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五集)  1999/6/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25

  各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十五句: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從這個地方起,一直到第三十六句,「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這一段都是講福報,在全文是第三大段。這八個字是總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人應當斷惡修善,這是天經地義。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求福報,哪一個希望遇到災禍?可是你得明白,福報從哪裡來的,災禍又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八個字就是吉凶禍福根源之處。可是這八個字裡頭的關鍵就是「道」字,這個道怎麼講法?意思很深、很廣,通常說道是理,道理,道也是一條路。什麼叫「是道」?什麼叫「非道」?這是我們要辨別清楚的。善心善行就是是道,不善的心行是非道,這是從因上說。是吉、是福這就是是道,是凶、是災、是禍那就是非道,這是從果上說。這些理事因果我們都要明瞭。

  在佛法所立的標準就是性德,凡是與性德相應這就是是道,與性德相違背那就是非道。性德講到極處是一念心性,所以講到究竟,一念是道,二念、三念就非道。這個標準高,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標準,只有他們才有能力保住一念,不落在第二念。所以他們的果報是大吉大福,不可思議的境界,大乘經裡面常說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從哪裡來的?從一念來的。如果一念我們守不住、保不住,變成三心二意,這就會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對法身大士來講是非道。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做不到,但是不能不知道。知道的好處是在修學過程當中,不至於得少為足,知道現在的境界很有限,還要發憤努力不斷向上提升。

  可是在我們眼前,我們把這個道的水平降低,降到最低,那什麼是道?五戒十善是道。什麼是非道?破戒、十惡是非道。標準降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清楚了、明白了,有了著手之處,從哪裡下手,這是講的一般大眾。如果對我們念佛同修來說,念佛同修你為什麼念佛?念佛的目的何在?希望求生淨土。換句話說,這個希望不能落空,一定要實現,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落空,你的願都滿了。這個最低的水平是什麼?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跟我們講的淨業三福,這是最低的水平,這是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求往生的不能不知道。淨業三福,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多次,有錄音帶,也有錄像帶,好像也有小冊子流通。佛說三福總共說了十一句,這十一句就是道,違背這十一句的那就是非道。第一福裡頭人天福,也就是人天之道,你能夠奉行,你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你不能奉行,那就是非道,非道就是三惡道,必定墮三惡道。這四句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我們肯不肯去做?第一句裡頭說明了十善,是根本的根本。什麼叫孝?什麼叫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在這個地方我就不多講了。

  第二福是二乘,二乘人所修的標準,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第一福是入佛門的基礎,還沒入門,到第二福這才入門,做為佛的弟子、佛的學生。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資格做佛的學生?佛的學生必須遵守三皈的約束,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佛的教誨。三皈第一個是皈依佛,這個我們在《三皈傳授》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覺而不迷?覺這是是道,迷是非道。我們的思想、見解是不是正確?思想見解純正,與佛相應,是道;思想見解不正,邪知邪見,非道,這是皈依法的意思。第三皈依僧,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想想,我們的心清不清淨?我們的念頭清不清淨?我們身清不清淨?我們居住的環境清不清淨?清淨是道,不清淨就是非道。所以三寶弟子念念要與覺正淨相應,這是是道,如果念念是迷邪染,那是非道。思想、言行要依戒律,特別是初發心的人,實在來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等覺菩薩都嚴持戒律。你們曾幾何時看到佛菩薩破戒、犯戒?沒有過的。佛菩薩的形象都是利益眾生的,佛弟子要以佛菩薩為榜樣,學佛學得要像。這個形象給社會、給一切眾生做榜樣,做個好樣子,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不犯威儀,威儀就是好榜樣。

  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的基礎,「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願發了要兌現,那個願就不是空願,要做到。所以菩薩有慚愧心,慚愧在策勵他,使他能夠發憤向上,勇猛精進,慚愧是道;無慚無愧,不知道羞恥,那是非道。「深信因果」,我講這一句講得很多,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因果菩薩焉有不知的道理?這個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確實這個道理知道的人不多。「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一天都不能空過,每天都要親近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在哪裡?諸大乘經就是諸佛如來,每天要讀誦。讀誦的方法,先親近一位善知識,這是世出世間求學求道的祕訣,古時候人所說的師承。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識那個地方成就,然後才能夠遍參無量善知識。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參學的本領,才有能力參學,這個本領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遍參一切善知識是成就後得智,智慧才圓滿。

  《華嚴經》末後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這一個善知識,那是師承。在文殊座下得到了根本智,然後出去參學,在五十三參成就圓滿的後得智,這智慧圓滿了。沒有根本智你就沒有能力參學,根本智是實智,真實智慧,他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一接觸就明瞭。所以出去參學,無論遇到什麼人,無論遇到什麼事,對他都是開智慧,不會受到障礙。如果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出去參學,一個善知識指你一條路,兩個善知識就是兩條路,三個善知識就是三叉路口,四個善知識就十字街頭,你往哪裡走?你無路可走。你有本事,你能夠辨別、能夠認識,那就不怕了,親近再多的善知識,你的方向、你的目標決定不會變更。我們看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的示範,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文殊教他什麼?教他念佛法門。我經文上沒看到。文字上沒有,意思具足,意思在哪裡?文殊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如果不繼承他的衣缽,怎麼能說傳法弟子?你要明白這個意思,世尊教給我們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你要體會到這個意思。

  再看看他出去參學那個形象,第一個善知識是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教他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佛立三昧。最後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念佛法門,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那是是道,要進,勇猛精進,非道趕快要退。這兩句話是總說。不但我們自己明白,而且還要常常勸導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三福末後「勸進行者」。總而言之,這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末後一句是利他,自利而後才能夠利他。自己沒有成就,想利益別人,這佛在經上常講「無有是處」。所以這兩句八個字含義很深、很廣,這是善福的總綱。向下這才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善、修福,積功累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