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  (第八集)  1991/2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20-004-0008

  第八日,「法會既圓」,這是護國息災法會圓滿,「說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義」。我們從頭看起:

  【今日為汝等皈依三寶之日。汝等既已皈依。當洞明三皈五戒之道理。茲為汝等述之。】

  這個幾句話,把這一次的講述的內容,都交代得很清楚。『三皈』對於學佛來說非常的重要,學佛學的是什麼?我們常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實際上講就是「三皈」。所以我們發心學佛,這一入佛門,老師我們俗稱叫師父,就把這個修學的綱領傳授給我們。使我們從今之後曉得怎麼樣去修,怎麼樣去行,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師底下說:

  【汝等為何要皈依三寶。我想總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脫生死而已。】

  這樁事情,可以說是太大了,諸位要曉得,這個大的問題能夠解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是求福、求慧,減少煩惱、消除災難,這都是小事。那個大事情可以解決得了,那小事情就不必說,當然包括在其中。如果眼前這些小的事情都解決不了,講這個了生死,求生西方世界,那就決定不可能。所以說大的裡面就包括了這些小事情。底下說:

  【如何方能到達此等地步。】

  這是我們要問的,我們如何才能夠真正了生脫死?真正往生西方?

  【即須從皈依三寶為始。】

  那就是真正要修行,佛法承認這個世間有輪迴,承認有天堂、有地獄。但是不承認說有另外一個人主宰,他有權力叫我們生天堂,或者懲罰我們去墮地獄,這佛教不承認,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至於怎樣才能夠生天堂?怎麼樣才墮地獄?在佛家講這是個因果的關係。六道有六道的因緣;換句話說,它有它的標準,符合這個標準一定會到那裡去。這種標準,我們可以拿今天的話來說,道德的標準,這個六道愈往上去道德水準愈高。所以佛法講的人道,人道的標準是五戒,以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來說就是五常,常就是常道,平常一定要遵守的,所謂仁義禮智信。我們中國人講倫常,倫是人倫,是我們這個社會組織結構。所以五倫的社會,五倫從夫婦講起,這是最小的室,室之外是家,家裡面有父母、兄弟姊妹,這是組成一個家。所以倫常,五倫從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家之外這是社會,社會裡面就有領導與被領導,領導的是君,被領導的是臣,除這個關係之外一般這是朋友。所以今天我們中國人講團結,實際上在古時候,中國沒有團結這個名詞,為什麼?五倫就是團結,五倫是天下一家。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一個觀念「四海之內皆朋友也」,所以它本身就是個團結的,這是講組織。維繫這個組織的道德觀念,這就是五常。

  所謂仁愛,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別人就跟看自己一樣,這是仁慈。所以常常看別人,要自己拿自己做本位,我自己喜歡的,曉得人家也喜歡;我自己厭惡的,別人也厭惡。所以五常的確它是以這個為重心,常常能夠為別人設想,這叫仁慈。所以儒家也常常說「仁者無敵」,這跟佛門裡面講的「大慈大悲」,是一個意思。如果我還對別人,任何一個人,我心裡面對他還有些過不去,我們的仁德就有欠缺,佛法裡面講慈悲不圓滿。所以說仁者無敵,敵就是敵對的;換句話說,決定沒有一個冤家對頭。這個世間還有個冤家對頭,我們仁沒有做到,佛法裡面講慈悲就不圓滿,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人,心裡面沒有一個冤家、沒有一個對頭,我們要做到這點,自己的精神之愉快,那是沒有法子形容的。一個人在世間沒有冤家對頭,這是完全要靠自己覺悟。我不把他當冤家對頭,他把我看作冤家對頭,那怎麼辦?諸位,那是他的事情。所以佛門講「解脫」,解脫是從自己內心解脫,不是要求外面的。他給我作冤家對頭,我不把他當作冤家對頭,我自己解脫了,我解脫之後必然能夠感化他,也能夠叫他覺悟。這個在時間的長短,功力的淺深,必定有感化的一天,只要自己好好的去做,這是仁。

  義,只講盡義務不求權利,這是義,只有施捨,不求回報,這個叫義,這是應該的,所以中國講求這個道理。禮,禮是禮節,待人接物都有一個節度。智,正是跟佛法裡面所說的「依智不依識」,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事物要依理智,不要過分的感情用事。信是言而有信,這是我們中國固有文化裡面,講做人的資格。能夠一生守住這個道德的標準,我們可以不失人身,來生,來生還能得到人身。假如這五個道德標準有欠缺,都做得不夠的話,這人身就不容易得到。儒家的五常跟佛法的五戒內容差不多,所以佛法講五戒守得很清淨,可以不失人身,這是六道裡面取得人道的標準,所以這是資格標準。如果要生天,這道德標準就要提升、要提高,佛告訴我們,生天的道德標準是十善,所謂十善業道。十善的內容,跟基督教裡面講的十誡很相像,所以基督教講生天,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如果說信了上帝就生天,這句話會把人害死了,大家都誤會了,信它那個教一定要嚴格守十誡,十誡清淨才能夠生天。所以佛法講,你只要十善業道修得好,就可以升天,信不信上帝沒有關係。因為你的道德已經達到這個標準,這也正是像《易經》裡面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的道德水準相同,他志同道合,自自然然的他就在一起。像我們這個世間也是如此,學佛的同修大家聚集在一塊,志同道合。我們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團體,都是志同道合的。

  但是天並不是很單純的就是一個天,在佛法裡面講天有二十八層。因此單修十善業道只能夠生欲界天,就是最下面的六層。再往上面去,修十善業道還不夠,必須要加禪定,禪定裡面還要加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單有禪定,而沒有四無量心,不能夠生四禪天。可見得禪定是個功夫,慈悲喜捨是道德,它這個道德水準比欲界六層天更高,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我雖然有定功,可是我沒有慈悲心不行,你那個定修得再好還是欲界的,決定不能夠超越欲界,因為你的道德水準跟上界不相符。所以這裡面許許多多事情,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不能發生誤會。三惡道也有三惡道的業因,貪心重的這是餓鬼道,鬼都是貪心重。所以佛教我們要戒除貪心,為什麼?就是把跟鬼道的緣斷掉。瞋恚心重的人是地獄道,所以佛特別教誡,尤其是《楞嚴經》裡面,《楞嚴經》講六道,地獄道這個經文的分量佔二分之一。為什麼教你要斷瞋恚?修慈悲、斷瞋恚,把地獄道的緣斷掉。這三惡道地獄是非常之可怕,所以在任何逆境裡頭不要生瞋恚心,把這個緣斷掉。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惡不能辨別清楚,這是畜生道的業因。這是佛法特別教誡我們,一定要斷貪瞋痴,道理在此地。三皈比這個境界還要高,我們說的這些都是世間法,沒有脫離人道。三皈是超越了世間,換句話就是超越六道的道德標準,這更高了。所以三皈我們這講席裡頭常常說,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個境界確確實實不是世間道德能夠比擬的。這講從『皈依三寶』開始。

