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  (第三集)  1991/2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20-004-0003

  第十一面就第三日,這個講題,是「申述因果原理並證以事實」。在前面兩次,大師特別提出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消災免難的大根大本。如果一個人真正懂得這個因果報應事實真相,他對於一切法,就是待人接物處事必定有一個分寸,因為他深深明瞭這個果報絲毫不爽。今天繼續還要強調這樁事情。我們一般講學佛,學佛如果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他這個佛學決定不能入門,理論學得再多,說得天花亂墜,他依舊逃不出因果的定律。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大師在這次講演裡面,舉了一些事實的證據,告訴我們,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人家便宜是真正的吃虧。他這個事情舉了一樁,這事情是古時候的,「隋朝代州趙良相」這一段公案諸位自己去看,在十二面一開頭就是的。

  我在此地,要跟諸位講一個與這很類似的,是近代的事情。就是在抗戰之前,大概在民國二十幾年發生的,我們說抗戰是二十六、七年,就是在這個以前的一、二年。我過去在台北講經的時候,道場有一位老居士,就是鄔餘慶居士,這位居士信佛大概就是聽我講經開始相信的,以後是全家都成為虔誠的佛教徒,而且盡心盡力的護持佛法。他為什麼信得那麼虔誠?他告訴我一樁事情,是他自己親眼看到的。他說在民國就是二十幾年的時候,他們住在上海,上海有個德國的商人就回國去,在上海的生意做得很不錯,就交給就是他認識的這個朋友,那時候替這個德國人辦事情,德國人覺得他不錯,很忠厚、很老實,就把事業交給他經營。這個德國人回去之後,沒有多久就死了。死了,他真是憑空發了這麼大的財,所以以後生意做得很好,又發了大財。沒有多久他就生了個兒子,兒子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就是鄔老居士所看到的,大概是七、八歲,在抗戰前二、三年。這個小孩非常頑皮,他就是這麼一個獨生子,有一次他大概是上學,剛上小學,身上就帶了十塊錢。諸位曉得,那個時候小孩身上帶十塊錢不得了。錢丟了,丟了時候,他的父親有個朋友在後面就看到了,把這個錢撿起來,告訴他「喊我一聲伯伯,這個錢我還給你。」這小孩怎麼說?「你喊我一聲伯伯,我再給十塊給你。」沒有法子,這小孩簡直是無法無天!

  有一次他過生日,當然舉行一個很大的宴會,請了許多客人,鄔先生也參加了,他們也都是朋友。他忽然看到這個小孩,這是他自己看到的,忽然看到小孩就是從前他的主人。於是乎他心裡明白了,就是那個德國人回來投胎的,做了他的兒子。他這一分財產還是這個德國人的,他沒有拿到。所以心裡恍然大悟,因為他的小孩子對父母不孝順,父母不管對他怎麼好,他非常的傲慢。他這個警覺,這個人也相當聰明立刻就找律師,把所有的財產全部轉給他兒子的名義。這麼一做沒有多久,他兒子就很乖,好像性情都轉變過來。所以他就告訴我,這個因果報應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他親眼見的事實。他說你霸佔別人的財產,人家一轉世到你家裡來了,還享受你的福,結果你全部的家業,你畢生的經營還要奉獻還給他。這個事情,跟趙良相這一段故事,的確非常的相像,很相像的這麼回事情。所以佛門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諸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說是我們佔了人家便宜,沒有這回事情;說我們吃了虧,也沒這個事情。因果是三世的,你這一世佔了便宜,來世要還人家;這一世我吃了虧了,來生他要加倍補償。所以根本就沒有吃虧、佔便宜的事情,這是世間人的妄想,與事實完全不相應。

  甚至於我們遭了小偷、遭了強盜搶去的東西,都是欠人家的。那個小偷,那麼多人,為什麼偷你的,不偷別人的?你欠他的。欠他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討債?大概我們前世也是偷偷摸摸偷了他的,這一世也被他偷回去,什麼方式來的,就是什麼方式去。所以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他造業,這個造業當然要受果報,因果循環永遠是沒完沒了。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捨掉的,或者是丟掉的,自己明瞭,這不是自己的財。是財不散,真正是你自己的丟不掉,你這邊丟掉了,那邊又來了。像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他那個財是自己的,所以它不散,自己發了大財統統布施掉、都不要了,再從小本生意做起,沒做幾年又發達了,他命裡頭有那個財,丟都丟不掉。命裡面沒有那個財,保都保不住,想什麼方法保都保不住。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既然曉得是自己的財捨不掉的、決定丟不掉的,你就儘管修布施、儘管去散財,散了必定會再來。這個比存銀行、比放高利貸要保險得多,銀行,也有聽說美國銀行還有倒閉的,放高利貸是更不可靠。布施給眾生這是決定可靠的,為什麼?佛在經上一再告訴我們,你的財從哪裡來的?是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所得到的果報。你的聰明智慧,是你過去生中修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修無畏布施的果報。換句話說,一生的幸福都是修布施所得的果報,修布施是種因,現在得來的美滿幸福這是結果,有因必有果。

