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二十四集)  2003/6/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24

  諸位同學,請看下面一個單元,「正示行者持名號以立行」,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再接著看: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一段經文教我們修行的方法,我們把它分成九個段落,分成九個中段,一個大段分成九個中段。這一段當中非常重要!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知道了,怎樣才能往生?在這段經文裡頭告訴我們持名念佛的方法。首先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必須具足。我們第一段裡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不得生者,善根、福德力薄」。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說,善根是「菩提正道」、是「親因」,「二乘人少」,不是說沒有,少。少了,它就力量薄不起作用。「福德」,布施、持戒以及一切助道法,這是屬於助緣,「人天少」,於是力也就薄了,力量就薄,因此不能往生。往生要善根福德因緣多(少的反面就是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看小註裡頭說,「二乘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這是講二乘人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求,他也沒有辦法去,條件不具足。「人天(遇到大乘了)雖修六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得無漏,故福德少」。這兩種「皆不得生淨土」。善根、福德,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是這樣跟我們講的。

  我在平常勸導大眾修學念佛法門,我講的就比較簡單,大家容易懂。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善根是對於這個法門能信、能解,我說這是善根;能願、能行這個人有福,肯發願求生淨土,肯念阿彌陀佛依教奉行,這人有福。我這個說法簡單,大家好懂。換句話說,你遇到這個法門,因緣(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你因緣具足,你遇到了。遇到之後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能信、能解;你讀經明白了,或者聽講聽懂了,這是你有善根。明白了、聽懂了,真的就發願。兩個世界一比較,極樂世界太殊勝,我們這個地方人天樂,樂個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試問問,你能享幾天?時間太短了。

  我們一般人,學佛的人,很少人生在富貴家庭,換句話說,大多中等以下的家庭。年輕的時候苦頭吃足了,總是勤苦發憤,到中年生活才慢慢的富裕。真正能夠到享受五欲六塵之樂,總得三十歲以後,我們看很多很多人差不多都四十歲的樣子。四十歲你能享多少年?算你能活到七十歲,三十年。你真正能享受,那你是真有福報,你能夠享受三十年。可是你三十年享福當中,你要不要付出代價?福不好享,古往今來,哪一個享福的人不付出嚴重的代價?精神、體力、時間,細心盤算一下,得不償失!所以確確實實比不上(這不是現在,從前古時候)出家人隱居在深山裡面,那叫真有福報,他享清福,他的身、心都沒有負擔。

  你看看現在人在這個社會上,有地位、有權勢、有財富,他的身體有沈重的壓力。每天他有專門的醫生、護士,每天都要調理。精神的壓力更嚴重,為什麼?患得患失。那個福報你說你給我,我不願意接受,為什麼?負擔太重!我見過很多。所以,你要仔細冷靜觀察,你才知道什麼叫享福。身心沒有事,我常說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真是有福報。世間這些大福報的人,他做的事情不見得是他歡喜的,不歡喜他得要做,他不能不做。自己真正喜歡讀的書沒有時間讀,他每天要看許許多多應酬的這些文字,他工作裡面必須要看的這些文件,哪有時間!

  所以,古時候的讀書人,書念得很好,真的明理了,他不做事,隱居!諸葛亮,諸位曉得,確實有德行、有學問,不願意出來做事,在鄉下隱居種田。自己種田,一些好朋友在一起,閒暇的時候遊山玩水,其樂無窮。碰到劉備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盛情難卻,不能不出來,這一出來之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一個讀書人的義氣,我不答應你那就罷了,答應你,我一定要盡忠職守。

  什麼叫做福報?善根、福德,我們真的要搞清楚。在佛法裡面,尤其是在淨宗裡頭,什麼是最大的福報?念佛堂念佛是最大的福報,講堂聽經是增長善根。小小道場有兩個堂口,一個講堂,一個念佛堂,不可思議!我們能不能覺悟?覺知!你能不能覺悟?你能不能曉得?要想道業成就,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能離開道場,功夫決定不能間斷。早年慧遠大師,這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在廬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都是一心真正立志,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百二十三個人。建一個念佛堂,外面有條小溪叫虎溪,他們就以虎溪為界線,決定不過這個小溪。大家嚴格遵守,各個成就。