  【所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

  『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淨的意思。六祖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明白。

  【能皈依三寶。真實修持。才得了脫生死。往生西方。】

  這點要特別注意,『皈依』之後要真正去修,怎麼個修法?就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這樣才行。而不是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做個形式,那形式沒用處的。形式上有了,你那個心裡頭沒回頭,皈就是回頭,這佛門常講回頭是岸。你沒有回頭,所以形式上做這個沒有用處的;人要常常覺悟、要常常曉得回頭。我們佛法講回頭是岸,在我們中國古人講「回首如意」,跟皈依的意思很接近。所以我們中國,你看那個富貴人家,富是有錢的、有財富的;貴是有地位的,就做大官的。有財富的、有地位的人,從前人手上常常拿個如意,拿這個東西幹什麼?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像我們念佛人手上常常拿個念珠,提醒你不要忘記念佛。拿如意就是警覺心,如意那個頭是彎過來的叫回頭,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得太過分,要曉得回頭,回頭就如意了,取這個意思,跟這個皈依的意思是一樣,曉得回頭。我們迷惑顛倒,曉得要從迷惑顛倒裡頭回過頭來,要依覺悟,這就是「皈依佛」。我們有許多見解、思想錯誤,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這就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

  我們這個講座今天圓滿,下個星期由尹建維居士給我們講《論語》。《論語》是世間法,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世間法是出世間法的基礎,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大家曉得,佛法有所謂大乘、小乘,大乘佛法一定是要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好像我們念書一樣,大學的基礎是中學跟小學,如果沒有中學、小學怎麼能讀大學?可是小乘佛法在中國,一直就行不通,雖然經典翻譯可以說相當的完全,小乘經論一共大概有三千多部,我們幾乎是全部都翻過來,可是幾個人去修學?在歷代我們來看,很少人學小乘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中國人在過去沒有不念四書五經的,四書五經足以代替小乘,而且比小乘還要圓滿。所以佛法到中國來,只弘揚大乘,不弘揚小乘,就是由我們儒家、道家代替了,已經把這個基礎做得很好。所以現在我們要想修學大乘佛法,不能不讀《四書》,《四書》之妙,實在是妙不可言,我讀了《華嚴經》之後,再看《四書》就彷彿是《華嚴經》。《華嚴經》裡面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而且還帶表演,善財童子跟五十三位善知識,把這些理論、方法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這是一部非常圓滿的教科書。

  而《四書》確確實實也有這個味道,這個東西是宋朝朱熹編的,朱熹他學佛,而且學得相當的到家。雖然學得很到家,他表面上不承認,他還要排斥佛,原因是什麼?是有個很狹義的意識,他不能突破。他就是想說他要尊孔,希望將來死了以後,他這個牌位可以供在孔子廟裡面,先賢祠之中,這點他後來是做到了,他就是這點觀念沒突破。所以二程也是如此,學佛而排斥佛,拿著佛家的教義來解釋儒家的東西,這是他們所做的。但是這一部《四書》編得太好了,也是有理論、有方法、也是帶表演的。理論是《中庸》,是講理論的,《大學》是講方法的,《論語》跟《孟子》是表演,就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個味道一樣。《中庸》、《大學》把它完全應用在實際生活上,就是孔子跟孟子。所以讀《論語》你就曉得,孔子如何將這些理論、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中,這是活活潑潑的,孟子也是如此。在《華嚴經》裡面,它是以一個善財童子來代表,在《四書》裡面,是以兩個人做代表,就是兩個善財童子,一個是孔子,一個是孟子。諸位從這裡面去體會,所以這個非常有意思。這是應當要努力、認真的來修學,對於將來學習大乘佛法,是個非常好的基礎。

  由此可知,這個皈依是叫我們認真去做的,就是真實修持,修就是修行,行就是行為。譬如說我們剛才講,在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的不清淨,這都是不好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要覺悟、我們要正知正見、我們要身心清淨,就把它修正過來。持是保持,修正過來保持而不能夠失掉,這個叫修持。真真實實的去做,這個樣子才能夠了脫生死往生西方。我們念佛,無非是提醒我們的覺正淨,所以要懂得念佛的意義,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都是梵語音譯,它的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南無就皈依;阿彌陀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佛就是覺,可見得念這個佛號就是皈依無量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要覺悟,樣樣都不迷惑,這就是皈依。你要是覺而不迷,當然就是正知正見,這是一定的。那個錯誤的思想、見解從哪裡生?從迷生的。我對這個事物迷了,所以才有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如果我樣樣都不迷,我的見解、思想當然是正確的。可見得覺太重要,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念南無阿彌達摩,達摩是法,不念僧伽,他念覺,覺是最重要的,你要覺了你的身心當然清淨。所以我不清淨、有煩惱,也是從迷惑起來,可見得關鍵是在有個覺,我們要真正覺而不迷,常常保持自性覺悟。這個下面也給我們說得很好:

  【且所謂三寶者。有自性及住持二種。】

  這都是我們要曉得的,現在有些人雖然是皈依了,他還是迷,他迷在什麼地方?他皈依的是『住持』三寶,他不曉得『自性』三寶,所以這是迷了,這個沒有用處。我們再看底下就講這個自性三寶,這是非常非常重要,要能皈依自性三寶才是真正的皈依,才能夠破迷開悟,才能夠了生脫死往生西方。下面這就很重要了,講自性三寶。

