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  (第六集)  1991/2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20-004-0006

  今天講第六天的,請看第三十五面,講題是「以真俗二諦破除執見並述近時靈感」,這個一次的講演也非常的重要,因為眾生的病根就是在執著。

  【世人執空執有。妄生己見。故迷而不覺。世尊設教。欲令眾生破此二見。故特設一念佛法門。俾其從有而悟空。得空而仍不廢有。則空有二法。互相資助。得益乃大。】

  我們先看這幾句。人與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乎人有執著,佛菩薩沒有執著。有執著就有煩惱、就有生死、就有輪迴;沒有執著不但煩惱沒有了,生死輪迴也沒有。由此可知,這個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你有執著而來的。所以這樁事情,我們用古人這一句成語來說,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因為輪迴是你自己變現的,不是外面來的。如何能把這個輪迴打破?還要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幫得上忙的。佛菩薩所以說給我們做增上緣,也只是增上緣而已,就是他把這樁事實給我們說破。所以《法華經》上說佛出世的因緣,佛為一大事出現在世間,什麼一樁大事?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佛只能做到開示,悟入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佛給我們說了開示了,我們不悟那沒有用處,悟了之後要不入也等於沒悟,所以這個很重要。聽了之後貴在能覺悟,唯識家常說,聽經要在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消歸自性就是悟,聽了之後覺悟,真正覺悟,覺悟之後馬上就改毛病,這個改毛病就是轉識成智,就真正修行。

  可是這個經我們天天在讀,天天在研究、在討論,我們有沒有悟?沒有。既然沒有悟,那入就更談不上。入是悟了以後才能入這個境界,才能夠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觀念、做法,統統改正過來,那是真正入境界。入境界你自然能得很大的受用,現前你沒有煩惱,法喜充滿,智慧增長。你在這個世間,正是像《華嚴經》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無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如意,你會做到事事如意,沒有一樣事情不是稱心如意的,這是佛法利益,佛法的好處。但是你不悟、不入這種好處你得不到,你能入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入兩分就得兩分的受用,決定是真實的。可是我們現在依然是迷而不覺,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不外乎像經典上所說的,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有的時候聽到了,偶然之間現一線光明,像所謂是石火電光,像天上閃電一樣閃一下,閃一下之後就沒有了。但是諸位要曉得,無始劫以來都在黑暗當中,這石火電光閃一下也很難得、也很可貴,雖然在目前不管用,但是依然是非常之難能可貴,它總算是放了一下光,雖然極其短暫它也放。有一次就有兩次,有兩次就有三次,能夠放一次光,對我們自己來講就增長了信心:我還有時候偶然來悟了一下。可見得佛所講的悟入是有道理,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

  爾後的希望,就是希望能常常放光,最好是天天都放光,哪怕時間很短在一秒鐘、半秒鐘,一天的時候能夠有一秒鐘、半秒鐘的覺悟就很可貴。但是不能中止,如果要是中止,止於這個境界,我們這一生雖然有點小覺悟,天天都有點小覺悟,功夫要不到家,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這個功夫到家說實在話,只有念佛這個法子,除了念佛這個法子,修其他的法門,說每天石火電光閃個一次、兩次,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功。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這樁事情,自己可以勘驗,就是可以測驗自己的程度,怎麼個測驗法?平常清醒的時候,在一切境界裡面,好境界裡面不起貪心,這是測驗,這功夫得力。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心都能保持平靜,這是你功夫得力了,這是清醒時候的測驗。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做惡夢,也不會作夢夢中顛三倒四,沒有這種情形,這都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如果我們在境界裡面還起貪瞋的念頭,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有這個念頭,自己要覺悟這業障,我們業障沒消除,晚上作夢還做惡夢,這種情形依然是六道輪迴。如果是六道輪迴,要記住,三惡道的成分多,三善道的機會少,決定是少。

  所以不要以為我們這一生學佛,在佛門裡面修了很多福,大概縱然不出輪迴,也不會墮三惡道。你們要是看看《高僧傳》裡頭,就是國清寺,天台山的國清寺,智者大師弘法的道埸。你們看看寒山、拾得當年住在裡面,國清寺有放生園,居士們家裡養的東西買了放生,到那裡去放生,那個院子也很大。這個寒山、拾得這兩位是菩薩再來的,當時在國清寺打工,表現的樣子瘋瘋顛顛,國清寺放生園裡頭有一群鵝。這兩個人天天逗那些畜生玩,叫牠什麼?都叫名字,叫一個答應一聲就過來了,跟他玩,所叫的那些名字,都是國清寺以前圓寂的那些法師。出家在寺廟裡面修行一輩子還墮在畜生道,不容易,相當不容易。都有福,修的福報很大,墮在畜生道享福,我們看看美國有很多畜生享福的,前生都是修行人。牠不是修行人,牠怎麼有那麼大的福報?死了時候還有公墓,你看到了什麼時節,還有人給牠公墓上插花,你看這福報多大,那是前生修的福。到餓鬼道裡面就去做那些小神去了,山神、土地,大一點的做城隍,那是餓鬼道的福德鬼。所以得人身難,太難太難,要想得人身,我們這一生,你那個五戒十善,至少要能夠打六十分可以及格。在我們中國道德裡面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在一生當中,所作所為可以能打六十分你才能得人道。如果五常要做不到,五常是人格,就是六道裡面取得人道的資格。你要是做得不完全,你這做人的資格喪失掉,喪失掉之後那就是三惡道。所以修福注意還得修德,單單修福不修德,雖有福報在畜生、餓鬼道裡去享受,這是我們要明瞭、要覺悟。