  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著重於這點,我們看他畢生在佛法上的宣揚,幾乎都是以這個為中心。他一生當中極力提倡《感應篇》、提倡《安士全書》,全都是講這個道理。我們展開他老人家的《文鈔》,他的《文鈔》分量相當之多,幾乎篇篇都沒有離開「因果」兩個字。所以他認為明白因果,依教實行不但可以消自己的業障,可以求自己的幸福。人人都能這樣做,確實可以護國,可以促進世界和平,我們愈想愈有道理。所以他講佛法,他絕不說這些高談闊論、談玄說妙,你看印光法師他沒有,他一生沒有這些言語。他所說的話很平實、很簡單,這個裡面有很大的道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說到這些地方,我自己在因果上有一樁非常明顯的事。我在抗戰時期在貴州念書,抗戰勝利之後,我們學校解散了,我們學校是國立中學。諸位曉得國立只有辦大學,沒有辦中學的,那國立中學就是臨時中學,抗戰時期流亡學生是國家收留,收留流離失所的這些小孩,辦學校。所以那個時候辦了有二十幾個中學,都是公費的,吃住穿的都是國家給的。勝利以後,中等學校都歸每個省去辦去,省縣市去辦去了,所以國立中學都解散了。我從貴州回到南京,我同行的,就是一塊走的有四個同學,差不多班級都是差一、二年級的,有的比我小,有的比我大,大也很有限,頂多大個一歲兩歲。四個人一塊走,當中有個姓吳的同學,他家住在武昌,我那個時候從貴州走水路,一直都是坐船到南京。我們從芷江,湘西的芷江坐小帆船,經過沅江到常德,從常德換比較大一點的就小輪船,通過洞庭湖到漢口,到武昌漢口。在武昌就換大輪船了走長江的,這樣回到南京,一路走水路走。在換小帆船的時候,我們有個同學,大概這個同學家裡寄了不少錢給他,那鈔票很多。他晚上睡覺的時候鈔票撒了一床都是的,我們大家給他撿,當然撿了有的給他了,有的撿了就自己裝進口袋裡去,就不給他了。這個人也糊裡糊塗的,也不曉得多少錢,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當時好像我自己,我記得印象我也裝了幾張,沒有告訴他。這是到以後學佛曉得,這是偷盜。有一年就是我在圓山,我己經出了家,忽然他來找我,我沒有想到他到台灣來了,很難得。結果來了之後,我才曉得他己經做了流氓,在西門町的小流氓。他來找我問我借錢,數字不大我都給他,一共是來了三次到四次,每一次來了我都給他,大概給他的,可能是跟我拿他的錢相等,以後他就不來了。我想想我已經還清了,還清了是不是?

  所以這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大概這個人現在還在,他的年歲比我小,大概比我小個三、四歲的樣子,不務正業,很可惜。我們同學在台灣大概將近有三百人,而且現在幾乎都是台灣的當權派。所以像他這種人是極少數,不務正業是極少數。這是說明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如果不欠他的,他不會來找你要;他來找你要,大概都是欠他的。如果不是欠他的,他拿去他會還的,欠了他的他拿去就不還,所以這是我親身經歷的,這說明果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如果有人問我們借錢,我們有這個力量,應當很樂意的借給他,借給他的時候,就不要想他還,如果想他還一定會傷感情了。我有能力施捨,我就捨掉;我沒有這個能力,我不借。討債那是個冤家,這個不好。他樂意還來很好,他不還來,問都不必過問,這樣才能夠全交,這是恩惠,與人有恩惠。往往好朋友因為平常借錢,變成債務糾紛,後來變冤家對頭,這個不好,這是大錯特錯。所以說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能捨、肯捨,在我力量範圍之內的可以捨。這段故事,諸位自己去看,我們研究只研究它的重點。諸位看十二面最後一行,大師給我們說:

  【因果報應。彰明顯著。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如此一班貪狠者。能弗悟乎。】

  這些事實,如果我們要是冷靜一點,看看我們眼前,想想我們過去所經歷的,你就相信了,你就真正的明瞭,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定覺悟。福報誰都想要,可是年輕的時候,最好不要把福報享盡,年輕時候享盡,晚年就苦了。所以我們看看世間人,富貴很少能傳三代,傳三代的不多。同時你再仔細觀察,一個人往往富貴的時候不能保住自身,那就是少壯的時候大發達,晚年的時候衰敗。連自己一生都不能保,這是很愚痴,而且這種人很多,可見得修福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在抗戰期間,看到許多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那個時候真是不可一世,一呼百諾。可是到晚年,這是到台灣來之後,我所看到的家裡頭一個佣人都顧不起,洗衣服、燒飯都要自己動手,我看到真是非常的淒慘,非常的可憐。這些都是什麼?年輕的時候福報享盡了,這值得我們警覺的。所以這是我們看了,看了自己要留意。

  這些要是以學佛來說,這是現實的教材,這是真正的經典,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比這些書本要可靠得太多了。所以眼光稍微深遠一點的,我們就是享福應該留在晚年。我聽說在美國,我們同胞當中很喜歡算命看相,很喜歡這些,這東西是有,不是沒有。看相算命這裡頭有個理論,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所以五年一轉運,有最好的五年,有最壞的五年。不一定這最好的五年在什麼時候,有的時候在少年,有的時候在青年,有的時候在老年。以在老年為最好,老年有福好,因為他體力衰了,他有福報是好;年輕人受點苦能夠撐得過,這個無所謂的。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應當把福報留在晚年去享,年輕有福不享,把它捨掉。捨掉的時候,你這個一生當中,五年最好的運當然還在,你現在沒享,沒有享只有往後推,把它推到晚年。晚年有人照顧、有人侍候,什麼事情不要自己操心,如果你要是發心念佛的話,念上個三、四年,跟諦閑法師的徒弟一樣,站著往生這個多自在!那是大福報。如果年輕就把福報享盡了,晚年必定受苦。我自己學佛,是在廿六歲開始學佛,學了佛之後,感覺得自己學佛太晚了,就太遲了,如果早學佛就少造很多罪業。

