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二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12

  這一段的最後幾句:

  【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這個『根心』是從真心裡面發心的,這個是真善。別人做了,我們跟人家去做,不是發自於真心,這個就是假善,不是真善。『無為』,就是沒有希求,沒有希求這個善是真善;行善而希望有所求的,這個就不是真善,就是『有為』。『皆當自考』,自己要考量。這一段給我們說明,什麼叫真善、什麼叫假善,一定要從心地裡面去區別,我們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在行善。前面曾經講到,貪財妄取是惡,這個學生提出來了,中峰禪師說未必然也,如果說貪財妄取取得拿去做好事,利益眾生,這個也是善,這不能算是惡。所以有一些經商的同修常常來找我,他說五戒那個不妄語的戒我們不能持。我說為什麼?他說做生意要不騙人就不能賺錢,所以總得天天打妄語,天天騙人,希望把別人荷包裡的錢騙到我的荷包裡來,不打妄語怎麼能做生意?我就告訴他,我說真正行菩薩道可以騙。他說怎麼樣可以騙?我說現代的人,你勸他行善他不肯,騙他他肯,問題在哪裡?在我們自己是不是個菩薩心,如果我們用這種手段,當然這種手段是非常手段,把他的錢財騙來,替他做好事,你這是行菩薩道;如果把他的錢騙來,自己貪圖享受,這就是惡了。他不知道做好事,不曉得行善,我們替他做善,替他修福,這是好事。所以單單看表面上,確確實實善惡難分,善惡在心地。所以積大善,建大功,都要從心地上去修。所以外表上,尤其是大菩薩,不露痕跡,所以說不注重小節,純粹是利人濟世,所以他的觀點確實跟普通人不一樣。再看底下一段。

  【何謂端曲。】

  『端』是端莊正直,『曲』是委曲婉轉。

  【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

  見到人唯命是從的,恭恭敬敬順從的,這個人是好人。現在一般在位有權的人他想用人都喜歡用這種人,為什麼?聽話,叫他怎麼樣他就怎麼樣,認為這是好人,都喜歡用這種人,俗話說奴才,都願意用奴才,奴才聽話,一天到晚對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聖人則寧取狂狷。】

  大聖大賢他們用人不用鄉愿,謹愿就是我們常講的鄉愿之士,一般人講的好人,老好人,聖賢人用人才,人才倔強、傲慢,有時候無禮。為什麼?他有一技之長,他值得驕傲,有時候不一定能順你的意思,可是這樣的人能幹能辦事。那個老實好人,人是好人,不能辦事,墨守成規,你叫他動一下他就動一下,他不能自動自發的來做事情。所以他『寧取狂狷』,狂狷之人他是勇於進取,不拘小節。

  【至於謹愿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

  這種好人,實在講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不能成事。所以是德之賊,這個德是風俗道德,往往都被他們不知不覺當中破壞了,這一鄉一里人,「這是好人」。

  【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

  大聖大賢他有大智慧,他們的善惡標準跟世人的善惡標準不一樣。即使在佛法裡面,佛法大乘的善惡標準跟小乘的善惡標準就迥然不同。小乘著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嚴格,一點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都不守戒,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像泰國的佛教徒瞧不起我們中國的佛教徒,認為我們中國出家人都不持戒律。我們中國傳戒,他們都不承認,你要到泰國去,你要說你是出家人,你要受他的戒,到他那受戒,他才承認你,中國的戒他不承認。實在講,他不明究理,標準不相同,大乘戒在心地戒,小乘戒在事相上戒。前面講的三種改過之法,有從事上改,小乘從事上改,大乘從心上改,不一樣。所以小乘在此地講,就是謹愿之士,大乘人是狂狷之人,這個不一樣的,所以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說大乘,你要說他不持戒,人家往生的瑞相那麼好,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不生病,小乘人往往臨終還是手忙腳亂。這就能夠看得到,你看那個結果可以看到,中國歷代大乘修學,明心見性,了生死出三界,確實不少人。這個諸位在《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女同修裡面《善女人傳》,你都能看到,《善女人傳》是專門講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這是小乘不了解大乘,這就是是非善惡的標準不相同。