  要想超越三界,當然這是能破空有二執是最好的,不能破沒有辦法超三界,就是沒有辦法擺脫輪迴。這個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實在在的難。所以大師在此地,特別就佛所設的教學,特別給我們指示出這個念佛的法門。念佛這個法門能破二執,為什麼?它這個目標是教你念到一心不亂。如果有執,決定達不到一心,那是一心的障礙。所以說是有我執,你事一心達不到;有法執,理一心達不到,這個空有二執是屬於法執。提出這樁事情來,就是空有二執不破,修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就。前面講過有禪有淨土,空有二執不破不算有禪,必須破了之後能破一品見到法身,悟入本性,這個時候才叫做有禪,可見得它那個標準相當之高。念佛這個法門是從有而悟空,什麼時候悟?你不要著急,實在講就是一句名號念下去,你也不要想有,也不要想空,統統放下,這個功夫成熟了自然悟入,豁然大悟。好像這條路,指給你這條路,你只管走去,前面後面有些什麼統統不管,走到之後你就曉得了,淨土法門有這個好處。雖然悟入空,他不廢有,這才叫做真空;如果空裡頭沒有有,這個空叫頑空,這個空是要不得的。佛法講空,空有同時這是真空,講有也是空有同時,所以佛法裡面講空與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心經》裡面講得最扼要也最圓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個才叫真正的悟入。

  假如是悟入空了,空裡頭什麼沒有了,這是四空天人所悟的,不是佛法,世間法,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外道,果報在四空天。或者再下一點的時候,四禪裡面的無想天,他也是屬於這個境界,像這些我們都要曉得。我們從哪裡下手?從有下手。換句話說,念佛要從做人下手,做人要能夠利益別人、要能夠幫助別人。把你的心量拓開,別人有福就是自己有福,別人受苦就是自己受苦,你要能夠真正有這種感受,這是菩薩心,這是真心。你這個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逐漸逐漸會透出來,要曉得這種大慈悲心,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本有的。我們今天這個大慈悲心不能夠透出來,就是被自私、我執把它蓋覆住,所以這種跟佛菩薩一樣的慈悲心,顯現不出來。雖然顯現出來,有的時候也不見得起作用,那不見得起作用的原因在哪裡?眾生有障礙。我這邊障礙沒有了,可以與一切眾生能打通了,他那邊有障礙。好像我這邊電波發射出去,他不能接收,障礙在他,不在我們。但是這邊不通,另外一邊通,跟佛菩薩通,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因為佛菩薩沒有界限,我這個界限打破了,我跟他能交通;跟眾生不能交通,眾生有障礙。這是我們要用心多想想的,然後曉得,這怎麼個修法。

  此地大師跟我們說,『空有二法,互相資助』,怎麼個「資助」法?念佛是有,一心是空,一心沒有跡象,這就是「空有二法」相資。利益一切眾生,憐憫一切眾生,這個念頭有,這種行動也有,雖有而不執著。這裡面既不執著自己,也不執著外面境界,內外都不執著,這是空,這是空有相資,我們得的利益就大了。剛才說過煩惱不消,煩惱自己就沒有了,所有的煩惱都是從自私的念頭上生起來。所以《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執著他有個自身,一切要為自身利益來著想,這是最大的麻煩。幾時我們覺悟了這個身也是假的,從今以後不再為這個身找麻煩,不再為這個身去操心了,你什麼煩惱都沒有。念頭轉過來為眾生操心不為自己,為眾生操心、為眾生服務又不執著,這個心清淨、這個心自在。為什麼?裡面沒有得失,不會患得患失。如果還有得失那你沒有放下,你還生煩惱,為別人做事情也生煩惱,為什麼?你有得失。要曉得,得失是因緣,為別人謀幸福,他享福了,享福他有這個緣分,他有福分;他要沒有福分,他福享不到的。他有福,我做了沒有?我沒有做。這就是所謂「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自悟、自修、自度,佛沒度他。佛都不度眾生,我們能替眾生幫個什麼忙?所以這個做法,就是經上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在做,天天沒做,做是有,沒做是空,心境俱空,心境都不執著。所以佛法積極,絕對不是消極。大師特別提出這個法門,就底下說出來了,這個道理在此地。

  【況兼仗彌陀願力。故其力用。超過一切法門。而為一切法門之所歸宿也。】

  這個法門的確是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這個加持非常的明顯,明顯到你自己確確實實可以能夠感覺得出來,佛菩薩力量在幫助你。可是你自己要肯做,你自己不肯做,他沒法子幫你,你能夠做到一分他能夠幫一分力量,你能做到兩分他能夠幫兩分力量。你自己不肯發心、不肯篤行,佛菩薩神力再大幫不上忙。決定不能說:佛菩薩先顯個靈幫助我,我看到之後我再來幹。沒這個道理,所以一半是自己努力,一半是佛為我們做增上緣。他說力量、作用超過一切法門,這是我想諸位同修都知道。我們在此地這麼多時間在一塊共同的研究探討,這是確實不假的。『而為一切法門之所歸宿』,這在《華嚴經》裡面更是顯著,尤其是西方淨土。底下我把這個念下去:

  【世有一種下劣知見之人。教以念佛求生西方。則曰。我等業力凡夫。何敢望生西方。但求不失人身。即足矣。】

  這樣的人也很多很多,我自己親身就曾經遇到,勸他學佛:我一身罪業,我有什麼資格學佛?甚至於廟門都不敢進,見到佛菩薩害怕。其實這種人真能學,為什麼?他有慚愧心。我做的罪業很多,見到菩薩覺得很難為情、覺得不好意思,這種人學佛行,為什麼?他還有慚愧心。所以一定要把這個理論跟他講清楚,使他覺悟過來他也肯幹,他會成就的。

