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九年早餐開示—德行是修學基礎  (共一集)  1999/4/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4-0421

  這幾天北京傳來一個消息,有一位齊居士很不幸在車禍當中往生了,車上同時還有他家的眷屬也都受傷。昨天晚上李居士告訴我,他也幫助一個很不幸的人。人生在世間,常言說得好,「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逆境現前,人在一生當中處逆境的時間多,稱心如意順境的時候少。逆境要怎麼樣處?我們最近將《修行守則》,後面是空白的,我將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這封信寫得很長,附印在這個後面。這封信教給我們,遇到逆境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在逆境當中如何修學,這是很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附印在《修行守則》上。無論是逆境、是順境,我節錄這一些經典的教誨,在《無量壽經》裡面節錄了六十二條,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節錄了四十四條,專門提供給工作繁忙的人,沒有時間讀經,給這些人做為日常生活修行的綱領。

  大家都知道,佛的經典都具足「教、理、行、果」四法,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落實」。「教、理」如果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等於白學了,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隨業流轉,我們知道這一生當中,這一天之中,細細去反省檢點,造的惡業多,善業少。佛在經典裡面,雖然教導我們要做個轉變,這個話我們也聽熟了,是不是真的轉變?從什麼地方轉起?從念頭轉起,念頭太多了。從哪個念頭轉起?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起,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證果,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世間古往今來,中國、外國哪個人不是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是自私自利,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為一切眾生。給諸位說,這個念頭一轉,就是轉凡成聖,前面講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全都轉了,徹底轉過來。

  念念之中決定沒有自己,只有一切眾生。我這個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還常常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斷惡修善,造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還是為自己,還是個凡夫。轉迷為悟,你悟到什麼程度?真正覺悟了,必定是捨己為人。這個念頭沒生起,這個願心沒發出來,縱然覺悟,有限;你這個悟,不能斷煩惱,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這個悟得淺。什麼叫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就是從根本上轉變,為一切眾生不辭一切辛勞。讀書為眾生讀的,因為發心要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一定要有豐富的常識,要有真實的學問;修養品德,也是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修的;乃至於穿衣、吃飯,要養活這個色身。這個色身多住幾年,為什麼?為眾生多服務幾年。

  世間人體力衰老之後有退休,佛法裡頭沒有。諸位看看經典,看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大藏經》裡面有《釋迦譜》、有《釋迦方誌》,這些都是世尊的傳記。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退休?再看看佛的這些眾弟子,菩薩弟子、聲聞弟子,有沒有看到退休的?也沒有。可是在中國佛門裡面,我們曾經聽說過退居和尚,年歲老了,工作傳給底下一代年輕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國出家人退居這個作法,在佛陀經典裡面沒看到過。退居和尚是不是都養老?不是的,所謂退居是把一些執事交出來。中國的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古代世尊在世,純粹的教學。世尊在後一段的時期當中,接受當時國王大臣、長者的供養,其中有供養林園精舍,佛也接受,大家有個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換句話說,暫住而已。供養園林房舍,決不是據為己有,不是的,所以心沒有罣礙。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接待當時從印度來到中國的高僧,是由政府接待,由帝王供養,但是也只是接受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一直到唐代中葉,佛教在中國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叢林制度。這是馬祖道一和尚,他俗家姓馬,他是禪宗第八代。道一禪師與百丈禪師,他們兩位發起興建叢林的制度。這個制度好,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也就是說在這以前,佛教教學是屬於私人教學,教私塾的方法,叢林這個方法是把教育正規化、制度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將它制度化,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我們看看叢林的組織,叢林這些設施組織,就知道跟現在的學校沒有兩樣,只是在名稱上不相同。叢林的主席,叢林的方丈,後人也稱為住持,這個人是校長,負教化的總責任。他下面綱領執事,分成三個機構:首座和尚,要用現在學校的性質來說管教務的,像學校裡的教務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三個綱領執事,名稱不一樣,工作性質完全相同。叢林裡面的阿闍梨,我們現在稱為法師,那些人是教授。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有組織、有計畫,制訂一些課程標準,這個課程標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分科判教。分科判教用意在哪裡?就是將佛的經典,整個做一個整理,依照經典內容的性質,程度的淺深,把它編排教學的順序,第一年教哪些課程,第二年教哪些課程,這是我們中國佛教特色。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養,這是儒跟佛都不例外。

  最近這一兩百年來,佛教衰了,衰到今天是衰到了極處。為什麼會衰?沒有依照成規去學習。儒家的規矩在小學,跟我們現在的小學不一樣,儒家的小學是德行的培養,德行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小孩聽話,教他守規矩,養成他的習慣。諸位要看看古禮,《禮記》裡面所記載的,小學教的是什麼?生活教育,教導你灑掃應對,教導你孝親尊師,教這個。在學術上面,只是教你背誦經文,沒有講解,每天教你背哪些東西。利用少年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把所有古聖先賢的教誨統統記住,你一生都不會忘記。將來在一生當中,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起心動念你就會想到古聖先賢的標準,你不會違越這個標準。讀書的用意在此地,不敢犯規,不敢做錯事。是非邪正善惡的標準,古聖先賢的經驗提供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經驗也提供給我們,我們要想超凡入聖,還是這個模式才能成就,自己另立一套標準,沒有不失敗的,一定要循規蹈矩,要懂這個道理。所以經典裡面的教訓要記住,理論要明白、要透徹,然後將這些道理教誨落實在生活上,這叫修行。

  古代出家人,五年學戒,那是基礎教育,我們今天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律藏,不是的,律藏是一門大學問。五年學戒是五年當中遵守老師的教誡,基本的教育。老師的教誡是什麼?在我們佛法裡面,沙彌律儀;再就是男眾是比丘戒,女眾是比丘尼戒,三聚淨戒。你要認真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這是儒跟佛相同之處。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最後是文學。政事,就是我們今天講一般辦事的常識;也就是說,將來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那一套本事,這是屬於政事。行有餘力才能夠學文學,文學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文學藝術擺在最後。佛家教學也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養自己的德行。諸位一定要重視行經,也就是把經典的理論、教誨,要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我們這個小冊子,節錄一百零六條,不多。經典不能夠熟記,這一百零六條必須要牢牢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現在逆境多、逆緣多,遇到的時候,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夠違背佛祖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有救,才能夠得度。印光大師給衛錦洲這一封信,要多讀幾遍。他遇到災難,這些災難我們可能也會遇到,如果遇到災難,自己用什麼樣心態來應付、來處置,印祖的教訓非常寶貴。這個小冊子,最近我們印了一萬本,每個地方都有送到,希望大家認真努力的來修學;遇到別人有困難,我們也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