  剛剛學佛的時候,我就認識朱鏡宙老居士,他老人家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體會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命裡不該餓死,身上一文錢也沒有,自然有衣有食,他命裡有的。如果要是沒有,那就像從前鄧通一樣,家裡頭金山銀山最後還是餓死,命中該餓死。所以我就很相信,我懂得這個道理。年輕的時候讀書,好好的學佛,過一種最清苦的生活。所以那個時候我的朋友、同事們,看到我這個樣子,都覺得我很傻,甚至於說我:你看他學佛迷到這個程度。我也不理會,你說我迷我就迷,我也不跟你辯論,好了,這是我自己的事情。到這些年他們都退休了,退休之後,公務員有點退休金,那聰明的拿八成薪,日子還能過得去。那個笨一點的把退休金一起拿出來,拿出來就跟人家一塊做生意,或者放高利貸,不到一年都被人騙光了,以後就是窮途潦倒,到處借貸為生,這樣的人也不少。那到現在看到我的時候,都說「還是你對,你這個路子走對了。」我說「是,年輕的時候你們天天去玩、天天享福;我天天在辦公室裡,除了辦公文我就在讀書。現在年歲大了,該我玩的時候。我不是不喜歡玩,我也喜歡玩,不過把這時間錯開,我把我玩的時候放在晚年。」

  所以人一定要有遠大的眼光,要深深明瞭因果的道理,明瞭之後,自己要好好的去努力、去修學。凡是貪狠之人他是迷失了因果,他才敢做這些事情。做了這些事情,眼前雖然得到一點好處,這個好處決定不能保持長久。昧著良心,欺騙別人得來的,雖然得來,不過得來拿在手上看看而已,沒有幾天又同樣的方式被別人騙走。這個事情,我們也看得太多太多了,所謂是黑吃黑,都被人吃掉了,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自己造一身罪業,後來是什麼也沒得到。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俗話常講現世報太多了,果報通三世,不必要來世,現在就報,所以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諸位仔細去看看近代這些事實,那是一幅活活潑潑的因果報應的圖畫,我們怎麼能不相信?所以大師教給我們消災息難,教給我們入佛門要從這裡下手。

  第二段故事它在十三面,那是講一個出家人,出家人違背因果的報應,這種報應,往往比在家還要慘烈。出家人做什麼惡事?把十方供養常住的錢,他私自變更用途,這就不得了。所以這寺院裡面的制度,人家送這個錢,說這個錢給你買米的,你就不能買油。你說我米很多,油沒有了,你拿這個錢去買油就背因果,因為人家發心的錢是做這個用途,你把它改變了這就不行。這邊就是一個事實,他把常住的錢拿去買地,當然還是給常住用,他就變更名目,死了以後去做牛、去耕田。靈性不昧,在臨終之前託夢給他的徒弟,叫他給牠贖罪,牠死了之後,把這牛皮剝下來做鼓,人家誦經拜懺的時候敲他的鼓,而且寫上他的名字。所以這是五台山裡面流傳的人皮鼓,其實不是人皮,是牛皮。而這個牛前世,就是這個寺廟裡面的和尚,所以罪業不容易消盡的。像這些公案,佛門就稱作公案,我們一般講故事這都是事實。在我們中國歷朝歷代,古人筆記小說,佛門這些傳記裡面,記載得非常非常之多,我們要多看看。

  多看看過去,再仔細看看現在,我們要把這樁事情證實,把這樁事情搞清楚,然後我們待人接物自然有取捨。人與人之間不要結怨,冤家宜解不宜結,與人結怨很麻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情很可怕。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凡是遇到冤家對頭,我們格外要用善心去報答,不管他對我怎麼樣瞋恨、怎麼樣不好,我們都要純善、至誠的心來對他,為什麼?希望這個結,從今天起、從這一生起把它了了,冤仇不要再結了。再結諸位要曉得,一世比一世嚴重,太可怕了。這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頭一段,那一段也相當長,就講文昌帝君他過去跟我們一樣做凡夫,也是任俠打抱不平,結下許多冤仇,生生世世這個果報報得非常的慘烈,這個書上都有記載。一世比一世嚴重;換句話說,造的罪業一世比一世深。兩個人當中只要有一個覺悟就好了,這個事情就可以償清了,就可以能夠解開了;兩個都迷惑,就不得了。這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我們看大師對我們的開示,在十三面倒數第三行當中看起:

  【若一班凡庸。安可自蒙。而不篤信因果。】

  這是講一般凡夫,決定不可以自己蒙蔽自己,不可以自己欺騙自己,要真正的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必定是:

  【自誤誤人。自害害人。今人皆但看目前。不顧後世。好佔便宜。不願吃虧。】

  這是一般人的大病,尤其是學佛,學佛的人,參禪不能得禪定,念佛不能往生,研教不能開悟,學密不能相應,你要問什麼原因?可以說這八個字就答得圓圓滿滿,『好佔便宜,不願吃虧』就行了,就這八個字就行了,把這個因素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假如你肯吃虧,不佔任何人的便宜,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道理。尤其是修淨土,念到功夫成片決定不是難事,人人辦得到。可是你有這個病的話那就不行了,念一輩子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上一生你還是功夫不能成片,為什麼?還有要佔便宜的心,不肯吃虧的心,這就是病根,對自己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自己這麼做,兒女模仿父母、模仿大人,所以到他是:

  【耳濡目染。相習成風。】

  就變成一個風氣。

  【而社會風俗。亦遂因之日益險惡。爭奪以起。大亂以興。殺人盈城盈野。而目不為瞬。心不為顫。無非由此故也。】

  這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他底下又說:

  【且殺人者。殘忍惡毒。不以為可悲可憐。反或自矜其功。而他人亦為交相贊歎。】

  這就是說明舉世之人,對於因緣果報都迷失了,才會有這種事情。只有極少數的明白這個道理,看到之後心裡面不忍心,看到難過。可是那些人天天在做的,他認為是當然的。甚至於又說現在這個社會,如果天天不想佔人家的便宜,天天要想吃虧,那這個人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生存道理。有些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這個話是事實嗎?絕對不是事實。一個人決定沒有私心的,他一生活得快快樂樂,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都是胡造謠言,擾亂視聽,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真是祖師所說的『自誤誤人,自害害人』,他還不曉得。底下說:

  【甚至有殺父母。尊親。反自以為大義滅親者。】

  這些事情,在近代的社會裡面也常常可以見到了,報紙、雜誌上也能看得到的。諸位要知道,在我們中國過去,那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李老師以前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在清朝的時候,河南有個地方這是兒子殺了父親,這個罪不得了。那個時候清朝處分這個事情,從巡撫、知府、知縣,巡撫是記過,知府、知縣都撤職查辦。因為那個時候這個地方官叫父母官,你在這地方做官,你把這個老百姓怎麼教的?怎麼會教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人出來,你沒有資格在這做官,撤職查辦。不但如此,從前的城都有牆,特別下命令,皇帝下聖旨,把這個城牆拆掉一角給全國的人看,你們這個城市是全國最恥辱的一個城市,為什麼會出這樣大逆不孝的人,這麼嚴重的處分。現在這殺父親、殺母親,就不當一回事了,這就是因果的惡性循環。所以天下哪有不亂的道理?天下亂人就要受苦!

  我們仔細去觀察觀察,我走過很多地方,在我感受當中美國人最苦。所以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曉得,美國人有福報,看到眼前這麼多享受,得不償失。為什麼?精神、體力消耗得太多太多,所得來的一點點甜頭,得不償失。諸位如果冷靜的想一想,今天在美國的美國人這個生活,我覺得不如台灣人。台灣人的享受,我覺得在今天跟美國差不多,可是所付出的比在美國這邊要少很多,不能說少一半,至少要少三分之一,他在精神、體力上付出的,比此地少得太多了。所以這個享受,得到的跟付出的,你要仔細去看看這個比例,你才真正了解。當然還有比台灣好的地方,這些都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的。過去方東美先生曾經跟我說,他說五十年之前的美國好,今天的美國,是已經逐漸逐漸趣向崩潰的邊緣,而且加速度的在發展,加速度的崩潰。不像五十年之前的美國人。不過他說美國崩潰,還不至於一下崩潰掉了,得力於鄉村,美國的農村還不錯。農村我們看得少,接觸得少。這些事實都是要常常留意,多看、多聽,然後才能夠體會到,佛菩薩、祖師所說的話,究竟有幾分可靠?有幾分的真實?我們必須在實地生活觀察當中,去把它證實。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接著看十四面第三行:

  【禍變至此。天理絕。人道滅。不僅道德喪亡。抑將浩劫無已。故現在欲救護國家。應從根本做起。根本為何。即確信因果是。如果洞明因果之理。而又能篤信力行。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余以為舉世所有宗教哲學。無如佛教之精奧易行者。】

  我們只念到這個地方。這個救世先要救自己,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我相信每個人最關心的,先要救自己,自己得救了這才能救世;自己都救不了怎麼能救世?救自己,首先是救現前,現在要消災,要免難,要身心健康、家庭幸福,這是先決條件;如果這個都做不到說我救來世,來世不可靠。福報常說現前像開花,叫花報,來世是果報,現前這個花開得好,來生果一定結得好,這個我們想想,也很有道理。要救自己,要過幸福的生活,必須像祖師前面所講的,要存好心、要說好話、要做好事,這個很重要。什麼叫好?什麼叫不好?佛法裡最簡單的標準,凡是有益於別人的,這是好,凡是自私自利的,這就不好。念念要希望別人好,換句話說,自己要肯吃虧、要肯上當,希望便宜多給別人佔一點,這就好。能存這樣的心,做這樣的事這就好,這個人決定有福。學佛,真正想入佛門,我們在佛教經論當中,修學體驗當中,我們所得到的,它有三個門路可入,就是覺正淨這三個門路,但是這三個門路有難、有易。覺這條門路,我們常講覺而不迷,這個話說得容易,真正做起來不容易。所以中國的禪宗就走這個路子,它從覺門入進來,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擺脫生死輪迴了。可是這是屬於上上根性的人、上上乘人,中下根性的人很難很難,我們曉得這個道理,不容易做到。

  所謂正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也就是從教育上下手,我們要讀誦、研究、討論許多經典,在這個裡面成就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的學問,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中國古時候讀書目的在變化氣質,佛法也是如此,就是變化氣質,把凡夫的氣質轉變成聖人的氣質,轉變成為佛菩薩,這從教育上來完成。在佛門裡面像華嚴宗、法華宗,這就是天台跟賢首,唯識宗、三論宗,都走的是這個道路。這個道路要相當之長,求學一定要有好的修學環境,要有好的老師指導。在中國過去叢林就是大學,那個時候沒有大學這個名稱,在中國就叫做叢林,叢林就是大學,就是佛教大學。一般世間有學問的這些大德們,他們也講學稱為書院,從前那個書院也就等於大學研究所的性質,這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培養成正知正見,從這入門。這在現在來說也很難,為什麼?我們沒有這個環境,也沒有這些好老師指導。