  【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

  這是真善假善我們很清楚就能夠辨別。天地鬼神的標準與聖人的標準相同,而不與世俗的標準相同。為什麼?前面十個人的故事你就看出來了,天地鬼神的用心是跟聖人的用心見解是一樣的。底下教給我們的幾句話很重要。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

  我們真正要發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真正要發這個心,發心救自己,發心度自己。首先不可以『徇耳目』,「徇耳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決定不可以貪戀五欲六塵,一定先要把五欲六塵看淡。為什麼?這個東西看不淡,你的私心就斷不了,也就是自私自利這個意識除不去。自私自利是惡的根源,由這個惡的根,所做的一切善都變成惡了,這個道理在此地。就是中峰和尚為什麼世間人講的這些善他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還有私心,你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得到自私的利益,這個善就不真、就不純。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塵能看淡,然後逐漸逐漸的捨掉,不受這些東西的干擾。這樣才從『心源隱微處』,這個底下小註,在沒有人見到的地方,念頭才動的地方,就要覺察。『默默洗滌』,這個洗滌是洗心,《無量壽經》講「洗心易行」,易是換,改變,改變我們從前的行為,心地要乾淨、要光明,這才充滿智慧。

  『純是濟世之心』,只有一念,一個心,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什麼?幫助他明理,幫助他破迷開悟。他只要明理,破迷開悟了,他自然就會知道要斷惡、要修善,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曉得怎麼去做。所以佛法在世間第一大功德就是幫助人明理,幫助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統統認清了,這十法界你自己願意取哪個法界,隨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不勉強。佛不是說,佛好,你們統統成佛,佛沒有這樣要求。佛希望你們成佛,不勉強你們,你們願意來生做人,好,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願意到三惡道,好,你搞貪瞋痴你就到三惡道,佛也不會去阻擾你,也不會去幫助你,佛只教人破迷開悟。這是純真,所以這個叫端。

  【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

  這個媚世,簡單的說,是取得世間的榮耀;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名聞利養。如果我們還有一念要想求得世間名聞利養,你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都不是端。

  【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處世的態度應當要敬、慎,慎就是慎重,謹慎恭敬,待人接物處事統統要這個態度,玩世不恭這是錯誤的,這個不可以不辨別,自己要清楚。我們翻開來再看底下一段。

  【何謂陰陽。】

  這一條很重要,古聖先賢都叫我們要積德,這個德要積陰德,什麼叫陰德?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何謂陰陽』。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

  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你都讚歎你,讚歎你就是福,報掉了。政府現在要表揚,送個匾額給你掛著,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報報掉了,這一塊匾額就報掉了,做了很多善事,得的果報就那一塊匾額就報掉了,報紙雜誌給你登一下就報掉了,報完了。

  【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所以諸位要曉得,你們做了好多善事,我做善事有什麼用,誰知道?不知道才好,知道了就完了,知道就報光了,不必讓人知道,這個善永遠積在那個地方,叫積善。知道了,這個善積不住了,隨修隨報,到後來一點善行都沒有了。反而造的很多惡,人家不曉得,惡慢慢積,愈積愈多,善呢?善統統隨時都報掉了,這個後果就不堪設想,太可怕了。

  【陰德天報之。】

  天地鬼神知道,他讚歎,他報的。

  【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現在我們講的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貪名、好名,名也是福報之一,報掉了。而且:

  【名者。造物所忌。】

  造化所妒,『造物』,實在講,天地鬼神,也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

  奇禍就是有非常的災難,你的名跟你的德不相符,災禍隨之而來。

  【人之無過咎。】

  這個人沒有什麼過失。

  【而橫被惡名者。】

  別人都嫌棄他,實在講他沒有什麼過惡。

  【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所以積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不要讓人知道,這個最好,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我做多少好事,人家要讚歎、恭敬,不必要。人家愈是不滿意,愈是嫉妒毀謗愈好。為什麼?因為這些毀謗障礙之來是消自己的業,消罪業,罪業都報掉了,你的善德都存在那個地方,愈存愈厚,後來這個報就大了。所以這個子孫往往驟發,驟發是突然發達,這個好事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懂得陰德之可貴。