  【此種知見。由不知眾生心性。與諸佛之心性。一如無二。但因諸佛修德至極。性德圓彰。】

  這個兩句話很重要。我們從本性上來說,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相、我們的能力、我們的才藝,與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完全是相同的,我們所欠缺的就是修德。佛他修德他修圓滿了,所以他的性德也完全彰明,這『彰』就是明顯的顯露出來了。我們今天性德不彰,性德不能顯現出來,所顯現出來的什麼?是煩惱、是罪業,我們今天顯的是這個。佛菩薩所現的是純善、是性德,所以這要靠修。修從哪裡修起?從心地修,心要是善了,言行沒有不善;心不善,言行雖善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一定要修心。心再好誰曉得呢?試問問,你修的是為自己修、還是為別人修的?你修還怕別人不知道,人家曉得你才修,不曉得算了我就不要修了,這是自欺欺人。人真正自己修德,不必要人家知道,你這個德才能修得圓滿。如果念念還要別人知道,這不是性德,這是什麼?這世間名利之心還沒有放下,好名好利。好名好利,前面講的,你兩種執著統統存在,所以你這個修行功夫不得力。不但你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不可能。所以要知道,修行是為自己修的,不是為別人修的,修行不是為要別人知道才修的,不是的。

  我們幫助別人也不求邀功,更不求利養。像上一次我們講到的,這是佛門衰相,連皈依還要談價錢這怎麼得了?今天我們一看到許多佛書,後面所印的「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他迷惑顛倒,是他的名利心太重了。將來必定有一天,到了閻羅王那裡去了:我一生都在佛門做好事,你為什麼抓我來?人家說你的罪名昭彰,你看看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都是證據,你賴都賴不掉的,沒法子抵賴的。這個怎麼得了?你看佛在一切經的末後,都勸著大家流通功德無量無邊。你要獨佔,不准別人流通,這個罪名就不得了。所以他說得儘管天花亂墜,他有這個心就不行了,有這個意念就是他的大障礙,說得再好、天花亂墜,我們曉得他心不清淨。名利這一關他還沒有打破,還沒有走出去,還談別的嗎?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功夫用在修德上,要認真的來修行,修正我們的觀念、修正我們的思想,自自然然也把我們的行為修正過來。下面都是勉勵的話。

  【眾生則但具性德。不能修德。】

  這是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

  【即有所修。亦多悖性而修。反增迷悖之故。】

  這就像我剛才舉的這一個例子而言。其實我們違背了性德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們遇到冤家對頭了,心裡還有一念不高興,你要覺悟這是違背了自性。不但連行為上不可以有,有一念就錯了,大錯特錯。他有念,他有念是他的事情,他修他的凡夫道,我修我的菩薩道,凡夫道裡面有貪瞋痴慢,菩薩道裡頭沒有。要明白這樁事情,這才算是覺悟,這個明白要念念明白這樣才行,你才不迷。我讀經、聽經的時候明白了,出了這個大門之後,又迷惑了,那怎麼行?那不行。所以這個明白,說實在話,明白到起作用,就是真正這個事相上起作用,絕不是聽幾次經、看個幾天經就行了。如果說聽了幾次經、看過幾部經書,他就能起作用了,跟諸位說,這是大善根、這是再來人,那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至少要經過十年、二十年的薰修,才起得了作用,才接觸到事情,真正覺悟,真正不迷了。否則的話,不行,一接觸事情,還是迷惑顛倒、還是妄想執著,所修的行還是『悖性而修』,不是順性。所以過去李老師給我講,講經說法所謂說勸勉大家,一定要在一個道場、一個地方,坐在那裡不動要坐幾十年,這個地方的人,才能得到利益。哪有講一遍、兩遍,一部經、兩部經,他就成就了,那這種人到哪裡去找去?所以他一生沒有離開台中,他在台中講經講了四十年,很不容易。所以希望諸位同修,你們自己的研習討論,決定不能中斷,天天要讀經,經讀不懂,恭恭敬敬的去讀就有感應。

  記得隋朝的慧遠,不是晉朝的,晉朝的慧遠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隋朝時候也有個慧遠,在歷史上佛門裡面稱他作小慧遠,名字完全相同,這個人是博學多聞,講經說法是個了不起的大法師。有一次他踫到他同學也出家人,但這個同學他們三十年沒見面,所以遇到之後非常的歡喜。三十年之後,他已經是大法師,非常出名,很了不起了。就問他的同學,「你這三十年怎麼樣了?」他說「我只會念一部《普門品》。」他搖頭,你看我三十年,你也是三十年,他說「不行,你怎麼搞成這個樣子。」他說「我真的什麼都不會。」所以他這個傲慢心也生起來了,也就瞧不起他了。他說「我雖然什麼都不會,我《普門品》念得還不錯,你聽我念一遍給你聽聽」。「這個何必念?《普門品》我已經講了幾十遍,我已經熟透了,我還聽你念什麼?」他說「你雖然是講過那麼多遍,大法師了不起,你不妨聽聽我這個,你給我指教指教。」他很不耐煩的,「好吧。」就是老朋友三十多年沒見面,就聽他念,這是他那個同學念經非常虔誠,虔誠恭敬,燒香之前洗手,就極其虔誠。香一點燃,他就覺得這個香不是人間的香味,燒的香普普通通,一般人燒的香一樣,可是聞那個氣味迥然不同。到他一念經題,那聲音像洪鐘一樣好像有回音,這個四周圍都有回音。再念到經文的時候,空中有天樂,空中有天花往下墜。他一身的冷汗,念完之後五體投地,他說「我不如你,我雖然一生講經說法,沒有你這個修行真正的功夫。」所以請他指教,他說「我沒有別的,就是恭恭敬敬的」。說完之後他同學掉頭離去了,竭誠竭敬,誠敬到極處他有這個感應。其他他什麼都不會,就念一卷《普門品》,一生就受持一樣,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以後這小慧遠也很了不起,也很有成就,《無量壽經》他有註解流通到現在。他還是能夠得力於這個同學的感化,也是他的善根,他也不容易。這就是要虔誠至極就是修性德。