  外面一走動,心就亂了,功夫就打斷,你什麼時候能成就?這裡有人啟請,那裡有人啟請,好像法緣挺盛。沒錯,法緣是很盛,外表上看到很盛,實際上,這是衰相,這不是盛相。為什麼?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算什麼法緣殊勝?我們道場的成就,是這個道場有多少人往生,以這個為成就,不是以這個道場多熱鬧,香火鼎盛,不是說這個。這個道場有幾個人開悟、有幾個人得禪定、有幾個明心見性、有幾個往生了,這是真正成就。而這些成就裡面,以往生為第一成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如下下品往生,這個經就是證據。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華嚴經》裡面是圓教初住菩薩。念佛往生縱然下下品往生,他是阿惟越致菩薩,圓教初住菩薩要跟他相比差一大截。阿鞞跋致,祖師大德沒有兩個講法,都一致,七地以上。就算七地,圓教初住到七地當中差多少位次?三賢三十個位次,七地七個位次;換句話說,當中相差三十六個階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相比,相差三十六個位次!所以,念佛往生是第一殊勝。祖師大德,蕅益大師註這個《要解》,看看這個世間人、修行人非常感嘆,這樣殊勝的法門,遇到了的時候,善根少、福德少。善根少是什麼?半信半疑。福德少的時候,不肯真修,修行是玩票,並不是認真。這樣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去不了。這一生去不了,肯定還要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苦頭有得受。

  不要說別的,單講冤冤相報,這個事情就麻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跟多少眾生結了冤仇,你曉不曉得?你踩死一隻螞蟻,你殺一隻蟑螂都是在跟牠結仇,要命的!人與人之間的過節不算,你單單跟那些動物怎麼得了!你吃的這些動物的肉,大乘經上佛講的不是假話,你這一生吃牠半斤,你來世要還牠八兩。我們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不曉得吃了多少!學佛之後才知道這樁事情,不敢吃肉了,採取素食,把肉食斷了。常常放生,贖罪!過去愚昧無知,殺害這麼多眾生。

  所以有意無意給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動物,結了多少冤仇!唯一的方法,就是這一生當中真的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往昔今生所有一切冤親債主,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之後,我再回頭度你們成佛。真正來還願、來報恩!從今爾後,不再有惡念,不再有惡行,也不再有惡的言語,身語意三業純善、純淨。世間人追求真、善、美、慧,盡善盡美,在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落實、真正實現了。我們看第二小段。

  「惟以信願」,持名念佛,這叫三資糧,信願行,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善根、福德、因緣怎麼個修法?蕅益大師在這裡說得好,「真信」,一點都沒有懷疑;「切願」,真實的願,懇切的願望。真信切願,自自然然就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你還有放不下,你的信不真,你的願不切。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決定不間斷,願懇切就不夾雜,信堅固就不懷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執持名號不間斷,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的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念佛的方法。

  他怎麼念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蕅益大師在此地講的信願持名,跟大勢至菩薩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攝六根,這裡面就包括了信、願,你要不信,你要沒有願,你的六根一天到晚都在六塵境界裡面奔逸,你不會回頭。現在真信淨土、真願往生,親近彌陀,我們的心收回來了,六根不再攀緣外頭六塵境界,放下了。放下不是說眼不看、耳不聽了,六根還是起作用,見聞覺知,但是怎麼樣?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眼不染色塵,耳不染聲塵,鼻不染香塵,舌不染味塵,一切統統隨緣。什麼都好,不再有任何計較,好,很好;不好,也很好。

  早年弘一大師在南洋,他跟廣洽法師是好朋友、老同參。到新加坡就住廣洽法師的薝蔔院,道場不大,我們去過。我聽新加坡的同修告訴我,他說弘一大師一點架子都沒有,與人相處非常隨和。吃東西,給他什麼都好吃。菜太鹹了,他說沒關係沒關係,鹹有鹹的味道;太淡了,也沒關係,淡有淡的味道,什麼都好,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當然主人、接待的人總是盡心盡力的來照顧法師,看看法師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而法師一切隨緣、一切隨便,什麼都好,你們怎麼方便,我就歡喜,一絲毫不給人添麻煩。法師心在道,這個世間已經放下了,一心在淨土。