  【佛者。覺悟之義。】

  先解釋這個名詞,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講到『佛』不要想到那個佛像。現在一說到佛的時候,他頭一個概念就想到佛像,這也不能說錯,但是也不能說是正確的。佛像就是代表自性覺,代表這個意思,所以講到佛的時候,一定要想到自性覺,這就對了,這就沒有錯了。

  【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

  是這個,我們皈依佛,要皈依這個佛,皈依自性本來具足的。『離念』,「念」是妄念,要曉得妄念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自性裡頭決定沒有妄念。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自己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妄念。妄念,所以叫妄!凡是有念都叫個妄,都不是真的,念頭都是妄,可見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就是你真性起用。用,因為它不是永恆的,這個作用它不是永恆的,體才是永恆的。作用是隨著境界會變化,所以這個念是妄,正因為這個念是妄念,我們對於這個念不要過分的去執著。所以佛,念決定是有,有體當然就有用,好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是體,它的照就是用。它一定會照,雖然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相決定不染污這個鏡子。不但不照的時候乾乾淨淨,不染污,正在照的時候也不染污,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心決定是清淨的,決定不是染污的。染污從哪裡來的?染污都是從迷來的。你不知道這個情形,以為照到外面境界,我的鏡子染污了,照到骯髒的東西這個不得了,這個得趕快去掉,這個我被染污了,這是迷惑。其實染污了沒有?沒有,並沒有染污,這個觀念上,一定要把它糾正過來。所以「離念」就是離這個執著的念頭,離迷念、離邪念、離染的念,離這個,並不是沒有念。

  正如同那一天我們在學校講演,這人家提出問題說佛法講無我,那要沒有我那還得了是不是?每個人都慌了。無我,我們這個身在不在?在。我們這個心有沒有?還是有。而無的什麼我?無的是那個執著。你不要有執著,你有執著你就有煩惱,所以煩惱從哪裡來?執著來的。你有執著你就患得患失,從這得失裡面就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如果你把這個執著打掉了,這個人多自在,一切的受用現成的。並不是說我這執著打掉了,我一切這福報享受都沒有了,不會,一樣的,而且更豐富、更美滿。為什麼?因為裡頭沒有煩惱,只有樂沒有苦。如果你裡面有這些錯誤的迷惑、執著,你這個幸福裡面,摻雜著無盡的煩惱在裡頭。佛是教我們得究竟圓滿的幸福,所以離念那個知就靈了,『靈知』就是覺、就是覺悟,就是不迷了,覺而不迷,這就是『真如佛性』,是自己的「真如佛性」。由此可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己的佛,不是皈依外頭的佛,皈依心外之佛那個沒有用處,要皈依自性佛。

  【法者。軌範之義。】

  『軌』是軌道;換句話說,它是有原則的、它是有理性的。

  【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也。】

  佛家講的這些戒律,儒家講的這些道德觀念,諸位要曉得,這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看到這些戒條,看得很恐怖、很害怕,好像這個都是約束人,把我們捆起來叫我們動都不能動,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而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之後,像一匹野馬一樣,把自性裡面的性德全部都違背,現在叫你回頭來好像覺得很不自在,其實這是性德。所以孔老夫子他到七十歲他說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是大自在,大自在裡面他沒有超越自性的道德。像諸佛菩薩,諸位要看大乘經,你看佛菩薩說法,尤其是將來有機會到敦煌去看看,你看佛說法的變相圖載歌載舞,上面是天女在奏樂,下面是歌舞,佛在那裡講經,大眾也在那裡聽,一方面聽經說法,一方面看歌舞表演,他從心所欲不踰矩,實在太圓滿了。但是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因為你這個心已經放出去,收都收不回來了,現在再這些給你看一看,你的佛法就進不去了。那個圖表現的什麼?事事無礙。所以先我們來收心,收心回來之後然後慢慢再提升,就到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大小乘的不相同。由此可知,這個一切道德規範,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有的美德。我們現在今天不能遵守,是喪失掉了,這是叫我們回頭,皈依法的意思。

  【僧者。清淨之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淨無染之淨行也。】

  由此可知,這三皈都是講自性三寶。我們自性這個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無染的,現在怎麼樣?跟諸位說,現在還是清淨的、還是無染的。佛法裡面講你心染污,是方便說,這個心如果真的會染污,這心就不叫真心。染污從哪裡說?是從你迷了說的,你自己以為染污,其實沒有染污。好像太陽,太陽現在被雲彩遮蓋、遮住了,這是方便說。雲彩能遮住太陽嗎?差太遠了,別說雲彩遮不住它,拿個地球去遮也遮不住它,太陽比地球大多少倍?大得太多了,怎麼能遮得住它?遮不住它。我們說遮住了這是迷說,迷!實在講我們迷的地方太多了,想一想,真是處處都是迷,所有這個概念都不正確,都是不正確。所以佛法講悟,譬如說我們教室裡面常常用的黑板,黑板擦乾淨了,擦黑板這都是迷。諸位想想,黑板要擦嗎?黑板乾乾淨淨的不要擦,擦的是什麼?擦的是粉筆灰。你說把粉筆灰擦掉這是對的,這是覺悟,擦黑板那迷惑顛倒。這好多事你想想,譬如衣服髒了洗衣服,衣服要洗嗎?衣服乾乾淨淨不要洗,洗什麼?洗衣服上面髒的灰塵,把這個東西洗掉,不是叫你洗衣服,衣服要洗嗎?許許多多名詞術語都是錯誤的、都是迷惑顛倒。所以佛法教我們正覺,覺而不迷,可是你覺悟了之後,那個眾生迷惑顛倒,你還得說這迷惑顛倒的話,你不說迷惑顛倒的話,那個話講不通了。所以明明曉得,這個擦黑板是迷的,還是擦黑板,還是要說這個迷話,可是我們自己心裡清楚。這是舉一、二個例子,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仔細想想看,你看時時處處都是在迷,都是講的迷話,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