  【何謂是非。】

  是非也很難辨別,因為這個標準,我們世間人的標準跟聖賢人的標準不相同。

  【魯國之法。】

  這是講一樁古時候的故事,春秋時候魯國的法律。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

  『府』是官府,這個人為什麼去到諸侯家裡面去做臣妾?臣妾就是傭人,我們台灣人所講的,女的傭人叫下女,男的叫僕人,都是有罪,都是犯法,這個樣子分發在達官顯要家庭裡面去,等於說服勞役。但是要有人肯拿錢把他贖回來,就等於說繳罰金,替他繳罰金,他就可以恢復自由了。這是好事情,也獎勵社會上有錢的人能夠多做一點這些好事,能夠恢復這些人的自由,讓他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政府有獎勵,『皆受金於府』。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

  子貢做了這個事情,他在諸侯家裡面這些傭人他把他贖回來,政府的獎勵他不接受。

  【孔子聞而惡之。】

  孔子聽了很不高興,子貢不接受政府的獎勵,孔老夫子很不高興。

  【曰。賜失之矣。】

  賜是子貢的名字,老師叫學生是叫名字的,說你錯了,這個失就是錯了。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

  這就是聖人的是非觀念跟世人不一樣,他是看整個社會,建立良好的風俗習慣、道德標準,聖人是普遍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為個人。如果單就個人來講,子貢這個做法是難能可貴,值得讚歎的。但是他把風俗習慣破壞了,他的過失在這個地方。所以說聖人是為百姓。

  【非獨適己之行也。】

  不是為某個人。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

  魯國在當時社會可以說是貧窮,富有的人不多,貧窮人多。

  【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這個獎勵對於一般老百姓是有鼓舞的作用,你今天子貢不接受獎勵,大家稱你好人,好了,以後人家做這個事情,政府獎勵,他也不敢接受了,接受說是你是為圖獎勵而做的,大家都不敢做了,那麼政府這個好的制度就被破壞了。如果要鼓勵一般人都從事行這個善事,你子貢應當要接受政府的獎勵。所以不是為個人,而是為社會大眾。你看這個見解就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段,也是孔老夫子學生的故事。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快要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上來,這個人家就牽一頭牛送給子路,謝謝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了,牛就牽回家去了。孔老夫子知道了很歡喜,讚歎子路,說從今以後魯國多拯人於溺矣;換句話說,這個救人,人有急難的時候,勇於救人的人就多了。為什麼?被救的人一定感謝,感謝的時候,救人的人他還會接受,這是鼓勵大家救助災難。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

  從個人行持上來講,這個是有優劣。

  【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孔子的看法跟世間人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讚歎子路,不贊成子貢的做法。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你看看,這個大聖大賢人家眼光看得遠、看得深,我們凡夫眼光淺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對於後世的影響,這個流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影響,一個地方它能影響到其他地方,一個時代能影響到久遠的後世。所以我們要為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於後世的歷史來觀察,你的看法完全就不相同,你就會知道孔老夫子的看法是正確的。所以這個善惡不能只看眼前現行,曉得它的影響,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個影響我們今天講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對歷史、對後世。底下說: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這講是非,看到是善,實際上不善,在一個人是善,在一時是善,在一個社會是不善,在後世是不善。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不講現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後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說這個是善;現在是善,我來世不善,後世不善,要到三途地獄去,這算什麼善?這個不算是善。這一世善,來世善,後世更善,這才叫做真善。我們再看底下:

  【現行雖不善。】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

  【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

  這是真善。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這是就一樁事情來說明什麼叫是、什麼叫非。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什麼叫道義,什麼是禮敬,什麼是信用,什麼是慈悲,這個裡頭統統都有是有非,我們如果不能辨別,往往自己以為是做善,其實造了大惡,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的。說實在話,人家講修福,沒有智慧的人怎麼修福?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沒有福慧想修福修不到福。底下一段講偏正。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

  呂文懿公,告老返鄉,他從宰相地位告老返鄉,就是現在講的退休。我們現在是民國的制度,宰相就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退休了,雖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勳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