  性德從什麼地方修?所以我們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修,我們待人接物要真誠,決定沒有一點虛偽。諸位要知道,貪瞋痴慢都是虛偽的,本性裡頭沒有的。本性有什麼東西?六袓說得很清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如本性極其清淨,以清淨心來待人接物就行,清淨心裡面流露的,自自然然是大慈大悲,是恭敬、是稱讚。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性德。我們中國古代的教育都是啟發我們的性德,所以教育一開始教什麼?教敬。小孩一上學了教什麼?教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師是老師,長是長輩、長上,比你年齡大的都要尊敬。修的是這個,這就修性德,修性德好處在哪裡?好處開智慧,因為這本性上沒有障礙,智慧就現前,所以開智慧。我們今天性德不彰,主要就是私心太重,欲念太強,自私自利這種欲望的念頭太強,嚴重的障礙了性德。所以縱然是學佛、念佛、誦經,都是「悖性而修」,即使是講經說法講得天花亂墜,也是悖性而修,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要努力戒除。下面這個文字諸位自己去看,我們看三十六面倒數第二行,我們從第二句念起:

  【究論佛法大義。不出真俗二諦。真諦。一法不立。即聖智所見之實體。俗諦。萬法圓彰。即法門所修之行相也。】

  這個地方有個小註,註得很好,什麼叫真?什麼叫俗?真容易懂。「俗,即建設之義,不可作世俗,俗鄙講」,不能是這個講法。這個地方講的『真諦』,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空,空相。『俗諦』就是講的色相,也就是經論當中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是「俗諦」。換句話說,「真諦」是講本性的性體,俗諦是講本性的相用,體相用三分,是說這個,所以不是講的世俗。佛法所講的不外乎體相用這三樁事情,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在這個經題裡面「大」,就是講宇宙萬有的本體;相就是講相狀,十法界依正莊嚴;用是講作用,這裡面種種變化的起用,是講這個。這個事情講得最圓滿、最具體的,無過於《華嚴經》,《華嚴經》講得圓滿。其他經裡面當然都有說,但是它有偏重,譬如像般若這一系經典裡面,偏重在大、在體上。像一些小乘經,甚至於我們講這《地藏經》、《彌陀經》,偏重在相上、在相用上。這就有的偏重在空,有的偏重在有,俗是講有,真是講空。但是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色跟空沒有兩樣,空與色也是一樣,它是一體,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分的。一悟一切悟,所以悟了之人,說空也得,說有也得,都沒有錯誤,不管怎麼講法都沒錯誤;不悟之人說空、說有,統統都有問題,他沒入這個境界。底下接著說:

  【學佛之人。必須真俗圓融。一道齊行。】

  兩方面統統具足了,這是圓融,既不偏空,也不偏有。凡夫迷在俗諦,為什麼迷在俗諦?因為他不曉得有真諦;二乘人是迷在真諦,因為他排斥俗諦,這個都不圓。菩薩所修是圓融的,所以這是在佛法講大乘法,這是真正的佛法。心裡面空的,境界上是有的,境界上做得樣樣都圓滿。所以學佛人要給世間人做個好榜樣,這就是大慈大悲,這就是普度眾生,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否則的話,你學佛你想求往生不可能,不可能往生,你說求往生你還在自私自利,你怎麼能往生?縱然伏住煩惱了你沒有功德。所以這些我們真的要反省,真的要注意。學佛個人是社會的榜樣、模範,家庭是一切家庭的榜樣、家庭的模範。

  我告訴諸位,我過去有個同事劉淵武先生,現在還在台灣。當年我們在一起,他是個上校,在我們那邊是個什麼職位的?不是一個重要的,好像是研究員這種職位。在民國三十八、九年,四十年那時候待遇非常的清苦,他一家五個小孩生活過不去,苦極了,住在那個房子一下雨,外面下大雨,家裡下小雨,到處都漏,苦不堪言。太太也出去做工,有多少次想自殺,活不下去。那個時候,我剛剛接觸佛法沒多久,我們在一起非常之好。這個人是個念書人,雖然是軍人,念書人能寫文章,文章寫得不錯。他就告訴我這情形,常常想自殺,我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家裡這麼多小孩,還都很小。」他說「怎麼辦?」那時候我正好看《了凡四訓》,我就把《了凡四訓》送他一本。他看了很感動他就照做,不但自己照做,全家照做,真是依教奉行,一直到現在,他家裡袓宗牌位上還供他那一本《了凡四訓》,我送給他的。那時候印的字也不好,本子也薄。我說「現在我印得非常好,好多了,我送幾本給你。」他說「不要,這是我紀念,我永遠供這一本。」很難得,現在一家是五個博士,三個小孩在美國。當時他大概是做了半年多,他們的家庭就是他那一條街的模範,每個小孩不但書念得好,禮貌樣樣周到。所以附近鄰居,「你們家怎麼教的?你們小孩為什麼這麼好?」他說「我沒有別的,就叫他們念《了凡四訓》,就是依教奉行。」所以他本身、他的家庭,在那一個鄰里是個模範,人人敬重。苦盡甘來,小孩長大了,個個小孩都好,品德、學術都好,所以今天能出人頭地。這是學佛的榜樣。

