎麼會懂?
治理小機構如是,治國也不例外。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清朝最盛的時候,康熙、雍正、乾隆,經常禮請有道德有學問的這些人士在宮廷裡面講學,皇帝帶領大臣、文武百官在聽課。他們學習的範圍不外乎儒、釋、道三家,佛法裡面請高僧大德,儒家請這些大儒碩學,道教裡面也請些道長。常常講、不斷的講,所以他才能夠造成一個盛世,沒有離開學!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給我們做了好模範,他一生不生病,身體健康,九十七歲往生的。他什麼時候停止講經?往生前兩個星期教學停止,往生前兩個星期!那是我們的好榜樣,現身說法,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相信,我們要知道向他學習。人家為什麼會做到?一生當中沒有老、病、死的念頭,沒有。一生當中念念恢復傳統的道德教學,所以他在台中三十八年,天天所講的儒跟佛,同時弘揚。我接受他老人家的薰陶十年,他的心思、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我懂,我可以說是他所有學生裡面,對他思想、理念了解得最深刻、最多的是我一個人,我學到了,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很多同學見到我,其他的不知道,至少看到我這個身體狀況能跟老師差不多。如果聰明一點,他也體會到這是果,果差不多,那因就差不多。
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六十九歲,我跟他十年,他在七十多歲的時候,像我現在這個年齡,眼沒有花,看報紙沒有問題;查字典,看到《辭源》、《辭海》翻開,他一段一段念給我們聽,不要戴眼鏡,耳目聰明。這是現前的果報,這個就是修學的成果,拿成果表演給人看。希望我們將來退休村裡面,所住的人都有這樣好的成果,年歲大,不老!就跟許哲一樣,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我們這個退休村成功了,個個都是百歲的年輕人。好,今天我就報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