  我們知道弘一大師專修淨土,他所依的不是《彌陀經》,也不是《無量壽經》,他每天課誦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是我們五經一論,淨宗就這麼六門課,他是專修《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他能夠背誦,早晚課都念《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念佛,信願持名,念佛就是淨念相繼。念的時候是用清淨心念,清淨心當然不能有任何夾雜,夾雜,你的心不清淨;也不能有懷疑,懷疑心也不清淨。所以「淨」字裡面就是不夾雜、不懷疑。相繼就是不中斷,這個地方講的「執持」,持是保持不中斷;執就是執著,就是執著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都不要,都放棄了。

  這樣念佛,「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為什麼?戒、定、慧都在其中。這一句阿彌陀佛戒定慧同時具足,一聲裡面圓滿,不可思議!戒是什麼?防非止惡,小乘戒。你一心念佛的時候,你心裡頭一個惡念都沒有,也不會有惡的行為,這就防非止惡。大乘法裡面,眾善奉行,念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們想想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不是具足?這戒學!這一句佛號裡頭戒圓滿,大小乘戒統統在裡頭。念佛的時候心清淨,一心不亂,心清淨!清淨是定。佛號,或是六個字或是四個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那是什麼?那是慧!那是根本智。所以,這一句佛號,戒、定、慧三學就統統具足、統統圓滿,這怎麼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我們要曉得,一心稱念。

  下面說了,縱然你不能一心,散心,「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一心稱念還得了嗎?《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向專念」,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專念,福德不可思量!這裡講的散心,不是講散亂心。散亂心念佛,福德當然也不可思量,古大德給我們講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散亂心。散亂心是什麼?心裡面打妄想,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打妄想,這個不行。

  此地這個散心,不是一心,但是也不打妄想,也沒有妄想,這叫散心。或者是你的精神意志沒有辦法集中,念佛的時候怎麼辦?想阿彌陀佛的佛像,想像,加觀想在裡頭;想蓮花,這都是辦法(你不想不行!不想就有妄想來);想佛的白毫、毫光,都行。這是心力不能集中,用這個方法。這樣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思量。當然最好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難,太難太難了!所以《無量壽經》講的是「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行!

  第三個小段「顯示正行持名三要」,這一段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念佛怎麼個念法?三要就是信、願、行,往生極樂世界三個重要的條件,古人說三資糧;現在講資糧沒有人懂,現在人講條件,三個條件。首先講信、願,「信願具足」,信、願這兩個條件具足;第三個,「執持名號」,這是行。三個條件這個地方用了八個字,果然這八個字你統統有了,「信願具足,執持名號」,你現在就不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已經報名註冊,現在雖然還沒有去,等於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簽證你已經拿到了,你隨時可以去。你就不是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裡頭的凡夫,你是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之一。

  信願具足,下面有解釋,「常修二課時,精進結七時」。這個修學方法不能間斷,平常早晚課,早晚課統統念佛。一般做早晚課都要念一卷《彌陀經》,念讚佛偈,再念佛號。為什麼要念一卷經,念讚佛偈?攝心,就是都攝六根,用意在此地,你才能做到一向專念。甚至於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課,前面還有香讚,香讚、念經、念讚佛偈都是定心的;換句話說,這是念佛之前的預備功夫,收心。如果這心是定的,二六時中都不散亂,都沒有妄想,前面這些都不需要了;香讚、念經、唱讚佛偈都不需要。這種人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人很多。即使加上香讚、加上念經、再唱讚佛偈,念阿彌陀佛還是打妄想,這就沒法子了,意志還不集中。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念佛不是容易事情,不要小看了!所以精進佛七是好辦法。

  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精進佛七有實際上的困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打佛七,可能我們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見過,我是聽老師告訴我,李老師以前常常給我們講佛七。精進佛七,李老師給我講,在一塊共修的人決定不能超過十個人,這是精進佛七。為什麼?十個人以上,主七師沒有辦法照顧,他照顧不過來。所以打佛七,參加佛七的人功夫能不能成就,主七師最重要。