  所以叫自性本來清淨的決定不染,自性本來是覺、本來是正、本來是淨,你成佛是這樣子,縱然落到阿鼻地獄還是這樣子。所以佛他就是從一切眾生自性上來觀察,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法的平等觀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絕對平等。你迷,迷是暫時的、迷是虛妄的,迷不是真實的;從真實的來說,你沒有迷,你還是覺、還是正、還是淨。你現在迷的,迷失了你自己的覺正淨,可是你自己的覺正淨確定是不迷的,是這麼一樁事情。儒家,實在講也是發明這個道理,但是它講的沒有佛經講得這麼透徹,這也是難怪它這個經典文字少,佛法經典多、文字多,多就說得清楚,少就說得簡單扼要。所以實在講這一部《四書》,我的看法跟《華嚴經》沒有兩樣。所以有人說我把《四書》地位抬得太高,我的看法的確沒有兩樣。但是在佛法圓教的理論上說得通,佛法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以在圓教思想觀念上講,法法平等。《四書》跟《華嚴經》平等,乃至於基督教那本《聖經》跟《華嚴經》也平等,實實在在平等。就看你怎麼個講法,你要用《華嚴經》的思想、理論,去講解《新舊約》,《新舊約》就是《華嚴經》,沒有兩樣。同樣這個道理,拿《華嚴經》理論、方法來講《四書》,《四書》就是《華嚴經》。確確實實是平等的,這就是從自性上來說的,因為自性平等,自性所流出來的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平等,這個才說法法俱圓,就是這麼一個道理,迷的人看不平等,覺的人看平等。所以三皈依是皈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淨,這很重要、很重要。

  下面再講到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很重要,自性三寶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住持三寶是恩德,它對我們有恩惠,為什麼?如果沒有住持三寶,我們自性三寶永遠迷失,我們也不會發覺,自己還有自性三寶,不會發覺。我們之所以能夠發覺,這是住持三寶給我們的啟發,它來指點我們的迷關,使我們自己恍然大悟,我還有自性三寶,這是它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沒有住持三寶,我們生生世世迷惑,永遠不能夠自覺。所以這個住持是老師,中國人自古以來最尊敬的一個父母、一個老師,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我們能夠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這兩個人恩德最大。我在江南的時間很長,印象很深刻,江南供祖先牌位都是供的「天地君親師」,它的牌位是這麼寫法的。而不是供的像北方,北方像我們家鄉華中,我們供牌位都是,好像我俗家姓徐,「徐氏門中歷代祖宗神位」,我們是這樣供法的。江南人不是這樣供法,江南人供的是「天地君親師」,它牌位是這麼寫的,很有道理。所以他把老師也是供上的,天地君親師,這是恩德最大的兩個人。因此這個住持三寶,我們也就非常的重視,道要靠他來傳,迷惑的眾生要靠他來教導、靠他來啟發,所以我們對於住持三寶,就非常的重視。

  由於這個啟示,使我聯想到了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是幾千年來的維繫我們的道統,也就是有住持的祠堂。中國每個家族都有祠堂,而祠堂的作用,就跟佛門裡頭寺院的作用完全相同。假如我們沒有祠堂,我們幾千年來這個道統會斷絕。佛教如果沒有寺廟了,佛法也就會斷滅,所以這個兩樣東西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要很重視它。現在在大陸上,祠堂已經沒有了,在我相信將來還是會恢復,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沒有祠堂,中國這個文化的根本就拔掉了,所以這個我們要重視它。佛教不能沒有寺院,我們中國的道統不能沒有祠堂。沒有祠堂,現在有這個忠烈祠,給諸位說,那是騙人的,一個人他連父母都不愛了,他還會去愛什麼別人?假的。無非是叫人什麼?替他賣命而已,替他當砲灰而已,那不是真的。所以這個祭祀,祭祖先是根本,人能愛自己的祖先才能夠愛一切眾生。所以在中國的祭祀祭祖;祭孔,孔是代表老師;祭忠烈,祭祀有這三大祭祀。現在不提倡祭祖先,現在提倡祭孔,提倡祭祀忠烈,我覺得這個裡頭都有問題,沒有誠意在,所以這個三祭,大根大本是祭祖先。

  【住持三寶者。釋迦牟尼佛在世。則是佛寶。】

  這是講在世的時候。

  【佛滅度後。】

  這釋迦牟尼佛不在世了。

  【所有範金。】

  這個『範金』就是冶金,我們講鑄金,鑄造的,就是用金屬鑄造的佛像,金屬鑄造的。

  【合土。】

  泥塑的,泥塑的佛像,

  【木雕。】

  這是『木雕』的佛像。

  【彩畫之佛像。】

  畫的『佛像』,我們都把它看作佛寶,都看作佛寶。「佛像」,我們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尊師重道,就報恩的意思,我們之所以能夠自覺,所以知道回頭,這是佛的恩德。我們要報本反始,不能把原始的恩人忘掉,這是我們供養佛第一個意義,就跟我們供養祖先的意義相同,同樣的意義。第二個意思,就是啟發的意思,我們見到佛像就想到我們自性佛,就是自性覺,這個意義非常非常重要。第一個意義給諸位說,是福報,是修福,這第二個意思是修慧,我們真正覺悟,是福慧雙修,所以有兩個意思。我們供養祖先這個牌位也是有兩個意思,當然第一個意思也是報本反始,第二個意思很重要,跟我們佛法自性覺的意思一樣,我們要榮宗耀祖,時時刻刻提倡這個。我們一生所作所為要對得起祖宗,光大祖宗的德行,有這個意義在。如果人能夠有這個觀念,他在社會上決定不會做壞事,他要做壞事想到我對不起我祖先。如果我不努力、不精進,在這社會上不能出人頭地,我也對不起祖先。

  所以對我們自己,佛法講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是一個很大的力量在推動著,這是外國人所沒有的。一個敬愛祖先的人,絕對不會頹喪,絕對不會墮落,絕對不會昧著良心做事情。所以要曉得中華道統之好、之圓滿,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不能夠比擬。尤其是佛法到中國跟儒家一結合,真的是全世界最圓滿的文化。我們生為中國人,這是值得榮幸、值得慶幸。但是責任非常之大,必須要把這個美滿的文化要復興、要弘揚、要光大,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責任,在國內也好,在國外也好,一定要把它發揚光大。佛法也是如此,所以說見到佛的時候,有這兩個意義在。供養菩薩,菩薩是我們早期的學長,把他當作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要效法他,所謂見賢思齊,他成佛了,我有佛性我也應當成佛。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最究竟的智慧、福德,就是這個意思。成佛不是成神、不是成仙,這個要搞清楚,跟那個做神仙完全不相同。成佛是成一個究竟圓滿智慧、福德之人,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法裡頭一點迷信的色彩都沒有,很可惜的現在佛教表現的是迷信。這是我們真正佛弟子、真正通達佛法的人,一定要大力的弘揚,要給大家解釋,使大家不要再誤會。現在這個迷信色彩很濃厚,這個誤會的人太多太多,所以障礙佛法不能夠流通、不能夠發揚光大。我們今天要努力把這個障礙打破,使佛法能夠弘揚、能夠光大,這個世界的人類就有福。