  在同鄉有那麼一個人,有一天喝醉了酒,喝醉酒,大概是牢騷滿腹,遇到他罵他。呂先生當然做過宰相的,度量大,有涵養,不跟他計較,給他的傭人說,他醉了,不要跟他計較,『閉門謝之』,也不在意。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

  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重罪,判死刑入獄了。

  【呂公始悔之曰。】

  他才後悔,知道上一次事情自己做錯了,說:

  【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

  當時如果跟他計較,懲罰他一下,把他監牢獄關幾天,使他知道警戒,收斂一點,不至於犯大罪。

  【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許許多多人善心造了大惡。尤其是現代一些年輕的父母對於兒女溺愛,到以後兒女長成了,不孝父母,為非作歹,才曉得自己大錯特錯。現在社會也有錯誤的觀念,你要是責備兒女,教訓兒女,打他、罵他,說你虐待兒童,這個事情糟糕,整個社會的錯覺,我們台灣現在稍微還好一點,在美國可不得了,父母要是打小孩幾下的時候,有些鄰居就來了,就問小孩你需不需要幫忙?幫什麼忙?報警,警察來了,把小孩帶去了,你這個父母不配教育兒女,你說這怎麼得了!還有小孩稍微懂事一點,他自己會打電話,你大人打他罵他,他自己會打電話到警察局去告狀,你說怎麼得了!所以美國這個國家沒有前途,現在還可以維持,下一代完了。我們中國人在那個地方要打小孩怎麼辦?駕了車到荒野的地方狠狠的揍一頓,再把他拖回來。他沒辦法,因為美國告狀要有事實,沒有事實你也沒有辦法。這個事情很糟糕!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要向美國學,好事不學人家,學人家不好的。所以這是表面上看到是好,實際上是惡事,一個小孩就是要從小教,少成若天性,小的時候要不嚴加管教,長大了就沒法子教,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對他稍微有一點不好,他就不滿意,這還得了。

  所以從前我們中國古老的刑罰,這個刑罰裡頭有一條叫親權處分,親權處分是什麼?是父母處分你,父母說我這兒子不孝,你把我這個兒子判死刑,殺了他。法官馬上判,什麼都不要審。為什麼?親權,親權是第一等處分。所以從前兒女怕父母,為什麼?父母一告狀,法官不審就定案,父母講給他坐三年牢,法官馬上就批准,問都不問,就坐三年;判他死刑,馬上就拖去殺頭。為什麼?是你父母,父母之命,那是沒話講的,不必審的,大家認為決定正確的,哪個父母不愛兒女?父母不愛你,你在這社會上不能做人,這社會可以不要你,親權處分。好像這個親權處分在民國二十幾年還有,以後廢除掉了。有這一條法律,的確兒子不敢不孝,不孝不得了,確實國家法律上要治你罪的,你還沒有辦法,請律師都不能請的,沒有辯白的,現在還要叫律師辯護,親權沒有辯護的。所以諸位如果要翻開民國二十幾年以前的法律,有這一條,叫親權處分。這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反省的。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

  遇到年成不好,凶歲。

  【窮民白晝搶粟於市。】

  『粟』就是糧食,這個貧民到處去搶劫。

  【告之縣。縣不理。】

  跟縣政府去告狀,縣政府不敢去阻攔,為什麼?怕群眾暴亂。

  【窮民愈肆。】

  這個搶劫的風氣愈來愈盛,縣官也不管,怎麼辦?

  【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

  政府不管,他自己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私自用刑,把這個事情平定了。如果這個事情不平定,幾乎這個地方就發生動亂,就不能收拾了。這是以惡心惡行替社會做了一樁好事。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

  這就講什麼叫正、什麼叫偏。

  【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

  善心是正,惡事是偏,正中偏。

  【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但是善惡的標準都要從對社會、對世道人心之影響而論斷的,不是以個人。他如果是搶我家的糧食,縣官也不來管,我家裡人多,家裡用的人多,我們組織起來反抗,把這些暴民制止,抓過來也用刑罰加諸於他,私刑,事不是一個好事情,是為了保護自己生命財產,他做了一樁什麼善事?替社會安定得到一個很大的幫助,使這些暴民不至於危害一個社會,引起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這是為了私心替大眾做了一樁好的事情,這個是偏中正。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