  所以在目前唯一一條入門的道路,就是淨,淨是淨土,淨土宗從淨入門。戒律就是律宗它也是從淨,律是講持戒,持戒的目的是要達到三業清淨,就身語意業都清淨,所以它也是從淨入門的。特別是淨土宗,淨土宗的好處,就是對於理論懂不懂得沒有關係,這個不甚很重要。可是最重要的,你相信因果這個重要;如果不相信因果的話,你的心決定靜不下來,你不會清淨的。一定要相信因果,老實念佛就行了,而且往往這成就,超過從覺門跟正門進來的,超過這個。像我們最近聽倓虛法師的錄音帶,倓虛法師在佛七裡面講了四個故事,這四個故事都是他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這一點都不假,這是事實。像諦閑法師那個徒弟,他一生沒聽過經,也沒有看過經,因為他不認識字。四十多歲了發心出家,大概也是生活太苦,諦閑法師還極力的阻止他,勸他不要出家,他一定要出家。這是老和尚給他搞了沒法子,因為是從小的玩伴,幾歲就在一起太熟了。不得已才告訴他:你出家四十多歲了,跟大眾在一塊修行吃不了這個苦頭。寺院裡面早晨三點鐘就起床,就要上早殿。所以實在講修行要在年輕,老了不行。年輕人打一個佛七,七天七夜不睡覺有精神;年老的人不行,坐上二、三個鐘點腰也疼、背也痛了,就坐不住了,身體也疲倦就不行了;換句話說,連修行的本錢都沒有了。

  你再看看,中國自古以來的《高僧傳》、各宗的語錄,你去看看差不多是大徹大悟,悟道證果幾乎都是在四十歲之前。四十歲以後說修行證果的人,太少太少了,十分之八、九都是在四十歲之前。我們現在討論的《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證道的時候二十四歲,這年輕、有體力能幹,所以修行也要趁年少。所以他四十多歲以後出家了,說這個苦行你受不了,說是研究經教,你沒念過書,現在開始也太晚,來不及了。所以就叫他:你都免了,你出家可以,也不必受戒了。受戒也很辛苦,大陸上受戒五十三天,非常非常辛苦。他說:算了,你不要去吃那個苦頭,你就老老實實去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諦閑法師就他師父,就傳授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你就一天到晚就念這個,你這樣一直念下去,將來以後準有好處。究竟有什麼好處他也不曉得,可是他很老實,他就真念。他說我給你找一個小廟,你到那裡去住著,你也不必出門,我找幾個居士發心來供養你,使你這個生活不成問題,有人供養你,再找一個老太婆給你燒飯。你除了念阿彌陀佛,你什麼事也不要管,什麼念頭也不要想,一天到晚就念佛、想佛。

  他也很乖,就在那小廟裡頭住了三、四年門都沒出一步,他就念成功了。他在臨走的頭一天,出去了一次時間不長,去看看他的一些親戚朋友,外面打個轉就回來了,幾年沒出門,外頭打個轉回來了。回來之後,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就告訴那個燒飯的老太婆:你明天不要替我燒飯。老太婆心裡一想:他這麼久沒出去,今天出去逛了一趟,大概是有朋友明天請他吃飯,明天不要燒飯了。到了明天中午以後老太婆不放心,看看他有沒有回來?有沒有吃飯?結果來的時候叫師父沒有人答應,那廟裡就一個人住。找到那個房間裡去,看他臉朝外,手上拿一串念珠,站在那個地方,叫他又不答應。仔細一看死了,站著死的,預知時至,站在那裡死的。老太婆嚇了一跳,趕快告訴附近鄰居、親戚朋友、道友們,來了之後看到這個樣子,誰也不敢動,趕快派人到觀宗寺去報信,去請他師父諦閑法師來。距離觀宗寺相當遠的路程,這麼一去一來兩天,老和尚就來了,大概第二天、第三天就來了,他居然就在那裡站著三天,死了以後這屍體還站了三天,不簡單。老和尚一看這情形很歡喜,非常讚歎。他說你這個成就比那些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大寺廟裡頭方丈住持要好得太多太多了。這真的不是假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個三、四年。而且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像這樣念佛走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佛三年到四年的很多很多。

  所以有些人常常來問我,他們是不是壽命剛剛好就到了?這個不一定,確實不一定,也許他的壽命活到七老八十的,為什麼學了三年就走了?他到這個時候有能力走,他壽命不要了,他在這世間受苦沒有意義;一般人是你受這苦你走不掉,你沒有能力走。他已經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早走?何必還在這世間留戀?沒有這個必要。所以功夫成就的人,除了有特別的因緣,特別的願望,否則的話,沒有不願意走的。特別的因緣、特別的願望,就是度眾生,他與眾有緣,自己有能力走,隨時可以走,這個自己得自在,以多餘的時間幫助別人。還有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還當面向阿彌陀佛告假的,這個有。你們看《楞嚴經》的註解,《楞嚴正脈》就交光法師,他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向阿彌陀佛告假告三年,什麼原因?他說《楞嚴經》自古以來註解都不太圓滿,我要給《楞嚴經》作一部註解然後我才走。阿彌陀佛就答應了。諸位想想看,這多自在!所以從淨入門,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門是最容易的。這個經教懂不懂沒關係,只要相信因果,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身心世界能放下的盡量放下,你牽掛愈少,你的功夫愈得力。這是生死大事,這真是一了百了。