  【佛所說離欲清淨諸法。凡三藏十二部諸經典。】

  這個『十二部』,就是十二種不同的方式所說的,我們今天所講題材,類似題材的意思。

  【皆為法寶。】

  這就是講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這是『法寶』,這裡面都是正知正見。像儒家四書十三經這都是正知正見,我們應該要多讀。文言文不難,希望同修們多多的學習,學習文言文沒有什麼祕訣,就是多讀。你能夠讀五十篇古文,這是過去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的,《古文觀止》你能夠背五十篇,文言文自然能夠看,就沒有障礙;你能夠背一百篇,你自然就能寫,所以這個沒有什麼難處的。但是現在提到背書每個人都害怕,連台灣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五篇古文都不能背,那還說什麼?當然不能說了。尤其現在像「國語日報」出的《古今文選》,裡面選的不少古文,有很詳細的注音、註解,這自己都可以看,只要把它熟背,念得很熟,能夠有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基礎,這個文言文就通了,就沒有障礙。這樁事情,如果諸位真正有決心、有毅力,你就花上三年時間。我們今天年歲大了想背當然困難,熟讀,一篇古文你能夠下個決心,我念一百遍,一百遍就會念得很熟,不能背沒有關係,念上個五十篇到一百篇,這個問題解決了。《四庫全書》、三藏經典自己有能力閱讀,這文字障礙沒有了,這很重要、很重要,值得提倡,所以這都是有待於我們同修努力。

  達拉斯同修如果真正發心,肯向這個目標去努力,我負責送一套《四庫全書》給你們,現在台灣印出來了,全部的《四庫全書》。我來的時候,一部現在是賣大概是一百五十萬的樣子,台幣一百五十萬,這個能力我還有,我可以想辦法送一部給你們。但是什麼?這把鑰匙就是文言文,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古文要念得很熟,這是一把鑰匙;你要沒有這把鑰匙,《四庫全書》來了,門打不開還是沒有用處。假如如果真的有興趣,建維在此地要多負一點責任,起帶頭作用,就在此地,一個星期我們找一個時間大家念古文,《古文觀止》裡面選,到這來聚集在一塊兩個小時,把古文念個十遍、二十遍,念完之後再研究討論。諸位如果真肯這樣幹法,三藏經典我已經送到此地來了,送了四部藏經到此地來。《四庫全書》我的的確確有這個意思,送一部到這邊來。能夠把這邊就是學習中文、學習佛法,這個風氣帶動,一個地區帶動,其他的地區會受影響。所以套佛教的術語來說無量無邊的功德,看你們自己肯不肯去做。

  【出家受具。】

  這個『具』是具足戒,就是受了具足戒。

  【修持清淨行者。皆為僧寶。】

  這個講的住持三寶,他來維護這個道統,來將這個教學發揚光大,普利眾生。這一段是講的自性三寶,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懂自性三寶,那就沒有皈依。如果是只皈依住持三寶,而不皈依自性三寶,等於沒有皈依。這個諸位要曉得,住持三寶只是一個啟發的作用,真實的內容就是自性三寶,我們要修持是修持自性三寶,而不是住持三寶。

  【歸者。歸投。如水歸海。如客歸家。】

  就是回頭的意思。

  【依者。依託。】

  就是依靠。

  【如子依母。如渡依舟。】

  這是解釋皈依兩個字的意思。

  【人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依歸自性三寶。與住持三寶。則即無法可出此大苦。】

  這個皈依『自性三寶』是自度,皈依『住持三寶』是化他,這是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大福報,這是大福報。「自性三寶」是開智慧,破迷開悟,「住持三寶」是建立佛法。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統統是住持三寶邊上的事情,全是這個事情,所以這是修的大福德。下面說:

  【若肯發志誠心。皈依三寶。如法修行。則即可出生死苦海。了脫生死矣。】

  這是講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真實修持它的結果,確確實實能夠了生脫死。我們怕的時間不夠,還是講重要地方,其餘的諸位要自己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研究。底下有一段也很重要,五十六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世事紛擾。煩惱萬端。處此生死大海。眾生皆當以三寶為船。】

  『船』是比喻。

  【既得皈依。鼓櫂揚帆。不懈不退。自能徑登彼岸。永臻安樂。】

  這是說明,處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確實有『皈依』的必要,也就是說有回頭的必要,不能不回頭。

  【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自今以始。至于命終。虔誠敬禮。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這重要,『皈依佛』,諸位要記住,皈依自性佛,這點太重要、太重要了,皈依自性佛。倓虛大師在那個錄音帶裡頭講的,他說極樂寺那個時候辦學,校長是個在家居士,做校長他也很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以後看經大概看了不少,看到經上講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他很有領悟,但是他懷疑。他說「既然我是念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那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我還要不要去念?」提出這個問題問倓虛法師,倓虛法師說「你問得很好。」倓虛法師也不直接答覆他,倒過頭來問他,他說「你仔細想想,這個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彌陀,什麼地方可以劃個界限?哪個地方是自性彌陀?哪個地方是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你把這界限找出來到底在哪裡?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這個邊界在什麼地方?從哪裡分?」他老人家這樣反過來問他。結果這個校長,校長姓張,張居士他想了很久,他說「這個界限劃不出來,好像沒有界限。」「沒有界限就對了,自性彌陀跟西方彌陀是一不是二,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也是一不是二,你就不要懷疑,永遠這樣念下去決定往生西方。」這話對了,確確實實沒有界限!