  什麼人能夠主七?那都是念佛堂的過來人,不但儀規熟悉,每個人念佛的狀況他都知道。所以他在念佛堂不但要時時刻刻提醒大家,而且還要督促,還要防止魔障,精進佛七魔障多。李老師告訴我,他在台灣三十八年,精進佛七只打過兩次,以後再不敢打了。我問他為什麼?出了事情,就是出了魔障。只要有一個人出魔障,麻煩大了,他差不多要用十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把這個人才調好、調回來,很辛苦。

  我們一般看到這個佛七是佛七法會,不是真修。真修就會有魔障,不是真修,魔都不理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無需要障礙的,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反正有一天他報復你。你真修、真幹,要想出六道輪迴,他在旁邊著急了,你欠我命,命還沒償;你欠我債,債還沒有還,你想走,他來了。他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是玩票的,你走不了,他在旁邊笑笑,理都不理你。

  所以這個佛七念佛,都是差不多念佛有相當功夫,對於淨宗的道理也要有相當的了解,相當的認識,自己真正發願,一心念佛。這個念佛在念佛堂裡面能看得出來,他老實、規矩、守法,他對人謙虛、恭敬,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真正念佛人。妄念多、分別多,雜心閒話,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參加佛七,就是普通佛七,心都清淨,決定沒有雜心閒話。念佛堂念佛,出了念佛堂還是念佛,功夫不間斷。下面講「可依《西方確指》辦法,示無朽節」,這一節的文可以參考。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後面這一小段,「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善中善,福中福」,這個前面意思都曾經說過了。「善中善,發菩提心,具足五種菩提心」。這五種菩提心是《大智度論》上說的,說有五種菩提心。第一種「發心菩提」。我們現在信願持名,發心求出三界,求生淨土,自度度他,叫發心菩提。這人剛剛發心,覺悟了。

  第二種叫「伏心菩提」。伏心,伏就是降伏,心就是心裡面的雜念、妄念。我們執持名號一心念佛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起了,這個時候精神意志完全集中,能夠把煩惱伏住。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是覺悟的意思,能把煩惱伏住,是覺悟了。

  第三種叫「明心菩提」。層次愈來愈高,明心菩提裡面有慧了。伏心是定,用念佛的方法把煩惱伏住,伏久了就生智慧,智慧慢慢開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你念的佛號跟念佛號的心與自性覺相應。自性覺很難懂,與自性彌陀相應。或者說的更清楚、更明瞭一點,大家更好懂,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這個好懂,這是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阿彌陀佛的心願為自己的心願,以阿彌陀佛的解行為自己的解行,這明心菩提。

  第四個叫「出到菩提」。這恐怕我們這一生當中很難做到。為什麼?出到菩提是證果了,《無量壽經》上講的一、二、三忍,要是依大乘經裡面常常講的,是地上菩薩的境界。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是《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柔順忍是四地、五地、六地;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出到菩提!所以我們念佛的功夫,實在講,能到明心菩提就很不錯了!明心菩提是事一心不亂。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是功夫成片,就能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到明心菩提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出到菩提是實報莊嚴土,那不是普通人。

  最後一個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佛果,成佛了。所以菩提有這五種,我們應當要曉得。

  具足五種菩提心,這個五種是有階段的,至少我們在五種裡面得一種,得最下面的一種,發心菩提。真正有心出離三界,對於三界六道搞清楚了,不能再住了,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我能夠往生,我就有能力度六道裡面跟我有緣的人,大乘經上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跟我有緣的,就是有恩、有怨、有債務關係的,討債還債的,跟我有緣的。平常我們要歡喜跟人結緣,陌生人跟他打個招呼笑笑,都是有緣了,不能不理,不理就沒有緣。

  像這兩天我聽到,他們拿了很多資料來給我看。台灣有很多小學生在做實驗,以善意、以惡意對待一個植物,一個物品,看它的變化。你以善意是有緣,以惡意也有緣,不理它就沒有緣。一定要有緣,廣結法緣!到自己往生之後,不必到佛的果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知道那個地方學一天都不得了!我們人間學一萬年也抵不到人家學一天。你看人家一天能夠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每一尊佛給他說一句法就不得了了,那個分量就超過我們《大藏經》,還得了嗎?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在那個地方所起的作用,跟明心見性的人好像差不多。你有很高的理解力、有記憶力,天天在那個地方薰習,那還得了!薰習個幾天,你倒駕慈航回頭來度眾生綽綽有餘,你的智慧、福德、善巧方便沒有人能跟你相比。當然在極樂世界住的時間愈長,你的智慧德能愈高,進步太快。