  倓老還講到過去在東北,他在那邊建了一個道場極樂寺,那時候辦了個學校,校長是個在家居士,也是預知時至往生的,這都是念佛的。另外還有一段聽得不太清楚,他這個錄的時候前面一段漏掉,只錄到最後的幾句話,也是一個不知道是在家、還是出家的,大概字寫得不錯,常常寫對子、寫字送給人。他在走的那一天,他有一個侍候他的人,他就告訴他:你明天也不必替我準備飯菜,不必替我燒飯,我寫幾個字留著給你做紀念。寫完之後,他盤腿一坐,坐著走了,也是個念佛的。所以說明許許多多都是念佛一生成就的。他這個錄音帶應當要流通,分量雖然不多,講得很詳細、很透徹,而且都是親眼見、親耳聽的事實,非常的感動人。

  底下有一段在第十五頁,講到儒家的「格物致知」,古人有許多把格物的意思搞錯,如果像程子所講格物的意義,那的確聖人也做不到。可是司馬光講格物的意思,跟印光法師講的是一樣的,這就有意義。司馬光說格物,物就是心中的物欲,五欲六塵,格就是格鬥的意思,這也是儒家所講的「克己復禮」,這個意思相當。格殺心中的五欲六塵,司馬光是這個解釋法,如果這種解釋法,那的確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斷煩惱,斷見思煩惱。所以司馬光這種說法,與佛經裡面所講的斷煩惱障、斷所知障,完全相應。是不是司馬光用佛經的方法來解釋,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司馬光是虔誠的佛教徒,也許從經典裡面得到的靈感,他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而且與《大學》的三綱八目,跟我們佛法講的,基本修學的理論、方法完全相應,所以我以為他的見解看法是很正確。「誠意正心」,跟佛門裡面講的菩提心完全相當,《大乘起信論》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叫菩提心。直心是菩提心的本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自己的享受,大悲心是他受用,所以它有體有用。而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跟佛法講的這個,的確意思是一樣,誠意就是本體,正心就是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要正,不能有邪,所以它是把自受用、他受用合成一個叫正心。

  佛法講得詳細,把這作用分成兩部分,一個是自己的享受,一個是給別人的享受。所以自己的享受,心要清淨就是正,對別人要慈悲就是正。如何才能夠達到誠意正心?前面一定要「格物致知」,這個跟佛法講的也完全相同。佛法講怎樣才能叫菩提心現前?前面必須去兩種障礙,一個是破煩惱障就是格物,一個是破所知障就是致知,所以意思確實相同。也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他們在理論基礎上,居然說得這麼樣的接近,可以說完全一致,真正是不容易。所以諸位要是把《華嚴經》熟讀,再去熟讀「四書」,「四書」就很像《華嚴經》,《華嚴》有理論、有方法、還有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表演做給我們看。「四書」也是如此,《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表演。《論語》是孔老夫子把學庸的理論、方法,在一生當中、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孟子也是如此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孔夫子代表聖人,孟子代表賢人,你看聖賢怎麼樣把學庸的道理,實現在我們生活當中,完全變成生活化。《華嚴》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就是如此。所以學佛諸位要曉得,佛法絕大部分是在家的,五十三個善知識,出家人只有五個,其餘統統是在家,各行各業都有,男女老少統統都有。是把整個大乘佛法生活化,這才帶給我們真正究竟圓滿的人生。所以格物致知決定不能錯解這個意思。我們把十五頁這幾行念一念,十五頁第三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

  【不知正心誠意。必由致知格物而來。】

  這個底下就是一般過去人錯解了的意思:

  【彼以致知為推極吾之知識。以格物為窮盡天下事物之理。】

  這解釋就程子的說法,二程的說法。

  【而不知物乃心中私欲。】

  把『格物致知』的「物」,看作『心中私欲』,我們在古書裡面第一個看到這個註解的,好像是司馬光。

  【因有私欲障庇自心。故本具真知。無由顯現。能格除私欲。則其本具之真知自顯。真知顯。而即意誠心正矣。正心誠意。雖愚夫愚婦一字不識者。亦做得到。】

  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佛教裡面,有許多有了不起成就的人,不識字的、沒念過書的,像人所周知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沒念過書的、不識字的。剛才講的,諦閑老法師念佛往生的徒弟,也是沒念過書、不識字的,他們真正做到了『正心誠意』,用這個態度來念佛,所以三年的功夫他就行了。在古時候,湖南潭州的黃打鐵,他也是念三年,過去我跟諸位講過,他也是站著走的,預知時至站著走的。所以現在湖南潭州這一帶,念佛的人很多,都是受他的影響。因為大家看到他的,他那個小店鋪就在街上,走的時候大家看到他走的,這個一點都不假。這個人也是不認識字,走的時候他還說一首偈,沒念過書的,一生做苦工的鐵匠。所以像這樣的人多!