  不但這個沒有界限,諸位要仔細去深入、去思惟,我們今天在世間,人我界限沒有,然後你才真正明瞭,《華嚴經》上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謂界限都是個錯誤的執著,是個錯誤的觀念;沒有界限,沒有界限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有迷惑顛倒,所以才講十法界。十法界實際上講無量無邊的法界,處處都有界限了,界限是從分別執著上劃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並不是實際的,實際上並沒有。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覺悟之後,還就是剛才說的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還要隨順那些迷惑顛倒,還要講界限。我們自己心裡沒有界限,因為外面人家有界限,我們得隨順別人講界限,這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但是自己覺,覺而不迷,他迷,我不迷,所以不離世間覺,還要隨順世間,不迷而已。這是說真正「皈依佛」,是佛的弟子了一定要回頭,要依自性覺。

  『天魔』有沒有?有,有天神,也有這些魔王、魔鬼的確是有。有外道、也有這些鬼神,『邪鬼、邪神』有的,我們對他用什麼態度?是敬而遠之。為什麼要尊敬他?他也有佛性,他的自性覺正淨的確也沒有染污過。他的什麼?他為什麼會變成邪魔外道,變成「邪鬼、邪神」?他是迷惑顛倒、分別執著太重,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對他尊敬。遠是什麼?決定不能學他。遠,不是說躲得遠遠的那個錯誤,遠不是躲得遠遠,遠是什麼?不學他的是這個意思。遇到這些人,我們還是很清淨,還是很熱烈的招待他、供養他,就是不學他這一套就是了,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如果說躲得他遠遠的,你就不能度他了;有這個緣分的時候,縱然是外教,我們也非常熱烈的,跟對自己人沒有兩樣。他講他那一套,我堅持我這一套,我學我的,早晚會感化,他會回頭,為什麼?他那個道學久了得不到效果。所謂得不到效果就是他煩惱去不掉,他依舊是很痛苦,不能夠離苦得樂。看我們學這個道,一天到晚逍遙自在、快快樂樂的,他就會:你到底是什麼?那這就好談了,他自己會做個比較,他自己會捨妄求真,這是對的。所以你不要反對他,也不要去批評他。我們就看,你學那個,我學這個,咱們兩個好像走兩條路試試看,看是我先到,還是你先到?這個路的遠近不就比較出來了嗎?他要能夠讀佛書,能夠了解這些道理,逐漸逐漸他也會返妄歸真。所以敬而遠之,諸位要曉得這個遠的意思,遠不是遠遠的離開他,不是不理他,不是這個意思。遠就是不學他。

  【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可再皈依外道典籍。】

  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在台灣有很多佛門的同修都知道,我不看現代人的著作,也不看這些雜誌,不是我有什麼分別,說瞧不起他,不是的。而是我自己覺得人生苦短,我們一生時間太有限,古人留下東西太多、太好了,我都看不完,我沒有時間看現代人東西。難道說現在人的東西就不好嗎?這我不敢講,可是我覺得古人東西,比較可靠。現在東西為什麼?沒有經過考驗,我自己肉眼凡夫我不識貨。但是古人的,他從幾千年、幾百年傳下來,這當中經過多少人的眼目,如果不是好東西不會留下來。好像那篩子一再篩、篩,壞的都漏掉了,好的都留著這裡!不是好的文章,古時候東西流傳下來,就是用木刻版那個刻字好不容易,那個時候一本書成本多高。不要說太遠,我們就講民國初年,諸位要看看,民國初年那個書,看看後頭那個訂價,那時候大洋,一部書看到是大洋一元,一元不得了。諸位要曉得,民國初年的時候兩塊大洋,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它一本書,薄薄的一本書就大洋一元,四口之家半個月的生活費用,一本書,你就曉得那時候的書籍價值多高。所以在從前有錢人家,陳設不是擺古董,古董不值錢,擺什麼?擺書。這個客廳裡頭擺幾套書,那這個人家是大富人家,書價值高。因為那個時候是木板刻的,一張一張印刷的,那價錢很高。所以多半人念書去抄寫,哪買得起書,買不起!

  所以由於這個緣故,我曉得古人的東西它是經過許許多多人鑑定的,經過許許多多人看過的,覺得這個沒有問題,好,所以大家才刻、才流通的。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發達,印書成本很便宜,自己寫一點文章,馬上就去印了就出書了,著作等身,那個東西靠得住靠不住還不曉得。他雖然現在就是一生當中,出了幾十部書,可能到一百年之後,一本都沒有了。為什麼?他現在在世,他有錢他可以出版,到後人看看這沒有價值,就不印、不要了,淘汰掉了。我因為有這麼個觀念,所以覺得古人的東西比現在東西靠得住、可靠,這是真的。就是古文也是如此,你說唐宋八大家的有韓愈、柳宗元,一生寫多少文章,最好的文章留下來,其次的都淘汰掉了。後人刻書的時候,因為費用太大,不要了,只有好的、值得流通的,值得大家來讀的,這個選擇出來刻版流通。所以諸位要曉得,古人這東西決定不能輕視,它流傳幾百年、幾千年,絕對不是偶然的,我們要珍惜這一分的寶藏,這是歷代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要珍惜。他們的智慧,他們在人生一生當中的體驗、經驗留給我們,而這把鑰匙就是文言文。

  為什麼不用白話文寫?諸位要曉得,語言、文字會隨著時代變。如果用當時白話文寫,我們現在人拿到手上看不懂,要考古專家去找考證,決定不能流通。所以這點,也是我們中國祖宗對後代,特別的恩惠,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所沒有的。那就是在周朝時候語跟文分開,走兩個路線,就是文這個路線永遠不變,可以說一直保持到民國初年,文不變。因此我們今天打開《論語》,面對面跟孔子談話一樣,沒有障礙,這個了不起。這語言會變的,所以西方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它的文化不能夠流傳下來,不能夠普及,主要就是它沒有這個工具,它們的文字都是跟當時語言一樣。所以今天西方,像希臘這個古文沒有人懂,原因就在此地。這是我們中國祖宗,對於我們後代,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找不到的一個大恩惠。這是中國人的聰明,他能夠想到,使他的意思能夠傳達到幾千年、幾萬年之後,還不會變,讓後世子孫看到之後,跟面對面談話一樣,太不容易了。所以今天有人要想把這文言文廢棄掉,那個罪過比把整個世界人口殺掉,罪過還要重。殺人是殺人的身命,人家過四十九天又投胎、又來了;這是斷人家的慧命,這不得了,這罪過太大太大了。