  「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這都有證據的,佛說的。「福中之福,具足萬德,一心念佛,百行齊修」。一修一切修,這個百不是數字,代表圓滿。一個法門修,一切法門都在這一門之中,不能小看一門,門門如是。《華嚴經》上講的,我們都能記得很清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修行法門上亦如是。我們修行取一個法門,這一個法門裡頭具足一切法門,一切法門融入我這一個法門。念佛法門具足一切法門,諸位只要看《普賢行願品》德雲比丘這一章你就看到了(《四十華嚴》是「吉祥雲章」)。

  吉祥雲比丘跟善財童子講念佛法門,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是表法的,密宗裡面的大圓滿;密宗是用十六、用二十一代表大圓滿,這一門具足一切法門。一即一切,這個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是任一。任何一門都具足一切門,就是參禪,參禪也具足一切門,也有念佛法門在裡頭;持戒也包含一切門,禪、淨也在裡頭,密也在裡頭,決定不會少掉一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經也是如此,這一部經具足一切經,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是圓融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為什麼無礙?都是從真如自性裡面流出來的,真如自性法爾如是。真如自性永遠是圓融的,永遠是圓滿的,決定沒有說真如自性變現出來的東西,哪個東西有缺陷,沒有。這裡頭實在講只有迷、悟,迷了,好像有缺陷,實際上它並沒有缺陷。是你自己迷了,性德從來沒有欠缺過,這個道理要懂!然後你才真正相信,這一句佛號裡頭「具足萬德」,這個「萬」也不是數字,圓滿的性德。

  「經云,聞無量壽佛名(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一心誦持,此人當得無量之福」。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福報?對,沒錯。那我念怎麼還沒有福報?「一心」,你沒有一心,你要一心念,你的福報就不得了了!你不是一心。所以你看看,具足萬德也是一心念佛,得無量福還是一心念佛,一心不容易!一心是真正做到了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叫一心。佛號,口裡面有間斷,意地裡頭沒有間斷。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是什麼?念是心上有,「今心」,現在這個心,現在心上真有,這叫念佛。口念,心上沒有,心裡還打妄想,這不叫念佛,那真的叫「口念彌陀心散亂」,你心上沒有。

  前面講的「散心稱名」,散心是口裡有佛,念佛,心裡面或有或無這叫散亂。有的時候想佛,有的時候打妄想,想別的東西去了,這叫散心。散亂心是什麼?口裡有佛,心裡頭完全打妄想,那是一點效果都沒有。這是把念佛的竅門給我們說出來了。信、願、行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一句佛號具足這三個條件,這樣念佛能往生。底下一段說:

  「善男女者(善男子、善女人),不論在家出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這個包括範圍大了。六趣是六道,四生是講生態,胎、卵、濕、化,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把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統統都包括了。「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這個不容易!這是說明三途六道裡頭所有眾生,我們當然在其中。頭一個就是講善男女者,這是人道裡頭的善男人、善女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不論你是什麼身分,不論你現在過的什麼日子,乃至於包括六道裡頭所有一切眾生,只要你有緣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那就是你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他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一定。為什麼?往生要具足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單單有善根沒有福德,不能往生!善根成熟,這裡面還有厚薄,就是前面講的少善根。他善根是成熟了,但是少,不多;他能信,信的不深;他也有願,願不切,這世間一切他放不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尤其是家親眷屬,親情,有一樁放不下都是障礙。為什麼放不下?善根不夠深,福德不夠厚。所以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緣要多!這個因緣之多,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有兩條,一個是「請轉法輪」,另外一個是「請佛住世」,第六願跟第七願,這兩條是多因緣。所以為什麼經論裡頭常常教導我們、提醒我們親近善知識,這是多因緣。親近善知識,我們的善根福德少都不怕,為什麼?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會把我們的善根福德提昇。你天天接受教導,天天跟大眾在一起薰修,進步好快。縱然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沒有因緣不容易成就。為什麼?你不常聽法,沒有人跟你在一起共修,你會受到環境影響。自自然然有一些親朋好友天天陪著你玩。最普通的打麻將、跳舞,喜歡看戲的,現在還有喜歡打球的,許許多多所謂是活動、聚會活動,你參加那些去了。那些跟你的善根、福德完全不相干,你的世緣太濃了,決定障道!障礙你這一生不能往生。

