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九年早餐開示—興旺不在形式  (共一集)  1999/9/1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20-014-0901

  諸位同學,大家好!佛家常常說,道場的興旺在實質,不在形式。形式上來說,香火盛,信徒多,供養多,這都是屬於形式,這是表面上的興旺,不是實質上的興旺。實質上的興旺,是這個道場有解有行,解門就是有開悟的、有證果的,這是實質上的興旺。內行人他懂得,佛法的修學重實質,而不重形式。我們在《西方確指》這本書裡面看到,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建了一個小道場,同學只有十二個人,常常在一起念佛,十二個人都往生了,這個道場是無比的興旺、無比的殊勝,一個都沒有落空。如果說這個道場人眾很多,幾千人、幾萬人,一個開悟的都沒有,一個證果的都沒有,這個道場衰,不是興旺,這是衰相,我們總要懂得這個道理。

  念佛聚會在一起共修,這是一樁好事情。目的何在?目的是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也就是我們自己習氣太重了,沒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煩惱,所以祖師提倡共修。共修是依眾靠眾,年輕的人看到老年人都那麼精進,不好意思不努力;老年人看年輕的人那麼用功,自己不努力,也就生慚愧心了。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警策,這是共修真正的意義。大眾在一起共修,實在說是佛教傳到中國才有的。我們淨土宗創始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他在江西廬山建一個蓮社,同修的道友,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確實是殊勝。他們的共修,規矩非常嚴格,劃定界線,連慧遠大師自己都不出界線,所以他們有成就。住在山上心是定的,確實萬緣放下了,發菩提心,一心專念。

  菩提心的意思很深很廣。這些人在深山裡面,連附近的村莊都不去,他發什麼菩提心?他那個菩提心,自己念佛為誰念的?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而念佛,這個心是菩提心;如果只為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不是菩提心。念佛,聲聲佛號都為一切眾生,這是大菩提心,希望這些眾生消災免難,我們將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他。你念佛要有真功夫,你才有東西迴向,如果說「口念彌陀心散亂」,你根本就沒有功夫,你拿什麼迴向?那迴向是空的。所以他們專心,一心稱念。一心稱念,那就是功夫,在念佛堂裡面,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功夫綿綿密密。自己成就,把自己成就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

  為什麼求往生?為一切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不是貪圖享受。到那裡去做什麼?去作佛的。作佛又是為什麼?作佛為普度眾生。沒有作佛,我們智慧沒有開,能力不具足,想度眾生度不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求智慧、學本事,學成之後,到十方法界普度眾生,這個心願叫菩提心。由此可知,我們將菩提心歸納做一個總結:起心動念念念為眾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起心動念念念為自己,這個心是輪迴心。輪迴心念佛,還是造輪迴業,這個要懂得。菩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菩薩事業,清涼大師在《華嚴》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產生障礙的是什麼?念頭。所以你的念頭,如果是真誠、清淨、平等、智慧、慈悲,那不但是理事無礙,實際上也是事事無礙。

  如果念頭只是為自私自利,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講經說法也好,都是輪迴業,古大德給我們說,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念佛、參禪,無論修學什麼法門,你不是菩提心,那個結果都是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這個福報你到哪一道去享,那看你造的是什麼業;如果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你就是人天福報;如果五戒十善還不夠標準,你就到畜生道享福,餓鬼道享福;所以我們到底修的是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記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是真話,絕對真實,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佛講的真話。這兩句話,你要是真的清楚明白了,佛說一切經,你聽了都會開悟,你真聽懂了,真聽明白了。這兩句是迷悟的根源,你說悟了,大徹大悟了,他悟了什麼?悟了虛空法界是心造識變的。眾生迷,迷的是什麼?迷的也是這樁事情,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心現識變,不知道。

  境界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迷悟,心不一樣;境界,變化不一樣。境界不是真的,真的就是永恆不變的,佛法講真妄,標準在此地。凡是會變化的,就是假的;永恆不變,那叫真的。我們仔細去觀察,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不變?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是不變的,全都在變化,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凡所有相都是變化的。它變出什麼樣子,那要看能變的,能變的是心。所以我們心想善,這個環境就變成善;想惡,這個環境就變成惡。如果我們想這個人,這個人是善人,這個人明明是個惡人,你只要想他善,想久了他會變成善人。

  你們諸位要不相信,你在中國歷史上看到舜王,堯、舜、禹、湯,舜王。舜王的父母兄弟都不善,可是在他心裡面,他的父母兄弟是大善人,他就是這麼想;想了幾年,他的父母統統回頭,真的變成大善人。外面境界,我們這個心都能把它轉變過來,何況自己?那是很明顯的例子,說明相隨心轉,境隨心轉,《楞嚴經》上佛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舜王能轉變境界,他那種智慧德能,跟如來就沒有兩樣。所以我們真的明白這個道理,通達這個道理,就決定能轉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

  人之被境界所轉,迷失了自性,心裡面天天圍繞著名利,圍繞著五欲六塵,貪圖享受,這就是人為什麼迷了?就為這個迷的。所以佛教給我們開悟,我們迷得太久了,開悟必須要有方法,佛家講要有方便。方便是什麼?捨棄名利,放下享受,釋迦牟尼佛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做出這個樣子來。什麼意思?這個樣子能開悟,這個樣子能證果。如果不是這個樣子,佛法怎麼修、怎麼學,你也開不了悟,你也證不了果。你所學習到的,今天的話說佛學常識,佛法的皮毛,學了一點是外表,境界轉不過來,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古人所謂「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這個意思是說,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我們今天學佛,要不要學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沒有必要;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的意思,我們要懂得。放下,形式上放下不重要,重要是實質,實質是心理上的放下;也就是心裡決定沒有名利,決定沒有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隨緣度日,理得心安,這就對了。如果一定要執著,每天出去托缽,每天大樹底下去打坐,這種方法在古代行,能度眾生,一些眾生看到你修苦行,對你很尊敬,很佩服你。現在不行了,現在如果說學佛一定要受這個生活,把人都嚇跑了,沒人敢來,誰敢學佛?所以哪一個時代,哪一種作法,我們要很清楚,這就是佛家講的「隨類現身,隨緣說法」。

  現在眾生是什麼根機?他已經貪圖享受成了習慣。不要說別的,今天電沒有、水沒有了,他就苦不堪言。你叫他念佛,他心都不能安,沒有水、沒有電還念什麼佛?佛不念了,教也不學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菩薩示現的真實義,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頭,絕不貪圖這個環境,有,很好;沒有,也很好。要在這個有裡面,鍛鍊將來沒有也很好、也很自在,你的功夫就成功了。有好,沒有就不好,這不行!所以要從這個地方去鍛鍊,《華嚴》末後,五十三參講歷事鍊心。所以真正修行人,不受環境的干擾,什麼樣的環境都自在,什麼樣的環境都沒有貪戀,心如虛空。

  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是什麼?塵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為什麼心那麼清淨?他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本來無一物。所有這些現象是幻相,《金剛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惠能大師入這個境界,所以他不被境界所轉,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佛心,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平等覺從哪裡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清淨平等覺。我們今天是依《無量壽經》來修清淨平等覺的,這才顯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學佛最重要的要體會佛的心,佛為我們說法的心,不僅是佛的言語,佛的一舉一動,顯示出他心地的清淨平等覺。我們從他的言說、從他的舉止,入他的境界,入清淨平等覺的境界,我們的修學就成功,就得真實利益。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