  這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這是經典。這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實在講儒家是最適合,非常之好,我們要依這個,要多多的去念古書、多多的去念歷史,歷史很重要,歷史是見識。你念多了,你就曉得自古以來,每個朝代,它興它為什麼興的?它亡為什麼滅亡的?你會知道這個因果關係。你再看每個家庭,歷史上人物他家怎麼興的?他怎麼衰的?你能夠知道這前因後果,你的眼光就不一樣。你可以看今天的世界,你看到這個國家它會興還是會亡?這叫史實,你有歷史的眼光。這兩樣東西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李老師在台中教學,除了講佛法之外,他其他的不講,他講《四書》、古文,講歷史。那個時候教我們講歷史選的本子,是《御批通鑑輯覽》,他用這個。因為這個本子比較適中,你說二十五史、《通鑑》它太大了,規模篇幅太大了、太長了,我們時間有限,沒有辦法學。所以他用《通鑑輯覽》,用這個做教材,像《資治通鑑》、二十五史、《通鑑紀事本末》,用這個做參考,做參考書。這些書我統統都帶到此地來了,在學佛社裡面都有,所以很希望同修們能發心,在一塊研究講習。人少沒有關係,要有耐心,一個人、兩個人聽沒有關係,要有長遠心、有耐心,然後逐漸逐漸人會多,逐漸逐漸會有發展,要真誠的來學習。台中李老師,最初在台中講經也不過是五、六個人聽而已,也是在人家家裡講,以後聽的人愈來愈多,這樣才發展成為一個大道場。所以要有毅力、要有恆心、要有遠大的眼光,不屈不撓我們才能夠成功。

  【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

  『僧』是出家人,出家人裡面我們要求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找這樣的人來領導我們、來教誡我們,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努力。諸位要知道,「僧」這個意思是在家、出家通稱的,並不專指出家人;如果說是比丘、比丘尼,這是專指出家人。僧這個意思的本義是團體,叫眾,翻成中國意思叫眾,在佛法講四個人組成這個團體,這叫僧。所以僧是團體的稱呼,無論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稱,但是它裡頭有個條件,必須要遵守六和合,它有六個戒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就是見解相同,我們講志同道合,我們四個人在一塊見解是一樣的,同志,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戒和同修」,我們都遵守道德的概念,就是遵守戒律,能夠遵守仁義禮智信,大家都能夠修學這個德行,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就是身同住,「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沒有爭論,不會在一塊天天吵架,那就不行,那不能叫僧團,一團和睦。「意和同悅」,大家都在一起歡歡喜喜。「利和同均」,就是利益我們平等的,利益決定是平等的。遵守這些條件才叫做僧團,所以僧在家人可以稱,在家同修們組織這個團體也是僧團,能夠遵守這六個戒條,是真正名符其實的僧團。同修們在家裡,如果一家人學佛,你的家庭就是僧團。所以這個概念要搞清楚,要是完全把他當作出家人看待,會錯誤。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修、有學、有德行的,都可以稱之為僧。

  像台中佛教四十年,這李老師一個人領導,他沒有出家,他在家裡這都可以稱之為僧。像現在居士領導的團體很多,加拿大溫哥華「世界佛教會」,是兩個老居士都是在家人領導的。泰國有個很著名的高向如居士,都非常非常的了不起,很多出家人都不能跟他相比。所以這是諸位要知道,那就是自己這個僧團真正建立了,我們請不請出家人來沒有關係。如果是堅持一定要請一個出家人,如果請了一個出家人,在德學上還不如你們,以後你們叫他走也麻煩,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這要注意到。所以一定要努力的培養自己,自己領導自己這個很好,外面有出家人,偶爾我們請他來講學,講個一星期、講個一個月、半個月這可以,這個很好。所以住持道場一定要自己,我相信你們幾位同修有足夠的能力。現在所欠缺的,就是你們太謙虛了,不敢當,這是你們今天的病在此地。應當的頂天立地,當仁不讓,我們在此地建立道場,來領導這個機構發揚光大。這就是僧的意思,「皈依僧」。

  【若既皈依三寶。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則雖常日念佛修持。亦難得真實利益。以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希望之故。其各凜之。】

  這個幾句話也非常重要,學問要專精才會有成就。如果夾雜著邪外在裡面你用心就不能專,必定分心。所以你佛法沒學好,拜鬼神也沒拜好,分心,這是應當要戒除的,就是一定要專心。學佛的人最好不要供奉這些鬼神,不要供奉這些,可是諸位要知道,祖先牌位一定要供奉的,這是決定不能免的,要供奉祖先,不供鬼神。但是有一種例外的,譬如說我家裡的祖父或者父母他們是拜神的,現在家裡有這神像,我們也不能辜負老人的意思,神像可以供在佛像的旁邊,把他看作護法神,我們每天也燒香,也給他上供,可是決定不學他那些,還是學佛法。將來老人往生了,這些鬼神的像我們就可以請出去,哪個地方有廟供這些鬼神的,送到那個廟裡供養去,我們就不要了。權宜之法,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搞得家庭不和,那樣就不好了。家庭一定要求和睦,家才會興;如果家庭裡面天天吵吵鬧鬧,不和,這個家是衰相、是滅亡的相。所以家庭吵吵鬧鬧的這是衰相,絕對不是一個興旺的相。興旺的相,家人一團和氣,這個家決定興旺、決定有前途,令人尊敬。下面這是現在皈依的毛病、通病,大師在此地也為我們指出來。

  【再則須知所謂皈依者。乃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寶。】

  這個講住持三寶,這不是皈依哪個寺廟、哪個法師,那你就搞錯了。你認為這個寺廟,這是我的師父,那些都不是,你有這個觀念錯誤,大錯特錯。所以大師在此地就告訴我們,『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寶』,不但我們這個世界,連他方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這些道場,都是我們禮敬之處。