  儒家教學也是如此,誠意,從誠意做起。誠意是什麼?真心,我們待人接物都用真心。誠意之後然後有正心,誠意就是空,真諦,正心以後是俗諦。身修而後家齊,我們學佛要從這裡學起;不是說我每天早晚功課不缺,對待佛菩薩我已經盡到了,那假的。佛菩薩是要我們把這道理、理論,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社會上,這是真學佛。自己果然這樣去做了,家哪有不好的!一家和睦,所以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前天我們遇到大陸上一個朋友,在一起吃飯,我就把中國古老的概念告訴他,家不和怎麼能興旺?你要想興旺決定不能鬥爭,忍耐,各個人都要忍耐,一家才能興。我能忍,對方不能忍,要用很長的時間來感化。所以我們中國講到孝道為什麼講到大舜?舜是真正不容易,用多少年的時間把他父親、母親、兄弟感化過來,那是極大的忍耐,要曉得用真誠、忍耐,沒有不能感化的。所以舜為大孝,孝感天地。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家人不學佛要勸他,不知道念佛要勸導。真正的大孝,是要叫父母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孝,這才永脫輪迴。如果不能做到這點,我們這個孝沒有盡到,沒有做到圓滿。為什麼?他還是在輪迴,這一生我叫他享福,不受苦,來生保不住,沒有法子保全他。我們要叫他得永恆之樂,唯一的方法,就是如何誘導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要講求圓融,萬法圓融我們心才能清淨;換句話說,心裡面決定沒有對立的。所謂對立的,就是敵對的,沒有。

  我們中國聖人說「仁者無敵」,我們中國古人把道德定到最高的,是「智仁勇」。仁慈的人,什麼叫仁慈?心裡面沒有敵人,沒有敵對的,這個人就是仁慈的人。正如同我們佛家講的大慈大悲,沒有敵對的。他跟我敵對,我不跟他敵對;他不能包容我,我要包容他。為什麼?我覺悟,他迷惑,他不覺,這是大,這是稱性,這個叫修性。我記得很多年前我在慈光的時候,好像那時候我還沒出家,在慈光圖書館。有個同學帶了東海大學的客座教授,是個美國人,基督教徒來訪問,跟我談佛教跟基督教,我就舉比喻跟他講。因為我們坐在小圓桌聊天,彼此有茶杯,一杯茶供養他,我說「基督教就像茶杯一樣,擺在桌子上。這佛教呢?就像這個桌面,我容納你,你自己畫個圈,畫個圈你不能容納我,我容納你。」他說「怎麼樣才能夠圓融?」我說「你必須那杯子打破就圓融了,你要把你界限打破。」這他聽懂了,所以他也很佩服,你有分別、有執著,我對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佛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基督徒他是眾生,他也有佛性,這無二無別,他也是佛。《華嚴》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是不是眾生?他是眾生,他既是眾生,當然他本來是佛,所以不應該有界限。界限是他畫的,我不畫;他有,我沒有。對於外教都如此,何況對於佛門的宗派!所以諸位要曉得,宗派確實有,宗派的形成你要知道,宗派的義趣你要曉得,功能你要知道不能有界限,一定要尊重。我們對於外教都尊重,何況對於自己的宗派!如果自己宗派裡頭有隔閡、有圈子,他沒有圓融,他那個修行叫白修,他有界限。

  印光大師對於淨土這樣的讚歎,超過一切法門,為一切法門之所歸宿,你查遍印光大師語錄、他的《文鈔》,他對於任何一個宗派決定沒有排斥。有些地方有批評,是批評他們的教徒、信徒,不是批評宗派,這個要分清楚。譬如說他那些宗派,他對於其他宗派有執著的,我們這裡有修行人,也有不通的,也有執著、爭執的,這是錯誤,宗派決定要尊重。所以覺悟的人沒有界限,覺悟的人沒有執著,有界限、有執著都是迷而不覺。他在觀念上、在行持上不得圓融,不得圓融就有痛苦,這是我們要痛戒的。所以怎麼樣才能修到萬行圓彰?萬行圓彰一定自己心裡頭一法不立,所以萬法才能產生絕對的平等,心才能到真實的清淨。這底下他老人家舉了個比喻,我們念一念,比喻好懂:

  【今為求其易解故。特說一喻。】

  這個比喻佛經裡頭也常常有。

  【真如法性之本體。譬如大圓寶鏡。】

  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鏡子比作我們真心,比作我們的心體,就是「大方廣」的大。

  【空空洞洞。了無一物。】

  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就是講的這個本體。

  【而胡人來。則胡人現。漢人來。則漢人現。】

  這是我們中國一句老話,『胡人』就是外國人,外國人來了,你看鏡子裡頭現的外國人的相,『漢人』是中國人,中國人來了,那鏡子現中國人的相,中國人跟外國人不相同。

  【胡漢俱來。則亦俱現。】

  『胡漢』俱現,因為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都現。

  【正當空空洞洞。了無一物時。不妨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不礙,這就是空不礙有。人心誠,真誠到了極處,不礙這些事務,繁瑣的這些事務不相礙,不礙,這意思就說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正當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時。仍然空空洞洞。了無一物。】

  可見得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時候空,什麼都有的時候還是空,這叫真空。空有不礙,心境一如。我們今天找一個清淨環境來修,換句話說,我們空有還是有礙,我們理事還是有礙。所以需要找個好環境,找個沒有繁瑣的地方去修行,這是什麼?我們功夫不到家。功夫到了家的,像那些諸菩薩們修行,他們有了這種功夫了,他在哪裡修行?他在一切紅塵裡面去修行。為什麼?他不妨礙,再紛雜的事物也不礙他的清淨心,這比喻好懂。但是你要真正能懂,懂了之後在一切境界裡頭鍊心,一切境界裡面守住你的清淨心,一切事相要圓圓滿滿把它做好,就是盡心盡力,這個事情就圓滿。成與不成,那是有許多的緣,諸佛菩薩做一樁事情,也不見得把事情做成功,為什麼?緣不具足。緣有自他,我本身讓這個緣具足了,他不具足,可是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了,就功德圓滿。所以會修行的人念念功德圓滿,這個圓滿不是事情做成了是圓滿,心與理俱到,這個功德就是圓滿。下面他舉出禪與淨的不同之處:

