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六集)  2001/3/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36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看八正道的第七條「正念」:「念正助道,心不動失故」。

  由此可知,正念關係重要!念正道,念助道。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從經論裡頭節選修學的五個科目;因為修行愈簡單愈好,絕不可以太多,絕不可以太雜,多而雜反而收不到效果,一定要精簡,所以我們選了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就是「淨業三福」,是從《觀無量壽佛經》上選擇的,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念。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都是從這個基礎上扎根的。它有三條十一句,我是把它配在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我把它分配在這個地方。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要做不到,決定不能往生。正助雙修,正修是《彌陀經》上講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正修;《彌陀經》上這兩句話就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我們用這個正修。可是正修還需要助行。為什麼?沒有助修,你的正修決定不能成就;換句話說,助是助正的,沒有助,那個正就變成偏邪了。

  古大德有提倡「本願念佛」,現在日本傳的「本願念佛」有弊病,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為單單持第十八願這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錯了!這就是曲解經義,我們中國人講「斷章取義」,錯了。他不知道《無量壽經》每一句經文都包括全部的經典,《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那一願才是圓滿的。第十八願為主,它要不能圓滿包含其他四十七願,第十八願有欠缺、不圓滿,這個道理他們疏忽了。所以現在人講的「本願念佛」,不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用的名稱跟古人一樣,內容完全不一樣,效果當然不相同,所以教不能不深入研究!

  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深入經藏,你要不深入,往往把意思搞錯了。自己不得利益,那情有可原,你不能怪別人;如果你影響到別人也不得利益,那你就有罪過,這個道理不難懂。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淨業三福」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功。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你沒有好的地基,你怎麼能夠蓋得了房子?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都落實在十善業,十善業要是做不到,前面三句都是空話。用什麼來孝養父母?修十善業,你的父母歡喜:「我這個兒女是善人!」修十善業才是真正奉事師長,老師歡喜:「學生善!」離開了十善,孝親尊師有名無實。所以,這一條做到了,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頭有三輩九品,那就看你功夫淺深,功夫淺深正助兩邊都有。

  三福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從第一條再進步到第二條,第二條裡頭決定包括第一條;換句話說,你能夠做到這七句,從「孝養父母」到「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能把這七句做到,念佛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不一樣!如果再把後面四句也能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往生決定是生實報莊嚴土,我是這個講法。

  淨業三福是助修也是正修,真正契入境界,正助是一不是二。怎樣念佛?你能把這些都做到了,都叫做念佛。「孝養父母」是念佛,「奉事師長」是念佛,「慈心不殺」是念佛,「修十善業」是念佛,字字句句都是念佛,這叫做「念正助道」,念茲在茲,決定沒有失念。「失念」就是忘掉了。初學的人總是免不了常常失念,所以每天要修懺悔:「為什麼我這個念頭忘掉了?」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所以念佛人為什麼要帶個念珠,手上拿個念珠?念珠的用意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失念,一看到這個念珠馬上就想起來了,這是念珠很大的作用。所以念珠不僅是計數,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的正念。不但要常常提醒自己,實實在在說,我們周邊環境一切人看到這串念珠,他也知道念佛,他會動這個念頭。會不會念?不一定,但是他會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好念頭!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鬼神看到你這串念珠,也提醒了他念佛,冥陽兩利。念佛人帶念珠有什麼好處?好處可大了,好處可多了,要懂這個道理,提醒一切眾生的正念。

  我們佛門裡面,有很多人不曉得,我們供養佛像絕對不是崇拜偶像。社會上有很多人說我們迷信、崇拜偶像,錯了。佛教所造的這些像,無論是鑄造的、泥塑的、彩畫的,都是提醒我們正念,用這種方法,都是自性正。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提醒我們仁慈、清淨。「釋迦牟尼」這個名號,「釋迦」是仁慈的意思,對人要仁慈;對自己要清淨,「牟尼」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寂滅,梵文叫「牟尼」。所以我們見到這個像,就想到:「我要以慈悲心待人,我要修自己的清淨心;對自己要清淨無染,對人一定要仁慈,仁慈博愛。」是這個意思,用這個提醒自己,絕對不是拜偶像。阿富汗那邊把佛像炸毀掉,他不懂這個意思;他以為我們是拜偶像的,他不曉得這是提醒一切眾生要以仁慈博愛對人,要以清淨寂滅修養。觀音菩薩是提醒我們慈悲,地藏菩薩是提醒我們孝敬,聽到這個名號,見到形像,就想到經典裡面的教訓,用意在此地,哪有迷信?它是屬於教學的設施、教學的工具,現在教育裡面講的「教具」。而佛教的教具是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這是人類的文明、人類的文化造詣,要懂得這個道理。好,這一條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