  所以普賢菩薩這個十願是無量行願,提十個綱領,「請轉法輪」重要!請轉法輪是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使我們大家覺悟過來。請善知識長住在這個地方,這一個地方有福報。佛法裡頭常說,我們不能不信,真正善知識、真正修行人、有道心的人,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少災少難。

  古時候中國、印度人都懂得「善人國之寶」。天台大師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就是智者大師,那是中國、日本都傳言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此話要是當真,那智者大師的話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話。他跟我們講「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你看他多尊重!你這個經典講得很透徹,沒有講錯,完全講得是佛的意思,你自己沒有完全做到。你能指導人,人家照你這個去做會有成就,所謂是(中國人也有這個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就是學生跟一個好老師學,好老師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老師教的是正確的,他自己沒有能夠完全做到,學生做到了,國師!要請他轉法輪,要請他住世。

  如果「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國寶。鳩摩羅什大師當年在世,他是西域丘慈國的國寶。苻堅是秦王,有勢力,聽說西域有這樣一個大智慧的人,他派了呂光率領七萬大軍到丘慈去。苻堅告訴呂光,這一次出兵不為別的,就是把鳩摩羅什大師請到我們秦國來,就這麼一個目的。他要願意讓大師過來,我們立刻就撤兵;他要不願意,那我們就要打仗,為一個人。丘慈國小,敵不過秦國七萬大軍,也非常煩惱。鳩摩羅什大師勸國王,這個仗不能打,打也打不過他,多少人傷亡,還是讓我去好了。丘慈國王才把羅什大師放了,秦國沒有打仗,軍隊撤回來,鳩摩羅什大師是這樣到中國來的。

  中國人知道那是寶,寶,人家不肯放,那怎麼辦?逼著人家非放不可。但是羅什大師到了中國之後,諸位要曉得那個時候是走路,從現在的新疆天山,在天山南麓,走到長安要走好幾個月。回來的時候,呂光到了涼州(就是現在的甘肅),長安傳來訊息,苻堅過世了。苻堅一過世,他就不回長安了。苻秦那時國家發生了政變,大將姚萇在政變當中他做了皇帝,也叫秦,那叫姚秦。姚萇跟呂光他們同樣都是將軍,呂光不服,所以就佔據涼州這個地方,自己稱涼王。鳩摩羅什大師就在西涼又住了多少年。呂光不會用他,等於說把他軟禁在那邊。知道他很有才華、很聰明,也不放他回去,也不把他交到秦國。

  到姚萇死了,呂光也死了,到下一代姚興即位的時候,這才把羅什大師請到長安,那時已經晚年了。所以羅什大師在中國從事譯經工作只有七年,他就圓寂了,那七年的影響不得了。由這裡諸位就能細細體會到,善根,真的是有,雖有,多少不一樣。苻堅、姚萇善根不多,到他兒子繼承王位的時候,姚興就不錯,這是真正有心人。那個時候他的國家很強盛,呂光死了,他的姪子呂隆繼位,國力衰弱敵不過秦國,所以把羅什大師就放了,送到長安。你就看這些人當中都是有善根,多少不一樣,福德大小也有差別。

  羅什當年譯經的那個幾年當中,姚在北方最興旺。真正有智慧,不但有修行,是得道的高僧,真正是國寶!這個我們要懂。如果我們有這個緣分遇到,一定要知道,「請佛住世」。他雖然不是佛,是善知識,我們要請他到我們這個地方來長住,來建道場。長期講經說法,弘法利生。

  過去我們在台灣,李炳南現居士身,台中人有善根、有福德,把他老人家留在台中。他教化那麼多年,台灣南北各地方都知道他,也都想請他,他不去,就住台中。用什麼方法留住?沒有別的,他既不要名,又不要利,所以留他不是名利。是什麼?好學!台中人親近他,真正跟他學習,好學的人那麼多,他就不能走。