  【例如今日各位來皈依。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三皈。】

  『我』是印光大師自稱,他是三寶裡頭的代表人而已,把這『三皈』的法門傳授給你,給你做一個證明。

  【並非皈依我一人。】

  如果你說我就是皈依印光大師的,錯了,不可以這樣講法,可是現在人都是這個說法。說我們已經皈依三寶了,這個說法正確的;我皈依某個法師,這錯誤的。說某法師給我做證明的,這話對的;某法師傳授三皈給我,這對的,這個講法是對。說我皈依某個法師這錯的,如果法師說某人是我的皈依弟子,這也是錯的。這個錯誤觀念,就是消滅佛法。這底下說得很清楚。

  【每見僧俗有誤解皈依意義者。在家人則曰。我皈依某法師。出家人則曰。某是我皈依弟子。遺大取小。廢公為私。可悲可嘆。】

  所以佛教之衰就衰在這個地方,佛教滅亡也滅亡在這個地方,把佛法的意思統統搞錯了,變成私人結黨搞派,把整個佛法這個大團結裡頭分裂了。和睦的團體結果個個都對立,彼此不相容,現在情形確實是如此,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對於三寶、對於任何宗派,心裡頭決定沒有界限。不但心裡沒有界限,形式上也不能有界限,我們都歡迎、都禮拜、都供養,為什麼?這是一家,不能有分別。如果說是我修淨土的,他修禪的,我們跟他決定不能往來,這個錯誤,這就是大師在此地講的,這是滅佛法、這是謗三寶。禪是不是佛傳的?是的,既然是的你要毀謗,你豈不是謗佛、謗法、謗僧?決定不可以。密也是佛傳的,我是顯教,他是密教,我跟他兩個不相容,這錯誤的,這觀念錯誤。所以密宗大德來,我們一樣歡迎,密宗在此地建道場,我們出錢出力幫助他;他不能幫助我們,那他的事情,他有界限,我們沒有界限。我們做得如法,他不如法,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做的是正法,他做的不是正法,他有自私自利,他迷惑顛倒依舊沒有打破,所以我們做法跟他做法不一樣。不但不一樣,再告訴諸位,如果基督教在此地建道場,我們自己有多餘的力量,我還會幫助他,為什麼?他這個宗教是好的,能勸人為善就是好的。凡是好的事情、利益的事情,我們統統都要盡心盡力去做,不要分彼此,不要劃界限,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才能成佛,成得了佛,才能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福德。你要跟眾生劃界限了,你的智慧就有欠缺,你的福德不圓滿。所以我們要能包人,並不希望別人包容我們,要把心量拓開,這才能恢復自己的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淨。所以這點大師在此地,希望我們要注意。

  三皈依到這個地方,把大意給諸位都介紹出來,這是佛法的根本法。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德,這在佛經的術語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翻作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恐怕大家對這意思還是辨別不清楚,所以我用究竟圓滿智慧福德,大家好懂,這就是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修學的方法,就是三皈依,佛法經典不管有多少,法門所謂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是方法、門道。那麼多的方法、門道修什麼?都是修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所以三皈依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學佛,求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至於用什麼方法修,那不要緊。我們今天用念佛的方法,也有人用參禪的方法、用持咒的方法、用止觀的方法,用學密教的方法,那都是方法,任何一個方法都是修的覺正淨。所以他只要是學佛說修覺正淨,他還有界限、還有彼此、還有排斥,他還是迷惑顛倒,他還是不覺,還是不正,還是不淨,他那個方法用得沒效。真正有效了,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任何宗派在一起相處,決定是融洽的,決定是六和敬。我們依靠的這個總的見解決定相同,為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正淨這個決定相同,見和同解,就是第一個大題目決定相同。

  分宗分派那是第二個見解,那是從小的見解,我們依靠這個經典,他依靠那個經典。像賢首依靠《華嚴經》,智者大師他們依靠《法華經》,我們修淨土的依靠淨土三經,這就是小標題。大方向決定是相同的,大目標決定是相同的。好像我們方向目標是一致,我們採取的交通工具不一樣,有的人他坐飛機去了,有的人坐船去了、有的人開車去了、有的人走路去了,但都是一個方向、都是一個目標,到達完全是一樣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學佛同修要注意,對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尊重、讚歎、供養,我們自己還是學自己這個法門。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教我們這樁事情,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所學的法門不相同,善財童子他是修的念佛法門,他每個法門都去參學,每個善知識你看他都禮拜、供養、親近、聽法。可是他自己還是念他的阿彌陀佛,還是求生西方世界。他對於那些人,就是我們剛才講了,敬而遠之,他真的清淨,遠是什麼?他不學。你看他《華嚴經》每一章後面,有一個科目叫「戀德禮辭」。戀德禮辭怎麼講?戀就是心裡面很戀慕著,就有嚮往、羡慕的意思。德是什麼?他們修的法門歡喜、讚歎、禮拜。辭是什麼?辭是不學,我還是念阿彌陀佛,我歡喜、讚歎、恭敬、禮拜,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你學你那個,我學我這個,辭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經歷五十三參,就是任何一個法門他都懂得、他都知道,還是自己念阿彌陀佛,不是說不懂,樣樣都懂,一句彌陀念到底。這是《華嚴經》上顯示給我們的,諸位能把這些事實真相、道理,統統明白了,《華嚴經》就等於念完了。假如說一部《華嚴經》念了多少遍,連這個道理、連這個事實都不曉得,那《華嚴經》就白念了。所以我對於這個念佛法門是得力於《華嚴經》的啟示,看出《華嚴經》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這個念佛法門實實在在了不起。文殊、普賢、善財提倡的,《華嚴經》上一共講了兩千多個法門,就是方法,修學的方法、修覺正淨的方法,而文殊、普賢、善財在兩千多個法門裡頭,只取念佛。所以以後愈想,這個念佛實在是有道理,又簡單、又容易、又不麻煩,行住坐臥什麼都不妨礙。就是親近外教,這個其他宗派參學,我心裡頭念阿彌陀佛也不妨礙。就是坐禪吧,好,我們到禪堂裡,我們坐在那裡,大家都在那裡坐禪,他參話頭,我念阿彌陀佛亦不妨礙,大家都能夠很融洽的相處。甚至於跟密宗他們誦咒,我念阿彌陀佛也一樣,可以跟他們生活上、形式上打成一片。可是我自己決定修自己的法門,這叫做戀德禮辭,所以要懂得它的意思。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個科目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