  【禪宗多主真諦。】

  著重在見性。

  【即在萬行圓彰處。指其一法不立。】

  這是禪宗著眼之處。

  【淨宗多主俗諦。即在一法不立處。指其萬行圓彰。】

  這就是他下手不相同,我在過去講覺正淨,這也是好像過去人很少講到的,我在經論上沒有看到過,這是我自己體會到的一點東西。所以禪宗著重在覺,教下著重在知見,正知正見,念佛的著重在清淨心。所以覺正淨這好像三個門一樣,淨土宗是走淨這個門進去,禪宗是走覺門進去,教下走正門進去,進去都一樣。好像一個房間三個門,不管你從哪個門進來,進來都一樣,門雖然不一樣,進來是一樣的。這個有偏重的,所以禪宗是要靠覺悟,淨土一定要靠清淨心,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隨便走哪一個門都可以,同樣的成就。所以說決定不能毀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明理智士。自無偏執。】

  所以修淨土的絕不謗禪,曉得他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真正參禪的絕不毀謗淨土,曉得淨土宗能度很多很多的人。

  【否則寧可執有。不可著空。】

  如果你的執著不打破,那最好是執著有還行,咱們還可以帶業往生;如果執著空,空門不能頓悟,還是免不了六道輪迴,那很麻煩、很麻煩。所以這個經論裡頭也有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一點點都不能執著空。著有著得再多,不怕,有救,為什麼?著有的人最低限度他相信因果報應,相信因果報應就有救,他不敢做壞事,他曉得做壞事有惡報,做好事有善報,你有這個念頭就行。可是你得要覺悟,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壞事,這個善與惡自己一定要能夠有能力辨別。沒有能力辨別,去念《了凡四訓》,念《感應篇》,念《安士全書》,這些東西都是教給你善惡的標準,能夠提醒你。你多念了之後在一切境界裡面,一切人事裡面,可以觸類旁通。心裡面有這麼許多標準在,有這麼許多例子在,一遇到事了,就曉得這個事是善、是惡,是我該做、還是不該做,能夠常常提醒你。底下有一段講到念佛的方法,也在三十七面倒數第五行,我們從末後這一句念起:

  【吾人念佛。先從有念而起。】

  一定要想著佛,像《楞嚴》上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心裡面要常常想佛,不要想別的東西,想別的東西都是生死邊事;換句話說,都是增長生死業,增長輪迴。你要想佛,要把我們心裡面的雜念、亂想統統打掉,我們這一生那真就有救了,像基督教裡面講真正得救了。心裡面有妄念、雜念,那就不得了,我們人生這一生什麼事情最可怕?給諸位說,死不可怕,苦難不可怕,心裡有雜念、亂念可怕,你要知道這嚴重性。因為這心裡有雜念、亂念,它害我們生生世世要受苦,我們今天吃盡苦難,不過一生而已,死大不了也一次而已,這不怕。再苦災難我來受的時候,盡我的壽命也不過幾十年而已,這很短促不怕。但是這個雜念、亂念那不得了,那是生生世世永遠沒完沒了的生死輪迴。所以你要曉得,什麼最可怕,你要把最可怕的捨掉。淨土這個方法妙就是妙在此地,這個雜念、妄念捨不掉,我想捨也捨不掉,想斷斷不了,再用什麼方法?用這一句佛號代替,這個法子太妙太妙。我不起念頭則已,起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我不想則已,一想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佛像常常看,印象深,我想就想佛,我起念頭就念佛,這樣的人就有福了。這樣的人就是這個世間第一等大福德之人,沒有人比這個人福報更大了,因為他想佛、他念佛,他這一生必定見佛。還有比見佛的福報更大嗎?沒有了。所以從『有念而起』:

  【念至念寂情亡時。】

  這就是念佛得到三昧了,這是功夫成熟了,不但他是一心不亂,而且是理一心不亂,這個『念寂情亡』是理一心不亂。到這種境界:

  【則既無能念之我。】

  他我執斷掉了,我執破了,因為常常在一心,他不起心動念,我執不除自除了,自己沒有了。

  【亦無所念之佛。】

  法執也沒有了,我執、法執統統都斷了,所以這是理一心不亂。

  【而復字字句句。歷歷分明。不錯不亂。】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理不廢事」,雖然證得了真空之理,事還存在,並沒有廢除。所以我們念到《大勢至圓通章》,大勢至是等覺菩薩,他還講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那個念頭還相繼不斷,他佛號並沒有中斷。換句話說,事上這個念佛沒有間斷,理上已經到人、法二執都斷掉了,事上依舊不斷,他這個念佛不斷。

  【即所謂念而無念。】

  『念』是俗諦,『無念』是真諦。

  【無念而念也。】

  『無念』是空,『念』是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這才是真俗圓融,一道齊行。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正念佛時。了無起心念佛之情念。】

  『情』就是有執著,我要念佛有這個念頭在,這個念頭就是「情」,這個念頭就是執。

  【雖無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復歷歷明明。相續而念。】

  情執確確實實斷盡了,等覺菩薩哪有不斷盡?斷盡了。可是等覺菩薩一天到晚還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二六時中相續不斷,他有沒有意思在念?沒有意思,雖沒有意思佛號不間斷。

  【但此功夫。非初心者所能遽得。】

  這個的確的,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就是事一心不亂以上的。我們現在不行,我們現在要起心動念。前面講得很好,是從有念念到無念,但是你要在此地能夠建立這個信心,建立這個大願,對於你自己有好大好大的利益。大利益在什麼地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想研究什麼經教,一心念佛就好了。千經萬論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你也不會去參加。你就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裡有個念佛班,你就上那個念佛班念佛去,那個講經說法的地方你不願意去,有這個好處,而且念佛班成就特別快。你說我在念佛班,他們那些講解經論裡頭懂不懂?懂,不聽就懂。為什麼會懂?所有諸佛這些經論都是從你自己清淨心裡頭流出來的。你心清淨,哪有不懂道理!可是人家不問,你自己不想,真的什麼都沒有,別人一問的時候全都知道。那個經人家一念,你全部都懂,沒有一個字不懂,所以是一個法門通了之後一切法門都通。這是個真正念佛人。