  這是古聖先賢的教訓,後人尊稱為經,這個教訓是真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絕對真實,絕對的正確。下面是比喻說:

  【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這比喻說,我們有一個器具,我們要想在裡面放東西,我們常常勤懇去儲蓄,它就會滿,像小朋友存銅錢,有個撲滿,天天往裡面存一點,存久了就滿了;如果不存,它就不會滿。這個就是講一定要知道積蓄、積存。

  【昔有某氏女入寺。】

  這是舉佛門一個公案。

  【欲施而無財。】

  到一個寺廟裡面想布施,沒有錢。

  【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

  只有兩文錢,這個兩文錢在從前,恐怕連我們現在講的兩分錢都不到。諸位年輕,沒有用過銅錢,年老的人,像我這個年歲,還用過銅錢,那時候我們叫銅板。一分錢,我在記事的時候,小學念書記事的時候,一分錢是三個銅板,三十個銅板是一毛錢。大概比我再早十年的話,還用銅錢,當中有個洞的銅錢,那個銅錢價值就更低了,大概十個銅錢才是一分錢。所以你就曉得,兩文很少很少,不到一分錢,很少很少。這就顯出她的貧寒,她拿這個錢捐在寺廟裡頭做功德。

  【主席者親為懺悔。】

  『主席』就是寺廟的方丈,為什麼?她心誠,親自來給她祝福,給她懺悔,給她祝福。

  【及後入宮富貴。】

  沒想到這個女子命還不錯,以後她入到宮廷裡面做了皇帝的妃子,富貴了。

  【攜數千金入寺捨之。】

  有錢了,帶了黃金千鎰到寺廟裡面來做佛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住持老和尚不給她迴向,叫他的徒弟,你們去給她拜個懺,消災迴向。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這個老和尚是個很有道德的老和尚,不像現在,現在我們看到有些寺廟的住持,看到錢愈多,愈是親自主持;錢少了,叫幾個徒弟,你們給他打發打發好了,恰恰相反。從前有道的人,不在錢財多少,看這個人的心真誠,如果是真心來修福的,再少的錢都要親自去給他主持;如果這個心地不是很虔誠,用不著老和尚親自去操心。這老和尚就告訴她:

  【曰。前者。】

  你從前來。

  【物雖薄。而施心甚真。】

  妳只有兩文錢,實在講值不得什麼,但是妳的心真誠。

  【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

  所以她後來得這樣的富貴,是妳從前心真,真誠在三寶裡頭修福,是捨一得萬報,她真的得到了,真得到了,老和尚親自給她修懺悔。現在妳已經富貴了,妳的心對於佛法上這種虔誠的心沒有了,被富貴榮華所淹沒了,退轉了。

  【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你現在布施這個心,來拜佛的心,不像從前那麼的真切。

  【令人代懺足矣。】

  我叫我的徒弟代表我去給妳去懺悔夠了。實在講老和尚這個舉止就是喚醒她,真正是大慈大悲,機會教育,教她真正回頭,這個人是個可救之人,不是不可救的人。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從前施二文,她那個福報是圓滿的;現在千金來布施,得到的福報是一半,不圓滿。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修福念念圓滿,確實不在乎錢多,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就是念念圓滿。心不真切,這個真心,所以迴向裡面講三處,這個三處就是真心顯露。我今天所修的為什麼?為實際,迴向實際,實際是什麼?是求明心見性,求恢復自己本來面目,我求這個;迴向菩提,菩提是迴向什麼?我求覺而不迷,這是菩提;迴向眾生,願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果然存這個心,用這個心,念念功德圓滿。如果有一絲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這個地方說得好聽,得一半功德,在我看一半功德也得不到,不但一點得不到,像我剛才跟諸位說的,造了一身罪業。所以看問題決定不是看一個表層,要有深遠的眼光,你要看得細、要看得遠、要看得大。這個地方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底下了凡居士又舉了一個例子。

  【鍾離授丹於呂祖。】

  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八仙,八仙呂洞賓是一個,漢鍾離也是一個,呂洞賓當年跟漢鍾離學,學什麼本事?點鐵成金,漢鍾離告訴他:

  【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世間人貧困,你點鐵成金可以幫助他發財,幫助他富有,解決他的貧困。