  絕對不是為利養,如果要是講利養的話,南北像台北、高雄、台南肯定物質生活比台中要好好幾倍,這肯定的。但是這樣的都市裡面,學習的心情不一樣。佛經上常講的「富貴修道難」,大都會物質生活條件高,大家都在那裡爭名聞利養,都在爭五欲六塵的享受。雖然想學佛,那個學佛的意願、道心跟比較窮苦落後地方的人相比不一樣。所以善知識不是說你怎麼樣招待我好,不是的,多少人真學真幹,這樣才留住他。請佛住世,不是我有什麼好待遇,不是。真正肯學,他就來了,真正肯學,別人請都請不去。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遇到真善知識,怎麼樣留他,絕對不是物質條件,他對這個看得很淡薄,而是有沒有真正跟他學的人!

  真學的人不在多,三個五個、十個八個就不得了了。他在這個地方可以傳道授業,我們世間人所說的香火代代相傳,他要的是這個。縱然有一個人他也不能捨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一人不是普通學佛的人,普通學佛的人他不能成就。那一個人是什麼?那一個人是真正會成就的,這個人不能捨棄!他能傳法。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遇到慧可,一個人,一個人就行了,他的法就傳得下去了。傳到第六代惠能大師,緣成熟了,發揚光大。發揚光大普度眾生,不一定在自己手上,自己沒有緣分,沒有緣是福德不夠,教化眾生是要福德,福德因緣。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無量無邊的福報。因為你請轉法輪,你要曉得這個法師、大德、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講一部經,不管時間短長,緣成熟的,他聽經開悟了,他覺悟、明白了。緣沒有成熟的,善根沒有成熟的,種了善根。多少人得利益!他的利益是怎麼得來的?是你請這個善知識來講經的,你種的這個福就好大好大!你請來的。除這些人之外,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得利益的更多更多,我們肉眼看不到。九法界眾生都得利益,你看這個經上前面講的六趣四生,這還得了嗎?

  如果說把這個善知識留在這個地方,那就是這個地方真的有幾個人真跟他學。不是空口說白話,確確實實這裡頭有幾個人能信、能解、能行,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沒有疑惑,能聽得懂、能理解,真幹,你要請這個善知識在這裡長住,沒有問題,他一定答應你。不僅是成就你這幾個人,目的不在此地,成就大法久住世間。大法久住世間要靠傳人,這個地方確確實實有傳法之人,他將來走了,後頭有人接替。果然有一個人,他都不會放棄。他一定是這個地方有緣、有這個條件,他很樂意住在這邊。如果發現有這樣的人,這個地方沒有條件,外緣不好,他也會把這樣的人勸他跟他一起來學習,這是我們一般講攝受眾生,他不會放棄的。

  當然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因素,師徒也是有緣分,沒有緣不行。老師跟這學生有緣,學生跟老師有緣,這才能有成就。如果老師是個好老師,學生是個好學生,沒有緣,勉強不得。這一樁事情可遇不可求,實在不容易。學生想找一個好老師難!好老師想找一個能傳自己道業的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緣分了。沒有緣分,往往善知識往生之後,就失傳,沒有人傳他的。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很多很多。這怎麼辦?在從前著書。我沒有學生傳我的法,我著書立說,希望用書本傳下去,傳給後來的有緣人。後來有緣的人讀到他的著作,開悟了,甚至於證果了,用這個方法。

  在儒家,孟子傳孔子的法,就是這個方法。孟子那個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他是得到孔子的著作,做孔子私淑弟子,完全依教奉行。他真學成了,學成功了,成為孔子的傳人,孔子跟他兩個人沒有見過面。在我們佛門裡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跟蓮池。蓮池大師比蕅益早,蕅益大師皈依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他讀蓮池大師的著作。現在蓮池大師的著作我們這邊都有,《蓮池大師全集》,現在是精裝四冊。他學蓮池大師,真學成功,成為淨土宗一代祖師,私淑蓮池。古人用這個方法!

  現在科技發達比從前更方便,現在怎麼樣?沒有傳人,可以錄相、可以錄音,把錄相帶、錄音帶流傳下去,等待後人。後來有緣人看到了,從這個裡面學習也能成就。在從前只靠著書、文字。現在有這個工具,方便多了。所以現在是遠程教學,在從前沒有辦法,遠程教學帶給現代人的方便,這個功德不思議。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