  我在民國五十七年,在佛光山第一屆夏令營,我在那裡講唯識,佛光山正在建築當中,有一個工人跟我講台南將軍鄉,他是將軍鄉人,他的鄰居有個老太婆也是念佛念了三年,站著走的。這站著走的人不少!他告訴我,這老太婆是他們鄰居,心地非常的善良,但是她神佛不分,到處去拜拜,去燒香拜拜求福。三年前她娶了個媳婦,媳婦懂得一點佛法,修淨土念佛的,勸她不要到處亂拜,在家裡老老實實念佛,求生西方。這個老太婆很有善根,她就能接受、就相信,就老老實實在家念佛,念了三年她念成功了,她也是預知時至。所以諸位曉得,我們人生不僅只有這一世,我們有過去世,也有來世。所以一定要覺悟,要往後世久遠去著想、去打算,眼前固然重要,可是後來更要緊、更重要。這個法門人人可以做得到,人人都能成功。在十五頁末後兩行裡面,他老人家提到孔老夫子,在這當中看起,這個末後兩行:

  【孔子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憂】

  這就叫修行,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就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叫修行。行為在佛法裡面是用三大綱領來統攝,叫三業,第一個是身體的造作,叫身業行為,身體造作;第二個是言語,叫口的行為,口業;第三個是心裡面的念頭,起心動念叫意業。所以用身語意可以說把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包括,一個也不會漏掉。我們身語意造作有錯鋘,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諸位一定要懂得,修行這兩個字真正的定義,而不只是說每天去念經、拜佛,這個叫修行,你要這樣子看法,這修行兩個字未免意思太窄小、太狹小。如果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每天沒有念經,也沒有拜佛,你能把你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一一反省,都修正過來,你是個真正修行人。而每天吃齋念佛心裡面打妄想,跟前面所講的常常要佔別人便宜,不肯吃虧的,那不是修行人。為什麼?你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你從來沒有修正過來,你那個吃齋念佛也不是修行,與修行不相干,所以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孔老夫子就是個真正修行人,他怕他自己有過失不能改正過來之『為憂』,他憂慮的是這個,不憂別的,憂慮自己的過失沒有改正過來。

  【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

  聖人尚且如此,我們怎麼能不講求修行?這些地方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他講這篇文裡頭提到宋儒,當年一昧的想死後在文廟裡面立一個牌位,而極力的毀謗佛法,尤其是撥無因果,這個流毒對後世讀書人影響很大。甚至於今天世間災難的根源,與那些人也脫不了關係,它這裡頭說這個道理說得很多。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反省的,這都是心胸狹窄。其實這些人都讀佛經,而且都參過禪,二程參過禪,朱熹也參過禪,而且還有相當的功夫,就是私心放不下。既然參禪為什麼還落到這個地步?參禪人到後來走上岔路的很多。像諦閑法師的那個徒弟參禪的,一念之差,最後去做土地公去了,土地公是鬼道裡面福德鬼,落到三惡道去了,像他們這些人也不例外。

  過去我聽朱鏡宙老居士跟我說,這個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的岳丈、岳父就章太炎,我想一般許多同修都知道,這是民國初年國學大師,在中國學術界裡面非常有名的、了不起的一個人。章太炎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做過幾個月,好像是代理。東嶽大帝是鬼王管五個省,鬼王比閻羅王小一點,閻羅王管全國,他管五個省。判官就像祕書長一樣地位很高,除了東嶽大帝那個地位就是他,他大概是代理。他這個事情,好像是在袁世凱曾經把他關過一個多月的監牢獄,出來之後不久他遇到這個事情。袁世凱為什麼把章太炎抓到那裡去坐牢?就是章太炎不肯罵袁世凱,不肯罵他,把他抓去坐監牢去。為什麼不肯罵?他說這個人不值得罵,就完了,袁世凱氣死了。罵你是對你好,你值得罵,還有資格挨罵,到沒有資格挨罵那就完了。袁世凱非常生氣,關他一個月還是不罵,就是不罵袁世凱,到最後沒法子,他又沒什麼重大的罪名,放出來了。放出來沒多久,他說這件事起因,有一天晚上將睡覺的時候,他就看到有兩個人抬著轎子來迎接他,拿著好像請帖一樣。章太炎是個學佛的,他就跟著小鬼去了,去了以後見到東嶽大帝,要他代理一下判官,以後每天晚上都去。所以搞得他很疲勞,日夜不能休息,白天他因為要辦公有他的事情,晚上到陰曹地府去辦公,每天都去。他遇到一些事情,就是比較好的知己的朋友,也跟他們說,昨天晚上處理一些什麼事情。

  根據他所看到的,他說在陰間中國人、外國人都有,好像言語都通的,生活跟世間人差不多。但是就是看不到太陽,就始終好像是陰天一樣,有雲霧遮著,太陽、月亮、星星都見不到,只看到是雲霧,陰天。而且看到古時候的人,他見到有漢朝時候的人,鬼道年歲都很大,老鬼。有唐朝的、宋朝的,有些因為常常念這些文章,念他們的文章,見到這個人還在餓鬼道,餓鬼道的壽命長,這跟佛經講的相應。佛經裡面講的鬼道壽命,差不多是一千歲,但是壽命計算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餓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所以祭鬼神,你看祭土地、城隍初一、十五去拜拜,那就是正好,他一天中午吃一餐飯,晚上也吃飯!十五就是他的中午,三十是他的晚上,就是他們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所以鬼道壽命很長。他看到過漢朝以來的,都見到過很多有學問的名人,歷史有名的人都在鬼道。他那個故事很多,好像朱老居士他寫的一些著作裡頭,常常也引用到。這個事情都是真實的事情,我們決定不能把它當作一般寓言來看,那就錯了,那都是事實。下面它有一段正好老法師講開示的時候,在中國綏遠那邊有戰爭、有些災難。他們在上海做護國息災法會,也是在那裡捐款去賑災、去救災。所以老和尚也在法會裡面,把這個事情向大家宣布。這個在十六頁倒數第三行:

  【因果昭彰。絲毫不爽。若己身有災。無人為助。果能稱念聖號。】

  或者是念觀世音菩薩,或者是念阿彌陀佛都非常之好。

  【亦定蒙佛菩薩冥加祐護。余是一貧僧。素無積蓄。凡在家弟子有所播施。皆用以印刷經書。今挪出一千元。以為援綏之唱。蓋惟能賑人災。方能息己之災。】

  我們只念這個幾句。這老和尚一生都過最清苦的生活,你要說他沒有錢,他的錢比任何人都多。皈依弟子有幾百萬人,在全中國有幾百萬人,所以皈依弟子送給他的錢這數字太大太大了。他幹什麼用?他在蘇州辦了一個弘化社,專門印送佛書。在那個時候這個印刷廠是用鉛字排版的,所以在成本、工資上,這個機械比現在都要高得很多。他那個印刷可以說在當時是第一流的,我們今天看到弘化社這個本子非常之好,這是善本書,字清楚,版排得好看,印得也好,裝訂也好,紙張也好。他完全拿去做這個事情,自己從來沒有把信徒供養的錢,拿來自己享受過,沒有。還是穿這個舊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一生沒享過福。而且我在台灣聽說,有年歲大的人曾經見過老法師,跟老法師在一塊吃過飯的,他老人家吃飯的時候,吃完了把那個碗用舌頭舔得乾乾淨淨。如果別人跟他同桌,有吃飯碗裡頭還剩著一粒米的時候,他筷子一放下馬上就要罵人:你有好大的福報你糟蹋糧食?就要教訓人。所以他惜福,生活節儉,所有一切供養全都拿來做好事,他一生所修的完全是在用印經布施,弘揚佛法,用這個方法來弘揚佛法。

  所以現在達拉斯佛教會,我也是勉勵你們同修學印光法師,向這個方向來發展。可是我們現在流通的這些經書都是過去的,而且多半文言文寫的。所以現在在此地就是我們華僑當中,美國人就更不必說了,很不容易接受。希望你們同修們發心,把它翻譯成白話文、翻成英文。翻的時候不必整部東西來翻,翻大意,我們不翻經,我們翻大意。翻經你們自己也不敢翻,古人說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你要把經翻錯,你這個因果可背大了,給你說吧,這個事情麻煩大。我們不翻經,我們講大意這個決定沒有錯誤,就是什麼?把這部經介紹給別人,這個經的大致內容是什麼,寫一篇文章介紹給別人。如果人家看到你這個介紹了,好像這說明書一樣,他有興趣了,就鼓勵他來研究這部經,用這個方式。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學什麼?就是學弘一大師《晚晴集》那個方法,你們看他的《晚晴集》,就等於格言一樣。這格言內容全部是佛經,佛經裡面好的句字,教人做人做事的,與我們現代生活有切身利益的這些句字,節錄下來把它翻成英文,我想這個好翻,譬如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就翻這兩句。不必翻全經,哪幾句意思你看得很明白、看得很很清楚,你就翻這幾句,把它列成一條一條的,這個樣子翻法。

  你要是一個星期翻二、三條,將來有一年、兩年就集成一本書,像這樣的小冊子對外國人非常實用。今天教人去讀一本經很困難,從頭到尾念一篇,他覺得很痛苦。如果把這部經裡面重要的,好的東西摘錄個十條、五條,他一看很歡喜,很容易接受,用這種方法來流通法寶。佛書、善書都可以合在一起,這個印小冊子,希望每年能夠印一冊,諸位從現在開始來做,只要你們肯做,印刷、流通我負責。我過去跟李老師,李老師常常勸我要我學印光法師,別的沒學會,學這個把大家供養的錢拿去印經,這條學會了,這條我做到。所以你們只要肯寫,做版、印刷、流通我負責任,你們的功德就無量無邊,希望達拉斯同修們集體來做。這不必是個人的,集體來做、每個人都寫,每個人都來翻譯幾句。每個星期你們最好聚集在一起,研究討論一下,把每個人翻譯的大家都來看看,來斟酌一下,看這語句、意思有沒有錯誤,就是翻的叫外國人看的時候,他的意思會不會體會錯了。如果意思能夠達到,叫人家看到懂得,不會錯會意思就可以。所以文字之美那是另一樁事情,首先求詞能達意就好,沒有錯誤就好。如果再能夠把這個詞句美化當然是更好,所以最低限度我們要做到達意。這佛教的機構對於整個美國,就有很大的貢獻,就很有意義。後面大致上,也是講這個因果果報的事實,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無非是勸勉我們要修福、要能布施。我們看末後幾行,在第十八頁第四行底下看起:

  【甚望大家大發信心。】

  這是大師對我們懇切的期望,希望我們要『發信心』。

  【秉乾為大父。坤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與之仁。凡在天地間者。皆愛憐之。護育之。視之如己。】

  這樣的心就是佛心,這就是菩薩行,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存心,你就叫菩薩,能夠看別人跟自己一樣。

  【更能以因果報應。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勸化之。倘盡人能實行此。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矣。】

  自自然然消災免難。我記得曾經有一個人見到印光法師,向他老人家請教,就是怎麼樣消災?大概他的災難恐怕不少,請教老和尚,什麼方法能夠消災免難?老和尚跟他講這個太容易,這不難,就叫他相信『因果報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災難就消了。問題是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做?真相信、真肯做,這一切災難沒有消不掉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