  【呂問曰。終變否。】

  他說我點鐵成金,這個金以後會不會變?鍾離就告訴他:

  【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

  五百年之後這個金又會變成鐵。呂祖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我不做這個事情,我雖然利益現在的人,我害後人,這個事情做不得。我們想想現在的人,現在的人不管將來的人,只要現在得到便宜,後來害人他不管,你就想想現在世道人心是怎樣的變化。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道教講修神仙要積三千功德,就是說要修三千樁的好事,你才有資格修道,授丹就是傳道給他,先決的條件在此地。它這個條件比我們佛法的條件要寬得多,佛法的條件比這個要嚴,佛法是清淨心才能入道,才成為一個法器;道家的條件,你修三千善,它不是講清淨心,善心,你是真正的善心,有資格傳道給你。所以它的條件,善心善人,佛法的條件是清淨心,比那個善還難修,還要難。他這個存心,三千功德圓滿了,他不害一切眾生,實在講超越了三千善行,一念就圓滿了。像了凡居士那個減租,他這個一念,一萬條善事就圓滿了,這在心地上修。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

  我們把這段念下去,它底下講三輪體空。

  【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我們念到這個地方。這一段就是說,盡心盡力就是圓滿的,心與力都沒有盡,還留一部分,這個善是半善,所以積功累德一定要盡心盡力。我們這個世間人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對於聖教他懷疑,你看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這個疑是指什麼?對聖賢教訓懷疑。你說我們聽了也信,叫我們修善布施,我們總是自己要留一些,總不能把它完全布施掉。為什麼?想到我統統布施掉了,我明天生活怎麼辦?這個就是什麼?裡面有懷疑,不能果斷,因此所修的善都是半善,都不是滿分的善,這就是不敢相信。所以往往修積得不到好的果報,也不能立刻得到果報,你要曉得因素在哪裡。

  如果你真正肯修,對於聖教完全信從,一點都不懷疑,雖然世間人講你傻瓜、你迷信,你怎麼可以聽他講的?我們有的時候,他講的是有道理,善心不敢發,善事不敢為。果然相信,果然肯做,那個報應的顯著,不只《了凡四訓》所說,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你讀了這個書,你要相信,你要有膽量,要真做,只一個真心去做,做了是不是我要想真的捨一得萬?給諸位說,捨一得萬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如果存的我捨一得萬報這個心,這個心就錯了,那樣的心不是真心,你雖然捨盡了,當然還是可以得到,得到是半不是滿。你捨財決定得財富,你捨法決定得智慧,你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這個果報是真理,天經地義的。

  真心去做,不求,我也不求富貴,也不求財富,也不求聰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長壽,什麼都不求,是樣樣都圓滿,這多自在。有求的心,是能得到,得到的不圓滿。為什麼?因為你一切無所求,你這個心是純真,你行的善稱性,那個果報不可思議,性德流露,那個享受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淨土,為什麼?性德流露出來了。有一念希求就不稱性,那你所得到的功名富貴、健康長壽是修德修來的,修德會失掉,是有期限的,有範圍、有大小的、有長短的,是享受得盡的。唯有性德,它跟真如本性一樣,不生不滅,無有窮盡,享受不盡的,這才叫真正自在。所以這要不是一個大福大智的人他不會修,誰肯把自己私人個人的利益能夠捨得乾乾淨淨的,沒有人願意這樣做的。

  所以真正的大福,誰修的?佛菩薩修的。二乘人都不能修,二乘人怕煩,度眾生,我好心去度他,他還不接受,還要毀謗、侮辱,算了,我不度他了。這就不行了,這就不圓滿了。這不像菩薩,菩薩知道眾生的情形,知道眾生的煩惱習氣,所以種種忤逆,菩薩不在意,還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所以菩薩用心跟阿羅漢、辟支佛不一樣,阿羅漢、辟支佛還是用的意識心,佛菩薩是用真心,不是意識心。所以這就教你,要求真正的富貴,說實在富貴不是求來的,你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無非是開發自性真實富貴,那就是懂得明心見性。所以佛弟子的修學,一個目標,就是迴向實際。迴向實際就是開發自性,我自性裡頭什麼都具足,我不向外求,只求開發自性,自性裡頭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是教我們這個,每個人都有寶庫。你是世出世間最富有的,你不曉得,最聰明的、最富有的,佛教我們開發自性。因此佛的恩德就無比了,佛的恩德是第一大,這些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我們一定要知道。

