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二集)  1999/6/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32

  諸位同學,大家好。

  【積德累功。】

  這一句,《彙編》裡面引用《了凡四訓》所講的「積善之方」。一個修行人,修行人就是立志要做一個好人,把不好的行為修正過來,要真正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對於善惡要有能力辨別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接著下面講還有是、還有非,還有偏正、還有半滿,你要認識不清楚,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種事常常有,很可能就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斷惡修善,而實際上所做的是斷善修惡,恰恰相反。這是佛在經論裡,我們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說「可憐憫者」,這些人真正可憐,連個是非、善惡都辨別不清楚。李老師過去說得更令人深省的,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沒有能力,利害擺在眼前你都不認識,所以造業,受極苦的報應。宇宙人生、天地之間的事,不但佛法說得清楚、說得透徹,世間善人、世間的聖賢也說得不少。他們說的這些是不是真話?自古至今,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中國的歷史是相當完整的,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現代,都有詳實的記載,我們稱之為信史,可以採信的,尤其是對於因果報應的記載更是詳實。從這些事實我們也證明,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真實不虛。

  善惡裡面論是非,古人有個標準,他說「不論現行,而論流弊」,這個眼光就看得深、就看得遠,到底是善是惡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現前。流弊,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對於社會,對於空間跟時間的影響力,要從這個地方來觀察。現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響不好,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好事情,多少人讚歎。魏默深也會集《無量壽經》。王居士的會集本收在《龍藏》裡面,古時候的著書能夠入藏,那是大家公認的善本。為什麼印光大師對他有嚴厲的批評?批評裡面講,他將原譯本的字改動了,他改動的,改得好,這是善,印光大師說他是惡,惡在哪裡?印光大師看的是流弊,就是它的影響。王龍舒可以改經,我也可以改經,你也可以改經,每一個人都把經典的字,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這個經流傳到後代就面目全非。印光大師的反對,不是反對他不能會集,會集絕對不會反對的,不能改動經上的字。經上這個字雖然用得不好,但是不能改,改的時候怕影響到未來。龍舒改沒有問題,人家有學問、有修持,確實改得好。我們後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這個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夠,把這個難的改成容易的,隨自己的意思來改,那還得了嗎?所以不能隨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錯了!就是像龍舒、魏源這樣的大賢,印光大師還責備他們。但是他們對於淨宗,確實是有貢獻,功不可沒。

  正因為如此,夏蓮居老居士才有第三個會集本出來。這個會集本避免前面的過失,有前面會集的長處,沒有前面會集的缺點,所以大家稱它這善本,《無量壽經》的善本。這個善本有沒有好處?好處很多。最近這十幾年當中,全世界的學佛的同修念佛的風氣帶起來了,怎麼帶起來的?夏老居士會集本帶起來的。許多人念這個本子,往生瑞相稀有,我們親眼見到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地區,親耳所聞的太多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看是非,這是舉一樁事情。以此類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為,一定要細心觀察對於周邊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對後代的影響,這個一般講對歷史的影響,我們要懂得。

  再遠一點看,我們看孔老夫子那個時代,許多諸侯他們施政的表現並不能盡如人意,夫子周遊列國,希望有諸侯能認識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幫助諸侯治國平天下。他有智慧,他也有這個本事,可是諸侯接見他,對他都讚歎,沒有一個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教書。我們要問一問,他為什麼不搞個革命?為什麼不把那個舊政權推翻,取而代之?夫子不幹這個事情,不是他沒有能力。你看看他的學生當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我們今天展開《論語》看看,各種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一個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會造成歷史負面的影響。對於一個政權不滿意,就要起來把它推翻,你要曉得,多少人的生命財產在你這一念之間消失掉了,這個罪過多重。滿足你一個人的欲望,讓多少人遭難,這個事情做不得。他施政雖然是不能盡如人意,還沒有到應當被推翻的時候,沒有到。湯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紂王實在太不像話了,不把百姓當作人看待,這是應該的。一個執政的人沒有到這個時候!所以諸佛菩薩、大聖大賢,都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善的設施慢慢的改。這都是懂得善惡,明白是非,人家看得遠、看得深,這是聖人。孔子雖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學,他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廣及世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們要想想,人家是怎麼看事情,是怎樣處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別,似善而惡,也有似惡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響善。可見得聖賢人對於是非、善惡跟我們標準不一樣,我們要留意。

  什麼叫偏正?它這裡面也舉的有故事,舉的呂文懿公,當時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家的時候,鄉里當然對他都尊敬,鄉下有個人喝酒喝醉了,對呂相爺很沒有禮貌,言語粗魯,侮辱宰相。這個宰相度量大,不計較他,算了,不要跟他計較,原諒他。過了一年之後聽說這個人犯罪判了死刑,關到監牢獄裡去。呂公這個時候感覺得很難過,他說當時他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裡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於有今天,造這麼大的惡。當時只是一念仁厚之心,原諒他、饒恕他,不知道他以後做的是更大的過失。像這些地方,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常常見到,小過失不懲治,慢慢就養成他大惡,而且這個影響不好,養成人人敢作惡,這個社會怎麼能夠安定?

  所以儒佛是師道,今天我們極力提倡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是北京師範大學提出來的。我看到了非常好,要把這八個字發揚光大,不限於北京城,我們要把它流通到全世界。我們天天在講,同學們天天也都在聽,有沒有這個意識?如果有這個意識那你就是積德,真實的德行你心裡頭有了,你能把這個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是積功,積德累功是這樣成就的。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能不能給社會做一個好樣子?要存這個心,要這樣行事,你就對了。所以一定要想,我這個做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對於將來一些學人有些什麼影響?要常常想到這個地方。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後面是惡事,不能不警覺。有一些是惡行後面後果很好,善事,這個所謂是偏中有正;善行後來影響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響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這些事情,如果沒有相當深的涵養,你怎麼能覺察得出來?而且這些事情一接觸就要明瞭,不是事情過後才想到,那個來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夠當機立斷,這是學問,這是真實的功夫。平時存養不夠深厚,臨事就免不了有過失,許多過失是無法彌補的。尤其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沒有人講道了,也沒有人講理了,亂世。亂世當中,我們立志要想做好人、做聖賢談何容易?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講,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做不到,希求是一樁事情,能不能滿願又是一樁事情。可是真正發願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都會有成就,只要不退心,好善好德的念不會退轉,這是因。緣是好學,真正肯好學,那是佛法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就會得到佛菩薩的照顧。你有好的願,你不好學,不會成就;你好學,沒有大願,也不能成就。行願相資這才能成就,這個道理佛經裡面講得太多。古今這大聖大賢,我們從表面看,沒有一個不好學,諸佛菩薩是好學人的好榜樣,我們應當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