  所以於一切經教可有可無,有,我們隨喜,念佛人不能不聽經。譬如說此地有法師講經說法了,我們應當去,真正念佛人要去做影響眾,使這個道場興旺,大家看到說有這麼多人來聽,能影響外面,這行菩薩道。我們聽了在這裡怎麼樣?在這邊念佛,坐在那裡充個人數就是了,自己念佛,聽與不聽無所謂,你一定要到,充人數。這在佛門叫影響眾,不是聽眾,是影響眾,是產生影響效果的。即使不同宗派,密宗大德到此地來傳法了,我們也要去,除非我們不曉得,曉得我們也參加做影響眾,佛法才興隆。如果一發現他不同宗派,我們跟他不同宗派,人家外面一看,佛法個個對立,個個鬥爭的,他說他不對,他說他不對,沒有一樣對,統統不要去,佛法就滅了,這個效果就抵消。所以一定要曉得,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這個大德到此地來弘法的時候,我不曉得,沒法子,我要曉得,我如果自己沒有講經,時間不衝突,我一定去聽。我在台北也是如此,我自己講經時間跟別的法師衝突,那我不能去;如果這一天我不講經,有別人講經的話,我一定去聽,能夠幫助他。那個聽眾說某些法師都在這聽經了,大概他是不錯,大家來擁護道場,佛法興了。我們道場,他不來捧場、不來做影響眾,那是他的事情。不能說他都不到我這來,我為什麼到他那去?那就錯了。他迷惑顛倒,我為什麼要覺悟?我也得迷惑顛倒吧,是不是?這錯了,不對了。

  這就是我們真正修真俗圓融之處,我們去捧場、我們去聽,我們學不學他的法?不學,我們還是老實念佛,決定不改我們的法門,做人家的影響眾,幫助人家。這個講了,就是自己真正有了道心才可以。如果說你自己心性還不定的話,一聽說這個,密宗大德一聽,你跟他學密了;禪宗來了,好了你又跟他參禪;律宗來了,你又跟他搭衣持缽。那就糟糕了,這是道力不堅固,不可以的,這就是你要守著一家,你沒有資格去參學,聽經是參學,沒有資格參學。自己有了道力了,就是絕對不動搖了,可以,什麼法師來講經都准許聽,不但准許聽,鼓勵你去聽,這是什麼?弘法利生。你就坐在那裡不動就是弘法利生,幫助法師弘法利生,幫助這個道場宣揚佛法,可是你自己要到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老師不准許的,決定禁止聽別人講經說法,為什麼?怕你信心動搖,怕你自己毀掉了。真正這個道心堅固,如如不動,什麼道場都可以去,什麼法師的經都可以聽。這是說我們修行的方法以及修行的態度。諸位翻過來看三十八面第一行,這是我們看看古人,古來的這些大德,今人凡是有成就的也不例外。這個第一行當中所說的:

  【古之禪德。】

  這參禪的大德。

  【多有禮拜持誦。不惜身命。如救頭然者。】

  虔誠恭敬,努力而不懈怠,這種典型、樣子太多太多了,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法?那就是曉得,自己真正覺悟到自己有大災難。這個大災難,就是剛才所講的,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大災難,所以才這麼幹,認真的幹。所以諸位要曉得,災難沒有比這個更大了。底下他舉一個例子:

  【故永明延壽禪師。】

  這個前頭的「四料簡」就是他作的。

  【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

  他老人家這種修行方法,我們是學不來,你要一看就害怕了,日夜沒有休息,晚上都沒有休息的,福慧雙修,我們做不到。他那個『一百零八種』課誦本,我那裡有,決定做不到,別說那麼多,十種、八種我們也做不到,這實在是不簡單。

  【夜往別峰。行道念佛。】

  夜晚也不休息,晚上『念佛』,日夜不間斷,日夜不休息,這是真精進,我們看到之後只有慚愧。

  【況後世學者。可不重事修。】

  這一百零八事著重在事相上的修行,不是空談理論的。這個《宗鏡錄》就是永明延壽大師編的,我們世間人號稱為《小藏經》,三藏經典太多了沒法子看。《宗鏡錄》是什麼?就是三藏十二部的摘要,經律論的摘要,他一共編了一百卷叫《宗鏡錄》,也就是整個佛法的濃縮,很值得做參考。我帶了有一部,是從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的本子,這個本子很古老、很舊了,封皮都掉了,封皮也不曉得跑哪去找不到了。但是我現在也不要封皮,為什麼?拆開來可以影印,你們諸位如果有興趣的話,這個可以影印。因為什麼?它有標點。在《藏經》裡面《宗鏡錄》都沒有標點,看起來比較吃力,這個起來比較容易。大師在一生還能用這麼多的時間,把整個《大藏經》濃縮寫成一百卷。《大藏經》經律論,在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大概是有五、六千卷的樣子,最初編的《藏經》,五、六千卷的東西濃縮成一百卷,非常非常的難得。他還是著重在事修,非常非常的注重。這底下所說的:

  【必能徹悟一法不立之理體。】

  『必』是必須,一定要覺悟。

  【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

  這就是菩薩修行法,心地清淨,一法不立,然後外面事相樣樣都能圓融,為什麼?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別人善心好意對待你,你能接受;別人有惡心惡意對待你,我還是能接受、能容忍,不會再有不能相容的。不能相容就是罪業,那就叫業障,不能相容,逃避,逃避不行,你業障還沒消,你如何能把業障消掉?能相容,業障就消掉了。躲避不能消業障,業障還在,這障礙還在,一定要圓融,不可以有偏執。下面他引用蓮池大師一段話來說,在三十八面第四行最後一個字:

  【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

  『著事』,就是執著事相的修行。執著事相的修行,諸位要知道,絕對不是說,一天到晚執著拿著念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執著事相修行,你這是偏執。剛才我說過了,你們要好好的記住,在這個社會上,我個人是人的榜樣;我的家庭,在這個社會是這個社會的榜樣,這樣才行,這才叫「著事」。不要叫別人看到,這個念佛的人:你看看他那個家不像個家,大家不要學佛,學佛像他那個樣子還得了。這些話我不曉得聽了多少遍,這些學佛人就自己念得再好,修得再好,他把佛教破壞了,叫別人怎麼?叫別人看到不敢學佛,叫別人一看到學佛的人心裡生了恐懼。不要認為我自己修得不錯,佛法斷滅、不斷滅與我不相關,關係太大太大了。學佛的人要怎麼樣?要叫別人一看到:學佛好,咱們趕緊學佛。這就對了,都是著重在事修,所以樣樣都要給人做個好榜樣。如果家庭不相和睦的,更應該做好榜樣,你看從前他們一家不和睦,一學佛這麼好了,這佛法了不得,這個功德就更大更大。本來一家和睦的,再學佛也和睦,人家看不出來,他本來就如此。一家都是冤家,現在學佛了,都變成菩薩了,這還得了!這個勸化的力量不是口頭宣傳,自自然然他就影響一方,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諸位,就是看經、看祖師這些語錄,你要會看,你要曉得,字字句句含藏著無盡的道理、無盡的事相,你要從這個地方,你能夠去體會到你才會有受用。否則的話,念過了,念過沒什麼!只看到表面,裡面東西沒看到,都看漏掉了,這是自己的過失。

  【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

  我老實念佛了,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什麼事情也不管了,什麼事情也不幹了,什麼人也不理會了,這『執理』,這樣幹法落空。也許諸位前面聽到倓虛法師講的,諦閑法師那個徒弟他不是什麼都不幹嗎?他念了三年不是站著往生的嗎?他行,你不行。他為什麼行?他沒有家、沒有牽掛他可以。他又不認識字,又不能弘法利生,他種種條件不具足,只有幹這條,行,他行。你今天誰叫你有家?誰叫你念了書?誰叫你認識字?你就不行。你既然念了書,你既然是有了家庭,你必須把你念書那一套要能發揮,家庭責任要能盡到,你不能跟他一樣。所以我跟尹建維也講過:你不能學我,你做不到是不是?我今天到處去遊玩、到處去走走可以。我跟他講,我走到全世界,無論走到哪裡都一樣。誰叫你在這裡念了大學?誰叫你在這裡結了婚、生了兒子了?那你就不一樣了,所以你的修法跟我的修法不相同。事要做到圓滿,功德是一樣的,心要清淨。即使有家庭、有事業心還是清淨,這個清淨叫真清淨,這個心叫真清淨。所以我們曉得,我們眼前個人的緣分不一樣,個人的圓滿也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大圓滿,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不是人人都相同的。所以他這個兩句話,你看起來好簡單,這裡面的意思、境界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要會看。末後再看底下這個兩句:

  【故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這個境界很高、很高,只要我們照樣做達不到這麼高的境界,也了脫生死,凡聖同居土,能夠到這個境界那是實報莊嚴土。所以諸位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一生了脫生死那是篤定的,那是決定沒有疑問的。我們再看隔壁這一行:

  【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于事。方有所得。】

  所以理明了之後,可決定不能著空,不能廢事,廢事就著重空。所以理愈明的人,他愈是著重事修,愈著重在事相上;疏忽了事上的修持,實在講對理不明。理要真正明,沒有一天他不會去念佛、拜佛,沒有待人不誠敬,沒有做事不是盡心盡力,他一定會做到的。

  【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這就舉普賢菩薩做個例子,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統統是事,全是事相,這樣地位的菩薩還是那麼樣著重在事修上。我們把下面這一段念掉,這個不必講,提醒諸位就好了。

  【今以凡夫。而乃不自量。妄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能免入阿鼻地獄乎。】

  起這一念心不好,這一念心,這是在佛法裡面講,是惡心,是地獄種子。因為在一切佛法裡面,唯一能夠在一生,了脫生死、超越輪迴的,就是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輕視就是極重的業障,如果再加以毀謗,那當然這是地獄種子。

  【又念佛人。】

  這個底下幾句話很重要、很重要,都是在事上修的必要項目。

  【要各盡己分。】

  各人要盡到自己的本分。

  【不違世間倫理。】

  所以建維準備在此地講《論語》,我覺得非常之好。李老師在台中四十年,《論語》沒有間斷過,他是將這個東西做為我們學佛的根基,所以這個很重要。

  【所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孝父母。不教子女。是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欲得佛感應加被。斷無是理。】

  這是要記住的。

  【故學佛者。必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各盡己分。以身率物。】

  『率』就是做榜樣,自己要做出個榜樣給別人看。

  【廣修六度萬行。以為同仁軌範。】

  做為學佛人的一個模範。

  【須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亦在六度萬行之中。】

  沒有出菩薩法之外,要認真的去做。下面有感應這些話,希望同修們自己去看。關於感應,這些事情有的人有感應,有的人沒有感應,這個裡面有很多道理在。諸位翻開第四十五頁末後這一行,我念一念給諸位聽聽,從下面看起:

  【佛法中亦有不可思議。而可思議者。有可思議而不可思議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概以常情測度之也。】

  這是對於神通感應,現在來講有許多神祕,我們要以這種態度來看他。『有可思議、有不可思議』,有不可思議當中可思議,有可思議裡頭有不可思議,這個話意思非常之深。我們用這個態度來看佛法,看一切世間法,心地自自然然會平靜,幫助我們得到一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