  用真心,確實,『斗粟』,粟是糧食,斗粟是一斗,沒有好多,一點點,可種無涯之福,沒有邊際的福,為什麼?它稱性;『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這一文供養三寶,能消千劫之罪。現在我們也常常說,佛門裡面現在也很混亂,《楞嚴經》上說得很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表面你去看好像是個佛殿寺廟,實際裡面所作所為都是妖魔鬼怪。我們今天要想修福、種福,到哪裡去?萬一跑到這個廟,這個廟是妖魔鬼怪,那我們福也沒種上。諸位要曉得,佛法講的是心地法門,我們供的佛像,心裡面邪曲的人拜這個佛像,這個佛像是妖怪,假藉這個佛像來接受你;如果你是真心來拜這個佛像,這個佛像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自己心的感應。我的心正,縱然是邪魔外道的廟,我去拜也正,也是佛菩薩,也是正神;我心不正,這個地方是正法道場,我去拜,我所感應的還是妖邪。所以不可以說末法時期沒有地方好修行,那就錯了,真正道場是在心地。所以,《維摩經》上講,「直心是道場」,清淨心是道場,慈悲心是道場,他講了很多,道場在哪裡?在心地,我心有道,我到哪裡都是道場;我心正,到什麼地方都是正法。這才叫境隨心轉,外面境界統統隨我心轉。諸位同修果然明白這個道理,認真修學,我們台灣有福,大家都修,這個地方怎麼沒福?這麼多有福的人住在此地,這個地方就有福了。再看底下:

  【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不忘就是你的心沒有把這些妄想雜念除掉,沒把它忘掉,縱然是黃金萬鎰,拿這個來布施,你所得的福都不是圓滿的。這是講半滿。底下一段說:

  【何謂大小。】

  善有大有小。

  【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這是講古人一個故事。『衛仲達為館職』,館職是教私塾,就是三家村裡面教私塾的先生。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到閻羅王那裡去了,『攝至冥司』,把他抓到閻羅王那裡去了。閻羅王就審判他,叫這個判官,閻羅王面前的吏就是判官,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拿出來,每個人一生都有善、都有惡,有善惡兩本簿子記錄的。諸位要知道,他有我們也有,我們在閻羅王、鬼王那裡都有檔案,所以這個要謹慎。所以袁了凡叫我們要發畏心,敬畏之心,真的有檔案。這個檔案拿來之後,記錄惡的不止一本,好多本,盈庭,搬了一大堆出來,都是記錄他造惡的;可是善的如箸,箸是吃飯的筷子,就一張紙,捲起來就一張,他一生所做的善就這麼一卷,所造的惡幾十本之多,搬都搬不動。陰曹地府裡頭有許多奇怪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好!把他造的惡跟善去稱一稱,看哪個重?結果所造的惡不重,惡是很多,可想沒有大惡,就好像記過一樣,小過記了很多,沒什麼大過失,所以記得很多。善雖然不多,只有這麼一、二樁,是大善。所以一個大善就抵盈庭之小惡。這一稱,閻羅王也歡喜了,這個人畢竟還是個善人。

  所以仲達就說了,他說我年未四十,還沒有過四十,還三十幾歲,我這一生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失、惡業,怎麼會有這麼多?閻羅王就告訴他,一念不正就是,不要等犯,不是說你做了惡事那才叫惡,你一個念頭惡,人家那裡就給你記一筆。所以雖然你這一生做的惡不多,你的惡念很多。尤其念書人不得志,滿腹牢騷,他坐在那裡天天打妄想。這是很值得給那些不得志的,自以為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給他當頭一棒,確實如此。所以人愈不得志、愈倒楣,愈容易造惡,造惡造得太多了,惡上加惡,太可怕了,這是真的事實。人在得意的時候,想壞念頭少;人不得意的時候,怨天尤人,常常想想,我有道德、我有學問,為什麼這些人不用我?這些人有眼無珠,不認識我這個好人,老天爺也是沒有眼睛,都看不到我這個善人、好人。怨天尤人,滿腹牢騷。這些都是事實,自古以來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我們自己要知道、要明瞭。再看,他還有一樁善,善還有這麼大。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我這個善只有這麼一卷,這一卷是講什麼?

  【曰。朝廷嘗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

  朝廷裡面想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在他看這是沒有必要的,所以他就有一個建議送給皇帝,請皇帝不必做這個勞民傷財的事情。這個奏議皇帝看了就丟掉了,還是照做,根本就沒有理他。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我雖然建議,沒用處,於事無補,朝廷還是照做了。

  【曰。】

  這鬼王就說了:

  【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

  可見得這個善惡是念頭,你當時這個一念不是為自己,是想到老百姓,是真正愛護老百姓,你發的這一念,這一念在萬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況興這麼大的工程,這個工程是老百姓所納的稅,能夠省也是老百姓人人都得到利益。所以這一念這一行,你想想看它的影響力多大!雖然沒做,他的心是真實的,心是圓滿的。

  【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如果朝廷真的照你這個意見去做,那你這個善就更大了,雖然沒做,你這個善還是很大,還是不小。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大小差別是在這裡,心是不是真,你的想法是為天下國家還是為你自己一身家庭。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常常念經念佛迴向,常常為某一個人迴向修福,他今天生病了,他現在境遇困難了,我們念佛誦經迴向,希望三寶加持他能夠得好。你們想一想,這個善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還不一定。如果遇到這個情形,我家親眷屬有困難,或者有病痛,我們念經念佛迴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眾生沒有病痛,一切眾生沒有苦難,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平安利樂,你家裡這個人馬上就會好了,為什麼?你善太大了。所以世間人講,我修的都給別人,我家人都得不到,我修它幹什麼?你想想看這個心量多小。所以在佛菩薩面前禱告,禱告了半天都不靈,原因是什麼?他心量太小,完全是自私自利,不曉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擴大到十方法界。

  所以我們每年祭祖,實在講,我們每年祭祖,今天圖書館的做法都不是我的意思。為什麼?每個人家寫寫超度牌位寫在那邊,到那裡去祭祀。我的觀念是祭祀百姓祖宗,所以祭祖的主位應該在這邊,我這邊供的是百姓祖先牌位,照百家姓寫的,先在這邊主迴向,然後在那邊迴向,就夠了。往往我們這邊沒有,都在那邊,都搞些自私自利,都搞些家親眷屬,捨大顧小。好在我們有個主牌位送到那邊,還算是不錯。在共產黨文化革命,我聽到大陸上把祠堂都毀掉了,我聽了非常痛心。剛好在那個時候,香港洗塵法師到台灣來,想建道場,建叢林,他來看我。我當時就勸他,我說你最好不要建叢林,不要蓋廟,蓋祠堂,我跟他建議,他聽到也很歡喜。因為時間短促,他說你到香港來講經,我們兩個細細研究這個。到香港我去找他,細細跟他一談,談到之後,我的構想,祠堂建好之後交給國家管理,國家派奉祀官來管理。他說,那我辛苦一場,都給國家了,我什麼也沒得到。我聽到這個話以後我就不談了,不是為一切眾生著想的。

  所以我就把這個構想發表了,寫出來發表,發表之後也有一些回響,有不少人響應。還有人把我這篇東西刊登在報紙上,不是我自己送去的,別人拿去的。也有不少人打電話來找過我。但是這個事情始終沒有能做成。如果我將來到閻羅王那裡去,我這一卷功德也是這麼大。從前是罪惡盈庭,我那一卷功德很大。所以我對大陸那些領導人,我也常常把這個思想勸告他們,因為祠堂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命脈,大根大本,中國之所以是個文明古國,幾千年都不衰,還不被滅亡,這是一個根本,這個東西沒有了不得了。所以中國的命脈是祠堂、文言文。文言文不能斷,文言文斷了之後,中國人將來會有很大的苦難,那真正是陷於永劫不復。再就是大乘佛法。這三個東西如果能夠保住,世界後人有前途、有光明。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